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魂牵梦系四合院 (转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魂牵梦系四合院 (转贴)   
安普若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元勋

头衔: 海归元勋
声望: 大师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4/02/21
文章: 26038
来自: 中国美国的飞机上
海归分: 4196257





文章标题: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魂牵梦系四合院 (转贴) (2481 reads)      时间: 2006-5-26 周五, 15:15   

作者:安普若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魂牵梦系四合院


作者:中国商人记者
来源:中国商人杂志

2006-4-28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是只有在四合院里才会出现的场景。

因为它的宜居意境,因为它的闲情雅致,因为它的文化缩影,四合院正在成为商人追逐的对象,而生活在四合院也成为了一种低调的奢华。

“魂牵梦系四合院”带我们走进那些私藏的四合院,那些封存的老时光,那些四合院文化的膜拜者与传播者们。

宜居意境引地产界前仆后继 随着老北京的逐步拆迁,随着四合院的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起“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的居住意境。


为了满足部分人的“四合院情结”,为了传承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为了打造中西合璧的当代建筑新风格,有一些商人正在努力着。

或许“商人”是他们最不愿听到的一个词,他们更愿意以学者、文人的姿态出现。在他们看来,他们并不是建筑师、开发商、经营者,而是一帮四合院文化的膜拜者与传播者;在他们看来,只有四合院,才能完美地体现中国的建筑,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文化;在他们看来,在天井里晒太阳,在深宅里玩古董是奢华的,这种低调的奢华将是一种潮流的趋势。

他们是“弘扬传统居住文化的身体力行者”。在他们手中,破败的四合院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在他们手中,新四合院群落不断兴起;在他们手中,房子围起的院子恰当地诠释了北京大气、沉稳的特质;在他们手中,传承与弘扬四合院文化成为了一种现实的存在,真实的拥有。

他们给予别人生活的根,那根就长在中国传统居住文化里。


于 超 在院儿里觅拾财富


汪曾祺写到,“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

数百年的时光铭刻在四合院的砖石瓦砾上,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财富。

从喧嚣的房地产行业退出来,于超进入了一家专门经营四合院的开发公司。每天与这些古建筑打交道,朋友们都说,于超整个人都变得沉稳、平和了。

于超的公司在南锣鼓巷有一批四合院,从350平方米到1500平方米不等,总价在1000多万到4000多万元之间。他的工作,就是买下那些可供流通的四合院,修葺翻新,然后再卖出去。

于超的客户中,有不少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高管。其中一位,热衷于晨跑和骑自行车。每天早上,锣鼓巷的居民们就会看见这位美国老人在街巷中慢跑,身后跟着他的两条爱犬,一边跑步,一边还会和过往的邻居们打声招呼。

按照于超的理解,这些老外喜欢四合院,是出于对中国国粹的喜爱;而另一些中国富豪购买四合院,更多则是一种传统居住观和价值观的延续。在这些人看来,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只有这种传统意味上具有极强标属感的宅子才能匹配;在皇城根这样的深宅里把玩古董,正是一种流行的低调奢华做派。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他们找到了自己在文化上的根。

看着一砖一木、一梁一柱,在工匠的手中逐渐恢复古朴的模样,于超的心境一下子变得很平和,并油然而生出一种成就感,那些四合院也仿佛重新焕发了生命。


阎少华 在院儿里传承文化

拜访阎少华是在他位于望京的办公室,他那不算宽敞的办公室布置得很雅气。与其说这是一次采访,不如说是一次与朋友的倾心交谈,他的举止那么淡定超然,俨然一副建筑师的风范,很难让人把他与“精明”的开发商联系到一起,我更愿意把他当成一个学者,一个文人,一个骨子里很传统的人。

对于中国人来说,家,不仅意味着一处居所,更蕴涵着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寄托。阎少华坚信,一部《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易郡”应该更有力量彻底唤醒人们的四合院情结。在喧嚣的都市中,在多年的“拿来主义”之后,“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的居住意境又一次回来了。今天的易郡,或许正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建筑”的道理,也印证了阎少华的成功。

少年时的阎少华曾经住在南城的一个四合院里,虽然没有多进院落大宅门般的显赫,但“天棚鱼缸石榴树”的意境是他记忆中最美的片段。“秋天的四合院,天是很高很高的碧蓝色,你可以坐在天井里晒太阳,想一些有关或无关的心事;冬天的四合院有一点点冷,但它能使你清醒地看见它的过去。我总觉得在四合院里住过的人会有思想,因而也是有福的。”这样的回忆,在阎少华的谈话中有意无意地出现过好几次,而对于这种精神层面的“固执”,也是促使他投身清华建筑系的绝对动力。在阎少华眼中,四合院的造型与结构有一种神秘的美。他常常自豪,住在四合院里的北京人是有福的。这种自豪伴随着他少年、青年的求知求学,生根开花。

一年又一年,阎少华的信念始终不变,而积蓄了丰富能量的他,终于用330套“新北京四合院”释放了自己的激情和理念。在他看来,中国人就是应该住在有中国特色的房子里:“易郡,它是用房子围成院子,这和西方用围墙围成院子,房子在院子里面,有着本质区别。”他介绍说,“现在的西式别墅有很多院子都闲着,为什么?因为你不管做什么大家都能看到,中国人不习惯这样。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内向的心理习惯,与西方人开放式心理非常不同,所以西式别墅的院子不一定适合中国人。四合院则完全不同,院子是用自己的房子围起来的,谁都看不到,它满足了业主的私密要求。中式的房子力求有一种水平的、接地气的感觉,这和西方的建筑也不一样。西方的房子感觉上都是拔地而起、征服自然,这和它用的建筑材料也有关系。而中国的建筑,比如北京的房子,很敦实,向两边发展。这也反映了西方的哲学是征服自然,而东方的哲学则是顺应自然。”
从阎少华的言谈中,你嗅不到一丝铜臭味,感受到的,尽是他对中国四合院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崇,或许,叫他“弘扬传统居住文化的身体力行者”更为合适。

沈琳 在院儿里贯通中西

“女强人”这个称谓对于一些事业有成的女人,往往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赞扬她们的强悍,一方面又多多少少讽刺她们“缺少女人味”——不苟言笑,雷厉风行是她们通常的肖像模板。

沈琳,显然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女强人”。

不同于所谓的“淡化性别”,把自己看作绝对女性管理者的沈琳,对女性管理的心得是——水是阴阳结合非常好的一种物质,水看上去是柔和、宽厚、包容的,同时又是很有力量和韧性的,对于女性,即使是通常被认为是很强势的女高管,也要做一个如水的女人。

“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跟男性的区别在哪里。要顺势而为、扬长避短。”沈琳款款说来。

在她的理念中,非常反对女性管理者去模仿照搬男性管理者那种刚硬和冷漠的特质,“我觉得全世界女性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保持她原来自身阴柔的美丽,韧性,包容的性格特点,厚德载物。”

房地产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钢筋水泥的丛林,是男人的事业,因为建筑本身要求坚固、厚重、大气,男人本身就是地产形象最好的诠释与代言。但在性别分工差异日益缩小的今天,女性在地产界越来越占有重要的比重,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敏锐与直觉,不断塑造着美丽的都市建筑传说,以她们对于地产的天赋领悟与柔情关怀不断刷新着这个行业的期待。

聪慧低调的沈琳就走在这条路上,执著而自信。她在项目操作中体现出来的企业家责任感、使命感、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更是她超越多数企业家的地方所在。

作为泰禾地产董事、副总裁,沈琳因为自己操盘的别墅项目“运河岸边的院子”迅速走红,从而名气大振。

在国外别墅一统天下的中国,她倡导的理念是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与西方先进的建筑理念融为一体,打造出中西合璧的产品:“把国际化的空间理念,跟本土的文化,进行很好的结合,这是种潮流的趋势。”所谓本土文化,指的当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沉淀的运河及四合院,这是北京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两个元素。而“运河岸上的院子”这个项目,则是对“别墅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这种潮流趋势的完美解读——“我们要创造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的建筑新风格,我认为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建筑,它既是中国的又是国际的。我们应该采用中西融合,兼收并蓄的方法。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建筑,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以后,再用现代的手法表现出来,东西建筑文化无所谓好坏之分,关键是汲取其精华部分,融会贯通,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留痕迹。这应该是所有开发商和建筑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沈琳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福建这块传统观念较强的地域里,父母和师长对她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里,她又师从国学、易学大家张善文,这使沈琳更加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

像其他女人一样,沈琳会买大量漂亮的衣服,会追求时尚甚至引领时尚,她爱用“Celine”、“Ferragamo”这两个国际顶级名牌。同时,研习易经、谦逊低调的她也写得一手漂亮文章,随笔、散文清丽精致,绝对的文如其人。

  一个人的底蕴决定了她的思考方式。“我相信一点,有多大的胸怀,就能做成多大的事。能有包容人才的胸襟,才能对他们充分授权。如果一个企业家做不到这点,那肯定是因为你没有自信和眼光。”她说。


闲情逸致惹店主一往情深

走在京城的胡同里,说不准哪扇大门的背后就是一个绿野仙踪般的童话世界——或是精致典雅的咖啡店,或是巧夺天工的宾馆,或是口味独特的中式餐厅。总之,与原本四合院只供人居住的状态相差甚远。

经过新主人的妙手回春,曾经的大杂院能予人世外桃源的感觉;经过新主人的细心呵护,昔日的王爷府重现了高朋满座的热闹场景;经过新主人的深思熟虑,古旧的四合院绽放出光彩夺目的一面……

尽管在形式上,咖啡馆、餐厅已经与四合院相去甚远,但在闲适、出世的意味上,它与传统的四合院是一脉相承的。如今,对四合院的再发现和再利用,在遍布内城的众多四合院中屡屡上演——总有一些人愿意推开斑驳的门去寻找一个不同的世界,也总会有一些人愿意提供多姿的生活任人去发现与喝彩。

然而,不管这些四合院被改得如何的面目全非,在经典的四合形式之下,那种气场是无法改变的,这也是它们吸引人们的关键所在。


冯屹 在院儿里追逐快乐

1980年,冯屹初进四合院。因为姥姥的高干身份,她与家人得以住在前清四川总督的府邸,一套三进的四合院中。在影壁前和葡萄架下嬉戏的经历,成为她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

冯屹说自己与四合院似乎特别有缘,因为自己工作的地点也是个四合院——侣松园,一家四合院宾馆。冯屹来到这里做服务员的时候,它还属于国有,专门招待来自海外的客人。1998年,宾馆被一位热爱四合院和北京文化的香港商人租下经营,她便成为这位老板在北京的代理人。

几乎是从第一天上班起,冯屹就喜欢上了这里:“每天早上,我不是被汽车的笛声,而是被鸟儿的叫声叫醒……”冯屹笑着向我们描述只有在四合院中才能感受到的快乐。天晴的时候,端把藤椅,在院子里发呆、看书、晒太阳,这是那些外国客人最爱的奢侈享受。

尽管这个四星级宾馆的平均房价高达600余元,而且几乎从不打折,生意却异乎寻常地好。而她,也渐渐喜欢上了瑜伽,喜欢上了茶香氤氲的静坐。坐在我们对面的冯屹,没有常见的那种宾馆领班的精明和客套的微笑,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

15年的荏苒中,昔日烂漫的北京小妞,已经被四合院的恬静时光打磨得沉静从容,就像她手腕上那副翠镯,兀自发散着玲珑剔透的光泽。


冰冰 在院儿里找回自己

“都江源”在板厂胡同,清朝时,这里是僧格林沁的王府。四合院里有一棵一百多年的枣树,主人在这里别出心裁地盖了个二层的阁楼,如同古代的酒肆,没有酒幡招摇,却有鸟笼和鸟鸣。餐厅环境很唐代,有硕大的屏风和墙上画着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吃饭时,空气中会弥漫着轻微的音乐声,有时是歌剧,有时是京剧。

都江源的名字由金庸先生所起,在进门的地方,挂着一块不大的尺牍,上面写着:“都江源”。旁边还有释义:“都江堰在四川,其地川菜号称有仙气,食之令人长寿……都江堰建造者为李冰,姓名与李雪冰女士同,故改名会意丰富。”

这是一个不大的院落,主人冰冰与它一见钟情。她用了半年时间装修,倾注了所有的激情和热爱,房间中铺设了中国古代样式的地砖,栏杆漆成了中国红,配着绿色的窗框,有一股自由自在的中国式喜庆味道。“只有四合院才压得住红绿配。”冰冰笑着说。四合院的小院落是后来开辟出来的,主人种上竹子和石榴,夏天客人能在婆娑的树影下用餐……很快,这个叫都江源的餐厅声名鹊起,每周更换的菜单、198元每位的餐费、需要预约的门槛,使这里的客人基本上都是慕名而来的“老外”。

眼前的冰冰,一身干练的打扮,一袭黑色的外衣,一头长发简单地梳在后面,面部稍施粉黛。38岁的冰冰说,从2002年之后,她才开始化简单的妆,之前一直都是素面朝天。她目前的身份是一家私家菜馆的老板,一家画廊的主人,一个法国男子的妻子。而在十几年之前,她还是一个骨子里的朋克,一个剃光头的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一个疯狂的女孩,她的周围都是前卫人士,落魄的音乐人,潦倒的艺术家。

1990年初,冰冰刚从瑞士学完戏剧,还是个文艺女青年,总是愤怒而睥睨的样子。她在三里屯开了北京最早的现场演出酒吧“芥末坊”,一度是崔健和一些摇滚乐队的演出基地,经常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演出。2005年,三里屯南街拆迁,芥末坊消失在瓦砾中。这一年的冰冰,经营798艺术区里最著名的画廊——“仁”艺术中心已有三年。但锣鼓巷中的这个小四合院,让她的人生轨迹有了改变。

因为都江源,使得冰冰对四合院的狂热一发不可收拾,她和她的法国丈夫许百德先生,想把家也安在四合院,目前已经谈好了一处。她想由着自己的性子去装修这套院子,使它呈现出东西文化交融的特色。在她看来,四合院是最中国的居住方式,在这种内省的、沉稳的、自成一体的空间中,居住者能够沉淀下来,获得心灵的满足。比如,当我们谈到那面白墙的时候,我们问她,为什么不挂上一些书画,她微笑着对我们说:“即使是一面白墙,只要住在其中的人心不空,那就是一面风景。”

有人说,冰冰见证了北京夜生活的兴起,见证了北京时尚场所的变迁,总是走在时尚的最前端,对于这些,冰冰说,她相信自己的直觉。十几年的北京生活,她把自己的命运和北京紧紧地缠绕在了一起,彼此血肉相连,同时自己的面庞又渐渐清晰。时间的力量,让冰冰懂得了东方女人的雅致与魅力,也懂得了北京文化的宽厚与大气。她用一颗细腻的心感触着这座伟大的城市,她感谢北京,成全了自己这颗自由的心,因为在北京的四合院她渐渐回到自己。“要是不出意外,我将会在北京过一辈子。”


丁大滨 在院儿里享受闲情

北京有个“东棉花胡同”,胡同拐弯处有一所院子,院子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做“棉花塘”。主人说,“因为在棉花胡同,院子里又有池塘,所以叫做‘棉花塘’”。

四合院的颜色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灰色,只有在装饰的柱子上才会稍显红色,所以通常让人有种稳重、严肃的感觉。棉花塘的外墙虽然保持了四合院的整体颜色,但院子里面却运用了红绿这样鲜明的颜色,非常大胆。

棉花塘的门很小,但一步迈进去就豁然开朗,像个世外桃源,繁华都市的一切都在九霄云外了。红色的墙,绿色的植物,蓝色的窗框,法国乡间小调满院飘香,第一感觉像是进了绿野仙踪的童话世界。

“因为在老北京,又是皇城根下,我们就将院子的整体颜色涂成了城墙红,但猛一看,感觉有点突兀,于是又用了绿色来衬托。在屋顶做了防水处理后,可以把爬墙虎从屋顶养起,让它顺着墙长下来,红绿镶嵌很漂亮,并且冬暖夏凉。”主人解释说。

院子是有故事的。它最早是孔祥熙家二小姐的,由于孔二小姐的家庭教师是欧洲人,所以北屋的屋顶采用了欧洲仓库的船形支撑结构。院子里原本住了7户人,非典那段时间大部分都搬走了,只剩下一对老年夫妇。为了买下这个院子,主人还专程替这对夫妇另找了一个住处安顿下来。而买下院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院子里那棵170岁的老国槐:“从风水角度上来说,这棵树是招财的。”

“棉花塘”的主人名叫丁大滨。

买下这个小四合院,是丁大滨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干的第一件事。和妻子一起努力,他们把小四合院的中庭变成了小花园,植物繁茂,流水潺潺。夏季,客人们要低着头,从植物的藤蔓中穿过,夜晚,在二层的露天平台上,穿过那棵大树的枝丫,可以看到月亮和星星。

四合院一般分为一进院、两进院、三进院。为了求一个院落宽敞、花木扶疏、栽花养鱼、幽雅宜人,棉花塘里栽种的花木品种、方位都有讲究。“种的都是柳树、石榴、百合、丁香这样的‘吉木’。”丁大滨说。

在被改做咖啡馆的正房和厢房,藤椅、大红墙面、碎花桌布等等典型的中国符号遍布其间,架子上的书是流行的读物,耳边响起的音乐却是西洋咏叹调,不搭调却又如此和谐,正应了“自在”二字。

丁大滨本是学文,诙谐幽默,却在清华大学教数字语言学和市场营销。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他曾学过园林设计,所以非常注重庭院,注重自然的力量。“买一本家装的书,再买一本园林的书,对比看一下你就会发现,为什么要装修房子?自然的力量其实很大!”他很激动地说。

所以他花了大把精力,把院子里的水泥地挖了一米来深,放上营养土,还做了两个水景,希望在恰到好处的地方出现一点点粉色的花朵,在不大的水景里看到睡莲漂浮,晚上能听到蛐蛐的叫声。惟一的缺憾是没有蛙鸣,而这是丁大滨一直想要的。为此他还专门写E-mail问远在美国的园林老师,老师的解释是“可能方圆十里没有青蛙,否则肯定会有”。虽然如今只是当个笑话说,但他是真的非常想要一只青蛙在水塘的引导下,自己跑来欢快地生活。

千挑万选寻来了这个能放下所有的院子,自然也缺不了美食的陪伴。只要女主人在,就少不了日餐、韩国料理、法餐,还有印地安风味的美食。只有那浪漫的法式帕菲冰淇淋,是只属于两个人的浪漫。

对丁大滨来说,闹中取静的四合院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状态,而咖啡馆的经营只是附属。棉花塘在中央戏剧学院附近,往来的客人多是文艺界人士。在这个用园艺改良了的小四合院,偷得浮生半日闲,观花弄鱼,与猫嬉戏,是客人与主人的共同爱好。

终究讲不清楚棉花塘,讲不尽它的美妙与不同。只是很从心底里羡慕这样一种生活,羡慕这样一个家,羡慕这样一种爱情。


文化缩影招老外蜂拥而至


青砖灰瓦,闹中取静的北京四合院以其良好的私密性闻名于世,因此,越来越多富裕的、有影响的外国人不惜重金想拥有这样一座个性十足且韵味无穷的尊贵豪宅。

美国律师龙安志生活在中国已有20年了,他拥有三座四合院,并将其中的一座改建成了别具风格的“北京新红资客栈”。他自夸地说:“除了水电线路和取暖设备,其它所有东西都是原汁原味的。”当然,也有例外,他在院子的地下防空洞里建了一个酒吧,那里原本曾是化粪池。

由于有严格规定,购入四合院的业主绝对不能随意拆改,即使打算安装落地窗或加盖厕所,都需要规划部门审批。于是,这些腰缠万贯的买主只能从“地下”进行改造,比如增设游泳池和地下车库。

据说,“传媒帝国”大亨鲁珀特·默多克与其中国妻子邓文迪看上了故宫护城河以东的一座四合院,雅虎公司联合创始人杨致远和高盛公司前总裁约翰·桑顿也在四处搜寻合适的四合院落……

现实情况是——目前北京仅存的四合院只有3000座,一座普通的四合院最低也要100多万美元,它已彻底成为顶级不动产地位的象征。购买四合院的过程非常艰辛,但是那些潜在的买主认为四合院是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缩影,四合院文化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传承,因此值得斥巨资拥有。


龙安志 在院儿里寻求宁静

寻找北京昔日古城风貌,要去二环内。穿过杂乱的高楼,就能寻到大大小小的胡同。胡同不宽也不长,却因有着人性化的尺度而显得亲切自然。老北京先前的达官贵人就住在这些灰砖的胡同里。如今,显赫一时的大宅子早随着车马华服的消逝,一并沉寂。

“新红资”客栈就在这样的胡同里。外墙和大门并不破败,还看得出刚刚修整过的痕迹,不显山不露水。

像旧时的人用手扣击门环,片刻,朱门缓开,有身着旗袍的小姐将我们引进院内。大门在我身后刚关上,四周一下子就静了。阳光洒满院子,使得枣红色的门廊,杏黄色的窗帘,点缀在窗台、地上的绿色植物,都更加鲜亮。

院内有老槐树的荫凉和泡桐树的清香。

四合院的主人是个美国人,律师。龙安志是他的中文名字。在中国已有二十多个年头。

龙安志喜欢中国的四合院和胡同。他在天津上学时,就时常逛胡同。1990年的一天,龙安志到一个住在北京东四史家胡同的中国人家里串门,这人住四合院,家旁边有个外国专家宿舍,也是四合院。知道专家宿舍可以租,龙安志马上就搬了过来。

在四合院里慢慢住出了滋味的龙安志,连续收购了几座四合院,每买一座院子,他都自己装修,尽量恢复四合院原有的样子。

很多海内外的朋友都夸赞他的住所,也想住到这里。“我想,好吧,我就把这座院子留给朋友住。夏天来这儿的人特别多。住五星级酒店,全世界的都一样,可住在四合院里,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龙安志真的把自己的家改做客栈,并起名“新红资”,让那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能够真正感受中国文化和四合院里的生活。

“新红资”的正房现在是客栈的酒吧和雪茄屋,家具和用品让人恍若置身于五六十年代的中南海。家具一律都是建国时期的样式,屏风、书柜、老式沙发……用品也是一水的陈年旧物,老式电话、打字机、50年代的熊猫电子厂生产的收音机都能在屋子里看到……雪茄室尽头的墙上挂着一幅红军长征的油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选集》整齐地摆在书架上。地面上,建国初期的瓷砖仍在使用,平滑油亮地映出岁月的痕迹。

院子里的东厢房和西厢房分别是斯诺套房和韩素音套房,两个风格各异的单间。斯诺房里,一台老式打印机正在打着《红星照耀中国》;韩素音的套房内,她的《BIRDLESS SUMMER》的封面挂在墙上。

“住四合院,给我的感觉是精致、文雅,这种感受很深刻。特别是在晚上,感受更深。四合院的晚上最有意思,比白天还有意思,特别静。在这种宁静氛围里,你会比较放松。在放松的状态下,可以把问题想得比较清楚。我经常晚上不睡觉,写东西。”现在,龙安志把自己的家、办公室,接客待友的地儿都安在四合院。他说四合院给人小花园似的感觉,非常安静、舒服,是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老北京城区就是由这些胡同构成的迷宫……”龙安志在书中是这么写的,他和他的四合院就在这样的迷宫中。


博龙 在院儿里的体会幸福

翻开2004年1月1日的报纸,对于博龙,一些媒体是这样描述他的:“记者从空中客车公司获悉,博龙先生自今年1月1日起担任空中客车中国公司总裁,全面负责空中客车公司在华的业务拓展、飞机销售、客户服务以及工业合作等。”

“我在北京的生活非常舒适。这里的生活与美国达拉斯或西班牙马德里的郊外生活没有什么区别。我的住所是坐落在一个公园里的四合院。每天早晨可以听到鸟鸣声,业余生活非常安静、非常放松。我25岁的小女儿最近来北京看望我,我们一起爬了长城,同时还一同去了香港,她在中国彻底做了一次游客。来北京工作以后,我最大的遗憾是在北京呆的时间太少,由于工作原因,我不停地出差,非常繁忙,去上海、南京、广州,或回空中客车公司总部法国图卢兹。在北京我有很多事情可做,我女儿来的时候我们每天去五六个地方参观,而北京还有数以百计的有趣地方等待我们去探索。”

谈起在北京的生活,博龙显得十分着迷。

柳荫湖畔,细柳婆娑,荷风拂面,绿影深处,但见一檐院落。可坐闻鸟鸣、卧听风雨,可簇芳凝思、濯溪垂钓。

博龙就住在这样一个四合院里。洋装、洋话、洋人,却浑身编织着一种中国情结。

在外国人堆儿里,他只能算是个中等个儿,1.82米,这个高度无疑增加了他与中国人的亲和力。在与政府官员、中国企业高管的合影中,他并不显得特别“冒尖”,由此而洋溢着一种和谐的气氛。

这位55岁的“老外”说,“很多西方人都习惯住在西式的房子里,我个人则喜欢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

也许一个人个性鲜明,才会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许一个人只有在和我们产生关系的时候,才会变得真实起来。

当博龙在北美上班的时候,他告诉别人,他喜欢那个城市,喜欢那里的人们。现在,面对中国记者的追问,他仍然回答,我喜欢北京,喜欢北京人。

  记者对这个“万金油”似的回答显然不够满意,博龙依然很耐心,“因为我会‘欣赏不同’”。每个地方都有美好的东西,善于发现这些美好的东西,这样会保持一个好心情,什么能比好心情更重要呢?

两年前,当他跟妻子说,我就要去中国工作了,妻子表现得相当兴奋,84岁的老母亲激动地说“go for it”。她曾经两次路过北京,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

  “我会去红桥市场买些珍珠回去送给妈妈。但那里的鱼腥味可真够难闻的。”他顽皮地皱了皱眉头。

当被问及什么是他在北京的最爱时,博龙的第一反应是,“北京的美食。”殊不知,他所钟爱的“北京美食”并非北京美食——博龙痴迷于川菜,他吃辣的功夫不亚于任何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对一个老外来说,分不清楚中国的菜系是很正常的。

  “生活在北京是一种幸福。”他反复强调这一点,“我找到了一个四合院。这个四合院坐落在公园里面,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都有小鸟在窗外鸣叫,室外还有潺潺的流水,令人非常非常舒服和放松。”

  当然,在中国也有让他失望的时候。有一次去广州出差,当时有一场很重要的橄榄球赛(他从10岁起就成了橄榄球的铁杆球迷),那天,他穿上了其中一方的队服,打算到公共场合和人们一起看直播。没想到,找了好几个酒吧,也没有找到一台在播放橄榄球赛的电视。

或许,当他告别中国的时候,他会舍不得曾经居住过的四合院;或许,当他再次回到中国的时候,他会成为推广橄榄球文化的传播者。

作者:安普若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遥远的八大胡同(转贴) 海归茶馆 2007-3-11 周日, 03:58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纪晓岚故居遗址 (转贴) 海归茶馆 2006-5-19 周五, 11:11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闲然自适——紫云轩(转贴) 海归茶馆 2005-4-26 周二, 23:54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暗香浮动月黄昏 (转贴)-- 喝茶 海归茶馆 2004-7-27 周二, 23:23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暗香浮动月黄昏 (转贴)-- 喝茶 海归论坛 2004-7-27 周二, 23:20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挎子:一代古董名车的前世今生(华尔街日报) 海归茶馆 2012-9-05 周三, 22:41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非诚勿扰2》中的餐厅 Fennel 别名:地中海风情... 春秋茶馆 2011-1-16 周日, 14:17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视频】骑挎子的视频 春秋茶馆 2010-11-14 周日, 04:03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安普若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什么是QQ号码? MSN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