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uly, 2005

菲律宾吃喝玩乐系列:【精彩照片】菲律宾“岛际航空公司Interisland Airlines”的飞机——飞BORACAY岛

Saturday, July 23rd, 2005

菲律宾吃喝玩乐系列:【精彩照片】菲律宾“岛际航空公司Interisland Airlines”的飞机——飞BORACAY岛
  因为公司的飞机上面有公司的名字,照片不便贴出来。所以我贴几张菲律宾“岛际航空公司Interisland Airlines”的飞机照片。
  是同一种飞机,都是乌克兰生产的KAY-40飞机。
侧面
正面
轮子很大,据说是这么大的飞机中唯一允许在草地上起落的。
飞行员检查起落架

新海归系列:杨旭:中国市场仍是英特尔全球重中之重(转贴)

Saturday, July 23rd, 2005

杨旭:中国市场仍是英特尔全球重中之重
作者: 程红 马亮
出处: 重庆商报 责任编辑: 徐盈迎
2005-07-22
重庆崽儿新任英特尔亚太区联合总经理,本报第一时间独家专访
7月12日,英特尔原中国区总经理杨旭正式升任全球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副总裁以及亚太区联合总经理。
这位重庆老乡近几年把英特尔在中国的业务做得有声有色,由此获得了进一步施展才华的空间。
按照英特尔的惯例,新任总裁两月之内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但因为家乡情切,杨旭破例在上任的第一周通过电话给予了本报全国独家专访的机会。在电话中,杨旭第一次透露了自己的求学及英特尔职场生涯,并袒露了上任初始的心声。
求学求职:摆正心态学习
一个中国人能在英特尔这样的庞大的外企做到如此高位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当年从上清寺江边走出的杨旭是怎样一步步踏上世界舞台的呢?杨旭的同事和朋友们告诉记者,杨旭稳重又充满激情,睿智、有魄力,“待人处事有重庆人的耿直劲儿”,或许正是这些东西带给他今天的成功。
图暖和进了英特尔
《重庆商报》: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求学生涯?
杨旭:我家住在上清寺附近,在重庆的人民小学和南开中学度过少年时代,一次独特的机会让我幸运地去了美国底特律念大学,完全是半工半读。
当时同学都会找一家大公司赞助,毕业后直接去上班。而80%的学生都学机械,赞助商基本也是通用、福特等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大公司;我学电器,所以一直剩到最后几个,当时确实很着急!
还好后来英特尔来了,想到英特尔总部在西海岸,气候比寒冷的五大湖地区好得多,再加上好不容易有个“主儿”,所以没有多想就去了。
曾因“精力过剩”被训
重庆商报:请你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刚刚踏入职场的大学生一些建议。
杨旭:摆正心态学习。在英特尔的前5年,我完全是在学习,人家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有足够耐心,没有捷径可走。在学的过程中一定敢于去做事,不怕犯错误。
大学时有一次打工,这种情况人家一般不会把很重要的事交给我;但刚入社会,做事的欲望又很强烈,因此常常不该做的事也抢着去做,还三天两头缠着人家找事做或是自己到实验室摸摸搞搞,弄得很多人都到老板那里抱怨说杨旭“精力过剩”,影响他们工作。结果被训了一通。但这件事也给我如何处理公司人际关系上了一课。

沙妙MM问个问题:去巴厘岛的中国人多吗?

Friday, July 22nd, 2005

特别的好奇,想问几个问题,如果不惜赐教,无胜感激:
一、去巴厘岛的中国人多吗?每天的航班里有多少人?100,200,。。。?
二、他们是旅游团去呢?还是自己去?
三、现在是否是旺季?其他季节去的人多吗?
四、去巴厘岛的中国人大部分是什么人?年青人?白领?家庭?男人多?。。。。
任何相关的信息都可以,我真的对中国人出国旅游,尤其是去东南亚玩,一点感觉都没有。
谢谢,谢谢!

安氏大俗商业学:个人品牌的经营(二):个人品牌的建立

Friday, July 22nd, 2005

安氏大俗商业学:个人品牌的经营(二):个人品牌的建立
安普若
2005年7月22日
如何建立个人品牌呢?按照“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一定理”可以推论出:建立个人品牌要作好四项工作,按先后顺序这四步曲是:找准套现载体(确定如何套现),设计相应的品牌形象,然后是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手段打响知名度,最后是维护品牌、延续品牌的生命力。(“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五定理”)
这四项工作缺一不可,往往有人错误地认为打响知名度是唯一重要的,其他并不重要。所以有人为了提高知名度采取“杀鸡取卵”的办法,损害了品牌的形象和生命力。比如,成都有一个女的想出名想疯了,于是就弄出了一个和张铁林有“性交易”的丑闻,这样做她肯定能出名,但这个名的生命力却没有。用不了几天就死了。张铁林还是张铁林,这个女的却成了垃圾了。这是个人品牌建立失败的经典案例。
这四项工作的顺序不可以颠倒。因为套现是目的,出名是手段。所以如何出名、出什么样的名等等都要围绕着套现这个目的来设计规划实施。如果只是为出名而出名,那么就本末倒置了。出了名有时也很难套现。比如“芙蓉姐姐”。她只是隐隐约约感到自己出名后可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具体如何靠她的名气挣来荣华富贵呢?她不知道。因为喜欢出名,所以也就为了出名而出名了。她大部分时间几乎全是凭兴趣做事。她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形象设计,更没有构造任何品牌套现的机制。
“芙蓉姐姐”的知名度现在是很高,但这个知名度实在太难套现了。所以现在一大堆策划人都在发愁,怎么能把“芙蓉姐姐”的名气换成钱呢?“芙蓉姐姐”真的让所有的策划人都感到challenge了,“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了。“芙蓉姐姐”是个典型的只管出名不问其他的低价值品牌建设的案例。当然不排除今后有高人能找出前所未有的模式,成功把“芙蓉姐姐”的知名度变现。
“出名就是一切”的风气始于YAHOO。YAHOO早期的时候也是除了“眼球”什么也没有,它提供的一切都是不要钱的,吸引的就是个人气。许多人都在怀疑YAHOO如何把它的知名度变成现金流。经过了互联网这么多年的发展,YAHOO的商业模式才一点一点确立下来,终于把人气边成了现金,实现利了润。所以从YAHOO的例子看,先打知名度,后找套现模式也未尝不可。但只是时间长,风险大。比如YAHOO,在没找到赢利模式之前已经烧了多少钱!如果有那么多钱烧,什么品牌都能打响!
所以,一个品牌的套现机制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切的根本。我总结了一下现在品牌的套现机制,一共分三大类,有18种。如果谁能发明出更好的模式,那么必定能挣更多的钱:
第一类:直接从个人品牌中获得利益:
一、直接出售品牌使用费(成功的例子米老鼠,姚明等。姚明更是一个综合使用其个人品牌的好例子);
二、直接出售个人品牌(比如签约歌手、球员从一个唱片公司或俱乐部卖到另一个唱片公司或俱乐部);
三、把个人品牌转化为公司品牌或者产品品牌(成功的例子李宁公司董事长李宁、加拿大的“大山”,还有许多律师事务所、建筑事务所等;失败的例子牛群);
四、品牌的交叉使用(辽宁足球俱乐部董事长赵本山);
五、开公司、拉投资(成功的例子中国博客的方东兴;失败的例子“基因皇后”陈晓宁);
六、靠名气结交名流找靠山找机会(成功的例子杨澜老公吴征、“上海首富”周正毅);
七、靠名气收费——采访费、出场费、握手费、照相费、配吃费、配玩费、配睡费、。。。。(成功的例子“芙蓉姐姐”,港姐李嘉欣——港台大陆的许多明星都是有价的,吃饭多少钱、睡觉多少钱,基本上是名气越大价格越高);
八、靠名气行骗(这也是套现的一种方式,但属于非法,这里就不讨论了。例子很多很多,比如“上海首富”周正毅、扬斌等,可能着是国内用的最多的品牌套现的方式)。
第二类:靠个人品牌提升个人价值而获得利益:
一、跳槽、升更高的职位、找更好的机会、赚更多的钱(成功的例子微软跳到盛大的唐骏、微软跳到GOOGLE的李开复,失败的例子吴士宏);
二、升更大的官(成功的例子蒙城县副县长牛群、新义州特首扬斌);
三、演出、走穴、(许多演员都这样做);
四、讲课、演讲(其实这和演员走穴演出有点象。成功的例子严新、郎咸平;不太成功的例子方舟子、何作庥)。
第三类:靠个人品牌扩大销售获得利益:
一、出书、卖更畅销的书(成功的例子郎咸平、余秋雨、方舟子;不那么成功的例子木子美、卫慧。失败的例子吴士宏);
二、出唱片(成功的例子刀郎、不太成功的例子斯琴格日乐。失败的例子一大堆);
三、卖作品、卖更大价钱(成功的例子陈逸飞);
四、拍电影获得更好的票房、拍电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成功的例子章子怡等,其他的例子:饶颖、“芙蓉姐姐”、田亮——不知道能否成功);
五、拍写真集(成功的例子变性人河莉秀的写真集,还有汤加丽);
六、拍广告、当形象代言人(最传统的品牌套现的方法,几乎所有的明星都这样做)。
如果能把上面的这些套现机制hybrid综合应用,比如既出书又拍电影还到处讲课,然后再开公司买产品,这就能更大限度地利用品牌的价值了。
从确定套现机制、扩大知名度、建立个人品牌、到最后成功套现,做得比较成功的案例是中国微软的前总裁唐骏。
唐骏本来是做技术出身的,在微软上海技术中心当头的时候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一心向上升迁。这个时候他不需要个人品牌。只要他的老板满意了,他就能升上去。
果然他真的升上来了。但当他终于爬到了中国微软的总裁这个位置之后。问题就出现了,他已经碰到了玻璃天花板了,下一步再往哪里升?当微软全球的CEO,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下一步就只能跳槽了。如果要跳槽跳得高高的,那么就需要有名气,所以唐骏开始利用中国微软的总裁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了。从这个分析很容易看出,唐总个人品牌套现的方式就是要跳槽、升更高的职位、找更好的机会。
套现的方式明确了,建立什么样的品牌形象也就很容易确定了。唐总要建立的个人品牌形象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既懂中国又懂世界的职业经理人的形象”。
下一步,唐总写文章和上电视,利用这两个传统媒体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但他毕竟不是搞管理出身的,经验不足,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他在电视上和在他的文章中做“秀”的时候暴露了许多“硬伤”,这无形中给他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不要紧。关键是他运气很好,马上找到了套现的地方。那就是他正好赶上“盛大”要上市,于是他把个人品牌拿到了“盛大”,马上就成功套现了。他几乎没有浪费一点他的品牌资源。而且这次套现对他的个人品牌还有提升的作用。所以可以讲这是一个成功的个人品牌经营的例子。
同样一个个人品牌经营的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李开复。他花了几年时间(比唐骏的时间长),成功地打造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循循善诱、温文尔雅的受人尊敬的科学家的形象。但他的个人品牌的形象太正面了,根据“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三定理”,这个品牌适应能力比较窄,比较脆弱,风险也比较大。所以这次他跳槽GOOGLE和微软对他的诉讼就引来了许多争议和关注。如果他处理好了,是他拓宽品牌形象的一个机会,如果处理不好将使他的形象大大地受打击。(在下一章《个人品牌的经营》中再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如果说李开复在个人品牌经营上有缺点,那么就是他把个人品牌做得有点“过”了,也就是overdo了。再有,李开复跳槽GOOGLE这件事总让人感觉他好象并没有最好地利用他的品牌资源。所以这是不是最到的套现方式呢?
靠中国微软经营个人品牌失败的例子是吴士宏。吴士宏有成功的地方,那就是她成功地把知名度打响了。但最后她还是失败了。她失败有三个原因,第一、自身水平太差。这是根本原因。这在她跳槽到TCL之后更加表露无疑。毕竟几十年的教育和积累不是靠上几天夜大就能补上的;第二、她的个人品牌形象过于咄咄逼人,显得不厚道而又小家子七气;第三、她选错了品牌的套现的方式,比如她从中国微软出来,她选择靠出书把她的名气变现,但她的书卖得并不好(书本身水平不高,再加上市场运作不好)。她出书揭露微软的内幕彻底打碎了她作为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形象。如果说一个人的自身水平低。那么以后可以提高。如果说品牌形象不好,那么以后可以重新包装。但她犯的第三个错误是不可饶恕的,因为她把她个人品牌的套现能力彻底毁了,这个品牌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吴士宏犯的错误就是一心想出名,而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名。“杀鸡取卵”毁了品牌的形象和套现能力。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么几条规律:
第一、当一个职业经理人(打工者,非企业所有人)开始大规模地建立个人品牌的时候,也就是他要跳槽的时候。(“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六定理”)
第二、出名是手段,套现是目的;出名容易,套现难;持续出名,不断套现更难。(“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七定理”)
总结: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五定理:建立个人品牌的四步曲是:找准套现载体(确定如何套现),设计相应的品牌形象,然后是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手段打响知名度,最后是维护品牌、延续品牌的生命力。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六定理:当一个职业经理人(打工者,非企业所有人)开始大规模地建立个人品牌的时候,也就是他要跳槽的时候。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七定理:出名是手段,套现是目的;出名容易,套现难;持续出名,不断套现更难。
请看:
个人品牌的经营(一):个人品牌的价值
个人品牌的经营(三):个人品牌建立的具体运作——设计品牌形象、打响知名度
个人品牌的经营(四):个人品牌的经营
请参考其他的《安氏大俗商业学》的文章。

安氏大俗商业学:个人品牌的经营(一):个人品牌的价值

Thursday, July 21st, 2005

安氏大俗商业学:个人品牌的经营(一):个人品牌的价值
安普若
2005年7月21日
  什么是个人品牌?说白了,就是“名”和与这个“名”相连的个性、形象、和由此产生的联想。比如提到李白,想到的是诗、酒、潇洒、浪漫主义等等;比如提到“芙蓉姐姐”,想到的是恶心、过度自恋、和脑子有问题等等。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个人品牌。所以个人品牌是在人的大脑中的形成的对一个人形象的记忆和联想。
  什么是个人品牌的建立和经营呢?说白了,也就是讲:如何出名?如何不断地出名?如何出大名?如何建立个人品牌形象?如何维护个人品牌?最后,如何从“出名”这件事上挣钱?
  为什么要出名?因为出名了,可以挣大钱,甚至死后还可以清史留名。当然是否能清史留名,毕竟是死后的事情,大家眼前最关心的还是钱,也就是“利”。所以说个人品牌的价值也就在于由“名”到“利”的转化能力,或着说个人品牌的价值在于它的套现能力,也就是能从“出名”这件事上挣多少钱。一个人的“名气”能为他挣出来的钱越多,那么这个人的个人品牌的价值也就越大。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也就是个人品牌的含金量越高。
  那么什么东西决定了个人品牌的套现能力呢?这由四件东西决定,我们称其为有价值的个人品牌的四大要素: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套现的载体、品牌生命力。
  所以个人品牌的价值=品牌知名度 x 品牌形象 x 品牌套现的载体 x 品牌生命力
(你可以把这个公式称作“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一定理”)
第一、知名度:
  这个好理解。一般来讲,知名度越高,套现能力越强,个人品牌的价值也就越大。如果知名度为零,个人品牌的价值也就是为零。自从YAHOO诞生了之后,一个新的概念产生了,那就是“眼球经济”。“眼球”就是钱。有知名度、就有人关注、就有“眼球”,那么就有价值。
第二、品牌形象:
  一个品牌的形象要正面,要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一个负面东西太多的个人品牌就比较难套现,所以价值也就不那么高了。但这不是绝对的。天下没有不能套现的个人品牌,只有不容易套现或别被人套现了的个人品牌(“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二定理”)。太负面的个人品牌也是可以套现的,就看你如何运作了。
  举个例子,比如雷锋。多么响亮的个人品牌,形象绝对正面、高大。但雷锋华年早逝,还没来得及把这个品牌套现就死了。所以这个品牌最后贡献给了社会,许多人打着雷锋的牌子赚了钱。雷锋自己却没得到什么。
  再举个例子,方舟子。这几年方舟子通过网络逐渐树立起来了一个“科学打假英雄”的形象,很正面。但他的个人品牌的形象所附带的限制太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否则就和他“打假英雄”的高大形象不相符合了。同时这个品牌附带的敌人也太多,一不小心就会有方舟子的敌人跳出来,把这个品牌摧毁。所以方舟子这个个人品牌正面,但狭窄;高大,但风险也大。用方舟子这个品牌套现也并不那么容易,所以它的价值也就不是那么高。当然如果经过精心经营,重新包装,它的价值可以大幅度地提高。
  所以,个人品牌的形象太高大、太正面,品牌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范围就会变窄,品牌也就变得比较脆弱,风险提高(“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三定理”)。
  再有一个例子,“芙蓉姐姐”,这个品牌的知名度很高,但形象太差。几乎和不知廉耻、哗众取宠、冒傻气、脑子有问题、。。。也就是北京人常说的“傻X”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个人品牌就比较难套现,甚至有的人还要躲着这种品牌,比如,有个香港人开的影视学校就担心“芙蓉姐姐”入学会把名声搞坏。这种品牌就是重新包装也不容易。
  但有人仍旧用“芙蓉姐姐”这个品牌赚了钱。比如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有人利用“芙蓉姐姐”这个品牌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比如中国博客,这也是间接地赚了钱。“芙蓉姐姐”自己也多多少少改善了自己的收入。
第三、品牌套现的载体:
  品牌是个虚的东西,把一个虚的东西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必定需要一个载体,也就是一个套现生钱的echanism(机制)。这个套现的载体越多、越容易找,那么这个品牌的价值就越高。
  比如,“小燕子”赵薇出名了。她可以拍广告、可以当产品形象代言人、可以参加演出走穴,可以拍写真集、可以灌唱片、可以出书、可以拍电影拿更大的片酬。。。。总之可以找到许多许多套现的载体把她的个人品牌变成钱。所以赵薇的个人品牌就比较值钱。
  但“芙蓉姐姐”这个品牌就比较难找到那么多的“套现载体”。拍广告和当产品形象代言人可以,但一般也只能给治疗神经病的药物做广告或代言。拍写真集、灌唱片、出书也都可以,但真的有人会买吗?因为她那个形象,应了北京老百姓的一句俗话——“她脱了我都不看”。最近她好象在拍电视片,这也是一个套现的载体,但中国电视界有多少疯疯傻傻的傻大妞的角色可以给她演呢?
  但是根据“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二定理”,没有不能套现的名气。你看看“芙蓉姐姐”是如何做的?一般人为了出名,甚至是花钱请媒体来采访。但“芙蓉姐姐”倒过来——我有名,如果想采访我,可以,拿钱来!现在媒体采访“芙蓉姐姐”是要交采访费的。看,人家这不也套现了吗?
第四、品牌生命力:
  如果一个品牌只是昙花一现,那么这个品牌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品牌的生命力越长,能从这个品牌中挣到的钱也就越多,那么这个品牌的价值也就越高。
  因为一个品牌实际上是在人的大脑中的一个记忆。记忆是会渐渐淡去,甚至会被遗忘的。所以品牌是有寿命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老的名声(“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四定理”)。一个品牌时间久了,自然会被大众遗忘。怎么办?那就要不断地制造“动静”,制造新闻,不断强化一个品牌在大众头脑中的印象。这就为什么过几天你就能看到某某明星又出事了。他们就是不想让你忘记他们。
  品牌也有一个The Seven-Year Itch(七年之痒)。大概六、七年,必须把品牌重新包装,推陈出新。否则的话,这个品牌也就死了。
  但要是不断地推陈出新,那么这个人就必须有“后劲儿”。比如,冯小刚,拍一部片子,火一部。所以这么多年了,他个人品牌的价值越来越大。当然也有人担心他到底能火多久,这就要看他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生活积累了。如果他有后劲儿,能不断地拍出新的好片子,那么他这个品牌的生命力就会越来越旺盛。
  举一个失败的例子,那就是吴士宏。她从中国微软出来的时候多红啊!如日中天,可惜毕竟底子太薄,没有什么后劲儿。现在无声无息了,她的个人品牌几乎死了。
  再比如,用身体写作的卫慧,尽管这几年还在不断地出新书。但她的新书好象是在炒冷饭,现在比她年青的\"上海宝贝\"们已经不只是和某一个老外在酒吧的厕所里做做爱了,现在是和任何几个老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停车做爱枫林晚”了,要比她前卫、开放得多了,所以看她书的人也就不多了。也没什么人关注她的消息了。她的这个个人品牌几乎也就死了。为什么?这就和一个街头的“小姐”,她脱过了,让你爽过了,你还有多少兴趣总想着她呢?
  说到这里就扯出了下一个话题,如何让人老想这你?也就是如何使个人品牌持久?请听下次分解。
总结: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一定理:个人品牌的价值=品牌知名度 x 品牌形象 x 品牌套现的载体 x 品牌生命力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二定理:天下没有不能套现的个人品牌,只有不容易套现或别被人套现了的个人品牌。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三定理:个人品牌的形象太高大、太正面,品牌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范围就会变窄,品牌也就变得比较脆弱,风险提高。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四定理:世界上没有不老的名声。
请看:
个人品牌的经营(二):个人品牌的建立
个人品牌的经营(三):个人品牌建立的具体运作——设计品牌形象、打响知名度
请参考其他的《安氏大俗商业学》的文章。

人物:“新世界”,在内地生根开花——记郑家纯总经理和他引领的新世界集团(转贴)

Wednesday, July 20th, 2005

“新世界”,在内地生根开花——记郑家纯总经理和他引领的新世界集团
贺晓洛黄玲
1997年7月1日,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日子,中英香港主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
议展览中心举行。作为历史的见证,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也一下子妇孺皆知,家喻
户晓。弹指一挥间,香港回归祖国已经整整五个年头了,而建造香港会议展览中
心的香港新世界集团的掌门人郑裕彤主席和其子郑家纯总经理所引领的新世界集
团,就像一朵朵艳丽的紫荆花,盛开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志存高远
新世界集团(以下简称“新世界”)是香港的四大地产商之一,也是到内地投
资最早、最大的香港投资商之一。时至今日,“新世界”在内地的投资遍布20多
个省及直辖市,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注入了新鲜血液,新的活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新世界”紧跟内地改革开放的步伐,参与投资了首
家中港合资的企业——广州中国大酒店。1989年,集团与广州市政府签订了兴建
广州北环高速公路及珠江电厂的两项合同,投资额达38亿元。
90年代初,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时,“新世界”组建了新世界(中国
)发展有限公司,整体融资达10亿美元,积极参与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
业的重组改革,并大规模投资参与在京、津、沪、汉、穗、沈、青、蜀、晋等省
市的基础建设工程项目和旧城改造,以及国企改革、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
“新世界”投资兴建了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机场高速公路。
“新世界”投资建成了第二座武汉长江大桥。
“新世界”投资建成山西太原到太谷、晋城到焦作的高速公路以及广东与西
南的一些准高速公路。
“新世界”投资沈阳、广东中山等5家水处理厂。
“新世界”投资烟台、淄博等5家大中型水泥厂。
“新世界”先后与四川、江西、重庆、宁波等省市签署了关于基建、房地产
及工业发展的全面合作协议。
至今为止,新世界集团已在内地投资高达1000余个项目,签定合同总值则超
过1000亿元人民币。
新世界集团总经理郑家纯先生多次表示:香港回归祖国后,与内地的经济联
系更加紧密,息息相关,因此加强沟通和促进交流将至关重要。
如今,“新世界”开拓内地的足迹已遍布祖国的千山万水,投资内地的触角
遍及华夏大江南北。
千方百计兴民族大业,殚尽竭力助祖国兴旺发达。“新世界”的确令人可敬
、可佩、可贺。
情系北京
“新世界”在内地投资的重点是首都北京。他们重点选择了崇文区的旧城改
造工程。
众所周知,北京崇文区地处市中心,却在一定范围内保留着老城平、密、旧
的面孔,与现代化大都市极不协调,必须动大手术治理改造。新世界集团1992年
进军北京,在市、区政府的大力协助下,直接参与了崇文区旧城改建项目。在崇
外大街沿线1.3平方公里范围内相继开发了九大项目,它们是:被评为90年代北
京十大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9.6万平方米的北京新世界中心;被《北京青年报
》评为首届十大明星楼盘,建筑面积为16.4万平方米的新世界太华公寓;建筑面
积为5.6万平方米的新世界正仁大厦;规划建筑面积为90万平方米的中档大型住
宅社区——新景家园,一期工程已于2001年10月完工;规划建筑面积为65万平方
米的高档住宅社区——新世界家园,一期工程已于2001年年底完工,荣获第二届
《北京青年报》明星楼盘入围奖(建筑面积4.35万平方米,已销售完毕);规划
建筑面积为156万平方米的大型住宅社区——新福家园;规划建筑面积为21.8万
平方米的中型住宅社区——新康家园,荣获第二届“理想家园”规划设计优秀奖
;崇外大街改扩建工程;广安大街磁器口至幸福大街北口大市政拆迁工程等。
崇文区旧城改造工程被称为“硬骨头”工程。“新世界”采取了集中建设拆
迁安置用房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诸多矛盾。他们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改建崇文
区,安排了近8000户居民回迁,为崇文区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工
程质量好,用户信赖,在北京南城乃至整个首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树立了
光彩夺目的“新世界”品牌,得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新世界集团作为香港载誉海外的富贾商团,扮靓了北京崇文区的大街小巷。
郑家纯作为驰骋地产界几十年的商界巨子,给北京南城人民带来了福音。
与时俱进
新世界集团的掌门人郑家父子,都兼任许多社会职位。郑裕彤先生是香港新
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
硕士课程顾问委员会主席,北京市市长经济顾问。历任香港特区筹委、香港基本
法咨询委员、国务院港事顾问等。
其长子郑家纯现任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
经理,新世界基建有限公司主席,新世界发展(中国)有限公司主席,新世界中
国地产有限公司主席、董事总经理,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71年获加拿大
西安大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6年获美国JOHNSON
& WALES大学颁授名誉工商管理学博士,1997年获西安大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
位,199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授予的约翰·哈佛院士衔,真可谓“虎父无犬子”。
可以说,其父的“勤、紧、慎”和敬业精神成为其子“志、义、豪”大刀阔斧的
思想基础。
郑裕彤先生是北京市市长特邀顾问,常常为北京的建设出谋划策。他和市长
促膝研讨北京怎样保持文明古都之大家风范,怎样做到各项配套设施布局合理,
怎样充分保证绿化面积,怎样保护文化古迹……
郑家纯先生常说:我觉得中国的建设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也想为祖国的发
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机会更多,因此,他对自己的投
资充满了信心。在历年的全国政协代表会上,郑家纯先生积在香港几十年的管理
经验,畅所欲言,积极提交议案,为国家建设谋划出力。
打开“新世界”的许多文件,资料和发展设想,倾听“新世界”领导人关于
内地投资的种种计划和安排,字里行间,总有一个主旨贯穿始终:中国是香港的
未来,也是“新世界”的未来,是中国的经济一支独秀带动了“新世界”的长足
发展,是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给了“新世界”到内地开拓市场的契机,是邓小平
的“一国两制”创举让“新世界”始终如一地投资内地,占据市场先机。“新世
界”与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郑家父子与时俱进的精神也得到了政府充分的肯定
和赞扬。
创“新世界”
香港回归五周年,“新世界”打造了中国的五个佳话:在内地最早投资酒店
、房地产业;在内地投资项目领域最宽;在内地投资房地产数目最大;在中港两
地物业市场地位举足轻重,成为尊贵生活品位的化身;香港商界名流与内地政府
鼎力合作共建美好祖国。
“新世界”已成为一个驰名中外的知名品牌。
郑家纯是这样诠释这个品牌的:“新世界”是“与众不同”、“超卓产品”
和“信誉管理”。“新世界”凭着在香港经营房地产及物业30多年积累的经验,
结合对当地情况的了解,足可为国内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同时,逐渐建立信誉
与口碑,以相宜价格提供群众梦寐以求的居住环境,使百姓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面对跨世纪的中国,面对加入WTO的中国,面对绿色奥运的中国,郑家纯先
生有太多太多的设想。
他说,今后我们仍将一如既往地与政府密切合作,在其它大城市里也建成像
北京新世界中心那样的商业中心,让更多的金领、白领住进像北京太华公寓、新
世界家园、新景家园那样的居家环境,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住进像北京新福家园
、新康家园那样的风水宝地,让人们“花最少的钱,住最好的房子”。
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香港回归的历史正一页页在翻过。
香港新世界集团在华夏大地继续前行,再创新高。
《时代潮》〔2002年 第14期〕

传媒行业:《创智赢家》电视才智真人秀在沪鸣锣开赛  (转贴)

Wednesday, July 20th, 2005

传媒行业:《创智赢家》电视才智真人秀在沪鸣锣开赛
2005年07月14日
中新网上海七月十四日电 (记者崔煜芳)赢取一百万元人民币创业基金,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香港瑞安房地产董事会主席罗康瑞今天在此间出席“创智赢家”全国青年精英大赛启动仪式时,鼓励年轻人为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打拼。此项赛事今起正式鸣锣开赛。
“青年创业”正在成为时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创智赢家”全国青年精英大赛致力于激发创业理想,传播创业文化,吸引社会各界对青年创业的支持和关注。比赛由瑞安房地产、东方卫视和第一财经联合主办。凡是年满二十至四十周岁,在中国居住的有完全民事能力的人,不分性别、不限学历都可参加大赛,赢取一百万元创业基金。
据介绍,这次大赛的核心形态是电视才智真人秀,来自天南地北的有志创业青年将历经从海选到面试到激烈的每周淘汰赛,直到最终胜出,成为一百万元人民币创业奖金的得主。比赛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申报创业计划”,参赛选手可以通过网络递交自己的创业计划;第二阶段是“五地面试”,组委会评审团将到上海、北京、香港、重庆、武汉等地对选手进行面试;第三阶段是“电视决赛”,入围选手将在电视镜头前,面对包括胆量、职业精神、领导力、抗压度、谈判技巧等一整套个人创业素质的测验。
大赛的专家评审团集结了目前国内顶尖的专业人士,并由知名学府“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及《商业评论》中文杂志作为学术支持。东方卫视组成了强大的制作团队将向全球六亿观众全新呈现这一中国式的“才智真人秀”,北美、澳大利亚、日本、澳门地区的观众也可通过东方卫视同步收看。大赛官方网站www.winner100.com今天同时开通。

房地产行业:美中房产大亨反目成仇:川普(Donald Trump)贡上罗康瑞(转贴)

Wednesday, July 20th, 2005

美中房产大亨反目成仇:川普(Donald Trump)贡上罗康瑞
据台湾工商时报报道,纽约房地产钜子川普最近贡上上
海房地产大亨罗康瑞,两人的关系已从昔日的生意合作夥伴演变成对簿公堂的
敌人。由于不满罗康瑞等亚洲合夥人出售一笔纽约房地产交易的价格,川普日
前一状告上法院,以上海新天地建案打响名号的香港房地产大亨罗康瑞和郑家
纯都成了此案的被告。
合夥关系原本一直相安无事
但近年来在中国快速崛起的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也不是省油的灯,由他一手主
导的「创智赢家」电视节目即将在近期开播,内容和川普着名的电视真人秀
「飞黄腾达」(the Apprentice)十分相近,这两位中美房地产大亨的较劲舞台
彷佛已从房地产延伸到电视台。
川普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崛起的传奇故事广为世人称颂,走遍全美各地几乎到处
都可见到刻有他姓氏「川普」的房地产建筑。但在近几年,中国经济起飞,上
海房地产市场热络的程度远胜纽约,由香港成功转战中国市场的罗康瑞俨然成
了近年锋头最健的地产大亨。
一九九四年这两个原本没有交集的生意人因为新天地董事长郑家纯的介绍而熟
识,三人进而成为生意伙伴。当时财务困难的川普急欲出售他位于曼哈顿西城
区一笔三十一公顷的房地产。最后罗康瑞和郑家纯集结其他几位香港富商买下
该笔土地,罗和郑两人各占两成和五成的股权,而川普虽无股权,仍可分得三
成的出售利润。
原本几人的合夥关系一直相安无事,但今年四月罗康瑞和郑家纯告知川普,他
们决定以十七亿六千万美元的价格将该笔纽约地产出售给卡莱尔(Carlyle)和
Extell开发集团,认为价格遭低估的川普决定和合夥人摊牌。
川普状告「贱卖」求偿10亿美元
川普虽承认已获得该笔交易约五亿美元的出售利润,但他声称这样的价格低于
该笔地产合理评估的价格,并在本周为他合作伙伴的「贱卖」行为告上美国法
院,向罗康瑞等人求偿十亿美元。
川普对媒体表示,还有不少买家都对该笔地产有浓厚兴趣,而且提出的价格也
远高于卡莱尔和Extell的出价。但罗康瑞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虽然有不少买
家曾经徵询该笔地产,但没有人开价高于他们最后决定的售价十七亿六千万美
元。
《南华早报》引述罗康瑞表示,川普根本没权利决定买卖。罗康瑞说,「川普
根本就没有‘参股’,他只有分红的权利。」
多维早前报导,在起诉书中,川普称其香港合伙人以十七亿六千万美元卖出这
块地产,这个价格是许多竞买者出价的二分之一。根据川普的律师们提供的信
件显示,竞买者最高的出价高达三十亿美元。「这存在严重错误。」川普接受
《纽约时报》采访时指出,「这是全球最好的一块地皮,而现在是地产市场史
上最热的时候。」
一个是纽约客,一个是道地港仔
林秀津的特稿则称,一个是纽约客,一个是道地港仔,一个驰骋美国房地产市
场数十年,一个是当前中国最火红的地产大亨。美国房地产钜子川普和香港地
产大亨罗康瑞,除了在富比士富豪排行榜中争排名,现在还要在电视上比魅
力。
现年五十九岁的川普早在一九八○年代名声就已传遍天下。身为纽约建商之
子,川普似乎从小就注定要在这一行闯荡。眼光精准的他以开发豪宅建案快速
在美国房地产取得一席之地,他的发迹地纽约更有无数以「川普」为名的大
楼。
但九○年代,事业正如日中天的川普一度因过于自满而疏于经营事业,财务状
况也开始走下坡。就在此时,川普透过友人的介绍认识了当时正在中国房地产
市场快速崛起的罗康瑞。
同样出生在富有的建商家庭,从一九七○年代就创办瑞安集团的罗康瑞和川普
一样天生就是经营房地产的料子。一九八五年罗康瑞和一批香港开发商率先打
头阵进入中国市场,二○○二年结合住商大楼的上海新天地建案正式完工启
用,此建案不仅为罗康瑞带来庞大收益,还成为尔后中国各地建案的标竿范
本。
在二○○五年富比士杂志全球富豪排名中,川普以二十六亿资产净值排名第二
二八名,而罗康瑞则是以十三亿美元的身价排名五○七名。
较劲舞台从房地产延伸到电视台
川普和罗康瑞之间原本是单纯的合夥人关系。况且,一个事业重心在西方、一
个在东方,双方始终也都能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友好关系。但自从两人因为合
夥利益谈不拢而对簿公堂后,东西两大房地产钜子就经常在媒体上争锋相对,
两人的较劲的舞台近期也即将从房地产转向电视台。
由川普主持的「飞黄腾达」在美国引起热烈回响。该节目主要是由一群想要
「飞黄腾达」的年轻参赛者互相角逐为川普工作的机会。参赛者必须通过层层
考验,川普本人在节目中扮演裁决者的角色,多数参赛者都在他说出「你被开
除了」后就遭淘汰出局,最后仅有一名获胜者得以成为川普公司的员工。
今年九月,罗康瑞也将在东方卫视推出一出名为「创智赢家」的竞赛节目。该
节目主要是要测试年轻人的创业精神,十四名参赛者每名都可获得十万人民币
的创业基金,但必须在三个月内通过各种考验,获胜者最后可以获得一百万人
民币的奖金。
虽然外界质疑「创智赢家」和川普的「飞黄腾达」有诸多雷同之处,但罗康瑞
强调他的节目是要鼓励年轻人创业,不是他个人「作秀」的舞台,他个人不会
像川普一样那么爱上镜头,只会偶尔出现在节目中。
而听闻「飞黄腾达」有了东方兄弟后,川普的反应也是字字讥讽:「由此就可
看出Vincent(罗的英文名)有多么崇拜我了」。

中国公司海外上市: 楼宇电视或成中国第六媒体(转贴)

Wednesday, July 20th, 2005

楼宇电视或成中国第六媒体
据香港商报七月十六日报道,中国最大的楼宇电视广告运营商━━分众传媒近
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代码为FMCN.),成为登陆纳市的中国纯广告传
媒‘第一股’。分众的成功,将楼宇电视推到了万众瞩目的前台。在过去两年
间,这个新兴媒体在中国创造了传媒业的发展奇迹,成为‘第六媒体’似乎指
日可待。商报综合报道
分众上市‘一夜暴富’
美国时间7月14日上午9点,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应邀按响纳斯达克开市的
铃声,成为享受这一殊荣的首位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分众传媒当日跳高2美元
以19美元开盘,收市于20.20美元,首日上涨18.8%。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其
市值已逾8亿美元,超过了三家在港上市的户外媒体股票白马、MPI和通城的
市值总和,创造了纳市的中国概念股之最。而江南春亦身价暴涨,按照去年福
布斯中国内地百富榜,‘一夜暴富’的江南春可排到60位左右。
楼宇电视发展神速
分众传媒的闪亮登场,在纳市再次刮起‘中国旋风’,同时也给风云激荡的中
国媒体市场带来无限遐想。现时,互联网被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
的‘第四媒体’。手机从接收电话、短信的单一功能走向收看新闻、电视的复
合功能,崛起为‘第五媒体’。而广泛分布于高档写字楼、星级酒店、机场、
高尔夫球场、医院的楼宇电视,凭借日益扩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正成为前景
广阔的新兴媒体。据悉,中国目前在该领域呈现出分众传媒和聚众传媒相互竞
争、垄断一方的‘双寡头’局面。两大公司的电视网络已覆盖全国50多个主要
城市,进入5万多栋楼宇,日覆盖数千万高端受众。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机构
的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04年底,诞生仅2年时间的楼宇电视实现了三位数的
高增长,成为广告效果最好的媒体之一,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电视媒体,仅次于
杂志和互联网。而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的报告预计,今年国内楼宇电视的布设总
量将达12万屏,造就10.1亿元的新兴广告市场,将比去年翻一番。
定位成功资本青睐
对于楼宇电视的成功,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认为,其瞄准了‘三高人
群’(高收入、高学历、高消费)在写字楼等场所等候电梯这一无法逃避又无
所事事的时间,以动感、时尚、丰富的电视广告来吸引眼球。这一群体消费能
力强,是社会的‘意见领袖’。于是,金融理财、汽车、化妆品、服装等领域
的生产商纷纷砸钱投广告,从而造就了楼宇电视不可思议的高增长。中央电视
台广告策划顾问李光斗认为,分众传媒在纳市的成功,表明国际资本对这一中
国新兴媒体的认可,以及对中国广告市场潜力的看好。2004年中国广告市场超
过1000亿元,居世界第四,而未来几年将超过日、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
第二大市场。
‘第六媒体’呼之欲出
楼宇电视能否成为继互联网、手机之后的‘第六媒体’?业内专家分析,虽然
楼宇电视目前因政策约束,只是一种纯粹的广告媒体,尚无播放新闻节目的资
质,但其崛起为一种既能播广告又能播新闻的‘第六媒体’,只是时间问题:
首先,从发展中国传媒、文化产业来讲,多一种渠道及手段来传播正面的新闻
信息,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迟早将获得政策许可;其次,楼宇电视运营商
具有升级的内在需求和冲动,因为,一旦它获得播放新闻节目的资质,必将赢
得更大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第三,楼宇电视已初步具备全国联网、同步播出
节目的技术储备。

了解中国系列:律师朱久虎被抓,油老板亡命天涯内幕调查(转贴)

Wednesday, July 20th, 2005

律师朱久虎被抓,油老板亡命天涯内幕调查
特约记者穆迪/民间石油投资者投入大笔金钱和大量血汗,在油田有收益
的时候被强抢走,无论从法律还是从道义上都说不过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郭
海燕表示,如果地方政府不给他们活路,最后可能官逼民反,出现难以预料的
大规模的事件。她亲眼看见一农民手腕上的割伤,那名农民自杀过两次,他对
郭海燕表示:“我要再寻死,也要找俩垫背的”。回收油田所引发的沸腾的民
怨已到一触即发的程度
收归“国有”还是收归“官有”?
据陕北民营石油网披露,2002年7月,中石油向国家经贸委递交报告,反
对陕西省委提出的将陕北私营油田进行省内重组的方案,报告称陕北地区的私
营以及县级钻采公司乱开滥采,伙同私营的油老板抢占中石油下属的开采面达
9000多平方公里的油田,双方十年间多次发生纠纷,引发150多起群体冲突事
件,导致多人伤亡。报告还说,如果允许省内重组,陕西地方石油企业同中央
企业的矛盾根本无法避免,而且由于利益驱动,地方企业对资源的扩张和占有
欲望将更加突出,将引发更大规模的争夺地块、争夺资源的冲突。
2003年1月,陕西省经贸委也向国家经贸委递交报告,辩称当地的石油开
发走上了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以当地的石油公司延长油矿为主体的地方
石油企业有能力合理开发油田。陕西省的报告还称,中石油利用国家资源管理
机制和自身便利条件,抢先登记了陕北地区的绝大部分石油资源,甚至将延长
油矿的地块又登记到自己名下,造成资源闲置,没有进行实质性开发。报告还
说,离开了石油,陕北的地方财政将重新陷入困境。
北京博景泓律师事务所的朱久虎对陕北油井收回的情况进行过详细的实地
调查,他认为,油井收回的根本原因是中石油同陕西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中
石油和陕西省政府以及下属的各个县,都向从油田中分一杯羹。私营业主也有
部分人希望油田收归国家也就是中石油而非地方所有,这样国家的油田可以给
予他们更多、更合理的赔偿,所谓“两害取其轻”。但是,地方上希望尽快将
油田收归地方所有,这样中石油就无法得到利益,为此被牺牲的只能私营业主
的利益。
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私营油井业主杨先生对多维表示,表面上是油田收归国
有,实际上是收归“官有”,因为收缴地方县级钻采公司后的油田成为“小金
库”,各级官员如老实些的可以将这些钱用来发奖金,买小汽车,盖办公大
楼,将亲戚子女在油田中安排一个好工作,不老实的,将这些钱修建所谓“公
共项目”,收取巨额回扣。某个县公安局前面有个土围子,需要清除,几十万
就可以完工,却有要数百万包出去,多余的款哪里去了?只有天知道。靖边县
城90年代初最高楼只有两层,现在县城内十多层的高楼林立,哪来的这么多
钱?均出自油田。某个县的主要领导被称为”×三亿”(姓氏省去),一个政府
官员如何如此暴富,其个中的原委自然是不言自明的。私营业主杨先生表示:
“地方官想把油田弄回去,自己在别的项目上再捞钱,就这么简单。”他还表
示,拿到油井的人是没有在油田有任何投入的地方钻采公司以及其它皮包公
司,实际上他们没有任何资本,是从国家贷款2.7个亿,将私营油井三天内下
个通知就收回。至于中石油也没有亏,他们一直没有投钱,只不过他们当年让
出油田给我们开发的时候,油价300元/吨,现在上升到2500元。
当地的地方官也不得不承认私营油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靖边县
委书记马乐斌表示,因为这些私营业主越界开采,有违法行为,此外,石油是
国家战略物资,需要统一规划和开采,不可能让无资质私人公司无序一直乱开
采下去。在记者一再追问下,他也坦率承认了私营油田被收回的原因:“以前
那些油田的巨大收益,都被少数几个‘油老板’侵吞,现在收回油田,这些资
金都进入县的财政系统,我们可以用来发展教育,改善交通,在农业上投
入。”
朱久虎在当时接受采访时表示,所谓私营油井业主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
说法实际上是地方政府以及中石油为了将油田完全据为己有的藉口,因为在地
方将油井收回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更加严重。郭海燕去年曾经到陕北考察私
营油田被收后的情况,她表示,定边县有唯一的一条河,当时一直是当地百姓
吃水的水源,私营企业掌管当地油田的时候没有任何问题,但私营油企业被接
管之后,河水污染严重,废油流满河中,那里的水已经无法食用,百姓被迫买
水喝,一吨水的价格高达10元,而北京的水价才4元,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郭海燕表示,当地政府在民间资本大量投入,油田初具规模、油价上涨的
情况将油田收回,是根本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作法。
西北大学的石油勘探专家刘生富一直关注陕北私营油田的开发,也多次到
现场考场。他认为,虽然私营企业有自身的问题,而石油又是国家的战略物
资,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管理是可以理解的,但不一定采取强行收回的办
法。他认为,政府回收私营油井的做法降低了自己的公信力。
那位杨姓的私营投资者表示,其实可以采取合资入股等办法,地方上,私
营企业以及国家的中石油个出资接管私营油田,国营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指导,
地方上划出油田区块,共同享有石油开发的利益。而目前政府的做法,纯属红
眼病在作怪,陕北油田成为一块肥肉,在民营企业大批投资取得收益后,地方
政府以及中石油都试图将收益归自己,因此演化了这场冠冕堂皇的戏剧。政府
应该听从建议,给私营企业主一条活路。他还表示,目前在钻采技术上,私营
油田同地方的钻采公司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前者更好。
然而,地方政府没有听从这些建议,动用公检法的力量,强行将失去财产
的私营老板以及投资者压制下去。
私营业主:政府在用我们的钱同我们打官司
政府在将大批上访人遣返关押之后,多次下达文件,勒令油老板“息诉罢
访”,一名地方官还表示:我们有强大的专政机关,我们有钱,不信斗不过这
些油老板。
据悉,由于政府将财产没收,数百家私营企业的法人代表以及部分小股民
在给省长写信以及上访不成后,准备同地方政府对簿公堂,运用法律手段来维
护自己的权益。孔令宏表示,他们先是集体上访,被强行压制后,没有停止自
己的抗争,法律是手段之一。他们集资聘请北京的律师。
这些业主的法律代表之一朱久虎认为,地方政府擅自解除合同是违法行
为,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公民的基本权利被剥夺。因此他理直气壮地打起官司。
但是,陕西省高院在政法委的干预下,迟迟不给他们立案。
然而,在他起诉前的今年5月10日,陕北涉案各县300多名油企业老板向
陕西省政府递交了《要求诉前对话书》,在9名法律代表同陕西省政府副秘书
长对话不果之后,投资者全部撤回陕北,两名投资代表随后被抓。后来省上派
出了有省委宣传部、高院、信访局等多各单位的庞大队伍进京,向中央说明情
况,同时也阻止上访,后来朱久虎也被抓。
与此同时,陕北各县的公安局在钻采公司直接出钱的情况下抓人,有的公
司出租据说达上百万,抓到朱久虎的赏金是十万元。原来工资都发不出的地方
财政此时因为石油税收和地方石油企业进贡而实力雄厚,财大气粗,动用公安
都可以发优渥奖金。投资者杨先生表示:“这是用我们的钱在同我们打官
司。”
虽然这些投资者是有同政府的合同的,但他们没有到法院告地方政府的机
会,地方政府对于油老板的要求就是“息诉罢访”,否则采取法律手段抓他
们,现在律师和法律代表被抓,群龙无首,6万名投资者和私营业主目前不知
道如何是好。各个乡镇目前对于参股油田的投资这严加监控,他们电话被监
听,到外地要请示,原来本以为能赚钱的投资者全部成了受害者和准罪犯。
据悉,油井被收归各县的国营公司经营之后,约有三分之一被停产关闭,
出油量下降40%。地方政府还安排大批政府官员担任石油企业领导,开采秩序
目前十分混乱。靖边和定边两个县近来因为偷油被判刑的就有100多人,土法
炼油还是照常进行,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开始日趋严重。现在偷油、土法
炼油以及污染环境越来越严重,因为过去是私营企业,政府来管,可以罚款,
现在是县里企业经营,都是一家人,干什么都没有人管。不过,因为油价的上
升,加上打了新的油井,油田的财源还是源源不断地进入当地财政,而且将打
井失败的损失已经加在那些私营业主和投资者身上,目前各收归县、市省所有
的油田收入上升,可以说是坐收渔人之利。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郭海燕在呼吁书中表示,民间投资者是弱者,面对地方
政府的庞大势力,他们成为受害者,投入大笔金钱和大量血汗,在油田有收益
的时候被强抢回来,无论从法律还是从道义上都说不过去的。那名姓杨的业主
表示,所谓民营油田越界开发污染环境都是不实之辞,因为每各区块的开发都
同政府合同,私营企业哪敢乱开发。政府出台新规定,将原来的合同当成一纸
空文,如同陕北规定新婚姻法的时候,曾经将婚姻法年龄提高到21岁,但原来
已经低于此年龄结婚的人,不能追诉他们,说他们“违法”,现在收回油田,
等于是将新婚姻法公布前结婚的人全部宣布为“违法早婚”,于理上如何服人
呢?
许多法学界的人士表示,在宪法规定保护私有财产以及国有企业股份制盛
行的今天,强行将陕北民营企业收归国有,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曾访问陕北油
田的前总书记江泽民所说的“与时俱进”,与民争利、官商不分的作法同时也
严重伤害了地方政府的诚信,破坏了中央政府一直强调的投资环境。郭海燕在
接受多维特约记者的采访时表示,陕西地方政府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而且剥夺
了普通百姓的基本权益,也没有尊重宪法所保护的私有财产权,完全是倒退到
了“文革”时候的作法。她还表示,这些民营企业家以及投资者上访被抓,上
告律师被拘,破产而且生活无着,负债累累,而且所有的官方媒体没有让他们
发出来自己的声音,唯一的民营陕北民营石油网站也被查封,官方还在监控试
图通过合法手段追回自己损失的人。
郭海燕表示,如果地方政府不给他们活路,最后可能官逼民反,出现难以
预料的大规模的事件。她表示,她亲眼看见一个农民手腕上的割伤,那名农民
投资血本无归,地也无法种,自杀过两次,那农民对郭海燕表示:“我要再寻
死,也要找俩儿垫背的”。一名私营油井的业主对记者表示,他要用炸药包炸
省政府,要跟省长贾治邦同归于尽,他还希望记者向外界公布他的姓名(但为
了他的安全起见,姑且隐去他的名字),由此可见,因为回收油田所引发的沸
腾的民怨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
那么,当地政府是否会收回成命重新考虑赔偿标准呢?回答是否定的。靖
边县委书记马乐斌对多维表示,除非在计算上有问题,一般的赔偿标准不会改
变,他还表示,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赔偿民营私有业主的价格是高于市场价
格的,他还表示,当然,如果从现在油价来看,当时的赔偿标准是低的,但不
能用现在的高油价作为参照。
据调查,部分外地的投资商在获悉陕北地方政府的做法后,纷纷将资金撤
出,一家原来希望加盟的美国公司再也不敢造次问津。陕北油田的未来如何,
目前还很难逆料。
据悉,在北京法律界人士的主导下,起诉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榆林市
人民政府、榆林市靖边县人民政府的行政起诉状已于5月25日以特快专递方式
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发往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按中国国内特快专递的传递时
间,这份行政起诉状已经到达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陕
西省高院在7日之内应该予以答覆。
目前,在国家地方以及私营企业的角逐中,私营企业已经被彻底赶出,国
家和地方政府达成一致,不允许私人资本再介入陕北油田。有关部门目前正在
调研,下一步可能是省内重组,最后可能全部收归中石油,虽然三家势力争斗
十年,作为私营企业败下阵来已经成为定局,没有挽回余地。知情人士对记者
透露,陕北的油田的最终鹿死谁手,还是一场权力的角逐,谁权力大,谁就会
最终获得胜利,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石油可能会一统天下,因为中石
油的背后是国务院。
但是,很多私营业主以及农民投资者目前依然不服,杨先生说:“一些地
方官员为了腐败,看我们赚钱就眼红,你们不能拿了我们的东西就不管,官抢
民财,法理不容。”

了解中国系列:民营企业家学历在高中以下者,仍高达61.6%  (转贴)

Wednesday, July 20th, 2005

民营企业家学历在高中以下者,仍高达61.6%
2005-7-18 11:24:04
敢冒险是民企富豪成功之本
由工商联组织研究、编写的中国首部《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男性民营企业富豪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有胆识、敢冒险。
报告揭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类型,是“以生存型创业为主、机会型创业为辅”。约有53%的人是因为生存的原因而选择创业,有47%的人是因为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选择创业。
报告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成功虽然有特殊的市场环境,但无不与敢义无反顾地杀进市场有关。他们往往在转轨时期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下挖到“第一桶金”,完成了资本积累,为其进一步成长创造了资本条件。
此外,参与创业的男性年龄集中在18岁至34岁,比全球的25岁至44岁提前了近10年;女性创业年龄集中在24至44岁。其中,男性创业与受教育程度没有明显的关系,女性则表现出受教育者比不受教育者更多参与创业的特点。
中国人创业的年龄虽然较世界平均标准为早,但是创业者素质仍有待加强。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正逐年提高,但是报告引述2002年调查指出,民营企业家学历在高中以下者,仍高达61.6%。

作个精明的消费者系列:(旅行专集)民营航空搅局 199元:机票“瘦身”意味深长 (转贴)

Wednesday, July 20th, 2005

民营航空搅局 199元:机票“瘦身”意味深长
2005-7-16 9:36:05
近日,国内首批三家民营航空公司之一的春秋航空网站首页上有一则很是醒目的大广告——上海至烟台和上海至南昌票价199元,上海至绵阳和上海至桂林票价299元。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据春秋有关人士介绍,这样的特价票不是暂时的,以后每个月都会有100至200张这样的机票推出。
如此低的票价,显然已经超出了民航总局对票价的相关规定。而此前国航从广州飞上海的3折380元的低价促销机票曾遭到多家航空公司的“联合封杀”,春秋航空此举似乎是对这样的“封杀”不以为然。
不过,据春秋航空有关人士介绍,春秋航空的机票并没有进入国内通用的中航信系统,因而也谈不上什么约束。原来春秋航空是有“备”而来,也难怪其敢公然标出这样的低价。
其实,这也算是民营航空的首度发力。最早起航的奥凯航空由于市场准入、油料价格、停靠成本、人才紧缺等因素,票价并没像大家期望的那样走低廉路线。
自奥凯航空年初成功飞上蓝天后,民营航空进军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民航市场的步伐便陡然加速。而民营航空“冲击”民航市场的最利武器就是走廉价航空路线,即通过高座位密度和高飞机日利用率。同时,在携带行李、航空餐食、延误赔偿和机场配套政策等方面打破传统航空服务规则,力求将航空旅行从豪华、奢侈型为主转变为大众、经济型为主。
这样的做法通俗的说就是为机票“瘦身”。据了解,春秋航空从筹建伊始便确立了低成本运营策略,也就是春秋航空所谓的差异化服务。其差异化服务包括:规定的最高免费行李额为15公斤,而国内其他航空公司最低免费额为20公斤。在春秋航空的飞机上,乘客仅能免费享用1瓶300毫升的矿泉水,而没有免费餐食。如果旅客需要另外的食物和饮料则需要自己付费。对于因为航空公司自身原因引起的航班延误或取消航班,春秋航空在延误的情况下,不提供餐饮;延误4小时以上,晚上10点以后的延误将提供带盥洗设备的标准间住宿。
这种差异化服务无疑是给了消费者多一种选择。通常情况下,餐食之类的消费对旅客来说并不那么重要,通过减免餐食等手段来给机票“瘦身”,吸引更多的人来坐飞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问题是这种“瘦身”有保证吗?能坚持多久?
对于春秋的这个差异化服务,早在上月底,民航总局就举行过听证会。而举行这个听证会的背景是春秋航空所提方案涉及的服务细节与现行的航空管理条例不一致,因此须经民航总局批准后方能实施。也就是说,如果此方案获得通过,经民航总局同意,春秋航空公司将很快获得服务标准豁免权。
听证会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油价高涨的背景下,国有航空公司经营压力巨大,对居高不下的机场起降费的怨言也是漫天飞舞,如果民航总局对民营航空公司网开一面,那国有航空公司的不满不可避免。
此外,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在中国,航油航材、起降费、飞机折旧占航空公司成本的大部分,其中航油占成本的30%左右,服务费用只占成本的一小部分。在航油价格压力下国有航空尚且大喊经营吃力,那资金等各方面相对比较薄弱的民营航空仅靠节省餐饮费用和一些服务费用为何就可以打出如此低的票价? […]

人物:永远的首席记者,永远的新闻主角──专访老报人陆铿(转贴)

Wednesday, July 20th, 2005

永远的首席记者,永远的新闻主角──专访老报人陆铿
记者高伐林
陆铿递过来的名片上,在名字后面,仍然印着“大声”两个字──陆
铿,号“大声”,他以“大声”自豪,也以“大声”自许,尽管他已经八
十有六,与他过去相比,“声”已经不那么“大”,但闯汤了新闻和政治
江湖六十多个春秋的陆铿,谈兴不减,豪气仍旧,脾气依然。
在前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位于南加州的幽静府邸,笔者见到了
来此作客的陆铿和他的伴侣崔蓉芝。他们俩原计划当天离开南加州回旧金
山的,陆铿听说忘年之交何频这天晚上要从美国东部过来,便多留一天,
要与何频见个面再动身,还要将他去年出版的《大记者三章》一书,交给
何频一本。
就从《大记者三章》聊起。陆铿回忆起去年初秋自己八五大寿时开新
书发表会,虽然下着大雨,但是贺客如云。“柏扬的太太先来了,他自己
后来也来了。但我一开腔,就骂他不该与陈水扁搞在一起。柏扬气得说:
我是来给你拜寿的,反而挨了你一顿骂!?哈哈哈!──第二天好多报纸
登出来:陆铿与柏扬大吵!”讲到这里,陆铿得意得像个孩子。
●祖师级记者
陆铿堪称中国新闻记者这一行当中的祖父级元老。出生于云南保山的
他,受萧乾引导,走上了新闻道路,从此不可救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了。
陆铿出名,是在1940年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助理编辑兼播音员的
一次现场采访。与罗斯福角逐美国总统的共和党候选人威尔基访华,宋氏
三姐妹在重庆范庄大花园隆重招待。21岁的陆铿去采访,初生牛犊不怕
虎,拿着麦克风往上走,警卫喝令他拿走,陆铿急中生智,向宋美龄高喊
求助:“夫人!我是广播记者!”宋美龄手一摆对警卫说:“让他!”陆
乘机走过去举起麦克风:各位听众,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场直播……
这是中国广播史上第一次现场广播报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陆铿作为中国派往盟军总部的战地记者,随着
艾森豪威尔将军麾下的盟军,一路杀向满目疮痍的德国──浩浩汤汤进柏
林的80辆吉普车、240个战地记者中,只有他和另外一位中国记者。
或许正如崔蓉芝所说,陆铿的记忆力不如以前了,对近前的事也一会
儿记得一会儿记不清;但他对于久远往事却都历历在目。他对笔者回忆
起,希特勒的总理府办公室一片狼藉,他却从地上捡起一尊任人踢过去踩
过来的“元首”雕像,放回了桌上。“希特勒是十恶不赦的元凶巨恶,该
怎么惩罚就怎么惩罚,但是也不应该侮辱他。”
在办公室里,他还捡到了尚未来得及颁发下去的纳粹铁十字勋章,后
来在纽伦堡审判前夕,他就用一枚勋章收买了看管战犯的中尉,放他秘密
去看了被绝对禁止与外人接触的战犯戈林。
他在那一次欧洲之行中,会晤了袁世凯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二十
一条”签字者,当了洋和尚的陆徵祥,又受到教皇庇护十二世的“特别接
见”。后来,作为国民党《中央日报》的代总编辑,他参观了麦克阿瑟治
理下的日本……国共交锋,年近而立的陆铿如鱼得水,穿梭于两方之间,
采访生涯多彩多姿,曾与主持调停的美国马歇尔八上八下庐山。
在《大记者三章》中,他重新津津乐道当年的一件出格之事:
当时国、共与美国“三人小组”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和美国特使马
歇尔都很善于应对媒体,惟独国民党代表、一级上将徐永昌,极其谨慎,
避不见记者的面,连他这个“本党党报”的采访主任也不见。陆铿火了,
去了一次、两次,到第三次还是见不着徐,他对参谋说,下次再来,还遭
拒绝,我就在《中央日报》上发消息“徐永昌失踪”!参谋哼一声,意思
是“谅你小子也不敢”!
结果他还真敢。“徐永昌失踪”消息发出来,蒋介石下令让侍从室主
任陈布雷查问,陆铿接电话讲了原委,陈布雷哭笑不得,连说“胡闹,胡
闹,真是胡闹!”不过陈汇报给蒋时,讲了陆铿这番原由,蒋介石便要徐
永昌改善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徐永昌后来竟与陆铿不打不相识,私谊竟发
展到“分享美色”的程度……
陆铿的新闻生涯被迫中断了二十多年,重返采访第一线时已经是年近
花甲。崔蓉芝对记者提起此事,赞叹不已:“虽然他二十多年被共产
党关在监狱里,尤其是两次单独监禁,不准看书报、不能写字,不能讲话
──连自言自语和唱歌都不行!可是他被释放一来到香港后,很快就能够
跟上时代,融入社会!”
他一重返,就不肯退下采访第一线。李登辉回母校康乃尔大学,年过
古稀的陆铿竟也出现在扛着摄像机、攥着采访本抢新闻的记者中,争着提
问,让李登辉吃了一惊。
有人赞誉陆铿说:“哪里有新闻,哪里有陆铿。”而笔者认为,更恰
当的说法是:“哪里有陆铿,哪里有新闻。”他的一生经历实在只能用
“传奇”两字来形容。传奇之事,有一件落到头上,就足慰平生;而他则
遇上了十件、二十件。他自己说过,“新闻第一,女人第二”,女人的事
暂且按下不提,为了新闻,他不知多少次濒临绝境,凭着大胆莽撞,也靠
着运气,总是在命悬一线时死里逃生。
●吉人有天佑
有家杂志形容陆铿:他这一生只做过两件事,当记者,当囚犯。国民
党的牢坐过,共产党的牢也坐过,而且一坐二十年;两次险些丢了命,无
数次批逆鳞、犯龙颜、闯大祸。
陆铿回忆说:1947年7月29日,他在自己供职的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
报》刊出一条消息《孚中暨扬子等公司破坏进出口条例,财经两部奉令查
明》,揭露孔祥熙、宋子文的这两家公司利用政治特权,八个月内向中央
银行结汇3亿3,446万9,792美元,占国家同期售出外汇的88%。消息虽是
属实,刊登却是擅自。当时国共正进入决战时刻,共产党正千方百计抓国
民党腐败、应该被打倒的把柄呢,国民党党报却不打自招!此文一出而天
下惊,陆铿本人已经做好锒铛入狱的思想准备,但拒不说出谁提供的新
闻,声称“记者不能泄露消息来源”。蒋介石一听大怒,说:“我不管记
者不记者,我是总裁,他是党员,总裁命令党员讲出来!”陆回话:“我
申请退党,不作党员好了!”
他在回忆录中记录了蒋介石亲自出面把他找去追查消息来源的经过:
……没想到蒋老先生第一句话竟是:“什么人告诉你的?”这个问题
我已经被问无数次了,完全懂得他意味着什么。既已豁出去,我就大着胆
子说:“报告校长,是不是准我多讲两句?”蒋表现得很不耐烦,皱着眉
头说:“不用多讲,讲出什么人告诉你的就行了。”这时,我不知哪里来
的勇气,不管他愿不愿意听,一口气讲了四十分钟,而且越讲越激动。话
题从参加前线慰问团讲起,指出河南前线的士兵连水壶都没有,我说:
“校长,他们是要流血的呀!结果,想吃口水都不可能。这个仗怎么
打?”接着,我介绍了社会舆论对当前时局的看法……结论是党和国家均
面临着危机。这时,我注意到,随着我的慷慨陈词,蒋老先生原来皱着的
眉头,渐渐舒展了。不耐烦的表情也渐渐消失了。继后他的头竟有时候随
着我的话语,自然地微微点了两下,于是我斩钉截铁地做了结语:“我为
什么要用党的中央机关报来揭发党的要员的丑事呢?我想,只有这样做,
才能表明:国民党不同流合污,蒋总统是大公无私的。”……“校长一再
教导我们做人要讲诚信,要堂堂正正,做记者如讲出消息来源即不诚信,
所以不敢将消息来源报告校长。”
这时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李惟果站起来替陆铿承担责任,请求只
处分自己。蒋介石“也站了起来,严肃地以宁波官话宣告说:‘我什么人
也不处分!我什么人也不处分!’”天大的风暴终于过去。
1949年4月,解放军即将“百万雄师过大江”。这时已经脱离《中央日
报》、在广州办起《天地新闻》日报的陆铿,哪肯放过这个大事件?在自
己报纸的头版头条,放了张长江示意图,标出安徽荻港等三处解放军可能
渡江的地点。他还真说准了一处,当局认为陆铿连共军从哪里渡江都知
道,岂不是如假包换的“共谍”?下令封报、抓人。陆铿还以为这是出风
头的机会,写了篇告别社论《自由精神不死》,进了狱中才感不妙:广东
警备司令叶肇外号“剃刀”,说杀就杀的。幸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爱才,
探监保人;阎锡山与陆铿也有交情,蒋介石当时又正要倚仗阎锡山来跟李
宗仁斗,“阎长官”的面子还比较大,终于将陆铿“取保候审”。陆铿连
夜乘和平轮逃往香港。
●老鼠进风箱
不过,“天网恢恢”,在国民党那儿死里逃生,在共产党这儿却运交
华盖。
1949年云南落入解放军之手,陆铿却不知死活,搭国民党省主席卢汉
小舅子运鸦片的飞机去昆明接家眷。一下飞机,便让荷枪实弹的解放军团
团围住,以“代表阎锡山来接管云南”之罪关了四年。后来冰心等人给他
担保,总算获释,邵力子也极力保荐,陆铿被安排在云南省政协当了一回
“民主人士”。没过两年安稳日子,赶上了“大鸣大放”“引蛇出洞”,
陆铿到底还是本性难移,被领导再三戴高帽子戴昏了头,提出三点意见:
建议改变对美国的态度,化敌为友;建议各大学改学英文,学俄文是不可
能现代化的;建议准许老记者办民间报纸,唱唱对台戏也不妨。
他在“反右”中会有什么下场,不言而喻。老帐新帐一起算,关起来
审查一段日子,被正式判刑十年。崔蓉芝说:“他‘文革’中刑满了,上
边又来文件:‘此人反革命能量极大,不适合在社会上生活,应当继续控
制在监狱里改造。’又多关了八年!”不过,陆铿倒是与那位失马塞翁的
心相通,说幸亏当时关在被戏称为“防空洞”、“保险箱”的牢里,要在
外面,多半早被红卫兵活活打死了!
第二次关了十八年,1978年他从监狱中放出来,当局要“落实政
策”,问他当国民党《中央日报》副总编辑算什么级别?陆说“没级”。
当局便比照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给他定了副部级待
遇。看在他过去批判过国民党的份上,同意他去香港办媒体,当个统战样
板。公安部副部长(后任国安部长)凌云等人设宴送行,席间问他的感
想,陆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受的是当共产党的犯人,最好过的是作
共产党的客人。”主人啼笑皆非。
看来陆铿可以苦尽甘来了,没想到仍然是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先
是1982年接受访问和发表文章说“蒋总统经国先生的身体不好”,“建议
不要连任总统”,结果上了台湾当局的黑名单,不得“登台”,过了八
年,1990年才终于解禁;又因批评中共“六四”屠杀,被北京当局列入黑
名单,不得“登陆”。他在德国汉堡演讲时说:我用八年抗战精神,抗下
了国民党的黑名单;再用八年,相信能抗下共产党的黑名单!但是,“六
四”迄今都快两个八年了,他还是登不了陆。不过,陆铿却一点沧桑感没
有,成天乐呵呵没事儿人一样,自我调侃:“千古奇观:一个人上一边黑
名单已经不容易了,我还上了两边的黑名单!”
卜少夫给陆铿祝寿题过一联:“爱恨心胸一沧海,去留肝胆两昆
仑”。多么贴切!
陆铿曾经将自己这种被称为“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性格归结于遗
传。他出身于一个世家大族,却很早就感受到了家道衰落,念中学的时
候,便遭逢八年离乱,身无分文去逃难,遭遇湘西悍匪抢劫。但是在《陆
铿回忆与忏悔录》中,他记述了这样一个情节:“一九四四年冬出国前,
意外地接到父亲从河南叶县寄到重庆的信,没有上款也没有下款:‘现在
河南叶县正下着大雪。叶县郊外一个茅草房里,有一堆稻草,稻草上睡了
一个老太爷,他已陷入绝粮状态。你猜他是谁?他就是你爹,赶快寄钱
来!’”──什么境况了,还有心思开这种玩笑!确实是有其父必有其
子。
北京学者陈小雅将陆铿与大陆报人的命运相比较,得出“人格与环境
相联系”的结论。她说,陆铿在国民党内惹的祸并不小于胡绩伟在共产党
内惹的祸,但他的结果,并没有胡绩伟悲惨。大陆社会尚不具备那种适合
“记者人格”成立的社会条件,纵观大陆报人的命运──邓拓,刘宾雁,
无不如此。而陆铿所在的社会,允许“记者人格”的萌发与成长。记者不
端国民党的饭碗,还可以端“自由报人”的饭碗。
【陆铿简历】
陆铿,号大声,云南保山人,生于1919年。1940年毕业于重庆政治学
校新闻专修班,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助理编辑兼播音员,是中国最
早的广播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中国驻欧洲战地记者,抗战胜利
后升任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兼采访主任,并兼任国立政治
大学新闻系教授。1944年与人在重庆创办《新闻天地》,1949年与人在广
州创办《天地新闻》日报,任发行人。陆铿一生以新闻自由为志业,与国
民党政权和共产党政权皆发生冲突:《天地新闻》被封,首次下狱,为于
右任、阎锡山所搭救;1949年12月,决定在日本出报,经香港返回昆明接
家眷时身陷共产党大牢;1954年被冰心等人担保出狱;但随后又因言论而
被判刑10年,一直关押到“文革”结束,七十年代末才被释放。后赴香
港,在中文大学和树仁学院新闻系任教,1981年与胡菊人合办《百姓》半
月刊,直到1994年,同时每周为《信报》撰写专栏。
着有《麦帅治下的日韩》、《胡耀邦访问记》、《风云变幻的邓小平
时代》、《人间佛教的星云》、《陆铿看两岸》、《别闹了,登辉先
生》,《陆铿回忆与忏悔录》等。
记者附记:本文是今年四月脱稿,因《多维月刊》稿挤而延迟到第四
期(七月号)刊出。近日得知,陆铿先生不久前在台湾摔了一跤,导致休
克失忆,病情严重。后由崔蓉芝女士陪同护送回到旧金山。记者深感震
惊,在此公告所有关心陆铿的读者朋友。

没事找事系列:龙应台野火点燃全球华人希望的火炬 (转贴)

Wednesday, July 20th, 2005

龙应台野火点燃全球华人希望的火炬
《亚洲周刊》/作家龙应台在她的《野火集》出版二十周年之际,正以新的能量点燃全球华人社会的希望火炬,照亮越来越上升的公民意识,追寻一种更人道和合理的生活方式。她的长文《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在两岸发表,颠覆两岸官方的论述,在大陆网站一度引发一百四十多万条反应帖子。「龙旋风」吹走权力的面具,也吹走皇帝新衣式的谎言。
龙应台,这位在二十年前写下《野火集》而轰动一时的作家,正煽起新的野火,点燃全球华人社会的希望火炬,照亮越来越上升的公民意识。她的「火种」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理念与实践:坚持在权力面前讲真话。
她的文章与演讲也像文化的旋风,吹走权力的面具,吹走「皇帝新衣」式的谎言,从台湾到中国大陆,从香港到新加坡、马来西亚,龙应台的文章透过媒体的同步刊载与互联网的连线互动,使她成为全球华人社会中被讨论得最多、最引起注目的作家。她最近在两岸发表的《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摘要见页三十六),一度在中国大陆互联网上引起一百四十多万条反应帖子。
但龙应台写的不是畅销小说,也不是板起脸孔谈政治,她写出生活中的政治,也在不断探索政治中的生活,她以文学的动人笔触,颠覆了当前两岸官方的「大叙述」,从她个人及父母等长辈的亲身经历,展示两岸关系的要害之处,最终是回归生活方式的抉择,冲破意识形态与统独之争。
她直接面对不同城市的公共议题,坚持对权力说真话。她在香港写文章谈西九龙发展计划,在新加坡谈艺术馆与城市的文化发展;她去澳门谈这小城被遗忘的文化风景与城市规划的新可能……
但龙应台不是空谈,她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改革。她在不久前于台北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凝聚企业家与小市民的力量,以「公民运动」方式,超越蓝绿统独之争,开拓台湾社会更宽广的视野。
《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在北京和台北的传媒刊登(北京发表时文题改为《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文章介绍了台湾主流民意对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认同,认为台湾人已经习惯生活在一个多元及自由民主的体制里。有中国大陆学者认为,《中国青年报》刊发龙应台描述「台湾经验」的文章,堪称中国大陆传媒的「突破性举措」。
龙应台曾以《野火集》蜚声华人世界,当下,正值龙应台以《野火集》而刮起「龙应台旋风」二十周年,台北和香港纷纷举办多个纪念活动,探讨龙应台的「野火」现象。这是一位思想成熟而又显得沉重的学者型女性,也是一位风风火火而敢说敢为的勇士型女性,她对社会的深思,对文化的感悟,在华人世界常常掀起波澜。龙应台被人们称作「有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她在香港蛰伏了一年,近来频频出动。有人说,香港的社会文化问题终于「引蛇出洞」,龙应台笑说:「我是一条龙。」
自连战和宋楚瑜先后访问中国大陆后不久,五月二十五日北京《中国青年报》「冰点」专刊版面,刊登了龙应台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众多读者打开这一天的《中国青年报》,读了这篇八千字长文竟然「目瞪口呆」,网民纷纷表示「一时回不过神来」,「这样的文章也能公开发表了?」不过,令人更没想到的是,这一天,从上午直到下午四点,中国大陆没有一家网站转发,似乎人人都懵了,不知所措而静观事变。十六点四十五分,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网站的「记者之家」率先贴上龙应台的这篇文章;十六点五十六分,新华网(www.xinhuanet.com)的「读书频道.天天副刊」转贴了;直到晚上起,新华网「发展论坛」、人民网、中国网、解放日报网……纷纷转贴,特别是三天以后,此文的转载和有关议论,遍布网路上的各个角落。文章的爆发力是递进的,人民网在主页上标出了龙应台的文章,新华网和中新网都上了新闻,这无疑是指标性重大突破,震撼了大陆传媒界。不过,中国大陆最大的商业门户网站,除了网易转载外,新浪和搜狐都没有动静。五月二十八日,从google网站搜索,相关条目多达一百四十一万条;五月二十九日,从中国着名搜索引擎百度(www.baidu.com)搜索,也多达十万八千条目。
中国网民留言说:「难得的好文」;「可见龙应台已经站在应该比较客观而理性的立场,来谈台湾与大陆问题了。我辈才疏学浅,但也看得出其言语的诚恳与深邃的政治思考」;「震撼,为真实的表达,也为《中国青年报》的勇猛」;「《中青报》能公开发表此文,是背后有原因,还是一时冲动?文固然是好文,可政治风险极大。当然还是要向《中青报》致敬」。
中青报被中宣部批评
《中国青年报》知情者透露,对龙应台的文章,编辑部仅将标题中的「不能不知道」改为「可能不知道」,改了一字,全文也只是「删了不到四百字」,而且「都是无关紧要的」,此文在「报社内部一级级送审」而「一路绿灯」,确实是意想不到的「奇迹」。这之前,《中国青年报》的总编辑、社长已被撤换。不过,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每月评报,对此文作了严厉批评,《中国青年报》领导面临很大压力。
龙应台说:「我常常会进入大陆的网站,看看他们如何看问题,这也是一种学习。我当时发现,很多网民说这篇文章无法黏贴上去,更反常的是,网上没有出现讨论。后来能看到的讨论,都是攻击。北京朋友告诉我,有网上检查机构在处理,能看到的不是一个真实的民意反应。我很希望大陆知识分子能透过这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事实是,从网页上看,没有真正讨论的空间。这是很可惜的。你找到了一条缝,但这条缝却没有把你引到一片天空去。」
网上未有讨论空间
龙应台这篇文章发表后的最初三五天,网上的讨论原本相当热烈,但不到一周,新浪、搜狐、雅虎等门户网站的论坛,以及《人民日报》的强国论坛等,都再也找不到有关此文的主题。一些论坛虽还留有网友的评论,但对文章的批评、质疑和谩骂者居多。有北京学者认为,这篇文章有助于大陆人民了解台湾的主流民意,对大陆未来的政治改革也有不可忽视的启示。但也有北京学者指出,龙应台不应该让「小叙述」独占,令「大叙述」缺席,没有国哪有家,即使在美国,多数美国人还是认同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叙述」的。
《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一文,显示了龙应台的深层思考,直言不讳是她的风格。早在二十年前的一九八四年,她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以其热烈如火、犀利似锋的文笔,开始了她的「野火集」专栏,摆开了以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具体问题、一件事、一个人批评社会弊端、剖析社会病态的「阵势」。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点燃了燎原野火,在四面八方奔窜燃烧,成了推动社会说真话的能量来源。一九八五年,《野火集》成书上市,短短二十一天,再版二十四次,四个月后发行突破十万本。次年登陆香港。随后,《野火集》在中国大陆和各地华文圈陆续推出不同版本,「龙旋风」锋芒所至,同样震撼读者心灵。
「野火」成了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当下,两岸三地的华人圈,正在为龙应台的《野火集》问世二十周年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探讨龙应台的「野火」现象。在台北的台湾大学,七月九日和十日有两场座谈会,回顾《野火集》二十年走过的路。座谈是从大华人圈的角度展开。《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做《野火集》二十周年的专辑,请了二十位文化人讨论,包括柏杨、余光中、林达、王丹等等。台湾诚品网路书店也特别企划「时代的刻痕」龙应台书展。七月十六日,台北时报出版公司与香港商务印书馆,在尖沙咀星光行的商务书店举行《野火》出版二十周年纪念版首发式。
龙应台说:「《野火集》二十周年,我不觉得重点是作者,我知道世界有多么大,因此我知道自己有多么小。这事情有价值的是,一个文明社会尊重记忆,二十年是检讨自己一路走来的轨迹的好时刻,不代表《野火集》的贡献是那样特别大,我相信一个社会的进展是整体的创造。」
龙应台出任台北文化局长三年三个月三天,于二零零三年辞官。现任香港大学教授及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授,定居台北和香港两地。她说:「一个人与一座城市是有缘份的。」二零零三年八月,她应邀来到香港。在香港两年,第一年在城市大学,第二年在香港大学。有香港文化人说,她第一年是「潜龙勿用」,第二年是「见龙在田」,以后是「飞龙于天」。
潜心研究及时发声
龙应台对此回应说:「这是朋友们的归纳而已。第一年,我确实是不作声,因为要学习嘛,我对香港太陌生了,于是我读了很多关于香港的书,了解香港的历史,同时广泛接触香港人,我在认识香港。一年后,我对香港比较了解了,觉得对有些议题必须赶快说,比如西九龙文娱区的规划、中区警署老房子要拆,不说就来不及了,有一种紧迫性。在与香港人的接触中,我感受到很多人的诚恳、大度和慷慨,我不觉得自己讲实话会得罪所有的香港人。很多香港人其实是欢迎一个外来人对香港的评说的,更关键的是,我喜欢香港,对香港保持它的美好也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他们是欢迎一个外来人对香港的评说的,因此,第二年,我就比较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提倡重新思索香港
龙应台在香港的各种形式的公共空间「煽风点火」。她在香港大学设计了一个论坛,取名「思索香港」。她说,为什么香港需要「思索」,需要「重新思索」?因为在经过了一百五十年的英国殖民之后,香港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文化定位,因为在九七年回归后,香港需要重新理解自己的感情认同;因为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趋势里,香港要寻找自己地位的独特之处,加以发挥;因为在全球化的冲击中,城市的主体性被突出而国家的界线变得模糊,香港需要思索如何运用自己的城市优势。
由龙应台主持「思索香港」系列论坛已经举办了六讲。她演讲「香港,你往哪里去?」以「旁观者清」的角度,坦诚提出她对香港文化与政府的批评。她邀请广州、台北和香港三地的作家和副刊主编,讨论「华文报纸的文化承担」,就三个华人城市不同的历史发展和经济、文化条件,交错视野。她请来北京、台北、东京三地专家演讲「我们的城市怎么了」。请台湾企业家严长寿讲「品牌、品味、品质,城市的魅力来自哪里」。每一讲都来了许多市民、学者和政府官员,反响热烈。对此,龙应台说:「香港还是有很多人在乎的。」
龙应台在香港已经放了好几把火。在香港期间,龙应台接连发表了《为什么灯泡不亮──我看香港的国际化》、《期待人文港大──对港大毕业生议会的演讲》、《我不在乎马英九来不来香港》。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香港文化人马家辉说,龙应台以很「实在」的态度来对待香港,她不会只在抽象理念或宏观回顾上打转,而几乎每篇文章、每次演讲都针对香港某组独特而重要的公共议题提出批判或建言:谈涉及巨额预算的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发展方向,谈六四烛光晚会的纪念热情,谈古迹保护与主流价值,谈国际化的危机与陷阱,谈英语水平的低落与前景,谈香港侨生的特色和位置等等,龙应台敏锐地关注到香港人的许多关注,却没忽略香港人的许多疏略。
以知识介入香港建设
马家辉说:「香港是个国际都市,商人来商人往,学者来学者往,但几乎每位外来学者都只是客客气气地说些『香港不是文化沙漠,香港人很有文明法治』之类敷衍套话;相反,龙应台在港两年,功德之一可能是向香港人示范了外来学者可以、应该、如何以『知识批判』介入本土社会,从而对这个暂居的城市提供了若干的贡献。」
不过,两岸三地也有学者对她的「火」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应该认识「在中国蜕变过程中,中国人和英殖民地主义者的合作和斗争才是香港历史」、「不要沉迷于拒中情意结,像台湾那样钻进根基不稳的本土文化死胡同之中」;「中环价值其实不是负面,反是香港成功的因素,台湾应该学习」;「龙应台根本不了解香港,所以被有利益冲突的本地文化人蒙蔽误导」……
龙应台无疑是华人圈少有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知识分子」应该是对权力说真话的人,要敢于以独立、批判的立场对社会发言。公共知识分子代表人民的最高良心、最高正义。不论在任何时空之中,这种对良心与正义的要求,都不会有所改变。近日,龙应台返台北展开「文化创业」,成立以她为名的文化基金会,未来将举办国际论坛,开拓年轻人视野。她率先发起「寻找文化蒲公英」运动,徵求一千文化赞助者每人出资台币一万元(约三百一十四美元),作基金会筹办论坛的「青年播种基金」。新文化运动的「野火」在华文世界继续燃烧。

了解中国系列:广州火车站生存口诀(转贴)

Monday, July 18th, 2005

广州火车站生存口诀:不吃、不喝、不说、不问、不答、不停、不理、不管.
一直走出广场,以车站为圆心,1000米以内所有的陌生人都是贼或者歹人.
广州火车站生存手册:
1. 交通工具:如果你可以乘飞机的话,最好不要坐火车。机场治安比火车站好10倍;
2. 危险梯度:出站口是最危险的地方,出站时,注意好行李,挎包一定斜背在胸前。注意,出站时不要和任何人搭话,不要使用手机,迅速离开人群密集区,最好直接离开广场;越远离出站口越安全!
3. 在广场,不要和任何陌生人搭话,包括巴士、旅馆拉客的,卖地图的、兜售电话卡的、借电话给你的;离开广场后自己找旅馆不要相信拉客仔;
4. 备足零钱,花钱时该付多少就给多少,这样可以避免不找钱或找假币;
5. 不要使用广场附近公用电话、小心使用手机(防抢);看见烂仔模样的,绕过去,半径不小于10米(防止摔墨镜讹诈);如果会一点白话,尽量使用鸟语,表示我是“老广东”了, ^_^
6. 尽可能结伴而行;不要戴太注目的首饰(比如钻戒,假的也不行),不要露富;
7. 带钱,大额现金要贴身存放好,可以穿两双袜子,钱放在脚底两层袜子中间,小额现金要分开放置,防止被扒手一锅端,在公开场合,小额现金要够用,否则取钱很尴尬也不安全;
8. 坐去市外的大巴、中巴,坐位不要靠车门。两个以上的衣兜放钱,最好不少于200元。遇到抢劫,劫匪上车首先抢靠车门或前部的人,假如找不到钱(即使你真的没钱),一定会捅一刀,以儆后人,否则下面的抢劫工作不好开展,所以避开门口、备好买命钱是很重要的;
9. 最危险的人:身材瘦小、外地口音、大包小包、一看就是刚来的外地打工仔或土财主(蹩脚西装 + 密码箱);最安全的人:公司制服、夹杂大于1/3的鸟语、没有行李、身强力壮且结伴而行者;
10. 当然,虽然警察靠不住(警匪一家或者不作为)但是遇险时报警求救还是在异地他乡的唯一选择。
好了,假如你注意了这些,会安全很多;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迂腐,但是我想说:你上山没遇见老虎不等于山上没有老虎,否则车站广场那么多烂仔每天吃什么?

没事找事系列:北望长天祭英魂——储安平诞辰九十六周年纪念 (转贴)

Monday, July 18th, 2005

北望长天祭英魂
——储安平诞辰九十六周年纪念
作者:季平

那天在馬白教授家里和儲望英聚會。望英君是儲安平長子,移民澳洲也有一些年月了,就住在悉尼南區離馬白教授家不遠的地方,過著平淡幽靜的退休生活。我們談那場倏忽之間就摧殘了幾十萬精英的所謂“反右”運動,談他父親。他話不多,看來性格也像他每天的生活一樣,但內心的悲愴,雖然壓抑著,也是可以感覺到的。

关于储安平,至今还是一个谜——是他之死,或不知生死。
许多人已为此写过文章,提供自己的见解。例如:徐铸成的《我的同乡》(台湾《传记文学》一九八九年第五期)、戴晴的《储安平与“党天下”》(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孙琴安和李师贞的《毛泽东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二月)、董乐山的《闲话皇帝》(广东《随笔》,一九九三年第三期)、邓加荣的《寻找储安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胡志伟的《中共文化百人志》(台湾《传记文学》第五十三卷第二期)、余开伟的《储安平生死之谜又一说》(《书屋》一九九九年第二期),以及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二零零四年一月)一书中有关章节……等等。各有各的说法:“投河自杀”(在北京某个地方?)、“蹈海而死”(在青岛?在天津?在塘沽?)、“虐杀毙命”(被红卫兵活活打死?一九六六年八月,北京红卫兵掀起“红色恐怖”期间,北京市被打死或受到迫害后自杀者超过千人)。也有说未死的,说储在新疆改造时,逃到苏联去了;或说他在江苏某地出家当了和尚。最神乎其神的是章诒和的叙述:
八十年代初,吴祖光访美归来。他特地打来电话,说要告诉我一则消息。我去了坐落于东大桥的吴宅。
红光满面的吴祖光,兴冲冲地说:“诒和,有个老作家在美国某个小城镇的街道散步,忽见一人酷似储安平,即紧随其后。那人见有跟踪者,便快步疾行。老作家生怕错过良机,便连呼:储先生。声音也越来越高。那人听后,竟飞奔起来,很快地消失了。依我看,储安平可能还活着,在美国。要不然怎么死不见尸呢?这个消息太珍贵了,你回去告诉李大姐。”
章诒和把这个消息转述给母亲。这位大右派章伯钧的夫人没有兴奋起来,只说:“这不是储安平的消息,是储安平传奇。”
储安平的后人也不相信储安平还活在世上。储望英的弟弟、现在墨尔本居住的储望华记得,早在六十年代初,他父亲曾和他说起过“想要自杀”的想法。自从反右以后,面对“抱负”不能实现,屈辱不堪忍受,储安平想到死是很自然的。而储望英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的是另外一个可怕的情景:他父亲被野兽吃掉了。他以平静的声音告诉我们说,储安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可能神志不清地踯躅到北京郊外像八大处一带的山林里,那时八大处山林里常有豺狼野狗出没……
储安平孤零悲惨的最后日子又是怎样的呢?人们知道,反右之后,储安平第二次结婚的妻子也弃他而去,此后经年,大多数时候,老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每天只能与屋里养着的山羊为伍……
经过多方回忆,总算拼凑出一些零零碎碎的情景。
储安平“失踪”是在一九六六年九月上旬,在他五十八岁的时候。
八月三十一日,刚好与作家老舍投太平湖是同一天,惨受多日凌辱毒打的储安平在京西青龙桥边潮白河自杀,但没有成功。一个多星期后,他从关押他的九三学社后院小屋回家,看到家里已是第二次被抄家。居室、客厅均被洗劫掠夺一空,除了满地的碎纸乱片外,已一无所有。面对这般情景,储安平的心便整个地绝望了。他踽踽离开家,走了出去……而阴差阳错,就在第二天,他学农的女儿储望瑞曾从北郊进城,回了一趟家——只见门虚掩着,里面空无一人,东西也荡然无存,只是满地撒着花手帕,她记得是她小时候一条条精心攒在盒子里的……
九月中旬的一天,储望华接到当时主管九三学社中央机关日常事务的梁某女士打来的电话,问知道不知道储安平目前在哪里。储望华说:“父亲不是被你们押管着吗?你们不是正在筹备批斗他的大会吗?”到了九月二十日,中央统战部下达命令:一定要在十月一日国庆之前找到储安平,“以确保首都的安全(!!??)”于是九三学社派了一名干部(中共党员)负责此事,并要求储望华和他二哥协助。他们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东、西城不少街巷转了好几天,查访了过去与储安平曾有来往的朋友,却毫无结果。
到了一九六八年夏,有一天,几个穿着军装的干部来找储望华,说他们是“奉周恩来之命,由公安部、统战部等组成储安平专案组,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查寻储安平的下落”,希望储望华提供情况予以协助。首先他们要求储望华提供几张父亲的照片。储望华一时颇觉诧异:凭他们的权力,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组织途径去向有关部门索取,相信不难获得他的照片,却偏偏来向家人索取照片。事后听说这帮专案组的人是有意通过这种试探,来考察储望华是否和父亲彻底地“划清了界线”。
在那个全国笼罩在红色恐怖的年代,这种考察几乎是多余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在一九六九年,大阴谋家康生发话:“储安平,大右派,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回事?!”害人的人显然都想清清楚楚确知所害的结果——他们引以为荣的业绩。
没有答案,即使在威严的无产阶级专政面前。死人无言,生人不语。真是一个冷冰冰的“死结”!储安平生死之谜,云遮雾障,扑朔迷离,如今虽然过了几十年,听来也令人分外黯然神伤。

作为一九八零年“不予改正”的中央“级别”的五名大右派之一,储安平究竟犯了什么滔天大罪?历史庄严地记录下来了:“党天下”。
储安平是在毛泽东“诚恳”动员之下,于一九五七年六月一日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做了“党天下”的发言的,发言以“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为题;第二天见报于《光明日报》,标题改为“党天下是一切宗派主义的根源”。
储安平说:
……党领导国家并不等于这个国家即为党所有;大家拥护党,但并没有忘了自己也还是国家的主人。政党取得政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它的理想,推行它的政策。为了保证政策的贯彻,巩固已得政权,党需要使自己经常保持强大,需要掌握国家机关中的某些枢纽,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不论单位大小,甚至一个科一个组,都要安排一个党员做头,事无巨细,都要看党员的颜色行事,都要党员点了头才算数。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
这几年来,很多党员的才能和他们所担当的职务很不相称。既没有做好工作,使国家受到损失,又不能使人心服,加剧了党群关系的紧张。但其过不在那些党员,而在党为什么要把不相称的党员安置在各种岗位上。党这样做,是不是有“莫非王土”那样的想法。从而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家天下的清一色局面。我认为,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矛盾的基本所在。
今天宗派主义突出,党群关系不好,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共产党是一个有高度组织纪律的党,对于这样一些全国性的缺点,和党中央的领导有没有关系?最近大家对小和尚提了不少意见,但对老和尚没有人提意见。我现在想举一个例子,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解放以前,我们听到毛主席倡导和党外人士组织联合政府。1949年开国以后,那时中央人民政府六个副主席中有三个党外人士,四个副总理中有两个党外人士,也还象个联合政府的样子。可是后来政府改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主席只有一个,原来中央人民政府的几个非党副主席,他们的椅子都被搬到了人大常会去了。这且不说,现在国务院的副总理有12位之多,其中没有一位党外人士,是不是党外人士没有一个人可以被培植担任这样的职务?从团结党外人士,团结全国的愿望出发,考虑到国内和国际上的观感,这样的安排是不是还可以研究?
……
储安平的发言石破天惊,引起与会者极大震动。马寅初等人,当场叫好;而个别政治敏感者或有特别渠道者立时觉察到,这位“言者无罪”者肯定要大大倒霉了。事实上,毛泽东于半个月前,也就是五月十五日,已写了一份题为《事情正在起变化》的秘密文件,在高级干部中内部传阅。毛已将反右部署安排妥当,只等扣发板机了。
对储安平铺天盖地的揭发、批判与控诉,白天黑夜的、马拉松式的轮番轰炸,是从六月六日下午开始的。当日下午,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邀请党外人士举行座谈。国务院秘书长助理卢郁文首先发言,批评储安平的“党天下”的提法是严重的错误。
六月八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亲自执笔的、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从而向世界公开地拉开了反右的序幕。储安平的“党天下”论使他首先成为“众矢之的”。
六月十日下午,民盟光明日报社支部首先在吴晗的主持下召开全体盟员大会,一致对储安平的“党天下”论进行了严厉的驳斥。在大会上先后发言的有《光明日报》编辑部各部主任、副主任和部分编辑、记者。
六月十三日晚,民盟中央小组座谈会举行了第四次会议。民盟中央副主席史良在会上作了“民盟中央不能对心怀异志的人有所包庇”的发言。民盟中央委员千家驹在会上也批判了储安平等右派“在整风中混水摸鱼,假借整风反社会主义、反共”。
六月十四日,《光明日报》社工厂和行政部的职工举行座谈会,一致“愤怒谴责储安平以本报总编辑名义发表的反社会主义言论,坚决表示要保卫社会主义阵地,粉碎储安平将报纸拉向右转的任何企图”。在会上发言的,有排字工人、轮转机工人、汽车司机、锅炉房工人、炊事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等二十多人。
当日下午,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会邀请在京的中央委员和北京市分社的委员举行座谈会。二十四个人发言,一致对“储安平散布的‘党天下’谬论和其他右派分子反党谬论作了批判。
六月十五日,《文汇报》登载了姚文元题为《右派野心分子往何处去》的文章,文章说:“当储安平、葛佩琦等等野心分子,以英雄的姿态站起来向社会主义开火的时候,他们自以为是顶天立地的巨人……然而他们立刻就发现自己倒了大霉了。”
当日《人民日报》刊载了马寅初的《我对储安平、葛佩琦等的言论发表些意见》的文章,说:“储安平先生的话据我看来是反映了某些人的看法,决不是他一个人的意见”,“‘党天下’的说法是错误的。”
六月二十一日晚,九三学社由该社主席许德珩主持,举行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扩大会议,听取了九三学社副秘书长关于《光明日报》最近召开社务委员会讨论章伯钧、储安平擅自篡改《光明日报》政治方向问题的情况的报告。
六月二十九日,《文汇报》加编者按登载了储望英被迫于三天前写给父亲的公开信。
七月三日,《人民日报》刊载了李兵的《储安平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是右派》的文章。文章系统地揭露了储安平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右派”表现。
七月十七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郭敏的《编辑“能手”》的文章。文章最后说:“储安平的‘左鞭右打’的标题的政治性之强,手法之巧妙、毒辣,可谓深明编辑政治性之味矣。”
八月六日,《四川日报》发表了唐小丁的《“党天下”——“共产党一党专政”的说法为什么是反动的》的文章。
九月二日,《人民日报》登载了署名理夫、林歧瑞的《天下究竟应属于谁?》的文章,批判储安平的 “‘党天下’的谬论”。
十一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刊载了魏建功、黄子卿等人的《批判储安平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几个荒谬论点》的文章。
十一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八日三天,九三学社中央和《光明日报》联合举行大会,系统揭露和批判右派分子储安平。参加大会的有九三学社社员、《光明日报》社职工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首都高等学校代表等一千余人,对储安平的“反动言行”表示出极大的愤慨。
…………
上述的东西今天读来真令人厌恶之极,但这远不是完整的纪录。对了,应该还加上毛泽东七月九日在上海干部会议上作的《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的报告。当然,“伟大领袖”不屑对储安平一人发话,他训斥全部右派,说:“我看顽固不化的右派,一百年之后也是要受整的。”(只是毛这个预言恐怕要落空了。)
在全国性的恐怖政治高压下,谁都要对储安平进行攻击、谩骂。为了尊重历史,我也不避讳列出储安平亲朋好友、不久前的战友同志,对他的攻击,其中包括后来同样被打落水者。“这是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中国的文化人在这里写下他们最悲惨也是最耻辱的一页。”戴晴在她的《储安平与“党天下”》中如是说。一下子横遭众叛亲离的打击,储安平彻底崩溃了。他在“人民”面前成了大“罪人”,不得不“向人民低头认罪”,“向人民投降 ”。储安平能有他想吗?“人民 ”一词,在黨政治文化術語中,藏掖著深刻的诡谲。
早在六月二十一日晚,在九三学社举行的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扩大会议结束时,储安平发言承认错误。他说他看到台湾香港的反动报纸为他喝彩时,“感到很沉重”,并表示“要认真地挖掘自己的思想根源,并且交代同章伯钧、罗隆基的关系”。
七月七日晚,九三学社中央整风委员会召开扩大座谈会,储安平交代他的“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和行动”。
在七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储安平作了题为《向人民投降》的发言(七月十五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全文)。
储安平虽然“向人民投降”了,但对他的斗争并不结束。在一九五八年一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召开的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委会第三次全会上,储安平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被撤销。一月三十一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决定罢免储安平人大代表的资格。至于储安平的《光明日报》总编辑的职位,则早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和《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被同时免职。
此后,储安平被一顶特大号的“大右派分子”的帽子死死地扣在头上。以毛式的形象又刻毒的时髦语言概括之,储安平已变成“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古人对古代中国专制社会王权无边状况的形象描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储安平竟敢对当时的中国也作了类似的描述。孟子早就有过告诫:“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而储安平竟敢触犯皇帝之大忌。这个“党天下”之谏,太尖锐了!在几乎五十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大陆,人们仍不敢如此露骨地公开议论,这还是一个可能带来麻烦的禁忌。不过,“党天下”的说法并不是储安平的创造,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罗隆基就用这个说法批评过国民党——“党在国上”,这是那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最看不过的。从今天已知的材料看,储安平事先和同道中人说过,其中很可能也包括梁漱溟。而以梁一惯敢言的性格推论,他是支持储安平说话的。可以说,当年储安平的发言代表了不少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的心声,而他却为此付出了生命。
储安平此举,惊天动地,的确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很深的思想基础;应该说,只有他这样的人物,才作得出这样的建言。储安平何许人也?大概现在知道他的人对其生平并不详悉——储本人生前很少写到自己。以下是一些简历:
一九零九年七月二十二日(阴历六月六日),出生于江苏宜兴城内北门储宅。储家是名门望族。
一九二八年,考进上海光华大学(所读何系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是新闻系,有说是政治系,或英国文学系,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先生看了光华的档案,证实是政治系)。一九三二年在光华大学毕业后,任南京《中央日报》文艺副刊编辑。
一九三六年入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深造。一九三九年回国,任中英文化协会秘书。
一九四零年至四五年在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不久去重庆复旦大学任教授。抗战胜利前夕应聘任湖南《中国晨报》主笔。
一九四六年九月一日,在上海创办独立的无党派政论刊物《观察》周刊。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至此《观察》凡出四卷又八期。此后,他秘密去北平并转入地下工作。
一九四九年九月作为新闻界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九五一年,他先后加人九三学社和中国民主同盟,并任“九三学社”理事。
一九五零年七月,《观察》更名为《新观察》,任特派记者。同年夏离开《新观察》,任北京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一九五二年夏,任国家出版总署发行局局长。
一九五四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九五七年四月一日到《光明日报》社任总编,两个月后发生前述事变。
就储安平悲剧的一生而言,其事业的颠峰是办《观察》。永垂史册的《观察》周刊诞生于一九四六年九月一日(或许只是历史的巧合——一九三三年,因为江苏镇江《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被害引发新闻界及社会各界的抗议风波,国民党当局被迫于九月一日作出积极的回应,一年后这一天被新闻界自发地定为“记者节”)。作为一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储安平在《观察》创刊号上以“编者”名义发表《我们的志趣和态度》,直言“我们这个刊物的第一个企图,要对国事发表意见”。他提出了“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四个基本原则,并表明所取的是“公平的、独立的、建设的、客观的”态度。像当时多数知识分子政党的共同政治取向,储安平开头两年既反对国民党,又不认同共产党,企图走第三条道路,只是经过一九四八年淮海战役、国共两党的胜败大局已定之后,便基本上抛弃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民主革命斗争。在那风云翻滚的几年,《观察》以其坚定的道义担当和独立的品格为知识份子自由论政提供了一个公开的平台,而储安平本人更在这期间发表了大量叱咤风云的政论。他的研究者谢泳说,储安平的《观察》政论很有感染力,文字也好,一九四九年后再没有人能写出这样的时评,不是后来者没有见识,而是没有这样的条件。单说储安平的心态,就是后来知识分子难以想象的。人只有在没有顾忌,完全敞开独立思维的状态下,才能保持心境的平和与文思的泉涌,丧失了这样自由的心境,思维的空间必然狭小,写出的文字也很难体现出独特的个性。(谢泳,《悲剧储安平》,《生死之谜——储安平》纪念网站)
储安平的《观察》政论,有些是使人尴尬甚至难容的。储望英送来一套《储安平文集》,这是一九九八年七月上海东方出版中心作为“20世纪文学备忘录丛书”出版的。书为两卷本,很有分量,但编者张新颖不得不作了一些处理。“文字稍加删节”的“少数篇章”有:《国民党的病症》、《共产党与“国家”》、《中国的政局》等。全文没有收入但标明了“存目”的篇目有:《阎锡山》、《共产党与民主自由》、《停战令下,战仍不停》、《协商成就》等。其实,这些处理沒有多大必要。《共产党与民主自由》、《共产党与“国家”》、《中国的政局》等篇,早在一九八三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五卷(蔡尚思主编,下称《简编》)就曾全文收录,公开面世。一九八九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戴晴的《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一书也曾大量引述文集中被删节的那些内容。差不多同时出版的一些著作如谢泳的《〈观察〉研究》等也都引述了其中一些内容。一九九九年岳麓书社还出版了《观察》周刊的影印本。
当然,删去的都是指责共产党的文字。如《共产党与民主自由》文中说:
“今日中国人民都在要求民主,争取自由,然而假定在共产党统治下,究竟人民有无‘民主’,有无‘自由’,此实大爲可研究之事。我个人的答复是负面的。我不相信在共产党的统治下,人民能获得思想及言论等等基本自由,能实现真正的民主。”(《简编》,第二十五页)
又如《中国的政局》文中说:
“坦白言之,今日共产党大唱其‘民主’,要知共产党在基本精神上,实在是一个反民主的政党。就统治精神上说,共产党和法西斯党本无任何区别,两者都企图透过严厉的组织以强制人民的意志。”(《简编》,第三十四页)
同文另一处还说:
“老实说,我们现在争取自由,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个‘自由’还是一个‘多’‘少’的问题,假如共产党执政了,这个‘自由’就变成了一个‘有’‘无’的问题了。”(《简编》,第三十五页)
时过半个多世纪,这些文字还是非常尖锐。但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当年储安平持此种观点并非怪事,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代表性。而对今天中共人士来说,则实可以大度看待历史,甚至不妨以史为鉴,以促进自身改革,更加进步。就储安平研究而言,这些文字非常重要——这里提出一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抱有此种观点的储安平没有随国民党去台湾而要留在大陆,而且还进而支持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呢?除了当时形势变化等外在因素外,可能只能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储安平对国家的大爱去解释。对国家的大爱是两千三百年前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树立的光辉榜样和流传下来的伟大传统。自此以降,中国大多知识分子都怀抱儒家入世观,起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自善其身”,其内心都渴望着一种承担的机会。这种承担,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也是一种自我证实的需要。如论者所说,在储安平的思想里,处在一个特定地域的“国家”,主要是指生活在这个地域上的民众以及这些民众所传承的文化;这个国家既不是某一个人的,也不是某一个政治集团的。这就使他把爱国与政治分开,他不会因为批判某一个统治国家的政治集团而鄙视祖国,他的批判恰恰是为了使祖国更加美好。储安平深深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结,也引导他希望参与社会主义的实验,毕竟社会主义本来是一个为贫苦大众谋福利的美好事业,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也是当时很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
一九五七年春天,这种对国家的大爱,又一次使储安平没有了时空观念只身回到了主编《观察》的状态。按说,一九四九年之后,《观察》复刊失败,接著自己离开《新观察》,这接连发生的两件事,当使储醒悟。然而,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储安平内心对承担的机会的渴望,他一生对办报办刊的热情,他的情结,他的个性,却决定了他还要向悲剧的深渊走去。
四月一日,《光明日报》党组撤消,储安平就任总编辑。虽说储安平是经“各民主党派公推”出任此职,但在“公推”之前,却是共产党意识形态大人物胡乔木亲临厂桥棉花胡同他的家,以“三顾茅庐”般的热情给请下山的(台湾《传记文学》一九八九年第五十四卷五期上有李韦一文,其中曾说胡乔木说过,储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戴晴的报告文学也有一个类似的细节,说“文革”之后,胡乔木不知储已死,想请他出来办报,可见胡乔木对储的评价不低)。于是,储安平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很快就抖擞起来,前些年毛泽东所领导的摧残人性的所谓“思想改造运动”如果在他身上哪怕残留过一点点“成果”的话,此时都烟消云散了。他在报社公开大力宣扬:“我们这些人是以批评政府为职业的。”他认为:“只要是事实,什么新闻都可以登。”当有人问储安平,对于重大新闻要不要向中共中央宣传部请示时,他直率地回答:“我们是民主党派的报纸,用不着。”储安平还说过:“我听统战部一位副部长说毛主席说过,光明日报可以和人民日报唱对台戏。请问: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有没有真正拥护和贯彻这一点的准备?来把它检查一下子。”说到“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去办光明日报”的方针时,储安平多次说过:“这句话说得好,我倒要看看怎样让我独立自主,我要撞撞暗礁,担担风险,用我的肩膀扛扛斤两,看到什么时候会受到阻力!”(见穆欣,《办〈光明日报〉十年自述》)看,真不得了,好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储安平!
也正是这种对国家的大爱,使储安平,作为《光明日报》总编辑,上任两个月就在中央统战部座谈会上做了关于“党天下”的慷慨陈词。不然,以储安平在新闻界文化界滚打多年、见多识广的资历,以他对国民党、共产党,对中国这个国家、民族,均有的深刻的认识,当年何以会如此坦呈这个惊天动地、但看不出有多少可能为对方接受的批评?!他何以会这样别无选择地走向了最终的悲剧命运?!

……弹指一挥间,近半个世纪过去了。
笔者去年十月二日在北京见到章诒和时,也谈到储安平和她的父亲章伯钧。章诒和把他们当年的往来写在《往事并不如烟》的第二篇里,标题是“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该篇开头就说:
在我所结识的父辈长者当中,最感生疏的人,是储安平。而我之所以要写他,则是出于父亲说的一段话:“人生在世,一要问得过良心,二要对得住朋友。(19)57年的反右,让我对不住所有的人,其中最对不住的一个,就是老储(安平)。”
父亲最对不住的,确要算储安平了。原因很简单——把他请到《光明日报》总编室,连板凳都来不及坐热,就顶着一个大大的右派帽子,独自走去,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虽然“党天下”这句经典右派话语,是储安平自己说的,但祸根不在于自身。事情还须从头说起……
章伯钧感到内疚,当然他自有理由。不过谁都看得出,储安平落得如此“下场”,应该是在劫难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