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唯美披上象征的七重纱

莎乐美的故事见于“圣经.新约”,但书中未载其名,只是说希罗底的女儿。犹太史学家约瑟福斯(公元37100)首次写下了莎乐美这个名字。 从文艺复兴时代起,就无数次地出现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他们从这个传说中的故事里,渲述他们对人性,对爱与恨交织而来的种种品味。而所有作品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法国象征派画家居斯塔夫·莫罗的《幽灵出现》》(The Apparitoion。这是一幅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经典绘画杰作。莫罗在前人唯美主义的莎乐美的裸体形象上,添加了梦幻,诗歌,流动,浪漫东方异调,隐喻,想像与象征的朦胧披纱。当唯美跳起象征的七重纱舞,就是莫罗给艺术与人性赋与了美伦美奂而又深刻悠远的诠释。在这里,绘画不仅仅是形象的艺术,是向着诗歌的飞跃。

传说里,莎乐美是公元前一世纪古犹太国大希律王的孙女,以美丽妖艳著称。其母希罗底与叔父希律腓力通婚,后又与二叔父希律安提帕私通。施洗约翰于是指责她乱伦,她怀恨在心。一日,正值希律王生日,希罗底令其女在宴前为王舞蹈,王大悦,答愿满足莎乐美的任何要求。在希罗底唆使下,莎乐美提出要施洗约翰的人头,王从其愿,将约翰推出斩首。

width=450 align=”baseline” border=”0″ />

据说,上帝也披着七层纱,掀开最后一层面纱,上帝便现身了。其实历史与真实也是披着这七重纱的。人性与爱情更是如此。

古巴比伦的神示说,爱,或恨,是世界把人永远联系在一起的两种感情。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正是以爱与恨的主题重写莎乐美的剧本:巴比伦公主莎乐美爱上施洗者约翰,可是无法得到约翰的爱,她为觊觎其美色的继父希律王跳“七重纱舞”,作为交换她要求希律杀死约翰。如愿以偿后莎乐美拾起约翰的头颅抱在怀里亲吻其嘴唇,这时希律发现了莎乐美的变态,后悔杀了圣徒,于是下令将公主杀死……这也许是许多唯美主义者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知识与美是无穷尽的,我们无法拥有完美,也无法揭开终极意义的最后面纱。我们终将面对生死与这个充满无奈的现实世界。

七重纱舞,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难以承受的轻。莫罗给予了他的答案。他不愿唯美主义最终落得王尔德小说里美男子道连.葛雷画象的内在丑恶。爱情还是人生,我们一定要揭开那最后一道轻轻的纱吗?让我们守望着梦,守望是真善美的象征。

发表评论 Leave a Reply

校验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