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系列:国产PE又一波 (转帖)

国产PE又一波

《财经》记者 于宁 乔晓会 实习记者 温婉《财经》杂志 /总第198期 [2007-11-14]
 

产业投资基金的试点总体方案将上报国务院,根据这一方案,审批权限将被下放,由“审批”变为“核准”

  沉寂了数月之久、有国产PE(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之称的产业投资基金,在11月初重新活跃起来。

  首家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于2006年底成立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下称渤海基金),在今年11月初作出了第一笔投资,在另外两个项目上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今年9月获批的第二批产业基金,亦纷纷在选定基金管理人,基金的组建已蓄势待发。

  更重要的是,关于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探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经国务院同意,由发改委牵头,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下称一行三会)、商务部以及国务院法制办等七部门已成立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指导小组,正在拟订产业投资基金的试点总体方案。

  《财经》记者获悉,如该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产业投资基金的核准将由该小组负责,不必再上报国务院审批。

审批方式有望改变

  继2006年底渤海基金成立之后,今年5月,发改委向国务院申报了作为第二批试点的四家产业基金,其中包括上海金融基金(200亿元)、广东核电基金和山西能源基金(各100亿元)、四川绵阳高科技产业基金(60亿元),上报主体仍为地方政府。

  当时的申报方案只是一个粗略的计划,主要包括基金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没有涉及基金管理人的选择,也没有提出基金运作的具体形式。

  对于这些动辄募资百亿的大型基金如何组织、如何监管或是否需要监管,以及如何理解私人股权基金的内在特性,长期以来多有争议。

  一些部门对于地方政府主导产业基金的申报,以及发改委负责审批,也表达了不同意见,这使得酝酿已久、几经修改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迟迟不能出台。

  在发改委方面,其主导思想是通过几批试点形成合理的产品发展模式、制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一个“指导意见”,以一种约束力较弱的形式引导这一新产品的发展,排除可能出现的干扰性、非市场化因素。

  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曾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届时发改委也可以完全退出。如果这个产品可以简单地进行标准化核准,就绝不搞审批;如果能备案,决不搞核准。”

  7月初,《财经》记者获悉,国务院并未如期批复第二批试点产业基金,而是要求发改委进一步征求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的意见。此时虽然仍有分歧存在,但各方均认为试点还要继续推动。

  9月初,总规模为460亿元的四只产业投资基金获得国务院批准。在此之前,苏州工业园区上报的中新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下称中新基金)也获得了国务院批准,该基金总规模为100亿元,首期募集50亿元。

  同时,国务院还批准由发改委牵头的七部委成立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指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试点方案。

  11月7日下午,一场关于产业基金试点方案的讨论会在国家发改委举行。与会者除了前述七部委的有关官员,还包括来自鼎晖投资公司、渤海基金等市场机构的专业人士。

  与会者称,类似的会议已开过数次,各方就主要问题已基本达成一致,不久会将试点总体方案上报国务院。

  《财经》获悉,试点总体方案吸收了《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的很多内容,包括试点的领域、范围、基金管理公司的资格、投资人资格等。据悉,该方案提出产业投资基金要以发起人来申报。

  “这意味着申报主体将是基金管理人或其他商业机构,由此避免产业基金沦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保证产业基金市场化发展而不被各种行政力量扭曲。”一位知情人士称。

  该人士透露,试点方案比较市场化,对发起人的条件要求也比较宽松,主要是对管理机构的注册资本、管理层经验、财务状况、是否有违规记录等有所规定。

  据悉,很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均有意担当基金管理人,不过这在符合试点办法的情况下,还要获得各自监管部门的同意。

  “我们只监管申请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或有国有机构出资的大型产业基金,对规模小、民间募集的基金并不需要核准,这是相对宽松的做法。”发改委一位官员表示。

  “政府部门的审批、核准并不是产业基金成功设立以及良好发展的保证,最重要的是看基金管理人的历史业绩及资产管理能力是否能得到投资人的认可。”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魏君贤如是评论,“基金经理和投资机构的合作最终必然是商业化的双向选择。”

  投资者资格也是业内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比如,商业银行是否可以成为基金的出资人?按照目前的商业银行法这是不允许的。

  “我们希望商业银行能参与进来,他们自身也有这个需求,目前银监会还没有给我们反馈意见。”发改委上述官员称。

据《财经》了解,有些商业银行正在为近期获准入股产业基金争取国务院的特批。

基金管理人博弈

  对于第二批获批的五家产业基金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选定基金管理人、确定基金组建的法律组织形式以及募集资金。

  在方案确定并募集成功、获得发改委最终的设立批准后,产业基金才能正式注册设立。

  对于PE基金管理人来说,这样的机会不啻一次资本盛宴:既可获得稳定的管理费和不菲的分红,又可借此树立品牌,因此竞争非常激烈,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传统的地方格局。

  在上海,据悉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一度试图参与管理200亿元的上海金融产业基金,但上海方面则更倾向于由本地机构参与管理。

  具有地方金融控股性质的上海新国际集团有望成为该基金主要的管理人,上海两家本地券商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也有意参与其中。

  在山西,人脉颇深的中科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年来曾参与推动山西能源基金创立,但目前已经完全退出,华泰证券等机构将填补这一空缺;

  在四川,中信证券与绵阳高科技产业基金已接触了近一年,但中银国际亦虎视眈眈,希望在渤海基金之后,控股第二家基金管理公司。

  在广东,核电基金的主要发起人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主要投向是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有关方面一度希望由广东核电集团下属的财务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目前招商证券亦可能加入其中。

  相形之下,只有苏州的中新基金已经确定了基金管理人。

  9月29日,中新基金及其基金管理公司获得了国家发改委下发的筹备批文。在即将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中,苏州创业投资集团旗下的苏州工业园区银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厚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各占50%的股份。其中,厚朴投资是高盛高华董事长方风雷牵头、由一些专业人士组建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新基金还将是国内首家有限合伙制的产业基金。基金管理人作为普通合伙人在基金中占1%的股份,与其他有限合伙人共同成立该基金。该基金的投资范围没有地域限制,投资方向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

  苏州创业投资集团成立于今年9月26日,注册资本30亿元,管理资金约50亿元。其前身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1月,近年来已投资了60多个项目。

  据悉,苏州工业园区原打算由苏州创投集团担当基金管理人,但国家发改委建议由全国性的、有业绩和品牌的公司参与管理。

  此后,联想旗下的弘毅投资曾前去洽谈,但由于要求控股而未谈成,厚朴参与后很快达成一致意见。

  据悉,基金管理公司将在近期正式成立,目前已开始募集资金,有望在年内完成设立并开始运作。

  对于地方政府、投资人、基金管理人之间的多重博弈,发改委有关人士曾对《财经》记者表示:“地方政府主导上报并不意味着主导运营。基金的组建是市场化的,谈判过程也是市场化的。地方政府与出资人间自然会产生制衡,双方在选择基金管理人和形成公司治理方面会逐渐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不过,从第二批试点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以地方投资机构参与基金管理的愿望十分强烈。

  一位业内人士称:“发改委不希望地方政府的公司来管理,但是地方政府推动下成立了产业基金,也不愿意放手,最后就形成了合作的局面。”

渤海基金落子

  在第二批试点产业基金积极筹备的同时,首家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渤海基金终于在成立十个月后出手:11月2日签署了首单投资协议后,另两笔金融投资也将在近期敲定,首期募集的60亿元资金已出手过半。

  作为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筹建者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股东,中银国际希望不负众望,向国家发改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和基金发起人交出一份名至实归的答卷。

  渤海基金的第一单投资是入股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津钢管),一说是2亿美元。

  天津钢管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石油套管生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50%左右,近两年该公司业绩增长迅猛,2005年、200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8.11%和21.98%。

  由于负债率高增加了很大财务成本,天津钢管的财务结构有待调整,渤海基金由此获得了注资机会。

  据悉,天津钢管很快就会在资本运作方面有所行动。中银国际将担任天津钢管的上市承销商。

  中银国际首席执行官王岩对《财经》记者表示,作为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股东,中银国际希望渤海基金一定要投资在有品牌、规模大、风险低、影响力大的项目,“第一个项目一定要投在天津,而且一定要与基金自身的历史地位和市场声望相匹配”。

  在王岩看来,这种做法符合国务院批准试点组建渤海基金的宗旨,符合国家发改委对它的定位,也是对天津政府对中银国际信任的回馈。

  王岩表示,渤海基金在投资初期选择项目的标准,就是“不出手则已,出手就要一鸣惊人”。

  “对于产业基金而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以高标准选择优质项目以规避投资失败带来的风险。在基金成立之初,赚钱少一点不可怕,怕的是选错项目”。

  王岩表示,渤海基金在先期的项目选择上,会比较重视退出渠道,只有那些退出渠道清晰,有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上市的优质项目,才会进入渤海基金的投资视野。

  据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渤海基金与中铁工程集团下属企业将共同入股成都市商业银行,渤海基金约出资10亿元获得近10%的股份。

  前不久,马来西亚的丰隆银行以每股3元的价格,认购了成都市商业银行6.5亿新股,即以19.5亿元总投资获得增资扩股后总股本的19.99%。

  成都市商业银行1996年在原44家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而成,由成都地方财政、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共同发起。

  2000年成都市商业银行接收了濒危的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后不良资产增加,2003年增资扩股又告失败,因此此次拟向境内外投资者增发股份募集资金60亿元。渤海基金以不到两倍市净率的价格入股,这在金融股高涨的今天并不显得昂贵。

  《财经》记者多方求证获悉,与成商行项目几乎同时进行的还有泰阳证券,后者正处于被重组整合筹备上市阶段。

  2007年2月,方正集团与方正证券分别出资6亿元和2.56亿元入股泰阳证券,合计持有81.5%的股份。中国光大银行、长沙商业银行等十家债权人转债持股约1.7亿元;重组后泰阳证券的净资产为10.5亿元。

  目前,方正集团已确定方正证券吸收合并泰阳证券的方案,并正在筹备上市。方正证券持有的泰阳证券2.56亿股股份将予转让,此部分股份约占泰阳证券总股本的24.4%(相当于吸收合并后新方正证券约16%的股份)。

  根据双方草签的协议,渤海基金将以每股8元收购泰阳证券股份(相当于2倍市净率、4倍市盈率),初步预计渤海基金将投资10亿—12亿元,收购泰阳证券1.25亿股或1.5亿股,入股比例占合并后的新方正证券的8%至10%之间。

  据悉,入股方案已于10月上报证监会。

中资PE:温室之花?

  渤海基金的大手笔投资突显了中资PE在政策上的优势。

  近两年,外资PE在中国的投资屡屡碰壁,前有凯雷投资徐工没有得到商务部批准,近有高盛增资入股美的电器(深圳交易所代码:000527)和福耀玻璃(上海交易所代码:600660)又被证监会发审委否决掉。

  对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外资PE颇感无奈。“我再也不会关注定向增发项目,赔不起时间。”一位在外资PE界浸淫已久的人士曾向《财经》记者表示。

  事实上,由于市场因素和政策的变化,外资PE在中国市场的操作手法已有所调整,比如由控股转为参股,先少量进入再慢慢增持,这样可以规避商务部的审批;或者转向民营企业,绝少涉足国有企业。但无论如何,外资PE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规模受到了极大限制。

  一位外资PE人士分析称:“在中国做PE很难,大企业不卖,好企业不愿意出让控股权,成长型企业一两亿美元就算大单。再加上价格的不断上浮,操作空间已经很有限。”

  同样面对资产价格高涨的挑战,中资PE在政策上则没有限制,渤海基金能在短期内投出35亿元,外资显难企及,而入股金融机构的机会更殊为难得,此前凯雷入股重庆商业银行就未获得银监会批准。

  这种“温室”效应对于中资PE来说亦是双刃剑,缺乏竞争的同时并不利于培养基金管理人的自身能力。

  “最近两三年市场好,大家都赚钱;市场不好大家都亏钱,这怎么能叫好的投资呢?如果看过去十年,把全部投资项目都算进去,可能真正赚钱的不到十分之一。”前述外资PE人士表示。

  对于刚刚起步的中资PE如何定位、如何长远发展,而不只是赚快钱,仍是很大的挑战。

  本刊记者赵何娟、周琼、陈慧颖对此文亦有贡献

关键字: non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