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尼翁(Avignon)只是法国南部的一座普通小城,如果不是因为一段独特的历史和一个盛大的节日

每一个天主教徒都知道他们的教都是在梵蒂冈。但所有的教徒未必知道在法国的南部罗约河畔还有一座教都,它就是阿维尼翁。论人口、论经济,阿维尼翁在法国均无足轻重,但它却拥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两大财富,这就是它辉煌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戏剧节。阿维尼翁的世界声誉应归功于两个人,即教皇和让•维拉尔。

这座位于法国南部的城市是14世纪罗马教皇的居所。由西蒙德•马蒂尼和马泰奥• 焦瓦内蒂设计装饰的罗马教皇宫,是看上去非常古朴的城堡,总面积1.5万平方米,由旧宫和新宫连接而成。新宫与旧宫风格迥然不同。环城的城墙和12世纪遗留下来的横跨罗纳河的桥梁。这座突出的哥特式建筑下面的广场上,小宫殿和圣母院教士的罗马主教堂构成了一组特殊的纪念碑,它们显示了阿维尼翁在14世纪基督化的欧洲所扮演的突出角色。

如果没有教皇的宫殿,阿维尼翁就是一个普通的城市。

公元320年,皈依基督的康斯坦丁大帝在梵蒂冈修建了教堂,从此这里就成为了天主教的世界中心。不过即使是在这时,罗马教廷也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在征服伦巴底之后,继承其父遗志,把土地赠送给了罗马教廷,在这里由教皇列奥三世加冕,教皇的财富和声望都大大提高,古典时期教皇的辉煌至此达到了顶点。

所谓盛极而衰,随后开始了几百年的动荡。教皇在梵蒂冈的居所先是称为封建家族的争夺对象,接着是在罗马的民众建立自治体制,教廷丧失了在罗马的世俗权力,连居住地都得不到保证。不过,最终导致教廷迁址阿维尼翁是教廷和法国国王争斗的结果。

法国国王漂亮的菲利普在1294年把属于教皇的什一税权力拿在了自己手中,教皇扑尼法斯八世自然是决不答应,以教廷饬令形式要求禁止任何人向教会征收捐输或侵犯教会财产,否则就开除教籍。碰巧教皇和国王都是固执和激烈的性情,所以双方互不让步。为此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教皇威胁要和王室绝交,国王则宣布禁止金钱出境。冲突继续升级,教皇发布“一圣通谕”,宣布教会权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法国国王则抓捕反对国王的主教。教廷召集会议,对法国政府的司法权提出异议,国王也不示弱,在巴黎圣母院也召集僧俗两众会议,宣布没收教会财产。1303年4月13日,教皇宣布与法国王室绝交。王室干脆向教廷兴师问罪。教皇险些被杀。虽最终夺回领地,但是惊吓之余于一个月后去逝。此后的教皇选举一度被法国王室控制。教廷不在罗马这段时间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在阿维尼翁,这段历史被意大利的史学家称为教皇的“阿维尼翁之囚”。

1305年,一位法国教士被推选为教皇,即克莱芒五世。克莱芒五世的第一次阿维尼翁之行是1309年,到那里主持教务会议。1311年维也纳会议上,教皇决心整肃已经溃败不堪的宗教秩序,并在此后不久决定移圣居所到阿维尼翁。由于教皇的迁居,教徒们就把阿维尼翁做为朝拜的圣地。克莱芒五世在1316年去逝后,法国的红衣主教迅速在教会的决策机构红衣主教团中占据绝对优势,这一局面使得一位原阿维尼翁的主教约翰二十二世登上教皇宝座。然而罗马动荡的局势,教会与罗马豪门的矛盾令新教皇决定不前往罗马即位。他在位18年,购买了土地,但是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搞建设,而是居住于阿维尼翁原主教府,只是在周围增加了一些附属设施。这些早期的建筑没能保留到今天。人们只是从文献中知道它们的存在。1334年贝努瓦十二世登基后,认为原主教府与教皇地位不配,于是将其推倒重建,开始了后来被称为旧宫的建设。教皇宫旧宫建于1335-1342年间,是一座罗曼式风格的建筑,现在旧宫已经进行了艺术装饰,在会议厅的墙上挂着7位教皇的画像和几幅壁毯。附设的圣约翰礼拜堂,四周的墙面上画满了圣约翰一生的壁画,全部出自14世纪意大利名画家之手。当年教皇曾邀请了众多的意大利画家,由于受到了意大利画派和佛兰芒艺术的影响,形成了有名的阿维尼翁画派。

这位教皇雄心勃勃,于 1348年从普罗旺斯女大公珍妮手下买下了阿维尼翁城。使这里在此后几百年间成为了教廷在法兰西领土上的一块飞地。 新宫则从1342年克莱芒六世登基开始建设,所建风格充分体现了这位教会王子的风格,他挥霍无度把新宫修建的富丽堂皇,同时他又酷爱艺术,把新宫装饰得就象一座艺术的殿堂。这座哥特式建筑最大的厅堂是二楼的克莱芒六世的礼拜堂,长52米,宽15米,高19米,一楼有大、小谒见室。

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宫殿受到了严重地破坏,后来还被改作兵营,直到1906年才被收回,现在基本上恢复了原貌。教皇宫是14世纪基督教征服西方世界的象征,它连同周围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后的几任教皇在罗马和阿维尼翁之间徘徊。这是教廷历史上最混乱的日子, 1377年教廷返回罗马,没多久,刚刚登基的乌尔班六世就与红衣主教团发生冲突,主教团居然选举了新教皇克莱芒七世。但是克莱芒七世驱逐乌尔班六世失败,于是就出现了两个教皇,一个在罗马,一个在阿维尼翁的荒唐局面。

半个世纪内,双方的统一努力没有取得成功,红衣主教团不得不于1409年重新在比萨举行会议,宣布同时废黜前两位教皇,又选举了亚历山大五世为新教皇。这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出现了三个教皇并存的局面。最后在原籍嘉泰罗尼亚的教皇贝努瓦八世去逝之后,选举了意大利国籍的教皇马丁五世,最终移回到了罗马的梵蒂冈。

教皇在阿维尼翁的历史结束了,此后的阿维尼翁在教皇特使的管理下,贵族和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在此建造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府邸。在法国大革命前,阿维尼翁一直是教皇的领地。

从1309年到1403年教会重新迁都罗马,在长达百年的时间内,相继有9位教皇在此居住,阿维尼翁在政治、外交、艺术、商业上繁荣一时,成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成为A ltera Roma(罗马第二)。而这一百年恰好是欧洲从古典时期向中世纪过渡时期。

旧的秩序打破了,新的王国正在成长中,封建的秩序崩溃在古典后期所引发的矛盾充分的暴露了出来。国际上伊斯兰教的挑战也达到了一个紧迫的时期,所有英法百年战争,十字军东征等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在这个时期。教廷做为封建时代最大的财富所有者,在新秩序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世俗权力的公开挑战,这是利益再分配过程。不过教廷最终渡过了这个混乱的时期。在新秩序逐步确立之后,教廷的地位也稳定了下来,直到法国大革命引发的欧洲变革才再一次对教廷发生重大冲击。

大革命以后,阿维尼翁和尼斯公国于1792年被纳入法国领土,属于教廷的财产被法国政府收回,1793年当地的管理委员会曾把这里比作MIDI的巴士底监狱,而做出摧毁宫殿的建议。幸而这一计划未得执行。但是1801年以后开始在这里驻扎军队。186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拿破伦三世到此地访问,提出了修缮的建议。但是,直到1901年,军队才撤离,1907年开始大规模的维修,这一工程一直延续至今。

阿维尼翁还有一处是必须提上一笔的,就是罗纳河上的圣贝尼兹桥,法国民歌《在阿维尼翁桥上》的灵感就来源于这座12世纪所修建的22孔石桥,遗憾的是如今只剩下4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