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250人生观(七):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社会各阶层之我见(下)
author: 250 12239
time: 2006-2-12 04:28:41
form: http://www.haiguinet.com/forum/viewtopic.php?p=917653
content: 中国人占地球人口的20%,每五个在地球上生存的人中便有一位是像您我一样的黄炎之后.所以,上个世纪的中国如果能够解决自己的整体温饱问题,已经是对世界的很大贡献了!中国人口中大概80%以上的是农业人口.但曾多年从全世界(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进口粮食,毛领导的中国政府长期出口中国人自己想吃的好大米,买进南方人不想吃的小麦.在定量供应的条件下始终号召人民节约和捐献口粮.美国是粮食出口大国,但农业人口比例是低单位数.在人类社会中的不同地域经济内都已经或需要经过一个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经济主要过程就规模和比例而言是一个农转非的过程,使国家的人口中有更高比例的工业经济参与规模.

过去10年左右,走马观花地到过了一些具有相对比较独特的农业地域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地区.感触N多.

70年代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分散居住点中有些老人甚至还没有听说过共产党毛主席,也不知道蒋总裁的国民政府,还会问起北京的皇帝!据到内蒙古放牧的北京知青说刚到那里的时候,飞机的出现会惊散牛群,连老乡也会躲避,而马群最初会与钢铁怪物"解放"卡车赛跑......!

八十年代初的九寨沟的藏胞为外来访客屠烤羊子和表演歌舞,却谢绝报酬,九十年代的九寨沟居民全部住进了豪华的两层住房,还在用高价转卖纪念品:他们/她们已经脱离了重农轻商的观念.这无疑是对其生活方式和基于传统生活方式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

西方人常常指责中国的汉族中央政府企图汉化少数民族,破坏他们/她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不知道穿西装开着外国汽车住"欧式公寓"并在一切生活细节上(包括节日)赶欧洲时尚的汉族中国公民的生活方式究竟是谁家的传统生活方式?那些在中国做销售的外国公司大概没有把中国的汉族地区看成他们自己国家以外的文化,而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看成了独立国家.连拉萨满街打手机也成了汉族的文化侵略,好象那不是美欧的手机市场似的!

其实,了解中国农业人口的普遍真实生活状况并不需要走很远:八十年代初曾经参加北京电视台的一个专题片摄制组,根据北京市委的指示,到北京周边采访祖国的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我们进了怀柔县距离河北界非常进的"喇叭沟门"村.北京最穷的县的最穷的生产大队.我门沿着山洪冲出来的石头干河床爬了八里山路,总算来到了村口.远远看见一个小姑娘在为另一位小姑娘从头发里面挑跳骚.两位小姑娘的衣服是用成百块不同色彩和质地的方布块拼接的!全村只有一个天线:六十年代的所谓"单管收音机"的天线.(很小时作为业余爱好玩过,大概今天已经没有人明白那是什么东西了!)全村所有的生产工具都是用木头做的,活的有三样:人,鸡和狗:村里只见到老人和小孩子和四处闲散的鸡和狗.拣了最大的一座房屋进去拜访,发现房主人是个从抗日战争以来做了几十年村支书的老人.老人说他家的房子从清朝就是村子里最大的,到当时还是.(我当时心想难道他是地主也是中共支书?!)问到解放以来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回答说想不出有什么.虽没有自来水但快有电了......老人说由于偏远,抗战八年,距北京百公里的这里只见过两个伪军,从没见过日本人.所以当时的共产党县政府一直设在他家.回到北京后与一个朋友说起这躺采访的印象,刚好他陪当时的军事科学院政委也才去了怀柔.那位曾在河北一带战斗过的白发将军故地重游,面对几乎毫无变化的人民生活满面老泪纵横,痛感对不起当年死去的战友和支持自己的队伍抗战的百姓.惭愧自己离开了当年的战场后多年没有返回或关注当年的人民......!

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所有已经进入准工业化和工业化地域经济的周边都在迅速进入农转非的转化过程:可耕地变成了商业住宅开发商的地皮,农民变成了工人.美国大老板剥削中国小老板,中国小老板剥削中国农民工,各取所需的食物链!韩国台湾的人口规模使其加工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而拥有大约十亿农民的人力资源后盾的中国加工市场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内地向沿海地带呈现多波次伸延的梯次结构.当沿海经济人口的收入增加不再具备加工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时,他们成长并进入了外国消费品的目标预期市场.在中国投资对外国人当然合算:最理想的便是不但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而且在当地日益壮大的市场中凭借资金和技术与管理的优势占领重要位置.

那么在论到自己的农转非之前,那些远离城市远离工厂的靠天吃饭的农民指望什么呢?听说中央政府减免了他们/她们的税,不过地方政府补了缺增加了新的种种地方上的财政开源;听说中央政府发放了贷款和救灾物资,但被地方政府做了自己的安排节了流.

那些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管理知识开始自己的准工业化的地方占据了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的很多部分.但首先,宪法保证的义务教育在那里常由于地方财政的捉襟见肘而无法保障.常言说得好:救急不救穷.如果能够给那里的世代农民的子女以基本公共教育机会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和辅助政策法令......

那些长期以来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人公的工人阶级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当代中国发现了什么变化?首先,领导阶级的空头地位已经明显不复存在了:城市内国营和集体所有制的传统工人发现周边郊区的前农民的生活质量往往远超过自己."臭老九们"翻了身,知识就是力量!一方面新兴产业中大多为私营企业,报酬比国营的高但要求也高,不但不一定得到工作,得到也不能保证长期稳定.原来的国营企业的生产方式现在也在私营企业的竞争中开始改变.另一方面,外来农民工成了不大要求知识或技巧的现有工作的直接威胁.工会是发电影票的组织.至少在国营企业不是用来组织工人抵抗前农民兄弟进攻的组织.随着不能以市场经济管理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国营公司的倒闭,一些工人陆续加入了依靠基本社会救济的行列,另一些则加入了小商贩的行列.还有一些被国营石油企业裁减的工人自发地组织成了专业盗卖的非常行之有效的小型规模的另类运营.工人阶级的概念在今天是比较模糊的:国营企业的传统产业工人还是浙江小作坊里的童工?是广东农村里的不见天日的小工厂里来自的西南西北的农民工,还是江苏那些乡镇的集体企业的前农民转化的工人?是在北京城内四处为装修公司打工的江浙农民工还是建筑工地上常拿不到工资的农民工还是是在北京城里为那些肥猫搬家卖苦力每天只得十元人民币的四川农民工?......无论是哪种工人,他们/她们吃的是最便宜的盒饭,终日劳累,没有任何基本权益的真正保障,还要省吃俭用,希望自己的子女最终能够像那些与自己年龄像仿,但因为有受教育机会才能够过上住进公寓,开私人汽车的生活.

经过数千年的基本社会结构的沿袭,中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和当代社会形态的不断改变中已经在过去百年的革命中几乎大部丧失,所幸近年来正在逐步挽救之中.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牵动价值观念的改变.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当代文化的多元化表现在不同地域经济环境内的不同程度变化中的分支文化.中国的中央政府曾经明确中国的经济建设目标是在某特定时期内将中国带进小康的生活水平,而那些沿海经济中已经捉到老鼠(邓语中关于"黑猫"/"白猫"的阐述)的好猫们无疑已经率先进入了小康,正在房地产和汽车厂商以及各种名牌消费品的广告指引下沿着拜金主义的康庄大道跑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