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August, 2003

新海归系列:(但现在有归海了)前中央电视台“临时工”陈晓薇

Friday, August 15th, 2003

陈晓薇   在克林顿访问中中国期间,不少观众都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的《中国报道》里看到了一档采访克林顿的节目,用流利英语直接采访克林顿的女记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不由询问她是谁?她就是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记者陈晓薇。  其实陈晓薇以令人惊讶的表现出现在全国的电视观众面前并不是第一次了。就在前不久,于北京时间6月3日晨在美国东部肯尼迪航天中心,主持直播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塔载阿尔法磁谱仪发射升空的报道的就是陈晓薇。在没有提示器、监视器的露天,并且没有专家讲解的情况下,陈晓薇讲解、采访,成功地完成报道任务,表现出过硬的业务水平。令美国同行瞩目。  陈晓薇今年30岁,毕业于南京第九中学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87年留学美国获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继做博士后,1996年10月回国,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任《每日话题》栏目主持。  用我们习惯的说法来说,陈晓薇至今仍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临时工”,而她原来所学专业也不是新闻。陈晓薇放弃在美国如日中天的事业而回国当一名“临时工”主持人,是因为她的胸腔里装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陈晓薇有这样一条信念:用中国人的观点,向西方报道中国。而如今,她首先用清新自然的风格给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与世界直接相通的窗口。我们有理由相信:厚积薄发的陈晓薇定会给全国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 ————————————————陈晓薇:归去来兮 两岁半时,她居然“自学”了认字;从小学到高中,她一共跳了四级;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岁,到英国读书,主修分子生物学;26岁,获博士学位,接着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了两年半的博士后;28岁,她决定回中国做记者;29岁,成为英语频道“周日话题”的主持人;1999年10日,31岁的她再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抉择:告别“周日话题”,离开中国…… “陈晓薇是不是和电视上一样光彩照人?曾向克林顿发难的她,或许还有点咄咄逼人。”我一路想着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当一个身着牛仔裤、格子衬衫,素面朝天的女大学生模样的人微笑着打招呼走过来时,我心中模糊的认识在现实中一点点地清朗了起来。最不想做出的决定:离开中国“我要回美国了,做完9月26日的‘周日话题’,这是最后一期访谈节目,然后再完成国庆50周年的直播之后。”这个消息令人吃惊,不过稍感欣慰的是晓薇接着说:“澳门回归时,我会再回来做特邀主持。”“我回国已有三年了,从第二年开始,几乎每次打电话或我们见面,我丈夫就不停地催我回去。我一直往后拖,再拖下去觉得欠他太多。分开这么久他其实非常不情愿,但他尊重我的意志,理解我的向往和信念,在这点上,他又支持我。但是,婚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夫妻之间应该互相有理解,有让步。”这些话让我感受了一个做为妻子的陈晓薇,也打消了采访前的疑惑。 晓薇说,这是她最不想做出的一个决定,她不想离开这儿。这句话在我们交谈的几个小时中,被有意无意地说了四遍,我大概可以看懂她真诚目光背后的无奈。回美国之后的打算,她说自己还没有想好,有出版社约她写书,美国公众电视台想请她做一档专门介绍亚洲与中国的节目,她自己也在给报纸写专栏文章。“大夫说,我可能活不过20岁”晓薇出生时磨难很多,由于母亲难产,生了36个小时,生下的孩子已经不会呼吸了,放在呼吸机上才救过来。百日检查时,又发现心脏有严重的杂音,医生当时警告说如果不在小时候做大手术,就活不过20岁,而她可是妈妈的第一个孩子。“后来妈妈告诉我说,当时抱着我往外走真是觉得天昏地暗,一步一滴泪的感觉。但当她走到一个桥头时,她的信心突然非常坚定,她觉得穷她所能,也一定要把这个孩子养大。”晓薇的语气中透露着坚毅与崇敬。晓薇说今天的她同样有这个信心和胆量,刚开始做“周日话题”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节目是干什么的,有的嘉宾听到要谈很敏感的问题根本就不愿意来,山穷水尽的时候很多,“但我觉得,我母亲当时说一定要把这个孩子养大的精神传给了我……但到最后,我还是违背了我母亲的意愿,她希望我走的是另外一条路。” 鲁迅的书当恐怖小说读晓薇的父母都是搞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成为科学家,这种愿望强烈到不许她看任何“杂书”,认为小说、散文都是分散学习精力的。晓薇无声反抗的一贯做法是把抽屉拉开,里面放上一本小说,走廊里爸妈的脚步声一响,就迅速用胸口把抽屉一顶,然后装作认真读书的样子,就这样她读了很多书。爱读这些书的缘故,晓薇认为这和她从小不是父母带大的有关。晓薇出生于1968年,“文革”中父母在农场劳动,她在外婆、姨妈家长大,直到1976年8岁时才真正开始和父母一起长期生活。晓薇三岁时住在姨妈家,姨妈和姨父是搞宣传的,家里自然有许多书。白天大人们都上班走了,只有保姆带着她。有时,保姆让她一个人玩,她也没什么别的事干,就把马恩列斯的著作搬出来看着玩,可看不懂。“鲁迅的书我能看一点,记得当时看《药》,后面写道‘血淋淋的人血馒头’,把我可吓坏了,我把鲁迅的书当成恐怖小说了。”她的话逗得我大笑,但不得不惊叹她的早慧。姨妈注意到了她的兴趣,给她买了许多这方面的书,还偷偷地把卷了边的《希腊神话》、《西游记》、《红楼梦》给她看。“以至于到现在我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是好多东西只有读才能看得进去,尤其是不喜欢的。大学时考有机化学,我非得朗读教科书,那是真的不喜欢。”在美国,当丈夫洗碗、拖地时,她常在一边给丈夫读《纽约时报》,她说自己对时政的敏感或许真是从此培养出来的。这恐怕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和媒体的缘份?“在中国,我有回到人间的感觉”科研这条路,晓薇一直在父母、老师和同行的赞许声中走了13年。她考入众人瞩目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做博士后时,她曾连续两年获得美国政府研究基金奖,在她周围,只有她一个人得这个奖。但最终当她决心离开美国时,她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表扬也会成为包袱。虽然不喜欢,但为了这个包袱,她在既定的轨道上走了13年。“人生只走一次,我干吗要为自己背包袱?”于是,她轻装回到了中国。在美国生活了10后,晓薇回国了,而且一脚踏进了与科研毫不相干的媒体,这让人颇有点不可思议。“回国是因为我不喜欢美国的生活。在我回国一年多之后,有一天戴安娜出车祸去世了,那天举行她的葬礼有一个镜头是,很多普通的英国人站在街道上默默地为她祷告,当时神父的声音说,她现在离开我们,我们相信她的灵魂已升入天堂,会在那里安息,那是一个美的世界。我当时有一种特别震憾的感觉:天堂那么好,但没一个人急着要去,这是为什么?我不喜欢美国就是这个道理。美国虽然什么都井井有条,干干净净,我仍然不喜欢,反而更喜欢在中国,尽管很多地方不尽如意,但有一种回到人间的真实感觉,它活生生地发生着,虽然也会有令你无法忍受的事情,它刺激着你的每一个感官,也刺激着你的大脑。”她轻轻地一字一句地描述着,仿佛从虚无缥缈落入人间凡俗,这种质朴也感染着我的情绪。“那么,美国在你的心目中是否真的完美如天堂呢?”我接着问道。“不是,”晓薇回答得非常干脆,“如果天堂也是人升进去的话,它也会有人歧视人、人压迫人、人排挤人,这是人的本性。美国有一个近乎天堂的地方,就是它的依法办事。但也会达到教条的程度,比如在路口,红灯亮时,即使没有一辆车通过,他们也不会过街。人治和法治是两个体系。中国人治的体系是在两千年前商鞅和李斯变法失败时就奠定下来的,没有办法,这也不能简单地说人治就是糟糕,它有它的灵活性、弹性和伸缩度。”科学对我来说是“指腹为婚”为什么放弃搞了13年的科学研究,改做媒体?晓薇这样来解释这个看似突然的转变:当年她19岁出国时,国内的信息量还太少,即使今天也还差得很远,她想告诉12亿中国人一点信息量,同时告诉西方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而且,晓薇觉得她对文字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最终促使晓薇回国的一件事是看了BBC的一个纪录片,讲述在云南的大山里,一个贫穷的民办教师的故事。当时,她搞不懂是去当老师,还是当记者,她的一位朋友告诉她做山村教师只会影响几十个人,而记者则可能会影响到上百万人。于是,1996年10月,晓薇回到中国,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名临时工,直到今天。她的选择父母不同意,但他们并非坚决不让她回来,现在晓薇仍没有说服他们。晓薇说她曾给妈妈写过一封很长的信,里面写道:“科学对于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指腹为婚’,生下来之前就注定了。长大后,我发现自己不喜欢,而且没法使自己喜欢。那时,在实验室里,天天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劳动,做不喜欢的事,包括刷试管洗烧杯时,我觉得就像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丈夫端洗脚水一样。” 晓薇觉得科学研究是一项很神圣的工作,包括她丈夫也是做科研的。但她认为自己不适合,原因是,她天生耐性不足。“我丈夫在我脾气不好的时候跟我开玩笑说,你的导火索太短。”香港回归首战告捷回国之后,晓薇先学后期编辑,急性子的她却总想做一名记者。香港回归时,她的机会终于来了。在这之前,别说是直播主持人,她什么主持人都没做过,那一次她竟成功地做了下来,并且没出任何差错,美国CNN 和美国国会的频道都转播了这次英语现场直播。“当时,我在北京,现场的情况靠中文频道的信号提供,必须听着中文,把英文说出来。但由于中英文节目安排不同,又有导播的指令,左耳听前方记者说,眼睛看画面,因为对内和对外口径不同,不能做同声翻译,同时,眼睛还要看提示器上写好的解说词,右耳听导播指令,这样的节目一直做了11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下来之后我一天半睡不着觉,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与兴奋的状态。”从那以后,领导发现了她的才能,1997年9月,决定因为有她的存在而开设“周日话题”。到目前为止,她已多次主持中央电视台中英文频道的现场直播,包括阿尔法磁普仪升空仪式,长江三峡合龙工程的现场、黄河小浪底水坝合拢仪式。 “我向克林顿发问”克林顿访华期间,陈晓薇在上海采访了他。按照中国的习惯,采访国家元首,不能不客气。而西方记者往往会趁机提一些刁钻刻薄的问题。晓薇决定把中、西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当时,她提了两个令人吃惊的问题。在前一段的访谈中,克林顿谈他在中国看到的情况,陈晓薇抓住时机追问了一句:既然你已经在中国看到了方方面面的现象,那么您认为您的工作和江泽民主席的工作相比,哪一个更困难? 克林顿一听,笑了,在场所有人,包括我国外交部的官员和白宫的助理们也笑了。克林顿答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认为江泽民主席工作的难度非常大,因为中国改革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国家又这么大,人口又这么多……美国现在要联合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做许多艰难的工作。陈晓薇接着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冷战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从来不掩饰自己在国际事务中所要充当的领导角色,现在我想问总统先生:今天的世界需不需要一个领袖,如果需要的话,为什么应该是美国?克林顿听到这个问题顿了一下才说:对你问题简短的回答是,世界现在还是需要一个领袖,但是美国作为领袖也不应该单方面说了算,还应该联合其他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做出决策……“我的遗憾是影响的受众太少”“周日话题”是国内唯一的电视英文访谈节目,它的孕育、出生和成长,晓薇都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她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地呵护着这个节目。第一期“周日话题”正是在“十五大”召开期间,她请了北京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和一位政治专业的研究生,谈论经济和政治改革。当北大的研究生在谈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时,晓薇忽然插了一个问题:“你现在是共产党员吗?” “不是”。“那么你想不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呢?”“我想。”“为什么?”“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仍然是全中国精英所聚之地,我是学政治的,所以如果想为国家做出贡献,就必须加入中国共产党,帮助党来建设这个国家。”陈晓薇之所以这么提问,是因为这关系到年轻一代的信仰,也正是国内与国外的人关心的。与一般的访谈节目不同的是,陈晓薇不愿意事先给嘉宾问题。她认为学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在和各国大使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大使们见到她的第一句话通常是:我们非常喜欢看你的节目,你是告诉世界中国是什么的最好的窗口。 令陈晓薇最感遗憾的事情是,由于语种决定了受众群的限制,而许多老百姓仅仅是由于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或者少,他们并不见得素质就差。“我觉得自己影响到国内的受众群太少了,我真正希望的是为12亿人服务,而不是为这其中的几千万,我以为一个记者的天职是为不幸的、在底层的人做些什么。”“我丈夫是一个正统的西方人”陈晓薇的丈夫是个做脑神经研究的医生。提起丈夫,晓薇说:“他其实完全可以开业做临床门诊,这样就可以挣到五倍于现在的钱,但他在做基础研究,与国内一样,收入也不高。不过,我们俩对物质不丰富都没有意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至今,他们夫妇俩还没有买自己的房子。 “我丈夫是一个非常正统和善良的西方人,每次看到大街上乞讨的人,他总会给他们钱,并且站着跟他们说几句话,他从心底里没有等级观念。”“那么你们生活在一起,会不会由于东西方的不同而产生磨擦呢?”我问。“绝对有,但理解与不理解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比如一杯水没有装满,有人说是半满,有人说是半空。我们结婚都8年了,理解在一点点加深。但我认为,即使结婚20年,都可能会出现新的不理解,新的事总在发生,人也总在变。可是,我们之间的一些不理解和不沟通很难说是东西方的问题,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问题,还是就是两个人的问题?我觉得他本质上是一个西方人,因为我,他才更了解东方。而我本质上是一个东方人,因为他,我才更了解西方。” “当年我回中国时,他送我到机场,他是一个从来不流泪的人,那天,他还是流泪了,在机场当着那么多的人。”晓薇最后告诉我说,她之所以要回去是因为有一件事对她触动很深。“我有一次回美国探亲,他去上班了,我看到音响里有一张CD,就随手放了一下,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女声,唱歌出来的是:Jesse,come home,这里非常孤独。我就想当他一个人听这首歌时,会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自己欠他太多。”晓薇动情地讲述着这件事,眼中似乎闪动着莹莹的泪光。 “反正回美国依然会做媒体,还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我这样宽慰她。“但这里的事我更想做,这是我最喜欢的工作,也最难离开的。这话听起来有点假惺惺,但我确实想为自己的父老乡亲做事。回美国做的节目毕竟是给美国人看的。”她似乎不知道说什么才能让我相信她。“我到现在也不能忘记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是义务教育,我没交过学杂费,是人民培养了我,我该为他们服务。记得美国轰炸我大使馆之后,有一位美国朋友问我,你私下告诉我,你更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我毕竟在美国生活了13年,又嫁了个美国丈夫。想了半天,我告诉他,如果中国是娘家的话,美国是婆家,我不希望他们之间有真正的冲突,但我跟娘家人更亲。”

新海归系列:(但现在有归海了)前中央电视台“临时工”陈晓薇

Friday, August 15th, 2003

陈晓薇   在克林顿访问中中国期间,不少观众都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的《中国报道》里看到了一档采访克林顿的节目,用流利英语直接采访克林顿的女记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不由询问她是谁?她就是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记者陈晓薇。  其实陈晓薇以令人惊讶的表现出现在全国的电视观众面前并不是第一次了。就在前不久,于北京时间6月3日晨在美国东部肯尼迪航天中心,主持直播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塔载阿尔法磁谱仪发射升空的报道的就是陈晓薇。在没有提示器、监视器的露天,并且没有专家讲解的情况下,陈晓薇讲解、采访,成功地完成报道任务,表现出过硬的业务水平。令美国同行瞩目。  陈晓薇今年30岁,毕业于南京第九中学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87年留学美国获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继做博士后,1996年10月回国,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任《每日话题》栏目主持。  用我们习惯的说法来说,陈晓薇至今仍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临时工”,而她原来所学专业也不是新闻。陈晓薇放弃在美国如日中天的事业而回国当一名“临时工”主持人,是因为她的胸腔里装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陈晓薇有这样一条信念:用中国人的观点,向西方报道中国。而如今,她首先用清新自然的风格给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与世界直接相通的窗口。我们有理由相信:厚积薄发的陈晓薇定会给全国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 ————————————————陈晓薇:归去来兮 两岁半时,她居然“自学”了认字;从小学到高中,她一共跳了四级;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岁,到英国读书,主修分子生物学;26岁,获博士学位,接着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了两年半的博士后;28岁,她决定回中国做记者;29岁,成为英语频道“周日话题”的主持人;1999年10日,31岁的她再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抉择:告别“周日话题”,离开中国…… “陈晓薇是不是和电视上一样光彩照人?曾向克林顿发难的她,或许还有点咄咄逼人。”我一路想着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当一个身着牛仔裤、格子衬衫,素面朝天的女大学生模样的人微笑着打招呼走过来时,我心中模糊的认识在现实中一点点地清朗了起来。最不想做出的决定:离开中国“我要回美国了,做完9月26日的‘周日话题’,这是最后一期访谈节目,然后再完成国庆50周年的直播之后。”这个消息令人吃惊,不过稍感欣慰的是晓薇接着说:“澳门回归时,我会再回来做特邀主持。”“我回国已有三年了,从第二年开始,几乎每次打电话或我们见面,我丈夫就不停地催我回去。我一直往后拖,再拖下去觉得欠他太多。分开这么久他其实非常不情愿,但他尊重我的意志,理解我的向往和信念,在这点上,他又支持我。但是,婚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夫妻之间应该互相有理解,有让步。”这些话让我感受了一个做为妻子的陈晓薇,也打消了采访前的疑惑。 晓薇说,这是她最不想做出的一个决定,她不想离开这儿。这句话在我们交谈的几个小时中,被有意无意地说了四遍,我大概可以看懂她真诚目光背后的无奈。回美国之后的打算,她说自己还没有想好,有出版社约她写书,美国公众电视台想请她做一档专门介绍亚洲与中国的节目,她自己也在给报纸写专栏文章。“大夫说,我可能活不过20岁”晓薇出生时磨难很多,由于母亲难产,生了36个小时,生下的孩子已经不会呼吸了,放在呼吸机上才救过来。百日检查时,又发现心脏有严重的杂音,医生当时警告说如果不在小时候做大手术,就活不过20岁,而她可是妈妈的第一个孩子。“后来妈妈告诉我说,当时抱着我往外走真是觉得天昏地暗,一步一滴泪的感觉。但当她走到一个桥头时,她的信心突然非常坚定,她觉得穷她所能,也一定要把这个孩子养大。”晓薇的语气中透露着坚毅与崇敬。晓薇说今天的她同样有这个信心和胆量,刚开始做“周日话题”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节目是干什么的,有的嘉宾听到要谈很敏感的问题根本就不愿意来,山穷水尽的时候很多,“但我觉得,我母亲当时说一定要把这个孩子养大的精神传给了我……但到最后,我还是违背了我母亲的意愿,她希望我走的是另外一条路。” 鲁迅的书当恐怖小说读晓薇的父母都是搞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成为科学家,这种愿望强烈到不许她看任何“杂书”,认为小说、散文都是分散学习精力的。晓薇无声反抗的一贯做法是把抽屉拉开,里面放上一本小说,走廊里爸妈的脚步声一响,就迅速用胸口把抽屉一顶,然后装作认真读书的样子,就这样她读了很多书。爱读这些书的缘故,晓薇认为这和她从小不是父母带大的有关。晓薇出生于1968年,“文革”中父母在农场劳动,她在外婆、姨妈家长大,直到1976年8岁时才真正开始和父母一起长期生活。晓薇三岁时住在姨妈家,姨妈和姨父是搞宣传的,家里自然有许多书。白天大人们都上班走了,只有保姆带着她。有时,保姆让她一个人玩,她也没什么别的事干,就把马恩列斯的著作搬出来看着玩,可看不懂。“鲁迅的书我能看一点,记得当时看《药》,后面写道‘血淋淋的人血馒头’,把我可吓坏了,我把鲁迅的书当成恐怖小说了。”她的话逗得我大笑,但不得不惊叹她的早慧。姨妈注意到了她的兴趣,给她买了许多这方面的书,还偷偷地把卷了边的《希腊神话》、《西游记》、《红楼梦》给她看。“以至于到现在我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是好多东西只有读才能看得进去,尤其是不喜欢的。大学时考有机化学,我非得朗读教科书,那是真的不喜欢。”在美国,当丈夫洗碗、拖地时,她常在一边给丈夫读《纽约时报》,她说自己对时政的敏感或许真是从此培养出来的。这恐怕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和媒体的缘份?“在中国,我有回到人间的感觉”科研这条路,晓薇一直在父母、老师和同行的赞许声中走了13年。她考入众人瞩目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做博士后时,她曾连续两年获得美国政府研究基金奖,在她周围,只有她一个人得这个奖。但最终当她决心离开美国时,她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表扬也会成为包袱。虽然不喜欢,但为了这个包袱,她在既定的轨道上走了13年。“人生只走一次,我干吗要为自己背包袱?”于是,她轻装回到了中国。在美国生活了10后,晓薇回国了,而且一脚踏进了与科研毫不相干的媒体,这让人颇有点不可思议。“回国是因为我不喜欢美国的生活。在我回国一年多之后,有一天戴安娜出车祸去世了,那天举行她的葬礼有一个镜头是,很多普通的英国人站在街道上默默地为她祷告,当时神父的声音说,她现在离开我们,我们相信她的灵魂已升入天堂,会在那里安息,那是一个美的世界。我当时有一种特别震憾的感觉:天堂那么好,但没一个人急着要去,这是为什么?我不喜欢美国就是这个道理。美国虽然什么都井井有条,干干净净,我仍然不喜欢,反而更喜欢在中国,尽管很多地方不尽如意,但有一种回到人间的真实感觉,它活生生地发生着,虽然也会有令你无法忍受的事情,它刺激着你的每一个感官,也刺激着你的大脑。”她轻轻地一字一句地描述着,仿佛从虚无缥缈落入人间凡俗,这种质朴也感染着我的情绪。“那么,美国在你的心目中是否真的完美如天堂呢?”我接着问道。“不是,”晓薇回答得非常干脆,“如果天堂也是人升进去的话,它也会有人歧视人、人压迫人、人排挤人,这是人的本性。美国有一个近乎天堂的地方,就是它的依法办事。但也会达到教条的程度,比如在路口,红灯亮时,即使没有一辆车通过,他们也不会过街。人治和法治是两个体系。中国人治的体系是在两千年前商鞅和李斯变法失败时就奠定下来的,没有办法,这也不能简单地说人治就是糟糕,它有它的灵活性、弹性和伸缩度。”科学对我来说是“指腹为婚”为什么放弃搞了13年的科学研究,改做媒体?晓薇这样来解释这个看似突然的转变:当年她19岁出国时,国内的信息量还太少,即使今天也还差得很远,她想告诉12亿中国人一点信息量,同时告诉西方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而且,晓薇觉得她对文字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最终促使晓薇回国的一件事是看了BBC的一个纪录片,讲述在云南的大山里,一个贫穷的民办教师的故事。当时,她搞不懂是去当老师,还是当记者,她的一位朋友告诉她做山村教师只会影响几十个人,而记者则可能会影响到上百万人。于是,1996年10月,晓薇回到中国,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名临时工,直到今天。她的选择父母不同意,但他们并非坚决不让她回来,现在晓薇仍没有说服他们。晓薇说她曾给妈妈写过一封很长的信,里面写道:“科学对于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指腹为婚’,生下来之前就注定了。长大后,我发现自己不喜欢,而且没法使自己喜欢。那时,在实验室里,天天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劳动,做不喜欢的事,包括刷试管洗烧杯时,我觉得就像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丈夫端洗脚水一样。” 晓薇觉得科学研究是一项很神圣的工作,包括她丈夫也是做科研的。但她认为自己不适合,原因是,她天生耐性不足。“我丈夫在我脾气不好的时候跟我开玩笑说,你的导火索太短。”香港回归首战告捷回国之后,晓薇先学后期编辑,急性子的她却总想做一名记者。香港回归时,她的机会终于来了。在这之前,别说是直播主持人,她什么主持人都没做过,那一次她竟成功地做了下来,并且没出任何差错,美国CNN 和美国国会的频道都转播了这次英语现场直播。“当时,我在北京,现场的情况靠中文频道的信号提供,必须听着中文,把英文说出来。但由于中英文节目安排不同,又有导播的指令,左耳听前方记者说,眼睛看画面,因为对内和对外口径不同,不能做同声翻译,同时,眼睛还要看提示器上写好的解说词,右耳听导播指令,这样的节目一直做了11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下来之后我一天半睡不着觉,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与兴奋的状态。”从那以后,领导发现了她的才能,1997年9月,决定因为有她的存在而开设“周日话题”。到目前为止,她已多次主持中央电视台中英文频道的现场直播,包括阿尔法磁普仪升空仪式,长江三峡合龙工程的现场、黄河小浪底水坝合拢仪式。 “我向克林顿发问”克林顿访华期间,陈晓薇在上海采访了他。按照中国的习惯,采访国家元首,不能不客气。而西方记者往往会趁机提一些刁钻刻薄的问题。晓薇决定把中、西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当时,她提了两个令人吃惊的问题。在前一段的访谈中,克林顿谈他在中国看到的情况,陈晓薇抓住时机追问了一句:既然你已经在中国看到了方方面面的现象,那么您认为您的工作和江泽民主席的工作相比,哪一个更困难? 克林顿一听,笑了,在场所有人,包括我国外交部的官员和白宫的助理们也笑了。克林顿答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认为江泽民主席工作的难度非常大,因为中国改革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国家又这么大,人口又这么多……美国现在要联合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做许多艰难的工作。陈晓薇接着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冷战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从来不掩饰自己在国际事务中所要充当的领导角色,现在我想问总统先生:今天的世界需不需要一个领袖,如果需要的话,为什么应该是美国?克林顿听到这个问题顿了一下才说:对你问题简短的回答是,世界现在还是需要一个领袖,但是美国作为领袖也不应该单方面说了算,还应该联合其他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做出决策……“我的遗憾是影响的受众太少”“周日话题”是国内唯一的电视英文访谈节目,它的孕育、出生和成长,晓薇都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她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地呵护着这个节目。第一期“周日话题”正是在“十五大”召开期间,她请了北京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和一位政治专业的研究生,谈论经济和政治改革。当北大的研究生在谈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时,晓薇忽然插了一个问题:“你现在是共产党员吗?” “不是”。“那么你想不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呢?”“我想。”“为什么?”“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仍然是全中国精英所聚之地,我是学政治的,所以如果想为国家做出贡献,就必须加入中国共产党,帮助党来建设这个国家。”陈晓薇之所以这么提问,是因为这关系到年轻一代的信仰,也正是国内与国外的人关心的。与一般的访谈节目不同的是,陈晓薇不愿意事先给嘉宾问题。她认为学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在和各国大使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大使们见到她的第一句话通常是:我们非常喜欢看你的节目,你是告诉世界中国是什么的最好的窗口。 令陈晓薇最感遗憾的事情是,由于语种决定了受众群的限制,而许多老百姓仅仅是由于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或者少,他们并不见得素质就差。“我觉得自己影响到国内的受众群太少了,我真正希望的是为12亿人服务,而不是为这其中的几千万,我以为一个记者的天职是为不幸的、在底层的人做些什么。”“我丈夫是一个正统的西方人”陈晓薇的丈夫是个做脑神经研究的医生。提起丈夫,晓薇说:“他其实完全可以开业做临床门诊,这样就可以挣到五倍于现在的钱,但他在做基础研究,与国内一样,收入也不高。不过,我们俩对物质不丰富都没有意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至今,他们夫妇俩还没有买自己的房子。 “我丈夫是一个非常正统和善良的西方人,每次看到大街上乞讨的人,他总会给他们钱,并且站着跟他们说几句话,他从心底里没有等级观念。”“那么你们生活在一起,会不会由于东西方的不同而产生磨擦呢?”我问。“绝对有,但理解与不理解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比如一杯水没有装满,有人说是半满,有人说是半空。我们结婚都8年了,理解在一点点加深。但我认为,即使结婚20年,都可能会出现新的不理解,新的事总在发生,人也总在变。可是,我们之间的一些不理解和不沟通很难说是东西方的问题,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问题,还是就是两个人的问题?我觉得他本质上是一个西方人,因为我,他才更了解东方。而我本质上是一个东方人,因为他,我才更了解西方。” “当年我回中国时,他送我到机场,他是一个从来不流泪的人,那天,他还是流泪了,在机场当着那么多的人。”晓薇最后告诉我说,她之所以要回去是因为有一件事对她触动很深。“我有一次回美国探亲,他去上班了,我看到音响里有一张CD,就随手放了一下,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女声,唱歌出来的是:Jesse,come home,这里非常孤独。我就想当他一个人听这首歌时,会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自己欠他太多。”晓薇动情地讲述着这件事,眼中似乎闪动着莹莹的泪光。 “反正回美国依然会做媒体,还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我这样宽慰她。“但这里的事我更想做,这是我最喜欢的工作,也最难离开的。这话听起来有点假惺惺,但我确实想为自己的父老乡亲做事。回美国做的节目毕竟是给美国人看的。”她似乎不知道说什么才能让我相信她。“我到现在也不能忘记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是义务教育,我没交过学杂费,是人民培养了我,我该为他们服务。记得美国轰炸我大使馆之后,有一位美国朋友问我,你私下告诉我,你更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我毕竟在美国生活了13年,又嫁了个美国丈夫。想了半天,我告诉他,如果中国是娘家的话,美国是婆家,我不希望他们之间有真正的冲突,但我跟娘家人更亲。”

端洋饭碗的本土人士系列: 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鞠立

Thursday, August 14th, 2003

鞠 立  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91年加入IBM中国有限公司,历任IBM个人电脑事业部PCD中国区销售经理,大中华区销售总经理等职位。  现任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

攒鸡毛凑掸子 走出华尔街的中国女人张毅(转贴) — 大家评论评论吧.我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Thursday, August 14th, 2003

  尽管拥有www.sinohome.net.cn、www.sinohome.come和www.800buy.com.cn三个网站,但是炎黄新星的品牌还是没有新浪、搜狐和网易的知名度高。其实,如果没有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炎黄新星也许已经入主网易。当时,炎黄新星的首席执行官张毅已经飞到美国,并且与网易美国股东基本谈妥,准备正式收购网易,会商时间就定在9月12日。结果,“9·11”毁掉了张毅的这个大手笔。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张毅挣网络经济的钱。   15分钟吸引3000万美元  1999年6月底,张毅从美国纽约飞抵新加坡。她此行目的既简单又艰难。说简单,不过是来陪新加坡电信董事长KohBoonHwee先生吃一顿早餐;说艰难,这是她谈的第一笔投资。  清晨临近7时,张毅像平常在华尔街上班一样,穿着她的名牌衬衣、长裤走进新加坡万豪酒店的早餐厅,在预订好的座位上落座。此时,她所要会见的客人还没有来。张毅要了杯咖啡,让自己像日常工作那样平静下来。7时过了几分,一位瘦小的中年人出现在她面前,他就是约张毅吃早餐的人。  Hwee先生一边落座,一边说:“对不起,晚到了。”Hwee先生一坐定,张毅马上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商业计划书,双手递了过去。Hwee先生接过去,翻开了首页,仔细看了起来。张毅心里很忐忑,因为首页是她的简历,后面的几页才是计划书的内容。前后不过半分钟,Hwee先生就将首页看完放到一旁,很优雅地端起自己面前的咖啡,呷了一口,问:“你为什么要从投资银行业出来?”张毅答道:“我更看好IT行业的发展前景。”此前,张毅已经是摩根斯坦利的高级经理,年收入达50万美元。  放弃50万美元的收入,去追逐还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张毅的魄力确实令人惊奇。但是,张毅认准互联网是一个值得用一生来做的事业。这来自于她在摩根斯坦利两年多的经历。1997年初,张毅加入摩根斯坦利。当时正是美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候,她参与的工作就是帮助这些网站上市、发债、融资。美国在线、亚马逊等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使张毅看到这是一个有爆炸性发展机会的市场。因此,在国内发展互联网的前景肯定非常好。于是,张毅毅然辞去在摩根斯坦利的职位,在加州成立了一个技术公司,着手进行融资,投资国内市场。  融资最难的就是寻找投资人。幸好张毅在摩根斯坦利负责的就是客户关系。一些客户、同事得知她的新举动后,也纷纷帮着寻找投资人。认识KohBoonHwee也很偶然。张毅的一位同事的朋友在新加坡电信供职。这位朋友就向KohBoonHwee推荐了张毅,介绍说一个中国女孩子准备回国创办互联网公司,正在寻找投资人,希望能谈谈。没想到KohBoonHwee很感兴趣,只是由于事务繁忙,所以表示只有早餐的时间。这对于张毅已经算是天大的喜讯了。  不过,张毅看见KohBoonHwee一眼都没看商业计划书,心里已经凉了半截。随后,KohBoonHwee的话题变得很随意、很休闲,关心起了她的从业经历,不仅问及张毅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和芝加哥大学MBA的情况,还问到她在摩根斯坦利能够成功的原因。15分钟后,KohBoonHwee喝完手中的咖啡,欠身说:“我下边还有一个会。你的项目基本上没有问题,我会很快给你答复。”这让张毅始料不及。  后来,KohBoonHwee将张毅引见给其他的投资人。最终KohBoonHwee为她带来了3000万美元的投资。他最终向张毅摊牌说:“商业计划书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如果还处在挣钱的阶段,那么没有必要在你身上投资。可是,一旦处在一种荣誉的阶段,就说明钱对这个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种荣誉,是在为荣誉做事业。这才是我决定投资你的原因。”  摩根斯坦利破格录用  从1997年起,摩根斯坦利取消了不从在职就读大学的学生中聘用员工的惯例。因为这一年摩根斯坦利从四五千名应聘者中只录用一个人,而这个人还是芝加哥大学在职MBA。她就是张毅。  其实,当时张毅根本没有面试资格。她就读的是芝加哥大学的MBA夜校,就是专门为在职人员提供的业余班。但是,张毅从入学那一天起就瞄准了华尔街。1990年,她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一毕业,就和许多同学一样,选择了留学美国继续深造的道路。临行前,中国银行的一位前辈特地叮嘱她:“中国学生出国学技术的非常多,但是学金融的非常少。国内特别缺金融人才。”张毅听了以后,就决心到美国拿到计算机硕士后,转行学金融专业,将来到华尔街去发展。  张毅知道在职MBA与全职MBA相比存在很大劣势,她必须边工作边读书,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都无法和全职生们比,学习成绩自然很难保证在商学院名列前茅。于是,张毅想出了个“田忌赛马”的方法,就是不拿自己成绩和全职生最好的比,而只求比中等学生好。就这样,她一直保持到MBA毕业。  摩根斯坦利一直每年有一次校园招聘,面向全美的大学。当时,芝加哥大学有资格应聘的毕业生有20多个。如何能让自己也有资格参加面试,张毅想,只能直接和摩根斯坦利的人力资源经理谈。她通过在摩根斯坦利工作的芝加哥大学校友,问明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姓名、电话,直接给拨了过去。接电话的正巧是经理本人。张毅向他表明:“请你们给我一次机会。我是在每天工作时间之外参加的MBA学习,但是我比许多MBA的全职生成绩都好。这说明了我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也能取得出色的成绩。而作为投资银行来说,也是在艰难环境下取得最好的成绩。因此,我认为我已经具备了这种综合能力。”一席话打动了人力资源部经理,他说:“好吧,面试那天安排你第一个面试,和其他应聘者一样只给你15分钟时间。”  当其他参加面试的同学都忙着复习复习功课、背背简历的时候,张毅却向所有能够联系到的与摩根斯坦利有关的芝加哥大学毕业生取经,问明摩根斯坦利面试的特点、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获得提升的业绩等等。面试当天,张毅排在了其他同学前面。由于她读的是夜校,周围的同学都十分诧异,怎么没有见过她。面试结果是,摩根斯坦利方面又给张毅延长了15分钟的面试时间。从第一轮到最后一轮,摩根斯坦利只录用了张毅一人。  改做几元钱小生意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京城的红桥、天意等小商品批发市场礼品柜台前,经常出现一个衣着时髦的女顾客。她问的最多的就是什么样的礼品最好卖、什么样的价格卖得最好……起初,摊主们都以为这是个大买主。可是,时间长了,他们发现这个顾客只问货很少掏钱。有的摊主就不乐意了,挤对说:“你有钱没钱,没钱买少来拿我们打镲。”这个到处寻价的女顾客就是张毅。当时,尽管已经“烧”了不少钱,但是她手头少说也有2000万美元。  2000年3月,张毅带着5000多万美元的投资回到国内,创办了炎黄新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可是,原以为只要投资到位,靠钱就能堆起来的网络经济,此时开始跌入低谷。按照她的计划,借鉴的是亚马逊的模式,经营国内的电子商务。不过,张毅没有亦步亦趋地像亚马逊那样先经营图书,而是直接做网上电子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初起时,张毅的方法就是打折,以低于进价的价格在网上销售。和国内几乎所有的网站一样,关注的只是注册用户,而不在于网站是否盈利。这样“烧”了一年的钱,张毅发现自己的经营思路出现了问题。因为国内电子产品是降价最快的商品之一,经常是商品送到顾客手中,其中的折扣在市场上已经毫无优势可言,而自己投入的资金很快就掉了价儿。那么,网上销售什么样的商品才能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一天,张毅的妹妹给她送来了一件小礼物。原来她大学毕业了,准备了许多礼物送给同学、亲朋。张毅拿着精致的小玩意问:“这个礼物多少钱?”妹妹回答说:“也就几块钱吧,从小商品批发市场选的,那儿的礼品可多了。”这不禁让张毅眼前一亮。其实,在美国上学、工作期间,朋友、同事间的礼尚往来不少。但是,无论是计算机圈的还是投资银行圈的,彼此互赠的都是名牌,像这种小礼品她还是第一次收到。张毅萌生了一个念头,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大众化,那么什么是大众化的消费品。礼品肯定是其中之一,满足人们对于礼品审美时尚趋势的需求,肯定比纯粹的电子产品更适合大众的消费。  张毅自己先进行了一番市场调研,果然印证了自己的想法。不过,张毅知道自己在礼品销售这方面很“没品位”。于是,着手组建一个礼品的销售团队,请来了百货公司专业选货员、礼品的专业设计人员、装饰品分析员等各方高手。伴随着礼品销售团队的组建,张毅也对800buy网上商城的商品进行“裁员”,将过去的上万种商品裁减到不到1000种,能够进入商城的产品条件就是时尚精品。事实证明,张毅的转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网上销售以每月超过100%的速度递增。  张毅告诉记者:“在摩根斯坦利的时候,做的都是几亿、几十亿美元的生意。可是,现在做的却是几十元、甚至几元的买卖。事实证明,小生意也能做成大买卖。攒鸡毛凑掸子,也许是现在互联网经济正在经历的阶段。”(本报记者郑勇)

新海归系列: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唐骏

Thursday, August 14th, 2003

2002-03-26 微软公司今天宣布任命唐骏博士出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唐骏将负责微软在中国的业务和运作,包括业务发展战略、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公司形象、政府关系以及整体管理和协调。唐骏将向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黄存义汇报。 同时,唐骏将同时兼任位于上海的微软全球技术中心的总经理一职,继续负责管理微软公司全球技术中心。 “我们很高兴由唐骏出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一职。他在中国完成大学学习后,去日本和美国继续深造。拥有丰富的国际软件公司管理经验。我相信,他将带着他在微软八年的成功和经验在这一新的职位上做出出色的成绩,并进一步推动微软在中国的战略合作,在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黄存义说。 唐骏于1994年加入微软公司,担任微软总部Windows NT开发部门的高级经理。他所领导的部门成功地设计,开发并发布了远东版(包括日文版,简体中文版,繁体中文版和韩文版)Windows NT 3.51,NT 4.0, 和Windows 2000。 1997年年底, 唐骏由微软公司总部委派来到中国上海筹建大中国区技术支持中心。1999年7月,微软总部鉴于该中心的骄人业绩,正式宣布提升该中心为亚洲技术中心。2001年10月,鉴于该中心的业务范畴已扩大至全球范围, 微软公司正式宣布将微软亚洲技术中心提升为微软全球技术中心。 “在管理该技术中心期间,唐骏的管理才能受到微软公司的高度评价。微软公司总部分别在98年授予其公司的最高荣誉-比尔(盖茨总裁杰出奖和在2000年授予其公司杰出管理奖,并在2001年授予其微软公司最高奖项 - 最高荣誉奖。任命唐骏来出任微软中国的总裁显示了微软公司对中国的高度重视,表示微软希望与中国结成更为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与本地软件产业共同发展。”微软亚太总裁罗麦克说。 “微软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了机遇,当然也存在着挑战。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在中国取得了稳定的发展,明确了我们在中国的投资与发展策略,也就是与中国的软件产业共同成长。在此,我要感谢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给予我们的指导和关心,客户、合作伙伴与新闻界的朋友给与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将与微软中国的全体同仁一起,更好的服务我们的客户,帮助合作伙伴提升他们的业务,加强在中国的投资与合作,成为中国发展软件产业的一个忠实伙伴。”唐骏表示。 唐骏简历  1962年生于北京;  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后留学日本、美国,分获物理学学士、电子工程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1994年加入微软公司,担任微软总部Windows NT开发部门的高级经理;  被任命前任微软公司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

在大陆工作的港台人系列: 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陈永正

Thursday, August 14th, 2003

摩托罗拉总公司资深副总裁兼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永正将出任微软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此前,微软公司大中华区总裁一直由微软台湾公司总裁黄存义兼任。  记者随即跟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取得了联系,该公司有关对外发言人对记者表示,她现在不能对这件事情作出任何评价。但根据记者了解的情况表明,如果进展顺利,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很可能会在今天下午适当的时候,对外有一个正式的消息公布。  而摩托罗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向记者证实了该消息,他表示,因为这无论对于摩托罗拉还是对于微软都是一件大事,因此两家公司需要在充分沟通之后,才会对外正式宣布这一人事任命。  记者随即致电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助理,该助理称,由于前几天包括总裁唐骏在内的微软(中国)公司高层都在厦门开会,所以目前尚不清楚此事,也还没有接到总部关于此事的任何通知。附:陈永正简历  陈永正–摩托罗拉总公司副总裁兼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总裁  自2002年1月起任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工作经历  2002年1月起:摩托罗拉总公司资深副总裁,兼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2001年9月-2001年12月:摩托罗拉总公司副总裁,兼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2000年6月-2001年9月:21世纪通香港地区和中国大陆的首席执行官  1998-2000年:摩托罗拉公司的副总载,兼中国网络系统部的总经理  1997-1998年:摩托罗拉公司大中华地区网络系统部的副总经理  1995-1997年:摩托罗拉中国蜂窝基础设施部的市场和销售总监  1993-1995年:摩托罗拉(位于北京的)中国蜂窝基础设施部的市场总监  1992-1993年:美国芝加哥摩托罗拉国际蜂窝基础设施部的市场经理  1990-1992年:美国伊利诺斯州AT&T贝尔实验室的市场经理  1987-1990年:美国伊利诺斯州AT&T贝尔实验室的开发经理  1983-1987年:美国伊利诺斯州AT&T贝尔实验室的技术人员  1982-1983年:美国俄亥俄州Plaskolite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  教育背景  MBA,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项目),1991年6月  MS,计算机系,俄亥俄州立大学,1982年6月  MS,数据系,俄亥俄州立大学,1982年3月  BS,应用数据,台湾Chiao Tung大学,1978年6月  其他活动  担任过芝加哥华裔美国人联合会董事  大学辩论队成员,乐队成员和唱诗班领队  (44岁,已婚,有两个孩子,爱好网球和高尔夫球)

在大陆工作的港台人系列: 思科中国总裁杜家滨

Thursday, August 14th, 2003

早年毕业于台湾国立交通大学,IT生涯始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随后,在惠普先后担任工程师、研究开发经理、项目主持人、销售经理、副总经理等有关研究开发和业务方面的工作。1994年3月出任美国微软公司北京代表处总经理,后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1998年10月担任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端洋饭碗的本土人士系列: TOM集团副首席运营官兼网上运营总监王雷雷

Thursday, August 14th, 2003

由于在互联网业务上的出色表现,年仅29岁的TOM集团(股票代号:8001)副首席营运官兼网上营运总监王雷雷昨天被TOM集团委任为非执行董事,而其现职不变。有关人士认为,这是王雷雷进入TOM集团董事会的第一步,也意味着王雷雷已进入了TOM集团的核心营运管理层。  TOM集团昨日称,王雷雷成功地将TOM发展成为大中华区主要互联网营运商之一,并实现了低成本健康营运,推动发展了收费邮箱等各种收费服务和包括“网游神”虚拟接入卡在内的电信增值业务。王雷雷还使TOM成为中国移动在MMS业务上的惟一合作伙伴。在短短的27个月内,TOM的互联网业务率先在内地实现了现金流量收支平衡。  据透露,王雷雷在TOM成立时就是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目前他只有期权而没有股份。而现在的任命意味TOM集团对其业务成绩的充分肯定。另据了解,TOM近期内在互联网业务上会有重大项目发布,内容将包括美亚宽带、赛尔在线主叫业务等互联网业务的整合。王雷雷先生于1999年加盟TOM.COM LIMITED(TOM集团),担任TOM.COM中国区运营总经理,全面负责TOM中国区(WWW.TOM.COM)运营业务。2001年10月王雷雷先生被TOM集团任命为TOM集团副首席运营官兼在线业务总经理 。 在此之前,王雷雷先生于1998至1999年间创办北京寅诚志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裁及总经理;于1996至1998年在汕头亿峰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上海营业部担任大客户经理;1996年,供职于中国长城计算机软件公司。 王雷雷先生于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 加盟TOM之前,王雷雷先生分别在IT及金融行业的公司任职,并曾经成功创办公司,拥有丰富的技术、市场及管理经验。严谨的作风、踏实的态度与敏锐的洞察力使王雷雷先生富于创新精神且勇于开拓,并屡屡收获超乎想象的丰富成果。 2002年二季度,TOM线上业务率先成为国内门户网站首个EBITDA转盈的互联网公司。 经营绩效 王雷雷先生自加盟TOM,业绩显著,引导TOM线上业务以超常规的速度迅猛发展。卓有成效的超速发展按照TOM成长历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几个点到几条线再到全面的资讯内容服务。TOM网站内容、技术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IT业界标准。一年多的时间里,TOM从原始的几个频道迅速发展到目前的24个频道。在此期间颇受业内关注的是王雷雷先生成功对收购至旗下的163.net电子邮局和鲨威体坛进行的卓有成效整合,以最大限度保留了163.net和鲨威体坛的品牌效应,在极大丰富网站的内容建设的同时有效的提升TOM的品牌知名度。据权威资料统计,目前,TOM网站无论在页面流览量、日访问流量还是在注册登记用户量等方面均持续攀升,主要指标已跃居门户网站前列。 2、从内容战场的胜利到赢利战场的步步为营。王雷雷先生一直认同TOM坚持在信息产业领域的长期投资战略,并以相应策略予以实施,顺其自然的转战赢利战场。以庞大的网站访问量积极吸引广告客户,并不断为客户创造新的广告形式与合作方式;集中优势技术资源全力打造全新的163.net收费邮箱,并于2002年二季度实现EBITDA转盈;TOM联合多家国内顶级接入服务商独创接入门户概念与服务,其主打产品”网游神”多接入上网服务,备受网民青睐和企业的推崇;在无线数据领域,TOM是中国移动梦网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其短信业务凭借独特的个性服务和营销理念,迅速成为无线市场一支引人注目的新军,从而为公司开拓多元化收入奠定了坚实基础2002年10月22日TOM率先发布并试运行彩信站,成为目前唯一正式运行彩信服务的网站; 王雷雷先生旨在为打造中国最优秀的媒体电信增值平台,做最出色的服务应用提供商而不懈的努力。不仅为整个TOM集团创造了可观的现金收入,也赋予了TOM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成为集团实施跨媒体加科技策略强有力的支持。 3、从人力资源的有效积累到核心团队的高度融合。王雷雷先生十分重视人力资源,一方面在初期阶段以最快的速度吸收优秀人才,一方面在工作过程中以高效的手段强化团队精神。强大的人力资源成为支撑TOM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王雷雷先生通过其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开拓互联网领域的新经济企业重视人才的核心价值观。

端洋饭碗的本土人士系列: Adobe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 皮卓丁

Thursday, August 14th, 2003

皮卓丁先生简历 皮卓丁,湖南长沙人,1981年进入北京大学,师从我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王选院士,1988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学位。 1990年皮卓丁先生进入联想集团,在我国另一位著名计算机专家倪光南院士的指导下开始职业生涯。从1992年8月起,先后出任新成立的联想集团汉字系统事业部总经理、联想集团软件事业部总经理,主持开发了我国第一个自主版权的套装办公软件产品“联想办公套件LX-OFFICE”。 1995年8月,皮卓丁先生加入Lotus公司,出任Lotus中国区渠道销售经理。1996年10月,皮卓丁先生升任Lotus中国区总经理,结束了由外籍或港台人士领导Lotus中国市场的历史,成为Lotus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第一任中藉总经理。在皮卓丁先生的领导下,1997年莲花软件在中国的市场业绩增长高达600%,提前5个月完成全年计划。皮卓丁先生也因此在1997底荣获“Lotus全球年度杰出经理人”奖。 1998年10月,皮卓丁先生加盟全球著名的图形、图像和网络出版和数码视频软件供应商——Adobe公司,出任中国区总经理,全面负责Adobe在中国的业务。在皮卓丁先生的领导下,Adobe公司在中国逐步建立起一支精干的本地员工队伍,并确立了适合中国的市场推广策略与渠道销售政策。在他的领导下,Adobe公司在中国销售额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02年10月,皮卓丁先生升任Adobe公司大中华区经理,全面负责Adobe公司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业务。他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在IT跨国公司大中华区任最高职位的本土职业经理人。

新海归系列: 中海油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邱子磊

Wednesday, August 13th, 2003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最近宣布,委任前所罗门美邦投资银行家邱子磊为集团的首席财务官兼高级副总裁。尽管还不是CEO,但也差不离。这是中国首家大型国有企业效仿中国证监会引进外国(境外)专才。 邱子磊,自1990年起一直服务于美国公司,在国际石油集团阿科服务达4年。1998年至2000年,任所罗门美邦投资银行亚洲石油天然气投资银行部主管。曾获麻省理工大学MBA学位。 据称,中海油将许以百万薪酬及认股权,这在中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报酬中肯定名列前茅。邱子磊年龄:38职位:中海油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邱子磊是中海油年薪最高的人,尽管他的位置还不是最高。对于董事长卫留成来说,邱是中海油1999年那次上市的唯一收获。当时中海油的主承销商是所罗门美邦,而邱是该投行亚洲能源投资部门主管。由于油价暴跌,那次上市半途而废,失望至极的卫留成和邱子磊一起抱头痛哭。此后,邱子磊辞职创业,投身网络热潮。而卫留成从头再来,时隔两年带领中海油终于上市成功。但双方并没有互相遗忘。2001年3月,作为中国首家大型国有企业引进的境外专才,邱子磊被任命为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兼高级副总裁。中海油股价随之应声上扬。迄今为止,这位拥有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MBA和德州大学决策科学博士两个学位的首席财务官成绩无可挑剔。中海油已成为中国境外上市增值最快、最多的股票: 亦被世界著名财经杂志《亚洲财富》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管理公司;与此同时,中海油获得国际著名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公司分别授予的BBB和Baa2投资级评级,这是中国企业获得的最高信用等级。邱子磊不仅是位投行专才,而且拥有丰富的国际石油操作经验。在邱子磊的参与下,中海油完成了旗下10家公司的重组,并将分拆出4家公司上市。总公司三大专业集团构架已初见端倪。邱子磊的拿手好戏还有发现价廉质优的并购对象。2002年初,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资产的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并获得每年4000万桶的份额原油,这也是目前中国公司数目最大的资产并购案。旁人评价邱的思维敏捷,对数字非常敏感,并深得卫留成的信任。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中海油要用5年时间跨入世界500强,他还有很多机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国内吃喝玩乐系列:咖啡我只喝蓝山咖啡,要牙买加的! — 你酸不酸啊?

Wednesday, August 13th, 2003

  牙买加蓝山咖啡(Jamaican Blue Mountain coffee)号称是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007最喜爱的非酒类饮料了。  蓝山咖啡是咖啡中的精品,产于牙买加的蓝山。受到加勒比海环抱的蓝山,每当太阳直射蔚蓝海水时。便反射到山上而发出璀璨的蓝色光芒,蓝山因此得名。蓝山咖啡有所有好咖啡的特点,不仅口味浓郁香醇,而且咖啡的甘、酸、苦三味搭配完美,没什么苦味,仅有适度而完美的的酸味,一般都单独饮用。蓝山咖啡产量少,价格比比较贵。  如今已经不是在星巴克这样的咖啡店喝一杯卡布其诺,说一句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就很有面子了,小资们要求的是“蓝山才是最顶级的咖啡”。不过在蓝山咖啡上品牌这个词不太适用,因为台湾有一家咖啡公司的注册名称就是“蓝山”,因此这家公司出品的咖啡叫“蓝山咖啡”合理合法,只是此蓝山非彼蓝山罢了。

在大陆工作的港台人系列: 前美国康柏电脑公司大中国区总裁现任厦门翔鹭集团总裁俞新昌

Wednesday, August 13th, 2003

俞新昌简历:  1997年7月,俞新昌博士被任命为美国康柏电脑公司大中国区总裁,全面负责康柏在中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的业务。自1979年以来,俞新昌博士在多家著名跨国公司担任过重要职务,积累了丰富的高级管理经验。在加盟康柏之前,他是北方电讯(中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执行总裁。1987年至1992年,俞新昌博士在北京担任中国惠普公司的总裁兼总经理。在他任职期间,中国惠普公司连续六年荣获中国十佳合资企业的荣誉。1973年俞新昌博士在美国加入霍尼韦尔公司,后十余年中先后被派驻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1980年,他以中美贸易促进代表团的主要负责人身份,参加了自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首次在华举办的美国经济贸易展览会。俞新昌博士在伊利诺斯大学获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主修专业为计算机网络。他还拥有计算机硕士学位及土木工程的学士学位。俞新昌博士祖籍浙江,为世界经济团体的一份子,他非常希望将自己的学识与国际业务经验结合起来,为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他也非常关注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走过惠普康柏:俞新昌职业巅峰与悬崖回味 段晓燕  6月17日,下午5:30。  坐在我对面的那个人一直在不停地说话,说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穿过玻璃打在他脸上慵懒的黄昏阳光也跟着他的神采一起跳跃着。  他叫俞新昌,现任厦门翔鹭集团总裁。  在翔鹭这个陌生的名字之前,曾经排列过的是霍尼韦尔、惠普、北方电讯、康柏等一系列响当当的跨国公司的名字。2002年7月,在惠普和康柏并购之后,从康柏大中国区总裁兼全球副总裁的职位上黯然离去之后,俞新昌彻底淡出IT业,选择了一个具有强烈家族色彩的传统行业。  在保持低调将近一年之后,俞新昌首次开口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惠普巅峰体验:深入中国  下班时间的一杯咖啡配上舒展的轻音乐,总是或多或少能给人一种轻松,黄昏时候残留的余晖似乎更适合安静地思考,尤其是回忆一些往事。  “巅峰时期是在惠普的时代,”俞对记者说。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第一批制造业企业,惠普早在1981年就在中国北京设立了技术服务处,1985年成立合资性质的中国惠普有限公司。  1987年,俞就任惠普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总经理,是当时惠普全球最年轻的总经理,而在此之前,俞已经是霍尼韦  尔中国业务的负责人。早在1980年,不到30岁的俞新昌以中美贸易促进代表团主要负责人身份,参加了美国商务部组织的在华举办的美国经济贸易展览会,这是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美国首次在中国举行的大型商业活动。  当时的惠普中国有限公司的员工总数大概只有两三人,在中高层的职位上的大多数还是外籍人士。  俞深知,要打开惠普在中国的业务规模,本土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必须吸引优秀的本土人才。而在那个时候,习惯国有企业慢节奏、全福利工作方式的许多人对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外资企业还保存着一些戒心和不安全感。  俞便做了两件事。  一是与中国知名大学开展合作。一是“冒着被解雇的危险”在当时北京最繁华的地段之一———中国电视台大楼的后面投资近7000万美元建了一栋20层高的惠普员工宿舍楼,效仿当时很多国有企业的做法,作为福利分配给员工住宿。  此举果然有效,新近毕业的许多名校大学生和许多国有企业的优秀人才开始渐渐涌入惠普,这些人物成了后来中国IT业发展史上的中坚人物,像李汉生、杨红青等。  新人才的涌入,固然为惠普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本土人才也需要适应惠普的文化和跨国公司的管理理念。俞便在惠普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培训体系,亲自为员工授课,并开创了惠普今日尚沿袭的监督会议(SupervisalMeeting),让员工监督和参与公司的管理和发展。  “工作压力很大,但大家都愿意不知疲倦地为公司服务,气氛非常好,”曾任摩托罗拉中国区首席代表、现任中国TI公司总裁的杨红青回忆在惠普的日子,这样对记者描述。  据杨介绍,那时李汉生、孙振耀和杨三人分别负责惠普在中国的PC和打印机、服务器与解决方案三块主要业务,并称“惠普三架马车”。  对于俞新昌来说,要在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市场环境之下,顺利嫁接惠普全球统一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俞交出的答卷是,每年提前2-3个月完成惠普全球公司给中国区下达的业务目标,中国惠普公司连续六年荣获中国十佳合资企业的荣誉。  “在惠普的日子是我一生职业生涯中最值得怀念的,”俞新昌说。  康柏悬崖体验:持续人事动荡  连俞新昌本人都没想到的一点是,在从惠普亚太区职位离开不久,会加入惠普的竞争对手康柏。  1997年7月,已就任北方电讯大中国区董事长、总裁兼全球副总裁的俞新昌接受了当时的康柏全球总裁兼CEO艾克·法孚(EckhardPfeiffer)的邀请,将原来的北京办事处升级为大中国区总部,就任康柏大中国区总裁,同时兼任康柏全球公司副总裁。  “他(艾克·法孚)找我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直接:帮助康柏完成在大中国区的转型。”俞说。  此时康柏全球公司,当初其竞争对手IBM,HP等都先后转型之后,在艾克·法孚的领导下,也开始从一个传统的PC厂商向综合性的IT服务供应商的角色转型,改变原来单纯的PC制造商的面孔。  在俞加入康柏大概两周后,康柏全球公司买下了天腾公司,1998年康柏又并购了DEC,俞上任后首要面临的就是完成对天腾和DEC的整合。  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俞力排众议,一把手都启用了原DEC的人,原天腾的李金水后来也做到康柏中国区的总经理。  俞深知,在中国,康柏的目标就是IBM和惠普,他也深知,艾克·法孚把他挖过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在惠普中国区和亚太区近8年的工作经验,艾的指示就是“超越惠普,超越IBM”。  作为负责康柏大中国区(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的总裁,俞新昌在中国区总经理的位置上先后重用了两位关键人物:谢克人和李金水。谢在加入康柏之前是IBM中国PC公司总经理,谢在IBM用了3年时间,将IBM的PC业务在中国做到了市场份额第一,并在1996年获得了“IBM亚太区领袖大奖”。  “我对康柏在中国的业务是很有想法的,”俞说。  对于康柏在中国的转型,俞已经酝酿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主要是增强康柏作为IT服务及方案供应商的在华竞争力,其中包括对业务整合、渠道变革、员工培训、设备投入、新技术研发、大客户的攻坚等在内。  其在惠普8年的经验告诉俞,一个跨国公司要想扭转其在中国消费者中的角色和定位,除了在公司业务和管理上进行改革之外,公司形象的宣传和政府公关甚为重要。  1999年春节,在宣布合并Digital之后,俞“好不容易”把忙于整合Digital业务的康柏全球总裁艾克·法孚邀请到中国进行访问。与中国领导人的会面,到北大演讲,与部委和高校宣布一系列合作计划,媒体采访、曝光,轰动一时。  艾克·法孚还同意了在中国追加1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万事俱备,但东风却迟迟未到。  “在艾克·法孚同意了1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之后的2个星期之后,他却从康柏全球总裁兼CEO的职位上辞职,离开了康柏。”  屋漏偏逢连夜雨。康柏中国区总裁谢克人提出辞呈,离开经营了一年多的康柏,开始独立创业。  俞没有放弃。  在美国总部康柏新上任的总裁卡佩拉斯的办公室,俞新昌带了一份国内的报纸给卡看,那是对之前惠普总裁卡莉中国之行的报道。  就着报纸,俞新昌将卡莉中国之行的内容一字一句地翻译给卡佩拉斯,告诉他卡莉在中国做了什么。  俞的直谏还是奏效了。  在与卡莉几乎在同一时期(1999年7月)就职的卡佩拉斯,在卡莉中国之行不久之后,也决定了访华的计划和日程。  虽然最终卡佩拉斯的访华计划因“健康原因”而推迟,但还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发展信心,同意了对中国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计划。  俞从美国带回来的这个消息让一直在期待中的中国区管理团队振奋不已,每个人似乎都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当一切的排兵布阵和本土化措施尚在进行中,康柏全球集团宣布了和惠普合并之事。  一直就处于并购和人事动荡所造成的较为混乱局面的中国区在稍有好转之后再次面临新的动荡,俞的康柏中国转型计划也永远地在路上。  “康柏在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做得比中国内地要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一把手的稳定性,不像在中国那么复杂,”俞说,“我很不喜欢政治斗争。”  随后的许多消息在今天看来已是熟知的历史。李金水辞职,康柏在中国的精英人士大量流失。  “在康柏的日子是我职场生涯中的最大遗憾,这其中有二者尤甚:一是计划没有进行到底;一是许多优秀的人才最后没有得到合适的安排。”回忆在康柏的日子,俞扼腕长叹。  “说实话,康柏在中国做得并不是很好,”俞很中肯地反省,“但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  再战江湖  2002年5月1日,休完假期的康柏员工在回到公司之后发现,他们的邮箱里又多了一份沉重的邮件:俞新昌的辞职信。  当然,随后俞新昌则是频频看到其他IT公司的橄榄枝。  而一直希望在中国发展的俞最终却选择了当时在中国已有近90亿元资产规模的台资化工企业翔鹭集团。  这是让人觉得难以琢磨抛物线:为什么从看起来身价与声名“双高”的IT业滑落到传统产业,为什么要从跨国公司撤出转投家族企业?  俞的神情几乎带着反问:如果你在IT业浸淫多年,对其大起大落过山车式的沉浮早已看淡,还会继续留恋这个行当吗?30年来做到了那么多高职位(俞曾是北方电讯全球高级副总裁和康柏全球副总裁),难道还会满足只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吗?  “战略的决策永远都在总部,”俞称。在俞看来,这是其近30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的理性回归。  和很多职业经理人的发展轨迹一样,“玻璃天花板”的职业困惑以及种种因素让那些到了发展瓶颈阶段的职业经理人面临新的抉择。  谢克人和李金水选择了自立创业。  俞新昌仍然选择做一个职业经理人,所不同的是,翔鹭集团的主要投资方是台湾的统一集团,而统一集团的投资方都是其多年的老朋友。俞认为自己在翔鹭是有着最大的发展空间,最重要的是“投资方对其绝对的信任和权力的下放”。  “创业意味着工作将成为生活的全部,而这种生活状态不是我想要的。”俞这样解释,“在翔鹭我并没有持股,但集团下面的纺纤公司计划在上交所上市,届时公司将可能让高管和员工持股。”  “他们几十年来都在邀请我加盟,”  俞说,“我30年来在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和资源,正是翔鹭最为需要的。”  但是空降一个不同的行业并且要革新其原先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对俞新昌来说倒是职场生涯中的第二次最艰难的挑战,“第一次是在康柏,”俞说。  “我的目标是在5年之内,将翔鹭的销售额从90亿做到350亿。”俞告诉记者。

在大陆工作的港台人系列: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总孙振耀

Wednesday, August 13th, 2003

1982年,孙振耀先生大学毕业后,进入惠普台湾公司,以普通工程师的身份开启了他捆绑在IT上的人生。孙振耀先生从业务代表做起,经过分公司经理的职位,到1990年,他成为了惠普台湾公司计算机业务的负责人。1991年,孙振耀先生跨过海峡,出任中国惠普计算机系统事业部总经理。之后,由于他所负责的惠普业务连年大幅度增长及与国内客户的合作不断深入,1995年他被晋升为中国惠普副总裁,并继续兼任计算机系统部的总经理,2000年至今任中国惠普公司总裁。

在大陆工作的港台人系列: 平安保险前COO,现TOM.COM CFO汤美娟

Wednesday, August 13th, 2003

打工皇后遭过河拆桥  2003年的2月对于汤美娟来讲是一个很特殊的月份:2月14日,平安集团挂牌,产寿险分业,正式成立金融控股集团,汤被任命为集团的首席运营官,名正言顺的成为平安集团第二号任务,权势仅次于平安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明哲,汤亦达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顶峰;2月28日,出乎业外、业内甚至平安员工的意料,汤被宣布免职,汤因“个人原因”迅速被结束为之倾心的平安事业,仓促离开。  平安内部人士对记者说:“大家都觉得蹊跷的很,免职的文件写的很简洁,仅仅有简单的几句话,且没有交待免职原因。”据介绍,在平安,不管是被开除还是主动辞职,都以免职来称,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汤美娟离任时的首席运营官职位,至今没有人接任。  汤美娟2000年接替平安第三任副总赵卫星(主管财务)成为平安的首席财务官,主管平安的上市、融资和公司其他财务事务。对于汤的离任,平安内部表示一致惋惜,汤为平安建立了稳固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以及内部的财务电子系统。2002年10月8日,汤顺利使平安以10%股份(2.467亿股)得到汇丰6亿美元的认购,使平安每股估值达到20元人民币,市净率(价格/每股净资产)达到6倍以上,(当时平安每股净资产为3.15元左右)。  平安内部人士透露,汤的免职,在平安的人事更迭规律之中。“1995年以来,差不多每两三年,平安就会有一起大的人事变动,而在这两年表现出众的一些高层人物,大部分没有留下来”,这位内部人士说:“最后的戏剧结果每次都会是老马(马明哲)岿然不动,副手一直在换。”  1995年,当时平安的二号人物常务副总经理孙兵舍平安出任新华人寿总经理,平安总经理助理兼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孙伟光也随行离开。引起了平安第一次人事震荡。  1999年,老平安三号人物,当时平安二号人物的副总李钢及其下属的集体辞职,出任筹建中的生命人寿董事长,同时出走的还有平安寿险协理何志光、黄萍、产险协理蔡生等。  2000年上半年,平安第三任副总赵卫星辞职,其原来负责分管的财务工作转交汤美娟,投资转由原安信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徐建军负责。赵在同年国庆节后出任人保总公司财务部总经理。引起第三起人事震荡。  “但汤美娟这次出走意义却属不寻常,”这位内部人士说:“以往这些老总走后都是去了同业,这次汤却让大家大跌眼镜。”  汤1986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取得专业会计师资格,长期供职安达信公司。1996年成为安达信最年轻的合伙人,离职去平安之前,负责中国金融服务方面业务。汤在2000年9月1日晋位平安首席财务官,至离职,汤在这个位置上做了2年半多一点时间。  据平安内部人士透露,汤的离职主要和与马明哲的观念冲突有关。“马明哲是一个很中国的老板,稳重、大方、传统,老成持重”,这位内部人士评价说:“而汤美娟则较倾‘洋派’,对海外投资事务黯熟。两人在公司的发展观念上,后来有了很大的冲突。马明哲希望公司更加注重传统保险及证券、信托业务,上市、融资等资本手段为辅;而汤的主导观念却是资本层面的运作更胜一层。”  汤美娟在平安内部的地位一再攀升,去年终于实际超过常务副总裁孙建一,成为平安的二号人物。冀望于平安集团挂牌之日,马明哲退居幕后(董事长),汤则晋级集团总经理职位。  据平安内部人士透露,平安集团挂牌的当天,汤很是失望,虽然表面上位置已达颠峰,在平安地位仅次于马明哲,但毕竟没有得到平安集团总经理的位置,而总经理的位置依然由董事长马明哲兼任,而且首席运营官这个职位在平安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汤的地位没有得到提升。而汤实权控制的财务事务,也被当时平安保险首席信息官张子欣兼任。“汤其实在2月14日当天已经被架空了”,这位内部人士称,“平安集团当日上报中国证监会的高级管理人员名单中,首席财务官已经不再是汤美娟。”  “汤美娟在平安的时代已经结束,她帮助平安完成了海外上市的奠基工作。现在平安的财务稳健度和透明度已经得到了汇丰、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以及海外投行的盛赞。平安已经没有必要向其支付千万港币左右的年薪和可能的巨额股份。”平安内部人士称,“在强势的马明哲面前,汤美娟成为第四个被舍弃的第一助手。”  周氏王朝  3月17日,汤美娟空降李嘉诚旗下互联网、媒体集团TOM,获任首席财务官。汤在香港的一席话引起了平安内部的一片哗声。汤说:“能够为TOM效力我深感兴奋。集团具远见的策略、团队的业界精英及稳健的理财策略最令人印象深刻。我坚信TOM将实现其宏大的抱负,而我亦希望参与其中,分享这份成功。”  平安内部人士称:“平安的财务不够稳健吗,团队不够精英吗,而且盘子远远大于TOM,发展远景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汤美娟3月19日在香港对记者说:“离开一间公司永远无最佳时间 (no perfect timing),都是讲‘机缘巧合’,只会想好交接事宜,以不影响旧公司运作为主。”  TOM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王兟给汤美娟以很高的评价:“汤美娟有助日后将(TOM)收购回来的公司进行整合,协助拓展大中华市场。”  TOM给了汤什么承诺,抑或汤缘何如此看重TOM?  消息人士对记者透露,汤和TOM第二大股东周凯旋熟稔,并且交往后印象颇深。汤在平安一帆风顺时,曾有人带话说,如日后有机会,加盟TOM,必可得重用。汤在萌生去意时,第一个选择了TOM。  周凯旋是TOM第二大股东,其通过个人股份和旗下Schumann、Handel公司控股目前TOM近30%的股份,(在TOM上市初期更是达到32.29%)。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TOM事无巨细,近乎所有的决定权都在周凯旋,包括公司最早成立的提议、创始,以及高层重要人物的任免。”  而对TOM有品牌超凡影响力和最终决定力的李嘉诚却一直退在更深的幕后,并不直接对TOM的业务亲手点指。李嘉诚通过旗下长实的Romefield和和黄的Easterhouse控股TOM40%以上的股份(在TOM上市初期达到48.34%)。而此前胜传的李泽楷通过盈科控股TOM的传言,只是业界的一个笑谈。  这位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TOM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周凯旋息息相关。在做完了北京东方广场的项目后,周一直是把TOM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的。而且,凭着她的韧劲和聪慧,一次次把TOM跳跃式的送入新的发展轨道。这一次汤美娟的加入,会是TOM下一个策略巨变的开始。”  1999年,周凯旋向李嘉诚提议成立TOM.COM,年底,TOM.COM创业板上市,香港万人空巷抢购TOM股票。据当时从事TOM.COM网页设计制作的技术人员透露,当时TOM.COM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当时只有周凯旋和李嘉诚明了,TOM的目标是亚洲的AOL时代华纳,而且这个目标自始至终没有变过。”  周凯旋找来了新城广播行政总裁张承勷成为TOM.COM第一位行政总裁,并在中国大陆找来了演艺界明星朱时茂(东方蜘蛛广告公司)和超越广告公司总经理陈小东,以及现任TOM互联网集团CEO王雷雷,希冀他们配合TOM.COM做好内容建设工作。  后来张承勷因过于注重内容建设,不能达到TOM快速膨胀的自我发展而于2000年7月17日离任TOM,出任和黄电子商贸部门新职。周凯旋找来的张承勷的继任者是在高盛玩转资本多年的王兟,王兟当时深的周凯旋和李嘉诚的赏识,并在日后促成了TOM集团在资本运作方面的大手笔动作。  朱时茂和陈小东在2001年10月左右也从TOM退出,王雷雷效力的北京讯能则成为日后TOM互联网业务的主干力量。  据内部人士透露:“当时操作所有这一切的,都是周凯旋。”  周凯旋赏识的两个人都在目前真正成为TOM的左膀右臂,资本运作层的王兟已经风光显赫,互联网业务层的王雷雷也已经锋芒毕露。TOM的互联网业务目前正在朝着重回门户的梦想进发,其已经在去年第四季度实现210万的净利,目前仅仅是短信就月入2000万人民币以上,净利已经达到1000万人民币以上每月。  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以前周小姐(因至今未婚)来往大陆很勤快的,一两周怎么也要来一两次,监督TOM互联网业务和在大陆业务的发展,现在周来的次数明显降低,对中国业务越来越放心了。”  新分子新变化?  内部人士透露:“自王兟入主TOM以后,其大肆收购来的公司已经使TOM内部的消化能力显得力有不支,物色新的强力的首席财务官一直就是TOM在高层架构上面最重要的事情。TOM早在前年开始就进入大的内部整合期,股东们(包括周凯旋)迫切需要一位强力的首席财务官整合、包装收购回来的不同媒体资源。”  TOM在2001年7月30日宣布辞掉原财务总监陆楷,由李国明担任财务总监(位置等于后来的首席财务官)。后又在2003年3月17日,由汤美娟接任要职。  汤美娟在香港公开宣称,加入TOM及作为TOM首席财务官的使命是:“希望做到进一步提高各业务范畴的资源整合,提升营运效率;加快新收购资产的整合过程、将各业务的长处发挥在其他的业务线上;再提升公司的企业管治和透明度等。”  业内人士分析说:汤美娟的加入对于TOM来讲是一个新的标志事件,就像当初王兟入主TOM一样,周氏王朝领导下的TOM集团已经将整合、包装旗下收购回来的公司,纳入自己的媒体体系或者售出付诸行动。  这对于正在大肆宣言入股华娱卫视的TOM,将是一个新的开始,而汤美娟,将是这一行动的主要负责人。业内人士分析:周凯旋、王兟、汤美娟、王雷雷构成TOM主要的实权组合,将进一步推动周凯旋、李嘉诚媒体帝国理想的实现。  王兟表示对汤美娟是否被挖角和于周凯旋是否认识不作评论,但表示:“TOM去聘用CFO这个高级行政人员,一定是要得到股东们的默许。”而离去的李国明,以身体不适,难以胜任繁重工作离开,业内人士评论:“李在TOM并无过失,但也无甚大贡献,TOM整合资源的重任,现在主要落在汤的身上。”  TOM内部的再次高层调整也已经结束,原非执行董事冯琦已经辞任,由TOM互联网集团CEO王雷雷接任。  业内人士断言:汤美娟将构成TOM的下一个收售公司亮点。(完)

在大陆工作的港台人系列: “财经贵族”再现”江湖” 梁定邦出山中银香港(转贴)

Wednesday, August 13th, 2003

“财经贵族”再现”江湖” 梁定邦出山中银香港 2003年06月25日08:41 经济观察报   最近,久未露面的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先生的名字终于再次出现媒体上,而此次亮相的梁先生头衔是中银香港董事会设立的“专责委员会”召集人。无疑,梁先生这次出山专责的便是轰动香江两岸的刘金宝及周正毅的案子。这样,一向风雅的梁先生便只能暂别他在哈佛大学那泛迹林泉、但求天道的逍遥生活了。  事实上,此前的2001年,在“铁娘子”史美伦女士驾临证监会后,梁先生便很少光顾证监会,而媒体也失去了追踪采访这位敢言善言的首席顾问的机会。此间,他去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并在讲台上开始了他的传道授业解惑,而题目呢,则正是他所熟悉的“中国证券市场监管”。   看来,梁先生虽然身在哈佛净土,但心中记挂着的依然是中国内地及香港这个“不太干净”的证券市场。不过梁先生此番关切也不无理由。一来梁先生是香港证监会的首任华人主席,先生一生的事业本也离不开股票二字, 二来据证监会官员介绍,梁先生这一年多虽然不再对中国股市发表宏论,但他依然是中国证监会拿“一元薪资”的首席顾问。其办公室也赫然留在证监会的办公大厦6层。“梁先生一直就是我们的首席顾问。”证监会一位主任官员口气中带着尊敬,肯定地说  “播种”理念的人   说起来,梁定邦就任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是1998年年初的事。他当时远渡香江,大驾光临,完全是因为时任总理的朱镕基的盛情邀请。他才抛去作为香港“英皇大律师”上千万的年薪,来中国内地做这个只拿“一元”人民币象征性薪水的首席顾问。可以说,报效国家,成就事业才是梁先生来顾问证监会的初衷。这和那些眼里只有美金的拜金政客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能不让人由衷赞叹!正因如此,梁先生才对媒体坦言他此番顾问,“没有压力”,也才有了后来为媒体记者们津津乐道的“梁定邦言论集锦”。可以说,梁先生很快就成为中国证券界最受老记们欢迎的官员。而被梁先生自己概括为“播种”的三年生涯,也在他马不停蹄的奔忙中很快地流逝。   “梁先生首先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其次才是财经官员。”证监会一位与梁先生有过密切接触的官员告诉记者。“他经常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很满,然后就在内地、香港的各大城市间飞翔。   对此,记者深有同感。2001年12月24日在深圳召开“中国期货市场投资论坛”时,梁先生下午3点到达深圳机场,3点半被接到会场,45分钟讲演刚结束就被主办方再度送到机场赶往上海。而留给记者采访的时间仅仅就在走出会场的路上这几分钟。这是记者唯一和梁先生面对面交流。但当时的感觉是,“这可真是个大忙人。”   其实,那时的梁定邦确实是在尽他最大的能量在中国资本市场“播种”。他想把他在英国、香港等地学来的先进投资理念灌输给内地的证券界。而“让市场去管理市场”的监管理念也确实让上届证监会以来的监管层学到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或许,这才有了周小川行长的“裁判员”理论,有了高西庆副理事长关于“要的是一个干净的市场”的诉求。这些本来就没有错的理念或许是周高二位官员的本来的理想,但无疑,此间梁定邦先生不辞辛劳,苦口婆心的“布道”也必然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梁定邦对“蓝筹股”的推崇,对引入QFII从而改善国内资本市场结构的看法,对于民营资本这个中国内地新生力量的美好冀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我们的股市也仍在盼望着“大蓝筹”行情,实践着QFII入市,炒作着民营企业的未来。   而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者,其中一大任务便是于股市的既得利益者博弈,去平衡各种力量。   为此,梁定邦在香港证监会时,就得罪过不少人。而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与梁定邦理念相近且得到过梁高度评价的周小川,也因监管严厉、施政有误而遭到过既得利益者激烈的抨击。   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没有利益牵连的人,梁定邦的监管理念、工作作风、个人魅力还是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介绍,梁定邦在证监会期间,其所作所为,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证监会官员的行为方式。   “梁先生非常强调文官制度中的个人负责制,这和我们内地文官体制中强调集体负责,结果谁都不负责的习惯做法截然不同。”一位证监会官员说。此外,梁定邦对处理证券类案件时的做法也很有借鉴意义,他强调的是民事赔偿优先,而不是现行的刑事处罚优先制。这样做的好处,据说是能让好人得到补偿,坏人得到加倍惩罚。在梁定邦看来,只有让参与经济犯罪的犯人首先在经济上得不偿失,才会杜绝那些可能也有此念头的“潜在犯罪分子”的妄想。   “而且他还对当时海南凯立状告证监会的事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好事。这种思路又显出了他的香港特色,在梁定邦看来,这样才能显出证监会作为监管方的公正公开和透明。”一位和梁先生有过深入交流的市场人士说。   “贵族”活动家   而在社交能力、为人处事方面,梁定邦在证监会几乎得到了清一色的好评。“和香港来的史美伦等人一样,梁定邦从来没什么官架子,对人非常亲善。即使在电梯旁遇到我们,他也会主动打开电梯,让我们先进去。这让我们这些习惯了给领导让道的小兵非常受不了。他是一个出身贫寒但教养极高的真正贵族!”   事实上,贵族梁定邦诸如开电梯门的这样小小的举止,已经让许多目睹者想到了为官之道,想到了我国文官体制中的许多弊端。而这些,虽然让人觉得佩服、可亲,但并非梁定邦先生这个外来贵族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得了的。   但梁定邦确实在想改变些什么。“从92年起,梁定邦就开始和中国证监会频繁接触,所以后来当首席顾问只是水到渠成的事。这也体现它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的深谋远虑。此外, 他还是个有自己理想的贵族活动家,而且和所有真有修养的贵族一样,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嗜好,而且喜欢和别人来分享他的理想。“不像国内某些有富人,有钱了就海吃愣喝,拿架子,摆排场。”那位和梁先生有过多次合作的官员说。在他看来,梁定邦首先是一个擅长于各种人群打交道的有品位的社会活动家。据介绍,对于中国证监会派驻香港的官员,梁定邦几乎为一例外地会抽时间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然后和他们聊天,从股市聊到音乐,从哲学聊到电脑,几乎无所不谈。而最重要的是, 梁定邦先生不仅是大律师,财经高官,而且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音乐发烧友。所以,他会打开自己的家庭影院,和到来的朋友一起欣赏他的收藏。 据说,梁先生家里音响的两个喇叭就价值150万港币,而他最爱听的音乐是日本著名歌剧《蝴蝶夫人》。   “只要提到音乐音响或者小的高科技玩意,说起蝴蝶夫人,梁定邦就会手舞足蹈,兴奋得跟个孩子似的。”知情者说。   当然,最后,梁定邦还会开着积极的私家游艇,带着这些远方来的朋友到维多利亚海湾兜风畅游。“对他来说,这既是正常的朋友交往,也是一种特色公关。但他做的实在是太出色了。”一位说起梁先生至今念念不忘的官员说。   关于梁定邦,还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他贵族面孔后面深藏着的文化底蕴。据媒体报道,梁定邦出身贫寒,为去英国留学考试,有一次几乎没钱回香港,回港后也是靠岳母家接济才渡过难关。而为了陪梁先生上学,梁太太至今还只是一个香港政府的实习公务员。但好学的梁定邦愣是靠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拿到了香港英皇大律师的资格。而拿到这一资格的人,在香港只有区区十人左右,其年薪都超过千万港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年出任年薪只有560万的香港证监会主席一职,对梁先生来说,就已经是一次大大的奉献了。   “梁先生对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修养很深,床前放的经常是《资治通鉴》《史记》这样的古装书,这从他写文章就看得出来。而对他这样一位从小就生活在香港,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来讲非常难得。这一点,他有点像台湾人,和多数香港人有区别。此外,香港人像他这样普通话讲得这么好的人不多。”证监会一位资深官员对记者说。   给梁先生提个醒   当然,人非圣贤。梁定邦这个在证监会获得众多好评的人,在记者看来,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梁先生曾经津津乐道的创业板至今未果,而早在2001年中,梁先生就断言“推出创业板的条件已经成熟”,并断定2002年年初就可推出创业板;比如,梁先生希望推出的统一指数以及指数期货,至今依然缥缈;再比如,2001年8月10日,在银广夏丑闻曝光不久,梁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便大胆断言,“中国股市不久将上扬。”但其后的事实却告诉我们,即便是内幕消息成堆的梁定邦先生,在预测股市涨跌时也难免言多必失。   而之所以如此,按照一位知情官员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梁先生只是顾问,不用负责,所以相对比较干说话,而且他知道的内幕消息太多,所以自认为有些事情比较有把握。但是,他的弱项在于,他对我们内地决策机制的认识又不太了解,这一点,这次也可能成为他专责中银香港时间的一大难题”。   “但梁定邦的正直、无私、极高的人望,和对证券监管“三公原则”的执著,却是他绝对的可信赖之处。这可能就是此次中银香港请他出山的主要考虑。”那位官员说。在大多数人看来,此次出山对梁的挑战肯定是巨大的,否则中银也不会专门请他出山。但中银香港对梁定邦人望的重视以及人品的推崇,显然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中银对梁寄予厚望,证券界也对梁寄予厚望。所有这一切,都在于,他是一个真正的社会活动家,是一个真正的财经贵族。   梁定邦又出山了。对这个被人出身寒门但被人尊为真正贵族的证老人,我们只能祝愿他在扮演专责人角色时,谨言慎行,刚正无私,一路走好!毕竟,梁先生将要面对的,是“周正毅“ 这个涉及面极广而且影响巨大的案件,是许多“中国特色”和许多还不那么贵族的红尘中人。”(侯宁)

在大陆工作的港台人系列: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

Wednesday, August 13th, 2003

史美伦女士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文学士及加州圣达嘉娜大学法学博士,并在美国高特兄弟等律师事务所供职多年,1991年进入香港证监会,历任公司财务部助理总监、高级总监及证监会执行董事,1998年起担任香港证监会副主席,在企业融资、市场监管及法律事务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时间  工作  1985-1990年  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香港办事处律师  1991-1994年  加入香港证监会,出任证监会高级总监  1994-1998年  出任香港证监会执行董事  1998-2001年2月  出任香港证监会副主席兼执行董事  2001年3月  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一向对媒体保持低调的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女士,近日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对自己从事的颇受关注的证券监管工作进行评说,讲述她的工作原则的同时,也透露两年内地市场监管经历给她带来的心路体验。  2001年2月,史美伦离开了工作十年的香港证监会,接受中央政府的邀请,出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分管上市和融资监管工作。于是,她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从海外聘请的第一位副部级官员。  史美伦回忆说,当时朱镕基总理通过朋友向她传达信息,想请她到中国证监会当副主席,全职,在北京工作。史美伦说,自己当时感到很惊讶,也很受宠若惊。她觉得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机会,也很感谢国家领导人对她的信任,给她这样一个重任,有这个机会参与改革开放。  她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监管经验。在香港证监会工作十年,不是一个短的时期,也经历过香港证券市场的波动、成长。  对于内地股市,史美伦不愿意作出评价。对于有人把股市的跌落跟她的到任联系起来,史美伦的回应是:“太高估了我的力量。”  监管力度的加强与股指的变化到底有无直接联系?史美伦说,这要看是哪方面的政策,如果是专门针对当时的“炒”风的政策,当然与指数变化有关系;但其他的一些政策,比如说清理市场,或者如何改善市场的运作,改善市场和上市公司的素质的政策,应该与指数没有关系。  这次电视专访节目把史美伦称为“掀起中国监管风暴的女人”。这位女高官说:“我们现在做的都是在巩固市场的基础,这是要慢慢建立起来的,不是几个月以内,或者是一两年以内可以看到的。我们的市场一直在演变,在成熟。”  有少部分人将批评矛头指向监管政策,认为近两年推行的监管政策一味地要使内地股市国际化,结果“水土不服、有悖国情”。史美伦坦然说,做监管工作一定是会受到批评的。但她承认,听到这些批评后,大部分时间“觉得是委屈的”,但“不是个人委屈的问题,我感觉是对整个证监会的工作,有的人不了解”。  史美伦同时强调,压力不会改变她的初衷,不会改变自己内心的原则。  她说,自己的监管思想并无什么特别,不偏不倚很重要。史美伦回忆说,自己在香港证监会常教部下说:without fear or favor,即“不偏不倚,无畏无惧”。她说,这八个字不是她的发明,很多的监管者都是以此作为监管的最基本原则。  史美伦1949年出生于上海,两岁时跟随家人移居香港。中学毕业后,史美伦留学美国,获加州圣达嘉娜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并取得美国国籍。1985年,史美伦和家人回到香港,1991年加盟香港证监会。  史美伦认为,香港的同事和内地的同事最大的区别在于:内地同事在考虑政策、研究政策时比较宏观;香港同事在执行方面比较严肃,微观层面做得非常好。但她说,自己在内地工作“没有感到什么不适应”。  史美伦自称有很多缺点,谈及自己“最大的缺点”时,她称感到自己被人指为“做事不懂国情”。但她也说,市场和历史会对其监管工作做出评价:是不是这样做法是‘海归’(海外归来)的做法,还是‘海归’不‘海归’都会这样做。  史美伦女士说,将来回顾自己这段在中国证监会的工作经历时,希望大家记住的,是她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个我感觉太重要了”,她说。  在史美伦的办公室里,挂的是她从香港带来的这样一幅字:“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但生活中的史美伦似乎并未给人留下多少“铁娘子”的印象,她酷爱旅游。在北京城里,她最喜欢的是故宫——清早的故宫,雪中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