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记者 胡坤

  金羊网11月25日讯 记者 胡坤报道:昨晚,著名油画家、作家陈丹青在广州方所书店举办了一场题为“文学与读书”的讲座。慕名而来的听众将书店挤了个水泄不通。

  听众爆满

  陈丹青的讲座定在晚上7点30分开始,但是听众在两个小时之前就把内场坐满了。其他人只能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内场四周,将规模并不算小的方所书店挤得爆满。站在后面的人根本无法看见陈丹青,只能用耳朵聆听。书店内的温度也比室外飙升了快10度,挤在人堆里的听众,个个汗流浃背。

  怀念木心先生

  陈丹青还是一如既往带着的调侃与自嘲的风格开始他的演讲,笑称自己年轻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听人讲座。因“文学与读书”这个话题,他提到了自己的恩师,已故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先生。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1982年移居纽约,2011年逝世于乌镇。一生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他的画成为20世纪中国画中第一位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作品;他的散文,作为惟一的中国人作品,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起被编选入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文读物。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1989年,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陈丹青听了6个月,记了厚厚的五六本笔记。但是这样一位大师却不为国内人所知,近年来,陈丹青一直致力于在国内推广木心先生的作品。

  提及文学与读书的关系,陈丹青说,有的人是带着目的去读书,有的人是为了写作而读书,但也有很多人读书只是为了得到乐趣。并举了木心先生小时候家里佣人也读《七侠五义》的例子。陈丹青称自己并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他觉得自己更多是在用眼睛写作,是一个“用文字写生”的人。

  绝对不回清华美院

  陈丹青演讲时间并不长,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与现场听众的互动环节。有听众问他对广州的印象怎样,他说,回忆里的广州是前现代的,很美,街上有马车,但是现在,中国的城市都一个样,自己最向往的城市还是在欧洲和日本。又有听众让他拿自己的游记和余秋雨的游记比较,陈丹青调侃着说,自己很无知,每到一个地方都对那个地方一无所知,所以只能写自己看见的,不像余秋雨,动笔就能提到“在三千年前这里是……”幽默的回答,惹得在场的听众哈哈大笑。当有听众问,如果清华美院再请您回去,你会回去吗?陈丹青当场表示:“不回去,绝对不回去!逃还来不及呢……”

  国人需要对自己有好感

  在听众提问的环节里,陈丹青机智、幽默的回答,躲开了一些十分“尖锐”的提问。但是听众仍然期待这位一向以言论“犀利痛快”著称的大师能够爆出惊人之语。一位听众干脆直接问陈丹青,你怎么看当前对爱国主义灌输教育?对日本人有什么看法?陈丹青也坦率的说:“现在我比前几年稍微圆滑一点了,像这种场合,有些话我不会说了。”再次惹来听众大笑。但他很严肃的回答了关于日本的问题:“最重要是我们要对自己有好感,这样才能有好感面对别人,面对别的国家。我发现很多恨日本人的人对自己没有好感。”

  高度评价韩寒,“方寒之争”很无聊

  “我到现在仍然喜欢韩寒。”这是陈丹青回答提问听众的第一句话。他表示,自己虽然没有读过多少韩寒的作品,但通过微博读他的博文,没有一篇是他不想看下去或者是太离谱的。陈丹青还拿韩寒来作为“文学与读书”的例子,说以韩寒完全不是靠读书来写作的,也许他读过很多书,但是跟自己,跟木心,以及象牙塔里的博学者相比,完全不是靠书本来说话的人。“他靠他的直觉、想,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来写作……非常好!”

  对于方舟子事件,陈丹青觉得韩寒还是太年轻的缘故,并说自己年轻气盛的时候肯定“也会跳起来”。“但是如果今天我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不会做任何回答,不会卷入。我有点可惜他卷入,其实犯不着。此外,这里透漏出一个信息,就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和舆论生活是何等可怜、何等乏味……大家只能在网上一天到晚的找乐子,比如这俩又掐起来了,然后涌上去看。其实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不值得争论……我们国家很可怜,高楼大厦,亿万资产,满街都是车,可是无聊,方寒一争,大家的荷尔蒙就上来了。”

  (完)

  11.24晚,陈丹青,文学与读书

  回忆了老师穆青和他的作品,即将替老师出版讲世界文学史的书

  49:文学与读书的关系:很多人读书只是为了趣味

  53:因为写作,画画称为了业余,可以把现场的每一张脸用文字描述出来,称自己是用文字写生的人

  55:用眼睛写作的人

  58:观众提问,文学家如何启迪民智?陈: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没有正面回答

  59:观众提问对教育行政化的看法,表示绝对不回清华美院

  66:回忆广州,很美,前现代,现在城市都一样,最向往的城市在国外

  67:提到仇恨日本的问题,说我们要先对自己有好感,再才有好感面对别人

  71:喜欢韩寒,高度评价韩寒;对方舟子事件的看法,表示韩寒太年轻,有点可惜他卷入,如果是今天的自己,不会回应;此外,透露出我国的社会和舆论生活是何等可怜,在主流媒体,什么有意思的事情都不能有,所以大家只能在网上看人掐架,实在无聊

  72:不提倡中国人做“中国的某某某”要做自己

  73:拿自己的游记和余秋雨的游记相比,调侃自己很无知,无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