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晓东:最年轻的美国科学院院士 (转贴)

王晓东:最年轻的美国科学院院士

胡凌凌 李大庆

“我加一点,晓东是今年新入选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坐在身边的许田教授为王晓东的自我介绍作补充。面对今天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里的五六十名记者,王晓东这位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在29秒的简短介绍中“忘记”了自己的一切头衔。

经过4天的苦苦等待,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41岁的科学家。他本人看起来比个人网站上的照片略显消瘦,这也许与他频繁的穿梭于中美两地有关。现任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终身教授和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研究员的王晓东,从去年起担任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所长,于是他要用每两个月有两周的自己私人时间飞回国内主持北京的工作。他解释说“刚建立不久的研究所还处在筹备期,我的主要工作是在北美招揽人才。”

王晓东所从事的是细胞凋亡规律的研究,凋亡指的是人体细胞的一个自毁装置。很多癌症就是因为细胞自毁过程无法正常启动,细胞数目越来越多造成的。2000年,他和助手们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一种神秘的线粒体蛋白质细胞Smac,这种细胞可以打破肿瘤的“坚硬堡垒”,诱使肿瘤细胞“自杀”,对研究治疗癌症方法有重要帮助。从1996年他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室后,他的论文成果在8年间被其他科学家引用超过了15000次,目前担任王晓东所在生物化学系主任的麦克奈特评价说:“王晓东是过去10年中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当选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对他工作的恰当承认。”美国科学院院士是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当被问及同时身兼中美两地科研项目领导人情况下,心在何方,如何衡量项目知识产权时,这个爱看足球的科学家说:“我觉得,这个问题用看体育比赛来比喻更贴切一些,每次中国队和别人比赛,你也知道我会向着哪一方。从知识产权上,国际上有非常清晰的办法:根据某地方投入的多少来分享知识产权。”

这位198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的河南新乡人,在本科期间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异功能”。“特别刻苦”是他的本科老师何大澄给他的评价,“他的成功具备了四个有利条件:第一是刻苦学习,这是基础条件;其次,人要聪明一些;再者,要处在一个有可能产生突破的领域;还有就是好的导师带领。”王晓东在亚特兰大的埃莫里大学攻读博士后,与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约瑟夫·戈德斯泰因及迈克尔·布朗共同从事科研工作。

昔日的学生成为了今天的老师,为了所带领的博士生们能够顺利毕业,“有出路”,王晓东明年5月才能全心投入到北京研究所的工作。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还体现在他的“成果理论”上:“我一直对我的学生说:我并不在意你得到了什么,但是我对你如何得到的非常在意,你如果学会了科学的方法,又努力地去做这个事情,你怎么可能没有成果;但是如果你没有用科学的方法,你即使有了成果也是不可靠的,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王晓东在美期间每年都回国教书,他和十几个在美国有教职的大陆留美学者组成了一个团队,为北大和清华等高校联合组织了一个名叫“BIO2000”的研究生课程项目。在复旦大学和母校北师大也有讲学活动。

关键字: non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