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chairwolf
自由自在,多姿多彩。放浪形骸,散淡人生。来如雷霆收震


发送站内短信
查看博客个人资料
发表文章

文章目录


精华荟萃      更多


精华            更多


最近文章


热门文章


最近评论


 

搜索

 
 总点击: 25630989

网友投稿:一个注册会计师的自白—–郑百文–内控失误与外部监督名存实亡下的悲剧(二)   Comments

3. 应收账款、应付帐款

1) 定期对帐。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或地区,有业务往来的企业间就应收账款、应付帐款的对帐是企业内控的一个很普通的步骤。企业信用销售给客户一笔货就会形成应收账款(也是客户的应付帐款),由于整个交易流程会涉及本公司的销售部、仓储部、会计部,以及客户的采购部、仓储部、会计部,某个环节上如有错误或挪用、贪污行为,一方面,内部三部门数据会合不起来,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双方定期对帐时,在扣去入帐时间差异后的卖方应收账款与买方的应付帐款不合。

作者的一位同事,是从香港调过来的,有一次聊天时,她坦陈最让她吃惊的是大陆很多国企改制上市公司可以好几年不与自己的客户就往来货款对账。而在香港,企业间一年至少要对一次帐,有的是几个月对一次。对应收科目、应付科目的审计,审计师主要依赖与外部客户及供应商的对帐回函作为审计证据。作者在为一些国企改制的上市公司审计时,必须一再向客户解释向其客户、供应商发传真,要求确认往来余额,并不是讨债或给对方留讨债凭据,好象定期彼此明确债权、债务,防止债务纠纷是件傻事,公司自己反倒不应关心似的。被审企业的客户、供应商回函比例也不高,因为欠债不还在中国商界文化中已不是羞耻的行为,而是聪明的表现。相对而言,欧美、港台的中大型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在与客户的经常对帐上就做的较好,对审计工作的误解就少的多。

郑百文2000年报“涉讼事件”中披露:“河南 冰 熊 立 式 冷 柜 厂 诉 郑 州 百 文 股 份 有 限 公 司(集团)货 款 纠 纷 一 案,于2000年10月18日 由 河 南 省 郑 州 市 金 水 区 人 民 法 院 受 理 后 送 达,涉 讼 标 的 额 109万元。2000年11月3日一审开庭,原告诉称:95年以来原被告双方即有业务往来,98年元月被告最后一次付款后,原告帐面显示被告尚欠109万元。被告辩称,不欠此款项。法庭要求原、被告双方继续举证尚未判决。”目前判决结果尚不知,很难说谁对错,但是如果郑百文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只要每年或每半年与自己的客户坚持对帐,则这种大额纠纷,早就被发现解决了,根本不应发生在一个年销售额达达30多亿的大企业身上。2000年报揭示的好几起 纠纷都是此问题。

2) 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应收账款是一个批发商主要的资产项目(见附表3. 虽然公司的报表难以信赖,但一些相对比例还可供参考,从1997到2000,历年应收账款/总资产 比例都在30%左右),其安全性直接影响企业偿付能力、现金流动性。

管理好的企业都有严格的信用额度分级控制,销售经理、总经理、董事会都有不同数量的审批权限,防止对一个客户敞口(exposure)过大问题。(比如,1903年时的通用电气公司,由销售副总裁、产品经理、销售经理组成的销售委员会对5,000- 25,000美元的销售合同有最终批准权,而25,000美元以上的合同要报由总裁、各部副总裁组成的执行官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批准。资料来源:Passer, "Large Scale Organization", page 384)。销售部们的人,薪资常与创造的销售额挂钩,所以历来就有轻视客户质量,竭力扩大销售的倾向(中外都一样)。为了平衡与控制,不少大公司专设独立于销售部的信用部(credit dept.),除使用过去的客户付款记录外,还依赖外部专业信用评估公司(eg, Dun & Bradstreet, 邓白氏公司)的信息,跟踪客户的财务状况变动。有的公司还设收款部门( collection dept.),专职追款。

而郑百文及其子公司似乎并没有这些制度。1999年、2000年报提供了前五位应收账款的大客户。(见附表5) 康佳郑州分公司与东莞石碣镇物资公司贸易部1997年的货款从1997拖到99年底,少说也有24个月的信用期了,即46M的资金被无偿拖欠(占募股资金的30%)。

更有趣的是“其他应收款”明细帐(见附表6 )(来自1999年报)披露东莞石碣镇物资公司贸易部在1999年12月31日有80M的欠款余额,而此笔“往来”(性质不明,不是货款,否则应记在“应收账款”明细帐下)发生于1999年,即在1997年欠款还未还清情况下,1999年又慷慨的给出了80M的现金或货物,两笔相加,给了这个小小的贸易部94M的额度,占其1999年末流动资产的10%,1998年募股资金的63%!(郑百文真的缺流动资金吗?) <<焦点透视>>一文披露“公司规定,凡完成销售额1亿元者,可享受集团公司副总待遇,自行购进小汽车一部。仅仅一年间,郑百文的销售额便从20亿元一路飚升到70多亿元;与此同时,仅购置交通工具的费用就高达1000多万元。为完成指标,各分公司不惜采用购销价格倒挂的办法,商品大量高进低出,形成恶性循环。”(管理学的一句名言:你奖励何类行为,下属就会实行何类行为)。这样的奖励措施,外加内控的缺乏,能不出事吗?

3)资金周转实质: 郑百文1998年面对的情况与140年前的美国的一家干货批发商马歇尔. 福德(Marshall & Field, 以下简称马福公司) 的情况类似。郑百文批发的最主要的产品是家用电器。从其主供应商长虹的年报分析,在1998年长虹一般给批发商5-6个月的信用期(依靠计算平均应收账款周转期为参考)。郑百文有二种可能的情况:

(A) 加强内部的供应链管理,减少存货的滞留时间,以及缩短给零售商的信用期,从而确保自己在六个月内回收到现金,付了货款后的毛利还能支付各项经营费用,并有利润。

140年前的马福公司(更确切的说是合伙企业,不是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这么做的。十九世纪60年代之前的美国,小的批发商不过是拿制造商佣金的代理人(佣金比例2.5%-5%),商品所有权一直在制造商手中,直到最后在零售环节卖出,才能收到现金,所以商品出厂到得款会长达6-12个月,制造商需在营运资金上进行大额投资。
(注:制造商流动资金周转期= 6-12 月)。

此后新出现的批发商,则开始买下商品所有权(类似郑百文吹嘘的所谓的“买断长虹2条生产线”),并能在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用现金付讫制造商货款(注:制造商流动资金周转期缩短为4个月,制造商给4个月信用期 )。他们借助铁路发展,缩短了物流时间;用严格的信用审查,防止坏帐与逾期欠帐。( 批发商流动资金周转期= 给零售商信用期 + 商品中转时间, eg. 1个月(零售商信用期) + 2个月( 商品中转时间) = 3 个月< 制造商给4个月信用期)。

总部位于芝加哥的马福公司就是典例,公司派出自己的销售人员或乘马车、或乘火车(请注意,当时的美国比不上高速发展中的当代中国,即没有卡车,也没有横贯全国的高速公路系统!),奔赴西部小镇与东部的大城市,联系各地的零售商。研究此公司历史的经济学家发现,公司设立的信用与收款部对其批发业务的成功起了关键性作用。其信用部依赖销售人员的及时反馈、专业信用信用评估公司的报告决定、调整对散布在全美各地的零售商的商业信用额度,一般给30日左右的信用期。公司对信用额度的控制高度重视,一个合伙人里维(Levi) 全时间总负责此方面的事务。由于客户选择谨慎,企业基本上无坏帐、逾期欠款。存货管理上也是一流的,其批发业务存货一年平均周转5.9次,即存货从购进到转手给零售商平均为62天(2个月, 365/5.9),平均流动资金占用日为92日(62+30),大大短于制造商给的信用期。所以公司一直有稳定的现金回流,从而在供应商中建立了一直及时付款的美誉。公司不依靠银行的巨额借款,资本也仅来自于3个合伙人的个人资金,1870年的批发销售已为1410万美元(不含零售)。(资料来源:Robert. Twyman, "History of Marshall Field & Co." Philadelphia, 1954) 。大规模连锁零售商的挑战,则是1880年以后的事了。这样做,有二个好处:

I )如果批发的物品处于持续的降价期,则公司减少了存货的跌价风险。这就是德尔电脑(DELL) 后来居上,成为第一大PC公司的秘诀。(附表4 提供了其与主要对手盖特威(GATEWAY)、康柏(COMPAQ)的平均存货公司内滞留日的比较)。

II )不依赖于外部资金。

但要求 1)客户选择、2)信用控制要谨慎,有时要牺牲销售而保利润与流动性。

(B) 供应链管理不佳,存货滞留时间较长,为了扩大销售,降低对零售商的资格审核,信用期也较长,两者相加超出供应商给的信用期,从零售商处收回的现金晚于必须支付供应商的时点,缺口必须靠企业自有资本或银行借款来补,其中,用企业自有资本风险小,用银行借款风险大。郑百文似乎属于(B)者,而且选择风险大的融资 (有可能公司一开始由应收帐款、存货的现金占用日合计短于6个月,所以一度公司可以利用现金收付时差,入股市抄股,1997年投资收益37M,占总税前利润(76M)48%。随着销售的急剧扩大,客户选择失控,信用期开始大幅上升,应收帐款、存货的现金占用日合计很快超出6个月)。

事实上,电器生产商给的5–6个月的信用期已经够长的了,如平均存货公司内滞留日控制在3个月(即存货年周转4次,很一般的水平),给零售商2-3个月的信用期,并象马福公司一样紧盯零售商,则从零售商处收取现金可以正好赶上对供应商付款,既不需要占用自有资本,也可不必从银行数亿计的借款。对于郑百文的巨额坏帐问题,有人把责任推给商界文化,抱怨欠债不还者太多,但是必竟货是郑百文自己发出去的,客户质量不佳,大可不给信用额度,要求先付现金。(私营企业对付国营企业客户的常用手段)。

根据年报,作者粗算了一下,结果自己也吓了一跳:公司1998年的平均存货公司内滞留日为2年,应收账款平均信用期长达2年半,说明公司对客户毫无选择,信用期、合同约束行同虚设。当然,公司的报表根本不可信,特别是存货、应收账款、销售收入,因为此三项科目是做假帐的主攻对象。但如此高的结果多少反映了浅在问题。

所谓新型“工、贸、银”三角关系,以及银行开出的承兑汇票,本质不过是银行在郑百文现金回收不及时时给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但贷款可是有利息的,这种商业模式有几个不利处:

I )高毛利:现在你批发的商品应有更高的毛利,从而不仅能对付原有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还要能付掉财务费用,才能有净利润。1998年公司仅财务费用为127M,占销售收入 3.79%。 对于一个毛利在5%-6% 的行业,3-4% 用来付利息,不亏也难啊!而且,1998年时,郑百文主营家电产品在一波接一波的价格战中毛利大幅下降,已不适合在用这一模式。(附表11 已把公司破败的原因一目了然的显示出来了。)

II)存货滞留在批发商手中时间越长,残、次、冷、背的风险就越大,跌价损失也会越大。

III)资金链:一旦银行收紧贷款,而且资本市场股权融资的路一断,则公司立刻就会出现支付困难。换句话讲,即使郑百文内控尚可,但由于其未能“向营运资金管理要效益”,过份依赖银行,企业迟早也会因长期亏损而面临财务危机。当然,郑百文内部人员“同心合力”大挖墙角只是有力的确保了公司2年内被PT。

有读者会说:举的马福公司,其批发产品为干货,与郑百文主营产品大不相同,不足以说明问题。2001年4月16日的<<财富>>杂志列出了美国500家大企业,按行业划分,有18家公司属于“批发商–电子产品及办公用品”一类,与郑百文业务类似。为求可比性,以下特征的公司被从样本中去除:

1)提供专业服务,且服务收入占大部份,
2)从事直销业务的公司,
3)批发专业化的电子仪器产品,
4)私人企业(非上市公司,无财务信息)。

从附表7中可得出的结论:
1) 美国近似行业的毛利也不高,在4%-10%之间,第四家公司的产品与其它公司区别大,近似度低。
2)这些成熟、巨大的企业如果成本控制的好,就会有微利,税前净利润率在1%-2%之间。批发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但是即使是在大规模连锁零售业最强的美国,经营的好,批发仍可生存下去。人家照样还进了500大。
3) 这些企业负债率都很低,最高的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率不过是1.32,折合负债/资产比不过是57%,所以利息负担都相当低(利息费用/销售额比例大都低于1%,最高不过1.3%),这反映了管理层清醒的战略选择。

人家IngramMicro用21%(=0.27/1.27) 的资产负债率“转盘子”,也不牵着银行,做出了307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是郑百文1998年销售额的75倍。

4) 应收账款的审计与外部作假。 商贸企业不象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制造费用、租赁、长期合同的销售确认、资本化标准等等等的方面“调控”利润,其主攻的方向是销售、存货、应收账款。有人批评公司的审计师疏于职守,是的,审计人员必然有问题。但事实不是这么简单的。95、96年时,公司的外省业务有限,其主营产品家用电器价格战也不猛,所以未出现巨额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亏损问题,内部管理问题尚未浮出水面。首先,当时公司做假帐必然一条龙摆平:从发票、到出仓单、销售合同,而且是各部门“通力合作”,协同作假(见<<焦点透视>> “郑百文一位财务经理回忆说,为了上市,公司几度组建专门的做假账班子,把各种指标准备得一应俱全。”)。第二,其客户、供应商根本未起到外部制约作用,反而帮着做假(见<<焦点透视>> 一文)。现代审计依赖企业内控制度,并假设通过专业分工、标准程序,各职能部门会相互监督,而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行业业务、道德约束,另外外部的供应商、客户也是诚实的。但这在国内不少场合下是根本不成立的,这不是审计人员的问题,而是整个商界商业道德的问题。审计人员审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科目余额只能依赖欠款公司的回函,因为他们不可能乘飞机全国跑,一个个检查欠款公司的明细帐,时间、成本上不容许,同时欠款公司也无义务公布其商业机密。如果郑百文的供应商、客户都能不作伪证,则公司的虚假销售与应收账款一下子就能审出来。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道德与法律使这一外部“协作”很难进行。但在中国,这种外部制约太弱了。另外,公司内部也是大有能人的,假帐可不是普通会计人员能干的了的,设计虚假交易、指挥炮制记帐凭证、用隐晦的科目掩盖业务实情,需要“老法师”级的智慧。只可惜当事人不讲职业道德,聪明用错了地方。

4. 其他应收款:

该科目代表企业对外部个人或企业的一些与主业无关的债权。因为为无息的被占用,影响了资金流动,管理好的企业这个科目占流动资产总额的比例控制的很低。在审计人员内部,上市公司的“其他应收款”被戏称为“垃圾洞”,因为 (I) 某些国企改制上市公司存在不少历史遗留问题或 (II) 不合规交易,(III) 或自身资金被不明身份的第三者长期无偿占用,(IV) 或对某项交易会计如何处理不明确时,企业均记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法规不允许企业间相互拆借,但现实是一些企业只能偷偷的干,只是拆借记不入普通流动资产科目,因为会计准则对各科目都有明确界定。也不能明目仗胆的单列一项“借款余额”,否则无疑是从证监会自找麻烦。剩下富有弹性,能“活学活用”的就是“其他应收款”、“预付帐款”了。郑百文则是两者皆用。

附表6提供了“其他应收款”的明细,来自于公司各年年报。 个别年披露不足,难以比较。

A. 1996年已有26M 的其他应收款列在一个神秘的子科目“其它”中(这是大量改制上市公司的通病) , 占全部其他应收款余额1/3,与主营业务并无关系。26M的大额资金给了何人呢?无人知道。

B. 1999年欠款前五位中的东莞石碣镇物资公司贸易部更是神秘,(分析见“2) 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部份)。第二位的深圳四联电子新技术有限公司欠了35M,从97年欠到99年底。以上两项合计115M(占配股所获资金74%!)。还是一个老问题:郑百文真的需要1998年的配股资金吗?还是实际上公司从未用好现有的营运资金?

5. 预付帐款:

公司1999年报 (十一)其他重要事项第三段披露:

“公司所属子公司百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于1997年与北京金玉大厦签定预售房协议,以分期付款方式向北京金玉大厦购买金玉大厦地下一层、地上一、二、三层,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总金额共计200,000,000元人民币,实际为北京金玉大厦资金紧张通过预售房向百文实业融资(作者评语:总算说实话了!这也解释了 预付帐款/总资产比例 从98年12月的1.7%跃升到99年的9.7%的原因。见附表3.)。1997年底至1999年双方不断发生款项的支付与收回。1999年3月,百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北京金玉大厦的开发商北京中银天成企业集团签定投资协议共同出资,成立亿腾电器商城有限公司。根据投资协议规定,百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人民币1,350万元,占亿腾电器商城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45%(与验资报告金额一致),投资协议中还规定亿腾电器商城有限公司营业用房(即金玉大厦地下一层、地上一、二、三层局部,建筑面积10,235平方米)的购买由各投资方按投资比例出资,总价款为25,587,500美元,其中百文实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出资人民币95,330,300元。1999年6月百文实业与北京金玉大厦签定退房协议,由亿腾电器商城有限公司与金玉大厦重新签定预售房协议。截止1999年12月31日,百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付房款并挂帐预付帐款-金玉大厦共计5,562万元,对亿腾电器商城的长期股权投资为1350万元。该项预付帐款难以收回,尽管百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可根据协议将其转为对亿腾电器商城的投资,但因其对外投资超过净资产的50%而存在法律障碍。”

说白了,1997年时的北京百文(郑百文子公司)不知何原因搞企业间贷款,又不能记为对外投资(因为自己的注册资本才30M,公司法规定对外投资额不能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0%,即15M)。还是一个老问题:公司真的缺现金吗?为何一手忙拆借,一手又以投资新项目为名从股市上圈钱?如此重大的借贷行为(200M),为何母公司没有专门委员会审批?其中是否有一些幕后交易?以后投资入亿腾及把预售房协议转成亿腾,是想抽身而退,调回借款,但是谈何容易:5562万已“难以收回”。此时已是1999,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已日益严重。

  • “海归黄埔”组织大略(1)

  • 海归黄埔组织大略(2)

  • 海归黄埔组织大略(三)公司结构概略和股份配置问题

  • 海归黄埔组织大略(五)海归黄埔的组成板块

  • 海归黄埔组织大略(六)海归黄埔的的网络构造

  • 海归黄埔组织大略(七)海归黄埔的团队组建

  • 海归黄埔组织大略(八)海归黄埔的团队与社区文化(1)

  • 海归黄埔组织大略(九)海归黄埔的近、中和远期计划 (1)

  • “海归黄埔组织大略(十)广州留学人员科交会海归黄埔聚会的筹备

  • 4945 次点击    关键字: , ,

    发表回复

    校验码:  


    你可以 回复, 或者 trackback 到你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