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历史”在真相面前蒙羞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历史”在真相面前蒙羞   
狼协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元勋

头衔: 海归元勋
声望: 院士
性别: 性别:男年龄: -312
加入时间: 1970/01/01
文章: 25707
来自: 美国
海归分: 6039767





文章标题: “历史”在真相面前蒙羞 (2738 reads)      时间: 2016-6-23 周四, 15:18   

作者:狼协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历史”在真相面前蒙羞


“档案解密能使历史恢复本来面目。”
——俄罗斯历史学家 库德里亚舍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1939年-1945年),是20世纪人类所经受过的最大灾难。迄今为止,它也是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争进展到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全世界几乎绝大多数人口被卷入战争。这场战争总计造成了约7,200多万人死亡,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约19亿7千万)约3.71%。据估计,大战期间,钱财损失高达13,850亿美元。
毋庸置疑,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这场战争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不仅改变了这些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的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进程的历史格局。在前苏联,或是俄罗斯将这场世纪大战称为卫国战争。正是由于这场战争的胜利,成为了苏联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存在的主要理由,不仅为斯大林的极权政治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使它得以在战后延长40多年;而且使苏联国内人民,甚至许多国家的进步人士也由此衷心地服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斯大林以“欧洲解放者”的姿态,配合军事和政治的高压,使东欧一些国家纷纷效仿苏联,建立了同样的国家制度。其直接消极的后果就是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与低效率;而封闭的政治体制,又使得专制和极权横行无阻,战后半个世纪以来,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民主活动的提高,远远落后于民主国家。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战胜国的前苏联或说是俄罗斯一直位于“反抗法西斯”、“解放欧洲”、“拯救人类”的心理和道德的制高点。换句话说,前苏联或说是俄罗斯,一直是以斯大林的方式去宣传、纪念战胜法西斯真正的胜利。而对于西方,尤其是欧洲的主流媒体和专家学者来说,他们根据近年来不断解密和披露的史料,提出了严肃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无论是前总统普京还是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都愤懑不平。普京曾言,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说成是扣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唯一的扳机’并不准确。”2009年8月30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十分恼火,他疾言厉色地谴责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7月份所通过的一项决议,这一决议称:纳粹和斯大林主义都酿成种族灭绝和战争罪行。他斥责道:这一说法是“赤裸裸的谎言”,无人可以质疑“谁发动战争,谁杀害人民,谁拯救数以百万人的生命,谁最终挽救了欧洲”。但梅氏的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媒体的认同和支持。
难道历史真如希特勒所说:“胜利者在事后是不会被问及他是否说了真话”吗?距离二战已经近70年了,随着俄罗斯与德国这两个曾经敌对国家的秘密档案的解禁,二战当中的许多历史真相的脉络逐步清晰,一些历史谜团也开始被揭开。俄罗斯历史学家库德里亚舍夫曾言:“档案解密能使历史恢复本来面目”。仅就俄罗斯而言,就有超过400万份印有“国家机密”和“军事机密”的档案档,静静地躺在国防部中央档案馆里。如果不是前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解体,这些无言的,历史真相的见证人,恐怕至今难以将真实的相貌示人。
面对这样一场世纪浩劫,全世界的人们,尤其是亲身经历过痛苦劫难的国家都在不断地探讨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战争,究竟是谁扣动了二战的扳机?
长期以来,在我国形成主流的观点一直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另外,从官方教科书和官修史书中所读到的对于苏德战争爆发情形的标准记述也是如此:“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其附从国对苏联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热爱和平的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之下奋起抵抗,展开了伟大的卫国战争。”
历史真相远非这样简单。
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通过研读“俄罗斯社会政治历史国家档案数据”、“俄罗斯军事档案数据”、“历史档案数据”和“苏联外交政治档”等解密档案,并参考自己的同行根据前苏联二战解密档案所撰写《俄罗斯档案数据:卫国战争》,《战争与政治:1939一1941》,《1941年不为人知的战争真相——一些秘密文件》等著作,依据上述可靠数据,鲍里斯颠覆了广为流传的传统说法,重新审视了苏联在二战中的国家形象,打破了苏联卫国战争的神话。
首先,苏联并非单纯的被侵略者和受害者,也是一个战争的发动者,或说是帮凶。与纳粹德国一样,它充满着追求霸权,奴役弱小民族的野心。正因如此,它积极主张领土扩张,利用其强大的战争机器侵略周边民族国家。被它奴役的许多弱小民族甚至宁愿投向德国入侵者来反抗其统治;其次,苏联高度集权的国家机器在战争中效率低下,一味依赖西方盟国的援助,并因其毫不重视个体生命的政策让人民付出了过分惨重的代价。
这一历史真相却长期被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光环所掩盖,直到苏联解体后仍被俄罗斯官方讳莫如深。
鲍里斯挖掘出的事实真相震撼人心,而他的观点更是无比犀利:“二战后,卫国战争取得的胜利成为了苏维埃政权存在的主要理由,也为苏联的极权政治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于是它的存在得以延长40多年,同时也使得效率低下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在《二战秘密档案》一书中,鲍里斯引用了大量历史资料,并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分析和论证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斯大林曾经秘密制订了一个“大雷雨计划”,准备在1941年抢先对德国发动毁灭性的军事进攻,从而一举称霸欧洲。换句话说,就是希特勒不攻打苏联,斯大林也会发动战争,进攻纳粹德国。
作为斯大林与希特勒都渴望在欧洲取得霸权地位。作为后者,是以宣扬“日耳曼民族至上”,实施屠杀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为宗旨;而前者则是打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旗帜而推行其领土扩张的。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袖的斯大林,从维护其个人权威和统治地位出发,自称坚持和高举“列宁主义旗帜”,在处理战争与革命、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体系如何共处、以及苏联国内政策与对外关系问题上,就像他在《悼列宁》这篇文章中所讲的“从来没有把苏维埃共和国当作最终目的。”那么,什么是斯大林的“最终目的”呢?就是要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在整个欧洲,乃至整个地球推行他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
斯大林认为,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成为必然,是因为“各金融集团之间及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原料产地、争夺别国领土而发生的矛盾。……各资本家集团之间的疯狂斗争的特点就在于它包含有帝国主义战争”,“而这个情况的特点又在于它使帝国主义者彼此削弱,使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日益逼近,使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实现。”斯大林按照“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政治逻辑推断,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爆发,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必将在战火中崩溃,无产阶级也必然在硝烟中取得革命的胜利,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社会主义制度,一定会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因此,苏联共产党“不能将自己的工作局限于俄国革命的狭隘的民族范围内,要把斗争搬到国际舞台上去,割开帝国主义的脓疮,证明资本主义必然崩溃。”(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从这个观点出发,早在二十年代内战结束后,斯大林便着手准备发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大战,打算用武力把共产主义推向欧洲。
1945年,历时218天的纽伦堡战犯审判(Nuremberg Trials),在本质上是战胜国单方面对战败国所施行的审裁,就其目的而言,只要认定战争的爆发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罪责都纯粹是由于希特勒的侵略,也就足够了。把所有的问题一股脑地推给德国纳粹,把一切罪恶都归罪于法西斯,简单是简单,但却把一些问题的真相所掩盖了。
世界著名军事理论家,号称与克劳塞维兹并称的西方战略思想史上的现代战略大师里德•哈特(Basil H.Liddell Hart 1895-1970)在其经典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中分析道:“希特勒并不想制造另一次世界大战已达到其目的。他的人民,尤其是他的将领,对于任何这一类的冒险都是深感畏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已经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很深的创痕。强调此种基本事实,并非是想替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刷洗,也不是想减轻许多甘心情愿跟着他走的德国人的责任。希特勒虽然异常地骄傲,但他在追求其目标时,却又还是极端地慎重。”二战后,德国军队有一大部分档案被俘获,在这些文件中就显示了德国将领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进行一场全面战争是深感怀疑和不信任的。
当时的陆军参谋长贝克将军(Gen.Beck)就曾草拟了一项备忘录指出:希特勒的侵略扩张计划必然会产生一次世界浩劫,而使德国也化为废墟。这份文件在高级将领会议中宣读并获得赞同后,送请希特勒考虑。当看到希特勒仍固执己见时,贝克遂其辞总参谋长的职务。希特勒当政时,曾经遭到多次暗杀,仅被德国史学家确认的刺杀事件就有42起,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是德国军人所为,其目的就是要结束希特勒的战争政策,避免德国人民惨遭涂炭。
纽伦堡审判一直被诟病的原因,不仅是由于“胜利者是不受历史指责的”,而且更在于“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由此,历史失去了真相,中立、客观与正义受到了羞辱。


“历史主要的就是一种人类罪恶、愚行和不幸的记录。”
——温斯顿.丘吉尔

1939年8月17日,德国党卫军头子希姆莱要求德军总参谋长弗朗兹•哈尔德立即提供一批波兰军服。事后不久,党卫军又从德国东部奥拉宁堡集中营将13名罪犯安置在附近的一所校舍中待机而动,一场针对波兰的阴谋——“罐头食品”行动,就这样悄悄地启动了。
五个月之前,3月15日,当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时,此时的波兰也趁火打劫,帮助希特勒威胁捷克后方,促使捷克人不得不向德国人低头,波兰也借此获得了一大片捷克的领土。为此,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将波兰称之为“贪鄙的波兰”,并斥责说波兰人“在捷克趁火打劫”。其实,丘吉尔也应该为“约翰牛”脸红,这倒不是因为自己的判断有误,他曾经认为,“革命的共产主义的苏联将拿起武器保卫资本主义的捷克斯洛伐克”。虽然,苏联曾建议英、法、苏召开会议研究对抗德国前进的“集体安全计划”,但当面对希特勒咄咄逼人的态势,捷克政府下总动员令时,苏联却迅速地退下阵来,在《真理报》上公开宣称,捷克斯洛伐克正千方百计地向德国挑衅,这种挑衅使苏联不再负有援捷的责任。作为回报,就在希特勒吞并捷克的当月,在德国的压力下,立陶宛被迫向苏联归还了它在1923年占领的边境的狭长地带梅默尔。
丘吉尔应该脸红的是无论英国还是法国对希特勒的侵略捷克的行径都采取了姑息让步政策。在所有欧洲小国中,捷克拥有最精锐的兵力,如果英法共谋保护捷克,对希特勒的野心绝对可以遏制。但它们对昔日的盟友却弃如弊履,而其他国家也助纣为虐。半年之后,波兰也终于为自己的“贪鄙”而付出代价了。
此时的斯大林正忙于什么呢?1939年3月,在苏共第十八次党代会上,斯大林对当时的世界形势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新的帝国主义战争具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虽然它还没有成为一场全面的战争,但却是一场世界大战。这场大战是那些侵略国发动的,它们蓄意违背非侵略国的利益,其中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利益。”这个判断是符合斯大林所坚持的“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观点的。按照莫斯科的逻辑思维,甚至就连1937年中国对日本宣战也属于非正义战争范畴,是帝国主义之间狗咬狗,而不是反法西斯的正义之举。因此,它一度中止了对华援助。在莫斯科党代表大会上斯大林毫不隐晦地说,要千方百计地避免使苏联卷入为人火中取栗的战争。
斯大林的讲话被西方媒体解读为是向希特勒发出了一个信号:即除非苏联利益被触动,否则苏联不会进行一场反纳粹的战争的。换句话说,苏联与纳粹之间是可以理解的。苏联新闻界也秉承这个政治意图,更加露骨地说,苏联决不会钻进英法合谋设下的反苏战争圈套。
为达此目的,斯大林向希特勒又发出了一个新的信号:1939年5月,他任命了不会外语,但能够领会其意图的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取代利瓦伊诺夫(Maxim Litvionv)出任外交部长,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一位犹太人,而且利瓦伊诺夫一直都是提倡与西方合作以抵抗纳粹德国的领袖人物。利瓦伊诺夫曾明确指出,“德国和日本是对和平及苏联的最大威胁”。同时,为了向希特勒示好,斯大林还指示莫洛托夫清洗外交部中所有犹太人。(【美国】 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海南出版社 262、266页)
经过一系列真假莫测、虚实难辨的外交手段,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为10年。对于这个条约的签署,“希特勒高兴得直拍大腿,连声招呼周围的的人打开香槟酒,尽管他滴酒不沾”(【英】伊恩•肖克:《希特勒》下 世界知识出版社 166页)。对于这个条约的内容及恶果已经有不少文章加以评述,笔者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也被称为“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或“希特勒—斯大林”的《条约》,苏联对其一直三缄其口,讳莫如深,其中的关键问题不仅在于正当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对德、日法西斯同仇敌忾之时,作为号称是“高举反法西斯旗帜”的苏联竟与德国纳粹政府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私下与希特勒达成共同瓜分波兰、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纳入苏联势力范围的秘密协议;而且苏德双方还签署了一项至关重要的贸易协议。按照协议规定,苏联将向德国出口大宗战略物资,提供粮食和各种军工原料,包括谷物、油料、家畜、煤、铅、锌,锰、铜、镍、铬、铝、石油、木材、橡胶、磷酸盐等。
为什么这份贸易协议在当时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现代战争的背后是敌对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是资源供给实力的博弈。用德国人自己的话说,当时的“德国军队进行战争的致命弱点是战争所依赖的资源匮乏。真相是希特勒没有资源去发动一场全面战争。”尽管德国是世界上主要工业强国之一,在合成能源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依然有一半以上的能源供应依赖于国外进口。由于当时的纳粹德国受到西方各国的封锁,无法取得战略物资,因此它的军备生产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例如国内“橡胶只够用2个月,镁够用4个月,铜够用7个月,铝够用12个月,锰够用18个月,钴够用30个月。德国几乎45%的铁矿石从瑞典进口。冶金领域对国外资源的依赖在某些方面是惊人的:锌为23%,铅为50%,铜为70%,锡为40%,镍为96%,矾为99%。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在铬、钨、钼、钒方面,德国完全依赖国外进口。”(【德】克劳斯•舍费尔:《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580页)
在西方各国对纳粹德国采取封锁和遏制的情况下,苏联竟然充当了德国的供货商和代理商,斯大林不仅源源不断地向希特勒提供发动战争所需的战略资源,而且把它从国外进口的原料再转售给德国,帮助法西斯壮大军事实力,这不能不说是对希特勒蓄意发动世界大战的一种纵容和支持。由此,斯大林被西方媒体称为是纳粹“最有活力的物资供货商”(【美国】 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海南出版社 269页)。
在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立场上,斯大林的想法既现实又功利,他认为希特勒作为政治强人,其法西斯统治肯定会持续一段时间,通过苏德示好,必然造成希特勒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不仅会减少西方强国对苏联的威胁,甚至会导致“欧洲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从而使苏联从中受益。
1939年9月1日,星期五,德军侵入波兰。9月3日是星期天,英国政府为了履行其实现向波兰政府的承诺,遂向德国宣战。6小时以后,法国政府也在犹豫不决中向德国宣战。虽说如此,可这一切只不过是“瘫子打架——坐着喊”。套用美国新闻界所杜撰的名词儿来说,这不过是“假战”(The Phoney War),或用法语说是“怪战”(Drôle de guerre)。而戈培尔掌控下的宣传机构干脆将此称为“静坐战”(Sitzkrieg)里德•哈特对此形容,“全世界所能看到的就是战场上一片沉寂,于是也就以为战神已经睡着了。”
“战神睡着了”,纳粹德国却一刻也没有闲着。就在9月3日深夜,即“约翰牛”和“高卢鸡”对“教皇的奶牛”宣战当天,德外长里宾特洛甫就敦促苏联立即对波兰采取军事行动,占领早先同意划归其势力范围内的那部分领土,莫洛托夫表示同意。尽管德国一再催促,但两周内苏联却按兵不动。斯大林一直在观望,因为他不想同英、法作战,而且苏联在远东的地位尚未巩固之前,也不得不等待。当确信法国不能从当时并未设防的西部迅速打败德国,苏联又在9月16日与日本签署了停战协议,此刻,斯大林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仅仅过了一天,9月17日,他便迫不及待地挥师攻入波兰东部。9月28日,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又在莫斯科签署了新的秘密补充协议,其中规定,苏联在波兰的势力范围东移,大约从原来的维斯拉河一线移向布格河一线。德国人的回礼是,放弃在立陶宛的利益(立陶宛南部的一角除外)。
波兰被苏德肢解后,1939年9月末和10月初,苏联又迫使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订立所谓条约,强迫这些国家允许苏联在其领土内建立海军基地和陆军基地。斯大林对芬兰的要求更大,包括坚持调整领土,以使列宁格勒更安全,同时让苏军留有战略机动地域。苏联的无理要求自然遭到芬兰的拒绝,于是,导致了为时四个月的“冬季战争”。战败的芬兰屈辱地将位于拉多加湖西北部的维堡省和某些位于北部边境的地区,以及芬兰湾内的某些岛屿割让给苏联。
到了1940年夏天,斯大林兵不血刃,得到了与希特勒秘密协议中所规定的领土。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也并入苏联,而从罗马尼亚那里,斯大林不仅取得了比萨拉比亚,而且还取得了布科维纳西部,而这片土地是秘密条约中不曾提到的。
就在斯大林欢欣鼓舞地将苏维埃的国家制度强加在新获得的领土之上时,希特勒也在西线战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40年春,纳粹军队的铁蹄征服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法国战败后,莫洛托夫专程到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向德国大使冯•德•舒伦堡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尽管外交礼仪如此彬彬有礼,宛若异苔同岑,可对法国的迅速溃败莫斯科从内心里却感到突然和沮丧。苏军上将Л.М•桑达洛夫回忆了苏联军人当时痛心的场面:“谁能想到德国人只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就粉碎了法军主力?”甚至连斯大林本人也没料到法国会投降。赫鲁晓夫证实说:当斯大林得知法国放下武器投降后,气得破口大骂。斯大林曾对法国军队的战斗力寄予很大的希望,他真心希望法军能大大地削弱德军的战斗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匿影藏形,真伪莫辨,斯大林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战略目的——打败德国,进而在全欧洲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1939年底,当斯大林60寿辰时,希特勒派外长里宾特洛甫专程到莫斯科向斯大林祝寿,诚挚地祝愿“斯大林身体健康,并祝愿友好的苏联人民未来一切顺利”。斯大林也向德外长表示,感谢德国元首的美好祝愿,并说“德国人民和苏联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指1939年9月德军与苏军共同抗击波兰军队的战役——作者按)有着深厚的基础,必将源远流长、牢不可破”。斯大林的这句话,曾在二战期间被西方政治家和媒体多次戏谑为“红色帝国的领袖”向“第三帝国的元首”表示友谊的“经典名言”。但也就在此时,“斯大林已经酝酿成熟了一个十分具体的进攻‘朋友和盟友’希特勒的计划。(【俄】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二战秘密档案》江苏人民出版社 43页)法国的迅速溃败使得斯大林不得不放弃1940年夏天进攻德国的计划。斯大林直到最后一刻还指望着法国哪怕再坚持一个月,这就可以让苏联完成进攻德国的军事准备,并迫使德国东西两线作战。


“必须非常谨慎,以防泄露进攻的意图。”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会上希特勒宣布了一个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突然袭击苏联,一举将这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摧毁,尽管两国政府已经在一年前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为实施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德军总参谋部立即着手拟订对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该方案于12月底完成,并被定名为“巴巴洛萨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
一、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
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持,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
希特勒不无得意地说:“当‘巴巴洛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将大惊失色!”
对所策划的每一次攻势,希特勒都非常乐于精心地取一个代号,例如对波兰的闪击所取的代号是“白色方案”;对挪威和丹麦的攻占所取的代号是“威赛演习”;对英国的进攻所取的代号是“海狮计划”;对南斯拉夫的入侵所的取代号是“惩罚行动计划”;而对希腊的偷袭代号则为“玛丽塔行动计划”等等。“巴巴洛萨计划”原来的名称是“奥托计划”,希特勒对此并不满意。希特勒非常喜欢德国的一个非常著名的皇帝——腓特烈一世(1123-1190),他的一句话备受希特勒推崇,“生存与毁灭只有在战争中才能证实”。可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5位叫腓特烈一世的皇帝,于是,希特勒就采用了外号的方式。腓特烈一世因长着与众不同的红色的胡子,便有“红胡子”的绰号。也有人说是因为他杀人如麻,鲜血染红了胡子。当时,意大利曾是腓特烈一世征战的主要战场之一,而最早这个绰号就从意大利人那里传开的,因为意大利语“红胡子”的发音是“巴巴洛萨”,所以,希特勒就将进攻苏联的“奥托计划”改称为“巴巴洛萨计划”。
就在希特勒制定“巴巴洛萨计划”的同时,斯大林也紧锣密鼓地着手实施“大雷雨计划”,而且斯大林进攻德国的计划还要早于希特勒。令人诧为异事的是,两个谋求世界霸权的最高统治者不约而同地制订了攻击对方的计划,都企图不宣而战,而且一剑封喉,制敌于死命。
据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在《二战秘密档案》中披露:1940年5月,斯大林将朱可夫火速从蒙古的乌兰巴托召回莫斯科。在会见中,除斯大林外还有中央政治局其他委员。
这次被召见中,斯大林与朱可夫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谈话,用朱可夫自己的话说,同斯大林谈话使他感到非常震惊,“回到莫斯科宾馆后,那一夜我久久不能入睡,脑子里始终萦绕着这次谈话。”“我被委以重任——指挥着一个最重要的边境军区。在同斯大林、加里宁和其他一些政治局委员的交谈中,我最终认定了这一想法,就是战争离我们很近,而且不可逆转。”
将苏军中最擅长于进攻作战的朱可夫从蒙古调往西线,担任当时苏联兵力最多、战斗装备最充实的最大军区——基辅特别军区的司令,同时还叮嘱朱可夫要把在蒙古对日作战的成功经验运用到训练西线苏军的工作中去,斯大林确实用心良苦。要知道,朱可夫在蒙古的哈拉哈河上作战的经验就是进攻,而不是防御。朱可夫在讲述对日作战的成功经验时,其中的一段话意味深长,“这次战役中,什么是具有代表性、同时又有教益意义呢?首先,就是要出其不意。出其不意,是一个伪装的问题,也是不论在战役中,还是战斗中取得胜利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指挥员要采取一切措施给敌人造成一种印象,好像我们不是在准备进攻,而是在准备防御。为此,必须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造假消息、利用电台播报假新闻、夜间做出挖战壕和各种工事的样子。还要假装散发各种各样专门的传单,目的是保障所进行的防御措施。各种手段是很多的。广播中要广播各种通告,鼓舞指战员的士气去准备防御战。正像我们后来了解到的那样,直到进攻前一刻,日本人真的没有想到、也从来不知道我们要进行的是进攻战。” (【俄】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二战秘密档案》江苏人民出版社 61页)
对于苏德之战这段历史,朱可夫在1969年却声明说,“我们无意中把我们的战争战略问题弄得混乱不堪,并且给读者造成一种误解,好像我们想先声夺人地进攻德国。”鲍里斯认为,朱可夫此话有假,绝对“有所隐瞒”,是其在回忆录中有意回避了这个问题。其实,朱可夫的这番表白,用中国的话来说,简直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反而使这段历史的真相匣剑帷灯。
其中一段小插曲可以作为历史真相的左证,发生在斯大林召见朱可夫之前,即1940年5月6日凌晨。斯大林在莫斯科郊外别墅中会见了自己父亲的老朋友80岁的达特•加西塔什维利。面对自己的长辈和老乡是否要与德国开战的询问,斯大林的态度自然不同于自己属下谈话,他直言不讳:“我们要跟德国打!英国和美国是我们的盟国!”要知道,此时苏德两国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墨迹未干,而他的“德国人民和苏联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牢不可破”的祝愿犹言在耳。
朱可夫到达基辅后,马不停蹄地进行各项军事部署,在捷尔诺波尔、利沃夫、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和杜布诺这些地区实行了指挥官和司令部人员训练制,并在1941年的1月间,组织了两场战役和战略演习,拟定的演习背景虽然是苏联遭到德国进攻,但实际上重点演练的科目却是进攻战。恰如鲍里斯所言:红军准备进行的是进攻,而不是防御。之所以演习的背景是反击侵略,只是为了在名义上更符合“苏联人民爱好和平”的官方宣传基调。“1941年1月的演习绝不是1941年6月灾难的预演。它们是苏联未来向欧洲入侵的预演。但是,宣传的刻板模式要求,红军总是为了反击‘帝国主义的入侵’才发动进攻的。所以呢,就才有了关于‘西方’、‘西南方’和‘南方’进攻苏联的附加情报。只是为了让参加演习的红军指挥员不产生任何怀疑,所谓苏联爱好和平的政策,全都只不过是扩张计划的幌子。……事实上,两次演习的过程中,都是只制订了苏军向邻国领土入侵的计划。”(【俄】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二战秘密档案》江苏人民出版社 76页)
在斯大林的构想中,进攻德国的计划,从战略上看是可行。首先,先发制人,可以取得战争中的主动权。朱可夫在蒙古对日战争中,苏军只损失了8,000人;苏芬战争伤亡85,000人,相比当年俄国国内战争伤亡1,300万人而言,损伤并不算大。尤其是苏军占领波兰、波罗的海地区和罗马尼亚东部的战役,由于主动出击,几乎没有伤亡。其次,先发制人,不仅可以夺取东欧更多的土地,而且还可以在外交谈判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在斯大林看来,苏军能够对对德国实施突然袭击,是因为德军的战略重点放在西部——尤其是英、法两国身上,其东部腹地相对薄弱。斯大林判断,希特勒只有在结束西线战事之后,才有可能将其庞大的兵力东移到苏联边界。如果德军此刻进攻苏联,敢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除非希特勒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就曾深陷两线作战的泥潭,最终招致惨败。斯大林深信,凭借英军的战略防御,至少在1942年夏季之前,丘吉尔不会垮掉。
在1940年夏季,参与制定“大雷雨计划”的还有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沙波什尼科夫和华西列夫斯基。鲍里斯•沙波什尼科夫(Boris Mikhailovitch Shaposhnikov 1882-1945),元帅军衔,曾任苏军总参谋长。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战略细节了如指掌,他是唯一被斯大林以姓——“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来尊称的军事将领,斯大林甚至容许他在自己的书房抽烟。尽管苏芬战争后,他被当作替罪羊,免去了总参谋长,但斯大林仍然信任他。华西列夫斯基(Aleksandr Mikhailovich Vasilevsky 1895-1977)时任少将军衔,仅仅两年后,1942年4月就被晋升为上将,两个月后又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他是沙波什尼科夫训练出来的弟子,不仅做事高效率、能吃苦,而且在斯大林眼中他还有一个特点,听话、保守秘密。
1941年5月15日,“大雷雨计划”完成。沙波什尼科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完成了第一份初稿,上报斯大林。“这是一份15页的备忘录。它是华西列夫斯基用黑颜色的笔手写的,专门送给斯大林。备忘录的有上角特意注明:‘绝密,特急,限个人阅读,仅存一份’”。(【俄】康斯坦丁•普列沙科夫:《斯大林的失误》宁夏人民出版社 64页)
作为职业军人,他们在备忘录中措辞相当严谨,只是假设德军首先进攻苏联。然而,在其他档中,则将这个假设抛弃了,苏军所设想的主要任务就是先发制人,打败集中在东普鲁士和华沙地区的德军,然后夺取东普鲁士,移师波兰北部。
出人意料的是,斯大林否决了这个方案。斯大林的看法与沙波什尼科夫恰恰相反,他认为希特勒会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南方,德国纳粹最想得到的是乌克兰的谷物、煤炭和钢铁。而沙波什尼科夫则认为,德军的主力在北方,通过立陶宛占领里加和明斯克,最终目标是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由于争执不下,斯大林只好临阵换帅,让懦弱的梅列茨科夫元帅担任总参谋长,接替沙波什尼科夫工作。
但是,在10月份以后,“大雷雨计划”的讨论停顿下来,原因是总参谋长没有一个能够了解斯大林的意图。自1937年到后来的三年中,斯大林走马灯般地撤换了三任总长,先是亚历山大•叶戈罗夫元帅,再是沙波什尼科夫,后来是梅列茨科夫。在1941年1月苏军演习的总结讨论会上,斯大林非常不满地说:“问题是我们没有一个真正的总参谋长。” 最终结果,梅列茨科夫下台,朱可夫进入了斯大林的视线。
“现在朱可夫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先发制人的打击计划。当听到这个计划时,朱可夫大概非常吃惊”。(【俄】康斯坦丁•普列沙科夫:《斯大林的失误》宁夏人民出版社 47页)
经过几次修改,斯大林构想的“大雷雨计划”被通过。(不过,它的最后修正拖延到了苏德战争开始)。“对于进入战时准备状态以及按照战时红军大部分兵团的编制进一步展开,它设想了一个完全充满幻想的时间表。比如,在西线的第一梯队,它包括114个师和一线构筑军事防御区,以及防空部队的85%的兵力,所有的空降兵部队,空军超过3/4的部队,及预备役总指挥部的34个炮兵团自动员令发布之日起,应在2~6小时内完成动员。这一命令的完成,要依靠附属部门的号召及利用最近地区的汽车运输工具。第二梯队的58个师应于2~3昼夜完成动员。其他60个师应在4~5昼夜内完全进入战时准备状态,其余71个师在6~10昼夜内完成。空军应在3~4昼夜内完全动员完毕,其他所有直接为他们服务的后勤部门及防空部队的第一梯队自动员令发布之日起,应在2~4小时内进入战时准备状态。”(【俄】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二战秘密档案》江苏人民出版社80页)
按照斯大林当时的设想:利用希特勒在西线作战受阻之机,“苏联红军将会大举向西部进攻,抓住德军的薄弱环节,占领波兰、斯洛伐克、捷克,乘胜直捣敌人的心脏。与心怀感激的英法盟军在易北河的某个地方——如果幸运的话,就在莱茵河畔相见。半个欧洲将在苏联的控制之下。这样离苏联红军用刺刀创造出来的和平革命就为时不远了。”
为此,斯大林踌躇满志,顾盼自雄。在一次宴会上,一个醉醺醺的苏军少将端着酒杯向斯大林敬酒,为表示对最高统帅的忠诚,他要为领袖的“爱好和平政策”干杯。不料,斯大林非常生气,拒绝了他的敬意。斯大林生气的并不是将军的醉酒失态,而是最高统帅的风向变了,下属仍懵懵懂懂,不明就里。斯大林对周围的人说:“还是让我来做个更正吧。和平政策确实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和平。有一段时间,我们强调防御,直到我们重整军备,装备了现代化武器。现在,军队结构重新调整,也拥有了进行现代化战争的装备。既然我们已经强大了,那我们也要从防御态势转为进攻态势。”
久负盛名的纳粹德国陆军元帅、1940年杰出的西线闪击计划的设计者冯•曼施泰因在其著作《失去的胜利》的第八章中曾对苏军战前的战略意图进行过深入的分析,他写道:“关于俄国部队的部署究竟是防御性的还是攻击性的,曾引起很多辩论。不过如果考虑到在俄国西部所集中的兵力数量,以及在比亚威斯托克和腊瓦两个地区附近所集中的强大装甲兵力,那么我们也许应该附和希特勒的说法,那就是俄国迟早会采取攻势。不过反过来说,俄国在1941年6月22日的兵力展开,又不能说俄国是准备立即采取任何以侵略为意图的行动。
我认为最接近事实真象的应该是,俄国部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应付各种不同情况——为了占领波兰东部,比萨拉比亚和波罗的海三国,俄国早已使用相当强大的兵力。无疑在1941年6月22日,俄国部队还是散布在这些纵深地区中,所以只可能用于防御性任务。不过一旦德国的政治或军事情况发生任何变化,那么这种部署的形式也是可以立即转变的。不需任何延误,俄国部队就可以马上转向进攻。所以虽然直到6月22日为止他们在形式上还是采取守势,但俄国的部署对于第三帝国而言却的确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只要一出现有利机会——军事的或政治的——俄国就可能会直接向德国发动攻击。
当然,在1941年夏季,斯大林是可能宁愿避免与德国发生冲突的。但是如果国际情况的发展迟早变得使俄国当局认为可以向德国施加政治压力甚至可以采取军事行动时,那么这种临时性的防御部署也就可以迅速转变为攻击性质。也就是我所说的足以应付任何情况。”
作为希特勒的高级军事幕僚,曼施泰因在当时是无法知道“大雷雨”计划的存在,因此,他判断苏军总体上处于守势,但不能排除这种守势中的一些看上去反常的部署,而且这种守势似乎带有强烈的攻击性。
斯大林心里打算进攻“朋友希特勒”,除少数几个人知道这个秘密外,对其他人守口如瓶,以至该计划的执行者包括集团军和方面军的司令部都只能猜测可能存在向西入侵欧洲的计划。但在1942年6月22日希特勒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的前夕,柏林还是得到了“克里姆林宫在讨论先发制人的打击计划”的情报,苏联曾准备在1941年夏季进攻德国(罗伯特•英格利姆:《希特勒》京华出版社171页)。希特勒不仅在演讲中披露了这个事实,而且在给墨索里尼的信中也提到了苏联会向德国首先发动进攻,但这番话,不仅当时没人相信,就是二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因人废言,也被当成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所捏造的借口。



“大家去谒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鲁迅

斯大林之所以敢于制定并实施“大雷雨计划”,是因为他坚信在反对德国的阵线中,苏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德国没有资源,可美国和苏联有。他判断,作为英国的天然盟国,罗斯福迟早要站在丘吉尔一边与希特勒对抗。同时,斯大林自信:“红军确实比法西斯德国更强大,它拥有更多的坦克、飞机和大炮。所以,斯大林认为,希特勒应该怕他并且在自己东边的边境之所以采取防御措施,是因为怕苏联可能进行进攻。斯大林本人,并不像人们中间流传的误解那样,他是不怕希特勒的。”(【俄】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二战秘密档案》江苏人民出版社 82页)朱可夫在《回忆与思考》中有一段他和斯大林的著名谈话,据考证应该发生在1941年2月,也就是在德军开始大举进攻苏联前4个月,朱可夫回忆道:“我记得,有一次回答我关于德国人加强了空中和地面侦察的报告时,斯大林说,他们怕我们。”
为实施“大雷雨计划”,苏联从1940年6月开始大规模组建机械化部队,1941年年初又开始组建空降兵旅,以用于敌方精锐部队被消灭后进一步扩大胜利果实。1941年6月4日,苏共政治局做出决定,在7月1日前组建红军第238步兵师,“其全体人员是波兰民族或懂得波兰语的人,隶属于红军”。根据计划,红军的波兰师共有10,000人。他们将被看作是未来波兰军队的中坚,服从于华沙的亲苏政府,而这个政府则是苏联红军用刺刀恢复建立起来的。早在1940年10月中旬时,斯大林就交给贝利亚一个任务:在幸存的波兰战俘中寻找那些甚至在伦敦的波兰政府没有批准的情况下也准备站在苏联人一边与德国人进行战斗的人。半个月之后(11月2日),贝利亚报告说,已经成功地精心挑选出一批认为未来的波兰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苏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军官。挑选出来的这批“政治思想正确的”的波兰军官,“获得机会以秘密的方式与波兰战俘营中的持同一政见者商谈并筛选将来那个师的正规成员”。即将组建这个波兰师是在哈萨克斯坦,“苏联东南部的一个国营农场里,”很显然,斯大林需要波兰师只有为了一个目的-——进行对德战争。
组建波兰师,斯大林是冒了很大风险的,这不仅需要用波兰语编写的各种军事条令,还需要大量波兰军服,至于谈到它的战斗能力和可靠程度,内务人民委员部和红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心中有数,它很可能不如大部分现役苏联师,不过,组建它并不是为了战斗,而是为了当从德国人手里将波兰解放出来时,在华沙举行阅兵式。
斯大林心里明白,组建波兰师的消息一旦泄露,将会使局势变得非常被动。因为它不仅直接破坏了苏德秘密条约中的双方都必须遵守的条款,即反对波兰的复兴;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希特勒知道苏联秘密组建波兰师的话,他立刻就会明白,斯大林正准备发动进攻,占领波兰。因此这项计划,一直到“1941年6月初,斯大林认为它组建的时机终于最后成熟:离苏联开始进攻的日期只剩下大概1个多月的时间。” (【俄】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二战秘密档案》江苏人民出版社 101页)
准备进攻德国的同时,斯大林和他的政治局战友们犯下一桩严重的罪行。按照现在法律术语来说,就叫做反人类罪。
1940年3月5日,根据贝利亚给斯大林的一封信,苏共中央政治局做出决议,建议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对战俘营中14,700名原波兰军官及11,000名波兰平民采用极刑——枪毙。斯大林第一个在贝利亚的信上签名并写下“同意”,使得这项决议通过得十分顺利。决议还强调,“审理案件时,不须传唤被告,也不提起公诉,不出示侦查终结书和判决书”。苏共政治局的决议中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对上述人员采取极刑的理由。
执行政治局的决议的行动雷厉风行,两个月过后,5月中旬,据战俘管理局统计,从旧别利斯克、科泽利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三个专门的战俘营送去执行枪决的共有14,587人,加上其他地方送来的战俘7,305人,也一并枪决了。(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社会科学出版社 436页)
在此之前,“一直到1940年2月之前,苏联当局原来一直打算通过特殊的会议放过这批波兰人,把他们判个3到8年刑,然后把他们送到勘察加半岛和苏联的其他东部地区,在那里他们应该在铁丝网里做苦工,直到战争结束。”但为什么苏共政治局要在这个时候对上述人员实施肉体消灭呢?原因就在于“斯大林决定同德国开战。所以在4月和5月的上旬,这些波兰军官,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和有产阶级的平民(共约22,000人)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庭(靠近特韦尔州一个叫梅德诺耶的村庄)和哈尔克夫森林公园地区的第6区被处决。”(【俄】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二战秘密档案》江苏人民出版社 48页)斯大林需要的是对苏联俯首帖耳的波兰军队,但大部分波兰军官和警察虽然在十分艰难的被俘条件下生活了多半年,但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并没有被摧垮,他们并未背弃自己的祖国,背弃自己的宗教,也未背弃自己的政治观点和道德价值观。苏联最高当局指望改造“改造”哪怕一部分人穿上军装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希望也都落空了。
由于绝大多数被俘的波兰军官们对苏联没有好感,就使得斯大林担心,万一开始对德战争,当英法两国及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成为苏联的盟国时,就不得不释放这些波兰军官和平民,并移交给他们的流亡政府以组建新的波兰军队。这支军队显然不会受到苏联的控制,很有可能在日后成为潜在的反苏势力。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斯大林认为惟一的办法就是消灭这些波兰人。而他打算进攻德国时已经考虑是在1940年夏季,所以必须得速战速决。
这样的理由斯大林自然是无法说出口的,也绝对是无法面对公众和世界舆论的,因此,最妥善的处理方式就是在苏共政治局的决议中根本就只字不提为什么要屠杀波兰军官和平民的理由。
鲍里斯对此分析道,在1941年间,苏德双方都在紧锣密鼓地、周密地准备着向对方展开一场不宣而战的、血腥的、毁灭性攻击,但又彼此都不知道或者不相信对方也在准备着对自己进行偷袭,因为各自都非常自信地认为,对方应当惧怕自己。更叫人吊诡的是,双方都十分清楚地注意到对方在边界地区的大规模部队集结,却又都一厢情愿地认定那不过是为了防止被攻击而采取的防御性措施。于是,当战争爆发时,斯大林和希特勒同时感到震惊。
斯大林震惊的是,他不理解为什么数量上居于明显劣势的德军在没有结束与英国的战争前怎么就敢以卵击石、向规模庞大的苏军发起总攻。“1941年6月22日前夕,苏联部署在西部边境的陆军和空军部队人数达到了2,719,000人,海军人数达到216,000人,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部队人数达到154,000人。此外,在4月至6月间又召集了大约1,200,000名预备役军人和延期服役者。到战争开始时,德军部署在苏联边境的陆军部队人数为250万人,即苏军人数是德军的1.6倍。苏军的坦克达15,687辆,其中包括约1500辆举世无双的T-34坦克和克伏重型坦克(以克利姆•伏罗希洛夫命名的苏联重型坦克型号--译者注)。仅坦克一项,苏联所占的优势就是敌人的4倍多。” (【俄】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二战秘密档案》江苏人民出版社 12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联红军在人数及武器装备的数量上所占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同样,希特勒也感到震惊,他没想到苏军在边境地区的部署位置那样集中和靠前,根本不符合一支打算进行战略防御的军队部署的逻辑,以至于对苏战争开始的前几周,苏军会被德军大块地分割包围,仅仅3个月,即截止到1941年10月初,“苏军被俘人员就达到250万人,缴获或被摧毁的大炮达到1.2万门,缴获或被摧毁的坦克超过1.8万辆,摧毁、损坏、击落飞机1.45万架。”(【德】克劳斯•费舍尔:《纳粹德国》〈下〉江苏人民出版社 622页)希特勒更不可能想到,居然斯大林会在1941年也谋划着进攻德国。
无论是斯大林还是希特勒都渴望在欧洲占据霸主地位,成为欧洲惟一的主人;都企图利用有利时机,第一个发动攻势。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无论是斯大林还是希特勒,尽管彼此轻诺寡信,应时变色,但选择偷袭对方的时间竟然差不多是同一个日期。希特勒准备在1941年5月15日进攻苏联,但由于要进行巴尔干战役才把日期改到了6月22日。斯大林打算在1941年6月12日进攻德国,但最后由于部队和物资供应的不到位,才把进攻日期改到了7月。于是,这场不宣而战的偷袭,让希特勒占得了先机。
对于二战的历史,我们似乎耳熟能详,但也许正像鲍里斯指出的那样,我们看到的远不是真正的二战史。人们常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就是真实的么?
作为战败国,德意日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无疑应该无条件地向被它们侵略和蹂躏的国家和民族道歉,尽管被追究战争罪责的只是少数人,但作为战争的直接参加者或共同参与者普通士兵与民众,难道不应该扪心自问吗?因为每个民族都要有一个为之效劳的政府,而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府。
作为战胜国,难道就可以放任自己在战争中的责任与行为么?就可以对自己在战争中的罪责一概不问么?作为战胜国一方的苏联,在与战败国德国开战之前,不但与德国合力瓜分波兰,并用武力兼并了波罗的海三小国,还入侵芬兰,可以说它与德国同为战争的发动者。然而与德国开战后,苏联转而加入同盟国,并在战后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纽伦堡审判,对德国“破坏和平”问罪。战后的苏联自身不但没有受到道义上的谴责,而且保有了既得利益,势力范围更加扩大。为了掩饰曾经的羞耻与罪恶,当事者和既得利益者就需要不断地掩盖真相,用欺骗和假说充当历史,难道这种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历史值得尊敬吗?被颠倒的历史难道不需要再颠倒过来吗?
现实权力往往会改变某一刻人们对于历史真实的解读。而一个民族的复兴与强盛,与这个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分不开的。翻看世界历史,凡是敢于面对历史真相的民族,敢于正视自身缺陷和丑陋历史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而那些采取欺与骗,歪曲与隐瞒历史的民族,无论曾经多么显赫辉煌,终究逃脱不掉历史的审判和唾弃。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讲的天理。
探究历史真相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还原真相的历史。这不仅因为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有着太多的是实实在在的联系,而且这些联系又常常与执政者和某些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攸关;同时,历史真相本身也不断在贬值、异化、扭曲,或被某种说教解读和无意义化。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的历史往往承载着书写历史的胜利者的叙述表像而非真相。最为恐怖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还常常出现,对历史真相的垄断和控制,甚至利用这种垄断与控制来达到歪曲或隐瞒历史真相的目的。
因此,探究历史真相不仅要有缜密和科学的态度,更需要有正直和勇气。这种探究,不仅是恢复历史真相的过程,是突破垄断和控制历史的过程,是质疑、反思、批判的过程,并且是触及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撕开披裹在他们身上神圣的外衣,暴露他们的丑恶与卑鄙的过程。因此,这种探究必然充满的曲折和艰辛。
历史终究是由真相支撑的,是由事实铸造的,正像林肯所断言的“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某些人,也可以在某些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是你不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作者:狼协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转帖]迎国庆,学历史--1946年中苏外蒙古战争揭秘 海归酒吧 2010-9-29 周三, 12:51
[转帖]迎国庆,学历史--1946年中苏外蒙古战争揭秘 海归商务 2010-9-29 周三, 12:38
杨奎松: 三份与外蒙古相关的历史材料 海归茶馆 2015-5-22 周五, 20:28
毛ZD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 - 给政协就外蒙、江心坡、长白山、藏南上历... 海归主坛 2013-3-10 周日, 10:01
人民是无辜和善良的,不要用民主的外衣蒙骗他们再站起来了,历史无数次演绎过了。 海归主坛 2009-7-25 周六, 02:09
[转贴] 深度阅读:从历史角度看制度发展的轨迹 海归商务 2024-2-22 周四, 07:55
谈浙江大学排名和地位被质疑之历史根源及浙江大学在台湾 海归酒吧 2020-8-12 周三, 04:56
【导读】 韦绍兰老人和林爱兰老人仿佛是扇窗户,让我们看到"慰安妇... 生活风情 2017-7-27 周四, 14:21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狼协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 “历史”在真相面前蒙羞 -- 狼协 - (18854 Byte) 2016-6-23 周四, 15:18 (2738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