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南开新剧团走出的曹禺


-崔国良


蜚声世界的戏剧家曹禺是从天津走出的,他的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等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现实,许多都是以天津为生活背景或原型创作的。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1922年入素有反帝爱国和话剧演出传统的南开学校。1925年加入南开学校新剧团,在我国著名导演张彭春指导下,1927年在丁西林的《压迫》中扮演了女房客,显露出他优异的表演天才,被观众称赞为“了不得”的演员。曹禺在这里演出了许多中外名剧,“幕幕精彩,处处动人”。电影导演鲁韧说:“曹禺的天才首先在于他是个演员,其次才是剧作家。”


1925年曹禺参加了南开中学文学会,曾任总务股长、主席,在学期间创作了许多诗歌、杂文和小说,并任校刊《南中周刊》编辑、《南开双周》戏剧编辑、《南开大学周刊》特约撰稿员、南开大学出版社编辑部文艺组编辑。由他编辑的有《压迫》和《疯人的世界》剧本等。


曹禺在张彭春指导下,共同改译了多幕剧《国民公敌》、《争强》和《财狂》,个人改译了独幕剧《太太!》和《冬夜》等剧本。有的是我国首次译出,有的虽有译本,但不适合演出。他们的译本都可做演出脚本。很多剧本都被校内外各个剧团采用,有的还被南京国立戏剧学校作为教学用书多次公演。


曹禺在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和天津生活期间,打下了坚定的戏剧创作知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开始构思《雷雨》。为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他的戏剧才能,1930年他转学到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潜心于西洋戏剧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其间,他完成了《雷雨》的创作。


《雷雨》是他对社会不满和生活压抑的一种情感的宣泄,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残酷和黑暗,预示了腐朽社会的瓦解和必然的灭亡。《雷雨》的问世,使我国戏剧进入了雷雨时代。1936年他完成了《日出》的创作。《大公报》在授予《日出》“大公报文艺奖”时认为曹禺“对社会的正义,又怀了怎样的热情……他由我们这腐烂的社会层里雕塑出那么些有血有肉的人物,责贬,继之以抚爱,真像是我们这时代突然来了一位摄魂者……”


同年,他到南京国立戏剧学校任教,他又写了《原野》。继之他又创作了《蜕变》、《北京人》、《家》、电影《艳阳天》等。《北京人》标志著曹禺剧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解放后,还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和《王昭君》等剧。他的剧作被译成14种语言出版和演出,蜚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