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九十三集)

罗国正

2012年8月

1614、李觏认为:“文者,岂徒笔礼章句而矣,诚治物之器焉。”他还补充地说:“辞人之作,或因于物,或发乎情。”

文,可以在内心里,可以说出来,可以写出来。可以说给人知道,也可以写出来让人知道;也可以不说、不写、不让人知道;也可以写了出来不让人知道。

文在内心,是思维的工具;文说出来,可以自读、自吟、自唱,既可以传达给别人,也可以作为抒情、炼句、分享、传播情感和知识,用声频震动身心,如果是美好的声音,还可通过录音,让听者既得到精神粮食,又可令身心健康、娱悦等等;文写出来,除具有说出来的很多作用外,还可以增大传播影响,便于保留、印刷,如果善书将文记录,还是书法艺术,等等。

器,属于工具。宋朝的李觏基本知道文的主要作用了。

1615、放弃对文化的信念,将文化作为政治投机的手段,最终的结果还是苦涩的。

1616、梅尧臣强调诗歌的原创性和艺术性。他说:“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格高则髓深。”他认为诗歌的产生在于“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他主将诗歌的艺术境界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617、对书法艺术持反对态度、或不知道书法艺术魅力、或在书法艺术方面功力浅薄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尤其是国画作品,很多因对线条的处理常常是因没有达到人格化的高度,而缺少了魅力和气场。

1618、艺术创作对于很多创作主体来说,常出现一个“加热”过程,“热度”不够时,灵感与技巧的发挥程度也常是不够的。“加热”速度因人而异,这里有稳定性与波动性的节奏感和规律的客观存在,这也是创作主体自检、自修、自悟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有人以饮酒或饮茶作为创作“加热”的激发因素或“燃料”,也引发出“适量”与“过量”的问题。也有人提出常靠酒后才出佳作者是否有神经衰弱的疑问。如此种种现象,都涉及到创作主体的状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研究。有些人,为获取艺术家的优秀表现及作品,不惜以牺牲艺术家的健康来不断劝酒,我以为这是不人道的行为。我主张,艺术家应在任何状况下,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很有自制力地将此理念贯穿着每一言行中,并留在作品里。

1619、审美者的广泛存在,并配以先进的记录手段和传播手段,这对于社会及每个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1620、“子欲养而亲不在。”这种普遍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我较少见到画作有所表达,佳作更是凤毛麟角了。画只小马、或一群小猪吃奶之类的作品就多见,这只反映出养育之恩,表现的难度不大。如何表现“子欲养而亲不在”呢?这得需要画家们动一翻心思了,这是人类非常普遍存在,又非常重要的一种情感。不少为人父母者,在生前就预感到这种状况,早就教自己的小孩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生命总有绕不过的遗憾。用艺术来充分表现这些遗憾时,可以放射出人性中的带光面,引导还活着的人,及时做好该做的事,使遗憾少一些,使亮点多一些。

1621、苏洵提出:“事以实之;词以亲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礼之所不及,百乐及焉”;“用莫神于声”。苏洵对事理、对文化艺术理解到这样的高度,谁还会怀疑他的子孙没有文化呢?有这样文化高度的家庭,很容易孕育出文化巨人。

1622、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专业审美能力的人认为美的东西,在没有专业审美能力的人群中,却认为是不美的东西。前者是循专业理性的思辨,解码作品内藏的理念、技法,后者是直觉的、表面的本能反应。

1623、从养生的角度对建筑进行审美,中国的园林建筑确实比很多国家的建筑更优秀。

1624、动物外表的颜色是适应自然环境进化而来的。而人的穿着有的是为了合群;有的是为了显示自己;有的则为了隐藏自己。我认为,穿着服装应人格化,并与自己的人格完美结合为妙。如果穿着的服装完全与自己的人格不配合,使人感到莫名其妙!

1625、蔡襄主张:“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书法惟风韵难及。”我以为,蔡襄的书法,受王体字影响较深,缺少右军的闲逸之气,而偏重于儒家士大夫之味。有“神气”之笔墨,常产生在得意、得志之时,有“风韵”之作品,多出于有书卷气的人手中。故有“胸有诗书气自华”之说。

1626、欧阳修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妙语!但能真彻底体会到这话的人不多。

文章被《古文观止》选入一篇者,就足可以留名千古,欧阳修有十篇文章在《古文观止》里,这足以说明他的文学成就非常之大。他的美学言论非常丰富,涉及多个方面。例如:他认为:“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放心于物外”反映出山水之美;“娱意于繁华”是城市的美;写诗应是“穷者而后工”;书法要达到“有以寓意”、“有以乐其心”才能美;他主张绘画要“画意不画形”;对于“乐”,他认为:“工之善者,必得心应于手”。

用当代的眼光来评价欧阳修,他除以上所讲的多方面成就外,他是强调以人为本,主张生态人格的人,是优秀园林建筑的设计师。

1627、某人得了一种病,长期到医院治疗,没有把病治好,身心总是不安。后来偶遇到一个兽医,把他的病治好了。这事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是作为一个笑话来说,问题不大。如果这人是参加竞选的政治家,将会有什么效果呢?

1628、大灾之后人格的修复,既是医学、心理学的问题,也是人格美学研究的问题。

1629、一个精通某门科学技术而又没有人格的人,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1630、科技产品的普及,有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几乎大部分时间只是同按钮打交道,逐步养成了“按钮人格”。人类千百万年来的很多生活细节被简略了,具有“按钮人格”的人,如果突然处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整个身心都显得非常笨拙。警惕“按钮”将人们的感情“按钮化”!警惕按钮逐步将人异化!

1631、上流社会不等于都有上流的思想。

1632、当人们已经常地非常享受那种感觉时,很多人会设想这类感觉中的最佳状态或情景,突然间享受这种感觉的机遇就在面前,肯定有不少人为之而失控。这已充分反映出美的力量所在。这里既有自然人格对美的反应,也有社会人格对美的反应。这两种反应的综合力所达到的最高强度,将成为重要的标准。

1633、因各种原因造成人们对最美好的感觉产生了迷失,如何根据不同的人的不同特点,用最佳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找回最美好的感觉,这是非常值得美学研究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学科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634、准备与登场,直进与转折,开幕与闭幕,崛起与再见,精彩与无奈,胜利的笑与失败的哭,……。一系列的审美节点,可以使心灵的电波一次又一次地波动起来,这些波动都是可以成为人们感悟美的规律的阶梯,也是对美的规律的注释。

1635、龙的境界有九层:生龙因缘;幼龙育洞;潜龙藏渊;卧龙在田;战龙于野;飞龙上天;亢龙有悔;智龙悟真;神龙合道。

如果不清晰龙处在何种境界中的状态,怎可画出或雕刻出美好的龙呢?

如果用龙这九层境界作为审美标准来评价世间上的伟人,很多伟人只达到第六、第七层境界,最后两种境界就很少伟人能达到了!

1636、不知多少亿光年的太空;千万年的生命迹象;百万年的人类的工具;万岁梦;千年规划;“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世纪蓝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生设计;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年度任务;季节行动;本月安排;一周行程;今日工作;朝种树晚锯板;吹糠见米;即摘即吃;即吃;一闪念。

宇宙、星系、银河系、地球、洲际、国家、省、市、县、区街、小区、大楼、房间、墙、台、椅、一个苹果、分子、原子……。

你的精神状态常停留在什么范围的时段、空间里呢?你自己统计过吗?你的研究、或工作对象又处在什么时段和空间里呢?试用以上的计量尺度对自己或你的研究对象进行一下审美吧!这也许会使人更有自知之明,更能正确地把握到事物。试一试有益无损,又何乐而不为呢?

1637、周敦颐认为:“美则爱,爱则传。”如果这话是正确的,又怎样解释另一句话呢?即“好事不出门,羞事传千里。”前者主要是针对文化、艺术现象而言的,后者主要是针对社会现象而言的。两者是不同角度的。前者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后者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事实证明,也有很多羞事是没有被“传千里”的。周敦颐主张乐声“淡且和”。

(待续)

美学心得(第九十四集) 罗国正 - 院校大本营 - 雅昌艺术论坛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2781143&ex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