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安氏大俗商业学' Category

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系列:【爆炸性新闻】著名的联想集团在美国“第三版”市场“粉单市场”上市,股价12.2美元,市值54亿

Sunday, July 29th, 2007

以上这些数据是根据Google网站今天的数据,请看这里:
Lenovo Group Limited (ADR) (Public, OTC:LNVGY)
http://finance.google.com/finance?q=OTC%3ALNVGY
但是Business Week的数据不相同。
如果你再看Yahoo,那么联想集团在美国是在粉单市场上上市,请看这里:
http://finance.yahoo.com/q?s=LNVGF.PK
所以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联想集团是在美国纳斯达克“第三版”市场,就就是“粉单市场”上上市的,最近正在往OTCBB上升级。
至于联想集团是如何买壳上市的,请大家查一下SEC的资料。
如果想写爆炸新闻的记者朋友们,这个就是一个头版新闻。!!

安氏大俗商业学:主题公园·互联网·高端顾客·低端顾客

Friday, June 9th, 2006

安氏大俗商业学:主题公园·互联网·高端顾客·低端顾客
  现在中国最火热的两个生意:一个是主题公园,一个是互联网。互联网已经热了火多年了,估计下面还会火N+X年。主题公园其实也已经热了许多年了,主要是在决策圈内,一般老百姓不太关心。去年香港的迪士尼开幕,带动了大陆的主题公园概念更加火爆!
  主题公园和互联网的商业模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吸引人流,靠流量赚钱。
  主题公园的帐很好算,比如一年来1000万游客,一张门票是200元。那么门票收入就是20个亿。假设公园运行成本是一个人100元,所以一年的总成本为10个亿,那么一年的税前净利润就是10个亿。
  假设如果我们把门票提高400元,这样来的游客就少了,假设来得客人少了一半,一年只有500万的游客了。尽管客人少了一半,但是门票的总收入还是20个亿。因为客人少了,那么公园运行成本也少了,还假设成本是100元一个人,那么一年的总成本就只有5个亿了。这样一来,税前净利润反倒增加了,为一年15个亿了。
  成本降低多挣钱了还不算。更主要的是顾客到主题公园游玩的体验质量也上升了。以前排队一个小时可以玩的过山车,现在排半个小时队就可以了。公园服务质量也提高了,吃饭也不用人山人海地买盒饭了,公园里也不是到处人挤人了。
  很显然,你宁可走400元高端服务这条路,而不想搞“大帮哄”。你用抬高门票价格的方式,把低端顾客过滤掉了。
  如果为主题公园做一个数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随着门票价格的上升,游客人数在减少(这两者不是线性关系),运行成本也在减少,门票乘以游客人数减去成本,就是税前净利润。显然,这个税前净利润有一个最大值。主题公园的门票价格就定在税前净利润最大值这一点上。这就是主题公园门票定价的数学模型(据说迪士尼,六旗山的等主题公园游乐公园都是靠这个模型定票价的)。
  网站也有这个问题。一个网站高端顾客永远是最值钱的,你不需要太多的低端顾客。低端顾客只会消耗你的资源,与高端顾客争夺你的服务(对不起,这里只讨论商业问题,没有对贫富人群歧视的意思)。
  所以单纯说一个网站的流量是没有意义的,要看这个流量的质量。
  比如说海归网的流量的质量就比较高,用海归网和其他网站比流量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海归网靠自己的品牌定位和文化氛围成功地集中了一个高端顾客群。这是国内网站中少见的。如果说和海归网有相似之处的就是Donews。Donews是一个IT精英荟萃之地。

安氏大俗商业学:主题公园·互联网·高端顾客·低端顾客

Friday, June 9th, 2006

安氏大俗商业学:主题公园·互联网·高端顾客·低端顾客
  现在中国最火热的两个生意:一个是主题公园,一个是互联网。互联网已经热了火多年了,估计下面还会火N+X年。主题公园其实也已经热了许多年了,主要是在决策圈内,一般老百姓不太关心。去年香港的迪士尼开幕,带动了大陆的主题公园概念更加火爆!
  主题公园和互联网的商业模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吸引人流,靠流量赚钱。
  主题公园的帐很好算,比如一年来1000万游客,一张门票是200元。那么门票收入就是20个亿。假设公园运行成本是一个人100元,所以一年的总成本为10个亿,那么一年的税前净利润就是10个亿。
  假设如果我们把门票提高400元,这样来的游客就少了,假设来得客人少了一半,一年只有500万的游客了。尽管客人少了一半,但是门票的总收入还是20个亿。因为客人少了,那么公园运行成本也少了,还假设成本是100元一个人,那么一年的总成本就只有5个亿了。这样一来,税前净利润反倒增加了,为一年15个亿了。
  成本降低多挣钱了还不算。更主要的是顾客到主题公园游玩的体验质量也上升了。以前排队一个小时可以玩的过山车,现在排半个小时队就可以了。公园服务质量也提高了,吃饭也不用人山人海地买盒饭了,公园里也不是到处人挤人了。
  很显然,你宁可走400元高端服务这条路,而不想搞“大帮哄”。你用抬高门票价格的方式,把低端顾客过滤掉了。
  如果为主题公园做一个数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随着门票价格的上升,游客人数在减少(这两者不是线性关系),运行成本也在减少,门票乘以游客人数减去成本,就是税前净利润。显然,这个税前净利润有一个最大值。主题公园的门票价格就定在税前净利润最大值这一点上。这就是主题公园门票定价的数学模型(据说迪士尼,六旗山的等主题公园游乐公园都是靠这个模型定票价的)。
  网站也有这个问题。一个网站高端顾客永远是最值钱的,你不需要太多的低端顾客。低端顾客只会消耗你的资源,与高端顾客争夺你的服务(对不起,这里只讨论商业问题,没有对贫富人群歧视的意思)。
  所以单纯说一个网站的流量是没有意义的,要看这个流量的质量。
  比如说海归网的流量的质量就比较高,用海归网和其他网站比流量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海归网靠自己的品牌定位和文化氛围成功地集中了一个高端顾客群。这是国内网站中少见的。如果说和海归网有相似之处的就是Donews。Donews是一个IT精英荟萃之地。

案例分析:【Web 2.0的讨论】谁是海归网的竞争手?谁和海归网的风格和技术最接近?谁是海归网业务的互补者?

Friday, June 2nd, 2006

案例分析:【Web 2.0的讨论】谁是海归网的竞争手?谁和海归网的风格和技术最接近?谁是海归网业务的互补者?
  这两天学习了学习被炒得热热闹闹得web 2.0的东西。
  按照Web 2.0现行的说法,我怎么觉得海归网弄来弄去一不小心把自己弄成了Web 2.0的网站了,还真时髦!我自己还不知道呢,就已经在享受Web 2.0的先进服务了。
  我最近因为特别忙,所以国内国外的网基本都不上了,这就让我有点孤陋寡闻。所以,我想以海归网为例子,讨论讨论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谁是海归网的竞争手?
  我觉得以前是“文学城”。因为这两个网的用户群重叠很大。但是自从海归网改版并搬家到国内以来,好像二者的区别开始出现了。现在海归网上国内的用户开始增多了。再有,海归网集BLOG,论坛,相册为一体的功能好像明显优于“文学城”。文学城还是在走web 1.0时代的大而全的portal的路线,又是新闻,又是论坛,也有blog,但是都是独立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城”并不是海归网的竞争对手。
  那么谁是海归网的竞争对手呢?大家帮我提提。
第二、谁和海归网的风格和技术最接近?
  海归网集BLOG,论坛,相册为一体的功能还有哪家网站有?
  我孤陋寡闻,好像只看到了泡泡俱乐部(http://pop.pcpop.com/)是有这样的功能。如果谁还知道其他的网站也是这么设计的,告知我一哈。我想看看。
  再有,有没有哪家(中文或是英文的)网站这方面的设计或是技术更好?
第三、谁是海归网的业务的互补者?
  假设老狼今天买彩券中了10亿美元,想收购谁就收购谁。于是老狼决定服务于海归网的网友。他问大家:如果把哪家网站收购了,把他们的业务并入海归网,大家觉得最好?
  换句话说,你除了用海归网,还有其他什么网站你用得最多?哪家网站的业务对海归网有最大的互补性?
  你别告诉我是Yahoo,Yahoo的Market Cap是45B,老狼买不起,也别告诉我是Google,Google的Market Cap更高,1000多个亿,老狼的10个亿只能买1%不到。
  我想讨论讨论这几个问题,也帮海归网探讨一下发展的方向。谢谢大家参与讨论。

安氏大俗商业学:闲聊私募股权投资公司(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 Firm)的头衔

Friday, May 19th, 2006

安氏大俗商业学:闲聊私募股权投资公司(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 Firm)的头衔
  中国人把头衔分为两类,一类叫职称,一类叫职务(Position)。职称是说在一个等级制度的机构里一个人的级别相当于什么阶层,比如军队里少校,少尉之类的军衔,或是大学里副教授、教授之类的职称。职务是具体的职位,是指权力结构的某个节点上的位置,是与具体的工作和责任是相联系的,比如团长,连长啊之类的。少校不一定当团长,团长不一定是少校。
  美国公司里的头衔(Title)和中国的职称相似好像也不太一样。美国公司里的头衔(Title)与职务(Position)联系的更加紧密,但是中国人的职称更像是一种荣誉,比如“教授级高工”,“研究员级经济师”等。
  今天我到凯雷投资集团的网站上查点东西。无意中看到他们的Team Member的头衔(Title),觉得十分有意思。于是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也算对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 Firm)的头衔的一个案例分析吧,这种分析难免有窥斑见豹之嫌。
  顺便说一下,凯雷投资集团是美国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 Firm)之一。他们也做一些投资银行的业务,但是investment banking不是他们的主要业务,PE Investment才是他们的主要业务。
  从名单看,凯雷集团大概有300多人。共分为9个级别,三个阶层。
  最上面的是主席(Chairman)一人,就是以前IBM公司卖饼干的那个哥们。另外还有三个是创始人(Founder)。这四个人估计应该就是公司的权力核心了。
  他们下面是12个人的“高级顾问(Senior Advisor)”。这12个人大部分都是以前大公司的老板或是主席之类的,比如James. H. Hance, Jr是美洲银行的CFO,Arthur Levitt是美国SEC的第25任主席等。这些人的地位都十分显赫,给他们一个Managing Director的头衔,估计和骂他们差不多,所以就只好叫“高级顾问(Senior Advisor)"。其实我估计他们也就是帮忙走走关系、说说情、拉拉生意。他们不干具体的事情,也不manage什么东西,所以叫他们顾问也对!
  这些人应该是公司权力核心的外围,或是叫给权力核心提供支持的。以上这三个级别构成了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国内叫“高管”或是“公司高层”。
  第四级才到了Managing Director。请原谅,我N年前就没弄明白该如何翻译MD,现在也还是不明白。所以暂时就翻译成“妈的”(开玩笑了!)。
  投资公司里最多的就是MD,比如凯雷大概有100人,占了1/3。这些人是实际干活的人中级别最高的(他们上面的一般就不再做具体事情了)。他们是公司的中间力量。再一次强调这些人不是“董事”,没见过一个公司有100多董事的,否则怎么开董事会啊?也不觉得他们是“总经理”,总经理一般只有一个或是很少的几个(相对一个部门还是一个),否扎“总”字从何说起呢?谁见过一个公司有100多个总经理的?所以翻译成“董事总经理”纯属瞎翻!“董事”、“总经理”这两个词没一个是对的。我还是觉得MD应该翻译成“业务主管”或是“主管主任”比较好,但是这么翻译在中文里听上去又太小了,像一个芝麻大的七品芝麻官。我估计我这么翻译,所有职务是MD的人都会骂我。本来用MD这个词就是为了让人迷惑,使不太高的职位能听上去很高,很大!
  顺便说一下,MD这个词也当医学博士讲,美国医学院毕业的,学临床的,基本上都是MD。那么中国医学院毕业的能不能叫MD呢?这个东西在华人圈里已经争论了N多年了。扯远了,咱们还是说投资公司吧。
  凯雷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他们还有Senior Managing Director,比如这个人就是Senior Managing Director。想象他比MD又高了一个级别,应该翻译成“高级业务主管”或是“主管主任”吧?
  在凯雷,比MD低一个级别的是Principal。Principal如何翻译?翻译成校长?社长?首长?主角?首席?当事人?好像都不对。Principal这个词在咨询顾问公司里用的很多,尤其是小的咨询顾问公司,意思就是主要的顾问,或是叫“首席顾问”。投资公司里要“首席”干什么?
  在凯雷网页的下面,有一个注释,说:Principal is equivalent to Director。
  Director有两个含义,除了当董事讲,还是一个标准的中层管理人员的头衔。可以翻译成主任,处长,股长。其实它的本意就是说是一个部门的头,但是好像凯雷不是这样的。凯雷的Director并不多,只有30个,显然他们也不是大部门的头,大部门的头一般都是MD担任。估计凯雷的Director也就相当于项目组长的意思。这个是我的猜测,没有根据,如果有在凯雷工作的朋友请指正我。
  再下面是Vice President(副总裁)。可是凯雷从上到下根本就没有President(总裁)这个职务,那么这52个副总裁又从何而来呢?
  在凯雷网页的下面,同一个注释,还说:Vice President is equivalent to Associate Director。
  这么说来在凯雷Vice President(副总裁)也就是“副组长”(Associate Director)的意思。可能用“副组长”(Associate Director)这个头衔听上去实在是太小了点,连七品芝麻官都不是。所以才用了Vice President(副总裁)这么一个可大可小的橡皮筋头衔。
  从简历来看,“副组长”(Associate Director)一般都是从别的公司跳槽过来的,有几年工作经验的。
  Managing Director,Principal (Director),VP (Associate Director)这三个级别应该是凯雷的中层管理层。
  再下面就是公司的员工这个阶层了。员工中最高的是Senior Associate,就是“高级跟班”的意思,许多人都是MBA刚刚毕业的。然后是Associate,也就是“跟班”的意思,一般都是大学刚毕业的。大部分还没有读MBA。从简历看许多人都是从比较不错的学校毕业的。
  最下面的是Analyst,这个估计就是一个entry level的position,主要是帮忙准备准备文件,写写资料,收集收集数据,接接电话什么的。
  请参考如下附录。
附录:Team Members 
--- 高层 ---
  1. Chairman (1)
  2. Founder (3)
  3. Senior […]

安氏案例分析:百度把手里的现金全部投到商业房地产里了,这样做是不是明智的商业决定?

Thursday, February 23rd, 2006

安氏案例分析:百度把手里的现金全部投到商业房地产里了,这样做是不是明智的商业决定?
安普若
2006年2月22日

  Keso在它的文章《三言二拍:BIDU 6个月》引用了这么一段数字,如下:
  百度第四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1.149亿元(其中网络营销(竞价排名)营收为人民币1.117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29.2%;净利润为人民币2450万元,比上一季度增长188.7%。净利润的增长远远高于营收的增长。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百度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值为人民币9.006亿元(约合1.116亿美元)。还可以再盖10座百度总部(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加的?百度的钱盖一个总部还不见得够呢?更别说10个了)。
  为获得约4.4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百度2005年预付了人民币7720万元(约合960万美元),以在北京修建一座新总部。为获得土地使用权,百度总计需要支出人民币9240万元(约合1140万美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百度共有1307名全职员工,2004年底仅为349名。
  我看完这些数字的感觉是:这点钱全“得瑟”到大楼里去了,以后怎么办?没钱了再去圈钱?当年史玉拄是怎么垮台的?
  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就百度盖大楼的CASE帮他们CFO算算帐,看看百度盖大楼的风险在哪里?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区规划图
一、地点:
  百度选择了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地点偏远了一些(五环之外)。但是现在许多高科技企业都进入了上地,所以这个地点不能算坏。话又说回来了,不去上地,北京其他地方的地可能也拿不到(潘石屹不就到处找地呢吗?),所以这也没什么太多的选择。
二、土地大小:
  4.4万平方米的土地相当于66亩。国际足联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是7140平方米(长105米X宽68米),所以4.4万平方米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这块地有多大了。比如,24层500间客房的长富宫饭店的占地面积是55942平方米(84亩),所以百度的地比长富宫饭店的地还要小三分之一。66亩不算大,只能说是中等规模。
三、土地价格:
  4.4万平方米,9240万元,相当于2100元一平米。
  4.4万平方米相当于66亩,所以也就相当于140万一亩。
  因为这是“七通一平”过的熟地,而且是商业用地,在北京能拿到这个地价应该说不算太贵,尽管是在五环之外,尽管再疏通疏通可以拿到更便宜的地价。
四、建筑面积和造价:
  如果按搂高10层,容积率3来算,建筑面积应该在13.2万平方米,也就是一层1.32万平方米。
  如果按甲级写字楼一平方米造价6000元计算,那么整个工程成本接近7.92亿人民币。百度现在已经交了7720万元的土地使用权的费用,还要再交1520万元。建安费和余下的土地费用这两项加起来是8.072亿人民币,百度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值为9.006亿元人民币,刚刚够用的。
五、百度总部大厦的自用和出租:
  百度现在共有1307名全职员工,假设两年以后发展到2600名员工。假设一个员工按1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会议室,走道,公共区已经摊入)计算,那么百度也只需要2.6万平方米,也是两层搂自己公司就够用了。那么还有七层搂,只能出租了。
  上地区域内甲级写字楼项目不多,仅有香江国际集团所开发的上地数码科技大厦项目,租金为7.2元/平方米·日(含物业费),为区内最贵。但是上地区内办公楼的平均租金为2.9元/平方米·日,远远低于7.2元/平方米·日这个价格。
  如果百度把大厦其中7层搂,也就是9.24万平方米办公室面积全部租出去(假设没有闲置),如果按5元/平方米·日的租金算,那么每年能带来1.69亿的房租收入,这已经是很理想的情况了。
问题:
  百度盖大楼相当于投资商业房地产。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投资商业房地产是不是百度最好的投资项目?商业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比互联网项目高?商业房地产的风险比互联网项目低?那么为什么投资商业房地产?是对互联网没有信心了?还是自己要转形了?
  如果百度把线全都投到百度总部大厦上去了(假设没有用银行贷款),那么百度今后发展缺钱的时候怎么办?会不会发生史玉拄那样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请看其他的《安氏案例分析》。

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为新近决定进驻上地科技园区建设百度总部大厦的百度大做的广告。
附录:百度正式宣布将在上地建总部 (转载)
  本报讯 (记者 王丹丹) 昨天,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正式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签订土地出让协议。据悉,百度以9240万元征用的这块土地是上地园区仅存的一块大面积空地。协议签订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也成为全国科技园区中第一个完成100%土地出让的园区。
  据悉,百度征用的这块土地是上地园区仅存的一块大面积空地,北京市政府、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都对百度寄予厚望。海淀区区长周良洛介绍说: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是北京市乃至全国最早建立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现已形成了以联想、华为等国际知名的民族品牌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中关村和海淀区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创新环境。几年来百度的快速成长是有目共睹的,百度是中国在海外上市高科技企业中市值最大的公司和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它的加入将带动上地整体高科技朝阳产业形象的提升。
  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百度大厦’将建设成一个集工作、休闲、包括健身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写字楼,一个群组性的建筑,百度想建立一个花园型的综合办公区,为员工提供最人性化的办公环境。”
  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海淀山后地区将成为创新中心,上地成为连接中关村核心区和创新中心的关键性节点,联想、方正、IBM等国家级研发中心都已经入驻园区。
  影响之一
  上地住宅均价将冲破9000元
  IT企业回流中关村,上地科技园区最后一块地落入百度囊中,会给中关村、上地、清河沿线的住宅项目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中原地产北京地区总经理李文杰早就在研究该区域的房地产市场。他指出,这个区域的房地产用地大多被当成商业和工业用途,住宅用地所占的比例本来就不大。众多企业的涌入,更是加大了对住房的需求,加上高新企业的白领们薪酬普遍较高,对房子的要求自然也会随之提高。近期出现的一些高档房地产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部分人的要求,但同时也拉高了上地周边的房价。
  中原地产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上地区域的房价大多在5000元/平方米~9000元/平方米之间。上地完成土地出让对此区域的房价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李文杰预测,北五环和北六环之间,西起山后东至清河将是2006年房价上涨最明显的区域。房价涨幅可能会达到20%,均价可能会冲破9000元大关,届时一些价格过万的高档项目也会浮出水面。
  影响之二
  中关村写字楼租金可能上涨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专家刘满平告诉记者,上地北部的新科技园区建好不会缓解整个住宅市场的价格,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该区域住房的需求。由于上地与清河等区域住宅项目规模化形成趋势日显,园区中白领、厂房里的工人以及在中关村工作的人越来越集中地向上地地区平移,房价必然随着需求增加而逐年上涨。
  写字楼专家、高力国际专业咨询部助理经理马利东表示,虽然上地的最后一块地已经出让完成,但是政府会对整体的土地做新的规划,不会出现地荒问题。
  记者从高利国际了解到,上地目前在售的写字楼项目价格基本处于6400~7800元/平方米之间,区域租金水平一直维持在2~3.5元/平方米·日之间,平均租金为2.9元/平方米·日,与去年年初相比,上涨幅度约为5.5%。马利东认为,百度拿下上地最后一块地,将使得该区域内写字楼项目的价格在此基础上有小幅上调。同时,毗邻上地的中关村写字楼市场也将受到影响,租金涨幅大约在7%左右。
  中原地产北京地区总经理李文杰告诉记者,百度买地事件证明了中国的IT企业正在加速往中关村回流,这将对上地以及中关村的写字楼市场带来新的利好,原有的存量写字楼也会很快被消化掉。
  影响之三
  新科技园区可能缓解上地交通
  新建的“北部新区”位于上地北部,由于中关村科技园在地理发展上受到了空间的限制,交通负担日益严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部新区”的建立一方面可能会增加中关村的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对缓解上地的交通问题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李文杰认为,目前北五环、北六环以及八达岭高速的交通状况都还不错,“北部新区”将不会对整个区域造成交通负担。因为“北部新区”短期内难以启用,而目前政府正在对中关村的交通做彻底的改良。改良后,“北部新区”即使投入使用也不会带来新的交通压力。
  “交通问题不会受到影响,至少不会加剧中关村的交通矛盾。”马利东肯定地说,“我想科技园区会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这是影响企业进驻的关键。”他解释说,“北部新区”建立,相关的配套也会相应建立,而道路则是配套当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本篇文章在海归论坛的地址是:http://www.haiguinet.com/bbs/viewtopic.php?p=923684

安氏财经评论:在中国内地建迪斯尼主题公园,这不是梦想就是忽悠!【图】

Friday, February 17th, 2006

在中国内地建迪斯尼主题公园,这不是梦想就是忽悠!
安普若
  中国内地不是香港,在中国内地建迪斯尼主题公园,这不是梦想就是忽悠,为什么?咱们先看看迪斯尼为其主题公园进入中国所开出的条件:
  第一、容许迪斯尼的电视节目在中国内地播放。
  第二、迪斯尼要求取得主题公园方圆10公里内的所有土地,由迪士尼公司经营公园周边大部分餐饮、酒店和娱乐设施。
  第三、迪斯尼公司以商誉、技术及少量资金入股,中方以土地入股,并负责“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迪斯尼和其他所有世界上的主题公园一样,基本都选择一个模式,即主要的现金由中方投入,并且中方还要负责基础设施投资和提供土地;而外方只投入品牌和部分现金,并向中国收取特许费和管理费。
  让我们一条一条地分析分析这三个条件:
  第一、容许迪斯尼的电视节目在中国内地播放。这是迪斯尼公司最最期望的。迪斯尼的电影电视是迪斯尼的核心产业。如果这个核心产业不进入中国,主题公园这种围绕着核心产业的附加产业进入中国也是困难重重的。因为所有这些附加产业都是依赖核心产业而生存的。
  迪斯尼的电视节目在中国内地播放不是上海市政府可以说了算的。这牵扯到中宣部,广电总局,文化部,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总属等多个部门。一句话,这事儿要中央批,所以批准的过程十分复杂。要考虑中美关系,要考虑西方文化的入侵,要考虑对国产电影行业和娱乐行业的冲击,要考虑版权保护和盗版问题,要考虑WTO中国的承诺,等等,等等。一个字,难!
  现在中国政府十分希望迪斯尼在中国兴建主题公园。所以迪斯尼正好可以以此为交换条件以得到它想得到的东西。
  在香港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迪斯尼的电影电视在香港播放是不受限制的。
  第二、迪斯尼要求取得主题公园方圆10公里内的所有土地,由迪斯尼公司经营公园周边大部分餐饮、酒店和娱乐设施。
  别以为这个要求过分,这个要求是世界主题公园行业的通行做法。
  1955年迪斯尼在南加州的阿纳海姆(Anaheim)建成了第一个迪斯尼乐园(Disney Land)。迪斯尼乐园迅速带火了周围大概20英里范围内的房地产和服务行业,但是迪斯尼公司当时没有经验,并没有把迪斯尼乐园周围的地都买下来。结果,别人把公园周围的地产买去经营各种其他生意。这些人所获得的收入要比迪斯尼乐园自身获得的门票收入高两倍。而且当迪斯尼公司自己再想建新的主题公园的时候也没有地了。
  后来迪斯尼吸取这个经验教训,它在1964年的时候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Orlando, FL)郊区一口气从农民手里购买了111平方公里(16.68万市亩,2.75万英亩)的沼泽地,买下了全部有用的土地。北京市内四个区东城区(25.38平方公里)、西城区(32平方公里)、崇文区(16.46平方公里)、宣武区(17平方公里)加起来也不过90多平方公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面积也不过33.78平方公里。迪斯尼在佛罗里达买下来两个小城市,相当于四个天津开发区。
  从此,世界上主题公园的开发一般至少要预留10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多期征用和开发,开发周期长达十几年。一般来说,一期征地一般至少要300公顷(3平方公里)。
  香港的情况略有不同。香港本身已经没有土地了,香港迪斯尼的土地是在大屿山的竹篙湾填海造地造出来的,所以十分昂贵,光造地就用去了100多个亿。它三面环山,所以别人想渔翁得利也得不到。
  据说上海在浦东机场附近的川沙镇为迪斯尼预留了一块500公顷的土地,这基本上刚刚够迪斯尼项目两期开发的土地。
  500公顷在中国绝对是个超大型项目。而且这么大片的土地,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这片土地里有没有农业用地?现在国家严格禁止侵占农业用地兴建娱乐项目。所以上海川沙镇的土地,如果有农用土地,国土资源部会不会批?
  第三、迪斯尼公司以商誉、技术及少量资金入股,中方以土地和大量现金入股,并负责“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迪斯尼公司在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的合作模式。
  比如香港的例子,香港政府花了136亿元港币填海造地,并进行了土地平整及基建工程,这个钱是香港政府的拨款。然后香港政府又投资了32.5亿元港币的现金与迪斯尼成立合资公司,再借给合资公司25年的长期贷款56亿元港币,而且土地也是香港政府租给合资公司50年的,香港政府以后可取得40亿元的附属股份,作为地价。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土地是白给迪斯尼的,以后可以转换16%的股份。香港政府总共出了224.5亿元港币,占合资公司的57%的股份。
  而迪斯尼公司仅仅出了24.5亿元港币(US$32 million)的资金,占合资公司的43%的股份。

  如果上海按照香港这个合作模式,迪斯尼只投入品牌、技术及少量资金,那么上海政府至少要出资100多个亿人民币,中方有这个资金能力吗?如果有这个资金能力,中方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吗?
  以上这三条,从迪斯尼的角度看,哪一条也不过分。如果你是迪斯尼的CEO你也会提出这三条要求来。但是对于中方来说,哪条都不好办,哪条看上去都像是“霸王条款”(但是这些“霸王条款”香港却都接受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正如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说的,“上海兴建的所有大型主题公园项目均需由国务院批准,至于上海未来是否有可能兴建迪斯尼乐园,需严格服从国家决定。”
  2004年的时候上海兴建“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的计划已经被中央否决了,那么这次中央会批准上海吗?中央会不会为了保护香港经济的发展和香港旅游业而不让上海与香港形成竞争?
  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内地建迪斯尼主题公园,这不是梦想就是忽悠!

安氏大俗商业学:如何获得权力——“打江山”与“得民心”

Thursday, January 26th, 2006

安氏大俗商业学:如何获得权力——“打江山”与“得民心”
安普若
2006年1月25日
  权力不能靠别人赐给,权力必须自己“打”出来。凡是别人给予的权力都是暂时的,很容易被别人夺去。
  那么如何“打江山”取得权力呢?
  在一个树型的权力结构中,每个节点(也就是权力结构中的每个官位)都有其势力范围,俗话说“地盘”,也就是权力大小。争夺权力也就是争夺势力范围,争夺“地盘”。
  如何扩大势力范围呢?无外乎是夺取别人的势力范围,或是扩大疆域开拓新的势力范围。
  比如,你是一个副总,以前只负责生产,但是你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新产品开发,售后服务都归到你的名下。那么你的“地盘”就大了,你的权力就增加了。
  再比如,你开发出新的产品,建立了新的分公司,开拓了新的市场等等,如果这些新的领域是你开发出来的,自然这些“地盘”归你所有(但不是一劳永逸的,可能以后会别别人夺走)。
  “打江山”夺取权力最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最重要的是“人”。这里所说的“人”意思是说“有多少人听你的”,有多少人是你的人。如果你在一个公司里,各个销售经理都听你的,那么你就是销售总监,换上谁也没有用。比如当年联想的孙宏斌,他控制了北京以外所有的联想分公司,这些分公司的头头都是他的人,都听他的,而且这些人“铁板一块,非常抱团儿”。柳传志给他们定性说他们有“帮会”嫌疑,所以柳传志当年有一种大权旁落,自己被架空了的感觉。所以他急急忙忙从香港赶回北京来处理孙宏斌的问题。可是当时孙宏斌手里的权力是牢不可破的,即便是柳传志也是夺不去的。因为这些人不听柳传志的而听孙宏斌的。所以最后柳传志没办法了,只有找个罪名把孙宏斌送监狱去才最后夺回了这部分权力。
  再比如,当年毛主席批评彭真,说:旧北京市委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为什么?因为旧北京市委都是彭真的人,主席的光辉照耀不进去,所以最后主席要整彭真。
  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说明控制了人就控制了一切。权力大小取决于“有多少人是你的人”。如果你是“光棍睡凉炕,下面没人”,即便你位置再高,也只能是自己和自己玩玩而已。
  所以培养和提拔干部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争夺权力的问题。
  你要得到别人的尊敬,信任,和拥护,你要有威信,要有人听从你的指挥。这样才有权力。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那么如何得到别人的尊敬,信任,和拥护呢?
第一要靠业绩,或是叫战功。
第二要靠人品和人格
第三要靠people skills(“人技”)
  业绩和战功是最重要的,这是令人心服口服的根本。比如当年林彪在四野,威信十分高,凭什么?凭的就是林彪一个胜仗个胜仗打出来的。
  黄克城在东北见到林彪后,立即就把自己带来的3万多部队交给林彪指挥。当年他在苏北时对陈毅的态度可不是这样啊,为什么?黄克城服林彪,他不服陈毅。觉得陈毅太草包。
  四野当时自发的流传着口头文学“林总的命令往下传,部队一定打胜仗”。四野的官兵们说,跟着林总打仗,打的明白,胜的辉煌,对林彪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这是林彪在四野的权力基础。
  后来林彪在1945年“中共七大”的中央委员选举中得票为第7位,差一票就是全票了,是所有将领中的得票最高的军事将领,在整个党内林彪的威信都是很高的。所以才有后来文革时被选为接班人的故事。如果林彪没有威信,哪能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呢?
  林彪的人品也很好,他谦虚、平易、简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但是林彪的people skills太差了,他不太会和别人处理好关系。这方面他不如周恩来。
  周恩来的people skills无人能比,他的人品也很好。但是他业绩或是战功却略逊一筹。
  所以要爬上权力的顶峰,要有业绩,用功劳说话。人品要好,别人要真心服你,鸡鸣狗盗之徒很难令人心服。再有就是要有一定的people skills,要能哄好上级也笼络住部下。让上级对你信任,让部下有一种为你生为你死的魅力!

安氏大俗商业学:权力和权力的来源

Thursday, January 26th, 2006

安氏大俗商业学:权力和权力的来源
安普若
2006年1月25日
  什么是权力?权力是哪里来的?
  权力是一个人对于资源的控制,这里讲的资源可以是人力资源,也可以是钱,财,物,也可以是公司的客户,也可以是技术,信息等…………
  在这些资源中,人是最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其他资源都是掌握在人的手里,控制了人也就控制了一切。
  所以,权力的另一种简单的解释就是“有多少人听你的指挥”。
  如果一个公司里,所有人都听你指挥,那么你就是这个公司的最大的头,不管你的title是CEO还是董事长。
  那么权力是哪里来的呢?
  权力的来源有这么几种:
  第一、任命的——就是一个更大权力的人或机构赋予的。比如当年吴士宏被任命为微软中国公司的总裁。那么吴士宏就拥有了对微软中国公司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是那个更大权力者的权力延伸,这个权力并不属于这个掌权人个人拥有,这个人只是权力结构的一部分,他是随时可以撤换的。比如吴士宏,今天可以让她当微软中国公司的总裁,明天也可以让她出局。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如果靠别人赐给你一个鸟食罐,别人当然可是随时把你的鸟食罐拿走。
  其实这句话很深刻。它是说尽管一个人可以是某个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尽管他/她可以拥有很大权力。如果这些都是别人赋予的,那么他就只是一只鸟笼里的鸟,别人给他权力,他就有权力;不给,他就没有。
  如果要使别人赋予你的权力真正属于自己,那么你必须使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说如果把你换下来“地球真的不转了”或是“没有以前转的那么顺溜了”。
还举吴士宏的例子,如果当年吴士宏在中国微软变成不可替代的角色,那么微软更本不会让她出局?
  第二、因为占有其他资源而取得的权力。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公司的拥有者,公司的所有财产是他的,他也就拥有对这个公司的权力。这个权力使受法律保护的,是别人挑战不了的。
  第三、“江山是打出来的”和“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两句话是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最爱说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一辈子革命,刀光剑戢,风风雨雨,这是他们从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江山者,乃权力也。权力靠别人赋予只能用一时,不能用一世。比如我党历史上的王明,他从苏联“海归”回来,带了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 1931 年六届四中全会后他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权力比毛泽东都大,但是如何呢?最后他客居苏联,什么权力也没有了。
  但是反观毛主席,历史上多少次被别人夺了权,但是最后权力还是被夺了回来。而且每次权力斗争的结果都使得主席的权力更加牢固。那么主席的权力哪里来的?主席争得了大部分领导者的拥护。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者说主席的权力也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靠他自己打出来的。
下一篇《如何获得权力——“打江山”与“得民心”》

安氏大俗商业学:投资银行的竞争与共生

Sunday, January 22nd, 2006

安氏大俗商业学:投资银行的竞争与共生
任何挣钱的生意必然引来竞争。许多商人怕竞争,认为竞争就是抢自己的饭碗。我觉得这个观念比较落后。其实只有有竞争才有共生。
举个例子,比如你开一个卖服装的小摊,如果你怕竞争,你说我可不在秀水街练摊卖服装,那里卖服装的太多了,竞争太激烈。我去三里屯(假设三里屯让你摆服装摊),那里没人卖服装,就我一个人多好啊。
我刚保证你在三里屯卖得不如在秀水街好。
为什么?因为秀水街经过所有这些卖服装的共同努力已经培育出来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尽管你在秀水街有竞争,你可能只占那个市场的百分之一。但是那里每天有2万顾客,你仍然能卖出去200件。
但是在三里屯,你可能百分之百占有那个市场,但是到那里买牛仔库的可能一天也不超过100人。所以尽管你市场占有率高了,但是顾客却少了。
同样道理,大家都在三里屯开酒吧,就把那里做火了。
所以要同行业的人一起来培育一个市场,把市场培养大了,大家才有钱挣。
在中国,投资银行行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面对的是一个新兴的市场。随着中国公司的成长壮大,这个行业必定会越来越大的。
但是大的投资银行比如高盛,美林,大摩等,他们由于高额的成本,所以注定他们只对大的项目感兴趣。10亿美元以下的中小项目他们懒得碰。但是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公司照样需要投资银行服务,他们更需要上市,融资,并购等方面的帮助,尤其是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那么谁来服务他们,必定是这些中小的投资银行。但是在这些中小企业中,投资银行服务市场远远还没有培育出来。
举个例子,前些日子,一个美国的公司要并购一个广州的公司。谈判到最后遇到了困难,一个朋友喊我去给帮忙。但是当我去了,发现已经回天无力了。最后这个deal死掉了,其实所遇到的困难都是投资银行的人天天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介入这个deal的话是很容易就能把问题都解决了的。总结经验的时候,公司的老板也说:我们不懂,当初应该让你们这些投资银行早点介入就好了。这是一个“各方皆输”的结果,广州的公司和美国的公司deal没做成,做投资银行的也没挣到钱。
中国的中小公司的企业家,他们一路拼杀出来,他们懂得自己那个行业。但是投资银行是干什么的,能给他们带来那些利益却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所以这个市场需要培育,需要有人去告诉潜在的客户们,投资银行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服务,这样的话我想中小投资银行能在中国做的事情有的是。谁来培育这个市场呢,只有靠我们自己了。
题外话:如果可能,我真希望能把海归网搞成一个投资银行的“秀水街”,让所有做投资银行的朋友和做风险投资的朋友都在这里“摆摊儿”。如果这里只有几家投资公司,可能会来十几家客户,如果这里有十几家投资公司在这里“摆摊儿”,我估计成百上千的客户就都会来了。

投行案例分析:【人物照片】Ho chips US$80m into MGM (转贴)——谁有时间分析一下这个deal structure

Thursday, January 19th, 2006

Ho chips US$80m into MGM
Zach Coleman
April 29, 2005

Pansy Ho buys 50 percent of casino.
Casino heiress Pansy Ho has invested US$80 million (HK$624 million) for a half-stake in MGM Grand Paradise, slated to become the city’’s fifth casino operator.
Ho shares ownership of the MGM Grand Paradise with American casino giant MGM Mirage, which […]

安氏案例分析(旅游娱乐业):【图】香港迪斯尼的Deal Structure(交易结构)

Wednesday, September 14th, 2005

安氏案例分析(旅游娱乐业):【图】香港迪斯尼的Deal Structure
——为什么我说白白送给迪斯尼公司200个亿,看了这个图就知道了。
安普若
  最近太忙,没有太多时间分析这个Deal Structure了,只是把它画出来,大家分析吧。
  如果单纯从现金投入的角度看,HK$22.45 - HK$2.45 = HK$20 billion.
  这就是我说的“白白“送给”迪斯尼公司200个亿”的数字来源(当然说“送给”是一个很不严禁的说法)。有人说这200个亿应该是迪斯尼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但也不完全对!因为迪斯尼还另外收了5到10%的品牌费,还有管理费。

(点击此图看大图)
  哪位高手,给分析分析这个案例了。谢谢了!
  香港迪斯尼这个案例还是很复杂的。当年号称是香港的金融高手设计出来的,里面学问很大。债权,股权,期权,地转股,等等都用到了。值得好好学习。
  要分析,可以从纯商业角度分析,也可以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比如带来的多少就业啊,等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
  我这里只是抛砖引玉了。
  请参考兴建迪士尼主题公园新闻简报会的答问全文
此文在海归论坛的地址为:p://www.haiguinet.com/bbs/viewtopic.php?t=860540

安氏大俗商业学:个人品牌的经营(一):个人品牌的价值

Thursday, July 21st, 2005

安氏大俗商业学:个人品牌的经营(一):个人品牌的价值
安普若
2005年7月21日
  什么是个人品牌?说白了,就是“名”和与这个“名”相连的个性、形象、和由此产生的联想。比如提到李白,想到的是诗、酒、潇洒、浪漫主义等等;比如提到“芙蓉姐姐”,想到的是恶心、过度自恋、和脑子有问题等等。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个人品牌。所以个人品牌是在人的大脑中的形成的对一个人形象的记忆和联想。
  什么是个人品牌的建立和经营呢?说白了,也就是讲:如何出名?如何不断地出名?如何出大名?如何建立个人品牌形象?如何维护个人品牌?最后,如何从“出名”这件事上挣钱?
  为什么要出名?因为出名了,可以挣大钱,甚至死后还可以清史留名。当然是否能清史留名,毕竟是死后的事情,大家眼前最关心的还是钱,也就是“利”。所以说个人品牌的价值也就在于由“名”到“利”的转化能力,或着说个人品牌的价值在于它的套现能力,也就是能从“出名”这件事上挣多少钱。一个人的“名气”能为他挣出来的钱越多,那么这个人的个人品牌的价值也就越大。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也就是个人品牌的含金量越高。
  那么什么东西决定了个人品牌的套现能力呢?这由四件东西决定,我们称其为有价值的个人品牌的四大要素: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套现的载体、品牌生命力。
  所以个人品牌的价值=品牌知名度 x 品牌形象 x 品牌套现的载体 x 品牌生命力
(你可以把这个公式称作“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一定理”)
第一、知名度:
  这个好理解。一般来讲,知名度越高,套现能力越强,个人品牌的价值也就越大。如果知名度为零,个人品牌的价值也就是为零。自从YAHOO诞生了之后,一个新的概念产生了,那就是“眼球经济”。“眼球”就是钱。有知名度、就有人关注、就有“眼球”,那么就有价值。
第二、品牌形象:
  一个品牌的形象要正面,要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一个负面东西太多的个人品牌就比较难套现,所以价值也就不那么高了。但这不是绝对的。天下没有不能套现的个人品牌,只有不容易套现或别被人套现了的个人品牌(“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二定理”)。太负面的个人品牌也是可以套现的,就看你如何运作了。
  举个例子,比如雷锋。多么响亮的个人品牌,形象绝对正面、高大。但雷锋华年早逝,还没来得及把这个品牌套现就死了。所以这个品牌最后贡献给了社会,许多人打着雷锋的牌子赚了钱。雷锋自己却没得到什么。
  再举个例子,方舟子。这几年方舟子通过网络逐渐树立起来了一个“科学打假英雄”的形象,很正面。但他的个人品牌的形象所附带的限制太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否则就和他“打假英雄”的高大形象不相符合了。同时这个品牌附带的敌人也太多,一不小心就会有方舟子的敌人跳出来,把这个品牌摧毁。所以方舟子这个个人品牌正面,但狭窄;高大,但风险也大。用方舟子这个品牌套现也并不那么容易,所以它的价值也就不是那么高。当然如果经过精心经营,重新包装,它的价值可以大幅度地提高。
  所以,个人品牌的形象太高大、太正面,品牌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范围就会变窄,品牌也就变得比较脆弱,风险提高(“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三定理”)。
  再有一个例子,“芙蓉姐姐”,这个品牌的知名度很高,但形象太差。几乎和不知廉耻、哗众取宠、冒傻气、脑子有问题、。。。也就是北京人常说的“傻X”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个人品牌就比较难套现,甚至有的人还要躲着这种品牌,比如,有个香港人开的影视学校就担心“芙蓉姐姐”入学会把名声搞坏。这种品牌就是重新包装也不容易。
  但有人仍旧用“芙蓉姐姐”这个品牌赚了钱。比如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有人利用“芙蓉姐姐”这个品牌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比如中国博客,这也是间接地赚了钱。“芙蓉姐姐”自己也多多少少改善了自己的收入。
第三、品牌套现的载体:
  品牌是个虚的东西,把一个虚的东西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必定需要一个载体,也就是一个套现生钱的echanism(机制)。这个套现的载体越多、越容易找,那么这个品牌的价值就越高。
  比如,“小燕子”赵薇出名了。她可以拍广告、可以当产品形象代言人、可以参加演出走穴,可以拍写真集、可以灌唱片、可以出书、可以拍电影拿更大的片酬。。。。总之可以找到许多许多套现的载体把她的个人品牌变成钱。所以赵薇的个人品牌就比较值钱。
  但“芙蓉姐姐”这个品牌就比较难找到那么多的“套现载体”。拍广告和当产品形象代言人可以,但一般也只能给治疗神经病的药物做广告或代言。拍写真集、灌唱片、出书也都可以,但真的有人会买吗?因为她那个形象,应了北京老百姓的一句俗话——“她脱了我都不看”。最近她好象在拍电视片,这也是一个套现的载体,但中国电视界有多少疯疯傻傻的傻大妞的角色可以给她演呢?
  但是根据“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二定理”,没有不能套现的名气。你看看“芙蓉姐姐”是如何做的?一般人为了出名,甚至是花钱请媒体来采访。但“芙蓉姐姐”倒过来——我有名,如果想采访我,可以,拿钱来!现在媒体采访“芙蓉姐姐”是要交采访费的。看,人家这不也套现了吗?
第四、品牌生命力:
  如果一个品牌只是昙花一现,那么这个品牌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品牌的生命力越长,能从这个品牌中挣到的钱也就越多,那么这个品牌的价值也就越高。
  因为一个品牌实际上是在人的大脑中的一个记忆。记忆是会渐渐淡去,甚至会被遗忘的。所以品牌是有寿命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老的名声(“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四定理”)。一个品牌时间久了,自然会被大众遗忘。怎么办?那就要不断地制造“动静”,制造新闻,不断强化一个品牌在大众头脑中的印象。这就为什么过几天你就能看到某某明星又出事了。他们就是不想让你忘记他们。
  品牌也有一个The Seven-Year Itch(七年之痒)。大概六、七年,必须把品牌重新包装,推陈出新。否则的话,这个品牌也就死了。
  但要是不断地推陈出新,那么这个人就必须有“后劲儿”。比如,冯小刚,拍一部片子,火一部。所以这么多年了,他个人品牌的价值越来越大。当然也有人担心他到底能火多久,这就要看他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生活积累了。如果他有后劲儿,能不断地拍出新的好片子,那么他这个品牌的生命力就会越来越旺盛。
  举一个失败的例子,那就是吴士宏。她从中国微软出来的时候多红啊!如日中天,可惜毕竟底子太薄,没有什么后劲儿。现在无声无息了,她的个人品牌几乎死了。
  再比如,用身体写作的卫慧,尽管这几年还在不断地出新书。但她的新书好象是在炒冷饭,现在比她年青的\"上海宝贝\"们已经不只是和某一个老外在酒吧的厕所里做做爱了,现在是和任何几个老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停车做爱枫林晚”了,要比她前卫、开放得多了,所以看她书的人也就不多了。也没什么人关注她的消息了。她的这个个人品牌几乎也就死了。为什么?这就和一个街头的“小姐”,她脱过了,让你爽过了,你还有多少兴趣总想着她呢?
  说到这里就扯出了下一个话题,如何让人老想这你?也就是如何使个人品牌持久?请听下次分解。
总结: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一定理:个人品牌的价值=品牌知名度 x 品牌形象 x 品牌套现的载体 x 品牌生命力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二定理:天下没有不能套现的个人品牌,只有不容易套现或别被人套现了的个人品牌。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三定理:个人品牌的形象太高大、太正面,品牌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范围就会变窄,品牌也就变得比较脆弱,风险提高。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四定理:世界上没有不老的名声。
请看:
个人品牌的经营(二):个人品牌的建立
个人品牌的经营(三):个人品牌建立的具体运作——设计品牌形象、打响知名度
请参考其他的《安氏大俗商业学》的文章。

安氏大俗商业学:个人品牌的经营(一):个人品牌的价值

Thursday, July 21st, 2005

安氏大俗商业学:个人品牌的经营(一):个人品牌的价值
安普若
2005年7月21日
  什么是个人品牌?说白了,就是“名”和与这个“名”相连的个性、形象、和由此产生的联想。比如提到李白,想到的是诗、酒、潇洒、浪漫主义等等;比如提到“芙蓉姐姐”,想到的是恶心、过度自恋、和脑子有问题等等。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个人品牌。所以个人品牌是在人的大脑中的形成的对一个人形象的记忆和联想。
  什么是个人品牌的建立和经营呢?说白了,也就是讲:如何出名?如何不断地出名?如何出大名?如何建立个人品牌形象?如何维护个人品牌?最后,如何从“出名”这件事上挣钱?
  为什么要出名?因为出名了,可以挣大钱,甚至死后还可以清史留名。当然是否能清史留名,毕竟是死后的事情,大家眼前最关心的还是钱,也就是“利”。所以说个人品牌的价值也就在于由“名”到“利”的转化能力,或着说个人品牌的价值在于它的套现能力,也就是能从“出名”这件事上挣多少钱。一个人的“名气”能为他挣出来的钱越多,那么这个人的个人品牌的价值也就越大。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也就是个人品牌的含金量越高。
  那么什么东西决定了个人品牌的套现能力呢?这由四件东西决定,我们称其为有价值的个人品牌的四大要素: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套现的载体、品牌生命力。
  所以个人品牌的价值=品牌知名度 x 品牌形象 x 品牌套现的载体 x 品牌生命力
(你可以把这个公式称作“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一定理”)
第一、知名度:
  这个好理解。一般来讲,知名度越高,套现能力越强,个人品牌的价值也就越大。如果知名度为零,个人品牌的价值也就是为零。自从YAHOO诞生了之后,一个新的概念产生了,那就是“眼球经济”。“眼球”就是钱。有知名度、就有人关注、就有“眼球”,那么就有价值。
第二、品牌形象:
  一个品牌的形象要正面,要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一个负面东西太多的个人品牌就比较难套现,所以价值也就不那么高了。但这不是绝对的。天下没有不能套现的个人品牌,只有不容易套现或别被人套现了的个人品牌(“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二定理”)。太负面的个人品牌也是可以套现的,就看你如何运作了。
  举个例子,比如雷锋。多么响亮的个人品牌,形象绝对正面、高大。但雷锋华年早逝,还没来得及把这个品牌套现就死了。所以这个品牌最后贡献给了社会,许多人打着雷锋的牌子赚了钱。雷锋自己却没得到什么。
  再举个例子,方舟子。这几年方舟子通过网络逐渐树立起来了一个“科学打假英雄”的形象,很正面。但他的个人品牌的形象所附带的限制太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否则就和他“打假英雄”的高大形象不相符合了。同时这个品牌附带的敌人也太多,一不小心就会有方舟子的敌人跳出来,把这个品牌摧毁。所以方舟子这个个人品牌正面,但狭窄;高大,但风险也大。用方舟子这个品牌套现也并不那么容易,所以它的价值也就不是那么高。当然如果经过精心经营,重新包装,它的价值可以大幅度地提高。
  所以,个人品牌的形象太高大、太正面,品牌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范围就会变窄,品牌也就变得比较脆弱,风险提高(“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三定理”)。
  再有一个例子,“芙蓉姐姐”,这个品牌的知名度很高,但形象太差。几乎和不知廉耻、哗众取宠、冒傻气、脑子有问题、。。。也就是北京人常说的“傻X”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个人品牌就比较难套现,甚至有的人还要躲着这种品牌,比如,有个香港人开的影视学校就担心“芙蓉姐姐”入学会把名声搞坏。这种品牌就是重新包装也不容易。
  但有人仍旧用“芙蓉姐姐”这个品牌赚了钱。比如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有人利用“芙蓉姐姐”这个品牌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比如中国博客,这也是间接地赚了钱。“芙蓉姐姐”自己也多多少少改善了自己的收入。
第三、品牌套现的载体:
  品牌是个虚的东西,把一个虚的东西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必定需要一个载体,也就是一个套现生钱的echanism(机制)。这个套现的载体越多、越容易找,那么这个品牌的价值就越高。
  比如,“小燕子”赵薇出名了。她可以拍广告、可以当产品形象代言人、可以参加演出走穴,可以拍写真集、可以灌唱片、可以出书、可以拍电影拿更大的片酬。。。。总之可以找到许多许多套现的载体把她的个人品牌变成钱。所以赵薇的个人品牌就比较值钱。
  但“芙蓉姐姐”这个品牌就比较难找到那么多的“套现载体”。拍广告和当产品形象代言人可以,但一般也只能给治疗神经病的药物做广告或代言。拍写真集、灌唱片、出书也都可以,但真的有人会买吗?因为她那个形象,应了北京老百姓的一句俗话——“她脱了我都不看”。最近她好象在拍电视片,这也是一个套现的载体,但中国电视界有多少疯疯傻傻的傻大妞的角色可以给她演呢?
  但是根据“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二定理”,没有不能套现的名气。你看看“芙蓉姐姐”是如何做的?一般人为了出名,甚至是花钱请媒体来采访。但“芙蓉姐姐”倒过来——我有名,如果想采访我,可以,拿钱来!现在媒体采访“芙蓉姐姐”是要交采访费的。看,人家这不也套现了吗?
第四、品牌生命力:
  如果一个品牌只是昙花一现,那么这个品牌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品牌的生命力越长,能从这个品牌中挣到的钱也就越多,那么这个品牌的价值也就越高。
  因为一个品牌实际上是在人的大脑中的一个记忆。记忆是会渐渐淡去,甚至会被遗忘的。所以品牌是有寿命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老的名声(“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四定理”)。一个品牌时间久了,自然会被大众遗忘。怎么办?那就要不断地制造“动静”,制造新闻,不断强化一个品牌在大众头脑中的印象。这就为什么过几天你就能看到某某明星又出事了。他们就是不想让你忘记他们。
  品牌也有一个The Seven-Year Itch(七年之痒)。大概六、七年,必须把品牌重新包装,推陈出新。否则的话,这个品牌也就死了。
  但要是不断地推陈出新,那么这个人就必须有“后劲儿”。比如,冯小刚,拍一部片子,火一部。所以这么多年了,他个人品牌的价值越来越大。当然也有人担心他到底能火多久,这就要看他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生活积累了。如果他有后劲儿,能不断地拍出新的好片子,那么他这个品牌的生命力就会越来越旺盛。
  举一个失败的例子,那就是吴士宏。她从中国微软出来的时候多红啊!如日中天,可惜毕竟底子太薄,没有什么后劲儿。现在无声无息了,她的个人品牌几乎死了。
  再比如,用身体写作的卫慧,尽管这几年还在不断地出新书。但她的新书好象是在炒冷饭,现在比她年青的\"上海宝贝\"们已经不只是和某一个老外在酒吧的厕所里做做爱了,现在是和任何几个老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停车做爱枫林晚”了,要比她前卫、开放得多了,所以看她书的人也就不多了。也没什么人关注她的消息了。她的这个个人品牌几乎也就死了。为什么?这就和一个街头的“小姐”,她脱过了,让你爽过了,你还有多少兴趣总想着她呢?
  说到这里就扯出了下一个话题,如何让人老想这你?也就是如何使个人品牌持久?请听下次分解。
总结: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一定理:个人品牌的价值=品牌知名度 x 品牌形象 x 品牌套现的载体 x 品牌生命力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二定理:天下没有不能套现的个人品牌,只有不容易套现或别被人套现了的个人品牌。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三定理:个人品牌的形象太高大、太正面,品牌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范围就会变窄,品牌也就变得比较脆弱,风险提高。
安氏个人品牌经营第四定理:世界上没有不老的名声。
请看:
个人品牌的经营(二):个人品牌的建立
个人品牌的经营(三):个人品牌建立的具体运作——设计品牌形象、打响知名度
请参考其他的《安氏大俗商业学》的文章。

安氏大俗商业学:从面试分析管理的案例:微软全球技术中心面试题目的分析 (微软面试分析系列之三)

Thursday, June 30th, 2005

安氏大俗商业学:从面试分析管理的案例:微软全球技术中心面试题目的分析 (微软面试分析系列之三)
安普若
2005年6月30日
  首先感谢Baldeagle朋友提供了两道微软全球技术中心的面试题目(如下):
  微软全球技术中心”2004年3月16日、17日招聘面试中的两道场景题,要求给出有创意,同时又合情合理的可行方案。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唐骏先生夸下海口:“只要能做出这两题者,微软将给他一个满意的职位。
第一题:“一名主播,跳槽去了另一家电视台,在原台一档主持了两年之久的节目的最后,可以用30秒与其观众告别。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说?”
安普若之分析:这个题目要和上次那个题目(“某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因为个人发展原因要离开她所主持两年的电视节目和喜爱她的观众。请你帮她写一篇告别词作为最后节目的主持词。”)比增加了两个条件.但就因为增加了这两个条件,马上变成一到很好的题目了。
好的原因:
  第一、明确告诉你主持人是去了“另一家电视台”,也就是她去了竞争对手那里。在这种情况下再告别,可就考你的水平了。而且这里也是这道题目最最“阴险”的地方。为什么?咱们后面解释。
  第二、给出了时间限定(30秒),这样就让被面试的人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出更多的信息量,相当于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同时也使题目短小精悍。
  所以这道题目是一个“边界条件”明确,考核点清楚的开放式的题目。是一道很好的面试题,可以讲是90分的题目。
  那么这道题目的考核点是什么?也就说面试人想通过你对这道题的回答了解什么呢?
  第一、给一个挑战,看你如何面对——考察你分析问题能力。这道题目给你的挑战是在你“跳槽”走之前,你有30秒的机会,你如何利用这30秒?那么你首先就要分析了,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你要用这30秒的台词到达什么目的?
  那么咱们分析一下,对一个主持人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的是观众,她在观众中的形象,观众对她的忠实度——一句话“个人品牌”。一个主持人跳槽去了另一家电视台,她最想做的是什么?别告诉我说她要感激领导的栽培,她要感激同事的支持,她希望这家电视台越办越好。。。。这些是冠冕堂皇的P话。她想的最多的是要带走她的观众,使“个人品牌”与“栏目品牌”或是“企业品牌”(也就是电视台)剥离,比利用“栏目品牌”和“企业品牌”使自己的“个人品牌”迅速增值。因为你只有“个人品牌”是可以带走的。
  比如,微软的唐骏先生,以前他在上海的微软全球技术中心的时候十分低调,几乎没有人知道微软还有一个唐先生。那时,唐先生以微软的利益为自己的最大利益,没有单独的去营造“个人品牌”。所以他才能在高群耀之后接任微软中国总经理。但这个位置基本已经是他在微软职业生涯的顶峰了,他再升迁的机会不大了,他不可能去做微软的COO。下一步必然是跳槽。要跳槽就必须营造“个人品牌”。所以说,营造“个人品牌”是跳槽离开老雇主之前许多人会做的事情。
  这是从“个人品牌”角度讲,从客户的角度(对主持人来说她的客户就是观众)来讲,一个公司的销售人员,他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的时候,他肯定是要想尽可一切办法把他的客户带走的。
  大家可能会说这样不道德,但在现实环境中,这已经是一个“潜规则”了,几乎所有人都这样做。
  所以这道题目最最阴险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你明目张胆地试图营造“个人品牌”并把你的观众带走,那么你这个人就表现得不“道德”,把观众(也就是客户)看成自己私有财产,对现在的电视台造成负面影响。你这种人不能雇。如果雇了,你以后从我这里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你也会把我的客户带走。
  如果你假情假义地说:“观众们,你们以后谁也不要跟着我跑。你们要忠实这个栏目,忘了我吧。”那么你就是一个虚伪的人。也不能雇,谁也不想雇一个不诚实的人。
  所以,你在告别的时候要平衡好这两方面的东西。你要感谢领导,也要感谢同事(冠冕堂皇的屁话要说,但不能多,多了就假了),更要感谢观众——这个要多说,因为你想给观众带高帽,然后哄着他们跟你跑。你要说请大家继续关注这个栏目,支持下一个节目主持人(还是冠冕堂皇的屁话要说,但是如果你不说,编辑导演也不干),更要说:“请大家不要忘记我,我和大家永远在一起。”用倪萍式煽情的话,用感情攻势牢牢抓住观众的心,也是在不知不觉中把观众带走。只要你抓住观众的心了,你没必要讲你去哪家电视台了。观众自己能找到的。
  第二、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考你通能力。在30秒之内,你要把上面提到的东西都讲了,而且要平衡好两方面的东西,更主要的是要抓住观众的心。用词要得当,态度要诚恳。要把方方面面的利益都照顾到。这需要点水平。
  所以这个题目是一个dilemma的题目,你既要真诚,也要用“外交词令”,你要照顾个人利益,又不能太过分。所以你是说实话也不好,不说实话也不好。
  再给你举一个这种暗藏“阴险”的dilemma的题目:“你发现你的经理在和顾客打交道的时候,经常使用一些合法但不诚实或不道德的方式,长期以往你认为会损害公司的信誉,并有可能丢掉客户。而且你发现你的经理得到了他的上级的支持。在工作中,你的经理也同样要求你这么做。如果你不做,你可能丢掉工作?这时你将如何处理?”
第二题:“一名记者,原定下午1:30开始采访,2:00他必须去执行另一项任务。可是前一名从1:00起采访的记者已经拖延了时间,1:35时这名记者决定要求前一名记者暂停下来,让自己先进行采访。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达到目的?”
安普若之分析:这道题目水平一般,是个典型的“给被面试者一个困难的情况看他如何应对(How to handle a tough situation)”期工程的题目。这种类似的题目有无数多,比如,“你在去会见一个最重要的客户的路上,被掏粪工人不小心洒了你一身大粪,回家换西装已经来不及了,你如何办?”。。。等等,等等。。。这是大陆货的题目,不象上一个题目暗藏着“阴险”在里面,所以也就是一个80分的题目。
  这类题目主要考察你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更主要的是想从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看你这个人的个性、素质和为人处事的风格等。
  回答这类题目,首先你要想好,你要给面试者一个什么印象?千万不要脑子里冒出一个IDEA就说,如果那样的话,你就是天下最大的傻B了。你一定要先想好,你要给自己树立一个什么形象。
  如果你面试的职位是销售人员,你想告诉面试者,你这个人很机灵,也有创造性,但是有点爱耍小聪明,甚至为了到达目的不择手段。那么你就弄一个小TRICK来解决问题。比如:你告诉前面那个记者“你有电话来了,你们单位让你快回去”。或是,故意不小心把咖啡洒他一身,然后让他去厕所去换衣服。。。反正你就设计吧,各种各样的小把戏,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这么干的。
  如果你想给面试者留下一个人很老实、守规矩、一板一眼的印象(比如你将来的工作是财会人员),那么你就回答:我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前面的采访者时间到了。并提出现在你应该先采访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按规定办事。
  第三种答案是,如果你想给面试者你这个人处事老到而圆滑,而且有自信可以控制局面。那么你可以说:我进去一起参加采伐,并逐步主导采访的过程,掌握采伐的控制权,最后把采伐变成我的采访。(把敌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消灭了)。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对或错,也没有标准答案。就看你想告诉面试者你身上哪方面的个性了。
后记:关于微软面试分析的文章就先写这么多。如果大家以后发现还有好的题目出来,我再继续写。如果大家认为这些东西对你的职业生涯还有一些帮助的话,请尽量跟贴参加讨论。谢谢大家,我从你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多过你们从我身上学到的东西。
请参考其他的《从面试分析管理的案例》的文章。

安氏大俗商业学:从面试分析管理的案例:微软全球技术中心面试题目的分析 (微软面试分析系列之三)

Thursday, June 30th, 2005

安氏大俗商业学:从面试分析管理的案例:微软全球技术中心面试题目的分析 (微软面试分析系列之三)
安普若
2005年6月30日
  首先感谢Baldeagle朋友提供了两道微软全球技术中心的面试题目(如下):
  微软全球技术中心”2004年3月16日、17日招聘面试中的两道场景题,要求给出有创意,同时又合情合理的可行方案。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唐骏先生夸下海口:“只要能做出这两题者,微软将给他一个满意的职位。
第一题:“一名主播,跳槽去了另一家电视台,在原台一档主持了两年之久的节目的最后,可以用30秒与其观众告别。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说?”
安普若之分析:这个题目要和上次那个题目(“某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因为个人发展原因要离开她所主持两年的电视节目和喜爱她的观众。请你帮她写一篇告别词作为最后节目的主持词。”)比增加了两个条件.但就因为增加了这两个条件,马上变成一到很好的题目了。
好的原因:
  第一、明确告诉你主持人是去了“另一家电视台”,也就是她去了竞争对手那里。在这种情况下再告别,可就考你的水平了。而且这里也是这道题目最最“阴险”的地方。为什么?咱们后面解释。
  第二、给出了时间限定(30秒),这样就让被面试的人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出更多的信息量,相当于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同时也使题目短小精悍。
  所以这道题目是一个“边界条件”明确,考核点清楚的开放式的题目。是一道很好的面试题,可以讲是90分的题目。
  那么这道题目的考核点是什么?也就说面试人想通过你对这道题的回答了解什么呢?
  第一、给一个挑战,看你如何面对——考察你分析问题能力。这道题目给你的挑战是在你“跳槽”走之前,你有30秒的机会,你如何利用这30秒?那么你首先就要分析了,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你要用这30秒的台词到达什么目的?
  那么咱们分析一下,对一个主持人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的是观众,她在观众中的形象,观众对她的忠实度——一句话“个人品牌”。一个主持人跳槽去了另一家电视台,她最想做的是什么?别告诉我说她要感激领导的栽培,她要感激同事的支持,她希望这家电视台越办越好。。。。这些是冠冕堂皇的P话。她想的最多的是要带走她的观众,使“个人品牌”与“栏目品牌”或是“企业品牌”(也就是电视台)剥离,比利用“栏目品牌”和“企业品牌”使自己的“个人品牌”迅速增值。因为你只有“个人品牌”是可以带走的。
  比如,微软的唐骏先生,以前他在上海的微软全球技术中心的时候十分低调,几乎没有人知道微软还有一个唐先生。那时,唐先生以微软的利益为自己的最大利益,没有单独的去营造“个人品牌”。所以他才能在高群耀之后接任微软中国总经理。但这个位置基本已经是他在微软职业生涯的顶峰了,他再升迁的机会不大了,他不可能去做微软的COO。下一步必然是跳槽。要跳槽就必须营造“个人品牌”。所以说,营造“个人品牌”是跳槽离开老雇主之前许多人会做的事情。
  这是从“个人品牌”角度讲,从客户的角度(对主持人来说她的客户就是观众)来讲,一个公司的销售人员,他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的时候,他肯定是要想尽可一切办法把他的客户带走的。
  大家可能会说这样不道德,但在现实环境中,这已经是一个“潜规则”了,几乎所有人都这样做。
  所以这道题目最最阴险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你明目张胆地试图营造“个人品牌”并把你的观众带走,那么你这个人就表现得不“道德”,把观众(也就是客户)看成自己私有财产,对现在的电视台造成负面影响。你这种人不能雇。如果雇了,你以后从我这里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你也会把我的客户带走。
  如果你假情假义地说:“观众们,你们以后谁也不要跟着我跑。你们要忠实这个栏目,忘了我吧。”那么你就是一个虚伪的人。也不能雇,谁也不想雇一个不诚实的人。
  所以,你在告别的时候要平衡好这两方面的东西。你要感谢领导,也要感谢同事(冠冕堂皇的屁话要说,但不能多,多了就假了),更要感谢观众——这个要多说,因为你想给观众带高帽,然后哄着他们跟你跑。你要说请大家继续关注这个栏目,支持下一个节目主持人(还是冠冕堂皇的屁话要说,但是如果你不说,编辑导演也不干),更要说:“请大家不要忘记我,我和大家永远在一起。”用倪萍式煽情的话,用感情攻势牢牢抓住观众的心,也是在不知不觉中把观众带走。只要你抓住观众的心了,你没必要讲你去哪家电视台了。观众自己能找到的。
  第二、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考你通能力。在30秒之内,你要把上面提到的东西都讲了,而且要平衡好两方面的东西,更主要的是要抓住观众的心。用词要得当,态度要诚恳。要把方方面面的利益都照顾到。这需要点水平。
  所以这个题目是一个dilemma的题目,你既要真诚,也要用“外交词令”,你要照顾个人利益,又不能太过分。所以你是说实话也不好,不说实话也不好。
  再给你举一个这种暗藏“阴险”的dilemma的题目:“你发现你的经理在和顾客打交道的时候,经常使用一些合法但不诚实或不道德的方式,长期以往你认为会损害公司的信誉,并有可能丢掉客户。而且你发现你的经理得到了他的上级的支持。在工作中,你的经理也同样要求你这么做。如果你不做,你可能丢掉工作?这时你将如何处理?”
第二题:“一名记者,原定下午1:30开始采访,2:00他必须去执行另一项任务。可是前一名从1:00起采访的记者已经拖延了时间,1:35时这名记者决定要求前一名记者暂停下来,让自己先进行采访。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达到目的?”
安普若之分析:这道题目水平一般,是个典型的“给被面试者一个困难的情况看他如何应对(How to handle a tough situation)”期工程的题目。这种类似的题目有无数多,比如,“你在去会见一个最重要的客户的路上,被掏粪工人不小心洒了你一身大粪,回家换西装已经来不及了,你如何办?”。。。等等,等等。。。这是大陆货的题目,不象上一个题目暗藏着“阴险”在里面,所以也就是一个80分的题目。
  这类题目主要考察你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更主要的是想从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看你这个人的个性、素质和为人处事的风格等。
  回答这类题目,首先你要想好,你要给面试者一个什么印象?千万不要脑子里冒出一个IDEA就说,如果那样的话,你就是天下最大的傻B了。你一定要先想好,你要给自己树立一个什么形象。
  如果你面试的职位是销售人员,你想告诉面试者,你这个人很机灵,也有创造性,但是有点爱耍小聪明,甚至为了到达目的不择手段。那么你就弄一个小TRICK来解决问题。比如:你告诉前面那个记者“你有电话来了,你们单位让你快回去”。或是,故意不小心把咖啡洒他一身,然后让他去厕所去换衣服。。。反正你就设计吧,各种各样的小把戏,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这么干的。
  如果你想给面试者留下一个人很老实、守规矩、一板一眼的印象(比如你将来的工作是财会人员),那么你就回答:我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前面的采访者时间到了。并提出现在你应该先采访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按规定办事。
  第三种答案是,如果你想给面试者你这个人处事老到而圆滑,而且有自信可以控制局面。那么你可以说:我进去一起参加采伐,并逐步主导采访的过程,掌握采伐的控制权,最后把采伐变成我的采访。(把敌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消灭了)。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对或错,也没有标准答案。就看你想告诉面试者你身上哪方面的个性了。
后记:关于微软面试分析的文章就先写这么多。如果大家以后发现还有好的题目出来,我再继续写。如果大家认为这些东西对你的职业生涯还有一些帮助的话,请尽量跟贴参加讨论。谢谢大家,我从你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多过你们从我身上学到的东西。
请参考其他的《从面试分析管理的案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