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邝彦晖(Robin Kwong)、Tom Mitchell报道
2007年12月7日

  香港证券监管机构要求阿塞洛-米塔尔(ArcelorMittal)对中国东方集团(China Oriental)发出全面收购要约。阿塞洛-米塔尔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商,而东方集团是中国唯一一家非国有的上市钢铁企业。

  上个月,阿塞洛-米塔尔似乎走出一步妙棋。当时,香港证交所文件显示,该公司获得了在香港上市的东方集团73%的控股股权。东方集团在河北省拥有一家钢铁厂。这将赋予阿塞洛-米塔尔一个重要的在华立足点,而中国监管规定不允许外国投资者获得国内钢铁厂的多数股权。

  由于中国政府对外资所有权的限制,阿塞洛-米塔尔未能成功收购中国另一家钢铁厂莱芜钢铁(Laiwu Steel)38%股权。

  香港证监会(SFC)昨日作出裁决称,自今年7月以来,为了挫败一宗敌意收购,阿塞洛-米塔尔一直与东方集团董事长、原第一大股东韩敬远合作。

  这宗敌意收购的发动者是东方集团第二大股东、中国最富有的女性之一陈宁宁(Diana Chen)。10月初,这一敌意收购失败。在陈宁宁放弃收购努力后,阿塞洛-米塔尔斥资6.47亿美元收购了陈宁宁所持东方集团28%的股权。

  随后,阿塞洛-米塔尔与韩敬远签订了一份协议。协议规定,在通过中国反垄断审查后,阿塞洛-米塔尔有权购买韩敬远手中45%的股权。

  根据香港的收购法规,如果合作方拥有公司超过30%的投票权,那它们必须对该公司发出强制性全面要约收购。

  上述协议确保韩敬远手中股票的出售价格不低于每股6.12港元,与阿塞洛-米塔尔购入陈宁宁股权的价格相同;同时,韩敬远仍将担任东方集团董事长3年。

  阿塞洛-米塔尔的股权收购出价最初没有扩大到其它股东。

米塔尔向东方集团发出强制收购要约 不希望其退市
2008年1月14日 财经 何华峰

在被香港证监会查处后,1月13日,米塔尔不得已地宣布,正式对东方集团发出强制收购要约。

此次行动,米塔尔实在是迫于无奈。2007年12月,香港证监会收购及合并委员会裁定,在米塔尔于11月8日受让东方集团第二大股东陈宁宁持有的28.02%公司股份时,米塔尔与东方集团第一大股东韩敬远已构成一致行动人,且双方所持股份加总已逾30%,由此触发了强制全面收购。

为此,米塔尔和韩敬远须在一定期限内,以不低于6.12港元/股的价格,无条件收购东方集团其他股东的全部股份。

米塔尔发出的要约期为1月14日至2月4日。米塔尔提出的收购价为6.355-6.826港元。1月11日,东方集团在停牌前一个交易日,收于6.41港元。

米塔尔持有东方集团28%股权,一致行动人韩敬远持有45.07%,双方合计持股73.07%。根据香港证交所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的公众持股少于25%,将因流动性不足退市。因此,此次强制要约收购给东方集团带来了退市的风险。

米塔尔不希望东方集团退市,所以在公告中称,如果出现一致行动人在收购后,超过75%的情况,米塔尔和韩敬远将减持相应的股份,直到满足上市的条件。

此次强制要约收购,打乱了米塔尔原定的“两步走”计划,即先受让第二大股东陈宁宁的股份,然后,再收购第一大股东韩敬远的股权,从而入主东方集团,借这家民营钢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香港京华山一首席顾问刘梦雄认为,双方最初希望能规避强制全面收购,但最终被香港证监会查处。后者的裁定,为米塔尔的收购计划增加了一定的变数。

Lakshmi Niwas Mittal: 在锈迹斑斑的行业里发现宝藏

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是世界最大钢铁帝国米塔尔钢铁(MittalSteel)的主人。他有着深棕色的皮肤、浓重的印度口音,在排外情绪严重的英美上流社会里,地位不逊于沃伦•巴菲特。

2004年,他花7000万英镑买下了伦敦肯辛顿宫旁的别墅,与英国皇室做了邻居。这房子占地55000平方米;巨大的水晶灯从宴会厅的屋顶飞泻而下;露天游泳池壁上,大颗的宝石连成一片。此外,还有一个够容纳20辆车的停车场。

不过,别以为这是某个以新经济行业起家,挣钱和烧钱速度一样快的家伙们的任性之举。没有魔术让一个人一夜暴富,成功是不懈努力的结果,米塔尔从小就树立了远大志向。他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但学习非常刻苦,他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米塔尔生长在不接电的农村,从事传统的钢铁行业,靠着136次兼并濒危小厂,2次收购世界级大公司,构建了世界第一的钢铁帝国。近几年来,他总是以不可思议的霸气挥霍数不清的资产,正如他以同样的气魄敛入财富一样。尽管,钢铁这个古老的行业,曾经造就了卡内基、摩根等一代金融寡头,但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大批钢铁公司走上末路,这个日益低迷的行业已经日薄西山。当美国等地钢铁企业忙于向法院申请破产时,印度钢铁世家拉克希米•米塔尔却在这个锈迹斑斑的行业里发现了宝藏。

1952年,当米塔尔20多岁时就开始在父亲创立的钢铁公司工作。此后,米塔尔通过并购,建立了一家全球企业,业务横跨四大洲,雇员达22万人。1995年的一次收购行动成为亮点,当时他以7亿美元收购了哈萨克斯坦一家实际上被遗弃的钢铁厂,并将其改造成全球效率最高的钢铁厂之一。米塔尔于2004年进军美国,以45亿美元收购了国际钢铁集团。在过去的五年中,他共收购了20家公司。2006年,米塔尔以332亿美元收购欧洲最大的钢铁集团安赛乐之后,使新集团年产量超过1.1亿吨,超出日本钢铁三倍,成为全球钢铁之王。目前该集团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1家钢铁厂,年产钢1.1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0%,销售额达560亿欧元。

Vanisha Mittal Bhatia印度钢铁大王拉克什米·米塔尔的女儿瓦尼莎·米塔尔·巴蒂亚。她目前任职于米塔尔钢铁集团董事会。

http://www.forbes.com/lists/2007/10/07billionaires_Romain-Zaleski_9BBS.html
#488 Romain Zaleski
Age: 74
Industry: Finance
Source: investments
Net Worth: $2.0 bil
Country Of Citizenship: France
Residence: Milan , Italy
Marital Status: married, 3 children
Education:Ecole des Mines Paris, Master of Science

Onetime bureaucrat, rose to special adviser to France’s industry minister. In 1980s moved into private sector where he turned around Italy’s near bankrupt steel company Carlo Tassara. Started investing in French and Italian steel and energy companies in 1995. Played critical role in last year’s massive steel merger between Arcelor and Mittal Steel: steadily upped his stake in Arcelor from 2% to almost 8% over a period of months and threw his support behind Lakshmi Mittal, who beat out Russian billionaire Alexei Mordashov’s Severstal for the right to buy Arcelor. "My influence is important," Zaleski tells Forbes.

2007年4月以来,国家接连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降低、取消不锈钢板产品的出口退税、对部分钢材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直至对89种钢材征收出口税并提高了生铁、钢坯的出口税。在一记又一记组合拳的打击之下,市场终于招架不住开始下跌。加税消息就像最后一棵稻草,压垮了国内的钢材价格。许多品种跌幅均在二、三百元,个别品种甚至达到400元。而且跌势远未停止,近期国内一些大企业大幅度下调了热轧板卷了出厂价,幅度都在六、七百元,很可能会引发另一轮降价。

“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最后一定要回到买方不锈钢板厂市场中来。”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番话。钢铁行业内部一直在探讨中国钢铁市场拐点何时会到来,从当前的形势来看,这个拐点恐怕为时不远了。

一方面是近几年巨大的产能增长与一年6、7千万吨的产量增量,另一方面是有限的国内不锈钢管厂市场容积。根据测算:过去几年来国内粗钢产量平均年增长5400万吨,而粗钢表观消费量平均年增长只有4200万吨。照此速度计算,今后几年国内产量中将有相当大部分无法消化,如果不能顺利地流向国际市场,这部分剩余的供应量将造成严重的过剩。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今后两、三年国内不锈钢管公司钢市将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原料价格上涨与钢价低迷将严重挤压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从这点来讲,说未来两年中国钢材市场将迎来“冬天”并不过分。

在低价格与高成本的双重挤压下,可能会有一批不锈钢无缝管企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这种情况在电解铝行业已经出现过,现在钢铁行业也很可能会重蹈覆辙。特别是那些正在新建扩建产能的企业,可能面临新项目投产即亏损的尴尬局面。

中国企业缺乏战略眼光与部署,这方面已经吃了不少亏。例如今年以来铁矿石海运费高涨,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船运需求猛增,而且都是由于集中在现货市场引起的。其实国内企业早在两、三年前大肆扩建产能时就完全可以预见到:以中国企业扩产的势头,未来对海外铁矿石资源以及船运的需求是相当大的。

其实早在2003年时国际海运费已经有过一轮上涨,只是没有引起国内高压管企业的注意。如果在当时就能锁定海外资源,或至少与航运公司签订长期合同锁定航运费,现在就能避免很多损失。

再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钢铁产能的不断增长,其他合金钢管资源如煤炭,特别是炼焦煤的进口也会越来越多。目前还没有看到国内企业在锁定这类资源方面有何动作。那么再过两年,随着中国这类资源进口越来越多,是否也会造成国际煤炭价格暴涨?让国际供应商再“宰”中国一刀?

国内企业的确到了应该考虑如何“过冬”了。即在买方市场中,特别是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时如何保证自己的收益。另外一方面,“冬天”也是“冬猎”的最好时机,届时会有不少企业为了自身生存或其他原因寻求联合重组,那些希望通过扩大产能实现规模效益的企业倒不妨等一等,等到“冬季”到来时猎获一、两个不错的企业,毕竟现在的并购成本要比新建产能的投资低得多。

当前困扰中国钢铁工业的重大问题,一是联合重组进展缓慢,二是淘汰落后步履艰难,几乎都和市场景气度有关。在中国市场与体制背景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企业所有者(主要指各级政府)、管理层、职工各方利益交互作用的共同体,这种格局使得国有企业的利益各方都不愿意看到本企业被其他企业重组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市场景气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选择以扩大产能的方式扩大规模,却少有联合重组的事情发生。恐怕只有感受到市场上的严寒,这些企业才会想起联合起来抵御严冬。

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亦是如此。这几年中央政府三令五申淘汰落后产能,直至今年4月国务院首次召开高压锅炉管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与各地政府签责任状,收效仍然不好。要想让这些落后企业退出市场,可能真需要一场“寒冬”。

中国国有钢厂之间的并购除了武钢和鄂钢以外,鲜有成功的案例。”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分析师刘晓宁向记者表示,“但民营企业之间自发的小型并购正在悄然改变中国钢铁产业的版图 。”据悉,沙钢集团在“吞下”淮钢后,其实际粗钢产量达1047.85万吨,从而超过武钢集团,跃居全国钢铁行业第四位。

国企并购难跨“三重门”

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整合似乎是“雷声大、雨点小”:鞍本钢铁集团虽已挂牌,但至今仍貌合神离;宝钢系举牌邯郸钢铁(600001),但在邯钢集团强烈反弹下最终黯然而退;山东省拟以济钢集团和莱钢集团为基础组建山东钢铁集团,但目前挂牌时间仍遥遥无期。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所有权、人事和人员安置等问题,国有合金钢管厂之间的并购尤其是跨省市的并购困难重重;即使并购在形式上成功了,也未必在经济上是成功的。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众多,但管辖关系却纷纭复杂:既有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级企业,又有省属和地市属企业。管辖关系不一致,导致利益关系难以统一,因而作为企业出资人的各级政府对并购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惠誉评级曾表示:“中国许多钢铁企业还在地方政府的掌控之中,它们趋向于保持对本地重要企业如钢铁公司的控制,以此使丰厚的地方税收来源免于遭受损失。”

即使出资人统一了,人事问题也难以解决:两个并购企业的领导都是平级的,谁来当合并企业的老总?2006年8月初,山东省政府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积极策划以济钢和莱钢为基础组建山东钢铁集团。但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双方主要领导无法妥善安排,原本计划2006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组建和挂牌的时间表只得无限期推迟。此外,企业兼并往往涉及整合后的裁员增效,也让地方政府不敢轻举妄动。

即使上述问题都解决了,合并后高压管企业挂牌成功,但这种并购在经济上也未必是有效率的。刘晓宁表示,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政府发动的国有钢铁企业并购难以有成功的案例。他认为,有效的并购有两个要点:一是节省成本,如米塔尔和阿赛乐并购后会在未来几年节省3-5亿美元的成本;二是考虑布局,如中信泰富通过收购国内特钢厂,在整个汽车用特钢领域布下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除了合金管兼并鄂钢以外,我没有看到很成功的案例。”

惠誉评级也表示,现阶段,跨地域的高压锅炉管钢铁企业并购只限于简单的战略联合,旨在获取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方面更强的议价能力。不少省内的并购双方缺乏互补性与增值效应,从而导致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及业绩提升的弱化。

民企并购来势猛

与国有钢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钢铁企业发起的市场化重组触及到钢铁主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产业。由于民营企业利益主体单一,规模较小的企业要么相互间实行联合,要么加入更大一些的企业,表现出相当大的灵活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06年3月23日,文丰钢铁和德龙钢铁两家民营企业与邯钢集团签署《建立战略联盟全面合作协议》;
6月8日,沙钢不锈钢管集团出资20亿收购了产能为200万吨的淮钢91%的股权;
6月25日,沙钢集团和上海复星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自发的小型并购正引导着当前钢铁业新一轮洗牌,悄然改变中国钢铁产业版图。他认为,民营钢厂的优势在于成本控制,擅长在比国企更低的资本成本上快速进行扩张,并且管理模式实用、敢作敢为。
以建龙钢铁为例,其通过入股通钢、控股新抚钢、新建双鸭山建龙和重启宁波建龙项目,预计2006年其钢产量会达到1500万吨,跻身我国钢铁业前五名。
无独有偶,沙钢集团也在并购中迅速成长起来。统计数据显示,1-9月份沙钢不锈钢管集团粗钢产量为924.41万吨,加上并购的淮钢的产量,其实际粗钢产量达1047.85万吨,从而超过武钢集团,跃居全国钢铁行业第四位。其他民营企业如国丰钢铁、复星集团也在前20名中占有一席之地。

俄罗斯反垄断部最近对2004年至2006年的俄铁矿石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该行业存在高度垄断。

据反垄断部7月初提供的数据,俄罗斯高压锅炉管的产量2006年为1.37亿吨(2005年为1.28亿吨),在国内市场销售7000万吨(6700万吨),出口2400万吨(2000万吨),同时还进口1100万吨(1000万吨)。

铁矿石市场已被几大公司垄断:冶金投资公司控制着铁矿石市场43%,欧亚控股公司22%,北方钢铁公司11%,新利佩茨克钢铁公司10%,“欧洲化学”矿物和化学公司5%,梅切尔采矿和冶金公司4%,图拉钢铁公司1%,其他公司占铁矿石开采的不到4%。上述大公司均属于产供销一条龙的大集团公司,它们控制着铁矿石销售市场的83%。

据反垄断部调查,俄罗斯国内高压合金管的平均价格从2005年的每吨1900卢布上涨到2006年的2337卢布(成本分别为1400卢布和1654卢布),精矿平均每吨价格从1224卢布上涨到1315卢布(成本分别为679卢布和750卢布),铁矿石平均每吨的价格从525卢布上涨到579卢布(成本分别为311卢布和410卢布),而团球矿平均每吨的价格却从2033卢布下降到1641卢布(成本分别为782卢布和874卢布)

欧洲一钢铁业代表周四表示,面对进口中国钢铁激增的情况,钢铁厂商准备要求加征反倾销关税,希望以此阻止钢铁价格的大幅下滑。

欧洲钢铁工业联盟(Eurofer)的贸易主管KarlTachelet表示,中国对欧盟的石油套管出口在去年达到创纪录水准后,今年可能将翻一倍,达到1,000万吨左右。他说:“我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基于可能遭遇损害的威胁,开始准备提出反倾销投诉。”根据欧盟的贸易规定,欧洲工业企业可要求欧盟委员会对欧盟以外出口国的倾销嫌疑进行调查,通常这需要表明其产业正在遭受打击,不过在某些情况下表明存在很快造成损害的风险即可。欧盟和中国贸易官员将在北京会晤,讨论钢铁贸易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