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系列:台商改变自己也改变上海(转帖)

台商改变自己也改变上海

凤凰博报

纪硕鸣/三十年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充满迷幻色彩的十里洋场、被霓虹包裹着的“夜上海”、风情万种的外滩,不仅重拾起昔日东方巴黎的美誉,更多了高楼林立,满是现代气息的浦东,好似巴黎更胜似巴黎.10年前,有一位台湾朋友来上海,看到初居现代化城市规模的上海,他感慨地说,移居上海,如同移居巴黎.如今他又改口说:移居上海,胜过移居巴黎!

这些年来,上海崛起成为国际大都市,亚洲四小龙的台湾却不幸一直沉沦,不少台湾人跨洋过海来到上海,希望拾起再创奇迹的辉煌.来自台北、高雄,从台中到台南,台商滚滚西进的大潮,扑向上海,汇聚上海.足有50万之众的台商及家属,在这里的创业、经商、生活、学习、交流,上海成为他们的新乐土,新梦想.在筑梦中,上海这个新世纪诱人的移民城市,改变了许多台湾人的命运,从沉沦中站起,在创业中再显辉煌.而台商,也在改变自己的命运中改变上海.

改革开放后的新上海,曾经刮起过四波“台风”,涌起四次“台潮”.早在80年代,台商就进军上海,成立第一家沪台合资企业,但在1992年前,台商主要是一些单枪四马的散兵游勇。到1995年后,上海掀起建设潮,台湾企业家、创业者将之作为再次创业的园地,大批有实力能经营的台商进入上海,上海是台商新的寻梦地﹔2000年后,大上海雄风再起,成为吸引一众台藉干部、台湾上班族青睐的新工作地,各色各样的台商人怀携梦想来到上海。如今,上海是更多台湾年轻人闯天下的新天地,是台商新生代的逐梦场.

走在台北的街头,可以找到昔日旧上海的影子,忠孝东路的热闹可以影射上海南京路的繁荣;仁爱路上绿叶成荫,可以找到淮海路上法国梧桐的感觉;夜台北的舞台上时常还能听到“周璇”的嗓音;白先勇的金大班、张爱玲的白流苏,在台北又重新活了一次.

时过境迁,随着历史的变迁,台商又把对上海的那一份热情送了回来,百乐门由台商重启辉煌;“元祖”蛋糕让人品尝到正宗的上海奶油味;台菜和上海菜互相辉映,更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一声“欢迎光临”从台资的珍珠奶茶店上喊出,不仅唱响整个上海,还流向全中国;上海的卡拉OK也是台商最早引入,台湾的文化已经融入海派文化.

从早年集中居住在古北小区到现在遍布上海滩,从刚来时喜欢居住延安路上的贵都饭店到自己盖起五星级大酒店,越来越多的台湾创业者被西进的大浪裹挟着,冲进了活力澎湃的上海滩。企业家、信息科技人、金融业者、文化人、还有寻找机会的上班族,有服务业的精英人士,相继走进了上海,他们参与创造新上海.

上海是可以圆梦的地方,关键是你要努力勤奋加上有智慧.陈福川1993年到上海创业,带着理想和寻梦的目标来到这里.陈福川带着最有价值的双手和一个有智慧的脑袋,成为汤尼威尔的主要创立者之一和该品牌在大陆的主要经营者.汤尼威尔是先在纽约注册,然后再在中国的国家商标局注册的,所以是完全在大陆创建的品牌。

当年,陈福川只身来到上海,带来的只是裤子的样板,成立了汤尼威尔(上海)服饰有限公司,通过研究上海文化,他创立品牌打开内销市场,成为受上海白领青睐的品牌,还进入日本、东南亚市场,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十五年时间,汤尼威尔通过打造自主品牌和代理外国品牌,企业营业额做到了十亿人民币,其中,自主品牌占了半边天下。至今共在中国大陆开设180家分店,在上海的中信泰富、恒隆广场、新天地、梅陇镇广场等开设18家分店,成为由国人自创的男装国际品牌中的佼佼者。

陈福川先生对汤尼威尔的“发迹地”上海充满感情,他说上海十年是他人生最精华的十年,在塑造出一个国际品牌的同时,也将自己推上了事业的高峰。上海就是许多白手起家者的新天地,在改革开放中,有很多这样白手起家的故事。

以前是英法租界的十里洋场,如今由一群台湾老板在新上海打天下,不但创造了自己人生第二个舞台,让上海滩又多了许多新传奇。这些传奇都洒露在黄浦江畔.世界 500强才能挤进的浦东陆家嘴商圈里,一栋金黄色大楼上的“ARORA”显得耀眼。上海人盛传,上海是长江的龙头,而这里就是上海的龙眼,金色大楼是台湾震旦行的新总部,也是台湾第一栋跻身业界500强国际天际线的大楼。

跨越海峡的创业者,也有跨越市场的思考方式,他们不但是新上海人的中坚,也要翻身成为中国的企业家。

这些事业有成的台商,不但要做上海的第一名,也要做中国的第一名,而上海市就是“东风”,以资本扩张舞台。旺旺、龙凤准备在沪上市;获得世界第二大基金挹注的永和大王,也打算在香港上市;另外华邦电子、震旦行、嘉新水泥,也相继进入资本市场。他们要携手资本,搭起中国企业家的大舞台.

奂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徐钲鉴1993年投资上海,在青浦开了第一家企业,为台湾一些品牌企业生产电线配套,员工约1,500人.就是从这样一家小厂,开始,徐钲鉴见证了上海的变化,他及企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徐钲鉴说:“上海经济及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台湾早年走过的路有相似之处,都是垂直式发展,短期内就有很大变化.”

刚到上海时,已有高速路,但少有车辆,“那时是有时间,但没有钱,现在都走高速路,是有钱而时间不够用.”徐钲鉴称:“我们是一边学习,一边做,不能说对上海有什么贡献,台商是和上海一起成长.”1997年奂鑫在新加坡上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公司从主要为台湾电子制造商组装和供应各种电线产品,今天,集团已成为著名的承包制造商,专为原件设备制造商(OEMs)制造、加工及供应电讯产品、信息科技的相关产品、个人计算机外壳、塑料模具和射出件、电线和电缆产品。另外,这些年来,集团也成功地把业务发展得更加多元化,注重开发高增值、高科技的业务,如生产多层印刷电路板、SMT组装、笔记型计算机的外壳和碎纸机。已发展到12家企业,2万员工的企业集团,并开始主打一些有科技含量的自主品牌.

徐钲鉴认为,与其它外商相比,台商的投资金额看上去不高,但台资企业都是为中国创造外汇,赚的是外国人的钱,同时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奂鑫现在的管理层基本上都是本地管理干部,十多年来,为上海培养了一批管理干部.

台湾以科技出名,近年来,具有世界水平的台湾半导体产业大举进入上海后,理所当然地成为上海台企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大大提升了上海台资企业的整体形象,也给上海古城增添了科技含量。与传统家族式台企不同的是,台湾半导体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拥有大量海外高科技人才,并引进国际化管理模式,还给予员工以股票期权。

不过,并非所有台湾人都视自己为“台商”,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文化人,登琨艳是常住上海生活和工作的台湾第一人。他就认为,来上海的台湾人在职业构成上与上海人相似,商人只是其中的一类。台湾人是有文化的,他们来上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文化改变上海,让商业的都市变得更有文化气息,来自台湾的文化人功不可抺。登琨艳倡导了苏州河畔的SOHO,又设计了张爱铃图书馆,他认为台湾的舞台太小,只有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才能聚焦世界的目光,他希望能在上海留下伟大的作品。

登琨艳之后,近年来台湾部分文化界人士也开始在上海买房置业或创立经营性实体,而不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匆匆的游客或是短期的文化交流活动。赖声川不仅带来台湾相声还在上海开设了工作坊。郭承丰、王小虎在新天地打造出了“上海本色”和“百草传奇”,力图在上海创立可以营销世界的工艺品品牌,他们在浦东开设的“ 爱与和平”文艺沙龙为沪上文人提供交流的场所。

其实,台湾进军上海,给上海人带来最大冲击的是观念,太平洋百货在徐家汇地区开张,小吃餐营座落在百货公司的顶部,上楼用餐的客人,用完餐后可以如洒水般流向底下几层的商场,增加客人的购买欲,台商引进的经营理念,很快就成了上海百货公司的经营方式.娱乐餐饮、珍珠奶茶、泡沫红茶、咖啡馆、卡拉OK……仙踪林、真锅、上岛、名典、永和以及钱柜等等,都令上海更加五彩缤纷.

具加盟及直营特点的台湾连锁概念,在上海不断有热潮。“馔巴黎”海鲜餐厅打出“台湾黑鲔鱼体验”,“八十五度C”咖啡、“欧德家俱”等厂商登陆上海。

  设于上海蒙自路的“台湾连锁加盟促进协会”就是台商打响品牌、拓展商机提供的平台。二○○六年成立商务中心后,已有五十多家台湾知名连锁店进驻。“永和豆浆 ”、“欧迪芬”、“象王”,不仅在上海,而且是全大陆家喻户晓品牌。

台湾“元祖食品”在上海投资的连锁餐饮店“代官山”,市场瞄准上海的女同胞。“代官山”董事长特助张乙涛表示,上海女性主义抬头,女性既有主张,消费能力也很强,只要抓对她们口味,不断在食材进行改良,定出适当价格,她们都乐于接受新潮事物。

人人都说上海人精明,爱精打细算。但今天上海的年轻人不爱存钱,爱消费、讲究吃喝玩乐。台湾人来上海后,从食衣住行到娱乐,正悄悄改变精明的上海人。有人说,在上海人眼中,台湾企业家工作的狂劲是吓人的。以往的“台湾牛(苦干)”,加入“上海孔雀”(排场)、“猴子”(精明)、“猫”(敏锐)的多元性格,已经变成另一种伟大的精明。台湾海岛型的商人性格,遇到了长江大河,气势格局也愈变愈大.谁也说不准,台商移居上海,是在改变上海中改变了自己,还是在改变自己中改变了上海.(刊移居上海)

关键字: non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