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这是《野蛮的俄罗斯》的一节,见到楼下有的网友坚决反对“苏德合谋发动二战”之说,底气还特别粗,所以贴出来。图片就不贴了,下文空白处都是插图。
=============================

为教科书略去的那部份二战史:苏德合谋瓜分世界

1941年5月5日,斯大林对军事学院毕业生发表演说,向他们解释德国为何会轻易击败法国,指出了双方在政治战略上的得失:

“德国人检讨了他们(一战)战败的原因,找到了组织、训练与装备军队的最佳办法。德国的军事思想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德国军队采用了最新装备,接受了新的战争技术的训练。一般来说,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光有好的硬件和组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更多的盟国。正因为战败的军队能更好地吸取教训,所以德国人才学会了过去的经验。1870年德国击败了法国,为什么?因为他们只在一条战线上作战。德国人在1916-1917年战败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为什么法国人没有从1914 -1918年的经验中学会任何东西?……(因为)法国人被成功冲昏了头脑而变得傲慢了。法国人错过了良机,失去了盟友,而德国人得到了盟友。”

这话说得朗如天日:德国所以能战胜法国,是因为及时抓住了时机,赢得了苏联这个盟国,得以免于两线作战,而法国之所以迅速战败,是因为它没有把握良机,失去了苏联这个盟国。

斯大林此话等于坦承二战乃是德国与苏联联手发动的。事实确实如此,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二战正式爆发开始,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为止,在这22个月期间,苏德一直是秘密的盟国,根据战前的秘密协定各自发动侵略,四出攻城略地,彼此默契配合。两国都是赤裸裸的侵略者,其区别只在于斯大林比希特勒更狡猾,更擅长“不战而灭人之国”的战略,因而付出的代价更小,斩获更丰——纳粹虽然占领的地域更广大,但除了捷克与波兰外,那些国家并未并​​入第三帝国,只是沦为战时占领区而已。根据国际惯例,待到战争结束时,军事占领也就结束了。而斯大林获得的领土可是永久性的。更妙的是,除了苏芬战争外,他完全是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大片土地。只是因为两国后来因分赃不均大打出手,苏联转换了角色,历史学家们才极不公正地忽略了苏联伙同希特勒瓜分世界的初衷与事实,以致苏联竟然得以冒充“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主力”甚至“欧洲的解放者”至今。

苏联翻来覆去的角色转换很有讽刺意义,正是所谓“否定之否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斯大林那个马基雅维利主义大师的高超手腕。

20年代,苏联在国际文明社会中处于极度孤立状态。西方强国把苏联看成反文明国家,是输出革命的动乱源,而苏联则把西方看成是必须消灭的阶级敌人。唯一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是当时同为国际孤儿的魏玛德国。而且,德国和俄国曾在历史上数次瓜分波兰。一战后波兰复国,自然与苏俄和德国都有领土争端。波兰曾与苏俄交战两年,而德国境内西里西亚的波兰居民也曾在同一时期三次发动旨在与波兰合并的武装暴乱。波兰因此成了德国与苏俄的共同敌人。相似的国际孤立状态与共同的敌人,使苏德走到了一起。

1922年,苏德两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德国成了苏俄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与之进行秘密军事合作。凡尔赛条约明文禁止德国拥有飞机、坦克、潜水艇、重炮等武器,德国人便去国联无法视察的苏俄境内去研发生产这些武器。容克、克虏伯和其他德国军火企业在苏联秘密生产武器,开设军校,训练飞行员和坦克军官。作为回报,德国人则帮助红军建立了总参谋部,向他们传授先进的军事理论与技术,并让他们使用自己带去的训练设备。苏德军事合作一直维持到30年代初期,并在1930-1932年期间达到了高​​峰。

作为极右政治势力,纳粹在上台前以消灭共产主义为政治号召。希特勒上台后,苏德关系便一落千丈。其实纳粹得以上台,斯大林功不可没。 30年代初期,斯大林击败了党内反对派,把他对苏共的铁腕控制那一套用于共产国际,把各国共产党改造为莫斯科的驯服工具。他把社会民主党人当成“社会法西斯党人”,命令全世界共产党人与这“最危险的敌人”作斗争。德国社会民主党原是德国第一大党,德共的选票也不少。如果两党联合起来,完全可以在1932年的选举中击败希特勒。然而德国共产党奉命把社会民主党当成了最危险的敌人,使得纳粹坐收渔利,在该次选举中脱颖而出,变成了德国第一大党。希特勒才能在次年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总理。然而希特勒上台后,最先摧毁的就是德共,使这个欧洲最大的共产党从此一蹶不振。过去史家都把斯大林这一政策视为蠢动,认为斯大林把自己的死仇扶上了台,著名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夏伊勒就持此观点。但近年俄国学者拉津斯基却提出,斯大林并未失算,他的原意就是要牺牲德共让希特勒上台,以分化西方,打破西方对苏联的敌意与封锁。

此说没有证据,但客观效果似乎确实如此。纳粹德国崛起后,引起了英法的担忧。为避免战争再度爆发,英法都开始接近苏联。而斯大林则命令各国共产党停止破坏捣乱,改为歌颂“民主”,谴责法西斯独裁,组成“反法西斯人民阵线”,改善了自身形象。 1933-34年期间,西班牙、美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等国相继承认苏联。 1934年,苏联加入国联并成了常任理事国,成了“集体安全体系”的最热心的鼓吹者,一跃而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明星,再不是人人侧目的国际孤儿了。

平心而论,苏联开头对这“集体安全体系”还是郑重其事的,只是参与国内部矛盾重重,不可能结成联盟。法国是德国的世仇,最担心德国复仇,在一战结束不久后便试图拉英国结盟共同遏制德国。但英国历来与大陆的次强国结盟,以防止一国独霸大陆,而当时的法国是大陆最强国,英国自不会与之结盟。法国无奈只好去与欧洲弱国诸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缔结攻守同盟。希特勒上台后疯狂扩军备战,打破了原有均势,英国改变了原来的消极态度,开始与法国联手遏制德国。但一战后人民实在厌战,因此英法首脑都指望靠外交手段来约束希特勒。他们更以为希特勒是可以绥靖的,于是便在1938年9月召开的慕尼黑会议上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不料德国在占领了苏台德区几个月后又吞并了整个捷克。英法才认识到希特勒贪得无厌,于是向波兰和罗马尼亚提供保护,并考虑与苏俄共同行动。苏联的建议是,三国结成军事同盟,确保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所有国家的领土完整,若任一国家遭受德国侵略,则三国同时向德国宣战。但英法无法接受这提议,他们怀疑斯大林对波罗的海国家不安好心,不愿意向这三个国家提供担保。而且,他们已向波兰和罗马尼亚提供保证,成了它们的盟国。波兰夹在两大世仇之间,过去曾被德国和俄国多次瓜分过,生怕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因此向英法坚定地表示,他们宁愿独自与德国人血战到底,也绝不愿意接受俄国人的援助。罗马尼亚也持类似立场。在这种情况下,英法自不便答应与俄国结盟。

后来的事态表明,无论是英法的顾虑还是波兰人的戒心,都绝非杞忧。苏联与纳粹德国同属烂污帝国主义国家,从来不知信义为何物,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为了撕毁之,而“互助条约” 都是假途灭虢之计。苏联和德国都想恢复一战后丧失的领土。区别只在于苏联最终成功了,而德国在战后不但没有恢复帝国当年的幅员,还变得更小了。

英法虽未同意与苏联结成同盟,但还是派出军事代表团到莫斯科与苏联进行预备性会谈。苏方郑重其事地对待此事,任命具有缔约全权的伏罗希洛夫元帅为团长,然而英法却掉以轻心,不但派出的只是没有缔约全权的普通将领,而且代表团竟然是坐军舰而不是飞机到莫斯科去。这也倒罢了,当伏罗希洛夫问英法能派出几个师时,法国答曰能派110个师,而英国则说能派16个师。这数字之低,让伏罗希洛夫以为译错了,要求翻译再翻译一次。在苏方穷追下,英国人最后承认只能派出4个师。在疑心病极重而又终生玩弄阴谋诡计的斯大林看来,英法这种态度当然只能是不怀好意的戏弄,目的是怂恿德国去打苏联。最主要的障碍,还是苏联提出他们必须通过波兰与罗马尼亚的领土进攻德国,而波兰人与罗马尼亚人死也不同意这条。会谈于此陷入僵局,无疾而终。

英法苏波等国的内部矛盾,​​让希特勒看在眼里,他立刻向斯大林伸出了橄榄枝。当时德国已经决定去打波兰。若是能把苏联拉过来,则德军将无后顾之忧。这策略他早在1934年的演说中宣布过了:

“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规避德国种族理想与泛斯拉夫群众理想的最后决战,这两者之间横亘着政治利益无法填补的永恒的深渊。……我们必须投入这场斗争,它将为我们打开永久主宰世界之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果对我们有好处的话,我会拒绝与俄国人同行一段路。不过那只是为了更快地回到我们真正的目标上来。”

在元首看来,与总书记“同行一段路”的时刻到来了。 1939年8月14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信给斯大林,说:

“德国与苏联之间没有真正的利害冲突。两国的生存空间互相接触,但天然需要并无冲突。因此,没有任何原因使得一国对另一国采取侵略态度。德国对苏联没有侵略意图。帝国政府认为,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没有问题是不能以两国都完全满意的方式决定的。”

这话说得很清楚:德国准备与苏联瓜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广大地域,而这瓜分方案一定会使斯大林完全满意。 8月20日,希特勒更写信给斯大林,敦促他接见里宾特洛甫,直率地说明了德国正准备入侵波兰,再不能等下去了:

“(5)德国与波兰之间的紧张局势已经变得不能容忍。波兰对一个伟大的强国的态度,使得危机在任何一天都可能发生。有鉴于此,德国决心从现在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它拥有的一切手段保卫帝国的利益。

(6)我认为,鉴于两国有意建立新的关系,最好不要浪费任何时间。我在此再次提议您在8月22日星期二接见我的外交部长,至迟不晚于8月23日星期三。 ”

国际外交史上大概还从未有过如此坦率的文件。斯大林于同日作了答覆,同意里宾特洛甫于8月23日来莫斯科,表达了他的谢忱,并希望“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将标志着改善两国政治关系的决定性转折点。”

里宾特洛甫于是如期飞往莫斯科,与苏联签订了供外界消费的互不侵犯条约之外,还签订了秘密议定书。秘密议定书全文如下:

“一、在对波罗的海地区(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重新作出领土与政治的安排时,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应代表德国与苏联的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在此前提下,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纽斯地区的利益。

二、在对属于波兰国的地区进行领土与政治的重新安排时,德国与苏联的势力范围应大致由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分开。

双方的利益是否需要维持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存在,以及这样一个国家应该怎么划界,这问题只能由进一步的政治发展决定。

在任何情况下,双方政府都将通过友好协议解决这一问题。

三、关于南欧,苏方提请注意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方宣布它对这些地区毫无政治兴趣。

四、本议定书应为双方视为严格的秘密。

莫斯科,1939年8月23日

德意志帝国政府里宾特洛甫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莫洛托夫”

苏德密约

苏德条约签订,斯大林与莫洛托夫笑观里宾特洛甫签字画押

条约签订后,斯大林和里宾特洛甫同志紧紧握手

在与斯大林划分了各自在欧洲的侵略范围之后九天,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斯大林相当谨慎而且精明,先让德国人去与波兰人厮杀。尽管德国人一直催促苏联人出兵,但直到9月9日莫洛托夫才答应。即使如此,斯大林还在观望之中,但德国人进展实在神速,若是再不出兵,只怕德国人要违反协议一直推到苏联边境,于是上百万苏军终于于9月17日全面攻入东波兰,在全力抵抗德军入侵的波兰人背后插上一刀,一举践踏了与波兰签订的“里加和平条约”、“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以及一系列国联公约和条约。

苏军出动入侵波兰

区区一个弱国波兰,如何禁得住两大强国夹击?苏联出兵时,波军防线已被德军突破,正计划撤退到罗马尼亚桥头(Romanian Bridgehead)地区集结,组织进一步抵抗。苏联出兵使得这个计划完全作废。 12万波军只好从该地区撤入中立的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红军兵不血刃,很快便占领了波兰的七个省。 9月24日,波兰全境被平定。苏德两大盟军在预定的分界线上胜利会师。

德军与苏军胜利会师

德军与苏军在布列斯特促膝谈心

德国入侵波兰后两天,英法对德国宣战,却在苏联参战后因策略考虑放过了另一侵略者。 9月27-28日,里宾特洛甫再度飞往莫斯科,与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密商正式分割波兰事宜。斯大林告诉他,边界线应尽可能按民族分界线划分,苏联获得的领土应该主要是非波兰人居住的地域,而德国获得的领土则主要由波兰人居住。这样便能预防日后波兰人的民族独立运动32。斯大林之精明,于此可见一斑——他把波兰人居住的地域包括推给德国,自己获得的新领土则主要由乌克兰人与白俄罗斯人居​​住。那样日后波兰即使再度独立复国,也只会让第三帝国丧失领土。然而里氏也就接受了这一建议。 9月28日,他与莫洛托夫签订了第二份秘密协议,对8月23日的密约作了改动,俄国让出了己方占领的波兰人居住地域,换取德国人放弃立陶宛(一说苏联因此给德国人付出了3150万马克赔偿33),苏德以伊戈尔卡河和波罗的海为分界线34。

9月28日苏德密约中附上的由双方签名的瓜分波兰与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地图,粗线勾勒的就是苏德新边境。

签订协议的同一天,苏德发布联合公报,声称波兰问题既已解决,战争就该结束。此后两国即默契配合,向英法发起“和平”攻势。 10月6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说,向英法呼吁和平:

“德国对法国没有进一步的要求,将来也绝不会提出这类要求……我已经为获得英德友谊作出了同样的努力……为什么这场战争要在西方进行?是为了恢复波兰么?凡尔赛条约制造的波兰绝不会再次站起来,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确保了这一点。”35

同月底,莫洛托夫在最高苏维埃发表演说,呼应希特勒,谴责英法为了保卫殖民财产、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坚持帝国主义战争。斯大林更命令各国共产党配合这一和平攻势,鼓吹和平,支持希特勒向英法的呼吁,结束双方在波兰问题上的冲突。 36

对苏德联手发动的这一“和平”攻势,希特勒貌似更有诚意。直到次年5月,德军都没有什么新的侵略行动,当然这也是地缘政治决定了的——在击败法国前,德国不可能四出攻城略地。但苏联便没有这个问题。因此,苏联一边高喊“和平”,一面不动声色地发动业已获得希特勒批准的侵略。 9月24日,苏联政府要求爱沙尼亚与之签订“互助条约”,为苏联提供海军和空军基地。斯大林亲自介入谈判,信誓旦旦地向爱沙尼亚人保证:

“不要害怕这些要塞。我们已经向你保证,苏联不想以任何方式影响爱沙尼亚的主权、政府、经济制度、国内生活或是外交……。任何与这些诺言不一致的事,苏联军队都不会做。 ”37

9月28日,苏联与爱沙尼亚签订了互助条约,其中明文禁止苏联干涉爱沙尼亚内政。 38

拉脱维亚想抵抗“被互助”,指望德国人帮忙,不料斯大林却直截了当地对该国外长说:“我坦率地告诉你,势力范围已经被划分好了。我们可以占领你们的国家,德国人不会介入,但我们不想蛮干。”39

就这样,立陶宛与拉脱维亚都被迫在10月间与苏联签订了“互助条约”,为苏联提供军事基地,换来苏方不干涉内政的保证。斯大林甚至对立陶宛人保证:“如果立陶宛发生共产党人的暴乱,我们的军队可以帮助你们镇压。”40

这神圣的誓言保持了不过半年。次年5月间,德国在西线发动攻势,随即攻入法国。趁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战事吸引,斯大林开始下手了。苏联媒体对波罗的海三国发动了猛烈的舆论攻势,指责它们策划反苏军事行动。 6月14日,苏联政府给立陶宛下了最后通牒,要求组成新的政府,并容许苏军进驻。立陶宛被迫接受了苏方要求。 6月16日,同样的命运落到了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头上。三国被苏军占领,傀儡政府旋即成立,经过“全民投票”,于同年8月初相继宣布加入苏联。

然而同样的命运却没落到同为波罗的海​​国家的芬兰头上。 1939年10月5日,芬兰代表团被请到莫斯科去谈判,苏联不但要他们签订“互助条约”,允许苏联在芬兰建立军事基地,还要求具有对芬兰在波罗的海地区建立要塞的否决权,并要芬兰割让盛产镍的地区,芬兰人拒绝了这些要求后,莫斯科便声称列宁格勒离芬兰边境太近,要求与芬兰交换领土41。芬兰拒绝后,苏联便在是年11月26日派NKVD部队炮击苏联边防哨所42,以此为借口,不宣而战,于11月30日大举入侵芬兰,一举践踏了与芬兰签订的塔尔图和平条约、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国联宪章。斯大林还炮制了个“芬兰民主共和国政府”,准备荡平芬兰后便用刺刀端出去。

然而芬兰人的英勇抵抗却让斯大林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为了征服这个只有350万人口的蕞尔小国,苏联一共派出了将近百万大军,6541辆坦克,3880架飞机,付出了损失32万多人(含伤亡与被俘)、3543辆坦克和几百架飞机的沉重代价43,才攻破了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迫使芬兰人屈服。苏联以大欺小的暴行,激起全世界人民公愤,苏联被驱逐出国联,英法还准备派出军队援助芬兰。斯大林慑于这强大的压力,才放弃了吞并芬兰的初衷,在强行割取了芬兰11%的领土,夺走了其30%的财富后,与芬兰签订了和约,让该国保持了独立。

斯大林的另一觊觎对象,是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密约第三条开列的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地区。 1940年6月26日夜间10点钟,莫洛托夫给罗马尼亚驻苏大使下了最后通牒,要求罗马尼亚从比萨拉比亚与北布科维纳地区撤出军队和政府,限24小时内答覆,通牒以赤裸裸的口气威胁道:“鉴于苏联军事上的软弱已成过去,由此造成的国际形势要求过去遗留的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以巩固国际和平的基础。”44罗马尼亚政府当即与其他强国紧急联系,但苏联于三天前便已向德国与意大利政府交底,因此两国都劝罗马尼亚屈服45。英法虽在1939年向罗马尼亚保证维护其领土完整,然而此时法国业已战败,英国远征军已逃回本土,自顾尚且不暇,哪还能兑现过去的担保?罗马尼亚政府别无选择,只好于28日接受了苏联的条件。苏联不但抢走了有争议的比萨拉比亚,而且获得了从未归属过俄国的布科维纳,甚至还获得了根本不属于这两地的赫尔扎(Hertza )地区,这些地区都被并入苏联。

在不战而掠取这些领土的过程中,斯大林将俄国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便是对强者彬彬有礼,和蔼可亲,极具魅力,对弱者表现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下作、横蛮、霸道与蛮不讲理。苏联给立陶宛的最后通牒竟然是半夜12点下的,限次早10点前答覆,只给对方10小时考虑时间,而且大部份时间还是在夜里;而给罗马尼亚的最后通牒则直接就说穿,苏联变成军事强国的涵义就是可以对弱小邻居为所欲为。这些事实证明,无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怎么变,俄国都只可能是帝国主义国家。新沙皇与老沙皇的区别,只在于新沙皇更残暴,更狡猾,更有欺骗性。

的确,德国和苏联联手发动了二次大战,但两国的付出与所得完全不成比例。双方在战争初期所获基本相等,但德国不但承担了波兰战役的主要战事,而且独力承担了英法的惩罚。当德国人在西线与英法联军拼命时,红军却躲在安全的大后方,靠欺骗与恐吓,兵不血刃地掠取大片土地,使自己所得远远超出了在第一线浴血奋战的德国人。平心而论,苏德这种得失毫不均等、便宜全让一方占了的“合资企业”,要想长期维持下去而不破裂,也实在没有什么可能。

不仅如此,新沙皇给沦陷各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不仅令老沙皇瞠乎其后,也令纳粹望尘莫及。斯大林在新领土内逼真复制了在本土推行过的恐怖统治。 NKVD制造了臭名昭著的卡廷惨案,秘密枪决了22000波兰军官、官员和知识分子。在东波兰被占领初期,当局就抓捕了成千上万的的地主、富农、地方官员、警察、商人以及政客。 NKVD迅速建立了一个告密网,从告密者们那儿获得了民族主义者和反共分子的名单。这些“革命的敌人”的财产或被国家没收,或被邻居或腐败的官员偷走。莫斯科划定的“反苏分子”甚至包括集邮者和懂世界语的人,因为这些人有海外关系。 NKVD还使用用臭名昭著的恶棍管理监狱。这些恶棍常规使用酷刑逼迫落到他们手中的每个人咬出更多的人来。没有刑具时,他们就自己创造:用栅栏上折下来的木条殴打犯人,以监室的门挤碎犯人的双手,用铁锤猛击其头部,等等。 .46

此外更有大规模的流放。 1940年2月至1941年6月,估计共有200万波兰居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和中亚的荒凉地带去。被驱逐者只允许带上非常少的一点东西,男性家长与妻儿分开,被拉到集中营去,而妇女儿童则被押上运牛的火车,车厢内通风不良,没有饮水。每当火车停下来之时,车内的死者都要被扔到站台上。成千上万的人在途中死去,许多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当到达目的地时,他们就被扔在那儿,没有住房,没有食物,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被迫住在泥地上掘出来的洞穴中,或是用麦草与树枝搭成的窝棚中。即使侥幸活下来,也要被投入强制劳动。 47

波罗的海三国“被加入”苏联后也经历了同样苦难。成千上万的人被处决, 1941年6月,德军攻占了拉脱维亚后,发现了一份被NKVD枪杀的拉脱维亚人的名单,谋杀的借口荒唐至极:“她在唱拉脱维亚民歌时被当场擒获” ,“他的祖先是资产阶级”,“他躲在树林中被当场擒获”,如此等等48。更多的人被放逐到西伯利亚或哈萨克斯坦。为了粉碎人民积极或消极的抵抗,斯大林在战前和战后多次在三国实施大规模流放。据估计,战前便有127,000人被放逐49,而在1944-1955年期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被流放的人数分别为124,000,136,000与245,000人,许多人死在流放途中和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 50

哪怕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NKVD从东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乌克兰仓皇撤出之前,还忘不了犯下最恶劣的暴行。在德国人开始进攻的头几天,NKVD沉浸在恐慌刺激出来的杀人狂潮中,监狱的卫兵杀死了全部在押的人,就连普通罪犯或候审的人都不放过。待苏联人撤走后,牢门打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无法形容的恐怖场面:到处是被切除了肢体的尸体,成百成百的犯人被活活打死。在乌克兰的一个监狱中,NKVD炸死了塞得满满的两个狱室的妇女。在另一个监狱,地上到处是犯人身上割下来的舌头、耳朵和眼睛51 。这种令人发指的暴行,就连纳粹都都做不出来。他们只在占领区屠杀犹太人,就连屠杀也不曾使用过这种史前野蛮手段。

新沙皇的无限扩张的胃口也与老沙皇一般无法餍足。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密约规定的苏联势力范围只限于波罗的海国家与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没有覆盖巴尔干地区以及波罗的海的西面出口,而这从来是老沙皇觊觎的两大战略地区。俄国在本质上是个内陆国,从彼得大帝开始,历代沙皇的梦,便是《渔夫和金鱼》上的老太婆的梦——当海上霸王。虽然彼得大帝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叶卡捷琳娜大帝夺取了黑海出海口,但这两大成就并不能让俄国如英国那样统治波浪,盖瑞典和丹麦之间的一系列海峡锁死了从波罗的海经北海转进大西洋的航线,而著名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则锁死了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出口。因此,这些地区,尤其是控制黑海战略通道的土耳其与保加利亚,便是苏联的下一步扩张目标,而斯大林希望再度不战而掠人之土,靠取得希特勒的谅解实现老沙皇的迷梦。

早在与希特勒磋商这个问题之前,斯大林就曾尝试对保加利亚与土耳其使用收拾波罗的海三国的那一手,于1939年9-10月间向两国提出签订所谓“互助条约”,可惜在两国都碰了软钉子。保加利亚人彬彬有礼地拒绝了北极熊的好意,说他们不清楚战争爆发后能从苏联获得什么样的援助,而且,这种条约势必引起其他强国猜疑,恶化本已十分紧张的巴尔干半岛局势52 。土耳其人则说,签约无妨,但不能光跟苏联一家签,得与英法苏三国一起签。斯大林大为不快,不仅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土耳其人不能自己决定他们的命运,保持中立,而且用波兰的先例威胁土耳其人,不听苏联人的话就没有好下场53。然而素有“欧洲病夫”之称的土耳其并未被吓倒,还是与英法签了互助条约。当时英法尚未大败,因此斯大林也只能虚声恫吓。待到英法大败后,斯大林又开始打主意了。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参战。 6月25日,苏联向意大利提出,苏联愿意承认意大利在地中海的霸权,换取意大利承认苏联在黑海地区的霸权54 。斯大林似乎认为再次与法西斯盟国达成瓜分世界的新协议是可能的,而英国无法向他提供德国人能提供的东西。

在法国陷落后,邱吉尔曾让新任驻苏大使给斯大林带去口信,警告他德国成为欧洲霸主带来的威胁。但斯大林却告诉英国大使,欧洲过去的均势是反对苏联的,他无意恢复它;要说德国称霸欧洲还为时过早;法国战败并不意味着德国在欧洲取得霸权,因为德国不能在海上称霸。他也没有察觉德国人有称霸世界的愿望。为了向德国人表忠心,他还让莫洛托夫向德国大使通报他与英国大使的谈话55。不仅如此,莫洛托夫在1940年8月1日在最高苏维埃发表演说时还宣称,媒体猜测苏联无法接受德国在欧洲获得的新权位,将之视为威胁是没有根据的。相反,苏德条约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变得更重要,它“不是建立在偶然的临时性的考虑之上,而是建立在两国的根本政治利益之上”56

可惜这不过是落花有意,斯大林不知道,他可以接受盟友希特勒在中欧和西欧获得的新霸权,希特勒却无法接受苏联在东欧和北欧获得的新霸权。当初两家的密约使用的“势力范围”一语就埋下了不和的种子。按通常的理解,所谓“势力范围”(sphere of influence)并不是帝国的领土。例如日俄战争后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划分了势力范围,北满属俄,南满属日,但这并不意味着南北满分别为日本与俄国的领土,它们仍然是中国领土。然而斯大林却把密约​​规定的苏联的势力范围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等地直接化为帝国领土。这不能不被希特勒视为军事扩张。

更严重的问题还是资源分割问题,而这却被元首当初在构思两国密约时忽略了。与日本一样,德国是个资源小国,完全靠进口资源从事现代战争。德国缺乏石油、铬、镍、钨、锰、钼、橡胶等资源,就连铁与煤都无法自给自足,这些战略物资必须大部甚至全部从国外进口57。战争爆发后,英国的海上封锁掐断了原料来源,而苏联的急剧扩张更恶化了这一危机。例如波兰过去曾是德国的贸易伙伴,然而该国70%的油田却落在了苏占区58。苏联入侵芬兰更威胁着德国的镍矿供应。此外,过去德国可以以极低的优惠价向波罗的海三国进口原料,如今却必须以正常价格向苏联购买。更严重的是,在美国掐断供应后,罗马尼亚是德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国,而斯大林却在觊觎该国,甚至掠取了未在两国密约中列出的布科维纳地区。这不能不使元首极为光火,后来他在与莫洛托夫会谈时便以此指责苏方违约。 59

总之,二战爆发后,德国失去了原有的战略物资来源,必须全面仰承苏联人供应。 1940年1月至1941年6月,苏联向德国提供了1,500,000吨谷物,100,000吨棉花,2,000,000吨石油产品,1,500,000吨木材,14,000吨锰矿石60。据另一统计资料,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德国石油产品库存135万吨,而自苏联进口总量为91.2万吨,橡胶库存1.38万吨,自苏联进口总量为1.88万吨,锰库存20.5万吨,自苏联进口总量18.9万吨,谷物库存138.1万吨,自苏联进口总量163.71万吨61。由此可见,如无苏联提供这些战略物资,则德国库存立即告罄。德国能发动并维持与英法的战争,全靠苏联提供战略资源。这与日本仰赖美国提供的石油与废钢铁发动并维持侵华战争非常相似。这种仰给于人的被动局面,必然要在受援国心中造成深刻的不安全感,最后便会诱使受援国为摆脱被动局面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去抢劫战略资源。从这个角度看,德国发动侵苏战争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动机十分相似。

斯大林为何要去豢养德国,使得它具有发动并维持侵略战争的能力?波兰行将覆灭之前,他在与季米特洛夫的谈话中把这点解释得很清楚:

“战争是两个资本主义国家集团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生的。他们狠狠地打一场,彼此削弱,这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不好的。如果能借德国人的手动摇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的地位,这将是好事。希特勒正在动摇资本主义体系,尽管他没有意识到也并不愿意得到这个结果……我们可以加以巧妙操纵,挑唆一方反对另一方,让他们彼此打得越猛烈越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德国人,下一次我们要去唆使​​另一方。……如果打垮波兰能让我们把社会主义制度扩展到新的领土和人民中​​,那又有什么害处?”62

所以,他打的是挑拨离间、趁火打劫的如意算盘。当法国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后,他生怕战争因此结束,便暂停向德国交货,但等英国在不列颠空战中取胜并获得了美国的援助后,他判断战争还不会结束,便又恢复并增加了对德出口。 63

但元首并非笨伯,对总书记的卞庄刺虎之计洞若观火。在苏联加入轴心国的谈判触礁后,他对部下说:

“俄国的主子斯大林是一个聪明的家伙。他不会采取公开反对德国的立场,但可以预期的是,他会为德国……制造越来越多的困难。他想在欧洲耗竭之后继承其遗产,这愿望是他对成功的需要以及向西方的扩张欲鼓舞起来的。”64

所以,斯大林豢养唆使希特勒去咬人,并根据战事进展调整战略物资供应量,只能让希特勒痛感自己的命脉捏在北极熊手里,最后诱使他下定决心先发制人。俄国无限的资源更使这念头无从抗拒。在上述谈话中,希特勒便指出如果获得了苏联无比丰富的资源,他们就能在未来从事与各大洲的战争。

然而德国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许多将领都认为与苏联开战非但无法获得资源,还会耗竭德国。里宾特洛甫也倾向于结成由德意日苏四国组成的所谓“大陆集团”共同对抗英美。元首当时的考虑重点还是迫使英国屈服,因此他同意让里宾特洛甫去拉苏联加入轴心国。 1940年10月13日,里宾特洛甫写信给莫洛托夫,说:

“我想说明,元首认为……四个强国——苏联、意大利、日本与德国——的历史使命,看来是采取一个长期政策,在世界范围划定他们的利益范围,以将他们的人民在未来的发展导入正确的渠道。”65

九天后,斯大林作了回覆:

“我同意您的意见,在长期划定彼此利益范围的永久性的基础上改善我们两国的关系是完全可能的。”66

于是斯大林便派莫洛托夫前往柏林会谈,以查明在新一轮瓜分世界的密谋中,苏联能分到什么羹。斯大林告诉莫洛托夫,最重要的是把巴尔干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67

11月12日,莫洛托夫到达柏林,与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进行了两天的会谈。

德国人告诉他,随着大英帝国的垮台,德苏意日四国在全球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们认为四国都应向南方扩张,而苏联则向印度洋方向扩张。莫洛托夫表示对分割势力范围的想法感兴趣,但苏联在近东感兴趣的问题是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此外,他还想知道轴心国对南斯拉夫、希腊与波兰的意图,苏联更想确保瑞典中立68。因为苏联人开价太高,莫洛托夫只能两手空空地回到莫斯科。但斯大林仍不死心。 11月25日,莫洛托夫向德国大使舒伦堡提出,苏联政府准备加入轴心国,前提是:

“1)根据1939年的条约,芬兰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因此,德军必须立即从芬兰撤出。与此同时,苏联将确保与芬兰的友好关系,保护德国在芬兰的经济利益(木材和镍的出口)。

2)在未来几个月内,苏联与位于苏联黑海边界安全区之中的保加利亚签订互助条约。苏联以长期租借的方式,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的范围内建立一个陆军和海军的基地,以确保苏联在海峡地区的安全。

3)承认巴图米与巴库以南朝着波斯湾方向的地区是苏联的目标中心。

4)日本宣布放弃它在北萨哈林岛的石油与煤矿的特许权。 ”

据此,苏联政府要求在德国人起草的划分势力范围的密约中加入有关内容。若是土耳其愿意加入轴心国,则密约应该保证让苏联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获得一个空军和海军基地。若是土耳其拒绝加入轴心国,则德国、意大利、苏联同意“通过必要的军事和外交措施取得成功”。 69

这狮子大开口的唯一效应,便是坚定了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决心。德国对苏联的提议置之不理,12月5日,希特勒批准了入侵苏联的计划,决定于次年五月间实施70。厄运行将降临在千家万户苏联人民头上,而他们之所以必须付出几千万条性命的代价,完全是因为他们的伟大领袖为了实现几个世纪的俄国梦,要做海上霸王。

当然,与《渔夫和金鱼》上的那个妇人不同,在万死千伤之后,斯大林终于实现了希特勒的prophecy(宗教预言),在欧洲耗竭之后继承了它的遗产,使得帝国的势力范围扩张到史无前例的地步。就是为此,这一丰功伟绩至今还在被广大俄罗斯人民深情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