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驻英使馆远胜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使馆 芦笛 读张德彝《随使英俄记》,见其所记大清驻英公使馆履行保护侨胞的职责,帮助解决华洋劳资纠纷的事,感喟殊深,因转述并在百年后表彰之,希望此事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驻外使馆作个榜样。 据张德彝记载,光绪四年(1878年)六月二十二日,有福建与广东籍的华工七人到公使馆求助。据他们说,他们在英国的“拉多晒”商船上充当木匠、水手和清洁工,“由中国至此,一" ...

4859 次点击    关键字: none

October 2nd, 2012拒絕文明(三)

不能不说,刘锡鸿还是有远见卓识的。他预见到,随着铁路开通,洋人和洋货必然到处都是,“以利啖人,村愚尤易为惑”。这的确是滇越铁路通车后发生的事。不过被利诱的不是“村愚”,而是过去誓死反对修路的士绅们。火车带来的巨大的好处,哪怕是“义令智昏”的中国士绅也看得见。尤其是个旧锡矿因为引进了先进的采矿机械而产量剧增,输出就成了瓶颈。其中蕴藏的发财机会,连活佛见了都要跳墙,何况是清流假道学们?但士绅并未变成" ...

5414 次点击    关键字: none

October 1st, 2012拒絕文明(二)

滇越铁路也为文化落后的云南打开了文化之窗。法国人在昆明建造了医院与教会学校,而昆明人首次有了接受西方先进教育乃至出国留学的机会。它甚至促进了云南与上海乃至首都的文化联系。过去云南与内地的连接只能靠马帮路。中国最后一个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是云南人。他当年赴京赶考,在路上足足走了两个多月,后来他奉旨准假还乡,从海路经滇越铁路还乡,只花了十多天,于是赋打油诗一首: “新生事物多责难,说三道四两极反," ...

7051 次点击    关键字: none

©2004-3008 Powered by 海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