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anuary, 2007
九哥谈电影剧本之现状
Sunday, January 14th, 2007 “一个好的剧本可能拍出坏电影。但一个坏的剧本绝对拍不出好电影。”这是Sandi Berg, 一位为好莱钨工作了25年的剧作家给我们上课时的口头禅。在美国南加洲大学电影学院读了一段电影剧本写作后,我发现这句话并非Sandi Berg的发明,而是好莱钨电影界的名言。
无独有偶,近来沈醉于英文剧本写作中的九哥,偶尔在中文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国电影四大难》。其中头一条就是“剧本荒闹了多年,无米炊苦了导演……电影剧本数量不多质量差。”为了证实他讲话的真实度,我在网上收寻了“中国电影剧本”。给我的回答是“为您找到相关网页8篇”,而从那8篇中我只找到一个剧本。凄惨!即使打入“九哥”两个字,都会“为您找到相关网页约10,800篇”。(如果有网友搜寻到更多的电影剧本资料,请赐教本人,不胜感激。)
《中国电影四大难》文章接着提到“美国拥有庞大的编剧产业军,每年从高等院校编剧专业毕业的学生成千上万,导演在报纸上一登广告,剧本就会寄送上门,有些导演甚至雇人看成摞成摞的剧本,不怕海里捞针,沙里淘金。”
美国编剧专业毕业生每年是不是“成千上万”,我无法证实。但根据我目前在好莱钨所闻,“花钱雇人读剧本”肯定是事实。但是,问题是为什么美国的各经理公司各代理人要花50美金一本“雇人看成摞成摞的剧本,不怕海里捞针,沙里淘金”?其原因就是因为金子太少了。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美国的导演们也有相当程度的“无米炊”之苦。
上周我的一位老师很自豪地告诉我们她是Titanic《泰塔尼克》巨片的制片人之一;另一位老师更牛B,他是现在正在拍摄的《八十天环绕全球》的制片人之一。可他们所拍的剧本,都是出土文物。也正因为好剧本太少,一但好莱钨出了个卖座的电影,就肯定会“之二”,“之三”地拍下去,一直拍到亏本为止。
美国缺剧本吗?No,剧本多如牛毛。但是,真正能派用场的却寥寥无几。Robert Makee 在他的“STORY”《故事》一书里说:“如今的世界,天天有成千上万的故事产品,但质量在腐烂。偶尔我们找到好的作品,但是更多的时间我们困乏在报纸的广告、录像带店或者电视排行版上找出有品质的素材……如今,故事的艺术在衰退。
每年,好莱坞要出产400到500部电影,其中会有几部不错的,但大部分平庸甚至更糟。某摄影棚说每年他们要收到成千上万个脚本,但他们每年只能拍12部。好莱坞已经找不到更好的素材,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我们每年能在银幕上看到的平庸凡俗的电影,已经来自早几年最好的脚本。尽管现状如此的糟糕,好莱坞不但幸存了下来,而且还挺兴旺。那是因为它没有竞争的对手,尤其是在过去的25间,欧洲的电影质量走下坡路的状况下。(意译、九哥注)
David Trottier 在他的“The Screenwriter’s Bible”《剧作家的圣经》里告诫我们:“一个剧作家要打入电影圈子是很艰难的。但是,如果你剧本中的主人翁有一个清楚特殊的目标或任务(开头);有一个强大的反面力量阻止他/她达到其目标或完成其任务,这种反面力量与主人翁的争斗逐步升级到高潮(展开);经过斗争和奋斗主人翁战胜种种困难达到目标完成任务,从情绪得到极大的满足。(结尾)你的剧本就会自动进入了到前百分之5。因为当今的剧作人,真正懂得哪怕是最基本的剧本写作法的实在为数甚少。因此,绝大多数的剧本从一开写就已经注定是失败。(意译、九哥注)
下面拿我所了解的情况说说。南加洲大学电影学院号称是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学院。学院里有许多专业,如:制作、导演、音乐片、数码技术、编辑等等。在我们这一期三百多学生中,学剧本写作专业的只能算是少数民族。我所在的专业编剧班有十个同学。(就我一个中国人,其它一色美国鬼,讲错了,应该是“两色”美国鬼,因为有两个黑的)就连这十个同学中,真正想当剧作家的恐怕不到半数。而就是这半数中,到目前为止,还只有老九写出了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我这样说,除了为自己做点小广告外,也让大家对美国内部的真实状况窥见一斑。
记得学院有一次开座谈会,电影专业的学生约 50人在坐,老师一问学生所学专业,结果学制片的一大片,学导演的一大堆,而学编剧的稀稀拉拉几个人中,想认真专门写作的只有3个,除老九外的两名女士中,还有一位不喜欢复写(re-writing)。
学编剧为何如此不人气?我懒得去作全面调查,但原因之一肯定是利益问题。制片人弄到个电影拍就是桩实实在在的活。导演接部片子其经费预算中已经包括了他那一份。而剧作人,卖不出本子收入就是0,就得去加油站打工或到大学教书。(或者卖提琴)以本人的理解,人们可以说某某人是好制片人好导演,或者坏制片人坏导演,而对于搞编剧的,要不你是个剧作家,要不你什么也不是。
是啊,正如《中国电影四大难》一文中所指出:“真正懂得电影剧本写作的基本语法、章法的人少而又少,现状悲哀。”那么,懂专业的剧作家们都干嘛去了呢?《中国电影四大难》的回答是:“都自己当导演去了”。美国却不同,真正懂剧本写作法的专家写个本子,或者改个本子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美金。他们去山顶海边享受与世隔绝的桃园生活去了。 也难怪他们天天纳闷生活的源泉都跑哪里去了!
我刚完成的剧本名叫“CHRISTIAN’S VIOLIN”,由本人的小说《提琴夫人》改编。(该书2002年由台湾优秀出版社出版)这是部纯粹用洋文写的洋戏。老实说,我写这个剧本,总觉得自己是在用我那土手掌功同人家的洋拳头打斗。尽管如此,“剧本基本完成”的消息一漏风,我就被制片导演围住。我的经理人立刻把本子拿到好莱钨注册版权。
“我还没定稿,那个介词是‘at’还是‘on’我还没弄清楚啦。”我说。
你猜那美国佬怎么响应:“Who cares! 谁会在意!”
看着我一本正经的样子,他补充说:“会帮你改过来的,美国懂英语的人很多。对了,你接下来准备写些什么,能不能列个单子出来。对了,你这个本子我们打算卖5万美金,但卖掉后你只能拿到三万,你看行不行?”
从美国人对九哥的态度,证实了Robert Makee的另一段话:“近年来亚洲人走遍了北美洲和全世界,成为国际电影的一线曙光。其唯一简单的理由就是亚洲的电影制作人讲述着超凡的故事。所以,非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人应该把眼光投向东方,那里有着把故事叙说得激情高超美丽的艺术家们。”
我是中国人。中国人选择用洋文写作,从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但我不敢把心中的苦衷吐出来,怕弄得满地臭铜钱味。然而,我毕竟是中国人,我那Made in China 的心里的程序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九哥用中文写剧本的日子可能就是明天。
“干嘛要等到明天呢”?
听说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新制定了“基本稿酬+优秀剧本追加稿酬”的付酬方式。不知道这个方式对外籍华人是否同样生效?少就少点,人民币也是钱啦!
成丹九哥
于美国好莱钨
九哥版权声明:仅此文可自由下载转贴转载,但必须全文原文并以本作者的名义。
http://www.danielviolins.com/jg
刮目相看“Made in China”
Monday, January 8th, 2007 今天,孤独的九哥独自一人头一次去了东京电器城秋原叶买陪我入睡的携带式DVD player with TV。问了好多店看了好多日本品牌,却基本上都是“Made in China”。我最后问了个马路边的小摊贩,“什么地方可以买到Made in Japan的。”他的回答令人振奋,“现在哪里还有什么100% Made in Japan的电器,即使外壳印有Made in Japan的字样,那也仅仅只能说明那外壳是在日本印刷的,里面的东西吗,就很难说了。绝大部分Made in China是不会错的。”那小贩的回答,迫使我改变了决不买“Made in China”的习惯。于是,我从他手里购买了一架中国制造无名品牌的DVD player with TV。我买中国货,决定从此开始。
然而,我为什么对中国货抱有如此大的成见呢?那是因为它使我有过极其痛苦的经历。
下面是我几年前写的一篇小文章,标题为《九哥“Made in China”的遭遇》
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虽然是私费留学去了澳大利亚,但也学着大多数因公出国人员一
样,也为自己制了套西装,皮鞋。虽用不着最上等的,还是花了两个月的工资,
出血买了应当是比“大路货”“小路”一点的。
试衣服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的夏天,站在镜子前,上衣敞开,露出领带皮带,嘿!
笔挺的一个小伙子。
上了飞机,开始有点冷。坐着扣不上衣扣,我便站起来扣上。再坐下来,两粒扣
子就一颗接一颗地弹了出来。坐在旁边的妇女像个很朴实的革命老太太。她爬到地
上帮我在不知谁的鞋子里找出一粒,递给我时还下意识地闻了闻。还有一颗,动员
了左右前后的邻居,又惊动了两位空妹。看着大家为我如此忙乎,只好撒谎说找到
了。
革命老太太从座椅底下的包里拿出个针线包来:“这是我的传家宝,出门时同志
们还笑我,这不、还没下飞机就派上了用场。”她十分得意地帮我缝起扣子来。边
缝还边教我:“现在做衣服,都不兴人工钉扣子了,用机器胡乱一扎,只是告诉你
扣子应该在这里,回去,都得自己再加工一次。知道扣子容易丢,有些工厂,还在
衣角的反面加了两颗备用的。” 我的西装衣角的反面,没有备用扣子。大概是因为
不是大路货。
到了墨尔本,三谢了革命老太太,我推着大箱子下滑梯。后面的人一推,我脚一
滑,右脚脚趾们就冲了出去,三cm的鞋跟也跟着获得了自由。(为了让自己看上去
高大一点,我特意选了这双带三cm跟的皮鞋)鞋跟像只小皮球随着滑梯滚了下去,
到了平地、被两个孩子像我们平时在马路上踢空可乐罐一样,一来、一去。
虽然、那鞋跟是机场的垃圾,但是我的财产,怎么说也想捡回来看个究竟,再
说,还想看看有不有得修。手离开箱子又不放心,只好沉重地推着追。很巧妙地利
用健在的左鞋,眼看就要到手,不料箱子的前左轱辘骨折,箱子翻了个跟头,
“啪”地倒在地上,箱子像打苞米花一样涨开。于是,方便面、辣椒瓶、饼干类的
干粮,随着七七八八的秘密,统统兜了出来。那两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还有和他
们父母相干不相干的人,围了上来。这时来了个清洁工,通知我“这里不适合摆地
摊”。
在广州费了好大劲才把这些东西挤进箱子,一散开,怎么也再塞不进。急中生智
从箱子里拿出两条裤子、、、、、、忙碌了好一阵最后只剩下那个鞋跟,正要去
检,那仁慈的清洁工“Let me do it.”(这个我来)很专业地一扫把进了撮箕。
我又thank了那个清洁工,西装的左肩挎着两条塞满干粮的裤子,撕了条浴巾把
箱子捆起来,再利用那三个幸存的轮子,一高一低我来到厕所。插上大便间的门,
我好像到了家,终于松了口气。
诊断着那只右鞋,看来是已经牺牲,但左鞋简直还是新品,浪费岂不可惜?脑子
里重演着刚才发生的喜剧,发了一阵呆,不禁又觉得有些冷起来,(中国的夏天,
正好是澳洲的冬天)无可奈何再次打开箱子,拿出条白色的厚长内裤。穿上内裤,
再套上本来很合身的西裤,却一下子扣不上腰勾。我做了个深呼吸,终于勾上,再
一口气放松,一屁股蹲下坐在马桶上,哈哈、、、喜剧又出了新篇章。
我按约定的时间夹着双腿上下移动到公共电话处,给初次见面来接我的夏女士打
了电话。
“Hello, 我是丹尼尔,我已经到了机场。”
“OK,我马上就来接你,你在机场的什么地方?”
“我在电话处,等你。”
“那好,你就呆在电话处,千万不要走开。”
“放心,我不走开,也走不开。”
“那好,对了,电话处有好多人,怎么认出你来?”
“啊,非常好认,我就是那个西装缺粒扣子、西裤开了中缝、只穿了一只新鞋、
肩上挂着两条裤子,对了、还推着个用浴巾捆起来的大箱子的人。”
“慢点慢点、、、扣子、中缝、鞋子、裤子、浴巾,那很好,这样我准不会认错
人了、、、”
夏女士是位高雅的中年妇人,那天穿着双红色的高跟鞋,很入时的白色套装,还戴
了顶半透明的粉红帽。
她一眼就认出我来,用澳洲的礼节伸开双臂向我走来。我在接受她的拥抱时,为
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努力夹紧双腿,还要顾着把右脚藏在左脚后面,猴着腰,左肩
的裤袋碍事只能伸出半个右臂,那副只有杂技演员才能做出的奇妙体态,那副只有
电影演员才能做出的狼狈表情,九哥实在没有勇气再描叙下去、、、、、、
看着我尴尬的样子,夏女士说即使是为了好认,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弄成这么特
殊。
听了我说得很好笑的故事,她不但没有笑话,反而安慰我:“Never mind,
they are made in Chin.” (别往心里去,大陆货嘛)
听了这句话,比我的那身打扮还伤心,无地自容得宁愿脱光了跟着她去。真能那
样,也不管用,因为即使把Made in China的衣服都扒光,剩下的我那身肥膘,也
还是Made in China的“大陆货”。
从那以后,无论到哪里,只要一听到“Made in China”,夏女士的“别往心里去,大陆货嘛”的声音就会再度在脑子里共鸣。为了摆脱自己也“Made in China”这个无法改变的、残酷的
既成事实,决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沾“Made in China”的大陆货,尤其在变
成了正宗假洋鬼子以后。就是为了省钱,也宁可买“Made in莫桑比克”或“Made
in 毛里求丝”什么的。
直到最近,在日本发生的一件事,使我对“大陆货”的成见有了改变。
我在名古屋一家颇人气的大商店买了个便宜电器。(为了保护商家,免提名)买
时还特别确认了外壳上的“Made in Japan”。不久那电器就坏了,拿回商店去
换。商店说此货已经脱销,要等下一批从中国进货后,才能换。我顿时觉得受骗上
当,拿着那店主论理:“这里明明刻着‘Made in Japan’,怎么成了要从中国进
货?”
不管我发多大的火,店主的态度一直都很友善。他向我解释:“没错,这个外壳
确确实实是‘Made in Japan’,但内身都是在中国生产。如果你仔细看看说明
书,就会明白。”接着还免费教了我好多现代商业的常识,说:“这是一种发展趋
势,商品成为发达国家的技术、管理与发达中国家的劳力的杂交品。如果你回家去
看看,家里现有的冰箱、彩电、洗衣机、家具、电脑、音响等等等等,有几样
100% Made […]
刮目相看“Made in China”
Monday, January 8th, 2007 今天,孤独的九哥独自一人头一次去了东京电器城秋原叶买陪我入睡的携带式DVD player with TV。问了好多店看了好多日本品牌,却基本上都是“Made in China”。我最后问了个马路边的小摊贩,“什么地方可以买到Made in Japan的。”他的回答令人振奋,“现在哪里还有什么100% Made in Japan的电器,即使外壳印有Made in Japan的字样,那也仅仅只能说明那外壳是在日本印刷的,里面的东西吗,就很难说了。绝大部分Made in China是不会错的。”那小贩的回答,迫使我改变了决不买“Made in China”的习惯。于是,我从他手里购买了一架中国制造无名品牌的DVD player with TV。我买中国货,决定从此开始。
然而,我为什么对中国货抱有如此大的成见呢?那是因为它使我有过极其痛苦的经历。
下面是我几年前写的一篇小文章,标题为《九哥“Made in China”的遭遇》
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虽然是私费留学去了澳大利亚,但也学着大多数因公出国人员一
样,也为自己制了套西装,皮鞋。虽用不着最上等的,还是花了两个月的工资,
出血买了应当是比“大路货”“小路”一点的。
试衣服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的夏天,站在镜子前,上衣敞开,露出领带皮带,嘿!
笔挺的一个小伙子。
上了飞机,开始有点冷。坐着扣不上衣扣,我便站起来扣上。再坐下来,两粒扣
子就一颗接一颗地弹了出来。坐在旁边的妇女像个很朴实的革命老太太。她爬到地
上帮我在不知谁的鞋子里找出一粒,递给我时还下意识地闻了闻。还有一颗,动员
了左右前后的邻居,又惊动了两位空妹。看着大家为我如此忙乎,只好撒谎说找到
了。
革命老太太从座椅底下的包里拿出个针线包来:“这是我的传家宝,出门时同志
们还笑我,这不、还没下飞机就派上了用场。”她十分得意地帮我缝起扣子来。边
缝还边教我:“现在做衣服,都不兴人工钉扣子了,用机器胡乱一扎,只是告诉你
扣子应该在这里,回去,都得自己再加工一次。知道扣子容易丢,有些工厂,还在
衣角的反面加了两颗备用的。” 我的西装衣角的反面,没有备用扣子。大概是因为
不是大路货。
到了墨尔本,三谢了革命老太太,我推着大箱子下滑梯。后面的人一推,我脚一
滑,右脚脚趾们就冲了出去,三cm的鞋跟也跟着获得了自由。(为了让自己看上去
高大一点,我特意选了这双带三cm跟的皮鞋)鞋跟像只小皮球随着滑梯滚了下去,
到了平地、被两个孩子像我们平时在马路上踢空可乐罐一样,一来、一去。
虽然、那鞋跟是机场的垃圾,但是我的财产,怎么说也想捡回来看个究竟,再
说,还想看看有不有得修。手离开箱子又不放心,只好沉重地推着追。很巧妙地利
用健在的左鞋,眼看就要到手,不料箱子的前左轱辘骨折,箱子翻了个跟头,
“啪”地倒在地上,箱子像打苞米花一样涨开。于是,方便面、辣椒瓶、饼干类的
干粮,随着七七八八的秘密,统统兜了出来。那两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还有和他
们父母相干不相干的人,围了上来。这时来了个清洁工,通知我“这里不适合摆地
摊”。
在广州费了好大劲才把这些东西挤进箱子,一散开,怎么也再塞不进。急中生智
从箱子里拿出两条裤子、、、、、、忙碌了好一阵最后只剩下那个鞋跟,正要去
检,那仁慈的清洁工“Let me do it.”(这个我来)很专业地一扫把进了撮箕。
我又thank了那个清洁工,西装的左肩挎着两条塞满干粮的裤子,撕了条浴巾把
箱子捆起来,再利用那三个幸存的轮子,一高一低我来到厕所。插上大便间的门,
我好像到了家,终于松了口气。
诊断着那只右鞋,看来是已经牺牲,但左鞋简直还是新品,浪费岂不可惜?脑子
里重演着刚才发生的喜剧,发了一阵呆,不禁又觉得有些冷起来,(中国的夏天,
正好是澳洲的冬天)无可奈何再次打开箱子,拿出条白色的厚长内裤。穿上内裤,
再套上本来很合身的西裤,却一下子扣不上腰勾。我做了个深呼吸,终于勾上,再
一口气放松,一屁股蹲下坐在马桶上,哈哈、、、喜剧又出了新篇章。
我按约定的时间夹着双腿上下移动到公共电话处,给初次见面来接我的夏女士打
了电话。
“Hello, 我是丹尼尔,我已经到了机场。”
“OK,我马上就来接你,你在机场的什么地方?”
“我在电话处,等你。”
“那好,你就呆在电话处,千万不要走开。”
“放心,我不走开,也走不开。”
“那好,对了,电话处有好多人,怎么认出你来?”
“啊,非常好认,我就是那个西装缺粒扣子、西裤开了中缝、只穿了一只新鞋、
肩上挂着两条裤子,对了、还推着个用浴巾捆起来的大箱子的人。”
“慢点慢点、、、扣子、中缝、鞋子、裤子、浴巾,那很好,这样我准不会认错
人了、、、”
夏女士是位高雅的中年妇人,那天穿着双红色的高跟鞋,很入时的白色套装,还戴
了顶半透明的粉红帽。
她一眼就认出我来,用澳洲的礼节伸开双臂向我走来。我在接受她的拥抱时,为
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努力夹紧双腿,还要顾着把右脚藏在左脚后面,猴着腰,左肩
的裤袋碍事只能伸出半个右臂,那副只有杂技演员才能做出的奇妙体态,那副只有
电影演员才能做出的狼狈表情,九哥实在没有勇气再描叙下去、、、、、、
看着我尴尬的样子,夏女士说即使是为了好认,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弄成这么特
殊。
听了我说得很好笑的故事,她不但没有笑话,反而安慰我:“Never mind,
they are made in Chin.” (别往心里去,大陆货嘛)
听了这句话,比我的那身打扮还伤心,无地自容得宁愿脱光了跟着她去。真能那
样,也不管用,因为即使把Made in China的衣服都扒光,剩下的我那身肥膘,也
还是Made in China的“大陆货”。
从那以后,无论到哪里,只要一听到“Made in China”,夏女士的“别往心里去,大陆货嘛”的声音就会再度在脑子里共鸣。为了摆脱自己也“Made in China”这个无法改变的、残酷的
既成事实,决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沾“Made in China”的大陆货,尤其在变
成了正宗假洋鬼子以后。就是为了省钱,也宁可买“Made in莫桑比克”或“Made
in 毛里求丝”什么的。
直到最近,在日本发生的一件事,使我对“大陆货”的成见有了改变。
我在名古屋一家颇人气的大商店买了个便宜电器。(为了保护商家,免提名)买
时还特别确认了外壳上的“Made in Japan”。不久那电器就坏了,拿回商店去
换。商店说此货已经脱销,要等下一批从中国进货后,才能换。我顿时觉得受骗上
当,拿着那店主论理:“这里明明刻着‘Made in Japan’,怎么成了要从中国进
货?”
不管我发多大的火,店主的态度一直都很友善。他向我解释:“没错,这个外壳
确确实实是‘Made in Japan’,但内身都是在中国生产。如果你仔细看看说明
书,就会明白。”接着还免费教了我好多现代商业的常识,说:“这是一种发展趋
势,商品成为发达国家的技术、管理与发达中国家的劳力的杂交品。如果你回家去
看看,家里现有的冰箱、彩电、洗衣机、家具、电脑、音响等等等等,有几样
100% Ma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