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chairwolf
自由自在,多姿多彩。放浪形骸,散淡人生。来如雷霆收震


发送站内短信
查看博客个人资料
发表文章

文章目录


精华荟萃      更多


精华            更多


最近文章


热门文章


最近评论


 

搜索

 
 总点击: 25602120

法海《正负前后》读后   Comments

我一边读着法海对那些拉斐尔前派的名画的解说,一边在想:如果在参观画展的时候有法海大师在身边,那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尤其是对老狼这样没文化的贫下中农来说,简直是雪里送炭啊!冯仑说交朋友得交三种人:能获得利益的;能获得知识的;有意思的。依我看第一种是商人,第二种是老师。最重要的还是第三种人。人生应该是一个enjoy的旅程,有这样的朋友就能总是如沐春风。

法海贴出的那些画都令人无限神往--连同它们的故事。我去看过不少画展,如巴黎的罗浮宫、华盛顿国立艺术馆、伦敦的大不列颠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等。里面的艺术珍品,灿若繁星,走的腿都酸了,也根本看不过来。于是感叹人生的有限。哪怕不用工作,我们的人生,也无法享用到这些美妙的精华的亿万分之一。许多尘世的烦恼纷争,对比起来就那么的不值一哂。可是我住在纽约那么多年,大都会博物馆也就是去过两三次而已,每次都匆匆而过,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尝。你说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在捡芝麻丢西瓜。努力的奋斗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即使像老狼这样没文化的贫下中农,即使是匆匆而过,也时常会被一些画作吸引得停留良久,由衷赞叹--虽然很多我并不知道画里的典故。如今法海大师如来拈花般的娓娓道来,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那么多。可哪怕是这样,对于行色匆匆的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人能品味和觉悟得到呢?

不过那幅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Valentine Rescuing Sylvia From Proteus,似乎与多边恋无关。所谓多边恋是指多人共享一个恋爱对象。但故事里的Valentine 只是在相让,而不是共享。而 proteus 根本就是在抢夺。细细品味画里的几个人物的神情,真是妙不可言。尤其吸引我目光的是Sylvia,真是太美了。她脸上的神情复杂,欲语还休。那个Valentine看似大度高尚,可是他问过Sylvia爱的到底是谁么?就这么像恩赐什么物品似的将Sylvia赐给他人。她如果爱Proteus的话,那么她脸上的神情就不会那么百感交集了。当然她也可能两个都爱--那就确实是多边恋了。但读过莎士比亚的剧作的人都知道,实际上Sylvia根本就不爱Proteus,相反却极其讨厌他、憎恨他,无数次地拒绝他、斥骂他。如果Juliia不出现、不在现场会如何?想必那会是一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如果是我,早就让Valentine见鬼去了。

至于夏洛特的故事和画,我是这么看:夏洛特原来的生活非常孤独寂寞,她渴望美好的爱情。于是当她看到了兰斯洛那一刹那,她就把自己憧憬的影像全都投射到他身上了,然后就心无旁骛地追求了下去--任由命运随波逐流,似乎没有期待也没有目标,甘愿以此消弭她自己的生命。然而她追随的,其实是她自己的心。跟梦一样,渐渐地就消散了。但美和爱,不知是否就此像诗一般地升华。

法海由这故事所得到的“正正得负”的洞见,则更深了一层:


引用:
英国人或许还处在诗经以前的时代,以为爱情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无关利害,无关对象,如草木般自在枯荣。而我们虽然很久以前懂得,后来又复杂进化了千年,然而正正得负,竟然最终不再能理解感受这些自然简单的情感了。前了商周,后了春秋,在我们的文化中,独立于体系,关系之外的个人情感和价值已经很久读不出来了。

这段话击中我心,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感悟。谢谢法海。

4492 次点击    关键字: none

1回复 -- “法海《正负前后》读后”

  1. FaHai, on August 11th, 2013 at 4:50 am, said:

    标题:谢谢老狼认真的读帖回复。

    逛美术馆,博物馆是一种消遣,也是文化。西方大美术馆里的展品相对固定的,所以城里各个美术馆的收藏看几次都能记住。喜欢的东西如果几年后换了地方看不到就会若有所失,一定得找到新的所在才安心。倒是北京的博物馆,美术馆,从小到大也有很多美好记忆,但统统更新了多次,原来的画作和展品早没有痕迹。不知是我们民族的新陈代谢思想,还是反映出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200年来在西方的冲击下,始终激荡,不得安宁。

    夏洛特的故事和画,之所以深入英国人心, 我想一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夏洛特,是生命中唯一可以与生死抗衡的东西,二是英国人特有的平静舒缓态度,既是山崩地裂于前,生死相托的关头,也是娓娓道来,从容委婉。

发表回复

校验码:  


你可以 回复, 或者 trackback 到你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