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海归札记】纳川:回国创业的理性因素
author: 纳川 -1
time: 2004-1-17 19:58:00
form: http://www.haiguinet.com/forum/viewtopic.php?p=221931
content: 【海归札记】纳川:回国创业的理性因素

               ·纳 川·

除了冲动的因素之外,我回国的行动的确也还是有一些现实的、理性的成份的。

搭乘中国经济快车

我父亲家族中一大半人半个世纪前就去了台湾。台湾几个叔叔、姑母们早年留洋到了加拿大和美国,后来又都回去了,只有年纪最小的那个姑母选择了在美国定居、入籍、生根、开花、结果。这个虽未谋面、却张罗着给我在北京介绍女朋友的美国姑母,在我刚到加拿大的时候,寄来了100美元作为见面礼。这对当时只随身带来40美元的我,是一种莫大的关怀。

在加拿大,我和姑母有过多次电话长谈。姑母跟我说起她的经历,她的朋友们的经历,她和回台湾的朋友们的差距。台湾的朋友们,要么自己做老板,发达了,要么在大公司做高级主管,也发达了;而自己,在北美,虽然也有房子,有工作,但毕竟是打工。每当经济不景气,公司裁员,心里就有压力。孩子越大,这种处境就越难以自持。姑母多次问我今后如何打算,是留在北美,还是回中国去。 当时的我,没有任何概念,没有什么明确的计划。

10年后,我刚刚回国创办JCOLOR,四处寻找投资者时,遇到另外一位有着多年美国经验的台商徐博士。共同的北美经历,使我们一见如故,无话不谈。徐博士早年的经历和我非常相似,先去了加拿大,拿到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做博士后,之后留在了美国,就职于一家大公司。90年代初,回台湾创业,一举成功。如今,徐先生在台湾有两家企业,在大陆和美国各有多处投资。他的体会与我姑母遥相映照。回台湾的朋友,搭上了当年台湾经济发展的便车,大多发达了。他认为,现在轮到搭中国大陆的便车的时候了。搭车的人,可以是任何人,但中国大陆出去的留学生们,显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是的,到中国大陆发展的机遇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看好。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转型,中国大陆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国大陆不仅迅速成为世界的加工厂,而且迅速成为巨大的消费市场。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快车,成为世界性的战略。对于有心创业的、从中国大陆出去的留学生们,到中国大陆去,另辟一片天地,另创一摊事业,借“机”生蛋,甚至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新的行业,现在可能正是最好的时机,而且这个时机可能是几百年一遇。

在国内,我结识了几位早一步回国淘金的成功创业者们。从他们身上,我试图能找到自己未来的影子,找到更多的回国创业的理由。

一位90年代初就回国的海归朋友,80年代初出国,读了学位后,工作、创业多年,将海外的创业经验带回了国内,成功地创建了一个家用电器公司,专业生产卫浴电器,引导国内消费潮流。如今,他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卫浴电器行业的龙头,销售额几十个亿人民币。

另一位海归朋友,也是80年代初留美,读书、工作多年后,与其他朋友一道在美国创建通讯设备公司,并于90年代初将业务和研发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内。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他们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的几个通讯业巨头之一,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资产数亿美元。

还有很多其它海归朋友,比我稍早一步或几乎同时回国创业。他们也大都淘到了各自的第一桶金。

个人原因:尽孝道

说起来好像有点不可思议。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接受的完全是正统的社会主义教育。经过我们父辈们的破四旧、文化大革命、批判孔孟之道,中国传统的“孝道”在我们这一代人这里居然还是顽强的被沿袭了下来。年轻时也许没有什么感觉。那时父母也还上着班,拿着工资。随着日渐年长的父母一个接着一个的退休,随着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风驰电掣般的演变,随着父母的退休工资与社会财富分配相比越来越显得相形见绌,年轮日渐增长的自己也越来越对父母的生不逢时感到同情,对父母的晚年生活感到担心和忧虑,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为他们多做点什么。这时,“孝道”也就越来越乘虚而入,主导了对父母的感情和义务。

很多人将父母接到国外,让父母观光、游览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和自己一起在国外长期住下来,一方面可以尽尽孝道,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父母们帮帮自己的忙。很多人忙着为他们延签证,办移民,办绿卡。然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父母在国外的经历并不愉快。一方面,父母们满足了对异国他乡的好奇,体验了发达国家的发达,了解了子女在国外的生活、工作状况;另一方面,父母们往往很快就尝到了文化上不适应带来的难熬的寂寞和痛苦。很多城市能够拿到中文报纸,有些地方甚至借到中文杂志,家里也可以收到几个中文的电视频道,中国学生集中的地方还有可能有机会同其它来探亲的父母们聚一聚。然而,北美毕竟是一个与中国大陆很不一样的国度:公共交通不发达,出门以自己开车为主;小商品经济的经营方式不像中国那样出门就有;即使住在离购物中心较近的地方,走着过去也往往很扎眼;由于语言障碍,父母们往往不能与人交流,不能识别方向,不敢走远;中文报刊杂志种类有限,中文电视频道有限,中国家长人数有限,中国饮食口味的选择余地也有限,平日里子女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在家里的8小时成了探亲父母们的坐禁闭时间。有一对父母对自己在北美探亲时的状况描述道:整个一残废,不会看、不会听、不会说、甚至出门也靠子女开车。

我自己也曾经接父母到加拿大小住了两个月。父母在对加拿大的宁静、发达、秩序和美丽盛赞之中,迫不及待地离去,回到那嘈杂、落后、杂乱、不够美丽,但却是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回到了自己的朋友中。

而我自己回到中国,尽孝道便既方便又现实了。和父母可以不在一个城市,但距离上比在地球另一端毕竟要近多了。父母和我们随时可以往来,无需签证。虽然还是一两个星期才打一次电话,但没有时差,不需要掐手指头计算时辰,通话时感觉就是不一样了。感觉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了,虽然不一定真的做得了什么。其实,让父母感觉随时随地Available,就已经是做了些什么了。如果一两个月能回去一趟,或接父母来一趟,就更是已经做了什么了。那首歌里唱得好:常回家看看…爸妈不求儿女做多大贡献呐,一辈子不容易,就盼着团团圆圆。

子女教育——给孩子多一个选择的机会

很多海外的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那里能保留或继承一点中国文化的东西,希望他们说中文,最好还能读能写一点。然而,很多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们一天天地长成了一个地道的小老美、小老外,也许能听懂一点中文,却说不出,更认不得。不少家长开始送孩子去上周末的中文学校,后来又开始送孩子回国过暑假。也有很多人对自己家里的小老外现象听之任之,并不在意。

在我看来,除了感情上的因素之外,让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多的接触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还有着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在任何一个时代,多一种语言和文化的背景,都意味着多了一个座标,多了一扇窗户,多了一份竞争力,多了一份智慧。让自己的孩子学会中文,就意味着给了他们一个获得这一切的机会。况且,自己的孩子学会中文,还意味着自己和孩子多了一种交流的工具,多了一层沟通和理解的途径。

然而,中文这个古老的语种,发音、字型、意义三者完全分离,学起来的确不易,尤其是在一个完全没有中文语言环境的北美文化氛围中。因此,学习中文,最好的环境自然应该是在中文社会。

我非常希望能够给我的孩子这样的机会。回国创业,可能正好是这样的一个机会。哪怕短短几年,之后还送孩子回北美也好。能打一点基础就行。

在北美,只要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买房不是一件难事儿。但一直没有买房,因为一直没有孩子,迟迟没有找到落地生根的充分理由。虽然后来,在加州,落地生根的感觉也找到了,也有了孩子。但孩子还小,还没有教育上的衔接问题,房子没有买,这两者偶然地成全了我们,使我们回国的决定比其它有房产、孩子又已入学的人们来得更容易。更何况,我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还有另外的一套理解。

其它理性因素

回国创业做项目,当然更主要的还有项目本身的原因。

我们对自己项目的启动资金进行了测算。我们发现,在中国可以用较低的资金启动这个项目,门槛较低。我们几个合作伙伴,自己集资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在北美,同样的项目,却因为设备、场地、人工等方面的原因,至少需要20倍的资金也很难启动,门槛太高,没有银行、风险投资资金的介入,几乎不可能。

就我们这个项目而言,从原材料的供应,到仪器设备,到市场,在国内已经存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大部分原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不仅可以大大节省费用,大大降低成本,更及时的得到技术支持,缩短供货周期,同时还意味着原材料库存的有效压缩,和流动资金的最大限度的节约。本地区业已存在的市场也意味着我们能为本地区客户提供同样及时的技术支持,提供小批量的供货,缩短供货周期,为他们节约流动资金。这意味着我们在本地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我们这个项目产品在本地区的市场业已存在。本地市场在长期使用境外产品的过程中,饱偿供货不及时、技术支持不充分、流动资金积压之苦,对本地产品的需求早已存在,市场开发水到渠成,开发成本可望有所节约。

和其它产业一样,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对我们这个项目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主要由于中国高素质但廉价的劳动力的广泛存在,企业运作成本中的劳动力成本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已经培养了大批的产业工人。近二十年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更是储备了大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新型年轻产业工人。他们能吃苦,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近二十年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大量各类企业为社会储备了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人才资源更是充沛。

物流管理目前仍是国内创业的一个难点,小到邮件和样品的递送,大到货物的运输,均尚未达到欧美的水平。但基本的要素已经开始具备,尤其是和二十年前相比,已经有着长足的进步。相信随着国内各行业的迅猛发展,一个畅通发达的物流体系的建立为时不远。

2000年前后,中国政府预测,一个海外人员归国的高潮正在形成。一系列旨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法规应运而生,各地政府也在政策环境上大做文章,急切地期盼着本地能在这股海归浪潮中成为受益者。各地政府还积极进行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引导,以期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这个项目属于新材料,符合国内很多地区的产业导向,有望得到来自政府的各项政策性优惠和支持。这对于降低创业的门槛,降低创业的成本,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我还有一个“理性”的安排。在我的北美创业伙伴们的理解和支持下,我在海外留了后路。很多海归朋友为了留后路,选择了将妻子儿女留在国外,自己只身一人回国闯荡。我很幸运,早先一步和朋友在海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经济上已经能够支持自己,有退路,因此基本上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不至于背水一战。不仅如此,我的海外身份和海外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在国内创业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在国内,这种身份为企业赢得了相关政策的优惠、政府的各类资助和投资者的注意力等等;在海外,这种身份和社会关系为企业吸引国际间的合作、使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