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的女友是温哥华SFU的老师,近来放学术假,我有近半年没见她的踪影,原来猫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写她的学术论文,然后还要去欧洲四个月,继续搜集资料,当然最后要去中国的许多关于电影的资料馆。她来信让我帮忙, 在海归网张贴她的”寻人启事“,以下是她的邮件:

我在加拿大做人文学教授,主要研究讲授中国文学电影和流行文化。目前在为我的研究项目“八十年代在中国放映外国电影”(The Discreet Screening of the Foreign in 1980s’ China) 搜集资料。资料主要来源是口述历史和个人回忆。所以想请过来人帮忙回忆一下1978 到1991年间的有关外国电影在中国放映的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想象/和意愿(aspiration), 以及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例如,中国人八十年代对当代西方的了解和想象,西方流行文化的传播与三十年来大规模留学移民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文化资本的流通与分配。以下问题供你参考,但欢迎任何与我的研究有关的线索与建议。

1 当时电影院公映或电视上放的的外国电影主要有哪些,在那年?
2人们如何看到不是公映的电影:大学校园,个人家里,小型聚会?影片来源?观影环境?
3 (在北京)有一些外国使馆与电影资料馆办的外国电影节,有那些?怎样的观众?
4 少数人还有哪些特殊渠道看到公众看不到的外国电影?
5与社会/文化精英们比较,普通人有否机会可以看到没有公映的外国电影?

帮忙回忆一下:八十年代如何放映外国电影

1990年十月的一个星期六,午后一点多,我从北大三教的一间教室里走出来,秋阳照在身上,有点暖。刚刚经过三个小时的GRE 考试,头脑还在急剧转动之中, 一点都不饿,不想吃饭,却想到哪里放松发泄,让高度紧张兴奋的大脑休息休息。

1989年后的北大校园,已经变得很无趣。基本上被“托派”(考TOEFL)和“麻派”(麻将)把持。我所熟悉的八十年代那种“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理想和精神几近荡然无存。大家忙着及时行乐或者出国走路,我也是。

不期然,经过大饭厅,看到门口临时草草手写的海报,美国奥斯卡获奖电影:月色撩人(Moon Strike),一条名叫旺达的鱼 (A Fish called Wanda)。同声传译。放映时间:下午两点。我当下就买了票,走进大饭厅。

大饭厅是北大历史的一个地标。最初的学生食堂,在八十年代成了周末舞会的重要场地。也是多次集体活动的发源地,集散地。后来修成了礼堂,可以开会放电影。我从耀眼的外面走进去后,一时适应不了里面的黑暗,隐约看到零零散散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座位上坐着人。那时,周末或晚上,已经经常有一些又有门路头脑又灵光的学生组织的半公开半地下的录像放映,多放的的是当代外国电影,主要是美国。

电影开始,录像带放出的影像质量强差人意,而那个同声传译也是断断续续,还有点口音,几乎听不到是在讲什么。我不记得我究竟看懂了多少,但那两部电影,似乎成了我茫然的现实与遥远的未来之间的一个彩桥,使刚刚结束的GRE考试也有了一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意义。于是这两部电影成为我一生迄今为止最怀念的电影之一。到北美后的这二十年,有时与它们交臂而过,仍然能让我忆起当年的心境,以及那时微妙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