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滞胀世代(十八):回顾、前瞻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滞胀世代(十八):回顾、前瞻   
diogenes
[博客]




头衔: 海归少校

头衔: 海归少校
声望: 学员

加入时间: 1970/01/01
文章: 156

海归分: 29606





文章标题: 滞胀世代(十八):回顾、前瞻 (3559 reads)      时间: 2009-9-03 周四, 07:15
  

作者:diogenes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滞胀世代(十八):回顾、前瞻

bystander

因事忙和痼疾而被迫放弃网络写作,转瞬已有一年多。期间金融市场发生的动荡,对许多投资者来说,绝对是毕生难忘的经历。今天人们最关注的话题是,经济是否真的已经走出谷底?代表华尔街立场的主流财经媒体,依然保持一贯报喜不报忧的态度,急不及待宣布复苏已经来临的消息。可是在华尔街以外的真实世界里,普通市民却彷佛丝毫感受不到复苏的喜悦;相反,眼里看着一幕又一幕政客与金融精英合演的闹剧,心里就只有疑惑和愤怒的感觉。

《滞胀世代》系列文章的基本立论,就是美国经济所要面对的,不是惯常的周期性调整,而是足以影响一个世代的结构性转变。上一次金融资产的漫长熊市(secular bear market),是1966至1982年的滞胀期。其后1982年开始、历时十八年的漫长牛市,本应跟随2000年信息科技泡沫爆破而告终。不过,由于联储局及各国央行采取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资产泡沫得以延续至2007年才破灭。宽松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有一定作用,但也会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长远而言,扭曲市场规律的干预,只会把整体经济进一步推向深渊。由此衍生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以前的文章已经详细论及,此处不赘。

不少人仍然误信股市是经济前景的指标,完全忽略股市波动是由资金主导、与实体经济早已失去关联的事实。美国股市在今年3月触底反弹,其后五个月里,道琼斯和标准普尔指数都分别录得大约50%的涨幅。炒作经济复苏的理据,是政府与央行的救市行动已渐见成效。讽刺的是,期间总统奥巴马的民望却反而拾级而下,从3月时约70%的民意支持度,降至今天仅有的50%左右(8月份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1%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奥巴马),反映大部份美国人没有受惠于所谓“经济复苏”;相反,抱怨政府偏袒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声音却此起彼伏。由此可见,政府救市的实际成效,似乎只是把金融危机转化为政治危机而已。

要对经济前景作出适当评估,首先必须了解金融问题的前因和后果。归根究底,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度借贷。信贷泡沫无疑是由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但其惊人的膨胀幅度,与金融监管机制近年的转变,也有莫大关系。上世纪90年代中,联储局在格林斯潘出任主席的时候,以金融自由化为大前提,减免部份银行存款帐目类别的储备要求,为金融业创造流动资金充裕的环境。到了1999年,国会在金融精英多番游说下,撤销把银行严格区分为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法案(即大萧条时期拟定通过的Glass-Steagall Act)。大型商业银行集团(即所谓money center banks)从此摆脱监管,也就一改过往稳健的作风,开始涉足各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活动。

把“撤销管制规定”(deregulation)逻辑推向极端的,是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y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对投资银行作出的特别豁免。证交会在2004年修改监管守则,容许五家大型投资银行(即Goldman Sachs, Merrill Lynch, Lehman Brothers, Bear Stearns 以及 Morgan Stanley)把杠杆(leverage;即自有资金与负债的比率)大幅提升至30倍。据保守估计,去年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投资银行(如Lehman Brothers或Morgan Stanley)的杠杆倍数一般都在25至30之间,而大型商业银行(如Bank of America或Citigroup)的杠杆,也高达12至15倍。要追究谁要为信贷泡沫和金融危机负上责任?作为监管者的联储局和证交会,自然难辞其咎!

由于管理层的薪酬和花红与营业额挂钩,银行都以追逐最大的利润为目标,把控制风险的概念置诸脑后。随着滥发信贷的情况愈演愈烈,坏账问题亦开始备受关注。当红灯亮起时,蕴酿已久的危机便一触即发。坏账急增的情况导致避险意识升温,引发信心危机。金融机构之间互不信任,彼此怀疑对方的经营手法失当(如储备不足、杠杆过高、过度投机、滥发金融衍生产品等等)。过度借贷、呆坏胀上升以及资产素质恶化等问题,令整个金融体系陷入瘫痪。最要命的是,大部份金融机构都持有大量其它同业发行的资产,而这些流动性本来就已经偏低的金融产品,市场又在急剧萎缩,甚至在一夜间消失。

为了阻止情况恶化下去,政府和联储局便采取了非常手段,推出一个又一个救市方案,以对抗足以令金融体系全面崩溃的危机。去年在国会闹得沸沸扬扬的7000亿元救市基金(即由财政部主管的所谓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或TARP),相对于金融问题的严重性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结果“救市”的重责,最终还是落在联储局身上。但问题是,本身是监管机构的联储局,其所作所为却完全不受监管。一连串的所谓救市行动,美其名是要解除“系统风险”(systemic risk),实际上却是黑箱作业,既无半点透明度可言,又违背公平原则,甚至与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完全背道而驰。

除了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把联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零水平,以及推出五花八门的特别贷款机制外,联储局还暗地里区分那些是“大得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金融机构,再以表外交易方式(off-balance-sheet transactions;即没有在帐目上反映的资产转移)注入资金,帮助这些金融机构解决财政困难。去年11月,彭博通讯社引用信息公开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入禀法院要求联储局披露救市行动的细节,联储局却以自己不是政府机构、不受相关法案约束为理由而拒绝回应!迄今联储局依然拒绝透露已经处理了多少有毒资产,也不肯公开曾经向哪些机构注资或贷款的记录。换句话说,纳税人既不能向联储局问责,甚至不能行使最基本的知情权。

据市场流传的非官方估计,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联储局与银行之间的表外交易总额,可能高达140,000亿元!即使只看官方公布的数据,也足以让人震惊。记录在联储局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值,由去年3月时不足9,000亿元,急增至今年年初时公布的21,000亿元。关键的是,联储局的资产中美国国库债券所占比率,从75%下降至只有不足20%!鉴于联储局有必要利用“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透过买卖国债来调控货币供应,市场忧虑联储局在“救市”期间,已经往银行体系注入过量的资金,尽管信贷紧缩的情况已见改善,但联储局却大有可能无法在公开市场出售所持有的大量问题资产,倘若不能借此收紧货币供应,过剩的资金便会造成严重的通胀压力。

当被问及联储局是否没有退路的时候,主席伯南克的回应是,联储局已经开始向银行存放在联储局储备账户(reserve accounts)的存款(即所谓excess reserves或剩余储备)发放利息;如有必要,可以提高相关利率,以阻止过剩资金流出银行体系以外,避免引发恶性通胀。自去年10月联储局获国会授权向储备账户结存发放利息以来,剩余储备总额从以往只有寥寥数十亿元,急增至今年8月时公布的7,080亿元。当年沃尔克任职联储局主席时,要把利率推高至接近20%,才能把通胀压下去;伯南克究竟还要再印多少钞票,塞进银行家的口袋,才能阻止通胀发生?可以肯定的是,联储局今后仍会不惜一切代价,包括彻底摧毁美元的购买力,去捍卫少数金融精英的利益!

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联储局已经与少数金融巨头连成一线,加上奥巴马内阁中掌管财金政策的主要官员,大多都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金融精英显然成为了危机中的大赢家。预计未来十年,美国政府必须依赖联储局的印钞机,去为数万亿元的财政赤字融资,金融精英必定趁机充分运用联储局的政治影响力,争取更多的特权和利益。奥巴马上任之初,曾经信誓旦旦地许下承诺,声言绝对不会向财雄势大的利益集团妥协。让人失望的是,奥巴马政府在处理经济及金融问题上的策略,基本上完全是布什政府的延续。那些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还可以趾高气扬地站出来公布盈喜;他们的贪婪所带来的恶果,却要由一般小市民来承受,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 FDIC)的数据显示,银行业整体的经营环境至今仍在恶化,坏账问题仍未见有明显改善。年初至今已有84家银行宣布结束营业,财政状况不稳的银行,亦由年初时的305家上升至426家。而这些财政出现问题的银行,几乎全部都是小本经营、以地区为基础、以及以中小企为主要客户。有分析指,银行业即将趋向多头垄断的格局,银行总数将由现时约8000家减至只有4000家左右。有联储局作为后盾的大型银行集团,将透过收购,拓展分行业务,取代以地区为基础的中小型银行。届时普通市民或中小企需要贷款融资,就要承担较现时为高的利率。向来依赖中小企创造就业的美国经济,前景也就不甚乐观了。


作者:diogenes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上一次由diogenes于2009-9-30 周三, 00:56修改,总共修改了2次





相关主题
滞胀世代(十九):再造泡沫 海归主坛 2009-10-31 周六, 05:27
滞胀世代(十七):泡沫破灭,繁荣告终 海归主坛 2008-3-17 周一, 01:36
滞胀世代(十六):被遗忘的教训 海归主坛 2008-2-19 周二, 07:19
滞胀世代(十五):金融危机 海归主坛 2008-2-06 周三, 03:44
滞胀世代(十四):童话幻灭 海归主坛 2008-1-30 周三, 06:56
滞胀世代(十三):中美探戈舞 海归论坛 2007-4-09 周一, 02:10
[原创][报到]滞胀世代(十二):解读道指新高 海归论坛 2006-10-16 周一, 20:57
滞胀世代(十一):玩弄数字,制造假象 海归论坛 2006-8-25 周五, 23:00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diogenes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