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chairwolf
自由自在,多姿多彩。放浪形骸,散淡人生。来如雷霆收震


发送站内短信
查看博客个人资料
发表文章

文章目录


精华荟萃      更多


精华            更多


最近文章


热门文章


最近评论


 

搜索

 
 总点击: 25296465

陈基强:一个新上海人的成功之道   Comments

在今年3月揭晓的“2004年度上海十大青年经济人物”名单上,36岁的陈基强榜上有名。这位基强联行董事总经理是来自香港的新上海人,他以自己在房地产行业创造性的运作和非凡的业绩,成为上海经济界的风云人物。

放弃200万港元年薪自己开公司

陈基强与房地产结缘的故事颇有意思。

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的陈基强,6岁去了香港。在香港念完小学和中学后,被港府选为文化交流学生送往美国深造。在美国念书的时候,他最初的职业理想是做一名警官,因为他觉得警察是力量和权力的代表。为此,他苦练了一阵跆拳道,一直练到“黑带二段”,这在跆拳道中算是高手级别了。在美国呆得久了,他最初想当警官的念头发生了变化。他察觉到在美国最有权力的不是警察而是商人,连美国政府的背后都有大财团控制着。于是,他又想将来当商人了。当什么样的商人呢?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美国前100位富翁的排行榜,经过分析,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100位富翁的第一桶金都是靠办实业、开工厂取得的,但使他们真正成为富翁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炒股票,要么做房地产。他觉得炒股票太虚,还是做房地产好。他暗下了决心,将来要在房地产业大干一番。

1989年,陈基强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毕业后回到香港,如愿以偿地进入一家房产公司。他当时主要的业务就是炒楼,把房子买进来,重新装修、包装后再卖出去。他在这家房产公司整整干了三年,从一个业务员升到店长,后来又升到公司副总经理,其间经他之手买卖的房子不计其数,有时一个月的交易量就有70多套。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他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每年仅纳税就达20多万港元,在香港这样一个税率很低的地方,这绝对是打工族中的佼佼者了。

正当陈基强在香港房地产市场做得得心应手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到美国去读MBA!他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够,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才能大有作为。

在念MBA的日子里,他颇为得意的是自己独特的打工方式。在美国,许多大学生都靠打工维持生活和交学费,一般的打工方式无非是洗洗盘子之类的力气活,但陈基强却靠脑子挣钱,他在美国办了家“亚洲网络”小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在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节假日举办收费舞会,场地是租宾馆的,香槟酒等是到超市买的,算下来每个人的成本约7美元,每张票买14美元,人数最多的一次舞会来了1600人。尽管陈基强到美国读MBA时带了二十万港币做学费,但他的生活费用,差不多全是靠办舞会挣来的。

1993年10月,陈基强在美国获得MBA学位后回到香港,加入梁振英测量师行。当时他就十分看好中国内地市场,主动要求到内地工作。1994年初,他来到北京开始做写字楼租赁业务。当时梁振英测量师行在北京还没有分公司,陈基强和他的同事5个人就坐在一张长桌旁,靠两部电话开展业务。他们做的第一个项目是中粮广场,接到的第一单生意是建设银行,第二单生意是美国一家500强大公司。接着,客户源源而来,做完了中粮广场,又做了光华长安大厦、恒基中心和Foster Wheeler C0.ltd。在二年多时间里,陈基强成功地完成了四个大项目,他的职务,也从部门主任升到梁振英测量师行助理董事。

后来,梁振英测量师行改组成戴德梁行,陈基强也从北京调往上海,开拓二手房租售业务——“泛城”中国。此时,他的年薪已高达200万港币。但就在2002年,他又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离开戴德梁行另谋发展。因为,他要创办基强联行自己的公司,打造自己品牌,发展自己的事业。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长期在房地产市场摸打滚爬的陈基强,发现内地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做房地产的人只做房地产,做金融的人只做金融,两者没有什么联系。但在国外,房地产和金融关系十分密切。美国有600多个房地产基金,其中大部分都在股票市场上市。香港十大上市公司里有一半是房地产公司。而在内地,房地产公司除了向银行贷款外,几乎不跟别的金融机构打交道,也没有一家专门为房地产服务的投资银行。

陈基强从这一现象中发现了商机,他要办一家从事房地产投资银行服务的公司,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他在香港筹建一个拥有5000万美元的投资基金,自己也投资成为这个基金的股东,接着在上海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强联行投资管理顾问(上海)有限公司。

基强联行在2002年4月成立以后,当年便实现赢利,基金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卢湾区的致远大厦,这个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大楼原来是一个闲置了6年的“烂尾楼”,基强联行引进2000万美元基金,花了9个月时间对这幢楼进行装修、包装,然后销售,结果为基金赚了1.2亿元人民币。当记者问及基强联行在这个项目中自己赚了多少,他迟疑片刻说:“8位数。”

初战告捷后,基强联行的业务迅猛发展。在公司成立后不到二年的时间里,通过引进海外投资基金做成的房产交易已达30亿人民币,其中不乏整栋大楼上亿元买卖的大手笔。如4.5万平方米的园林天下,5亿元卖给香港永光集团;凯欣豪园中的T7,整栋卖给台湾人。2.5亿国际地产基金投资市中心4万平方米中高档小区。

以上这些业务,还仅仅是基强联行四大业务中的投资中介这一块。采访中,陈基强告诉记者,基强联行其他三块业务是房地产项目资金管理、房地产公司股份兼并及买卖、投资研究及顾问。

基强联行在房地产投资研究方面是相当专业的。在上海郊区“一城九镇”开发中,朱家角镇和浦江镇的前期规划,都是基强联行做的,内容包括土地如何使用、价格定位、开发时机等,其中朱家角镇开发的第一个海外投资者SPG集团,也是基强联行引进的。

采访中,陈基强还向读者披露,今年上半年,基强联行将从海外引进1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投入上海房地产市场。至于具体情况,要到6月份才能宣布,目前还是商业秘密。

旧香港人,新上海人

陈基强自称是一个“旧香港人,新上海人。”当记者问起他的成功之道时,他只说了两条:

“第一条,要有超前的眼光。比如引进海外的房地产投资基金,现在上海房地产界都在议论这件事,有的研讨会还在纸上谈兵,其实我们在两年前已经悄悄在做了,而且获利匪浅。事情就是这样,你领先一步,做别人还没有想到的事,你就能掘到第一桶金。

“第二条,要有扎实的基础。这包括教育背景、专业训练和工作经验。我在美国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在房地产市场打滚了10多年,所以一旦机会来了就能抓住。如果没有根基,即使看到机会,也会从你手指缝中溜走。”

在展望上海房地产市场前景时,陈基强脱口而出说出了一连串的数据:上海目前每年约有20多万套单元售出,购房群体约77%是本地买家,18%是外地买家,5%是外籍买家,这说明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已不仅仅是一个本地市场。根据基强联行测算,上海房地产市场最终会有10%至15%销往海外买家,上海会像纽约、伦敦那样,成为国际性房地产投资市场。

陈基强相信:“未来十年,上海会成为东方纽约。”

中国侨网

3251 次点击    关键字: none

发表回复

校验码:  


你可以 回复, 或者 trackback 到你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