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WARNING: too many words (37) for quorum; replacing with an AND
主题: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海归草
[博客]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头衔: 海归中将

头衔: 海归中将
声望: 专家
性别: 性别:男年龄: 53
加入时间: 2006/05/19
文章: 4193
来自: NYC,LA,Chicago,Miami
海归分: 512448





文章标题: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3883 reads)      时间: 2008-9-08 周一, 22:47   

作者:海归草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看到安校贴20多年前的老电影。想起这个
30多年以前以前的民谣,这里还有谁记得?

以下收集的文章。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始,看电影可是非常时髦的娱乐活动,也可说是成人唯一的娱乐活动了。而且所看的电影非常单调,中国的记录片特多,曾有人幽默地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是那时我们的当红影星。后好不容易有国外进口片了,但仅限于几个社会主义的国家电影。曾有过一首概括各国影片风格的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

在那个“文革”时代,看电影可是一件稀罕事。

那个时代不但看电影难,而且就那么干巴巴的几部国产片,人称“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或就是八个京剧样板戏改拍成的电影,翻来覆去的看,除此外,再没有别的电影可看的了。

后来有了一点转机,这就是开始有从外国进口的影片可以让人欣赏了。但是严格限制于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区区四个国家的影片可以进口,这就是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

由于以上这几部外国电影被我们反复观看,一些“经典”镜头和片中人物至今活跃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譬如《摘苹果的时候》里滑稽的班长大叔,只要他一出现,立刻引来影片中姑娘们和影院中观众们上下一致的欢乐笑声。而《看不见的战线》里那个阴险狡猾、外号叫“老狐狸”的特务一出现,朝方公安人员就会向上级报告:“‘老狐狸’又出动了!”电影院中的气氛马上就紧张起来。还有《宁死不屈》里面对一个死不招供的被俘游击队女战士(脸颊上长有一颗很大的黑痣),敌军官恶狠狠地威胁说:“你看,外面阳光明媚,而你只会在这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死去!”

但那时候引领时尚、占主流地位的,还是要数阿尔巴尼亚电影。尽管阿尔巴尼亚这盏“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只是一个地处巴尔干半岛经济落后的小国,但它毕竟给我们带来了几丝欧洲的浪漫气息,而且是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故那时候一部阿国的电影放映后,年轻人竞相模仿电影里的人物的作派、服饰和发型等等。当时有一部叫《创伤》的电影,因为用得是由一位被害的医生的几个同事,回忆他的平生的倒叙手法,所以看起来有点吃力和莫名其妙,但影片中一位漂亮的女医生那高挽的发髻,看了教人眼睛一亮,成为女青年仿效的对象。

我妹妹单位的一位爱美的女青年就挽了这么一个高耸的发髻去上班,令一个转业军人出身的头头看了很不爽,斥之为奇形怪状。没想到那女青年振振有辞地说:“您看过《创伤》没有?我这个发髻是模仿里面的一个女医生的。阿尔巴尼亚和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她们能,我就不能?”逻辑性很强的反诘,使头头一时语塞,自讨了个没趣。其实阿国的电影还是能看懂的居多,我个人就比较爱看一部《宁死不屈》,前后看了五六遍。影片里的两个含笑面对死亡的美丽的女游击队员,一个是纯真清丽的女中学生,另一个是年纪稍大一点,脸上有一粒用现在的话说是很性感的黑痣的姑娘,是我们当时心仪的青春偶像。影片里游击队员的接头暗号:“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人民”,有一段时间是我们朋友之间见面时的问候语。影片中由吉他伴奏的主题歌也很委婉悦耳,充满了对美好明天的信念。我想,这部电影应该算我们当时的青春片吧。

比阿尔巴尼亚电影稍晚些时候进来的,是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里面由于有较长时间的拥抱和接吻的镜头,当时放映时的热闹场景,一点也不亚于后来的美国大片在中国放映的盛况。我当时是在江湾五角场一家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进场时门口的票贩子把票价翻到了原价的十倍,但仍有人照买不误。


怀旧篇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说的是朝鲜影片,一是悲情的,如《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故事》等。我记得那时已看过《卖花姑娘》的女孩,总忘不了对将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同伴叮嘱一声:“别忘了多带几条手绢,准备擦眼泪”。可见这类电影是很煽情的。另一种是欢快的,如《摘苹果的时候》。这部电影歌曲动听,画面优美,风格明朗。

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指的是当时所有外片中,就数罗马尼亚电影在男女关系上最为大胆———充其量也就是敢于让男女主角搂抱在一起。但这在当时中国,已经是破天荒,看得人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

阿尔巴尼亚电影:没头没脑说的是这个国家的电影常常让人看不懂。不知道是因为两国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以及地理位置不同的缘故,还是官方在审查阿片时删除、剪辑得太厉害,造成上下衔接脱节、前后故事不对,导致观众看起来感觉莫名其妙。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是指越南电影的战争场面宏大。美国的B52轰炸机在高空飞,炸弹成吨成吨地往下扔,而越南人民军的高射炮朝天万炮齐鸣,天地间一片烈焰熊熊。但就故事情节而言,越南战争片显得单调,比较枯燥,还不如我们的“老三战”。

那年代有关电影的“流行语”

那时候市中心的电影院门口,可说是“时尚人士”之麇集地也。永远都是熙熙攘攘、热闹嘈杂,就像我们今天淮海路上的“百盛”和“太平洋”门口。在那里,有讨论电影故事情节的;有抛售影票和等退票的;有于此约会谈恋爱的;也有些不怀好意者专门伺机“搓山头”出外快的……反正诸如此类,应有尽有。那时有许多关于电影的“术语”,现在回忆出来已有许多隔膜感了,但要了解那时代的电影,不可不知。

路道粗:那时的电影票相当紧俏,常成为“公关”、“托事”或“巴结”某某的“馈赠佳品”。所以,能搞到影票的人被称为“路道粗”的朋友,这类人往往是左右逢源、能说会道的能人,即使“花”女朋友也比别人容易许多。

翻跟头:由于影票紧张,所以电影院门口始终会有一帮人以“翻跟头”赢利,即以正常价格的影票翻一倍甚至多倍卖给购票者。“跟头”的多少以影票的紧张程度而定,不过用今日眼光看来,一天的赢利也仅是区区几毛几元的事。

调票子:电影院门口有时也是电影票的交易市场,时会有人手持影票在吆喝:XX场次、XX影片的有伐?就是互相将手中的影票按需进行交换,虽费时费力,然成功率颇高。

早早场:影院放映的理想场次一般都是晚上和下午场,上午中午次之。而还有一种“早早场”是专门放给学生和孩子们看的专场,早7点后开映,价格比正常价便宜一半,最低仅5分即可。

孵冷气:那时一般场所没冷暖气,要孵冷暖气,唯影院中独享,尤其是夏天更甚,故俗称“孵冷气”。因为许多影片都不断重复看过,所以有时买张便宜的影票只是为了“孵孵冷气”而已。

飞帽子:有一段时间,上海流行戴军帽和抢军帽之风。看电影时最怕别人趁机在黑暗中抢我们头上的军帽,因此大家一入座就把军帽摘了,拿在手里。

假片子:那时我们每放一部影片,总要在之前加上20分钟的新闻记录片或科教片,称之为“加片”,但我们小时候都叫它为“假片”,以别于真正要看的影片。有人还特意要迟到一会儿去影院,反正前面有“假片”垫着。

加座:加座:因电影热门,座位供不应求,于是在每排座位的走廊处会有一翻板加座,没靠背。一般“加座”票会便宜5分或1毛。

那年代国外经典电影

越南电影:《阿福》、《回故乡之路》
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看不见战线》
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宁死不屈》、《海岸风雷》
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沸腾的生活》、《斯特凡大公》

作者:海归草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上一次由海归草于2008-9-09 周二, 10:14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海归草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