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凯眼中的九哥(日本中文导报主编)

October 12th, 2008 by 九哥

  
琴声如诉 自由挥洒 --记丹尼尔·成和他的小提琴作坊

  丹尼尔·成是中国人,他的中国原名叫成丹九。最近7、8年来,丹尼尔一直生活在名古屋,但他却持有挪威护照--生活在日本的挪威籍华人,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对於走遍世界的丹尼尔来说,如此奇妙的身份组合,是人生经历的证明,也是值得炫耀的财富。

  在名古屋,丹尼尔是一位出名的小提琴制作师。丹尼尔于1997年初模仿欧洲私人作坊体制,在名古屋开设了名为“ Deniel Violins”的高级小提琴专门店,不到3个月,已是顾客盈门。早年留学挪威游历欧洲时,丹尼尔专攻小提琴音响学,曾于1993年在德国举办的世界两大小提琴制作比赛中荣获优胜奖。丹尼尔作为著名小提琴制作师的地位因此而稳固。

  像丹尼尔这样拥有特殊专门技能者,在日本的华人中为数不多,他们是如鱼得水的一群。丹尼尔最早在湖南京剧团拉小提琴时,曾与谭盾同事。1978年,谭盾考入中央音乐学院;1979年,丹尼尔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专攻小提琴。1983年,丹尼尔毕业后去湖南广播电视艺术团拉首席小提琴。1984年赴澳大利亚留学,丹尼尔开始了迄今几近20年的海外生活。1988年,丹尼尔赴挪威奥斯陆大学攻读学位,并走遍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各国,成为小提琴制作专家。  

  1994年,丹尼尔应朋友之邀来日本游玩。在名古屋的一家大型乐器商店里,老板认出丹尼尔是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的优胜者,便以月薪100万日元的高价聘请丹尼尔来日当驻店乐器师。但生性闲散的丹尼尔难以持久受人雇佣,3个月后,他便带着在名古屋结识的日本女友返回挪威。后因首任日本妻子不习惯北欧的生活,丹尼尔于1996年底定居名古屋,开始了他在日本安定而有趣的小提琴生涯。

  丹尼尔介绍说,日本人十分喜欢欧洲古琴,日本有庞大的小提琴市场。欧洲古琴在日本标价不俗,日本人学拉小提琴更在乐器上出手不凡。那些走专业道路的学生,初入门时用的小提琴就超过100万日元,进中学以后使用的小提琴会超过200万,高中生使用的专业小提琴往往在500万以上。即使是业余拉琴,比如名古屋市民乐团使用的小提琴也都是100万日元一把。2000万日元以上的高级琴大都作为收藏所用,在日本也不乏问津之人。

  丹尼尔在名古屋开设小提琴商店,属普通华人较少涉足的特殊经营。丹尼尔每年都会去欧洲一、两次,收集手工制作的古琴。他的商店常备欧洲古琴超过100把,琴弓也超过100把。商店的客人全都是专业人士,丹尼尔为超过500人的专业顾客提供长期的高质量服务,声名远扬。丹尼尔同时也从事小提琴教学,并开设制作维护的专门讲座,受到欢迎。

  丹尼尔游历世界20年,走过33个国家,最后落脚日本,只因为在日本生活有安定感。丹尼尔自谓对每座城市都不是走马观花,都怀有着像自己的城市一般的熟悉,但他最后选择了名古屋。“人生就是游历,就是玩。”在解决了生计和经济问题之后,丹尼尔只想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2001年3月挪威国王访问日本时,丹尼尔作为在日本的挪威公民与国王见面,受到日本媒体关注。如今,丹尼尔行有余力,又以“九歌”的笔名成为了活跃的网络作家。就像制作小提琴一样,丹尼尔寻找挥洒自如的感觉,追求快乐自主的人生。

——————————————————————————–

——————————————————————————–
回复[1]: 郭家 (2006-08-28 06:31:39)

  标题与内容不太相配。标题应改为“我所知道的九哥”。“杨文凯眼中的九哥”可翻译为“杨文凯对九哥的印象”,属于杨文凯个人的主观印象。而文中大多只是介绍九哥的经历,属于客观事实。相比之下,“林思云眼中的九哥”就写得比较切题。

  纯属“读者评论”的个人观点,若有失礼,请多包涵。

——————————————————————————–
回复[2]: 陸朗 (2006-08-28 06:51:54)

  我倒觉得比“林思云眼中的九哥”写得比较好,来龙去脉比较清晰,林桑的文章有些哗众取宠,杨先生更适合做史学家。

  上述仅是我个人的直觉。

——————————————————————————–
回复[3]: 郭家 (2006-08-28 07:30:29)

  没比较文章内容的好坏,比较的是“切题”与否。命题作文,切题与否是打分的一大标准。试想高考的命题作文,让你写关于如何打乒乓,你却写了如何制作乒乓,即使你的关于乒乓制作的文章写得很具体很生动,但是恐怕得不了高分。

关键字: none

TrackBack URI

Leave a Reply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