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安氏大俗商业学' Category

安氏大俗商业学:VC与泡妞

Monday, June 20th, 2005

安氏大俗商业学:VC与泡妞
安普若
2005年6月19日
这篇都东西纯粹是为了搞笑,没有任何别的意思。看看笑笑,千万别当真!
VC要找好的项目,但好的项目凤毛麟角,不多,也不容易找。
泡妞想泡漂亮妞,但漂亮妞凤毛麟角,不多,也不容易找。
大陆货的项目不要投。
大陆货的女孩不要追。
好的项目是钱找项目,对VC来讲竞争激烈。
漂亮妞男的追得多,对男人来说竞争激烈。
大部分主动找上门来的项目都不是好项目。
大部分主动找上门来的妞都不是好妞。
一但遇到好的项目,一定要第一时间拿下,并搞定。如果搞不定,最好尽快放弃。不要浪费时间。马上找下一个项目。
一但遇到漂亮的妞,一定要第一时间拿下,并搞定。如果搞不定,最好尽快放弃。不要浪费时间。马上找下一个目标。
背景过于复杂的项目不要投。
背景过于复杂的妞不要泡。
项目如果想找VC,最好是有人介绍,自己闯很难成功。
妞要想找老公,最好是有人介绍,自己在酒吧里钓很难成功。
VC投资的是人,人是最关键的。人不行,项目再好不投。
泡妞泡的是人,人是最关键的。人不行,长得再漂亮不要。
VC不喜欢别的VC甩下来的项目,因为别的VC不投的项目,肯定有问题。
泡妞不喜欢泡别人泡过的妞,因为别人泡过的妞,肯定。。。。
VC最不喜欢“包装”过的公司,所以VC要有去伪存真的能力。
泡妞也不喜欢“包装”过的妞,所以泡妞要有去伪存真的能力。
VC给你投资别以为VC要和你干一背子。VC是赚了钱就走的。
男人泡妞别以为是要和你结婚,男人泡过了是要走的。
VC投资最难的是退出,俗话说:“投资容易退出难”。一弄不好就被套住了。
泡妞最难的是退出,俗话说:“泡妞容易退出难”。一弄不好就“泡妞泡成老公”了。
结论一:不喜欢泡妞的不可能是好的VC,好的VC都是从泡妞中悟出了投资的道理。
结论二:泡妞的高手,今后有可能成为好的VC。

安氏案例分析:吴越MM是怎么成为“万元户”的?——帮吴越MM算算版税(出版发行行业)

Tuesday, April 26th, 2005

123123

安氏案例分析:为什么拿不到百万年薪?

Saturday, March 26th, 2005

安氏案例分析:为什么拿不到百万年薪?
lanpu讲了这么一个案例:
  深圳西风公司,就剩下一个空壳准备重组,某知名猎头将某人A抓去,先后和这个集团的董事长谈了大半年,董事长许诺了百万年薪按12个月付(因为A在一美国的上市公司做副总裁,以前在XX网任过CEO),也让律师特意从深圳来北京和A见面,董事长和A一起起草了有关劳动合同,A相信他说的要用A是真的了!
  这期间董事长让A给他出了不少主意,写了几次规划……..当董事长认为自己全部明白后就和A拜拜了!这一刻距离董事长承诺和A及猎头公司签正式合作协议的时间只差3小时40分….
安氏案例分析:
  首先让我问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A不给董事长“出了不少主意,写了几次规划”,那么董事长会不会和他签约呢?
答案是:可能会签,也可能不会签。
  如果不签,那么A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人家不知道他到底是否能值那个“百万年薪”,所以不雇佣,他也是没什么好说的。
  如果签约,那么他在上班后再开始给董事长“出主意,写规划”,结果会怎样呢?他仍然有可能被人家“拜拜”了。为什么?因为人家可能觉得A也就会出点主意,写几个规划,并没有其他本事。不值百万年薪。而且那时已经签约了,对方可能采取“挤压”或是找他的毛病的办法让他自己主动辞职。那时反而更加尴尬。
  第二个问题:如果A给董事长“出了不少主意,写了几次规划”,那么董事长为什么和他“拜拜”呢?
  我认为不是因为董事长觉得“自己全部明白后就和A拜拜了!”
  我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A出的主意和写的规划,董事长一看不合他的心意,觉得他不适合,所以不想雇佣他了。但他还是很客气,不想伤了他的面子,所以没有告诉他真相。第二、董事长觉得A的价值就是出出主意、写几个规划。所以A根本不值“百万年薪”。他主意已经出完了,规划已经写好了,那么他的利用价值已经没有了,为什么还要雇他呢?
  进一步讲,如果A出的主意董事长一听自己就能干,那么董事长早晚会和他“拜拜”。而且是早拜拜比晚拜拜好。
  假设,如果A的出的主意和写的规划,董事长觉得很好,而且只有A这样的人才能付诸实现。除非董事长是傻子,他肯定会雇A让他把主意和规划实现了。
  这里我们假设这个董事长是个精明的商人,以追求利益为目标。咱们不考虑董事长是个没知识没文化一天到晚尽干傻事的土冒。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多,我也常遇到。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这位A兄应该感到十分幸运,因为给一个土老冒打工是一件十分不幸的事情!
  最后,我认为A应该觉得很幸运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签了劳动合同,A上班了。但是董事长却觉得花了“百万年薪”雇的人十分不值得,那么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把A挤走。那样的话,A的日子更难过。

安氏大俗商业学:领袖是怎么产生的?

Saturday, March 5th, 2005

安氏大俗商业学:领袖是怎么产生的?
安普若
2005年3月4日
  投资一个企业,投资的是人。如果投资的这个人是一个天生的领袖,那么他有能力团结整个管理团队带领企业走过艰难险阻。他也会有个人魅力来影响他周围的人,乃至成为员工心目中的一面旗帜。一个领袖级别的人物,能使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投资人十分希望能寻求到领袖级别的人物领导的企业来投资。
  其实也不单纯是投资商在寻求领袖。比如美国最大的企业GE,他们每年有一个program,就是为了培养企业今后20年的领袖。他们从大学里招收他们认为有潜力的毕业生,然后送到GE自己的培训学校学习半年。然后再在GE的基层企业实习一年半。半年换一个地方,要经过三个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工作。比如去某个车间当半年工长,去某个商店带班半年。两年后,他们给你指定一个mentor,一般是一个中、高层的经理,你就在他手下当学徒。等mentor觉得你行了,出师了。你就会被派到其他地方当一个小manager,要在全世界至少三个GE的公司工作过。然后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这可能是美国公司里最好的培训计划。GE每年在全美国只招收20人。据他们自己讲,一年的20人里,如果今后能出一个领袖级别的人物,就值得。大部分人后来都很平庸,但GE仍然在不短地努力去寻求、发现、培养。
  真是“千军易得,一将难寻”啊!
  我记得好象以前哈佛的商学院和麻省理工的商学院就领袖是怎么产生的的有过争论。好象哈佛认为领袖是可以培养的;麻省理工认为领袖是天生的,后天培养的只是高级雇员,决培养不出商业领袖来。(我不知道我记得对不对,请更加了解详细情况的大侠给补充、更正)。
  有些人不太乐意接受“领袖是天生的”的这个观点。因为这有点泯灭人们想成为领袖的梦想,好像也有点林彪的“天才论”的腔调。
  但据我观察,领袖确实是天生的。举个例子。比如和人类很接近的猴子。他们的猴山就是一个小社会,在那里,谁是领袖不是政府或是饲养员任命的。猴子的领袖是天生的,尽管他需要靠强壮的体力撕杀去“打下江山”。但你发现了吗?有的猴子,比猴王的个子还大,体力还强壮,但他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所以,要当猴王,靠的不只是强壮的体力、还需要有敢打敢拼的勇气,和过人(应该是“过猴”)的智力和“个人魅力”。
  再看看小孩子,他们的行为还没有受“市俗”的影响,所以能代表一些人类本能或本性的东西。我曾经观察过几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在一起玩。他们相互不认识,大人开PARTY就把他们带到一起。一会儿的时间他们就相互熟悉了。他们玩一会儿,里面就产生了一个天然的领袖。其他几个小孩子都听他的,他带着大家玩。
  后来,我又看到这个孩子和其他小孩子玩。基本上他每次都是领袖,这个孩子王不见得一定是岁数大的孩子,有的时候大孩子也听一个小毛头领导。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我也发现,每个小孩子好象在小孩子这个“小社会”中的角色都是固定的。当“小跑儿”总是当“小跑儿”,当“狗头军师”的总是出主意让“大王”决定怎么办。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人的社会地位是天生决定的。也就是一个人生下来,他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就已经基本决定了。领袖就是领袖,平头百姓就是平头百姓。用老百姓的话说,叫:“骑马的永远是骑马的,坐轿的永远是坐轿的”。
  以上观点谨供大家批判,希望大家能有不同的看法。
请参阅其他的《安氏大俗商业学》的文章。

安氏大俗商业学:别叫我VC!

Wednesday, February 23rd, 2005

安氏大俗商业学:别叫我VC!
安普若
2005年2月22日
  首先说,我不喜欢VC这个名字。为什么呢?这个名字不准确。什么是VC?什么不是VC?维生素C是不是VC?(当然这是开玩笑了。)
  VC是这两年来被国内商业圈和媒体最为广泛接受的一个外来词。VC的英文是Venture Capital,中文翻译成“风险投资”或“风险资本”。这个翻译本身就不对(当初谁翻译的?拉出去……)。台湾的徐大麟就主张应该翻译成“创业投资”。其实翻译成“创业投资”尽管比“风险投资”好,但也还是不完全正确。不是创业型的企业,比如市场开拓型的企业,VC投不投资?比如徐大麟就投资了北京的星巴克。上海星巴克是台湾统一集团投资的。那“台湾统一”是不是VC?大家肯定说“统一”不是VC,“统一”那叫产业投资。所以什么是VC?什么不是VC?徐大麟是VC,为什么“统一”就不是VC?不都是投资吗?不都是投资星巴克吗?
  在Venture Capital里的Venture这个字更应理解为是一个“商业机会”,可以进一步引伸为“公司”。其实,中文的“公司”是Corporate的意思和venture覆盖的意思还是不一样的,中文没有和venture 100%想对应的词。Venture Capital里的Venture和Joint Venture里的Venture是一模一样的。为什么把Joint Venture翻译成“合资公司”而不翻译成“合资风险”呢?
  其次,有些VC和Investment Banker或是Angels的界线并不是很清楚。Paul Alan是VC还是Angel?有人说他是最大的Angel,有人说他是VC。HQ Asia是VC还是Investment Banker?当然你可以说汉鼎亚太他们既做VC也做投行。其实大部分VC都是既做VC也做投行的。那你是叫我VC呢,还是叫我投行呢?
  这两年,在美国的投资圈里大家更喜欢用Private Equity Investor这个名字。这个词我认为比较准确,Equity翻译成“股东权益”,也就是一个所有者的权利(利润分配,对公司的投票权等等)。Investor是说我是用我的投资换Equity的,但我不是在Public Market上买Equity,我是买Private公司的Equity,也就是没有上市的公司。(注:经过和hghg11网友讨论,发现Private Equity Investor也投资上市公司,即Public公司。但基本上是通过不受SEC严格监管的"private"的方式,所以这里Private更应该翻译成“私募”,即不是公开的。)
  所以,如果你问我你是不是VC?我告诉你,对不起,我不是VC。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VC。记住了,我是Private Equity Investor,OK?也就是“PEI”,念做“呸!”
P.S.有谁知道怎么准确翻译Private Equity Investor。

安氏财经评论:OTCBB • NASDAQ • PIPE • 私募 • MSFT • 荣宝斋

Saturday, October 2nd, 2004

安氏财经评论:OTCBB • NASDAQ • PIPE • 私募 • MSFT • 荣宝斋
安普若
2004年10月2日
  (开头语:“大晃D”一问问题,我这面就容易开话匣子,本来想三言两语解决问题,写着写着又写大了。所以只能再开一贴。
  这篇纯粹是东拉西扯,把不相干的问题放一起了,所以起了这么一个题目。)
  如果要回答你的问题,就要先简单介绍介绍OTCBB的情况:
  按咱们中国人爱把股市分级或分块的想法,OTCBB应该算作NASDAQ的三级市场,它上面有NASDAQ National Market (NM)和NASDAQ SmallCap Market (SM),下面有PINK SHEET。
  现在OTCBB上面大概有3300证券在交易。大部分是从NM和SM上面退下来的。也有自己挂上去和买壳上去的。
  OTCBB的形成是市场的需要促成的。券商们用类似OTCBB的方式交易penny stocks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风险大收益高。SEC一看,这不行啊,不管他们,他们还不上房揭瓦啊。于是国会的大佬们就弄出了一个The Penny Stock Reform Act of 1990 《低价股票改革法》,让NASD赶紧弄一个全国性质的受SEC监管的OTCBB出来,好把那些不够一板和二板市场上市要求的penny stocks和粉单(Pink Sheets)上的比较好点的股票集中起来在一起交易。一来加大交易量,二来降低风险,三来容易监管。
  如果从这点上看,OTCBB上的全是小公司。但小公司也会长大啊?当净资产400万美元以上,或年税后利润过75万美元,或市值到5000万美元,有300股东以上,股价4美元多,OTCBB上的小公司就可直接升入NASDAQ小型资本市场;净资产到了1000万美元以上,还可直接升入NASDAQ全国市场。
  比如当年网易和SOHU还有新浪,他们股价低糜,很长一段时间股价不到一美元。他们就差点光荣地进入了OTCBB。如果真进OTBCC也没关系,中国的INTERNET一火,他们不就又回“NASDAQ全国市场了”了吗?
  这里的老同志可能还记的,80年代的时候。谁要是去NASDAQ上市,可让人看不起了!被认为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上不去的小破公司才去NASDAQ那个垃圾市场上市呢。现在情况不同了,NASDAQ比NYSE还牛B了。
  读史使人明鉴!谁知道今后20年,OTCBB会变成什么样呢?毕竟OTCBB是1990才刚刚建立的啊!
  现在回答你的问题:
第一、“总体印象是reputable company不会取此道”OTCBB上市?
安普若回答:确实!如果净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比较大的公司,当然直接IPO上NASDAQ全国市场了。但当你还没有那么牛B的时候,你又缺钱,怎么办?下面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二、“如果不能直接上NASDAQ,为什么不去私募?还省得一些多余的public disclosure.”
安普若回答:这个回答起来就比较复杂了。如果能私募当然私募了。但私募有成本的问题,还有时间快慢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上市公司,正是由于你有public disclosure,有SEC的监管,所以对投资人来说风险比较小。这是其一。其二、上市公司的liquidity比非上市公司好。套现相对容易。出口比较近。投资人喜欢。所以现在时髦做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上市公司的私募)。PIPP要相对好作一些;其三、上市之后,可以打开其他的融资渠道,比如债权融资等等。所以先上市,后融资(私募或/和公募)。
第三、“MSFT当年从未上过OTCBB,为6%的COMMISSION还和Goldman Sachs争的脸红脖子粗,差点cancel deal”
安普若回答:我听我们这里的老前辈们说MICROSOFT当年是用SB2上的市,然后把市场做热了以后,再作的secoundary offering。是典型的“先上市,后融资”,所以有人可能误解他们当年是做的OTCBB,其实他们那会儿是80年代,还没有OTCBB(OTCBB是1990以后的事情)。不过那会儿的NASDAQ也就和OTCBB差不多。
  MICROSOFT的故事我是道听途说,不见得准确,具体情况没研究过。有研究过MICROSOFT当年上市的大侠出面给指教指教!或谁有时间给写一个MICROSOFT上市的CASE STUDY。
第四、最后一个问题,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一个小伙子去北京“荣宝斋”当学徒,可是都三年了,他就没见“荣宝斋”做成一笔生意。他去问老板,咱们还能撑多久,建议不行咱们改做“粥店”吧?老板就让他去开“粥店”去了,后来全北京的“粥店”都是他开的。另一个学徒也觉得这“荣宝斋”的生意没戏,去干了“挨踢”的生意,就是给人家钉马掌挨踢。后来北京“IT”的活全是他干的。最后一个学徒问老板:“咱们倒底怎么挣钱?”
  老板说:“等你明白了那天,你就是荣宝斋的老板了”
  粥店永远有人开,“挨踢”永远有人干,但北京城里的“荣宝斋”只有一家。

安氏大俗商业学:谈谈“空手套白狼”

Sunday, June 27th, 2004

安氏大俗商业学:谈谈“空手套白狼”
安普若
2004年6月27日星期日
一、什么是“空手套白狼”?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空手套白狼”这个词在讲普通话的商业圈里和商业新闻媒体上成为了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而且这个词的用处广泛,含义繁杂,褒贬都有(媒体上以贬义为主,私下谈话中用褒义的多)。所以在我们讨论之前,有必要先把“空手套白狼”这个词的具体意思搞清楚。我手头没有《词海》或是《大百科全书》之类的工具书,也不知道这个词的具体定义在这些工具书中查得到查不到。如果谁手里有《词海》的话,帮忙查一下。
  在“官方”的定义暂缺的情况下,我这里班门弄斧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个词个定义一下。先望文生义,从字面上说文解字一下它的最原始的意思:“空手套白狼”中的“空手”应该是指没有使用任何先进的武器,“套”表明了用了绳子这种最便宜和最原始的武器或工具,而且也表明用了计谋和智慧。“白狼”当然是不多见的狼了,稀少也就珍贵,表明“收获”很大。当然这么大的“收获”或利益,风险也是不小的,毕竟是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抓到了一只大白狼,如果不是艺高人胆大,估计就被大白狼给吃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词无论怎么看也应该是一个好词,是一个和“武松景扬岗上空手打死老虎”一样值得歌颂的英雄行为。而且好象比“武松打虎”表现出了更多的足智多谋的一面,应该是知识年代大家推崇的榜样才对啊!
  这个词用在商业战场上,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以很小的付出(或是暗指没有付出)而取得了很大的回报。这是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表现,是好事啊?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私下拿这个词当褒义词用得多。
  可是当你用“空手套白狼”在GOOGLE上一查,你会发现这个词是和骗子、诈骗等等联系在一起的。也不知道媒体怎么就把这么一个和武松一样的英雄行为给妖魔化了。媒体在实际应用中,从这个词里又不断引伸出来其他许多暗含的意思,比如,暗指一个人付出的成本或代价过少(或根本没付出任何成本或代价)而取得的不应该得到的巨大利益或回报,有走歪门邪道的嫌疑,也有不公平交易的嫌疑,更有欺骗欺诈的嫌疑,甚至就是犯罪,就差在中国的《刑事诉讼法》里加一条“空手套白狼罪”了。当然这里也隐隐约约流露出说话人嫉妒的心理在里面。所以,现在没人敢公开说自己干的事情是“空手套白狼”了,但大家又都渴望自己也能什么时候“空手套白狼”干成点大事。所以“空手套白狼”又成了中国另一件只能干不能说的事情了,中国人真累啊!
二、到地有没有“空手套白狼”的事情呢?
  无论是按媒体妖魔化之后的意思还是按“空手套白狼”的本意,“空手套白狼”都是存在的。咱们这里不去讲媒体妖魔化之后的“空手套白狼”,因为那是犯罪。是万万不可以做的。
  咱们这里讲“以小投入换取高回报”的“空手套白狼”的本意。按这个意思,“空手套白狼”是在追求投资回报的最大化,这是每个商人都在追求的目标。马克思好象也讲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和经营的唯一目标。所以说“空手套白狼”的事情不但有,而且是每个商人追求的目标,是每个商人天天都想干的事情。
  在西方商业社会比较成熟了,大家对“空手套白狼”的运作早以很熟悉了。没有人会象国内的媒体那样大惊小怪把正常的商业运作当犯罪来报道了。
三、如何“空手套白狼”?
  既然“空手套白狼”是正常的商业运作,那么如何“空手套白狼”?
  要想知道如何“空手套白狼”,首先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能以“零投入”换得回报的。就算中彩票,也还要去买奖卷呢。要有回报就一定要有投入,只是投入的多少不同,投入方式的不同(包括有型的或是无型的投入)。这里的关键是“以小搏大”,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回报。
  所以,如何“以小搏大”和“空手套白狼”呢?我认为有这么三种相互相关的方法:
  方法一:叫leverage。这个词在英文里含义很广,尤其是被应用到商业上的时候,不是中文中“杠杆”一个解释能概括得了的。所以我们还是用英文比较准确。Leverage是一个用来解释如何“以小搏大”的最好的词。比如在美国LBO (Leverage Buy Out) 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并购手段。美国大部分的并购是以LBO方式完成的。但在中国如果你用LBO并购企业,准被骂作“空手套白狼”,然后就被骂作是骗子,然后就是你的DEAL陷入僵局,国内一级资本市场发展不起来这也是原因之一。
  方法二:叫Other People’’s Money (OPM),这个词翻译过来是“别人的钱”。但因为OPM在英文中已经有了特定的含义,不是中文里“别人的钱”这四个字能概括的。所以这里还是用英文比较准确。关于什么是OPM和如何利用OPM“空手套白狼”取得商业成功,我以后会专门写文章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方法三:利用时间差或空间差打破“先有鸡先有蛋”的商业死循环,使一个几乎不可能的DEAL变成现实。这也是成功地“空手套白狼”取得商业成功的秘诀。(看到这里大家明白了我为什么在前面要写,“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商业上的首要问题那篇文章)。
  方法简单,在实际中应用更不难。大家看一个例子。
四、“空手套白狼”的案例分析
  咱们以牟其中当年倒飞机的案例,给大家分析分析什么是优秀的“空手套白狼”。
  1991年,牟其中从前苏联以货易货的方式换回了4架图-154飞机。在这个交易之前,牟其中没有足够的现金来买这四架飞机。但要做成这个DEAL,怎么办?不是没办法,看老牟是怎么干的。
  首先,牟其中想到是要搞一个leverage,以小搏大;第二,那么怎么以小搏大呢?这就是要利用Other People’’s Money (OPM)来做这个生意。第三、怎么利用OPM呢?于是在这个交易中,牟其中成功地打破了“先有鸡先有蛋”的商业死循环,让苏联人同意先把飞机开了回来,然后再以飞机抵押贷款拿了钱,买了中国的轻工物资还给了苏联人,于是后面的整个交易链完成了,生意成功了。
  看了这个案例,有人说牟其中是空手倒飞机,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说得对!如果说现金,牟其中没有投入,是“空手”。但牟其中在这个DEAL中投入了比钱更重要的东西。第一、他投入的是对商业机会的把握——有谁在当时看到这个商业机会了?别忘了钱到处都是,但好的商业机会却不多;第二、他投入的是对巨大风险的承担——当时苏联刚刚解体,社会秩序混乱,谁敢和他们作生意?当时中国国内的飞机市场也不开放,如果拿回了飞机却不能得到贷款、或不能卖掉飞机、或不能出租飞机怎么办?第三、他投入的是构造别人不敢想的DEAL STRUCTURE的智慧和手腕。打破僵局需要智慧、谈判技巧和执行手段。这些都是老牟拥有的无形资产,是比现金还贵重的价值。从这点上说,牟其中也是投入个他的“身家性命”的。
  一句话:He broke the chicken-egg stalemate by leveraging Other People’s Money and made the deal success. So, he deserved the money he made. (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事情用英文讲很理直气壮,但用中文一讲就不对劲了,这又一次证明了了上次说的“作投行的人都要说英文”)。
  这个案例是一个经典的卖方信贷融资和抵押债权融资的案例。没有任何错误,拿到哪里都是一个教科书上的经典的商业运作。就因为牟其中后来犯了事,于是媒体的记者们就把这个案例拿出来当他的罪行说了。
  其他案例我不讲了,当作业留给大家了。比如可以讲讲海南航空的陈峰。也可以分析分析杨斌、周正毅等等。凡是被人骂作“空手套白狼”,都可以拿来当案例研究研究。其实其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五、结论
  中国不成熟的商业环境和没有商业知识的媒体记者把许多正常的商业手段拿来当“空手套白狼”来定罪。这将严重影响中国投资的大环境,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我们又不可能等中国的商业环境成熟了之后再做生意啊,所以“空手套白狼”的事还是要干,但不能说。(这篇文章就违反了“只干不说”的原则,到此打住,下不为例)。
本文在论坛里的地址为:http://www.haiguinet.com/bbs/viewtopic.php?t=723201

安氏大俗商业学:怎么挣钱最快?

Wednesday, June 9th, 2004

安氏大俗商业学:怎么挣钱最快?
  今天和“找北JJ”及其他人讨论,在一个项目中,都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或说哪些地方可以挣到钱?
  和“爱大美女”讨论也提出怎么挣钱最快的问题?
  大家的思路基本上是围绕着VALUE CHAIN的上下游在考虑。
  一个VALUE CHAIN中有许多地方可以挣钱,但我不太喜欢VALUE CHAIN这个概念,因为它太平面化,是一维的,最多可能是两维的。
  大家换一种思维方式,给大家一点提示:如果要比加法算的快呢,就要用乘法,如果要比乘法算得快呢,就要用指数,如果要比指数还快呢,就要用到N阶指数,微积分就都出来了。。。
  这个东西在物理里的应用,速度,加速度,加速度还可以再加速度。。。。
  那么用这个想法套商业,假设做小买卖是加法,批发和大规模生产制造是乘法,那什么生意是指数呢?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想明白了就知道怎么赚钱最快了。
  (学理工的,看出来了吗?这就是为什么你能比一般的商人更利害!)

安氏大俗商业学:BIO-TECH(生物科技)时代的到来与风险投资 — “毛泽东思想兴奋剂”的项目我们投不投?

Sunday, June 6th, 2004

安氏大俗商业学:BIO-TECH(生物科技)时代的到来与风险投资 — “毛泽东思想兴奋剂”的项目我们投不投?
安普若
2004年6月5日
  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同学中学生物的、生化的、药物的、医学的、等等和BIOTECH沾边的特别多。而且他们全是PHD。水平都特别高!有几个估计再拗几年就能拿诺贝尔了(不是我在吹牛,我听他们同行说的)。
  上次同学聚会,他们集体给我洗脑。和我说:INTERNET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你作为搞风险投资的,应该认清当前的形式,下一个浪潮将是BIO-TECH(生物科技)。你现在应该赶紧把手里的INTERNET投资方案全扔了,大踏步的拥抱生物科技时代的到来。
  于是每个人给了我一个BUSINESS PLAN。这个是制造治癌药的,那个是制造治疗我也没听说过的一种什么疑难病症的药的(据说到现在世界上才发现不到一百个病历,水平高不高?),还有改造基因的,改造血液的,改造DNA的,等等等等。。。。
  我说你们这些我看不懂。要投,我只投我看得懂的项目。那么什么是我看得懂的项目呢?如果是制药方面的,有三种药是我特别想投的:
  第一、长生不老/返老还童药:就是秦始皇几千年前就搞的那个科研项目。如果谁说他研究出了长生不老返老还童药,比如今天一粒吃了,明天我头发全变黑了。女人脸上皱纹全没了。你什么都不用说了,我现在就和你签TERM SHIT(Sorry, 是SHEET),两个亿你拿走!
  第二、减肥药。吃一个星期,10磅就从身上没了。而且没任何副作用。再给你两个亿!
  第三、性药 — 比伟哥还伟哥,比犀利士还犀利!男人吃了狂疯,女人吃了疯狂!这个要多少给多少!没看辉瑞就靠这一个药就发了!
  我说:诸位,我是话粗理不俗。其他的东西,我真不懂,没办法投!
  大家都特别颓丧,对我这个不学无数的家伙是哭笑不得。知识在资本面前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啊!(做痛苦状!)
  这时,我们同学中那个研究“快乐幸福兴奋剂”的家伙过来了。当初他那个“快乐幸福兴奋剂”想让我们投资,最后没投,因为那种药太好了,谁吃谁HAPPY,所以太容易让人上隐。一旦上隐了,政府就要控制,就成为了“控制性药物了”。那不就成了做毒品生意了吗?
  他说:我最近到是在研究一种新药,叫“毛泽东思想兴奋剂”(暂名)。
  这个名字挺新鲜!讲讲:
  这位老兄在他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的大脑里有一个腺体控制着这个人是做好事还是坏事。如果这个腺体正常,那么这个人做完好事就会觉得特别幸福,有一种崇高感;一旦做了坏事,就会觉得有罪恶感,痛不欲生。许多经常干坏事的人,就是因为这个腺体分泌失调了。
  “毛泽东思想兴奋剂”吃了之后,能强化这个腺体分泌。让一个人只干好事,不干坏事。就象大脑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了一样。所以叫“毛泽东思想兴奋剂”,就是一想到毛泽东思想,就兴奋。人变得崇高、伟大、无私、只讲奉献,不谈索取、不再为一己私利而奔波,一切为了他人,一切为了社会。。。。
  我这个同学和我讲,五十年代的时候,毛主席用催眠术的方法让全体中国人民的大脑中的这个腺体强化分泌了几年,所以那时社会治安特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后来就不行了。现在看来,没人有毛主席那么大魅力能再用催眠术的方法了。看来只有用药物了。
  我听了眼睛顿时一亮,马上感到这个东西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啊!
  可是如何开发市场呢?你总不能说让顾客花200元吃药做好人吧?顾客会说:“不用了。我不吃药也是好人。”
  我这同学一笑,说:“简单!我准备把这个药下在自来水里,喷到空气中。让全世界人民都沐浴在毛泽东思想兴奋剂之中”。
  我想了想,有道理。这可真是一个改变人类社会的伟大工程啊?你想想,到那时,世界上没有坏人了,也就不再需要监狱了,不再需要警察了,不需要枪啊跑啊的,不需要防患犯罪了。省下来的钱,就用来生产这种“毛泽东思想兴奋剂”。
  无痕MM也不需要研究计算机的SECURITY技术了,也不需要指纹识别了。。。银行都不用锁门了,钱放在大街上都没人检。所以只要投资这一个项目,其他的都不需要投资了。世界大同了,人类进步了。
  可是,一想,如果我们做风险投资的也吃了他这个“毛泽东思想兴奋剂”,一下子变得不再追求利益,只讲奉献了。那么我们投资回报什么时候能拿回来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要投资回报了?钱白白的奉献了?
  幽忧MM讲过一个小说里有一句真理性的话,叫:“人啊,其实就让那么几条腺给控制了”,如果我们把这几条腺控制了,我们不就控制人类了吗?
  想到这里,我忽然警觉起来。如果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吃了“毛泽东思想兴奋剂”,而就他一个人没吃,他会怎么样呢?那么整个世界都让他控制了?
  我是越想越糊涂,这个案子我们到底是投还是不投呢?投完了的后果如何呢?
  就当一个CASE STUDY了,听听大家的建议。

安氏大俗商业学:BIO-TECH(生物科技)时代的到来与风险投资 — “毛泽东思想兴奋剂”的项目我们投不投?

Sunday, June 6th, 2004

安氏大俗商业学:BIO-TECH(生物科技)时代的到来与风险投资 — “毛泽东思想兴奋剂”的项目我们投不投?
安普若
2004年6月5日
  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同学中学生物的、生化的、药物的、医学的、等等和BIOTECH沾边的特别多。而且他们全是PHD。水平都特别高!有几个估计再拗几年就能拿诺贝尔了(不是我在吹牛,我听他们同行说的)。
  上次同学聚会,他们集体给我洗脑。和我说:INTERNET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你作为搞风险投资的,应该认清当前的形式,下一个浪潮将是BIO-TECH(生物科技)。你现在应该赶紧把手里的INTERNET投资方案全扔了,大踏步的拥抱生物科技时代的到来。
  于是每个人给了我一个BUSINESS PLAN。这个是制造治癌药的,那个是制造治疗我也没听说过的一种什么疑难病症的药的(据说到现在世界上才发现不到一百个病历,水平高不高?),还有改造基因的,改造血液的,改造DNA的,等等等等。。。。
  我说你们这些我看不懂。要投,我只投我看得懂的项目。那么什么是我看得懂的项目呢?如果是制药方面的,有三种药是我特别想投的:
  第一、长生不老/返老还童药:就是秦始皇几千年前就搞的那个科研项目。如果谁说他研究出了长生不老返老还童药,比如今天一粒吃了,明天我头发全变黑了。女人脸上皱纹全没了。你什么都不用说了,我现在就和你签TERM SHIT(Sorry, 是SHEET),两个亿你拿走!
  第二、减肥药。吃一个星期,10磅就从身上没了。而且没任何副作用。再给你两个亿!
  第三、性药 — 比伟哥还伟哥,比犀利士还犀利!男人吃了狂疯,女人吃了疯狂!这个要多少给多少!没看辉瑞就靠这一个药就发了!
  我说:诸位,我是话粗理不俗。其他的东西,我真不懂,没办法投!
  大家都特别颓丧,对我这个不学无数的家伙是哭笑不得。知识在资本面前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啊!(做痛苦状!)
  这时,我们同学中那个研究“快乐幸福兴奋剂”的家伙过来了。当初他那个“快乐幸福兴奋剂”想让我们投资,最后没投,因为那种药太好了,谁吃谁HAPPY,所以太容易让人上隐。一旦上隐了,政府就要控制,就成为了“控制性药物了”。那不就成了做毒品生意了吗?
  他说:我最近到是在研究一种新药,叫“毛泽东思想兴奋剂”(暂名)。
  这个名字挺新鲜!讲讲:
  这位老兄在他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的大脑里有一个腺体控制着这个人是做好事还是坏事。如果这个腺体正常,那么这个人做完好事就会觉得特别幸福,有一种崇高感;一旦做了坏事,就会觉得有罪恶感,痛不欲生。许多经常干坏事的人,就是因为这个腺体分泌失调了。
  “毛泽东思想兴奋剂”吃了之后,能强化这个腺体分泌。让一个人只干好事,不干坏事。就象大脑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了一样。所以叫“毛泽东思想兴奋剂”,就是一想到毛泽东思想,就兴奋。人变得崇高、伟大、无私、只讲奉献,不谈索取、不再为一己私利而奔波,一切为了他人,一切为了社会。。。。
  我这个同学和我讲,五十年代的时候,毛主席用催眠术的方法让全体中国人民的大脑中的这个腺体强化分泌了几年,所以那时社会治安特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后来就不行了。现在看来,没人有毛主席那么大魅力能再用催眠术的方法了。看来只有用药物了。
  我听了眼睛顿时一亮,马上感到这个东西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啊!
  可是如何开发市场呢?你总不能说让顾客花200元吃药做好人吧?顾客会说:“不用了。我不吃药也是好人。”
  我这同学一笑,说:“简单!我准备把这个药下在自来水里,喷到空气中。让全世界人民都沐浴在毛泽东思想兴奋剂之中”。
  我想了想,有道理。这可真是一个改变人类社会的伟大工程啊?你想想,到那时,世界上没有坏人了,也就不再需要监狱了,不再需要警察了,不需要枪啊跑啊的,不需要防患犯罪了。省下来的钱,就用来生产这种“毛泽东思想兴奋剂”。
  无痕MM也不需要研究计算机的SECURITY技术了,也不需要指纹识别了。。。银行都不用锁门了,钱放在大街上都没人检。所以只要投资这一个项目,其他的都不需要投资了。世界大同了,人类进步了。
  可是,一想,如果我们做风险投资的也吃了他这个“毛泽东思想兴奋剂”,一下子变得不再追求利益,只讲奉献了。那么我们投资回报什么时候能拿回来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要投资回报了?钱白白的奉献了?
  幽忧MM讲过一个小说里有一句真理性的话,叫:“人啊,其实就让那么几条腺给控制了”,如果我们把这几条腺控制了,我们不就控制人类了吗?
  想到这里,我忽然警觉起来。如果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吃了“毛泽东思想兴奋剂”,而就他一个人没吃,他会怎么样呢?那么整个世界都让他控制了?
  我是越想越糊涂,这个案子我们到底是投还是不投呢?投完了的后果如何呢?
  就当一个CASE STUDY了,听听大家的建议。

安氏财经评论:纳斯达克、纳斯达克的中国代表处,及其中国代表 — 中国概念股真的不行了吗?

Monday, May 24th, 2004

安氏财经评论:纳斯达克、纳斯达克的中国代表处,及其中国代表 — 中国概念股真的不行了吗?
安普若
2004-5-23
  今天看到新闻说黄华国离职了,国内的媒体于是大肆抄做一翻。什么中国概念股热情减退了,什么纳斯达抛弃中国了。
  国内的记者可能不知道,美国也时常“因人设事”。1997年的时候,是黄华国说动了纳斯达克的老板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其实纳斯达克根本没必要设立这个代表处,因为中国公司去纳斯达克上市的都是投资银行和律师们在做工作。和这个代表处没有任何关系。没任何一家中国公司要去纳斯达克上市会去找它的中国代表处办理。
  如果说这个代表处有任何作用的话,那么它只是一个市场推介(Marketing Promotion)的机构。可是,在中国连卖报纸的老太太都知道纳斯达克,那天我在街上,卖报纸的老太太还和我叫卖:“请看丁磊是如何成为纳斯达克第一富翁的!请看如何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卖游戏!”
  在中国纳斯达克都火到了这种程度,还有必要再设立这么个部门推销吗?如果你是纳斯达克的CEO,我估计你早就把这个没用的或是说曾经有用的但现在已经没用的代表处关门了!这和中国概念股热不热没有任何关系。
  纳斯达克中国代表处今天关门,可能是黄华国自己觉得在这么个没有用的职位上没劲了,想离开了。于是纳斯达克顺水推舟把这个代表处关了们。当然也可能是纳斯达克觉得实在是没必要再留着这个办公室了,于是请黄老哥走路了。
  黄华国离职时说的几句话却十分好玩儿,很耐人寻味。他对媒体说:“从今天NASDAQ在中国是否成功,可以判断NASDAQ当年是否选对了人。” 这话听上去话中有话。首先说今天NASDAQ在中国是否成功好象不全是他的功劳,而更应该被认为是在中国的这些美国大小投资银行们的功劳,是他们在不懈余力地鼓动中国公司去NASDAQ上市;第二、他说NASDAQ的成功证明“NASDAQ当年是否选对了人”,这话好象是说有人觉得当年纳斯达克就不应该用黄华国做中国的代表,选错人了。从这点上猜测,黄华国真的是自己离职呢吗?
  黄华国又表示:“纳斯达克将把战略重点投向美国。”这话又是很MISLEADING的,纳斯达克从来没有把重点投向美国之外。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才那么几十家,纳斯达克不可能靠国外的公司支撑市场。美国公司永远是纳斯达克的主流。
  我想,黄华国离职只是美国职场上工作变化的常见的一个例子。和纳斯达克上的中国概念股没关系。股市是利益驱动的,那些投资中国概念股的公司不会因为纳斯达克把中国的代表处关了就把手中的中国概念股全抛了。投资银行们也不会因为纳斯达克把中国的代表处关了就不做中国公司到美国上市了。
  最后有一点预测,那就是以黄华国先生的背景和能力,他将退出中国资本圈。
附录:
黄华国 先生
那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中国区总裁
职业经历:
1997-那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国际部主任、中国区总裁
1994-1996斯堪的那维亚亚洲投资公司(SAICO)首席代表兼高级顾问
1990-1994加州圣何西的LSTI公司和圣塔克拉拉的BMI公司的项目指导工程师、可行性测试工程师
1987-1990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美中商业研究院助理主任
1983-1987中国科学器材进出口总公司上海分公司副主任
教育:
1990-1992圣塔克拉拉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作访问学者
1987-1990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就读国际商务工商管理硕士学
1981/1995/1986在丹麦的Bruel & Kjaer公司接受培训
1978-1980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所就读机械系统中的随机振动学
1964-1968中国东方航空工程学院就读机械工程学
专业协会会员:
黄华国先生是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美国机械工程协会会员。
HARRY HUANG HUAGUO
Chief Representative in the China Region, NASDAQ-AMEX STOCK MARKET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Director, Chief Representative in the China Region 1997-present
Nasdaq-Amex Stock Market, Washington D.C., US
Chief Representative & Senior Adviser1994 - 1996
Scandinavia Asian Investment Corporation (SAICO)
Lead Engineer, Reliability Test Engineer
1990 - 1994
LSTI, San Jose; BMI, Santa Clara, California, […]

安氏财经评论之安氏案例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联众”股权重组韩国NHN集团是最大的赢家》-- 本文将在《证券日报》上发表

Monday, May 10th, 2004

安氏财经评论之安氏案例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联众”股权重组韩国NHN集团是最大的赢家》-- 本文将在《证券日报》上发表
  前几日在海归网上搞了一个案例讨论,讨论了一下《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收购联众一亿美元撬门》的案子。我写了一篇分析文章,后来投给了《证券日报》。他们讲将会在2004年5月8日发表。所以,我也只能把文章压到今日才在这里发表。拖了这么久才登出来,向大家抱歉了。
  《证券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可能会做一些编辑,我还没看到。可能过两天他们会放在他们的网站上吧。所以这里的文章可能和《证券日报》上文章不太一样。
  如果有其他报纸和网站希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
《透过现象看本质,“联众”股权重组韩国NHN集团是最大的赢家》
作者:安普若
2004年4月22日星期四
  在海虹控股2004年4月13日发布公告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一亿美元收购联众”,“三创始人身价瞬间过亿”等新闻铺天盖地,为本来已经十分火热的网络游戏市场又添了一把火,而且这“火”看上去那么灿烂辉煌。可是,当仔细看过“海虹控股”(000503)在4月13日披露的与韩国NHN集团所达成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发现这次“一亿美元收购”实际上更像是一次炒作,“联众”并没有马上得到任何实际的现金投入;三个创始人也只是少量的套现,身价过亿更多的是纸上的烧饼。实际上,“联众”此举的真实目的是陈仓暗度为其海外上市做准备。除此之外,“联众”也获得了一个不错的网络游戏合作伙伴。同时, “海虹控股”也在A股市场上借题发挥好好地炒作了一下自己的股票(海虹股价已经上涨了超过60%,多次涨停版了)。从资本层面看,“联众”的股东以一个严重牺牲自身利益的“股权置换”方式来换取韩国NHN集团三年2000美元的贷款许诺,把号称第一大游戏网站的“联众”低价贱卖,实在有“赔本赚吆喝”之嫌。

图中所示的是这次“股权置换”的交易结构。看过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五点结论:
第一、海外上市是其真实目的:
  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上面图中可以看出,这次交易对“联众”的股权结构进行了从重组。重组后的新的股权结构采用的是典型的“新浪”以及其后多家中国互联网公司美国上市时所使用的模式,业界习惯称这钟股权结构的安排为“新浪模式”。前些日子在美国上市的“灵通网”和Tom Online采用的也都是这种股权结构的方式上市的。按WTO的开放时间表,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允许外资持股高达50%了。所以,如果单纯做50%的股权融资,完全没有必要采用这种在国内国外设立三个壳公司的复杂的股权结构。所以,从“联众”采用“新浪模式”改造其股权结构上来看,这次的股权重组是为“联众”海外上市在做准备,这是“联众”这次运作的真实目的;而且估计这个海外上市很有可能是在美国股市,而且动作会很快以便能赶上这半年美国股市上中国概念股火热的这班车。根据“联众”现在的规模和业绩情况看,它更可能选择买壳的方式实现海外上市。直接IPO上市还需要一大段时间的准备。
第二、只是牺牲自身利益的“股权置换”而非融资,最大的赢家是韩国NHN集团:
  韩国公司“一亿美元收购联众”的交易并非韩国公司对“联众”的投资,而而只是韩国NHN集团从海虹控股和三位创始人(鲍岳桥、简晶、王建华)手里买下联众50%的股权的价格或叫“行情”,而且这是“有行无市”,是个“虚拟行情”,因为这不是实际的现金交易。“NHN将用包括现金和股票的支付方式以5800万美元的价格”支付给海虹(引用公告原话)。同样,韩国NHN将付给三位创始人相当于4200万美元的现金和股票(这点在公告里没有明确讲明)。按一般通行做法,所支付的股票一般要多于现金,所以估计现金不会超过几百万美元的量级。尽管海虹声称支付的大部分是现金,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写进公告里去?
  由此可见,这次“收购联众”更应该被认为是一次“股权置换”,既用韩国NHN的股票换“联众”的股票,而非“股权融资”。而且从长远角度看(比如“联众”今后在美国上市),韩国NHN集团所获得的利益更大,因为它把不值钱的韩国股换成了值钱的美国股。所以这次“股权置换”联众的股东严重地牺牲了自身利益,最大的赢家是韩国NHN集团。
第三、并非所说的股东“全部套现”:
  NHN集团为韩国第二门户网站,是韩国创业版股市KOSDAQ的上市公司(035420.KQ)。NHN集团2003年的市值约为13亿美元,市赢率(P/E Ratio)高达5072(根据其2004年4月份的股市数据),每日交易量大约为五、六十万股(请参看http://www.nhncorp.com/上的股票信息)。
  美国纳斯达克(NASDAQ)股市的平均市赢率才22.57,“新浪”在美国股市上算市赢率高的公司了,其市赢率也不过64.24(根据2004年4月22日的股市数据)。同样,“网易”和“搜狐”的市赢率也只有四十几。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韩国NHN集团的股票是一个交易量不高且股价被严重高估的股票。和美国股市的市赢率比,它的股价至少被高估了200倍。所以,如果韩国NHN集团是一个在成熟健全的股票市场(比如美国纳斯达克)上交易的股票,其市值不会高于600多万美元。同样道理,它的价值一亿美元的股票,也不会真的值一亿美元,能值50万美元就不错了。
  和这样的韩国股票作“股权置换”,海虹控股和三位创始人本身得到的利益不大,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画饼充饥”。所以,海虹和三位创始人这次只是部分套现(所拿到的现金部分),其余部分所换回的韩国创业版股票价值极低,而且今后的套现能力可能还不如“联众”自己的股票。
第四、出让自身利益的“股权置换”换来年底的500万美元的贷款和今后三年2000美元贷款的许诺:
  那么“联众”损失了这么大的利益,得到了什么呢?或是说从本次股权重组中“联众”得到了多少现金投入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原文是这样说的:“双方同意根据TargetCo(既联众海外公司)的要求在未来的三年内分别向TargetCo提供金额为2000万美元的股东贷款额度,其中,并且同意在2004年年底前向TargetCo分别提供其中500万美元的股东贷款”。所以“联众”只在2004年底将得到500万美元的股东贷款,其余1500美元是“贷款额度”(Credit),并要在其后三年内才有可能得到,而且既然是“额度”(Credit),“联众”也可以选择不用。涉及到的具体贷款的利息和还款期限等都没有公告。
  以50%的股权置换了近一亿美元的低流通、高估价的韩国二板股票(实际价值不超过50万美元),得到的利益只是2000美元的股东贷款“额度”,而且这里只说是“股东贷款”,那么是哪个股东?可以是NHN,也可以是“海虹控股”。所以,有理由相信这次炒作的成分大于真实的融资,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
  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潜在可能,近来外资银行对人民币贷款兴趣激增。所以这2000美元的股东贷款最后也很可能还是从银行取得,最多韩国NHN集团或是“海虹控股”为“联众”提供信用担保。所以,韩国NHN集团几乎是没花什么钱而取得了“联众”的50%的股权。所以说韩国NHN集团是最大的赢家。
第五、“联众”的价值被低估了:
  “联众”在这次“股权置换”中估价2亿美元。这个数字看上去很高,实际上这是“虚”的。因为它是用水分极大的韩国创业版股票作交换货币的。着就像用当年的“金圆券”买东西,那个标价都是几万,所以这也可以认为是资本市场上的“通货膨胀”吧。“联众”叫了一个高价,但是支付的“货币”不值钱,实际上“联众”的价值还是被低估了,或是说“海虹控股”把它贱卖了。
  退一步说,姑且认可“联众”2亿美元的作价。如果以2004年“联众”的预期利润为1600万美元做基础计算,当公司估价为2亿美元,它的市赢率为12.5。这个市赢率在一级市场上可以算不高不低,但相对于二级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来说是很低的。更没办法和韩国NHN集团如同天文数字一般的市赢率相比。
  所以从资本层面看,“联众”的这次资本运作,除了为今后海外上市作好了股权结构调整的准备,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以极低价出让50%的股份换来的只是2000万美元的贷款(而且第一笔贷款要今年年底才能到位),所以它炒作的成分大于实际利益。当然海虹控股和NHN集团都是上市公司,这些炒作是他们需要的,是推动他们股价飑升的题材。
  从商业角度看,NHN可以为“联众”带来丰富的网络游戏运营经验,并将授权“联众”的软件开发工具等知识产权,也能丰富和充实联众公司的游戏品种及内容。所以这是一个不错的商业合作。当然,对韩国NHN集团来讲,这次合作更美好。它几乎没花多少钱就进入了庞大的中国游戏市场。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韩国NHN集团都是最大的赢家。

安氏财经评论之安氏案例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联众”股权重组韩国NHN集团是最大的赢家》-- 本文将在《证券日报》上发表

Monday, May 10th, 2004

安氏财经评论之安氏案例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联众”股权重组韩国NHN集团是最大的赢家》-- 本文将在《证券日报》上发表
  前几日在海归网上搞了一个案例讨论,讨论了一下《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收购联众一亿美元撬门》的案子。我写了一篇分析文章,后来投给了《证券日报》。他们讲将会在2004年5月8日发表。所以,我也只能把文章压到今日才在这里发表。拖了这么久才登出来,向大家抱歉了。
  《证券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可能会做一些编辑,我还没看到。可能过两天他们会放在他们的网站上吧。所以这里的文章可能和《证券日报》上文章不太一样。
  如果有其他报纸和网站希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
《透过现象看本质,“联众”股权重组韩国NHN集团是最大的赢家》
作者:安普若
2004年4月22日星期四
  在海虹控股2004年4月13日发布公告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一亿美元收购联众”,“三创始人身价瞬间过亿”等新闻铺天盖地,为本来已经十分火热的网络游戏市场又添了一把火,而且这“火”看上去那么灿烂辉煌。可是,当仔细看过“海虹控股”(000503)在4月13日披露的与韩国NHN集团所达成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发现这次“一亿美元收购”实际上更像是一次炒作,“联众”并没有马上得到任何实际的现金投入;三个创始人也只是少量的套现,身价过亿更多的是纸上的烧饼。实际上,“联众”此举的真实目的是陈仓暗度为其海外上市做准备。除此之外,“联众”也获得了一个不错的网络游戏合作伙伴。同时, “海虹控股”也在A股市场上借题发挥好好地炒作了一下自己的股票(海虹股价已经上涨了超过60%,多次涨停版了)。从资本层面看,“联众”的股东以一个严重牺牲自身利益的“股权置换”方式来换取韩国NHN集团三年2000美元的贷款许诺,把号称第一大游戏网站的“联众”低价贱卖,实在有“赔本赚吆喝”之嫌。

图中所示的是这次“股权置换”的交易结构。看过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五点结论:
第一、海外上市是其真实目的:
  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上面图中可以看出,这次交易对“联众”的股权结构进行了从重组。重组后的新的股权结构采用的是典型的“新浪”以及其后多家中国互联网公司美国上市时所使用的模式,业界习惯称这钟股权结构的安排为“新浪模式”。前些日子在美国上市的“灵通网”和Tom Online采用的也都是这种股权结构的方式上市的。按WTO的开放时间表,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允许外资持股高达50%了。所以,如果单纯做50%的股权融资,完全没有必要采用这种在国内国外设立三个壳公司的复杂的股权结构。所以,从“联众”采用“新浪模式”改造其股权结构上来看,这次的股权重组是为“联众”海外上市在做准备,这是“联众”这次运作的真实目的;而且估计这个海外上市很有可能是在美国股市,而且动作会很快以便能赶上这半年美国股市上中国概念股火热的这班车。根据“联众”现在的规模和业绩情况看,它更可能选择买壳的方式实现海外上市。直接IPO上市还需要一大段时间的准备。
第二、只是牺牲自身利益的“股权置换”而非融资,最大的赢家是韩国NHN集团:
  韩国公司“一亿美元收购联众”的交易并非韩国公司对“联众”的投资,而而只是韩国NHN集团从海虹控股和三位创始人(鲍岳桥、简晶、王建华)手里买下联众50%的股权的价格或叫“行情”,而且这是“有行无市”,是个“虚拟行情”,因为这不是实际的现金交易。“NHN将用包括现金和股票的支付方式以5800万美元的价格”支付给海虹(引用公告原话)。同样,韩国NHN将付给三位创始人相当于4200万美元的现金和股票(这点在公告里没有明确讲明)。按一般通行做法,所支付的股票一般要多于现金,所以估计现金不会超过几百万美元的量级。尽管海虹声称支付的大部分是现金,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写进公告里去?
  由此可见,这次“收购联众”更应该被认为是一次“股权置换”,既用韩国NHN的股票换“联众”的股票,而非“股权融资”。而且从长远角度看(比如“联众”今后在美国上市),韩国NHN集团所获得的利益更大,因为它把不值钱的韩国股换成了值钱的美国股。所以这次“股权置换”联众的股东严重地牺牲了自身利益,最大的赢家是韩国NHN集团。
第三、并非所说的股东“全部套现”:
  NHN集团为韩国第二门户网站,是韩国创业版股市KOSDAQ的上市公司(035420.KQ)。NHN集团2003年的市值约为13亿美元,市赢率(P/E Ratio)高达5072(根据其2004年4月份的股市数据),每日交易量大约为五、六十万股(请参看http://www.nhncorp.com/上的股票信息)。
  美国纳斯达克(NASDAQ)股市的平均市赢率才22.57,“新浪”在美国股市上算市赢率高的公司了,其市赢率也不过64.24(根据2004年4月22日的股市数据)。同样,“网易”和“搜狐”的市赢率也只有四十几。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韩国NHN集团的股票是一个交易量不高且股价被严重高估的股票。和美国股市的市赢率比,它的股价至少被高估了200倍。所以,如果韩国NHN集团是一个在成熟健全的股票市场(比如美国纳斯达克)上交易的股票,其市值不会高于600多万美元。同样道理,它的价值一亿美元的股票,也不会真的值一亿美元,能值50万美元就不错了。
  和这样的韩国股票作“股权置换”,海虹控股和三位创始人本身得到的利益不大,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画饼充饥”。所以,海虹和三位创始人这次只是部分套现(所拿到的现金部分),其余部分所换回的韩国创业版股票价值极低,而且今后的套现能力可能还不如“联众”自己的股票。
第四、出让自身利益的“股权置换”换来年底的500万美元的贷款和今后三年2000美元贷款的许诺:
  那么“联众”损失了这么大的利益,得到了什么呢?或是说从本次股权重组中“联众”得到了多少现金投入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原文是这样说的:“双方同意根据TargetCo(既联众海外公司)的要求在未来的三年内分别向TargetCo提供金额为2000万美元的股东贷款额度,其中,并且同意在2004年年底前向TargetCo分别提供其中500万美元的股东贷款”。所以“联众”只在2004年底将得到500万美元的股东贷款,其余1500美元是“贷款额度”(Credit),并要在其后三年内才有可能得到,而且既然是“额度”(Credit),“联众”也可以选择不用。涉及到的具体贷款的利息和还款期限等都没有公告。
  以50%的股权置换了近一亿美元的低流通、高估价的韩国二板股票(实际价值不超过50万美元),得到的利益只是2000美元的股东贷款“额度”,而且这里只说是“股东贷款”,那么是哪个股东?可以是NHN,也可以是“海虹控股”。所以,有理由相信这次炒作的成分大于真实的融资,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
  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潜在可能,近来外资银行对人民币贷款兴趣激增。所以这2000美元的股东贷款最后也很可能还是从银行取得,最多韩国NHN集团或是“海虹控股”为“联众”提供信用担保。所以,韩国NHN集团几乎是没花什么钱而取得了“联众”的50%的股权。所以说韩国NHN集团是最大的赢家。
第五、“联众”的价值被低估了:
  “联众”在这次“股权置换”中估价2亿美元。这个数字看上去很高,实际上这是“虚”的。因为它是用水分极大的韩国创业版股票作交换货币的。着就像用当年的“金圆券”买东西,那个标价都是几万,所以这也可以认为是资本市场上的“通货膨胀”吧。“联众”叫了一个高价,但是支付的“货币”不值钱,实际上“联众”的价值还是被低估了,或是说“海虹控股”把它贱卖了。
  退一步说,姑且认可“联众”2亿美元的作价。如果以2004年“联众”的预期利润为1600万美元做基础计算,当公司估价为2亿美元,它的市赢率为12.5。这个市赢率在一级市场上可以算不高不低,但相对于二级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来说是很低的。更没办法和韩国NHN集团如同天文数字一般的市赢率相比。
  所以从资本层面看,“联众”的这次资本运作,除了为今后海外上市作好了股权结构调整的准备,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以极低价出让50%的股份换来的只是2000万美元的贷款(而且第一笔贷款要今年年底才能到位),所以它炒作的成分大于实际利益。当然海虹控股和NHN集团都是上市公司,这些炒作是他们需要的,是推动他们股价飑升的题材。
  从商业角度看,NHN可以为“联众”带来丰富的网络游戏运营经验,并将授权“联众”的软件开发工具等知识产权,也能丰富和充实联众公司的游戏品种及内容。所以这是一个不错的商业合作。当然,对韩国NHN集团来讲,这次合作更美好。它几乎没花多少钱就进入了庞大的中国游戏市场。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韩国NHN集团都是最大的赢家。

安氏大俗商业学:什么叫投资银行?

Wednesday, April 14th, 2004

安氏大俗商业学:什么叫投资银行?
安普若
2004/4/13
  前两天有人问,什么叫投资银行?
  其实,找本MBA的教科书或是在网上GOOGLE一下,有的是关于投资银行的定义。
  学院派的东西咱就不讲,咱们今天讲点通俗的东西。
  先说什么是银行?银行以前叫票号,就是帮人管理钱的储存、运输、转移、交换(汇兑)、租借等等事情的商铺。一句话,银行是干和钱有关的事情的。银行家就是票号里
的掌柜的和大伙计(端茶送水的小伙计不算),就是那些帮人看钱的,数钱的,搞钱的那些家伙。
  后来银行做的业务发展的越来越多,于是就按所服务的客户把银行给分了一下类。
  给一般老百姓个人服务的叫“零售银行”或“个人银行”;给“大公司”“大机构”服务的叫“批发银行”或“商业银行”。
  老百姓的事情好说,无外乎就是办个存款,贷款,信用卡等等。所以干“零售银行”或“个人银行”的那些银行家们基本上整天就是那些婆婆妈妈的事情。但他们必须十分严谨准确。谁少了一分钱都和你急!
  但公司客户就不同了。它除了老百姓需要的那些服务,它还有其他的需要。
  公司要发展,就要有资金。
  资金自己不够时,就要想办法“搞”点来。
  “搞钱”(这话用中文说,听着就不那么顺耳),还是用英文吧,就是raising money or raising capital。
  咱们以前讲过(见以前的讲义),“搞钱”无外乎就是“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不管什么融资,用的都是Other People’’s Money (OPM 偶屁股)。
  所以,帮别人搞钱的,就是投资银行(简称“投行”)。怎么听上去象骗子似的?还是用英文说好听点(这就是为什么投行都说英文,不说中文):
  Investment Banking or I-banking is the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business of raising capital for companies.
  看明白了吗?
  具体怎么帮别人搞到“偶屁股”呢?也就是投行都有哪些业务呢?投行是怎么做的呢?切听下回分解!

安氏案例分析:就UU的CASE讲讲美国公司里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十点意见

Sunday, April 11th, 2004

幽忧MM的原文在这里:《给大家讲讲我的遭遇》 幽忧 时间: 10 4 2004 07:52
  UU,在你看这个贴子前,我想说。如果你心情不好,就别看了。找个地方度度假。把这一切忘了吧,回来再找一份新工作,从新开始新的生活。生活中这只是一件小事,过去了就过去了。
  如果你还想看,你就要记住,我的话可能不太好听,而且不是站在你的立场上的。我想,换一个角度可能对你想问题更有帮助,而且对你今后可能帮助也会很大。
  UU,不满你说。我遇到的情况比你更糟糕,我见到过的事情(不是我自己,是别人,美国白人),比你更可怕!我没有很多时间,如果有,我愿意给你好好写写。
  我也曾经在一个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一个很大的保险公司的总部工作过。见过这样那样的CASE。我也曾叫一个不学无数的印度PROJECT MANAGER欺负过(我当时是一个很大的PROJECT的ARCHITECT,她奶奶地,她胆子也真大!就不怕我把整个项目给撂了)。我也亲自看着我的老板,公司的VP(公司的四把手),在5分钟之内被FIRE掉(我当时也差点一气之下一起辞职),她当时正是她事业的顶峰。当然我也见她玩权术欺负过别人(我没参与,但我兴风作浪了)。我开公司的时候也曾被犹太人莫名其妙的告上了法庭,官司整整打了一年。
  如果你见多了,怎么样?你就刀枪不入了。你就不那么义愤填膺,你就变油了,你也就不再COMPLAIN了,而你更多的是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用更积极的办法,更有效的办法。
  UU,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再找个工作就是了。没必要再告下去了。象巩利那种“讨个说法”的事情没必要,受累不讨好。
  我不想事后马后炮,但这个事情如果可以从头来一次,我想有许多地方是你可以做得更好的。或是说,经过这次事情,你应该能学到许多东西,你“能从这件事里成长”(正象你自己说的)。大家也应该能从这个CASE里学到许多东西。所以,我把我的想法说说,话说的太直,UU你别生气。如果你现在心情不好,就先别看,等过一段心情好了,再把我的文字拿出来看看。
从这个CASE,我们要记住:
  第一,BOSS永远是BOSS。那怕BOSS是一只狗(更别说她还读过高中),你也要KISS ITS ASS。你尊敬BOSE,是因为你尊敬的是在一个权利系统中的比你高的那个职位,如果一条狗坐在那个职位上了,你照样要听指挥。话很难听,但大家要牢记。因为你也有当BOSS的那一天。到时候你就知道BOSS在想什么了?
  第二、要研究你的BOSS。比如UU的CASE里,她的BOSS是如何从高中生爬到了SUPERVISOR的。她必定有她过人之处。哪怕她只会拍马P,那她的马P肯定拍的也比别人好。你研究你的BOSS,你就对她有了更多的理解,有了理解就有了和她沟通的基础。
  第三、当发现你的BOSS不喜欢你的时候。要主动沟通。可以找他/她多谈谈,可以拉他去喝酒,请她去吃饭。找机会送她礼物。一定要化干戈为玉锦。不要等到积怨太深。积怨深了,必定是FIGHT。如果FIGHT,100%是你QUIT。
  我N多年前在公司工作时,每次去中国回来,我一定要买礼物送我的BOSS的。再比如,我每次到中国节日,我一定找借口请我的同事吃饭、美国节日我一定会买吃的东西带到办公室和大家分享的。尽管有点虚情假意,但是做多了也就成自然了。
  第四、如果实在不可能化干戈为玉锦,那么也不要轻易START FIGHT。要朵开或逃走。比如你可以在和你的BOSS闹翻脸之前换到公司的另外一个部门去。如果不行,换个工作就是了。没必要你来教育他该如何做BOSS啊!
  第五、不要轻易COMPLAIN。因为你不知道谁和谁是一拨的。可能你的BOSS的BOSS和你的BOSS都是一伙的。你要是COMPLAIN,最后弄得你在哪里都LOOK BAD。记住,一定要在你的BOSS的BOSS那里说你的BOSS的好话,无论真心还是假意。
  第六、不要和你的同事背后议论BOSS,也不要听你的同事给你出主意。因为他可能是想帮你,也可能是想利用你。你怎么知道呢?
  比如UU的CASE,她的同事让她告HR,就明显是想把事情搞大。她是什么目的就不知道了,但至少这是一个馊主意。UU不应该听她的。
  第七、不要轻易以DISCRIMINATION告人,除非你有证据。如果想告,不要自己告。找律师来告。而且你要告,你的意思是要大笔的赔偿,而不再在乎这份工作了。在美国没有一个FILE A DISCRIMINATION COMPLAINT的还能在那个JOB上混下去的。
  这是美国职业场上的套路和常识,难道你真的不知道?
  UU说“我本来是想让P收敛一下”,显然她是把事情想简单了。UU,你在做这么大的决定前,应该找一个懂行的有经验的人问问才对。
  第八、如果你还想SUE他们的话,你最后不应该自己QUIT。因为他们FIRE你,你才能SUE他们DISCRIMINATION啊。你自己QUIT,怎么SUE他们。你至少也应该把律师找来和他们谈一次再决定怎么样。
  第九、没必要写那个NASTY的LETTER。没必要,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第十、如果你要为了出气,或是证明美国是一个民主法制人权的国家,你就算了。如果你有证据并估计可以打赢官司得到大笔的赔款。你可以FILE A LAWSUIT。否则的话,在美国你是在浪费时间。
  最后,尽管对当时事人UU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CASE。但其实这是再简单不过的BOSS和下属不和,最后把下属KICK OUT的例子。这种事情天天都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大小小的公司里发生。在美国这里,基本上还比较讲理,至少试图让你讲理。如果在中国,看你不顺眼当场就开了你,还让你COMPLAIN。
  UU的老板其实是一个水平很低的家伙,换个别人完全可以在UU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把UU给FIRE掉,让UU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从这点上讲,UU至少还大闹了一场。行了,不赔!

安氏大俗商业学:从面试分析管理的案例:安普若应聘深圳某贸易公司总经理的答卷(二)--由试题暴露出来的管理弊病之批判

Sunday, September 21st, 2003

安氏大俗商业学:从面试分析管理的案例:
安普若应聘深圳某贸易公司总经理的答卷(二)
--由试题暴露出来的管理弊病之批判
  安普若前几天答了深圳某贸易公司招聘总经理的试卷。在答卷时发现由试卷中暴露出该公司有诸多管理上的弊病。安某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官话),斗胆在这里对此予以批判,也算为改进该公司的管理进言。同时希望网上大侠们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
  讨论之前先作两点假设:(1)假设试卷中的陈述乃该公司的现有情况;(2)假设美国公司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是正确的。我需要一个参照系,否则的话怎么说这样的管理是对的,那样的管理是错的!下面的讨论将以这两条假设为基础展开:
  管理弊病之一:人事部门招聘的水平不高 — 至少是没有招聘高水平人员的经验
  我上一篇文章已经提到,这个试卷的水平不高(见上一篇文章的后记)。这反映的是人事部门的招聘水平不高。招聘总经理,第一、要确定要招一个什么样的总经理,该人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才学,专长和经验;第二、这个总经理的权限和职责是什么,也就是job description是什么;第三、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能够容进这样的企业文化?
  这三点应该从试卷上可以看出来,但该试卷反映的不明显。
  如果人事部门招聘的水平不高,这将直接影响到公司员工的素质。我要是总经理,我现在就害怕了,我会想:“这帮家伙都给我招来的是什么人啊?”
  管理弊病之二:公司给予员工的自主性太少,过于强调依法办事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如何用人的问题。如果认为给职工主性大了,职工就会乱来,那么一个公司永远需要定出无数的条条框框去约束职工。对上千人的大公司,必须这样,否则没法管理,这也就是大公司的官僚主义的来源。但对于一个400人的中型公司,如果也是什么事情都一刀齐,不许职工这样,不许职工那样,这将严重制约公司的发展。公司其实就需要一条原则:你认为对公司有利的你就去做!而且要主动做!允许职工犯错误!允许在错误中成长!– 这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我经理过一个美国公司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很成功!
  这个原则实际上也就是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见第五题)。但要充分贯彻好这个原则,总经理需要有人事自主权—奖罚,任免由总经理定!
  管理弊病之三:总经理的人事自主权太小
  从第二题和从第三题反映出来,该公司的总经理对一般员工有人事自主权,但对高层管理人员好像没有人事自主权。假设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权是由懂事会决定,那么总经理需要是董事之一。也就是说,总经理至少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奖罚任免有发言权。这也是使高层管理人员能够服从总经理统一领导的因素之一。
  管理弊病之四:总经理的财财务权太小
  很难想象,一个统领公司的总经理只有“3000元以下的费用审批由你全权处理”的权利。题目中没有讲3000元以上怎么办?如果3000元以上要报老板批(从第七题看是这样的),那么是谁在运行这个企业?是老板还是总经理?正确的做法是总经理有在预算内批钱的权利,只有当花费或支出超出预算或是预算外花费或支出,总经理需要报告董事会(或老板)批。
  管理弊病之五:老板微观管理
  一个企业的老板对企业进行微观管理,是企业的灾难。第七题中老板对3800元都要过问,老板快要累死了。而且总经理以后也没法独立处理问题了。
  管理弊病之六:组织结构混乱或说多头汇报重复管理
  我想一个好的新总经理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划清楚。比如总经理向老板汇报,其他人向总经理汇报。该公司给我的感觉是组织结构不清楚,老板可以插手任何事情。这样很容易造成公司内部的矛盾。比如第七题,老板插手职工聚餐的事情,而且不给报销。如果总经理自掏腰包请客。这件事情在职工中传播开来,总经理必定威信上升,同时大家对老板会有微词。如果老板知道了,可能会认为是总经理在收买人心。这可能就造成老板和总经理的矛盾。
  所以组织结构要清楚,谁管谁,不能越界,不能越级!
  安普若之后记:从整个题目来看,我认为该公司招聘的是一名具体的偏重市场营销和企业运营的业务主管,而不是总经理。老板更像是该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业务主管可以是助理总经理或是VICE PRESIENT OF MARKETING AND OPERATION或是VP OF BUSINESS DEVELOPMENT或是EXECUTIVE VICE PRESIDENT,最多是一个COO。
  总经理国内直接的翻译是GENERAL MANAGER,美国的公司里一般没有这个职位,除非是商店有STORE MANAGER什么的。所以国内有人为了和美国的职位对应,把总经理翻译成CEO。可是CEO要有人权财权。什么权利没有,你招个CEO来只能当摆设!
  注:国内一般把PRESIDENT翻译成“总裁”,而且认为PRESIDENT比CEO大。实际上PRESIDENT可大可小。一个公司可以有好几个PRESIDENT,有时一个DIVISION的头就叫PRESIDENT,但往往CEO只有一个(这两年我也开始看到公司里有把分公司的头也叫CEO了,这样一个公司就会有多个CEO了,不知道美国公司还会想出什么词,说不定叫CCEO呢!)
参阅《安普若应聘深圳某贸易公司总经理的答卷,供大家打分!(-)》
请参考其他的《从面试分析管理的案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