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吃喝玩乐系列:【漂亮照片】起士林的历史(转贴)

起士林的历史

“起士林”是天津乃至全国最早的西餐馆,始建于l901年,由德国人威廉·起士林以自己的名字创办,已有百年历史,驰名中外,声誉显赫。以制作面包、糖果著称。开业初期经营面包、咖啡、糕点,逐渐增加了德式、法式大菜。起士林依靠天时、地利、人和在天津打开了局面,成为天津最早的西餐馆。餐厅格局分为两人套间、四人套间,同时还借鉴天津八大成饭庄的做法把餐厅布置成环境优雅的场所,墙上悬挂着十八世纪著名的油画,突出了欧洲文化风格。

德军撤走后。他和妻子留在天津,在旧法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与哈尔滨道交口附近),以酒巴形式开设了一家小西餐馆,以其自己的姓名“起士林”为店名,自制精美的糖果和面包,还供应德式、法式大菜。起士林掌灶,妻子做招待,并且雇了一位德国人当助手。

西餐馆靠近法国公议局(今市人民图书馆),法国食客较多,其中不少是法国公议局官员。有一天正在营业,门前有两名法国士兵经过,起士林随口说了两句讥讽法军怯懦的闲话,恰好被正在店内就餐的法国官员听到,于是引起了一场激烈争吵。法租界官员仗势欺人,勒令起士林在三天内将餐馆迁出法租界。

起士林无奈,只得将餐馆迁至旧德、美租界交界处,即今解放南路、徐州道口(今北京电影院对过起士林食品厂址。 不久,起士林吸收其妻弟巴德入股、店名亦改为“起士林——巴德”,不过人们出于习惯还是称“起士林”。“起士林”服务态度较好,对中国人也非常客气,并且店员会说流利的中国话,因此愈办愈兴旺,慕名而来的食客愈来愈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起士林”的主人——起士林和巴德,奉本国征召,回德国从军。于是,“起士林”就由老板娘和助手经营。3年后,传来恶耗,说是老板起士林和巴德战死。一年后,老板娘便和那个助手在天津的一个小教堂里举行了结婚仪式。哪知半年后,老板起士林忽然“死”而复生,又回来了。助手认为此时自己应该离开起士林挽留再三,结果,三个人仍旧同心协力经营餐馆。

到三十年代,生意更加兴隆,餐馆发展成为5在间门脸,附设舞厅和露天餐厅。日军占领天津后,生意衰落。抗战胜利后,随着整个西餐业的复苏始有好转。

1949年天津解放以后,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企管会”,接管外侨企业。起士林和当时的维格多利餐厅以及后来的干部俱乐部、天津饭店等外资产业,都归企管会管理。

1953年起士林接办并迁到维格多利餐厅原址。后来,由于政治运动的关系,餐厅先后更名为天津餐厅、工农兵餐厅等。

1970年起士林餐厅职工联合给周恩来总理写信,第七天时市政府收到国务院办公厅给职工的回信,同意恢复起士林餐厅这个老字号。作为天津西餐业的名家,起士林先后在大理道和南市食品街开办了两家分店,在北戴河也设了分店,生意越做越大。

1981年起士林餐厅将“起士林”三个宇进行商标注册,使起士林在国际、国内的生产经营受到法律的保护。起士林利用名牌效应,以独特的经营品种闻名遐迩。目前,该店经营以德式为主,俄、英、法、意五国西式大菜、大众化西式快餐及西点、冷热饮、糖果、面包、饼干、咖啡等共计七大系列一千余个品种,是集餐饮、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其代表菜有“蔬菜烤目鱼”、“奶油芝土烤鱼”、“罐焖牛肉”、“黄油蛋糕”等,口味正宗,特点鲜明。

1990年7月5日,起士林正式更名为“起士林大饭店“,不但设有西餐厅、客房,而且有舞厅和卡拉OK等附属设施,这恐怕是当初起士林的创始人所没有意想到的吧。

2001年起士林迎来了它百年庆典,经过改造装修,一栋建筑面积6600平米的白色欧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异国文化氛围,矗立在和平区浙江路上。在避暑胜地北戴河还设有园林式起士林分店,面积8000平米,另外,在津汇广场、黄河道和北京等地开设了分店,它还下辖三个食品生产车间四个食品直销店。

该饭店技术力量雄厚,三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员工占73%,其中特级厨师18名,国家级烹饪名师1名(也是天津西餐大师),该店培养的技术人才遍布全国各地。

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等历史名人都曾经在处留下过足迹。而少帅张学良蛰居天津的时候,就爱和赵四小姐往“起士林”跑。当年“起士林”的地位,堪比上海的“百乐门”。

老艺术家马连良、张君秋、新凤霞、骆玉笙、马三立、谢添和许多知名作家、歌星、笑星、影视新星、体育明星,像冯骥才、航鹰、粱斌、方纪、林希、李谷一也曾光顾起士林。

关键字: non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