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吃喝玩乐系列:【精彩照片】探访国营798厂——当年差点落户酒仙桥的感想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精彩照片】探访国营798厂——当年差点落户酒仙桥的感想

安普若

  2005年3月19日是个星期六,天气不错。早春里难得的暖和天。下午有半天空闲。正好一个朋友来,说可以陪我出去逛逛。去哪儿呢?就去国营798厂吧。最早忘记了在那里听说的798厂,后来好象还听洪晃在电视里砍过一次。

  别看这个朋友是北京人,但离开北京也很久了。对北京和我一样陌生。当时我只记得有那么个国营七几几厂的工厂在酒仙桥那里,但我就是想不来厂名了。因为那里有好几家大的国营厂都是以7开头的,比如国营797,718,774和738。

  当年大学毕业,差点被分配到“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当时还不叫“中国华大”呢,当时叫“中国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刚刚成立不久,好象就在774厂里面,还有武警把门呢。那个中心是李鹏亲自抓的项目。当时酒仙桥是北京郊区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所以我死活没去。有一个同班同学分到774厂去了,后来就失去联系,找不到这个人了。

  前一段时间,“中国华大”改制,大规模集成电路不玩了,设备、专利、软件都卖了,你说这命运有意思没意思?他们竟然找到了我。我和他们老板吃了好几次饭,但后来这个项目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有作。这件事情当时可使我感慨了一翻:如果我当年服从分配去了“中国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那么今天会如何呢?

  扯远了,回来继续说798厂

  这时正好“京姐”来电话,说他们几个人正在卡拉OK呢,问我去不去?第一、我一般都是晚上卡拉OK,白天到处闲逛;第二、我这里还有一个朋友。所以就说不去了,顺便问“京姐”那个里面有很多画廊的厂是七几几厂来着?

  “京姐”说她也忘了。说她问阿基。但阿基正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呢,我从电话里听,阿基的歌声好象很混厚,而且有歌唱家的味道。

  一会儿,“京姐”回电话了,阿基说了,不来唱卡拉OK,不告诉我地址。当然,最后还是告诉我了。

  出租司机好不容易找到了(我估计这小子知道,但故意装不知道,好多饶路)。但出租车进不了厂门,我们只好一路走进去。如果这里想吸引外人来参观,这个问题可要解决,谁也不愿意走那么长的路啊。

  这里比我想象的要破,要冷清,也没什么人来。和纽约的SOHO和芝加哥的Superior街的艺术区没办法比,主要是这里缺乏纽约和芝加哥艺术区那种气氛。比如你到了芝加哥的Superior街,你好象马上就有一种特别有情调的感觉。这里找不到那种情调。看样子中国的艺术家或是艺术商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啊。

  在早春北京的周末下午,我花了两个多小时,几乎把这里彻底地转了一边,算是一次field study吧。

1。路标

2。艺术书屋

3。我在这里买一本介绍798的画册。巨贵,220元

4。一个叫“江湖”的餐馆

5。餐馆门口的雕塑。那天因为晚上有应酬所以没在那里吃饭,不知道餐馆好坏。去过的朋友给介绍介绍。

6。几个港客在这里参观。798在香港好象还是有点知名度。

7。街头卖书和买书的MM。

8。以前的厂房。

9。巨大的厂房和“毛主席万岁”的标语。

10。“毛主席万岁”下的艺术作品。

11。细看一下这些作品。

12。对面墙上的作品。

13。放大。

14。扫地的和尚。

(照片未完待续)

关键字: , , , ,

7 Responses to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精彩照片】探访国营798厂——当年差点落户酒仙桥的感想”

  1. 安普若 Says:

    标题:北京吃喝玩乐系列:波希米亚798 (转贴)

    波希米亚798

    2005年09月30日 10:20 财富时报

      798作为北京现代文化的缩影,中国先锋艺术与世界艺术对话交流的平台,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纽约时报》将798工厂与几十年以前曼哈顿的SOHO相提并论;它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最有文化标志性的二十二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2003年,北京首度入选美国《新闻周刊》年度十二大世界城市,原因就是798艺术区把一个废旧厂区变为了时尚社区;今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二十个城市之一,入选理由之一是798;世界各大报纸,美国的《纽约时报》、法国的《解放报》、意大利的《共和国报》……都对798进行了报导。

      据近期的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十年前中国先锋艺术家的作品没人要,而现在他们的作品却火爆国外市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画廊和拍卖会每件可以卖到两千到十万美金。而中国国内的新富豪们厌倦了股票和房地产,也开始寻求中国先锋艺术投资。

      美国一个著名的建筑师说,这个地方的建筑在建筑史上很难得,不光在中国的建筑史上,而且在世界的建筑史上也难得。

      在乌托邦与现实、记忆与未来之间,现代的衣香鬓影与具有特定历史感的建筑空间的结合组成都市生活最时尚的一幕场景。798聚集了当下中国在世界上最具实力的摄影、绘画、行为、装置、时装等各路艺术家,她成了世界前沿(先锋)艺术在中国的发布平台。

      确切地说,798工厂是北京的,是中国的,如今添加了艺术气质的她,应该是世界的。

      798是今日北京的一张脸。

      “死去”的798

      这是一大片陈旧灰暗的厂房,北京人叫它“798”。

      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对中国实施一项援助,建造“718联合厂”,又称华北无线电零部件厂,旗下分718、798、706、707、797、751厂和11研究所。116.19万平方米的总面积及其建筑工艺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工厂于1951年建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许多关键元件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许多重要零部件均产于此。许多老北京都记得,这是一个“进厂必须查三代”的神秘工厂。

      工厂建筑设计秉承了包豪斯风格,随意走进一间厂房,都有10米多的挑空,那个时代的痕迹依稀可辨。“毛主席万岁”、“把工厂建设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和整段的毛主席语录都在老旧的朱红里细诉往昔。

      798的衰落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这个企业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70%以上的车间停止运行,职工从2万人递减至不足4000人。

      就本身承载的工业而言,798已经“死”了。

      近三四年,这里又“活”了,让它活起来的,是一大帮和工业不着边际的艺术家!

      798新生

      在北京找798很容易,从机场路大山子出口下去就是。但是,想找到传说中的艺术工作室可不容易。在这个萧条的厂区内,一样的大厂房,一样的灰色墙面,满眼悬得很高的粗大管道,拥挤着向里面延伸,几块写着“水刀切割”“虹景科技”的牌子让人无法联想到艺术。路上没有几个人,偶尔相互问路,也是一脸茫然。

      艺术就在这些管道林立的厂房之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是798由前世过渡到今生的见证人。1989年,当最早一批雕塑家进驻时,这些废弃或闲置的厂房,每平方米租金只有0.2元。第一个被允许租用大车间的是从日本回来的艺术家黄锐,2001年10月,画廊首展“北京浮世绘”开幕让更多人走进了这个沉静的厂区,这个展览也是798后来形成的艺术区的第一个艺术展览。2002年,行为艺术家苍鑫、画家刑俊勤、付磊、刘野、传媒人刘索拉、洪晃等人在此创建工作室并形成示范效应,加上美国人罗伯特•伯纳欧在圈内的推荐,艺术家们开始成批进驻。

      以拍摄北京胡同闻名的摄影艺术家徐勇来到798的时候,厂房里还漆黑一片,到处是垃圾,机器,油泥,灰垢,玻璃没有一块完整的。徐勇以每天每平方米0.8元的价钱租了规模最大的一片。工人用高压水枪冲墙壁,白灰剥落,里面露出了“毛主席万岁”的大红标语,徐勇欣喜异常,将墙面空出来做展览用。车间办公室和机器间被改成艺术书店和酒吧,大厂房按原来模样保留,连机床都没动,只不过刷了一层漆,变成了装置艺术。

      5个月的修整清理,这个一半玻璃天窗骑在拱顶上、四面溢满光线、有着1200平方米拱形屋顶的巨大厂房浑然成为一个天然画廊。旧彻底旧,新彻底新,过去和未来在同一个空间里轮回。徐勇给这个798最大的厂房取名叫做“时态空间”。

      “仁GLUB”的进驻也在这个时候,仁俱乐部进驻带来的是崔健、左小祖咒、窦唯、唐朝、黑豹、麦田守望者、二手玫瑰、幸福大街、瘦人的音乐,798厂区于是又成为实验音乐的展示地。

      不到一年的时间,画廊、酒吧、服饰店、艺术基金会、杂志社等艺术或时尚的商业机构增加到了约40个,艺术家工作室30多个。如今,方圆一平方公里的798有一百多家文化机构,包括出版,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室内家居设计,音乐演出,影视播放,艺术家工作室等。除了画廊,酒吧,餐馆,还有书店,瑜珈中心……

      艺术家工作室以及相继进入的机构改变了厂区的环境气质,厂区内走动的人群越来越杂,时尚小资、前卫青年、外国文化掮客使这个多少让人有些陌生感的工厂变成了北京最时髦的活跃地带。仍然保留着部分生产的工人们或视若无睹地忙着自己的事照旧地上下班,或恍然地打量着这些突然多起来的“外人”。他们兴奋或听之任之的神色都在提醒着艺术的现实正在改变着798的过去,不仅是情调的改变,甚至是798所代表的工业城市的整个逻辑就要被完全改变。

      走在艺术与商业之间

      798艺术区所有的空间和工作室都对外开放,当代艺术展从来不收费,游客来到这里敲敲门就可以进去参观,不少艺术家在不搞创作的时候就把门开着,游客就像在公共场合一样随便进出,参观者随意浏览,不用花一分钱。

      这些住着破厂房、天天泡酒吧、打乒乓球、接受游客品头论足和记者采访的艺术家靠什么生存?

      慕名前来参观798的朋友总这样问,每次我试图通过自己的认识想解开他们的疑问,但很多朋友眉头的问号并没有被我的话拉直。

      “艺术家靠出卖自己的作品生活,而一些大的空间则搞一些高档商业文化活动,通过场地租赁的方式来经营,像DIOR时装、壳牌石油、丰田汽车、欧米茄表都在时态空间做过发布会,很多大明星也来过。”那天去采访,正巧碰上国内一个知名品牌在“时态空间”筹备新闻发布会,眼前花红柳绿的景象和“时态空间”主人徐勇的介绍让朋友知道我没有虚言。

      “时态空间”已经搞过很多大型展览。2003年4月,《再造798》一举让这里成为文化艺术圈的焦点,艺术活动当天来了两三千人,活动期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创造了当代艺术活动少见的轰动效应。“再造798”活动对厂房的重新诠释,加快了它脱离规划决策自行生长的速度,自发的798艺术区大致形成。

      徐勇说,当代艺术任何一个作品都有很多思维在里面,很另类,很主观,带有一种很玄的感觉,这样的东西往往特别吸引年轻人,吸引社会的眼光,也许本身不挣钱,但吸引眼球,我们的盈利方式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宣传,把空间租赁给商家,举办活动。

      这里基本没有传统艺术,活跃在798的艺术家大多是中国当代的先锋艺术代表,他们的作品经常在国外参加展览,是国际当代艺术收藏家追逐的对象,一件作品卖几万美金是家常便饭。

      苍鑫的工作室挂满了他的行为艺术作品的照片,他的作品在十几个国家举办展览,被许多世界著名的艺术院校和艺术基金会收藏,应付各种国外的艺术交流活动成了苍鑫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川菜6号是苍鑫开的餐馆,这里有中国的食客,也有热爱中国美食的外国友人;而由苍鑫夫人向小丽当老板并担任设计师的“领袖”时装店,俨然成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小博物馆,路过这里的外国女游客,鲜有不掏腰包的。

      北京有诞生文化概念的土壤,安居或漂流在北京的艺术家则有孵化概念的本能。除了大规模的艺术展,几乎在798所有的工作室、餐饮酒吧等场所还都不断地举办着各种小型展览,持续地让每一个都市人以最亲近最平和的心态与艺术亲密接触。

      “时态空间”旁边有一家叫做“八十坐”的正宗法式餐厅,白天玻璃门总关着,挂着纱帘,入夜后却是灯火阑珊。推开无声的玻璃门,说不定哪个刚刚上映的影视剧剧组正在这儿开庆功party;而游人仍然循着墙上的艺术展览作品细细参观,悠悠品味。犹若梦中两个不相干的世界,在同一个场景出现。

      “八十坐”的主人刘丹是法国丹尼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国巴黎东西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2003年年初他看中了798这个580平方米的高大厂房,找来著名建筑设计师和家具设计师设计装修了一个多月,投入了100万元改造成了这个798最大的餐厅。

      “八十坐”近10米高的大厂房里摆满形状各异、雕塑一样的餐桌,有全黑色的,有镜子的,长的,方的,奇异而又协调,刘丹把这些家具叫做作品。最惹眼的是靠近墙边一张有顶的黄色绣榻,古老的大床上面,是一行褪色的标语“把工厂建设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

      投入100万元改造一个破旧厂房在外人看来近乎有点疯颠。刘丹却说,有些人看这里是个破旧的厂房,但在有些人看来却是一个艺术区。

      “八十坐”从开业到现在,已经举办了多次大型商业活动,与“时态空间”合作举办的欧米茄表晚会是刘丹至今都感到骄傲的一个活动,“那天的晚宴和舞会来的都是名人,欧米茄表的全球总裁、亚洲总裁,还有辛迪•克劳馥、陈逸飞夫妇、任贤齐、杨紫琼、任达华夫妇,来宾中还有演艺界、艺术界、时尚界的知名人士。我们完全按照法国高档晚宴的水平来布置和服务的,专门从五星级饭店请来60多名服务生,每一道菜都要换刀叉换餐具,晚宴水准在世界也堪称一流。”

      很多国外媒体都对798有报道,这是对798文化价值的认同。不少跨国公司千挑万选来到798,再一次证明艺术家对艺术环境的价值判断有准确性。

      “因为这里更符合这些品牌的进取理念,这儿是个博物馆,工厂建筑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当代艺术代表着年轻的未来,这里浓缩了新中国的过去和今天,它把什么都包括在内,也融合在内,同时这个空间很自由,不像那些高档地方很严肃很规矩,这里可以任意施展搭建,创造商家需要的环境。艺术家们之所以选择这儿,除了创造自己的艺术作品,也是为了创造自由空间,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徐勇的话也许代表了商家和艺术家对798复杂的理解。

      在两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卢杰看来,798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艺术生态区,这里既有小资,也有实验性艺术;既有商人操作,也有个性化工作室;有时尚酒吧,还有公关和音乐媒体;这些人本身,有些会同时做好几种事,既是商业的又是艺术的;这里的空间也一样,既做公关又做发布会,还做展览,在这里,各种可能性都有。

      从第一个画廊日本的北京东京艺术工程2002年十月创建到现在,短短几年内已有十几家外国人投资的画廊纷纷开张,除日本的外,还有新加坡的,英国的,德国的,法国的,意大利的。再加上中国人自己开的798时态空间、两万五千里和百年印象等画廊,798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画廊嘉年华。

      798:明天是否艺术依然?

      随着进驻798的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越来越多,这里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众多商家也看重“798”概念给商业品牌带来的另类效益,许多国际大公司都把一些推广活动安排在这里,798艺术区逐渐自发形成了一种文化产业。大山子地区由此演变成了凝聚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概念,进而延伸出具有文化感的商业价值。798的艺术大雪球越滚越大,在这种光环的影响下,进驻798的门槛在提高,LOFT租金成倍地翻,即便如此,每天到这里来寻求租赁的文化人或者公司仍是络绎不绝。至于随时跟着文化潮流而前行的服务性行业,诸如家居、时装、酒吧、餐饮等更是闻声而入,它们带来了更多的人群和文化活动,同时也带动了798艺术区的商业效应。

      艺术区成型的同时,798的拆与留的话题也一直在演绎着,其实从入住的第一天起,798工厂要被拆掉的传言就一直悬在艺术家的耳边。

      今年3月,北京市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向北京市人大递交的保留798艺术区的提案,让本来就热的798再次成为文化艺术界的一个焦点话题。

      李象群在798有1000平方米的工作室,他在提案里坦陈798不仅有艺术价值,还有建筑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

      “这个厂房是上世纪50年代前民主德国援建的,世界上22个大厂提供的技术支持,由55位德国专家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建筑工艺和设计理念设计建造的,这种建筑风格的厂房目前仅在中、德、美等国家有极少量存留,是世界上仅存不多的,带有包豪斯建筑理念的厂房建筑设计群,堪称工业发展史上的文物。

      另外这里有中国几十年工业的痕迹,文革时期的痕迹,中国政治的发展变化和厂区有密切的联系,当时很多国家的总统都来过。

      现在这里不仅有国内的艺术家,还有国外的艺术家,如果一拆等于把底给抽了,动根了,整体的环境就破坏了,因为它不仅仅是某个艺术家的事情,而是整个798艺术家群体,在这个区里可以看到一种很国际化的、和世界接轨的感觉,它真是能带动北京未来文化发展的。”

      “798最大的意义是使文化成为都市的一部分,这是社会还来不及理解的,是上天赋予北京的一笔财富。”卢杰的话书生气虽重,却道出了不少保护798艺术区支持者的心声。卢杰断断续续在国外呆了十几年,1992年到英国,之后在香港做了4年艺术市场,又在美国纽约呆了6年多,在中国,他是做艺术市场比较早的人。

      行为艺术家苍鑫看得更宏观一些:“当代艺术和社会产生互动以后会形成一种生态平衡,798就是这样一个平台。现在国外的旅游者,参观完长城故宫就会到这里来,因为这里很有代表性,是一种新的发展式样,是全球趋势。”

      现代书店艺术书屋罗伯特•伯纳欧是个美国人,他在香港有一家出版社,为了太太在北京的工作,他把798工厂原来的回民食堂改成了现在这个艺术前沿风味浓郁的书店,并成为推动和维护798艺术区健康发展的中坚者。

      罗伯特对记者说,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很多厂区仓库留空,时间长了,那里房租就很便宜,就会进来一些文化人和艺术家,他们进来以后这里就慢慢火起来,就成为一个时尚区,然后慢慢企业也进来了,然后这个地方的地价就会变成城市里最贵的,艺术家就只好再去找。

      “现在这里的地价不断在涨,等到艺术家无法承受的时候,这个地方就会变成第二个中关村。”不少艺术家都像罗伯特一样对此表示了担忧。

      当年星星美展的发起人之一黄锐早就把798当做了自己的家。他花钱把汽车压坏的路修好,小院子的周边环境也被他整理得井井有条,他还倡导艺术家搞爱国卫生运动,艺术家们居然也都响应了。

      “拆与不拆我们可能做不了主,但现在住在这里就得住得舒心。”黄锐的心态很平和。

      “选择798,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体现了当代艺术与现实的紧张关系。”艺术家的态度恰是798艺术区自身发展轨迹的写照。

      798到底是拆还是留,目前还没有最后定论。以精神作品为业的人群在798发现了记忆中的岁月和印证记忆的物证,他们要守护的是城市形态的多元解释。

      新闻链接

      记者眼里的798名所

      时态空间:1000多平方米几乎没有任何装饰、保持了工厂原生态的“时态空间”独特的锯齿弧形拱顶上刷着朱红旧日标语,是50年前东德人设计监制的包豪斯建筑典型代表,这种风格在德国也已不多见了。主人是以拍摄北京胡同闻名的摄影师徐勇。

      仁CLUB:置身空旷、粗线条的展厅中,高高射进来的一缕阳光会让你感到一丝宁静。这里的声音被墙完全的吸收,而在这份安宁中,你还可以收集到世界最顶级的建筑资料,会员制,以音乐等活动为主。

      东京艺术工程:也许你不太能理解什么是后现代,什么叫前卫,但你只需要细细地观看,认真地体味,或许会找到作者对现时生活诙谐与幽默的色彩符号,发现它们竟可以如此贴近生活。

      百年印象:黑白暗房的设计,280平米的展厅,出售、展览着当代影像作品。在凝结的时光里,前辈人可以找到熟悉的影子,年轻人可以了解过去的历史。大多数照片是老板陈光俊自己冲洗制作。

      北京季节画廊(新加坡):艺术区面积最大的专业画廊,他们还专门为住在房顶的麻雀开了天窗。这儿有时候会放新的纯艺术欧洲电影,在北京其他地方绝看不到。

      3818库(美国):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老师的工作室。版画与稍微传统一点的油画为主,挺有意思。

      中国当代(英国):他们在伦敦的画廊是西方第一家专营在中国居住和工作的当代艺术家作品的画廊。

      现代书店(美国):中国当代艺术最全、最好的书店,引进很多外版书籍。

  2. 安普若 Says:

    标题:798艺术区人物介绍(转贴)

    798艺术区人物介绍

    01安妮 Anni

      安妮是北京人,1989年去澳大利亚悉尼生活了十余年,2002年回国,2003年11月搬入大山子艺术区。安妮喜欢798空旷的厂房、高大的结构,以及艺术空间、餐馆、咖啡厅、酒吧形成的环境氛围。安妮觉得大山子艺术区的艺术家有“新鲜的思想”和很多追求,在这里文化的影响更集中、更有吸引力。安妮说,经过文革的巨大冲击,中国20年来的改革开放主要在经济层面上,随着政治体制的进步,人们更注重文化和精神需要,大山子艺术区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兴起的象征。

    02白宜洛

      白宜洛生于河南,自幼喜爱绘画,在洛阳读小学。上高中被开除后,在洛阳拖拉机厂工作了5年,其间自学摄影。1994年来北京,在影楼工作。1998年值白宜洛30岁时,决定按照个人意愿生活——做艺术。白宜洛自认受好友艺术家庄辉很大的影响。白宜洛的摄影作品都来源于自己的周遭生活,所使用的创作辅助材料包括苍蝇、阴毛、标准照、针线、家具,显示了极为独特的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白宜洛的作品及其经历,使我们看到一个个体在成长的挫折与人生抉择时所显示的顽强与才华。

    03冰冰

      冰冰1985年入四川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学习,学工科是家里的意愿,她更想学的是服装设计。1991年定居瑞士,1995年获中瑞文化交流奖学金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学习(原来打算学电影导演)。1997年在北京三里屯创办“芥茉坊”音乐酒吧,2002年在大山子798厂创建“仁”俱乐部。经营不仅需要品牌,还需要管理,冰冰自认大学工科课程锻炼了自己的经营思维方式。作为著名音乐酒吧的经营者,她认为“音乐贯穿所有人的生活,不仅仅是一个艺术门类,更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在经营中她注重敬业精神,认为团队很重要。2003年她出版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越挠越痒》,记述亲身经历的人与事,以及“身边的江湖”。《越挠越痒》的写作历时四年,虽然寂寞,但她以写作来平衡生活。冰冰现在崇尚生活的“优雅”,认为依此可以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协调。

    04苍鑫

      苍鑫,满族,黑龙江人,1967年生。1988-1989年苍鑫在天津音乐学院进修文学,1991年开始自学绘画1993年进住著名的行为艺术家聚居地——北京“东村”。儿时经历过疾病和家庭破裂,苍鑫自北京“东村”成长为一名活跃国际的中国艺术家。北京“东村”在1990年代中期,一面遭受警察的围剿,一面成为中国行为艺术的圣地。1995年包括苍鑫在内的北京“东村”艺术家集体创作的行为艺术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传达出人与自然、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诗意而悲悯的关系,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在199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而蜚声海外。苍鑫认为自己的艺术秉承了“萨满”的精神气息,他的的行为作品总以一种异想天开的身体感官方式体验世间万物,将自身作为维系自然及社会关系的焦点。

    05陈光俊

      陈光俊1962年出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工业自动化控制专业。在学校时陈光俊是摄影学会主席,上大学三年级就开办彩色冲印公司。1993年陈光俊开办销售专业摄影器材的“北京万得摄影器材行”,2003年与朋友在798厂开办“百年印象摄影画廊”。陈光俊个人的摄影创作倾向于传统摄影,早年受益于亚当斯、韦斯顿等摄影大师。但他经营摄影画廊则看中的是国内丰富的摄影资源,而不是他个人的艺术趣味。陈光俊意图让中国摄影作品进入国际艺术市场,使画廊成为国内摄影师与市场接轨的桥梁,把中国摄影介绍到世界上。通过一年的经营,“百年印象摄影画廊”的状况比预想的要成功。作为中国第一个经营专业摄影的画廊,“百年印象摄影画廊”对中国摄影家的创作无疑也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06陈庆庆

      陈庆庆出身高干家庭,父亲曾是文化部副部长。文革期间由于停课,13岁的陈庆庆被带到医院,接触到针灸的医学方法。随后而来的抄家、搬家、去干校,使她经历了国与家的剧变。自1980年代初起,陈庆庆往返于定居地奥地利和中国,在欧洲观摩了大量的艺术展览。她感到自己也能创作出其中的一些作品,于是用一个鸡蛋筐创作了她的第一件装置艺术作品。由此发展出来的《家》系列作品,成为陈庆庆往返于家国路途的内心渴求。陈庆庆的《克隆》系列作品希图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趋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陈庆庆认为艺术作品无所谓前卫,应是使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的有感而发。对于陈庆庆来说,女性的方式是奉献。就像大多女性奉献于家庭,女艺术家奉献于艺术。对于女艺术家,艺术创作与生育一样,都是心理和精神的付出、身体和情感的付出。艺术创作使女艺术家往往为此牺牲家庭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带来了满足感。

    07陈文波

      陈文波系四川重庆人,1986-1990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师范系,后在教师进修学校任教,1999年来北京成为职业画家。陈文波因工作需要,2002年搬入798厂。陈文波视大山子艺术区为这是真正完整意义的艺术社区,认为保留下来会有利于北京的发展。陈文波的早期绘画描绘人的身体,现在画“社会的身体”——在消费社会里被忽视的物体。他的绘画作品画面时尚好看,意图表现当今消费与电子时代的社会特征。

    08邓箭今

      邓箭今是广东人,198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雕塑专业,其后到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教书。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继续本专业创作,开始转向油画。2003年开始任教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邓箭今1991-1996年创作系列油画作品《自画像》,画面沉重而压抑。1996-1998年创作系列油画作品《有血有肉的东西》,1998-2000年创作系列油画作品《有关目击者的梦境记录》,探讨暴力和性的问题。2000年至今创作系列油画作品《夕阳为什么让我们如此美丽》,表现青春和飘的感受。社会、生命、青春、暴力、性结成了邓箭今艺术创作的主题,使他的油画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09枫翎

      枫翎,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艺术学院油画系,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九届研修班,1998-1999年赴欧洲和澳洲进行艺术考察。枫翎以行为艺术作品进入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曾经与艺术小组“當?COM”和摇滚乐队合作表演。2003年枫翎在大山子艺术区开设“天子时尚工作室”,出售自己设计的中式、带有文革服饰的时装。枫翎堪称“时尚界的另类分子,另类艺术界的时尚分子”。

    10付磊

      付磊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90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进修,现为自由画家。付磊初期的作品,吸收了民间艺术鲜艳的色彩和装饰趣味。1998年开始付磊开始以表现自我状态的膨胀造型,试图从内在挖掘中国人性情中的闲散和暧昧。他2003年搬入北京大山子艺术区,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他不希望艺术区的发展过于商业化而使艺术成份减弱。付磊认为艺术区日渐被媒体关注,一方面可能会对保留艺术区不被拆迁有利,但另一方面引来过多的不速之客像游览动物园一样对艺术家的搅扰会造成混乱的感觉。

    11傅歆 12罗群

      傅歆是北京人,199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工程专业毕业后,在四通公司任工程师,1995年后在IBM中国公司等多家公司做销售工作,现就职于一家美国公司。傅歆和他的妻子罗群在阅读报纸《精品购物指南》时,最初看到对798艺术区的报道。他们在实地感到艺术区气氛轻松、随意,旧厂房的环境比纯商业环境显得更加自然。大山子艺术区,无疑像是一块脱离工作环境的“世外桃源”。2003年底他们在大山子艺术区租了一个空间,决定开一个聚会的空间“磨俱乐部”——因保留原来工厂车间中的石磨而得名。他们还计划把“磨俱乐部”用作展厅和设计公司。

      罗群是湖北人,曾在北京学习国际贸易,现在中国科学院读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生。她喜爱艺术区的艺术氛围,并开始尝试绘画。她对艺术区是否被拆迁心存疑虑,也难以预知知艺术区“是否成为国际一流的氛围”、“环境如何改观”、“这里的艺术家有什么样的品味”等等诸多未来。

    13黄锐

      黄锐,北京人,是1979年“星星美展”的发起者之一。“星星美展”于1980年举办了第二届,1984年黄锐移居日本,1989年在日本举办了“星星十年”纪念美展。“星星美展”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端,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独立性的象征。2002年黄锐介绍日本的“东京画廊”在北京大山子798厂开办“北京东京艺术工程”,成为大山子艺术区形成的先声。黄锐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在艺术区频繁发起、举办当代艺术活动,成为艺术区最重要的构想者和推动者之一。黄锐的艺术作品涉及装置、行为、概念、摄影等艺术形式,为“星星画会”艺术家中罕有的艺术常青树。他的作品利用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政治标语口号、文献和二锅头酒等日常元素,以简洁而直接的当代艺术方式智慧地揭示社会生活中虚幻的一面。黄锐以其个人的艺术方式,使中国当代艺术在日益演进中不断获得新的启示。

    14康如松

      康如松,美国人,1954年出生。康如松曾在BROWN大学中文系学习,获伯克力大学中文硕士。1970年代末到台湾大学学习。1981年回美国攻读MBA,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之后,到香港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康如松1989年到北京从事律师事务所的工作,2003年成为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如松从报纸上看到关于大山子艺术区的报道,觉得这是很理想的LOFT生活环境。当他看到现在租住的空间,平生第一次感到和一个建筑有一种宿命的缘分。他自己设计居住的空间和家具,尽量利用收集来的工厂里的旧物,以使建筑保留厂房的原貌特色。他在屋中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使居所像一座小植物园。他认为带券顶的原建筑设计可能是亚洲唯一的包豪斯设计,具有极大的保存价值。

    15老三

      老三是云南西盟人,生于1969年。年幼因为喜欢连环画而开始学习美术,1994年来北京发展。为了生计由朋友介绍,从1995年至2000年在黑冰摄影工作室打工,成为摄影师。此后成为自由摄影师,2002年经向小丽介绍在798厂建立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以商业摄影为主业。谈及商业摄影,老三认为从业这些年国内商业摄影的技术、设备和意识都有了很大的飞跃,风格与个性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但从国内商业摄影的市场来看,与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内商业摄影市场还比较混乱,缺乏行业的标准,与国际同行的收入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国内企业对商业摄影的水平要求参差不齐,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已经具备较高的意识。

    16李利君 17洪燕

      李利君和洪燕在798厂的空间是“东成西就广告公司”。李利君学设计出身,1996年毕业后做广告设计。2002年他的设计工作室搬到798厂,年底成立“东成西就广告公司”,2003年搬入现在的空间。他很喜欢这种LOFT的工作环境。他的公司业务以平面和影视广告为主,因此希望艺术区的发展不要太纯艺术化,这样能产生商业的繁华。他认为广告是商业行为,好广告会以特别的创意来符合产品的相关性,会对销售有利。

      洪燕出身美术世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洪燕曾教美术基础课,由于缺乏新鲜感到广告公司尝试。因为她本人学纯美术出身,开始做广告比较辛苦,但一直在拼命学。1998年洪燕开始在盛世长城广告公司工作,干了4年。在工作中由于受到客户的认可,在休息之后开始自组设计工作室。洪燕的公司员工很年轻,自认是一个很自由的团队。他们从不放弃任何创新观念的可能,即使在提案前几分钟也会讨论新想法。公司设在艺术区也是卖点之一,可以每天接触当代艺术和大众媒体,随时面对各种各样的新想法。洪燕认为当代广告越来越艺术化,广告以艺术的包装来达成心与眼的沟通,与消费者进行交流,使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18李莫唯

      李象群的夫人李莫唯是沈阳人,自中学起爱好美术,199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学习,后成为职业画家。1996年李莫唯赴法国、意大利进行艺术考察,1999年到美国学习,回国后创办华世文化艺术公司,以展览和雕塑业务为主。2003年8月她租用798厂1000平米的空间,想开办一所美术学校。面临艺术区被拆的危险,李莫唯为保留艺术区积极联络艺术区各空间和艺术家向市人大提议案,并通过媒体呼吁社会关注大山子艺术区的发展。

    19李松松

      李松松生于北京,1988-1992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遂成为职业画家,兼做设计,2000年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4工作室从事创作。李松松的艺术创作主要是油画,几乎都是按照摄影图片绘制的粗笔风格的作品。他选择的图片题材是中国的,并要适合他的粗笔风格。即便图片反映的是关于政治的人物和场景,也不刻意触及政治,避免成为政治宣传品。李松松把画布分成方块,局部一次性完成画作。这种方式使他保持冷静的态度,进入绘画状态较为容易。这些画面的色彩近于单色,完全不同于人们日常的视觉经验。他选择的图片有些带有印刷网纹,他在画面上把网纹也直接表现出来。李松松自认用笔有点像临帖,笔触是人活动的痕迹,对绘画语言来说非常重要。

    20李象群

      李象群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后留校任教,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1990-200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2000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和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作为艺术家,李象群参加过2001年法国秋季沙龙和“中国风格”艺术展、2001年“光州双年展”等国际大展,获过1991年日本“91大子希望之森”优秀奖、2001年“艺术与科学”国际艺术展优秀作品等奖项。他两次获得“中国体育美展”金奖,作品均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收藏在国际奥委会博物馆。作为本届北京市人大代表,李象群与十多位市人大代表向北京市人大二次会议提出《保留一个老工业的建筑遗产,保留一个正在发展中的艺术园区——798联合厂》的议案,为保留大山子艺术区倾力呼吁。他认为大山子艺术区,是中国新文化发生的新迹象。北京不仅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还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新文化的推动者。

    21刘野 22宝宝

      刘野,北京人,1986-1989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专业,1990-1994年在柏林艺术大学造型艺术专业学习,1994年至今为自由画家。从1992年,刘野开始画长着圆脸盘、有点卡通化的儿童造型。这些小圆脸有时在幕布前合唱,有时站在峰颠松畔品味蒙德里安的冷抽象杰作,身份神秘而神情自若,处于真实与虚幻之间。刘野曾谈起小学五年级时被老师取消了去毛主席纪念堂铲土的资格,而他并没有把这种惩罚当回事,于是在老师心中落下“恕子不可教”的印象。也许多年后,这些小圆脸成为刘野独来独往于自我内心世界的艺术写照。刘野强调对生活和绘画都“不要太在乎”,这大概是刘野处事的智慧之道。宝宝,摄影家朱岩的女儿,拍摄《798》期间,宝宝过了一周岁生日。

    23马晗

      马晗与石冰洁是一对夫妇。马晗1994年毕业于浙美(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于1995年到北京大学听哲学课。1996年马晗居住的“圆明园艺术村”遭警察驱散后,马晗辗转于图书馆、书店、物业公司、平面设计等工作。马晗较早的一些以白衬衣和交通路口为素材的作品,源于他在公司上班的“白领”工作经验。他认为中国的“白领”们无独立见解、无文化根基、无政治观念,处于失重、飘的状态。移居798使马晗觉得受益不少,获得了许多交流的便利和机会。

    24马树青

       马树青1976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校装璜专业,并留校从事绘画创作。1989年去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自由绘画专业,1995年毕业后移居巴黎,现往返于北京和巴黎。南德的艺术家画抽象画比较普遍,马树青受其影响开始画抽象画,感到表达非常自由。马树青还受当时极简艺术的影响,到法国之后思考的更多的是 “为什么画”和“绘画是什么”等问题。马树青说“绘画是一种状态”,并且计划回国画具像作品,以及利用新媒体创作。他觉得在国外艺术家主要生活在工作室的封闭环境中,面对的主要是收藏家。国内现在展览较多,交流很充分,并且有文化的亲近感。对于马树青来说,“艺术是生活的方式”。

    25满开慧

      满开慧是重庆人,上美术职业高中时就喜爱版画。职高未毕业即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1986年毕业,与丈夫邓箭今同学。1987年在成都从事模型设计,后到佛山大学教设计,1992年到广州教美术。1996年辞职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助教班进修版画,1997年创办“三版工坊”,从事版画创作。2003年7月进入大山子艺术区,主要靠设计支持版画创作,同时希望通过版画工作室来为艺术家服务。满开慧把办工作室视为一个“快乐的过程”,认为生活的过程很重要。她希望建成一个版画网站,用来发布全国所有版画家的作品,促进版画艺术产业的发展。

    26毛栗子

      毛栗子的油画作品《徘徊》创作于1980年,《徘徊》所描绘的是一片肌理逼真的水泥地面上抛掷着几个烟头。这个今天看起来依然显示着浓郁的写实绘画语言的作品,在那个年代居然被主流美术认定为“颓废”艺术。绘画是毛栗子自幼的乐趣。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砸毁画箱,毛栗子平时把画箱藏在床板后。写生时谎称到同学家写作业,将画箱藏在书包里带出家门。不论是上学、下乡还是在工厂上班,绘画都是毛栗子的拿手项目。1973年,毛栗子进入空政文工团担任舞台美术工作。在参与了第二次“星星美展”后由于和外国朋友的频繁接触,作为军人的毛栗子不断受到政治上的压力。1988年毛栗子被迫退役,继而前往美国办画展。之后又到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任客座教授,此后定居巴黎。近两年毛栗子在国内投身于室内设计,并视之为自己目前的乐趣所在。

    27聂牧

      聂牧的父亲是一位国画家,本人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和版画系受过科班美术专业教育。现在聂牧是一位油画家,并经营着一所新加坡在北京的画廊——北京季节。聂牧自认是一位佛教徒,她把佛视为接近超自然状态的人。佛不但是聂牧的信仰,也是她的绘画着力描绘的主题。聂牧认同女性的特质,认为女性是无体系的、感性的、身体性的。她所感知的女性世界观和女性艺术仿佛是从身体“流出”的,而不是理性思辨的结果。

    28邵帆

      邵帆1964年生于北京的艺术世家,从事油画、雕塑和设计的创作。自1995年始,他利用明式家具的构件与现代设计拼合制作椅子装置,打破雕塑与设计之间的界限,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当代艺术活动。2002年末,邵帆进入北京大山子艺术区,创办“八十坐”法式餐厅。邵帆将椅子装置放在“八十坐”中提供给人们使用,将原来以视觉空间方式构成的艺术品实用化。公众对大山子艺术区的关注由于传媒的大量报道而日益升温,邵帆认为虽然这种影响的结果难以论断,但存在商业化的危险。对于大山子艺术区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区域,邵帆认为最适合驻扎艺术机构。

    29石冰洁

      石冰洁1995年入北京商学院学习美术,毕业后从事电脑平面设计。2003年SARS期间石冰洁去无锡、云南等地旅游,由此开始自己的绘画创作。在朋友们的鼓励下,石冰洁通过尝试绘画找到了自己个人化生活的感觉。石冰洁幼年遭遇唐山大地震痛失至亲,内心对亲情充满渴望和不安全感。感情生活和婚姻的经历成为石冰洁发现自己、自我调节的过程,从事绘画使她增加了一个自我认知与肯定的方式。

    30石心宁

      石心宁1969年生于辽宁,199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师范系,1993年到北京成为自由画家。石心宁的油画以黑白单色为主,平涂有颜色的画边,作品大致分为三个系列。系列一是选择大众媒体里的图片创作《社会新闻》,大多以时尚女性为主。系列二是将毛泽东画进中外各种新闻图片中,以捏造的方式制造一种新闻式的真实感。系列三是将美术史中经典作品的场景与当代景观混合在一起。石心宁的作品用颇具真实感的幻象,映射出一代人所经验的视觉世界的梦幻和变迁,充满智慧而感伤的人文情怀。

    31史国瑞

      史国瑞,山西太原人,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摄影专业。史国瑞1996年开始专注于针孔摄影,迄今成为国内最著名的针孔摄影家。史国瑞的针孔摄影如同一个工程,如2002年他利用长城的一个烽火台做暗箱拍摄长城。针孔摄影在实施前需要经过现场勘察、提前设计拍摄方案来解决技术问题,现场感光往往要经过数个小时。由于影像直接感光在相纸上和对自然光的依赖,每幅针孔摄影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史国瑞选择的拍摄对象许多都是历史文化遗产,他用针孔摄影如此古老的成像技术赋予这些伟大的文化遗迹更加迷人的象征性。针孔摄影的不可替代性,使史国瑞的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探索摄影艺术终极价值的先声之一。

    32史钧

      史钧,白族,云南德洪人。史钧曾自学国画,1984年开始学油画。1989年他到云南艺术学院进修工艺,1991年开始创作艺术作品。后来在傣剧团工作9年,从事舞台设计。1998年到云南艺术学院学习油画,2001年毕业。史钧觉得云南生活比较宽松,对生活细节和记忆更加关注。以前学中国画,感到修养在艺术中很重要。后来的油画也与自己学习国画的笔墨有关,意图用油画的笔触展现作品。

    33师建民

      师建民不但具有典型西安人的交往方式,还散发着浓郁的古都文化气息。他早年曾在西安的家具研究所工作,1984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家具专业毕业。在他改造的车间里,陈设着大幅碑拓、隋唐风格小型造像和书法习墨,以及独立式的起居空间。然而其中最惹眼的,是他设计的银光闪闪的钛合金“不是坐的椅子”。草书造型的椅背和支撑使这些昂贵的家居用品,成为师建民作为一个设计师发挥想象力和个人兴趣的设计标本。

    34隋建国

      隋建国是山东青岛人,他的生活和艺术经历在同代中国艺术家中非常典型。初中二年级时他被迫顶替母亲进入纺织厂上班,包装、机修、运输等工种都干过。由于不甘心这种境遇隋建国开始习画。他临摹过山水画,在厂工会美术组做过宣传,后来在区文化馆雕塑活动小组学雕塑。由于动手能力强,考取山东艺术学院,开始职业雕塑教育。毕业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攻读硕士,现在任雕塑系主任。隋建国认为自己能上大学是非常幸运的,教育不但改变了他的生活命运,还使他有机会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脱离现实主义和表现变形的学院雕塑传统的抽象雕塑语言入手,隋建国逐渐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转化为新的雕塑写实语言。不论是他简化衣纹和研究衣纹的中山装还是放大成数米的玩具恐龙,都使写实的雕塑语言具有强烈的当代性、观念性与公共性。隋建国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可以被视为当代艺术“中国经验”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35孙宁

      孙宁,沈阳人,10岁开始接受基础美术训练,1992-1996年在鲁迅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学习。1996-1997年,孙宁在保加利亚游学,1997年去英国。由于对经营管理发生兴趣,2000-2002年在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攻读艺术管理专业并获硕士学位。2003年至今,在大山子艺术区“时态空间”担任艺术总监。孙宁觉得在英国学到的艺术管理知识,很难在国内适用。因为英国的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扶持和规范,属于非盈利、非商业的经营,只要保证收支平衡就行了,其主要作用是以文化影响和引导大众。而在中国从事文化产业压力比较大,大家都希望以此赚钱,而不是更多地考虑文化的社会功能。国家也没有进一步相应的政策扶植文化艺术的发展,从西方学来的规范化的知识难以得到发挥。

    36孙原 37彭禹

      孙原1986年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1995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在北京132职中教美术,1999年离职。彭禹的父亲是鲁迅美术学院的油画家,她于1990年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199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成为自由艺术家。孙原和彭禹不但一同生活,并且一同创作艺术作品。他们的许多作品以人体组织为材料,体现了对生命异乎寻常的关注。他们近期的作品以装置和事件性艺术为主,表现出鲜有的大胆艺术创意和智慧。2002年9月他们看中798厂高大的空间和便宜的租金,在其中租了一间工作室。随着大山子艺术区日益受到媒体的关注,彭禹希望这个区域不要变得“太时髦”、“太自由化”,要向“文化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北京当代文化的基地”。

    38王朝

      王朝1971年生于北京,成长于洛阳,199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曾在多家公司任平面设计师和创意总监,1999年自组公司,并编辑完成画册《NOW1个性与疯狂》。其后历时两年多时间,于2002年底完成画册《NOW2纯粹·局部接触》,一本600多页汇集河南、北京、成都、广州、深圳、上海100多位文化精英的访谈和艺术作品集。王朝2002年进驻798厂创办“闹设计俱乐部”,从事设计和当代艺术活动,2003年离开“闹设计俱乐部”再次创业。《NOW2纯粹?局部接触》的设计和编辑充分体现了王朝巨无霸式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可以视之为中国当代平面设计范例中的宝典。

    39王菁

      王菁的母亲是一位芭蕾、川剧、歌剧的跨行当演员。王菁在4岁就开始参加专业剧团舞台剧的演出,10岁开始学习舞蹈,11岁进少年宫学画。1995-1997年王菁在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学习,1998-1999年在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做交换学生。在欧洲的学习使王菁意识到以前在国内学习的缺陷。欧洲学生注重独立思维,相信自己的判断力,重在培养自我而不是单方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在家庭的变故和海外生活的迷茫感中,在一个偶然的机缘王菁通过打坐感受到佛教的境界,成为佛教徒。出于对新媒体的兴趣,王菁1999-2002年到英国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信息设计(communication design)专业。2003年开始在北京大山子艺术区“北京东京艺术工程”任经理,得到其充分发挥艺术管理才能的机会。

    40王迈

      王迈来自黑龙江伊春,早年习现代汉诗。后因学画赴北京应试,顺势留在“圆明园艺术家村”当职业艺术家。那时王迈画过颇具表现力的大幅油画来描绘“行进在海浪波涛中的黑色钢琴”,可以感受到他在那段生活中高涨的艺术激情。后来王迈把艺术注意力放在表现“大众传媒的暴力”,并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行为艺术、摄影等方式。现在王迈又将中国古代的书画形式和国际新闻时事交替地纳入自己的艺术领地,并不断制作装置艺术作品。王迈在北京十余年来的艺术生活,可以视为他的个人成长史。从他的艺术发展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怀抱青春梦想的艺术青年如何演变成为一个成熟老到的艺术家。

    41吴小军

      吴小军出身军人家庭,自幼喜画,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虽然在校期间正值“八五新潮美术”时期,但吴小军一直潜心院派油画。1992年吴小军在北图(今国家图书馆)办过个人画展,1994年还作过《新潮美术》杂志的美编。直到1997年获知“涅槃Nirvana”乐队的主唱柯本自杀,吴小军感到对“奶油色”津津乐道的学院油画教育是建立在知识层面而不是生活方式上的,于是他停下了画笔。1998年吴小军开始创作一系列带有剧照情节式的观念摄影,开始涉足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方式。吴小军自认对当代艺术方式的启蒙得益于自己大学毕业后在《开拓》杂志工作的经历。那时《开拓》杂志以大量经典的国际大师摄影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插图,使吴小军感受到摄影的震撼力。吴小军2003年的雕塑新作取材于新闻事件的图片,他称之为“新寓言”。吴小军把中国当代现实看作一出“大活报剧”,在其中他通过艺术作品宣示自己对现实的判断和态度。

    42向小丽

      向小丽是苍鑫的妻子,她在798艺术区的服装店名叫“领袖服饰”,不但出售自制的中式时装,还承担电视剧、歌星演唱会的演出服。向小丽自述对时装的偏好来自善裁剪的母亲和自己的时装品位,还经历过从事服装经营的生活励炼。其后通过拍摄时装照,向小丽开始了自己在服装领域的发展。向小丽乐于为顾客参谋,深觉经营服装店是迄今最适合自己性情的事业,并沉浸于自己的幸福感之中。

    43肖鲁

      肖鲁生于杭州的油画世家,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肖鲁和唐宋于1989年在“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上实施的“枪击事件”行为,使中国美术馆为此闭馆一次,成为那次大展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枪击事件”颠覆了对艺术的认知,在触动中国社会禁忌的同时也打破了艺术的禁忌。其后肖鲁移居澳大利亚,做自由艺术家。肖鲁携带唐宋的等身塑像出现在纽约的不同公共场所,以这种奇异的方式继续她的行为艺术旅程。搬入北京大山子艺术区的工作室后,肖鲁以图片和实物的方式再次表现自己多年前的艺术和多年后的生活感受,也许这正是肖鲁新艺术的起点。

    44邢俊勤

      邢俊勤自幼喜爱美术,1975年被送到山西大学进行美术基础教育,毕业后回乡做美术和音乐教师。之后邢俊勤成为电影放映员,并利用白天写生。1979年他获得当地电影海报比赛一等奖和幻灯比赛二等奖,又值部队需要美术人才,于是参军放电影、搞宣传。1985年邢俊勤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毕业时受到当时流行的古典风油画的影响。1991-93年邢俊勤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接受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邢俊勤尝试用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进行军事题材绘画的创作,在保留艺术个性的同时得到主流绘画的接受。1997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以其“军事新具像绘画”受到广泛认可。邢俊勤2003年初搬入大山子艺术区,很喜欢这里艺术家自由交流的气氛。现代艺术在这里可以和大众直接接触,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导大众。保留这个艺术区,对中国国家的形象和当代文化的建设两方面都有利。

    45徐春生

      徐春生出生于北京,儿时喜欢书法,中学时临摹过《芥子园画谱》。由于在自己的画上题打油诗,被老师视为影射时政遭到过分指责,从此弃画。中专毕业后在化工公司从事经营工作,1986年下海做过贸易、广告策划创意,1993年自创广告公司。在798投资“川菜6号”饭馆,并从事空间设计和装修。至今徐春生还念念不忘儿时在文革期间,被送到农村所体验到的田园生活的快乐。

    46徐轶尊 47吴敏

      大山子艺术区中的“江湖”是一个提供西式餐饮的空间,空间的设计由经营者徐轶尊自己完成,作为当年赠送给妻子的礼物。徐轶尊是一个“建筑票友”,推崇建筑的“传承”。徐轶尊解释的“传承”,是保留传统最“美丽”的部分,添加新的可能性表达。徐轶尊对中国当代建筑持批评态度,认为几十年来许多建筑先是对中国传统的否定,改革开放后又是全面对西方的复制,缺乏“传承”。徐轶尊认为中国建筑的精华在于青砖白墙,所以“江湖”室内就用青砖白墙做装饰。徐轶尊给出的“江湖”的定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则。徐轶尊的妻子吴敏,是北京大学在读的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48徐勇

      徐勇1954年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专业。徐勇曾担任北京轴承工业公司工程师、北京广告公司摄影师,1990年出版《胡同101像》摄影集引起国内外关注。因为拍摄胡同,促使徐勇策划创办了“北京胡同游”,推进了北京胡同作为人文景观和城市资源的开发、宣传和保护。2002年徐勇进驻798厂,参与创办“时态空间”和“百年印象摄影画廊”,成为大山子艺术区的重要推动者和宣传者。经过一年的不懈经营,“时态空间”已经成为北京时尚和当代艺术的新焦点。徐勇的摄影作品以胡同这类北京传统城市风貌为对象,通过对城市生态的景观及人物的记录,为北京留下我们这个时代曾经的生活文献,赋予这座城市感情至深的人文关怀。

    49颜皎

      史钧向我介绍了他的夫人颜皎的情况。颜皎的家乡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海,父亲是湖南知青,后来做教师。她的家在河塘边,家庭生活自然而乐观。原本是颜皎的妹妹开始学美术,颜皎渐渐觉得自己也能画,于是开始学画。1999年,颜皎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她喜欢“素描的感觉”,认为绘画“漂亮就好”,希望通过绘画表现出“最纯的美”。

    50于凡

      于凡是青岛人,198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就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于凡学雕塑受家庭的影响,他本人素爱雕塑的手工感,致力于雕塑的传统写实语言的发掘。于凡觉得中国当代雕塑没有自己的东西,从早期学法国到后来学苏联,都更多的处于一种模仿。中国当代雕塑只有从自身观念出发,才能做出真正有自己中国特征的雕塑。1996年开始,于凡把中国民间的造型味道用来表现当代日常生活。现在他的创作大多采用玻璃钢材料,题材宽泛,表现出中国式的“异国情调”。于凡觉得当代雕塑的身份越来越模糊,中国的雕塑还未融入国际社会,雕塑仍有很多发展的余地。于凡认定新的雕塑语言的发展,与人的当代状况有关。

    51喻高

      喻高自幼习画,受到身为画家的母亲的艺术熏陶。母亲精心保留着喻高儿时的涂鸦,这些涂鸦又被喻高用在了自己晚近的艺术作品中。儿时喻高所耳濡目染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罗丹等的印刷品虽然未必精致,却铸就了她从事雕塑艺术的前缘。1999年喻高获得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成为北京服装学院的教师。喻高最近的系列作品《魔面》、《魔花》、《魔道》等,体现了佛教造像和佛学思想对她的深度影响。喻高称佛学是一种“整体智慧”,超然于专业技能和知识这样的“局部智慧”之上。面对喻高所创造的涂着红色指甲油长着七、八根指头的金手或者长满眼睛的金面,好像泾渭分明的“佛”、“魔”二界虽然法术高强,却难敌喻高经过多年艺术修炼的一双纤纤玉手。

    52张玮

      和喻高同处一室的张玮来自山东,有一位研究民间美术的父亲。大概是家学的影响,张玮成为了艺术家,虽然他不以为自己有任何民间美术的出处。张玮1995年来北京,先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后于2003年获得雕塑系的硕士学位。即便学成正果成为职业艺术家,他也始终记念着刚来北京时飘忽忐忑的生活。这种感受可以在他早先的作品中得到印证,如在他的作品《惧》中一圈锋利的金属尖刃刺穿的汽车轮胎。当他把黑色自行车橡胶外胎覆满巨大的树木枝干,为我们制造出了一个梦魔般惊人的超现实主义景观。现在黑色自行车橡胶外胎犹如张玮新发明的时装面料,爬满他所穿戴的棒球帽和夹克,以及诸如女式皮靴这样的日用品。

    53张小涛

      张小涛1970年出生于四川,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教于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美术系,生活于北京和成都。张小涛持续地把彩色照片式的街头死鼠、狼藉的餐桌和霉变的蛋糕等形象,放大到4米长的画布上,来表达躁动的北京生活带给他的内心感受。张小涛的绘画像揭开了一道美丽的疤痕,在用成倍放大、令人难以回避的物象来吸引观众目光的同时,暗藏质疑生命体验的杀机。张小涛用绘画的表象和生活的反思所调和的诡丽色彩,为我们的当代生活涂抹出视觉与感悟的双重艳妆。

    54赵半狄

      赵半狄是北京人,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9年开始成为自由艺术家。赵半狄曾经是“新生代绘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但很快赵半狄就觉得“没有理由再面对画布”,因为用油画“没有可值得创造的”,认为自己“探讨内心世界的古典时期可以结束了”。1994年赵半狄开始尝试装置、物体、行为等艺术方式,他认为1996年是自己真正的当代艺术时期的开始,希望通过“放弃自我,与公众进行更多的交流”。1999年赵半狄最为知名的系列图片作品《赵半狄和熊猫咪》出现在北京地铁,成为当代艺术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杰出范例。赵半狄“希望模糊生活和艺术的界限,通过艺术给社会一种可能”。

    55赵春男 56徐修凯

      赵春男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后在哈尔滨大学美术系任教,1999-200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助教研修班学习当代艺术。目前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公司的经营上,他和徐修凯在大山子艺术区的空间叫“中方角”。他对空间设计很感兴趣,试图把当代艺术融合到空间设计中,体现当代的空间感受。大山子艺术区特殊的艺术氛围,对公司的经营会有所帮助。

      徐修凯是哈尔滨人,自幼喜爱绘画。1999-200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助教研修班学习,以创作东北风景的油画为主。他认为写实油画不是当代艺术的主流,但自己会坚持完善创作,来作为传统艺术的因素体现存在的价值。2002年7月他的公司搬到798厂,看中的是可以自己改造空间。徐修凯开始是为朋友做设计开始发展自己在设计方面的工作,主要从事平面和室内设计。他崇尚设计的减法,认为设计越简洁越好。

    57赵四海

      赵四海生于河南洛阳,父亲擅长国画。四海上过美术职高,在百货公司做过经营。1992年停薪留职后,赵四海做装修工作。由于为三门峡政府部门装修后钱款难讨,装修也只好停了。1998年赵四海来北京在一家报社作编辑、记者,1999年参与在艺术圈颇有知名度的文化图录《闹NOW1》的编辑,2000年参与大型艺术图录《纯粹》的采访和编撰。2002年10月赵四海的公司进驻大山子,建成“闹设计俱乐部”,举办过不少知名的当代艺术活动。作为广告公司和设计俱乐部的经营负责人,赵四海正在努力构筑一个设计师的网络。

    58朱钧

      朱钧1962年去美国,1969年在美国教书,同时成为美国最早的义工建筑师。他现在已退休,在北京一家公司作顾问。他在美国曾经有过做社区艺术中心的经验,并且参与过台湾工厂艺术区的改造项目。他在大山子艺术区租了一个工作室,并且不断就艺术区的合理发展问题提建议。根据以往的经验,朱钧建议召开一个由当地政府、厂方、开发商、艺术家和关注大山子艺术区发展的人士共同参与的论坛,讨论艺术区发展的确定目标。同时要避免转租和过度商业开发等问题,避免人为的地皮炒作,这样才能保持艺术区的特色。最好成立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开发管理公司,来统筹艺术区的发展。

    59陈羚羊

      陈羚羊生于浙江,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陈羚羊的艺术作品以她个人的女性身份为出发点,把女性私密性的生活通过艺术作品公开化,使观众关注女性生活的特质。如她将带有经血的卫生纸裱成长卷展览,把女性一年十二次月经匹配为十二个花季用拍摄自己的身体器官的摄影方式展现出来,把自己生活工作的工作室用监视器与酒吧电视连接起来供人们观看(观众还可以在开放期间随意通过酒吧进入她的私人空间)。陈羚羊的作品都以自身为媒介,也使艺术家本人容易成为被观众关注的焦点。这就需要艺术家具备把自己暴露在公众目光下的勇气,这种处境和女性本身在公共社会生活中经常处于被观看的地位颇为类似。

    60郭世锐

      郭世锐生于1952年,曾经在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现代艺术中心任经理,从事当代艺术的经营和推广工作。1990年代,郭世锐在海内外参与了大量中国当代艺术的组织活动。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当代艺术在国内的低回报,他离开原职。2003年郭世锐与罗伯特合作,在大山子艺术区开办艺术书店。郭世锐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受海外艺术思潮的影响较大,希望通过艺术书店为国内艺术家和公众提供更多的海外艺术资讯,促进当代艺术在国内的发展。他认为目前这方面的读者群比较有限,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来补充和提高大众在当代艺术知识上的素养。

    61贾涤非

      贾涤非1957年生于东北,198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3年开始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 1999年到深圳大学艺术学院任教,2001年开始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贾涤非的油画用笔用色发挥自如,画面常常线面结合。贾涤非对吉林油画的风格影响较大,常常有年轻画家一出手便知来自吉林。

    62李克凡

      李克凡是石家庄人,自幼学习音乐,曾经在部队做文艺兵。1998年到北京做经营工作,1999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表演,2000年开始做表演活动的艺术总监和经营公司。李克凡是王健的搭档,公司以文化交流和艺术经营为主。艺术区日趋热闹,使他们觉得越来越不适合做艺术家工作室。也许在这个区域从事交流和展示活动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李克凡认为大山子艺术区租金的上涨,将导致这一地区在未来发展的日益商业化。

    63林菁 64居奕

      林菁生于广州,199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93-199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和壁画,1997-200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林菁2000年到798厂租用工作室,主要做设计。林菁对材料的兴趣,使她在家居用品设计方面得以充分发挥。她设计的水滴状的骨质瓷饮具和纺织面料的灯具,都显露出她对材质和设计功能上的敏感。

      居奕198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连环画系,1987-1990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之后从事油画创作。1995年开始开办广告制作公司,2000年开始经营“世纪工场”公司,以广告后期和电视媒体形象包装为主。居奕认为能进入大山子艺术区的艺术家大多是生活较为富裕的艺术家,其他大部分艺术家还是租不起这里的空间。大山子艺术区的发展只有政府、企业、基金会的参与才会真正形成规模,否则艺术家只会暂时占用这里的空间而不能长久。

    65罗伯特Robert Bernell

      罗伯特,美国人,曾就学于斯坦福大学。1986年到南京大学进修,曾先后就职于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亚美通讯公司。罗伯特从1991年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他创办的中国艺术网站chinese-art.com曾是最专业的关于中国艺术的英文网站。现在罗伯特是八艺时区Timezone 8的副总裁,是大山子艺术区最早的进驻者之一。八艺时区出版了许多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图录,并且出售专业的艺术书籍。罗伯特通过其网站、出版物和收藏介入中国当代艺术,成为该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

    66玛琳Malin G?teman

      玛琳是生活在德国柏林的瑞典人,没有美术教育的背景。她在柏林从做画廊兼职工作开始,逐渐成为一个职业的画廊经理。她所工作的“空白空间”画廊,是柏林PRüSS & OCHS画廊在中国的分部,于2004年2月开放。柏林PRüSS & OCHS画廊1997年创办,经营大量的东亚和南亚艺术家作品。该画廊曾于2002年在上海开业,由于SARS关闭。此次在北京重新开张,看中的是北京活跃的当代艺术文化和大山子艺术区的艺术氛围。玛琳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有很高的水准,但艺术工业还处在发展中,大量外国画廊正是看重了这种时机来投资的。“空白空间”画廊的工作是,向所有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人介绍艺术家们的作品,发展欧洲与中国艺术家之间的交流。

    67摩根 Morgen

      摩根1987年毕业于贵州轻工业学校装潢专业,1991年到北京,曾在 圆明园 艺术村生活,2002年开办“三个贵州人”餐厅。摩根晚近的油画作品是《潜水者》系列,以蓝色等单色为基调,描绘潜在水中的人物。人物在水中的造型和水光的效果颇具视觉吸引力,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超出日常的生活状态。摩根对潜水者的正面描绘突出了面部肖像,我们通过水中世界与画中人的对视成为作品视觉张力的焦点。可以把摩根对潜水者的描绘,视为我们的某种生活状态的暗喻。

    68欧阳晓妮

      欧阳晓妮是四川人,1990年到北京的报社工作,后来从事餐厅工作。2000年开始在北京开川菜风味的“金谷仓”餐厅,2003年受798建筑的吸引在大山子艺术区开“金谷仓”分店。欧阳晓妮自认是以个人的唯美标准在经营餐厅,注重味觉和视觉的双优服务。她喜爱鲜花,所以不论时价如何也要保持餐厅以鲜花装点。欧阳晓妮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几十年来一直比较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中国当代艺术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69史金淞

      史金淞来自湖北,他的父亲是一位雕塑家。史金淞1989年入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1994年到湖北省美术院从事雕塑专业创作,2003年底在大山子艺术区租了工作室。史金淞的作品从日常家庭生活的角度出发,表现“日常的设计性及其背后的权力性、权力的暴力性、暴力的公共性”。他制作的婴儿车,同时由尖利的金属武器组成。他将哈雷跑车的部件,组合成一架手扶拖拉机。他的作品,凸现出对人与其制造方式之间荒诞关系的象征性理解。

    70王健

      王健是石家庄人,1987年开始学习美术,1999年到法国蒙彼里埃国立美术学院学习。王健看到大山子艺术区群体日益壮大,于2003年在艺术区开办工作室,举办美术学习班。王健已经出版了几本个人和工作室的素描集,他的创作涉及雕塑、装置、油画和设计等。他的油画以绘制在金属表面的人体为主,试图表现他眼中的人性。他设计的椅子颇为新颖,富于智趣和现代感。

    71文琳

      史国瑞的夫人文琳是山西太原人,在大学学的是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曾做过平面设计。她开办的“汉唐陶艺”工作室是太原第一家陶艺工坊,已经开办了五年时间。现在她在大山子艺术区“时态空间”做执行经理,非常喜欢艺术区的气氛和环境。在艺术区与各界人士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开阔视野,可以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文琳坚信,一个人必须做自己喜欢的事。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文琳希望能够在此开辟自己新的艺术事业。

    72项云

      史金淞的夫人项云是湖北人,自学美术,2000年开始画画。她的绘画主题是仙人掌,刻意表现仙人掌所具有的柔软和尖锐的双重特性。她把生活的感觉带入画面中,喜欢表现色彩与质地的透明感觉和细腻的变化。植物似乎是女性艺术家偏爱的表现题材,通过对植物的描绘,艺术家把个人的趣味和对生活的感受融入对植物肖像式的表现中,项云的绘画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色。

    73熊文韵

      熊文韵于198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1985-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1987年移居日本,1993年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日本画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1997年任日本文教大学客座研究员。熊文韵早期的绘画以重彩的方式描绘藏族生活,后来把藏族服饰的多彩风格用在观念装置作品《流动的彩虹》中。《流动的彩虹》为在藏区的运输车辆覆盖不同颜色棚布,以装置的方式形成流动的景观。熊文韵还将这一方式用来装点藏区建筑的入口,手法简洁而富于视觉美感。熊文韵的近期作品集中在她自创的一个叫“空空”的卡通造型上,“空空”出现在环保垃圾袋上,也出现在万国旗上和其它场景中,还将出现在Flash动画里。“空空”的出现已经成为熊文韵新艺术的标识。

    74周颖 75君岛喜久江Kimi

      周颖1995年毕业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专业,1995-1998年在红门画廊工作,1998-1999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工作。因为希望为朋友排练音乐提供场所,2002年周颖在大山子艺术区开办“微波释”音乐酒吧。周颖希望把在国内还不为大众所知的西方音乐类型,通过酒吧的音乐特色经营介绍给大家,为大家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类型的生活状态。当代都市人工作赚钱,目的是享受生活。“微波释”就是这样一个享受不一样生活的场所,人们先了解富有特色的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别致的音乐。

      周颖的合作搭档Kimi是日本人,早年在巴黎和新加坡生活,因为喜爱音乐和周颖志趣相投开办“微波释”。她们开酒吧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赚钱,也是看上大山子这个别具特色的区域。她们为酒吧付出了心血,希望这个区域的文化特色能够保持下去。

    76张强

      张强的公司“灰色地壳”是一个从事室内设计为主的公司,原先在公寓楼里办公,没有什么个性特点。2002年4月他们发现了798厂的空间,于是租下了现在这个“能塑造自己特点的空间”。“灰色地壳”办公室地面的水槽中游弋着金鱼,会议厅是一所能与室外通透的玻璃房子。大山子艺术区的兴起,使公司成了MV的拍摄现场。张强认定有了大山子艺术区,北京更加体现出现代艺术与文化的中国特色,非常有利于与国际进行交流。他希望公司的设计与文化、艺术相结合,体现高品位的文化观念和底蕴。他的公司服务于中层以上的有品味、有追求的社会群体,努力让公司优秀的设计创意融入每个家庭。

    77田畑幸人Yokihito Tabata

       田畑幸人是大山子艺术区“北京东京艺术工程Beijing Tokyo Art Projects(简称B.T.A.P.)”的总经理。B.T.A.P.是位于日本银座的东京画廊在北京的艺术中心。东京画廊创办于1950年,举办过许多重要的国际艺术家的展览。B.T.A.P.对大山子艺术区的进驻吸引了后来的大量进驻者,成为艺术区形成的带动者之一。田畑幸人早在1989年就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他认为北京有可能成为亚洲当代艺术的中心,这也是他选择在北京开办艺术中心的重要原因。他希望B.T.A.P.能够在北京占据亚洲当代艺术的先机。

    图文来自于\"世艺网\"www.cl2000.com

    http://www.798.net.cn/798renwu7.htm#1

  3. 安普若 Says:

    标题:其实798是再2000年之后才刚刚火起来。

  4. 安普若 Says:

    标题:回顾酒仙桥(一):建设电子工业区(转帖)

    回顾酒仙桥(一):建设电子工业区

    2011-01-02

    建设酒仙桥电子工业区时,计算机还没有列入发展计划,但是一旦明确了计算机的目标,酒仙桥的电子工业基础便起到孕育和支撑作用,要说中国的计算机,不能不说酒仙桥。

    美国建筑界人士来到北京798艺术区时惊讶地发现,这里居然存在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包豪斯建筑群,绝对称得上人类工业发展史上的珍贵文物。

    笔者还是初中生的时候,学校组织参观,出东直门后一路走到刚开工的电子管厂,进入厂区先看到机加工车间,又到装配楼看到玻璃墙后的白衣女工聚精会神地低头装配电子管里细小的电极,用蓝色的火焰烧制玻璃管。几十年了,一想起电子工业,这组蓝色的火焰就总在眼前跳动。

    电子管一度代表着现代化,代表了社会主义,代表着国家的实力。1953年末,开始建设酒仙桥时,诺大的北京街头能够见到的仅有194户私营无线电行,从业总人数409人。学生们哪有机会见识这种现代化的电子工厂,不用老师招呼,都在楼道里小心翼翼行走,一路轻声细语。

    在网上地图测量,东直门到大山子路口,5.13公里,向南拐去,依次是718厂、电子管厂和有线电厂。不过,现在就是学生参观,也难有步行的安排了。
    北京酒仙桥电子工业区的工厂直属电子工业部,原来是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十局就是电子局,中国的电子管和电子管计算机都是在这里现身的。

    酒仙桥,明清时属大兴县,多为农村旷野,坟地居多,有据建筑仅95平方米。1950年,酒仙桥建立村政府,所辖住户300余户,几座村落隐现小桥流水、稻田飘香,芦苇丛生,南坝河时有泛滥,农田苦于受涝。东赵家村南坝河有座三孔桥,相传酒仙掉下酒篓,河水溢香,故又称酒仙桥,演变成地名沿用至今。

    新中国的北京城市规划,工业区都放到东郊的朝阳区,化工在最南边的大郊亭,冬天的季风不会影响城区空气,机械在大北窑,棉纺区在朝阳门外红庙,离城区都很近;电子工业选中酒仙桥自成体系,为的就是远离市区。

    1952年,中关村建设科学城,学院路建设大学城,工业区也并驾齐驱开工。
    1951年10月29日,王诤就建设无线电零件厂和电子管厂报告政务院,当天即获周恩来批准,拨付外汇卢布300万元,分别与苏联和德国洽谈援建。

    1951年12月,苏联部长会议同意援建中国电子管厂(774厂),列为“一五”156项工程之一,派出专家莫热维洛夫、特沃洛果夫、卡明斯基、梅尔金等,从设计生产、财务会计,直到车间工艺,包括生产技工共达300多人。
    1952年5月,厂址确定在北京陈各庄,厂区东西800米,南北400米。1956年10月15日14时北京电子管厂举行开工典礼,李富春副总理、聂荣臻元帅等到场讲话祝贺。工厂职工4229人,预计年产量1220万只电子管。以后产量计划增加,职工多达1万多人。

    首任厂长为周凤鸣,1920年12月出生于河北景县,1933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历经抗日作战、民运工作,1949年后任人事和农林管理工作,1954年任电子管厂筹备组组长,建成后为首任厂长,后任北京市机电工业局局长和国防部十院副院长,1980年1月26日病故。

    周凤鸣厂长重视、尊重知识分子,他从小学开始举办文化和技术培训,直到带领技术管理干部赴苏学习一年多,任职期间培养出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全面满足军民市场需要。1959年,40天就组织全厂完成全军雷达和全国广播电台大功率发射管试制,弥补苏联停止供货的危机。
    774厂,左边是正门.

    第二个开建的是无线电零件厂,这是一个巨无霸企业,后来拆分成几个分厂,现在扬名世界的798就是其中之一。

    1952年8月无线电零件厂筹备组成立,后更名为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718厂),1953年10月委托民主德国机械工业部电讯工业局设计,黑格曼•阿道尔夫为设计专家代表团团长,厂区占地50万平方米。1956年5月开始试制产品,设计能力为年产量无线电零件2987万件,职工6510人。1957年10月5日,民主德国福莱特·厄斯纳副总理专程前来参加开工典礼,薄一波副总理、二机部赵尔陆部长等到场讲话。该厂建设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和建设质量之好是当时罕见的。

    酒仙桥的第三个大工厂,就是后来生产计算机的有线电厂(738厂)。1953年8月20日由中苏签约,由苏联列宁格勒红霞工厂负责援建一座年产10万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厂,提供全部图纸和人员培训。1955年5月起分二期建设,1957年9月19日13:30举行开工典礼。

    建设企业 土建日期 开工典礼 投资(万元) 建筑面积
    电子管厂774 1954年6月 1956年10月15日 10,282.7 68,181
    无线零件718 1954年9月 1957年10月5日 14,639 149,832.6
    有线电厂738 1953年8月 1957年9月19日 2,491.2 28,165
    (建筑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718联合厂的首任厂长李瑞是从晋察冀走来的抗日战士,曾任过共产党的首任张家口市市长。他说:“我看过德国20多个厂,没有单独一厂具有如此规模。”

    为了建设酒仙桥的龙头企业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生产出各种无线电元件,电阻、电容、喇叭,电声、绝缘材料,磁性材料,民主德国副总理厄斯纳挂帅,组织44个院所、工厂的权威专家,成立“718工程后援小组”,集全东德电子工业之力,完成了这项带有乌托邦理想的盛大工程。

  5. 安普若 Says:

    标题:回顾酒仙桥(二):让包豪斯留在北京(转帖)

    回顾酒仙桥(二):让包豪斯留在北京

    2011-01-02

    718厂有幸由尊崇魏玛包豪斯学派主张的德绍设计院负责设计:实用、简洁、明朗、灵活,厂内建筑一律采用包豪斯风格,设计指标能够承受8级地震。

    称为“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在上世纪20年代出现,“Bauhaus”是格罗披乌斯建筑大师生造出来的,由德语Hausbau(建设)音节倒置而成。它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后改称“设计学院”,又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参观了柏林包豪斯博物馆,才知道包豪斯是一个学派。今天,一个从事设计、装修的跨国企业也叫包豪斯,在德国、奥地利、捷克各地随处可见。

    “718”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有“包豪斯”风格的六七处锯齿形屋顶厂房,这种厂房屋顶为弧状,薄壳最薄之处只有6厘米。“窗户全部朝北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和反射光,有助于保持室内光线的均匀和稳定,而从视觉感受来看,恒定的光线又可以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感。”这是韩伯平的解说。

    苏联人对德国的设计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建造如此强悍的厂房是一种资源浪费,更不赞成德国人的建筑设计风格。苏联人主张艺术和技术结合,以为在建筑上添加民族装饰就是时尚风格,这样做如同欧式古典很美观,但造价也高。由于中方专家罗沛霖的坚持,认可了德国人的设计,才有现在大家见到的798建筑。

    2005年,北京市政府根据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提出的保护建议,将这里718的几个分厂的锯齿厂房列为“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保留。包豪斯建筑群依然耸立着,它们保留着一个城市的工业记忆和创业者的精神。

    “718、774和738三个重点工程的建设都是由北京建筑工程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时任北京市委工业部军工处处长,后任副市长的韩伯平说。他当时住扎在工地,协调建设单位之间和与北京市的各种关系。

    包豪斯风格的建筑施工可不容易,何况许多建筑工人实为农民招工,复原战士参军前也多为农民。教会工人盖锯齿形屋顶的人,是东德专家拉力希。他不光描画图纸,还指导工人在平地上用木板搭出一个实景屋顶模型,搭了拆,拆了搭,直到大家对拱形结构烂熟于心了,拉力希就跟他们一起登上脚手架。

    施工正值盛夏,翻译殷公信跟着拉力希爬到屋顶督战,专家站在跳板之间,手把手教工人现浇混凝土,样块达不到受力标准就要重来!

    到欧洲参观之后,见到遍地耸立的教堂、皇宫,才知道拱形建筑是他们的拿手好戏,718的拱顶只是柱状,人家的教堂可多数是球形拱顶,别说高二三十米,就是130米,200米高度,也是小菜一碟。

    登上“798”一个餐厅的跃层,手触薄壳屋顶,抬头细看,弧形一丝不苟,模板痕迹历历在目,拱顶显示着力量,表达着精巧,承受着时光考验。

    当时,北京水源丰富,流沙一现,地下水就像喷泉一样涌出,拉力希半夜从北京饭店赶到现场,指导工人用干水泥压制地下水,厂房基础才不会东倒西歪。

    拉力希和中国工人交上了好朋友,他回国时,涌到西苑机场送行的二建工人,比738厂职工还多,工人们送给他一套斧刨手工工具,纪念共事岁月。

    从只能建筑二三层民居的建筑小工,盖过锯齿厂房之后,变身现代建筑工人,3年之后,北京十大建筑就在他们手下创造出来,这是酒仙桥的附带成就。

  6. 安普若 Says:

    标题:回忆酒仙桥(三):丰富多彩的工人生活 (转帖)

    回忆酒仙桥(三):丰富多彩的工人生活

    2011-01-06

    苏德专家全部离开之后,718已经是一个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它的产品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1964年4月,718联合厂建制撤销,改为706、707、718、797、798及751分厂。2000年底,6家分厂整合重组,包括798在内,大片厂房闲置出租。

    798原为华北无线电器材元件厂,有一个非常先进的模具车间,模具可是钳工之最,工厂还有自己的发电厂,自己的煤气厂,采用铁路线。

    生产线十分先进,几个人就可以开动二极管生产,一趟线一年生产上千万个二极管。半导体研究所做出来的门电路和线性电路,就用到了国产电计算机上。

    这些照片就是随意拍照,每周工人都有这些文体活动,免费参加。

    798厂有幸踏上了另外一个领域的跳板,虽然物业管理与艺术家们嗑碰不断,艺术基地展现给世人的是壮观形象,其实这仅是联合厂的第三分厂而已。

    韩伯平说,“就是工业发展没有跟上,应该说有遗憾,特别是拆了一部分电子城的老建筑,这是有遗憾的。”后来老领导们向上反映,特别是当年的厂长,

    后任电子部的副部长李瑞写了很多建议,原718厂的总工程师两院院士罗沛霖,也写了保留工厂的建议,还邀请当年的德国专家回来,纪念工厂建成50周年,可惜物是人非,工厂活力尽失。

    1956年,酒仙桥的电子工业区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老市长韩伯平说,酒仙桥当时是很好的建筑,现在看也并不是差的,真要当工厂来讲,那个地方现在完全也可以搞的非常好。

    北京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成音对韩市长说,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电子工业的这些专家们的角度来看,我能够理解您说的深深的遗憾。

    酒仙桥遗留下来许多工业建筑,外观陈旧了,质量却好于近代建筑,就是一孔孔钢窗也都与城里新建高楼的粗劣钢窗不同,抗住了50年的风雨侵蚀。

    媒体跟踪报道说,对798厂,艺术家们和观众赞不绝口,说是现成的博物馆,他们深深地感谢当年建设电子城的先驱,感谢当年共和国的这个工程,有幸留下了这个工业标本。但是,798的车间里除去几台废弃车床之外,真正的建设者的身影却不见踪影,这才是历史的遗憾,保留一些老照片和设备、用品,不是很困难吧,欧洲的许多博物馆,灯饰、镜子、壁画、座椅至今原封不动。

    在信息时代,工业和工厂的实质其实不仅是要建立流程,是一种有序创造,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快速调整到新流程的能力,自然,所有的规范是各个行业共通的,达到了这个境地,才算是完成了工业化、信息化。

    无论是东北的大工业基地,还是东南沿海的合资企业,最辉煌壮观和最能够赢得利润的就是生产线。上下班时,大批工人进出厂区,好似汹涌的洪流,工作服的色彩映照整个街道,使人心旷神怡,感觉到一种与资本不同的力量。

    当年,北京二建全部出动,搭工棚就地住下,厂房、宿舍,医院、学校、幼儿园、商场陆续完工,电影院、文化宫也开张营业,酒仙桥成为市区“飞地”。

    到酒仙桥从事电子行业工作那是很荣耀的事情,从清华、上海交大等分配的是优秀学生,在这里度过一生时光。当地农民争先恐后地进厂,培训上岗当工人,穿衣、说话、吃食堂,生活方式都变化了,酒仙桥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电子管厂周凤鸣厂长建设了食堂、医院、托儿所、哺乳室和宿舍占地9万平方米,开展了30项体育活动,各种比赛天天有,工厂摔跤队竟然成为北京市队,男女篮球队是工业部代表队。职工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生产蒸蒸日上。

    718的老职工都记得,大院南北两个大门里面,各有一个大食堂,菜饭花样繁多,当然不算三年困难年代。食堂大厅可容两个篮球场,每逢周末乐曲奏响,青年男女开跳交谊舞,医务室、哺乳室、托儿所,妈妈和孩子的小脸洋溢着笑容。

    工人们是酒仙桥的主人,一开始就在辖域南部兴建了职工生活区,形成酒仙桥一、四、六、七、十街坊统建住宅区;辖区北部建成南窑地、北窑地、大山子北里、南里、万红里,形成酒北村、大山子西里、八、十一街坊和驼房营西里、南里等住宅区,50年代还建了不少平房后来改建为以多层楼为主的二、五街坊。当然,这里和德国、苏联的职工不能相比,咱们这边让工人能够结婚,宿舍大小仅够一家人晚上躺下就行,楼房宿舍两家合住,平房住宅开门就是卧室。

    截至1975年,辖区内有住户3400户,共2万余人。80年代住户激增,1982年,辖区内共有15900户,共计6.4万人。

  7. 狼协 Says:

    标题:有意思

    把厂房拿来作 gallery 不新鲜,我看深圳华侨城的那个OCT LOFT就做的不错,比北京的好,但估计小很多。北京的可能太远了。但故事好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