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首页   论坛   海归宣言   导航   个人空间   实用查询   博客首页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自动登陆 博客列表

Archive for April 4th, 2004

【沸腾中国系列】上海梦工厂:泡沫还是奇迹?(ZT)

Sunday, April 4th, 2004

上海梦工厂:泡沫还是奇迹?
上海的流动资金泡沫依赖于资本流入,这与10年前的香港十分相似。那么谁在将钱投入上海?他们有能力维持这种高流动资金水平吗?其目的什么时候能够达到?
03年8月
谢国忠/文
上海是中国的梦工厂。就如同上个世纪20年代的芝加哥或90年代的香港,上海的天际线经常在变化,人们每天都能观察到其迈向现代大都会的新进程。
上海政府最近宣布,尽管有SARS的原因,该市2003年上半年GDP仍比去年同期增长10%,且其人均收入(去年为4,020美元)刚好超过深圳而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上半年,其港口吞吐量达520万标准箱,几乎超过世界第3繁忙的港口韩国釜山。该市正着手在小洋山岛修建世界最大的深海港口,到2020年吞吐量将达2,000万标准箱,其一期工程包括一座31公里的长桥,将耗资143亿元(17.3亿美元)。
但另一方面,上海已有诸多猖狂投机与过度投资的迹象。该市今年可能完成2,00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在1999-2000年间,其房地产销售增长占到GDP增长的34%,大众住宅的价格差不多翻了1倍。我看到,因为价格上涨和租户减少的综合影响,承租量在过去3年中从8%下降到4%。
依赖他人钱袋的房地产游戏
7月的一个周末,我在上海边游荡边思考“泡沫还是奇迹”的问题,前者是一个杠杆连同资本流入的故事,后者则是关于生产力的。显然,上海有一个巨篇的杠杆财务故事。1999-2000年间,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增长了3,553亿元(2.6倍于GDP增长),对全国的整体比例则是1.6倍。如果我们运用国内信用作为全国杠杆的更佳指示器,比率是2.7。因此,上海至少与全国处于债务驱动的同一水平上。
然而,资本流入的故事篇幅更为鸿巨。同期,上海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了5,556亿元,是贷款增长的1.5倍。大幅度下降的贷/存比率会导致急剧的经济萎缩,除非存款的增长是因为资本流入。
目前明摆着的情形是:上海的过剩流动资金已成为全国其它地方投资基金的源泉(这就是为什么上海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对中国整体而言至关重要),其中流向上海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给人以深刻印象:从1999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50亿美元。然而这种增长无法解释上海的超强流动资金,这一时期的过剩流动资金总量达250亿美元,看来其它类型的资本规模一定比外商直接投资更大。我认为,非居民的房地产购买是流动资金流入的主要源头,因此并不惊异已售物业的1/3被非居民买家买走,非居民买家已成为上海豪宅市场的决定性力量。
去年上海房地产销售达810亿元(98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今年更可望达到GDP的16%。当土地或安置成本超过建造成本的时候,房地产销售会令上海政府及其居民富裕起来。因此,房地产行业对于上海的金融和经济增长都至关重要。
上海的流动资金泡沫依赖于资本流入,这似乎与10年前香港的巨幅画卷十分相似。那么谁在将钱投入上海?他们有能力维持这种高流动资金水平吗?其目的什么时候能够达到(这将导致资本流入下降)?
台湾人、浙江人是主力
依本人看来,非居民的购买大部分是出于投机目的,其中台湾人是最大的群体。自2000年起,台湾人的钱已经灌到上海了,其房地产投资者经常相互炒楼推动上海房价上涨。
同时,长江三角洲作为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廉价的出口基地,其存在是上海地产繁荣的又一原因。过去3年里,台湾的电子生产服务公司已大规模移向长三角地区,其工作人员在那里定居,并发现上海是一个潜在的家园。根据未经证实的消息,50万台湾人已定居上海。
而来自浙江的企业家是上海房地产需求的又一源泉。他们大部分是投机者,当然也在出口生意中挣到了钱。实际上,他们已将台湾人视为市场份额的竞争者,一位该地区的台湾商人上周末向本人抱怨:“浙江人杀价像疯子一样”。
长三角的出口在1999-2002年翻了1倍,达1,020亿美元,而今年头5个月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5%。商人们从出口生意中赚到的丰厚利润流入了上海房地产市场,并以比其生产力自身拉动要快的速度,令上海市政府和百姓富裕起来。
当资本流入驱动当地房地产市场时,房地产价格已变得与当地人口的收入水平无关。本人上周末在上海对8位出租车司机做了调查,发现其1小时1美元的收入没有实际的变化。一位出租车司机通常每周工作60小时,而他们的收入被认为高于平均水平;上海一位大学毕业生的收入预期比其实际收入高出50-100%;上海资深管理人员每月能挣500美元……大众房产的平均售价却是每平方米500-600美元。看来上海绝大多数当地人是不能承受如今的房价的。
上海出租车司机在抱怨来自崇明(长江中的一个岛)的竞争者接受更低的报酬,我们还没有谈到数以千百万计的湖南、四川等其它穷省无事可做的人们呢—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竞争上海的工作?
如今,当地居民的巨大需求来自其得到的安置费(这是他们购置新房产的资金),安置费又来自某些台湾客或浙江投机分子—他们支付了3倍于大众市场的价格。上海的房地产游戏依赖于他人的钱袋。
资本澎湃的底蕴如何 ?
上海人均收入看似较高,但人均收入容易令人误解。去年政府的税收是GDP的40.7%,其中70%到了中央政府手中。外资企业可能又以收入汇款的形式从这个城市拿走一块,留给老百姓的钱可能不到GDP的一半。上海实际上比其GDP所暗示的要穷得多。
本人并非暗示上海拥有房地产泡沫,其生产力的故事也是显而易见的。上海城市设计与管理已位居世界最佳之列,反映出当地人才的高质量。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上海作为其中国总部,其基础设施在长江三角洲扮演着重要角色,就像香港10年前一样。
然而在中国,生产力的增长并没有转化为财政的增长,过度竞争总是将生产力的增长转化为令消费者受益的低价格,投资依赖于从储蓄者(他们会削减消费成本从而储蓄更多)那里借来的钱,替代性选择则是吸引资本流入。
没有数量限制是GDP不能转化为房地产价格的另外一个原因。你相信今天上海的房地产价格与10年前一样吗?在香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比人均收入快,因为政府没有使土地供应对价格敏感,而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被考核的,是其所掌控区域基础市貌的改进情况。当房地产价格上涨时,你可以打赌,他们肯定会增加土地供应以标榜其业绩,从而得到迁升。
购买上海房产的逻辑是,价格远比其它大都市(如伦敦和纽约)低。房地产价格最终依赖于当地民众的购买力,当中国的工资增长倾向于比GDP增长缓慢时,等待价格与伦敦和纽约趋于一致将是漫长的过程,其间逃离的惟一通道是转手给另一位老外。例如,香港投资银行家喜欢购买上个世纪20-30年代西方人在上海建造的老房子,这些买家通过彼此间倒来倒去,设法创造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他人的泡沫。“同样的房子,在切尔西(伦敦自治城市,为演艺界人士聚居地)要贵上4倍”,他们在购买上海日益稀少的老房子时声称。
上周末,我正好路过这样一个物业。本人看出,有投行家为那个地方支付了不止100万美元,又花50万美元去修复它。但就在隔壁,一位中年伙计正在一栋相似的房子外卖西瓜,他可能每小时挣1美元。是的,最终伦敦与上海的房价将一致,但你可能得等到卖西瓜的伙计死去。
比较不同城市的房地产总是危险的事,但作为一个地道的上海人和一个长期的香港居民,本人仍宁愿冒险一比:在其他情形相同的情况下,1997年夏天,香港房地产价格是上海的20倍,现在则是3倍。然而香港的人均财富不止10倍于上海。是的,上海正在更快地成长,但是,上海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填平其财富鸿沟?■

提上来回雪鸟妹和大亨兄: 关于繁体字转贴

Sunday, April 4th, 2004

兄弟光忙着装车卸车,没注意这个问题.见谅了.
繁体转简体的软件多年前用过(NJ,四通立方),乱码极多. 不知现在有无更好的.如有,请介绍.下回可试一下.
如无.而且有更多的网友不喜欢繁体字.请跟个贴.俺以后坚决不重犯.
PS.俺刚开始看繁体也特费劲,不过很快就习惯了.其实港台胞们现在都在学咱简体字了. 从知己知彼的角度,咱们似乎也有了解一下繁体的需要.

【沸腾中国系列】兩張爭鋒之中芯震撼/半導體產業一顆即 將引爆的核子彈

Sunday, April 4th, 2004

3月17日,當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出SMIC的牌子時,中芯的財庫正式接通全球資本市場的金庫。
中芯,已經不只是一家晶圓廠,它的崛起,即將帶來兩岸半導體的劇烈改變。
採訪/撰文= 王志仁/林義凱
你有注意到中芯昨天的上市嗎?」3月18日,上海郊區龍陽路上的新國際博覽中心裡,7個展館全開,展出項目從電子器材到半導體設備都有,規模盛大,結合「國際半導體設備中國展」(SEMICON China)和德國「漢諾威工業展亞洲展」(CeBIT Asia),在一家台灣業者展區內,幾位參展業者聊起,稍後有幾位中芯國際(SMIC,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rp)的員工經過,也加入話題。言談中有熟悉的台語,偶爾摻雜幾句恭禧聲,和彼此都多多指教的客氣話。
驚爆三月 全世界的資金,一霎時都變成它的後盾!
新國際博覽中心位於上海地鐵二號線的龍陽路站出口不遠,再下一站,是終點站張江高科技園區,中芯就位於其中的張江路18號;而隔著側邊的郭守敬路對面,是另一家台灣晶圓代工業者宏力半導體。創辦中芯國際的張汝京,1948年出生於南京,和家人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在台灣完成學業後赴美深造工作,在1990年代後期回台灣;在2000年他擔任總經理(President)的世大積體電路被台積電併購後,張汝京來到中國大陸,創辦中芯。為了這個明日之星,上海市政府開發了張江園區,讓中芯在此安心落戶。
台積電再也甩不開、打不死它了
張江園區的成立,取法新竹科學園區,希望發展先進電子業和晶圓廠,成為中國科技業的火車頭,也是上海欲與北京和深圳爭搶科技發言位置的一張王牌。從實際狀況看,目前空地遠比廠房多、樹木遠比員工多的張江園區,還只是夢想而非事實;但是隨著中芯股票在紐約和香港兩地上市,夢想開始有成真的可能。
「這是中國第一家到國外資本市場上市的半導體公司,投資人認同中芯,是認同中國半導體市場,」來自台灣、專攻晶圓廠自動化系統的蔚華集成電路上海分公司總經理楊元松觀察。雖然,中芯上市並未如預期引起追捧,ADR掛牌價高達17.5美元(募集18億美元),第一天掛牌就下跌,而且連跌4天,跌幅達22%,第五天才反彈,卻無損中芯的接單和擴產能力。中芯背後的半導體產業中國夢,讓它得以用遠高於台積電與聯電的本益比上市(中芯超過20倍本益比,台積電與聯電只有15倍),這對中芯來說意義非凡,「不上市還很危險,一旦上市,它就是台積電打不死的競爭對手,全世界的資金會變成它的後盾,」一位全球排名前五大基金公司的資深操盤經理人評論,「我現在不會買中芯,但長期而言,任何對中國有興趣的基金經理人,中芯都是他們優先的核心持股。」
已經有兩家台積電的大客戶找上它了
台積電確實在意中芯。「它的價格這麼高,只是短時期的現象吧,」3月12日,台積電營運長曾繁城參加策略夥伴創意電子的公開活動,婉拒媒體提出任何與中芯掛牌有關的問題,但被問到中芯是否會對台積電的業務造成影響時,這位被外界視為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接班人的經理人神情嚴肅,「路遙知馬力,」他匆匆走入電梯,離開會場。
根據中國信息產業部所屬市場研究機構賽迪(CCID)指出,中芯的客戶數已超過65家,並具備0.18微米製程能力和先進的銅製程技術;攤開中芯的客戶名單,不乏國際知名業者,包含英飛凌,三星、富士通和德州儀器等「整合元件製造商」(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IDM,本身擁有晶圓廠,但也外包部份產品給晶圓代工廠生產),還包括全球前十大IC設計公司中的Broadcom和Nvidia(這兩家公司一直是台積電的大客戶);甚至連系出聯電的聯發科,也傳聞正在中芯投片試產。
震撼四起 被電到的不只是台積電與聯電
中芯愈來愈像是個有份量的競賽者,而非只是攪亂市場秩序的搗蛋者。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和台積電與中芯兩造都有業務往來,應材的一位研究員就透露,中芯和台積電的技術差距,「已大幅縮小為落後4到6季。」
第一起︰台積電被「影響」到了
中芯的崛起,為引領晶圓代工產業龍頭的台灣半導體業者,帶來不小的震撼。第一個震撼,就是「影響」台積電與聯電的生意,以及隨之而來的晶圓代工產業消長。中芯預計今年將產出晶圓104萬片,2005年目標則是231萬片。以代工一片晶圓價格900美元計算,中芯2004年營收可達將近10億美元,比2003年成長170%,在晶圓代工業將從第五進到第三,超越新加坡的特許半導體(Chartered),僅次於台積電和聯電。
如果一切順利,中芯將在2005年營收突破15億美元,以產出的晶圓數量來看,屆時將達台積電的41%以及聯電的62%——只在3年以前,台積電與聯電還不把這家公司在眼裡,如今它的跳躍性成長,卻讓人咋舌。
中芯的的崛起,與當年台積電和聯電有著類似背景。從遠因來看,中國已是資訊業產值第三大國,類似台灣在1990年初期的角色,從PC、電腦周邊、遊戲機、手機到數位相機等,需要用到大量晶片;而台灣資訊業者在長江三角洲的布局,已約略有北台灣電子業聚落的影子。居長三角中心的上海和位於其中的中芯,在全球科技業網絡中,地位越來越重要。
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在一篇針對中國半導體市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在2006年的晶片需求將達30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但自給率僅15%,另外85%靠進口,這讓「晶片中國製」的成長空間無限寬廣。
第二起︰集中採購變分散下單了
中芯的第二個震撼,在於改變晶圓代工產業客戶的下單偏好,影響半導體產業的運作模式。全球半導體業從去年底走出低潮,迎向另一波高峰,晶片供應將趨緊張,台積電和聯電今年的產能利用率都將達100%,價格調漲箭在弦上,而且還不保証有產能,中芯因而成為許多業者最好的替代選擇。
這可能會改變客戶取得晶片的習慣,從過去的「集中採購」到「分散供應商」,以降低風險並增強議價能力。過去,晶圓代工屬於賣方市場,加上台積電和聯電製程不同,轉換不易,客戶必須選邊站,議價能力極為有限。但現在以繪圖晶片業者Nvidia為例,就同時在IBM、台積電和中芯下單,用到的製程技術各異,要集中在一家代工廠生產反而困難,分散採購更契合客戶本身多元的產品組合需求。
中芯選擇標準製程切入,先為富士通、東芝、英飛凌和三星代工低階標準晶片,把量衝大,也為自己贏得基本客戶;這些業者本身都有晶圓廠,以往都由自己生產所需晶片,但受限產能不足或某些製程已淘汰或欠缺,而向中芯採購晶片——這種例子會愈來愈多,由IDM釋放出來的產能,原本就是帶動代工廠下一波成長的動能,而中芯的「中國概念」,更增加了IDM大廠與其合作的意願;也可能讓台積電與聯電希望承接IDM廠生意以繼續下一階段成長的意圖,受到不小的干擾。
第三起︰半導體版圖要重畫了
中芯帶來的第三個震撼,意味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興起,以及上海可能成為另一個半導體產業群聚,繼而影響台灣產官學界原本在台灣的產業布局,與台灣新竹和台南的半導體群聚,產生競合關係。在中芯加入戰局後,晶圓雙雄其實都有動作,檯面上和檯面下都在進行。
所謂檯面上,是指台積電向台灣政府申請、並經核准在上海松江投資興建的8吋廠,正在裝機;但後續的投資計畫,原本預計在台灣320總統大選後會陸續明朗,但目前的政局膠著,也讓台積電仍保持低調。所謂檯面下,是指聯電不承認,但外傳和聯電關係密切、由200多位聯電離職工程師擔綱主力的蘇州和艦,旗下8吋廠已於去年底量產,月產18000片晶圓,滿載產能可達30000片。松江就在上海市郊,而蘇州到上海也只要1小時車程;不論台積電和聯電在中國設廠,是牽制中芯或接近市場,都將使得長三角成為全球新晶圓廠的集中地帶。影響所及,除了相關半導體設備業者、封裝測試業者積極在此落戶,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IC設計公司,也瞄準這個區域,準備布局切入。
第四起︰中國科技主宰力更可怕了
中芯的第四個震撼,是利用晶圓代工廠結合中國電子業者與中國政府的力量,中國電子業可能孕育龐大的獨門晶片生意,繼而改變全球科技產業的版圖。過去,台積電與聯電的崛起與成長,與無晶圓廠(Fabless)的IC設計公司息息相關,但在半導體製程越來越精密(0.18微米是主流,將進入0.13微米製程)、甚至漸跨入到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Chip,SoC)時代後,IC設計公司也面臨改變營運模式的壓力。
「晶片越來越複雜,以後不會再有那種設計完東西、只要等客戶來用就好的模式了,」智易(Arcadyan)總經理李鴻裕分析,未來IC設計公司都必須轉化為服務導向(Service Orientation)的公司,更需要同業間的合作與交流(以整合更多矽智財);最重要的,是下游系統業者(品牌電腦公司、消費性電子公司)的主導力量會越來越大,為了Time to Market,IC設計公司必須和他們一起合作開發規格,將不同的功能整合在同一顆晶片上,「技術不是一切,形成對的策略聯盟,才是IC設計公司發展的關鍵。」智易是飛利浦與網通設備公司智邦合資的IC設計公司,李鴻裕認為,中國的系統業者力量越來越強大(特別是通訊、網路與家電業者),加上掌握自有品牌,「這些系統業者Spin Off或轉投資的IC設計公司,未來可能成為中國大陸晶圓代工業者的業務來源。」
中國政府最近雷厲風行鼓吹的新無線區域網路安全標準WAPI,可以視為觀察「中國標準」與「歐美標準」較勁的指標,許多台灣的系統業者,特別是筆記型電腦公司,已呼應WAPI規格要求推出相應產品,但掌握無線區域網路晶片規格的大廠如Atheros、英特爾等卻還在積極與中國政府溝通,一方面怕失去中國市場的成長機會,另一方面卻擔憂類似的「中國標準」成為氣候,會損害歐美業者原本掌握規格的優勢。
無晶圓半導體協會(FSA)的亞太區執行長王智立提醒,未來幾年在某些領域,中國還有很多機會提出自己的獨門規格,例如數位電視與廣播系統、智慧卡等等,光靠國內的市場,就足以扶植幾家IC設計公司變大,「越與政策管制(Regulation)與安全有關的,中國大陸越有發展的空間。」
兩〝張〞情仇 同宗同門,卻走上針鋒對決的戰場
創辦中芯、今年55歲的張汝京,到底是誰?他曾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德州儀器(TI)任職時的下屬,1977年加入TI的張汝京只是個工程師,而當時的張忠謀已是TI資深副總裁。在TI任職的20年中,張汝京有12年的工作都與半導體廠的營運有關,協助管理在美國、新加坡、日本、義大利與台灣的半導體工廠;張汝京也因此奠定他日後被稱為「建廠高手」的深厚內力,中芯能在上海從無到有,在13個月時間內建好第一座廠房並開始營運,全歸功於張汝京在這段時間的歷練。
屈辱的「世大之戰」,張汝京輸了
但張汝京與張忠謀的恩怨,卻因為另一家公司而起。離開TI後的張汝京,在1997年加入剛成立一年的晶圓代工公司世大積體電路(WSMC),股東陣容包括華邦電子、中華開發、裕隆與中鋼,張汝京在1998年擔任總經理。世大積體電路的發展並不順遂——晶圓代工這行已被台積電與聯電吃下多數生意,到1998年8月才正式量產的世大,除了要與台積電與聯電爭奪客戶,也面臨無法吸收到足夠人才的困境(已有基礎的台積電與聯電,股票分紅比世大更吸引人)。
更難堪的是,世大籌資成立之際,半導體業景氣一片大好,但拖了快兩年才量產,業界已經處於供過於求的低檔,直到1999年景氣才回春,各家代工廠的產能都吃緊,世大眼看已經過了「流淚播種」,要進入「歡喜收割」的階段時,股東卻決定趁早獲利了結,1999年年底,將世大以50億美元代價賣給苦於產能不足的台積電——董事會作出決定的當下,張汝京正在國外出差,到最後一刻才知道這項訊息,「就像準備要放手一搏的將軍,突然被告知不用再打了,要跟敵方投降,真是情何以堪,」一位台灣半導體業界的資深經理人比喻。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台積電怒了
這對49歲才中年創業的張汝京來說,是一大打擊,甚至可說是屈辱;被迫接受事實的張汝京,選擇尋找新挑戰。他對晶圓代工這一行的夢想沒有消失,但這回他決定另尋新戰場——中國。
對密切觀察台灣電子業發展、有意複製台灣科技產業群聚的中國政府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大好機會,於是全力支援中芯,並以上海市政府旗下控股事業的名義,挹注初期資金;結合張汝京與中國政府的號召,在1年以內海外資金紛紛到位,知名的投資銀行與創投無不趨之若鶩,包括高盛、華登、漢鼎亞太,更不乏多家台灣電子業者化身的海外控股公司加入股東行列,募齊10億美元的初期資本。
世大的經驗,讓張汝京刻骨銘心,他刻意把中芯股權分散,避免讓任何一個大股東有主導公司的可能。中芯在短短4年內,已在上海有2座量產的8吋晶圓廠、和1座專門處理晶圓後段製造的廠房;在天津則有1座購自摩托羅拉的8吋廠,在北京則有3座12吋廠在興建中——據公司透露的訊息,北京的12吋廠,最快將於今年7月開始投片試產。在他「中國芯」(China Chip)的號召之下,全球各地的半導體業工作者跨海越洋前往上海報到,除了海外華人與張汝京在德儀的舊部,比例最高的仍是台灣晶圓代工業的老將,其中更以自台積電出走的資深工程師最受矚目。
目前中芯內部已有600多位曾在台積電服務過的工程師,將台積電的工作方法和作業流程帶入,採購的機台設備也儘量和台積電一樣,大大降低客戶的轉換難度,因而爭取到多位原先在台積電下單的客戶,但也因此引發台積電的不快,進而對中芯提出侵犯台積電營業機密與智慧財產權的告訴。對於公司的內部運作,中芯發言人黃貴美以律師建議上市40天內仍不得對外發言為由,「我們拒絕對此評論。」
上帝交付的任務?張汝京拚了
人才可以從台灣與美國找,但中芯所需的許多關鍵技術,讓張汝京必須積極尋找外援。這幾年來,中芯不但與新加坡特許半導體合作0.18微米製程,張汝京更從老東家德州儀器那裡得到0.13微米製程的技術授權;此外,一半為了填補產能,一半為了鍛鍊功力,張汝京找到德國半導體大廠英飛凌(Infineon),獲得0.14微米的DRAM溝槽式製程技術,更準備進一步轉移英飛凌的0.11微米技術(目前半導體業界最先進的製程),代價是要幫英飛凌代工DRAM產品。這些策略聯盟,讓中芯獲得足夠的技術後援,繼而撐起夠分量的專利保護傘;而國外大廠樂意與中芯合作,絕不單純僅是商業考量,透過中芯的廠房、商業網絡與官方聯盟,繼而拓展自身在中國市場的地位,才是關鍵。
對對於篤信基督教的張汝京來說,中芯不只是事業(Business),更是他的志業(Vocation)。除了蓋晶圓廠,他還蓋員工宿舍(安頓許多遠渡重洋而來的員工)、從幼稚園到高中的雙語學校(讓員工子女就讀)、健身房、診所,甚至教堂——張汝京曾多次談及,中芯就是上帝交給他的任務(Mission),靠著堅忍的意志力,他就像在曠野的荊棘中受到上帝召喚的摩西,要領著一群同樣懷有大夢的信徒,在中國開出自己的一片新土地,「那種強烈的宗教情操,讓我想到太平天國,」一位往來海峽兩岸的IC設計業者半開玩笑地說。
這一切,對台灣來說是發生太快,卻不得不面對的挑戰。2001年初,張忠謀和曹興誠為要不要到中國投資而針鋒相對的意見言猶在耳,2002年初台灣政府反對8吋晶圓登「陸」的政策才解禁不久,來自海峽對岸的挑戰已經來到家門口。半導體業的十倍速競爭特色,曾讓英特爾前任執行長葛洛夫(Andrew Groove)提出「唯有偏執狂得以生存」的名言;在全球科技產業的版圖上,傳布中國半導體大夢的晶圓傳教士張汝京,擁有的不只是偏執信念,而是更高的宗教熱忱——這股力量,絕對超越理性層面的產能與製程技術,這是台灣晶圓代工業者與政府機構,過去從未計算考量到的不確定因素;在可見的未來,也將是讓原本高高在上的老大哥台積電與聯電,懸掛在心頭的芒刺。(轉載自數位時代雙週第79期)

【港台企业闯大陆系列】台灣電腦三大品牌火併中國戰場(ZT)

Sunday, April 4th, 2004

台灣電腦三大品牌火併中國戰場
4月号
【文 吳修辰 攝影 翁挺耀】
宏碁調整中國市場通路、華碩中國筆記型電腦銷售成長三倍、明基挑戰一百五十億元,台灣二A一B今年將在中國展開肉搏戰。
宏碁大中華區總經理林顯郎二月初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從北京到香港,在中國大陸跑了一圈回台灣,把自己的管轄區域看完了一遍。二○○四年起,林顯郎決定將花一半的時間待在中國大陸,把大陸市場的宏碁品牌做起來,因為林顯郎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宏碁雖然在去年擠進全球個人電腦排名前六大,但功勞全來自歐洲市場,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去年下半年最傷腦筋的一件事,就是宏碁在有母語優勢的中國大陸市場一直做不起來,所以施振榮處心積慮將二○○四年訂為宏碁的「中美年」,鎖定中國大陸及美國市場。尤其是中國大陸市場營收,將從去年的七十二億元,今年挑戰一百二十億元。
拉升戰
明基營收成長挑戰百分百
這個營收數字聽起來好像很有魄力,但明基中國總經理曾文棋聽到這個數字後卻說:「明基中國目標更高,要做到一百五十億元。」只不過,在大陸品牌形象最好的宏碁兄弟品牌明基電通,去年在大陸成長率也只有一○%,這也讓一直駐紮在明基中國總部蘇州廠的曾文棋去年在明基內部聲音小了一點。
不過,曾文棋倒是不擔心的說,去年明基的中國市場是策略性的降低CRT顯示器銷售量,再加上過去明基的自有產品集中在電腦周邊、零組件,通路過度集中在類似台灣光華商場的白牌市場。明基自有品牌往消費電子靠攏之後,通路也朝大型三C賣場、百貨公司等可販售個人電腦、手機的通路發展,因此減緩了原有電腦周邊銷售的力道。今年明基中國通路布局完成,定位在「拉升戰」,自有品牌營收將挑戰成長百分百,營收目標一百五十億元,是三大台灣品牌營收目標最高的業者。
明基中國的新通路經過去年的調整後,明基今年二月單月的筆記型電腦銷售即可突破五千台,而去年同期,明基筆記型電腦在大陸市場根本名不見經傳。曾文棋說,雖然明基目前在中國大陸的筆記型電腦仍在十名之外,但全年挑戰十萬台可望擠進前十名。
與明基在中國同是顯示器競爭對手的優派國際中國區主管觀察目前台灣三大品牌的布局,最佩服明基的通路組織非常扁平化,達到近三百個城市,幾乎是目前台灣品牌業者中最難以撼動的通路組織。由於中國市場規模太大,通路最大的難題在如何有效管理,曾文棋上任後就不斷的減少代理商的層次,直接達到管理經銷商,減少產品到達消費者的層級,讓明基在中國市場的產品價格與行銷方式一致,更能避免收不到貨款的問題。
求共好
華碩體貼經銷商
宏碁也正朝著明基的扁平化通路策略發展,在去年十一月逐漸收回代理商的代理權,以直接管理經銷商,但華碩則是朝不同的通路方向發展。
由專業品牌調查公司Interbrand去年九月公布的華人品牌調查第一名的華碩電腦,則是低調了一點,不願意透露華碩中國市場的成長目標。但華碩中國去年品牌業績成長二○○%,華碩中國前年歷經換總經理,及通路整合的問題,前年營收小幅衰退,去年才正式超越前年的成績。
根據國際數據資訊(IDC)的統計,去年中國大陸的筆記型電腦市場,宏碁排名第八,華碩首度擠進前十,明基則還在十名之外。但華碩在筆記型電腦市場的成長速度,去年第一季還落後宏碁七千台,到了第三季單季反而超越宏碁七千台,有後來居上的跡象。
三大台灣品牌在中國的操盤手中,就數接任華碩中國區業務群總經理剛滿兩年的許佑嘉最「幼齒」,他在接到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指令前,只去過中國一次,而且只有五天時間。許佑嘉經營通路的方法,不像宏碁、明基採取分公司以深耕市場的方式,而是採取施崇棠的「共好」策略。
華碩的中國總部設在上海,許佑嘉去年一年有一半以上時間在上海以外地方出差,幫經銷商上課。許佑嘉說,有一家經銷商三個月都未達成目標,感到憂慮,後來經銷商居然把自己的報表提供給華碩,請華碩找出經營管理的問題。「其他公司只要說,今年業績要成長兩倍,華碩會幫助你成長兩倍。」許佑嘉說,這是他跟經銷商溝通的重點,而去年華碩經銷商的業績也幾乎都double(加倍)成長。更重要的是,華碩在大陸的經銷商,從開始到現在更動率不到一%,這也是許佑嘉能在上任兩年後,就創造出成長超過一○○%業績的方法。
除了體貼經營經銷商之外,華碩在中國市場複製了台灣市場的成長模式,將小型經銷商及大型通路商並存的通路策略納入中國大陸。許佑嘉在去年將大陸最大通路商神州數碼納入華碩銷售體系,再加上不斷推出新的筆記型電腦機種,以不同的區隔打出市場,才能一年內銷售成長二○○%,達七萬台的目標,今年則是挑戰十四萬台,以擠入大陸前五大。
這個目標又與林顯郎今年鎖定將宏碁中國的筆記型電腦排名推至第五名的企圖心一樣,也令人聞到濃濃的火藥味。
改通路
宏碁收回大陸四個代理權
林顯郎為了布局今年大陸市場高成長的目標,從去年十一月開始針對通路進行改革。宏碁陸續從中國大陸四個代理商手中收回代理權,由宏碁成立分公司直接經營。現在宏碁已在大陸成立十八家分公司,直接經管八百個經銷商,而宏碁目前的分公司數目,在大陸也僅次於聯想,今年宏碁將再設立七個新的分公司,拉近與聯想的差距。
宏碁以直接管理經銷商的做法,企圖複製宏碁在歐洲採取直接經銷的成功模式,將宏碁的連網系統直接與各經銷商連線,以隨時掌握市場的銷售狀況,指揮速度也變得更快。今年九月上海將舉行一級方程式賽車的上海站比賽,宏碁也準備要將宏碁在歐洲與法拉利車隊的合作優勢,延伸至中國大陸的市場行銷活動。這一波波的攻勢,就是林顯郎準備在大陸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
明基今年的「拉升戰」,瞄準十萬台筆記型電腦目標,逼近鎖定「中美年」的宏碁的十二至十五萬台目標,而低調的華碩今年也是百分百成長年。宏碁總經理王振堂口中,中了施振榮品牌毒的二A(acer, Asus)一B(BenQ)這台灣品牌三強的競爭,今年的決戰場,將從台灣正式將戰火延燒至中國市場。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20 haiguinet.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