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 2007年10月25日 作者: 林纯洁

  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下称“主权基金”)正在改变世界。这些基金充满神秘色彩,目前控制的资产可能相当于全球对冲基金及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的总和,并且正在飞速膨胀。很多人相信,它们正在改变全球金融格局;另一些人却担心,它们将导致一轮全球金融保护主义的出现。

  “巨人”不断涌现

  对于很多发达国家而言,主权基金最近几年的膨胀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一些国家依靠钻石、石油、金属甚至牛仔裤、玩具积累的巨大财富,正涌入国际金融市场寻找“猎物”,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真正知道这些基金的规模有多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是1.9万亿~2.9万亿美元之间;美林证券预计为1.9万亿美元,略低于摩根士丹利的数字。目前主权基金中的“巨人”有阿联酋阿布扎比、新加坡(拥有两只主权基金)、挪威、科威特和俄罗斯等。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主权基金的规模将迅猛扩张。摩根士丹利认为,到2015年,主权基金的规模将达到12万亿美元;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Gerard Lyons则预计,今后10年的总规模将达到13.4万亿美元。增长将来源于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原有外汇储备注入及更多国家开始成立主权基金。
  主权基金中的“新丁”是上月刚刚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转入该公司。市场普遍认为,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该公司有望成为最大的主权基金之一。
  “作为富裕国家,我们曾经把这些地方看成是发展中国家,而我们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给它们钱和援助。而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 the 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联席主管Katinka Barysch认为,主权基金甚至改变了全球的经济秩序。
  这种改变包括主权基金使这些外汇储备充裕的国家更多地投入风险较高的资产。而这对于金融市场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转折。
  过去很多国家将自己的外汇储备投资于较为安全的资产,如美国国债。而现在,根据美林的预计,主权基金已经开始向更具风险的资产转移。美林在报告中表示,去年各国政府持有全球6%的风险资产,而到2011年这个比例将达到16%。近期,中东国家是转入风险资产投资的“排头兵”,紧随其后的将有俄罗斯及其他亚洲国家。这种趋势将对全球各种资产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对那些大型金融服务机构来说,它们考虑的是如何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来自联合国贸发会的研究报告认为,主权基金已经改变了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局。它相信,今后几年,主权基金规模的扩大及这些基金所带来的并购活动,将是发达国家 FDI增长的主要原因。报告认为:“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主权基金)将对它们造成影响;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并购活动并不怎么重要,因为它们拥有巨大的外汇储备,希望投入到其他地方。”
  联合国贸发会认为,一些老的主权基金擅长于在证券市场投资,而一些新来者可能会转向FDI,这样的投资往往可以取得控股权或相当比例的股份。“它们有很多钱,”报告执笔人Anne Miroux表示,“他们转向FDI是因为这更安全,这种举动具有重要意义。”

  担忧随之而来

  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研究机构BCA Research表示:“这些机构庞大的规模让我们无法忽视,而它们天生的不透明的特性已经引起了投资者以及政治家的担忧。”而Miroux也表示,主权基金正在使争论升级,因为这些基金后面是一个个主权国家。
  这种担忧正在增长。主权基金在上周第一次成为G7会议的关注项目,这是上世纪50年代主权基金出现以来的第一次。本次G7会议邀请了中国、韩国、科威特、挪威、俄罗斯、新加坡、沙特和阿联酋的代表,这些国家拥有庞大的主权基金或正准备实施这样的计划。
  担忧已经出现很多年,只不过之前还是各国政府各自为战。美国拥有外国投资委员会来判断那些跨国并购是否影响到国家安全,而加拿大政府目前已经承诺推出自己的关于外国投资的法案,德国也在着手建设与美国类似的系统。
  美国曾在去年阻止迪拜港口公司(Dubai Ports World)对P&O港口资源的收购,因为前者属于阿联酋政府。澳大利亚曾在2001 年否决了壳牌石油对澳大利亚Woodside石油公司的收购计划。AMP Capital Investors首席经济学家Shane Oliver认为,此举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并认为一旦有其他主权基金试图收购澳大利亚重要的资源性企业,政府也将出面阻止。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Clay Lowery去年6月宣称,缺乏透明度的主权基金正引发新一轮金融保护主义浪潮。争论焦点集中于主权基金的投资目的,因为它们担心这些资金并不是仅仅冲着钱而来。
  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政府基金同样可能有政治战略,在某些敏感领域这将成为问题。”目前德国政府正对来自俄罗斯的资金大量收购欧洲敏感的管道及天然气储存资产感到担忧。
  默克尔鼓动整个欧洲在这个问题上达成统一意见,法国总统萨科齐就是她的支持者之一。
  不过,英国的表现却模棱两可。英格兰银行副行长John Gieve7月曾表示,那些外汇储备充裕的国家主导的跨国并购可能引发政治担忧,并导致如英国这样的国家去限制国外投资的流入。不过,英国财政大臣Alistair Darling最近却显示出“宽厚”的一面。
  “我们欢迎这种投资,不论是来自于公共领域、私人领域,还是主权基金。”Darling上周五在G7会议召开前如此表示,但还是强调主权基金的投资必须以商业利益为目的。
  最近关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所有权问题正在引起争论。伦交所已经充分“中东化”。9月,阿联酋迪拜政府所有的迪拜交易所取得伦交所近30%的股权,而卡塔尔投资局目前持有伦交所约20%的股权。不过,Darling仍然认为,这些投资并没有触犯英国的国家利益。
  Darling表示:“投资者可以翻阅法律来判断英国政府将会怎么做,或不会怎么做。”在英国,相关法案主要是《2002年企业法》。
  目前主权基金缺乏行动准则,这对主权基金自己都不利。它们不知道政治家可以接受什么样的投资,而什么样的投资会令人感到不安。
  缺乏透明度是目前主权基金令人担忧的重要原因。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是全球最为神秘的主权基金之一,没有人知道这家成立于1976年的主权基金到底控制着多少资产(预计为6250亿美元,普遍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主权基金)。该基金的网站首页上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分别写着阿布扎比投资局及公司地址、电话和传真号――这就是该网站的全部内容。市场只能从一个个并购新闻中找寻该基金的线索,上月它刚刚收购了私人股权基金巨头凯雷的部分股权。
  加拿大人认为他们的经验有所帮助,虽然他们的CPP Investment Board还不能完全算是主权基金。CPP为1600万加拿大人管理养老基金,持有的资产达1205亿加元。CPP拥有自己独立的董事会,每年接受外部审计,定期召开公开会议,并在自己网站上公布自己在通胀敏感性资产、股权及固定收益资产方面的投资比重及业绩。G7国家也认为,挪威的主权基金也是成功的范例。
  在投资风格上,新加坡淡马锡的投资策略看起来也很成功。淡马锡并不追求控股权,这让它较少受到猜测。
  10月19日晚,G7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位于巴黎的经济发展组织对主权基金制定新的准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将是一件好事情。无论最终方案如何,都不能阻止主权基金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除主权投资基金外,主权养老基金(SPFs)目前经历的转变也引起了市场关注。很多人相信,两者的区别正在不断减小。目前,后者主要还是投资于基金所在的本国市场。
  主权养老基金包括澳大利亚未来基金、新西兰养老基金、韩国NPS及日本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GPIF)等。这些基金正在不断增加投资于海外市场的比重,逐渐缩小与主权投资基金的差距。
  目前拥有约2200亿美元资产的韩国国家养老基金只有10%的投资海外,但是韩国政府已经计划在2012年将该比例扩大到20%,2040年达到 50%。而日本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目前拥有大约157万亿日元(约合1.37万亿美元)的庞大规模,其中海外证券只占13.1%,他们预计这个比例到 2009年将达到17%。2009年之后,该基金将被交给私人团体管理,可能有更多资产将流入非日元资产。

"四大天王"掌控当今全球经济 中国力量脱颖而出
2007-10-10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全球经济常常被比作一个大舞台,那么,现在唱主角的究竟是谁呢?日前,麦肯锡咨询公司旗下的智囊机构――麦肯锡全球协会给出了一份详尽答案。经过6个月的统计考察,麦肯锡在长达176页的研究报告中,评出了当今主导全球经济走向的“四大天王”――石油美元、亚洲各国央行、对冲基金以及私人股本。

  尽管这几个“演员”早已不是新鲜面孔,但自2000年以来的飞速扩张使它们在全球各地的金融市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大。不仅如此,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在未来5年内,这四位主角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戏份”还会翻一番。报告把它们称为全球经济“新权力掮客”,并指出:“它们表现出的强大影响力并非暂时现象,而将决定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

  中国力量脱颖而出

  与这些新掮客相比,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保险商所掌管的资金在全球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高。但石油美元、亚洲各国央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本实力正在迅速积聚,并日益在全球资本市场显示出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麦肯锡的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这四大市场参与者的总资产增长了近两倍。如果不考虑这四类资本之间的重叠情况,它们持有的总资产额截至2006年底已达到8.4万亿美元。在全球共计167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中占据5%的份额。也就是说,全球金融体系中每20美元就有它们的1美元。其中,中国央行更是显示出不俗实力。作为世界第五大资产管理机构,截至2006年底,中国央行管理的资产达到1.1万亿美元,其资产规模是全球对冲基金业自有资金的 3/4。麦肯锡还在报告中将中国央行称为“国际金融市场上最富有的独立投资者(尽管受到争议)”。

  据统计,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亚洲各国央行在规模上仅次于石油美元投资者,截至2006年,亚洲各央行坐拥3.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如果全球经济不出现严重衰退,这一数字还会进一步增加。麦肯锡预计,到2012年亚洲的外汇储备将达到7.3万亿美元。

  然而截至目前,亚洲各央行对庞大的外汇储备投资还较为保守,主要投向美国的政府债券。但报告认为,未来亚洲各央行势必将逐渐实现投资多元化,并逐步向风险领域扩张,这无疑将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而针对美国和欧洲对收购本国公司股权的担忧,麦肯锡建议亚洲主权财富基金应主动披露更多关于投资战略、风险管理机制和内部治理等方面的信息。

  石油美元力量几何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迪拜收购”的字眼不断见诸报端。它们的实力到底有多大,麦肯锡算了一笔账:在油价处于每桶70美元价位时,石油生产商们每天有大约20亿的石油美元可供投资。2006年,石油出口国成为全球资金净流出的最大源头,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超过亚洲。麦肯锡估计,石油美元投资者(包括政府和私人)拥有的海外金融资产总额在3.4万亿美元至3.8万亿美元之间,在这四大市场参与者中名列首位。如果石油价格能稳定在每桶70美元左右,每年将有6280亿石油美元流入全球金融市场。

  显而易见,石油美元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增加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石油美元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也正在形成金融市场的新趋势,促进了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其他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报告预测,未来几年石油美元投资者可能将对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和北非的金融深化起到更大的作用。

  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的对冲基金在最近几年发展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支生力军。2006年底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达到1.5万亿美元,2007年中升至1.7万亿美元。根据报告,在英美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上,由对冲基金进行的交易占总交易额的30%至50%。麦肯锡认为,对冲基金在改善市场流动性、提高市场效率和加速金融创新分散风险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比以上的掮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很小,但影响并不小。它的发展或许有利于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并产生出股东维权的新形式,最终起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威力与危险并存

  以上四类资本的崛起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球资本市场正发生着结构性转变。报告指出,这些资本大量流入美国,从而拉低了美国的长期利率。仅亚洲国家央行和石油美元就使美国的利率水平下降了约0.75个百分点。这助长了美国贷款的大幅增长,使住房价格和股价节节攀升。麦肯锡认为,就现有市盈率来看,股价处于合理水平,但它同时也指责这些资本加剧了全球范围的房地产泡沫,或许还有艺术品泡沫。

  与此同时,它们还是经济动荡从一国蔓延到另一国的一个重要途径。麦肯锡在报告中指出,这四大权力掮客在推动金融市场进一步全球化的同时也催生出四大风险:石油美元投资者的飙升会引起一些资产的通胀,特别是流动性不强的资产如房地产价格高企;来自亚洲各央行及中东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在不断累积其自身金融影响力的同时增加了出于非经济动机而进行投资的可能性;而规模不断扩大的对冲基金则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造成市场的不稳定(在不久前发生并导致金融市场动荡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数家大型对冲基金损失严重,许多中小型对冲基金关闭);来自私人股本的信用风险更是不言而喻。

  没有人能预言“新权力掮客”究竟会把全球经济带向何方,但其表现出的深远影响力正在受到更多的重视。(记者 艾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