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250人生观(七):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社会各阶层之我见(上)
author: 250 12239
time: 2006-2-11 06:25:00
form: http://www.haiguinet.com/forum/viewtopic.php?p=917280
content: 在没有专业分工的远古社会里,人类群居,猎取食物.没有所谓专业技巧.随着人类出于对自然认识的发展和积累而得到的所谓智慧,开始对如何进一步使用周围的资源有了日益增加深度和广度的了解.所谓人类科学技术的开始.此时群居的人群中虽然有领袖,但除此而外,其社会结构大概是比较简单的,实行的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原始相对基本民主政治.穷富或贵族的观念恐怕还没有产生的社会基础.对北京房山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的造访或许有助于印证这个观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基本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权力结构达到一定相对平衡条件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上述各个基本因素对社会的变革都有直接相关促动,从而产生社会结构的变化.

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中,中国一些后来的文献如山海经中对无法证实的传说有些记载.其中关于黄帝似乎表明其为羌人,起源于今天的四川阿霸地区,是后来迁居黄河平原的中华民族的先民之首领.从猎兽为食到农垦纺织为生,对各种工具/用具的制造的需求适得其反专业知识和技巧在这个历史时期应该已经开始产生,而对生产资料和各种资源的控制欲望与由此而来的矛盾必然产生战争.战争的直接后果是产生了奴隶.而对奴隶和其它一同掠夺来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便彻底结束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存在基础.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拥有与被拥有,对拥有者的程度比较是人们产生了财富与炫耀的观念基础.从那个时期的出土发现中看到的殉葬应该有助于直接说明和印证这个观点.

当各种领袖在天时地利的便利条件下在征战撕杀中吞并别人的土地资源和掠夺别人的财富,为自己打下江山,画地为牢,建立国号.那些在私人战争中为新的统治者立下汗马功劳的铁骑将军们得到封号和土地与人民,所以我们大家才有了看的很重的姓氏的沿袭:一方土地在第一次战争中被封赏给某新贵,大家随同一起有某姓.随着政治或战争的推进演变,这种姓氏的划分将不断变化.贵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中国的贵族不是公侯伯子男体系,而是根据人口/土地的规模为封尚的千户侯/万户侯......不一而足.贵族的特色是不需劳作而坐享其成,而且世代沿袭.先人对先王之功绩后人是可以继承的......直到那些不安分的贵族后代触怒王权而被剥夺.

社会稳定则国泰民安.社会动乱则民不聊生.在人治而非法治的封建社会,江山社嵇和国计民生有赖于贤君的有方之治.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否出身何种门第,饭总是要吃的. 在不同战争之间,人民在苟切偷生中安居乐业并以特有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历史证明:战争是直接将某种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强加给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体系的最为常见的手段.不同文化间的通商贸易则是另一种引起价值观念体系和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改变的过程.不过开国皇帝的能力在于推翻别人的王朝,也许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有进步意义,但对当时当地的人民的生计的直接影响则可能是连年战乱.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秦王焚书坑儒,才第一次真正统一了中国.而统一的涵义和代价:原本生活安定的各国在战争中失去的不但是国号,一定程度上也包括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对于他们作为比如燕国或赵国的文化则需要在考古中对先秦文化做历史研究来发现了)

征战与政权交替,不断产生各种居战功而得封赏的贵族.而其间的和平时期则使那些善于以和平手段巧取豪夺的平民在没有皇权直接干预下社会分配体系中发生对自己有利的社会财富转移.所以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贵族和相对更加富有的平民一直存在.所以在汉语中才有所谓"出身"的字眼.

此时的中国社会中的地域分支文化中的社会结构是如此的不同.辛亥革命从法律上推翻了王权作为政治体制的存在,五四运动以来的各种文化思潮更进一步试图肃清中国的封建文化.然而,在广大的中国国土上, 相对与其封建统治的前政权,中华民国在中国大陆的统治不但始终没有能够或者得以真正实施中央集权,而且也是短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动乱多灾的民国时期几乎不允许一个明确的新贵的长期稳定存在,更不用说新贵特权的沿袭了.在军阀割据的旧中国,特权的沿袭似乎更象是已经没有了封建王朝的土司"皇权".

在北京:最后一个中国王朝的被推翻和共和的建立,并没有立即消除北京各王爷府的威风甚至原八旗子弟的霸气.不少早年投身革命的黄埔生虽然年轻时志在报效祖国,在对军阀的战争中有过不同贡献,不少同样为报效祖国而辗转从海外归来的年轻知识分子...都同样为结束封建社会制度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自我转化的加入作出了贡献,并从而成为彼此勾结的新贵.这些新贵的特权是否得到沿袭?与那些没有任何政府职权的中华民国平民的子女相比,答案应该是十分明显的.

进入准工业化的历史时期的中国,自然产生了中国自己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被各国租界分割的上海,同样短命但同样张扬的是民国时期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被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打败的中国在进口西方机器等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的同时,也一并进口了西方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个世纪初的海归们当中(就个体而言)有些甚至比较成功地在十里洋场内外,洋人的脚下开始营造自己的金元帝国.而与他们同样生存在上海滩,同一社会结构中的同一基本文化中的不同层次的小职员们有着自己的不同梦想和实惠.

毛说过:"存在决定意识."此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存在条件下, 所谓"出身"的观念恐怕在如此多变的社会中有着非常复杂的涵义.

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方式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国,所有/使用和分配生产资料的是国营企业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中的资产阶级. 因此,进入工业化的方式决定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存在的不必要性.在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取得政权之后,继承列宁的领导权的约瑟夫.斯大林非常明智的止步之处,是毛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具体领域之一:毛对中国旧文化的宣战是全面的和彻底的:他的敌人不但包括封建残余势力共和新贵的遗老遗少,而且包括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他不但肃清了这些敌人在新社会中作为层次/阶级的存在,也部分消除了一些物理或肉体存在,自然从来不肯放过在消除这些旧社会遗留意识存在的任何机会. "出身"的观念得到了彻底的革命:光荣的出身是旧社会的穷苦出身.到了七十年代的中国,上大学的资格是满手老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作为社会层次的存在和意识都被"统统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一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不少曾经在非常年轻的时期统领部队南征北战的解放军职业军官们在得到各级民事甚至部级任命的时候依然非常年轻.但他们当中出现很多令人非常钦佩的,在当时条件下没有经过任何真正专业培训的优秀的地方政府管理者,民族问题专家(如新疆的王将军)和职业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七十年代末期,出于对大使的需要,外交部屯集了相当一批高级将领改行的外交家.其中如外交部的伍修权将军相当出色).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新贵意识的迹象:正如在美国的纽约和新奥尔良有些"老家族"对那些有家族荣耀史的遗留家族的支系如数家珍,一定圈子里的"子弟"们无论是否彼此联姻,对X野X部或老XX军的派系如数家珍.而八十年代以来至今中组部的培养计划则将这种新贵意识推向了社会存在的具体化.取决于对贵族的定义,今日中国是否存在贵族,看法和答案是"多元化"的.

另一方面,处于毛后时代的今日的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并鼓励私营经济甚至外国企业在市场中的制定领域内的竞争,在其他社会中被定义为"资产阶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层次在今天的当代中国社会中关于保护私有的立法消除了制度方面的障碍而有了存在基础.新生代海龟陆续游回出生地,不断扩张这个新生的社会阶层.

对这些应运而生的特定社会阶层的存在不是某个人的好恶所能决定的:一个社会形态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是一个在不断变化中的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的各个历史点的完整延续..对于新贵,或者对于小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阶层对其所处的特定社会形态中的某时期的具体法律政策 都可能有从受益到不受益的不同利害关系. 只有你是否喜欢,但正如你个人对"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毛语)的任何其它历史现象一样没有任何影响能力.

小资的今日存在和不被围剿于今天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是相符合的,甚至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进步.不过,以我本人的个人看法:小资的泛滥正说明中国离进入所谓"后工业化"社会形态还有相当一个过渡性历史时期:人们最喜欢炫耀的通常正是被认为难于得到的.而炫耀对一些基本生活条件的具备不像是一个成熟的后工业社会的文化.

一度曾经拥有如此厚重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在其它国家可能保存的更加完整.
肃清自己的文化传统之后的中国还在面对某些外国后工业社会文化的迷惘中试图定义自己的当代文化之中.

还是我的个人看法:所谓贵族意识实际上与是否拥有不太相干,实质在与是否"见过":一个不名一文的前王爷在突然得到一把银子后可能一时兴起,统统打赏给某个令其欣喜的人.因为他可能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与该生活方式相连的价值观.所谓什么是"值得"?大爷我高兴就值得!别的人可能要算算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可那位大爷生下来就没那算计的习惯!

其实,关于当代中国人的所谓贵族气质 即使超越中国大陆也是同样:除了留在大陆被毛的种种运动消灭了的,民国政府带走了一批共和之后的新贵和资产阶级,在台湾的漫长的从土改到工业化的过程中,那些在部队的村子里长大的共和新贵之后或者那些当地地主的子女们,恐怕在经过了相当一段艰苦创业的时期.在下到今天应该说见过相当一些来自台湾的各种年龄层的人士......但能够归纳到那个范畴的迄今在下还没有这份荣幸瞻仰到一位. 在我看来,尽管两边都经过了整个社会物质贫乏的历史时期,相形之下反倒是来自大陆的所谓"高干子弟"更潇洒的多.因此,所谓"见过"与"没见过"的理论可以引入进一步讨论了.说到底,正像大师级的艺术作品与图具虚名的艺术家的装腔作势一样:"见过"的主儿的"派头"不是精心设计出来的.说句不厚道的话:那些终于有条件可以用名牌堆砌自己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个衣架和货架.倒不如清清白白和轻轻松松地做回自己!

为什么皇城居民NB大却无所事事?"见过"的太多反而没有什么动力:老是在衡量是不是值得自己费那把力!北京在N年前的统计副部以上的干部就已经近九千人了!这些人的子女和孙子女极其配偶散在北京各处,几乎到处都有所谓"高干子弟",哪里还有什么新鲜感? 或许因为同样的道理,来美国的第一代移民比本土出生的公民更有奋斗精神动力(DRIVE)所以似乎更有成就(至少科技界似乎如此)

虽说未必直接与所谓贵族有关,但道理有些相通:见识不多的人比较容易大惊小怪.见过的多了才能见怪不怪:一个父母都是副部级或以上干部的人,在家里从小见到的都是别人在报纸/电视上的新闻里才听说的人物,自己人到中年只混到个处级甚至司局级干部,在人前往往难于启齿自己的可怜头衔,更不会想到要拿去炫耀!而一个全家一辈子只从远处见到过一个科长的人终于自己爬到处级的时候自然是憋不住想炫耀!一个师级部队干部地方可能很抖的不得了,而在北京的几个部队大院里长大的人是不会沾沾自喜地像别人说我老爷子是"副军职"或"副军级'的......因为非常可能某个大区正职或副职的子弟可能正在旁边怯笑!

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贵族的.不过所谓精神贵族是物质的拥有者吗?北京的西边有个大院,里面有很多安置的副部以上的离休干部,有些还是老红军.其生活待遇与人们依据想象来抱怨的特权水平相去甚远,在下反而甚至为之感到不平!这使我们对那些早年投身革命的老干部的敬佩油然而生.他们当中的许多在历次革命运动斗争中也许违心或无心地害过自己的战友和无关的旁人,但终生两袖清风.有些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的共产党老党员的品质非常高尚,在英文中其实与贵族品质(NOBLE)是同一个词.同时,也有许多人民的败类身居高位,大权在握,却滥用"公仆"的职权,鱼肉百姓,他们能算是中国的精神贵族吗?

关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这在实行社会主义宪法的中国虽然不会有任何实惠上的障碍,但显然是不会得到正式认可的.我的个人看法: 就中国部分地区现在所处的工业化社会形态存在而言,以其个人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使用/所有和分配来划分,中国已经有自己的资产阶级.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存在历史还非常短,而前面的社会形态中存在的短命的资产阶级被消灭后相隔的历史时期比较长,资产阶级的意识在中国还处于初级积累阶段.

而中国的小资产阶级是那些由于出生或成长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中而且接受了种种竞争技巧训练,和有充分竞争意识的新一代中国人中凭借自己的外语/电脑和专业知识谋取中国"高薪"的白领.这些人拼命为车子和房子的月供压榨自己的青春,并且为能够生活在房地产商和汽车厂商的广告描述的当代都市生活方式中而沾沾自喜.在这个新兴产社会层次中,其与那些私营经济中的大小老板的区别是有与没有或有什么的区别.是量的区别.而两者与中国的精神贵族的差别则是质的区别.

已经能够吃饱穿暖的中国人,无论处于今天社会结构中的哪个层次,应该说都是当前政策法令的既得利益者. 继续改变自己的状态,追求自己的理想是人的本性. 所有这些似乎都可以归结到什么是值得的问题.不同的阶层的理想可能是不同的.而在追求方式上:凡人生一世中的万事,可有一个"为"字的集中"变形":无为(什么都"见过"实在懒得谋划或什么都有无须自己谋划,或果真看破红尘落在一个空字上......)人为(看不破,所以苦心经营身体力行,不到黄河不死心)与天为(无论是无为也好还是人为也好,到一定程度要靠天为.所以才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

无为者当中("见过"的和"没见过"的)有很多是指望天为的,但也有懒有所为的.当然还有真正意义上无为的精英.人为者中国最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推动中国当地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无论算不算贵族,由于父母的贡献或职位而靠中组部安排前程的基本是依赖天为的了吧?

不过,在下的另一个人看法则是:中国的西部边区中有很多靠天吃饭,靠党救灾的地域文化甚至还没有真正进入准工业化社会,更不用说后工业化社会了!这些人是中国社会中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大多数.脱离这些人的根本利益奢谈中国的后工业化的人不是远离中国社会现实就是没有心肝!好在现在的胡温政府的政策正是为这些人做实事.否则,社会形态的继续变革将产生新的动态平衡......而在达到心得动态平衡之前,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们在追求自己的进一步既得利益的过程可能要中断,而新的贵族又将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