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归系列:“富农”杨斌 (转贴)

“富农”杨斌

在欧洲靠服装生意起家的杨斌,为实现自己现代农业的财富之梦,斥巨资建造了私人庄园“荷兰村”,并为此经受了中国A股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的种种洗礼。
徐迅/文

4月10日,杨斌出现在香港,面带笑容。这一天他要公布“欧亚农业”2001年业绩。会上杨斌很少说话,都是副总裁兼财务总监阎创在说,他一直看着对面的记者—正是这些人去年11月向“欧亚农业”投出不信任票,催动股价狂泻24%,市值蒸发7.3亿港元。今天,还是这些人在苦心地找寻着公司业绩中的话题。
但市场的风向在变。4月9日,美资大行摩根士丹利在“欧亚农业”公布业绩的前一天发表报告看好其前景:“入世后出口前景看好,负债率低,利润复式增长率达到12%,因而目标价在3港元(时价2港元左右)。”大摩这份首宗针对中国内地民企撰写的报告,旋即在亚太区基金经理中惹动风潮,因为从前一致的看法是,中国内地在港上市的民营企业盘子太小,吸引不了美资大行的关注。更特别的是,“欧亚农业”是去年不受投资者信任的两只民企股之一,大家对它的疑虑未消。
在资本市场圈内,人们向来以大摩马首是瞻,结果隔天就有报告称香港的蓝筹股将有民营企业崛起,首选便是“和黄”入股的“超大农业”和大摩推介的“欧亚农业”。投资市场的改变快过媒体的反应。
这次香港之行,杨斌还与日本第二大综合商社“伊藤忠”首席代表山形武签订了在日本销售果蔬的合作协议。2001年,“欧亚农业”在日本市场的销售占其收入的9%,近1亿元。而每年日本的蔬果、花卉消费超过1万亿人民币。

市场重拾信心
在2001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杨斌是仅次于刘永好的亚军,有9亿美元身家。但杨不以为然:“对我们企业来说,9亿美元太保守了,真实数字要大得多。”
在沈阳,他用6000亩土地翻版了荷兰阿姆斯特丹主题公园“荷兰村”。他说这是一个超越美国迪斯尼的项目,集花卉、蔬菜、旅游、房地产、荷兰历史古迹于一身。虽有投资者质疑在一个失业率高于20%的城市开发这一项目的成功率,他仍坚持说“荷兰村”每年会有1000万人次客流,年利润11-12亿元。他曾自信地带着高盛、大摩的研究员巡视自己的村庄。
“荷兰村”是私人公司项目,投资者和分析员无法获得真实的细节,所以怀疑声不断。但他在香港上市的“欧亚农业”(0932.HK),2001年收入为11.02亿港元,比2000年增长了64%。纯利达5.21亿港元,同比增长173%,每股盈利0.37元,每股派息6分8厘,是瑞银华宝民企指数中20个成份股的佼佼者。虽然“好得让人不太相信”,但有大摩评价这颗定心丸,市场开始对其重拾信心。
“欧亚农业”和杨斌一直让投资者“又爱又恨”,虽然“企业不透明”的批评声不断,但投资界逐利的天性又让人不得不去关注它。

第一桶金来自东欧
杨斌脸色有点黑,个子不高,经常穿便服和方头黑布鞋。平时,他喜欢开丰田越野车在“荷兰村”飞驰。而一离开村庄便立即说话谨慎,行事低调。在公开场合他从不发脾气,只是以私人公司名义抗拒任何形式的询问。他常把自己的搭挡阎创推向前台。4月10日那天,杨斌在台上非常耐心地听着阎创用让人昏昏欲睡的语调讲解的财务数据。他的眼睛告诉对方,我是一个耐心的狩猎者。
1963年,杨斌生于南京,5岁时父母双亡,主要靠祖母的茶水摊和亲戚的接济生活。他说自己18岁前什么苦都吃过。早年的记忆对杨斌影响很大,日后独立的精神和改变生活的能力几乎成了他的本能。
1981年杨斌考上辽宁海军第二炮兵学院,因为读军校不要学费,而且还有生活补助。1986年因为修读军事战略课程,他去了海战鼻祖荷兰,入读著名的莱顿(Leidun)大学。
在荷兰,杨斌看到这个欧洲农业大国面积只有辽宁的30%多一点,但供应了欧洲67%的蔬菜和全球73%的花卉,它还是全球最大的蘑菇及禽蛋乳制品生产国。“荷兰1600万人用蔬菜养活了欧盟2亿人。”莱顿的居民大部分是中国人眼中的农民,但其采用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单个家庭年收入平均达到25万美元,是欧洲真正的中产阶级。莱顿的农业模式给杨斌启发很大,他总结道:“荷兰是用电脑控制温室,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农作物。”
杨斌1989年入籍荷兰并开始经商,但起步于贸易而非农业。1990年注册了“欧亚国际贸易公司”,当时东欧酝酿巨变,杨斌直觉波兰有机会,便抢先进入波兰投资服装业。
最初他的买卖并不好,但杨斌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耐力和判断力,坚信市场会变。果然在1990年波兰总理瓦文萨上台后,那里变成了东欧自由贸易区,杨斌的服装顷刻变得畅销。他在波兰抢注了该国历史上第一家私人公司,然后大做倒爷,把中国大量的轻工产品如鞋、服装、布料等,从江苏、浙江、北京运到波兰,再以5倍以上的价格批发。
中国轻工品的价廉物美大受波兰欢迎,短短两年内杨斌就赚了2000万美金。之后,北京的跨国倒爷横行东欧和独联体,杨斌已经退出了游戏。

有钱就去做农民
1993年,杨斌回荷兰开始了他的农业投资计划。“我先在荷兰花卉公司实习,几乎每个公司都待上一两周,发现没有温室就没有荷兰花卉、蔬菜,没有冷藏就没有荷兰农业的世界级占有率。”杨斌认为做这样的农业和微软写软件差不多,有了平台就有了更好的应用产品。
1994年,他收购了荷兰一家温室工厂,又收购了已有70年历史的荷兰最大的冷藏企业,成立了“欧亚花卉公司”,从事花卉、温室、冷库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一年他回到中国,策划了一次荷兰进口郁金香全国巡回展。他一边办展览一边在展览过的北京、上海、广州等14个城市设立分公司。这次花展很成功,中国高档花卉市场慢慢启动了。
杨斌的第二个投资是在北京建起中国最大的花卉超市—莱泰花卉超市,加上他在北京建立的温室和冷库工厂,杨斌开始了在中国高档花卉市场的财富生涯。
杨斌还想推行他的荷兰农业生产模式,在国内生产和销售温室和冷藏设备。“荷兰的设备世界一流,但中国农民不需要那么好的设备,价格最关键,”杨说。“欧亚农业”的产品价格只有进口货的一半,于是在中国温室设备市场大有斩获。他的雄心大计是在中国创出自己的农业模式,“和美国的机械化、以色列的滴灌、荷兰的温室相比,我们的方法更有特色。”
几年内,杨斌的财富积累速度迅速提升。据中国花卉行业统计,90年代初,全国花卉市场70%的鲜花是“欧亚农业”引进的;1995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为7.5万公顷,产值达40亿元,出口额达6700万美元,“欧亚”是其中的大户。

买壳上市翻船四川
1997年,已在中国发展现代农业3个年头的杨斌,苦于公司的外资身份,无法融资求发展,便想到在A股市场借壳上市。他看上了“广华化纤”(600672)。该公司在上海A股上市多年,后来宣布全面停产其主要产品涤纶长丝。杨斌便与广州从化“英豪学校”创始人陈忠联联手,开始了资本之旅。
1997年12月,“广华化纤”公告说原第一大股东“广汉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将所持公司国家股5780.53万股中的5202.487万股以协议方式转让给“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转让价为每股人民币1.90元,总金额为9884.7253万元。1997年度股东大会通过收购“大连欧亚花卉有限公司”股权和“固安欧亚天惠花卉有限公司”股权决议。这一切都和杨斌有关。
1998年8月,“广华化纤”开始组建合资公司,一是与陈忠联的“英豪学校”组建“从化英豪威斯必得有限公司”;一是与杨斌的“荷兰欧亚国际贸易公司”合资兴建“广汉欧亚花卉有限公司”,“广华化纤”占75%的股权,主要生产销售花卉种球、种苗、温室设备及其他相关农业产品。
1998年9月24日,“从化市博大”和“英迈尔实业”一次性受让“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持有的“广华化纤”法人股5202.487万股,转让价为每股2元,涉资1.04亿元。公告称,“从化博大”由“英豪学校”和“广州英豪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注册资金1.61亿元,以花卉生产及销售等为主业。“从化博大”便与杨斌有关。
1998年10月17日,“广华化纤”更名为“四川欧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杨斌因为外籍身份,只在公司中任董事,但当时已是“广华化纤”实际大股东。陈忠联是董事长、总经理。
这一转折的买壳上市成本不高,“欧亚农业”的名字出现在中国资本市场。随后,公司旗下的“广汉欧亚”投资引进荷兰花卉、蔬菜等高科技农业项目,兴建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的现代化连体玻璃温室和大型植物组培基地,这两个项目于1999年4月建成投产。杨斌告诉股民,高科技的花卉生产与销售将给公司带来较高的回报,主要回报来自国际市场。
不久,公司在山东荷泽牡丹生产基地生产的牡丹出口荷兰,并首次进入国际花卉交易核心机构—荷兰花卉拍卖中心。1999年5月19日,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欧亚农业”与韩国商人金兰园签约,合作经营大花蕙兰的蝴蝶兰组培苗基地,基地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种苗年产能3000万株,是世界最大的组培基地。“广汉欧亚”还与韩国商人签订了1400万美元的花卉进出口合同。
从前连续亏损的“广华化纤”1997年每股收益仅0.01元,被收购后,在花卉项目中获益良多。1998年公司取得每股0.65元的良好业绩,1999年仅花卉和温室设备销售就实现利润2.28亿元,每股收益0.88元,每股净资产2.01元,两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7.65%和43.73%,成为中国股市中名列前茅的绩优股。在1999年度967家中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排序中,综合得分最高,被投资者视为收购重组的楷模。
但这样好日子并不长久,因为杨斌设计的花卉、蔬菜大农业概念并没有被有关方面接受,“荷兰村”项目也没有被董事会通过,而实际的操作者却对资本市场炒作感兴趣。杨斌决定退出。
1999年10月12日,“欧亚农业”公告更名为“英豪科教”,主业由农业花卉转为教育产业投资。11月23日董事会通过杨斌辞去董事的职务。这些莫名其妙的动作当时让股民大跌眼镜,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杨斌及其花卉产业静悄悄地退出了“四川欧亚农业”。杨斌透露说,他这次退出的股份值2亿元,账面上他“获得的回报超过2倍”。

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杨斌在退出A股市场的同时,也在国内多个城市收缩产业战线。在此之前,他在沈阳、大连、成都、江苏、广东等地建了大型温室、冷库和6大农业基地,但他的搭档阎创极力反对这种快速扩张,于是杨斌1999年卖出了多个城市的公司,包括温室、冷藏企业,不断回收现金,把发展的重点集中在他1998年看中的沈阳西北郊小韩屯。他在那里出资15亿元买了6000亩土地,准备建一个他设计的“荷兰村”。
谈到该项目,杨斌说:“温室不能建在热带,成本太高。降温设备投资是加温设备投资的6倍,而生产成本降温1度是升温1度的3倍。”他对定址沈阳考虑得非常清楚,“在这里,1公斤西红柿的成本是荷兰的1/7,是日本的1/20左右,更重要是沈阳离日本近,可以做成日本的‘菜篮子’、‘花篮子’。日本的GDP是整个亚洲其它地区的总和,每年蔬菜花卉消费达10000亿人民币,副食品消费达15000亿人民币,差不多是中国的1/3,这是我们最大的市场。”
选择沈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杨斌1997年种植兰花时认识了美国加州大学细胞发展生物学部客座教授、兰花专家谷祝平,他发明的快速繁殖法可在1个月之内培育25株新苗。该技术成了杨斌最关键的秘密武器,而它需要的环境是沈阳的气候和地理位置。
杨斌在“荷兰村”有54公顷的温室,投资超过5亿元。他对投资的回报计算让人吃惊:“1公顷温室蝴蝶兰年产值1亿元,1公顷温室西红柿价值1000万元,这些产值都是普通农田的10倍以上。因为市场主要在国外。”
发展沈阳大农业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已在“荷兰村”砸了20多亿的杨斌,把目光放到了渐渐对内地民营企业感兴趣的香港资本市场。他的野心和目标在香港投行“工商东亚”的包装下重组:在百慕大注册了“欧亚农业控股有限公司”,把“荷兰村”的农业项目和国内6大农业基地装了进去,成为不折不扣的农业概念股。
2001年中期,在工商东亚、里昂证券、加拿大怡东融资等9家强势机构投资者的簇拥下,“欧亚农业”4亿新股被超额认购78倍,公开发行价为1.48元港币。7月19日,“欧亚农业”在香港主板上市。荷兰外资的中国农业概念在香港资本市场很新鲜,盈利方式也很有吸引力。8月1日,“欧亚农业”趁热打铁,再发行6000万股额外股份,两次筹资接近7亿港元,是当年赴港上市的大赢家。
在香港上市较为简单快捷,但集资额不大,而且监管严格,杨斌对此感受很深。2002年1月2日,道琼斯通讯社的《远东经济评论》文章质疑杨斌的“荷兰村”投资,让投资者感到紧张—因为“荷兰村”要投资66亿,而已经投入的28亿有20亿来自私人和银行,文章担心杨斌会把在香港上市的“欧亚农业”的资金从“左口袋放到右口袋”,因为杨斌个人持股超过7成。此外该文还担心这项超大规模的投资回报有问题,“会拖累上市公司”。加上瑞银华宝张化桥的批评,2002年1月2日,“欧亚农业”股价大跌24%.有分析员立即表示“欧亚农业”以7000万向“荷兰村”购买办公楼、以1.07亿元购买温室设备、以每公顷12.5万元租用温室付费过于昂贵。
此后虽然杨斌解释说“荷兰村”在资金上没问题,仅住宅项目就可套现9亿元,加上主题公园的收益,足以维持投资,但内地民企股依然整体下挫,市场透出的信任危机在股价上显示得清清楚楚。
后来,杨斌在一次访谈中含蓄地指出,市场在用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民企股,但他会安静地等待,时间可以慢慢抹平一切,包括理解上的分歧。2002年4月10日,他轻松地做到了这一点。

成功的关键在于会做人
杨斌认为自己的成功有3个原因,“一是苦难经历,二是受过中西方教育,三是能够容纳别人。”他特别强调第一和第三点,说自小的苦难让他学会了忍耐和宽容,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何做人,能够发现人才就是因为容忍其短处,使用其长处。”他很多时间都用在管理上,虽然所学军事专业没用上,但掌握的兵法却在商场中屡屡奏效。他大胆使用自己家族以外的人,包括荷兰专家,这一点香港分析师给他的评价不错。
杨斌认为做企业一定要在某一专业非常领先,什么钱都想赚是不行的,“我们主业是农业和旅游,其他的让别人去干。”
他感慨道:“我回国做买卖感觉特别累,不是资金和项目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国外先进的设备和理念带进来,但带不来西方的法规。而没有真正的商业规范,做大企业很难。”■






上市不如被收购

在海外创业板上市,“实际门槛”高于“标准门槛”。而选择被收购,对于那些利润、市场、团队“三不足”的企业会产生很好的“补钙效用”。 罗飞/文

香港最近组织了一次“创业板企业香港推介会”,到会的国内企业近200家,但券商和投资商的反映不太热烈—据说只有几家企业利润超过1000万。我不想给国内民企的上市热情泼冷水,只想提醒这些企业,何必千军都挤独木桥?上市可能不如被收购。
解读创业板的“低门槛”
据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条例,香港联交所对创业板企业无盈利要求,只要求有24个月活跃的经营记录。该门槛对许多企业来说太低了。但证券市场是个“投票场所”,往往是较多的资金集中投向较少的企业。如果很多企业盈利都很少,资本势必选择盈利更多(或者更有特质)的企业。因此,这里看门槛低,但由于参与者众,实际上已抬高了入场条件。因此目前券商在挑选备选企业时常常是“没有1000万利润的免谈!”—年利润达到1000万是公司成长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过了这个分水岭,企业才有一定规模,发展才有一定的稳定性。总之,资本市场上,利润是“金”。
全球成功的创业板或许只有美国纳斯达克。有些企业没有利润还能不断融到资,这是因为券商和投资商看中其可信的未来。所谓可信,除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团队,这些企业的团队骨干一般都有成功运作公众公司的经历。创业板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有至少两年的持续经营经历,这个要求看似也很低,但潜台词是这个团队是经过时间考验而令人信服的。所以,成功的团队是“银”。如果一家企业“金”、“银”都缺,要想上市基本上是做梦。
创业板融资额有限
因此自香港创业板推出以来,融资较多的只是那些盈利较多的企业,万人空巷认购TOM.COM的壮举毕竟“空前绝后”。有的企业尽管上了市,但首次融资只有寥寥几千万(还要扣除约上千万的融资成本),股票交易也十分清淡,很难看到再次融资的希望。相反,利润较多、增长较快的企业一般不会满足于香港创业板的融资能力,比如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不足一年的“新奥燃气”日前已向港交所提出申请,要求从创业板转到主板。这是继“浩伦农业”后第二家申请转板的内地企业。
并购胜于上市
从风险投资(VC)的发展规律看,上市和出售是VC成功退出、变现盈利的主要手段。国外VC投资的企业只有接近10%上市,绝大部分投资项目都是通过并购(股权转让)退出。
并购是国外证券市场的重要功能。去年,美国上市公司间的并购涉及市值1万多亿美元,而通过增发股票融资只有1200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8倍。
本人认为,并购对于民营科技企业的最大价值是资源整合,对于那些利润、市场、团队“三不足”的企业,成功的并购会产生“补钙效用”。
最近“邦讯科技”被美国上市公司“亚信”收购很有代表性。“邦讯”一直从事通讯增值服务,早些时候,海外投资银行对该公司上市后的估值曾达若干亿美元。网络泡沫的破裂令其估值一落千丈。2000年10月以后,“邦讯”在资本运作上的策略至少可选择:1)进行国际私募,进而在香港主板或创业板上市;2)合并或被收购;3)借壳上市。
经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操作和比较,最终“邦讯”选择了被“亚信”收购,因为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市盈率一般在15-20倍,而“邦讯”是以更高的市盈率出售给“亚信”的;同时,这一收购后的整合产生了很好的协同效应:除令“邦讯”股东权益最大化外,还使“亚信”坐上了全国移动通讯BOSS市场的第一把交椅,市场份额为“七省加一总部”,“亚信”借此成功实现了业务领域的战略转移。
“北大方正指纹公司”被“北大高科”收购也很典型。前者已有10年的经营历史,技术来自北大听觉和视觉国家重点实验室。1990年美国社会保障部向全球招标,首次将活体指纹引入保险系统,北大一举中标,标的为200万美元。在此基础上,指纹公司与国家公安部合作开发指纹刑侦系统,产品占全国1/3市场份额(只有两个竞争对手,分别为美国和日本公司)。
在1999年国内创业板呼声很高时,“指纹公司”也曾有上创业板的计划。但在2000年“北大高科”重组上市公司“深安达”时,公司选择了被收购,因为并购后,“指纹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将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指纹公司”也解决了资金问题,相当于“借壳上市”。

(作者为深圳市北大纵横财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关键字: non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