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chairwolf
自由自在,多姿多彩。放浪形骸,散淡人生。来如雷霆收震


发送站内短信
查看博客个人资料
发表文章

文章目录


精华荟萃      更多


精华            更多


最近文章


热门文章


最近评论


 

搜索

 
 总点击: 25264143

徐本禹故事读后--中国扶贫的一点感想   Comments

说老实话,我读这个故事后没有象别的很多人那么震惊。十几年前我还在国内的时候去过陕北和甘肃等地,那里的贫穷比起贵州来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自己的亲人,很多就是长期在这种赤贫的条件下生活,我的外祖父便是在困难时期给饿死的。身边不幸的故事也看的太多,让人简直都“虱多不痒”了。虽然自己也会解囊,但那也不过是聊慰寸心之举,心里其实很清楚那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联想到楼下双哈教官推荐的仲大军等先生的文章,不免在这里再说上两句。

我对中国的扶贫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因为我自己是从社会最底层上来的,又受过一些经济学理论的影响,所以看问题不象很多人那样由于强烈的反差而往往由同情心而做出反应。

1) 资源应该合理配置。而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土地、自然资源、人力、资金、市场等的结合),在一个成熟完全的市场社会中,犹如水之就下,是一个自然的流向。把人束缚在土地上,甚至是极度贫瘠、毫无资源的土地上,是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化(故土难离)和体制(以前的户籍制)。这些非市场因素在减缓中国在现代化大潮中对中心城市的冲击起到过一些缓冲的作用,但并非是长期值得鼓励的倾向。兔不拉屎的地方,人就没有必要非在那里生活、生产,除非那里有丰富的矿产,那么,一个完整的市场社会便会自然地有大量资源(资金、人才等)流向那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城市化。因此,解决中国贫困地区的问题的根本之路,应该是由发达地区的经济向贫困地区逐步蚕食和辐射,由输血逐渐过渡到造血。贫困地区低廉的劳动力应该是很大的资源,就象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一样,市场的竞争压力一定会诱导生产力向低成本地区进一步转移,形成“成本梯田”,就象是山东青岛的大企业(好像是海尔和一个著名的大鞋厂)向贫困的沂蒙山区转移加工厂一样,那可不是为了帮助别人的慈善事业,而是为了自身的竞争生存的举措,但同时客观上也扶持了贫困地区。所以我们海归想要助人,必先自助。

所以,如果我是徐本禹大侠,我也许会尽快完成学业,然后运用自己的所学,看看能不能在那些地区,利用其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出一些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来(他不就是农学院的么!)。这样他对贫困地区的救助,就有可能成为其终身的事业。否则,终难为长久之计。热血青年的血最终冷下来,这种事情我见多了。毕竟真的是杯水车薪,哪里真的能救得了火呢!

2) 中国的贫困问题是中国的经济改革甚至政治改革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的调和于激化问题。每次社会革命或社会动乱,主体大都是社会最下层的贫苦人民。所以,设计、发展和完善一套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至关重要。

3) 除此之外,中国的慈善救济制度仍然存在这相当大的空白。如果仅仅通过政府体系的操作,会有很大的缺陷。首先是缺乏敏感度。其次是缺乏透明度和中国现在盛行的腐败,以至于捐助人士望而却步。这种情形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解决(腐败在现代化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将另文叙述)。所以,发展民间的慈善机构便很有帮助。政府应该扶持一些有足够公信力的非赢利团体和机构,并且在制度上建立其有效的监督机制,测量机制、分配机制、资助机制等,让民间的救援及时到达最需要的地方。当然,我们海归网如果以后发展壮大了,有了足够的公信力,也可以参与到这一事业中来。

太忙,胡乱写几句感想。

不过,快活王等妹妹的感动和支持,的确让人感到在这一片铜臭的商业大潮中,还能看到人性的温馨。所以,不管怎么说,中国有希望,人类也有希望。

7480 次点击    关键字: none

发表回复

校验码:  


你可以 回复, 或者 trackback 到你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