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施惠基金会在2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人在2006年的慈善捐款总额破纪录达到2950.2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相当于希腊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同一年,英国人的捐款总额为89亿英镑,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73%,比例不及美国的一半。说到行善,美国人从整体而言似乎比英国人更大方。为此,英国《独立报》发表文章,探讨美国人和英国人在行善观念和行为上存在的各种差异。

  ●英国:富豪比穷人“小气”

  《独立报》称,虽然很显然有一些美国人会比他们的同胞更慷慨,例如坚持周末去教堂的人往往更乐善好施,但是总体来说,美国人行善并不存在明显的阶级差异,超级大富豪和清贫工薪族捐款所占的工资比例大致相同。而在英国,不同阶级在慈善捐款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此前有统计报告显示,英国贫穷阶层的捐款占其收入的3%,但是英国富裕阶层捐款的比例不足1%。换句话说,美国富豪似乎很为他们的乐善好施感到自豪,而英国富豪对于他们的“吝啬”显然并不觉得羞愧。

  英国慈善救助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年龄在35岁以下的英国人捐款总额创新高,但是最乐意慷慨解囊的英国人年龄在35岁至44岁之间。调查还发现,英国最贫困的10%的家庭把3%的年收入捐献给慈善团体,这意味着按比例计算,他们的慷慨程度是那些最富裕的10%的家庭的3倍多。在2005 年~2006年,英国人的捐款额度平均为年收入的1.2%。但是,那些收入在前20%的富裕阶层,即年薪在2.6万英镑或以上的富裕阶层,捐款比例只有 0.8%。

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夫妇(左和中)和第二大富豪华伦.巴菲特(右)也遵循“卡内基传统”,乐善好施

  ●美国:富豪比政府“大方”

  《独立报》认为,美国超级富豪普遍出手大方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观念上,英国贵族崇尚世袭的财富,而美国人则更欣赏像安德鲁•卡内基那样的“行业英雄”。卡内基有一句名言在美国脍炙人口:“在死去的时候拥有大笔财富是一种耻辱。”卡内基出身贫苦,是苏格兰古都丹弗姆林一个纺织工人的儿子,后来移民到美国,经过个人奋斗成为世界第一富豪,但是最后把在今天相当于数十亿英镑的全副身家捐献给慈善事业。

  目前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和第二大富豪华伦•巴菲特也在遵循“卡内基传统”。创建于2000年的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慈善基金会,它在2006 年获得历史上金额最高的单笔慈善捐款——由巴菲特捐献的200亿英镑。《独立报》称,虽然美国人习惯了亿万富豪的慷慨解囊,但是他们对美国政府却并不抱有同样的期待。在2002年~2003年美国政府发动“反恐战争”期间,美国政府用于海外援助的金额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13%,在全球23个最富裕的国家当中排在倒数第一位。美国的税收制度鼓励个人而不是国家进行慈善捐助,允许富豪通过捐助避税或者少交税。英国则没有这样的税制。

卡内基是捐赠者的典范。
英国人习惯于尊敬像女王那样继承世袭财富的贵族。

  ●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

  您能想像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然后再将所赚来的钱送出去吗?那就是安德鲁•卡内基(1835年~1919年)做的事。1901年,时年66岁且为世上首富的安德鲁•卡内基自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想要成为一位慈善家。他深信“财富的福音”,其意指富人在道德上有义务将他们的钱回馈到社会上。

  自1901年后,把钱送出去成为他的新工作。1902年时,他成立了卡内基协会,宗旨在于资助科学研究计划,并以捐款一千万美元创立一个专为老师而设的退休金基金。卡内基年轻时,住在陆军上校詹姆斯•安德森家的附近,这位上校允许所有的劳工男孩免费使用他的私人图书馆。当时,美国并没有免费的公共图书馆。卡内基从未忘记陆军上校安德森的慷慨,因此,卡内基也赞助教育。他资助城镇建造图书馆,总共兴建了2000多所公共图书馆。他也投入了1.25亿美元创办了卡内基社团法人,宗旨在于帮助大学及其他学校。世界和平是卡内基追求的另一个理想。他创立了卡内基国际和平促进会并在荷兰兴建了内有国际法庭的海牙和平宫大楼。直到1911年为止,卡内基一共捐赠出高达他财产90%的一大笔钱。

  ●英国:守业比创业“光荣”

  历史上,英国也出过一些乐善好施的贵族,例如塞恩斯伯里家族就出了名的慷慨。1904年,巧克力制造商约瑟夫•罗特里把一半的财产捐献给四个慈善团体。此外,目前世界第二大慈善团体是英国的“惠康基金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英国“医药大亨”亨利•惠康捐出所有资产创建。现在,“惠康基金会”每年捐出 400万英镑资助研究项目。不过,亨利•惠康本身也是美裔移民,他在50多岁的时候才获得英国国籍。另外一位移民,已故的罗伯特•麦斯威尔曾经承诺在退休后捐出所有财产,但是他最后却食言了。

  《独立报》认为,英国富豪的相对“吝啬”可能也有传统文化上的原因。至今,英国人依然很尊敬那些继承大笔家族遗产的贵族(以女王为代表),而对那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却并不太以为然。英国一个保守党议员曾经轻蔑地称英国航空航天和航运国务大臣迈克尔•赫瑟坦“连家具都得自己买”。因此,在英国,保住家族财产比那些自己创业的人更能够获得别人的尊敬。

  虽然在十九世纪,包括约瑟夫•罗特里在内的英国富豪曾经向这一传统观念发出挑战,但是这些本身却也受到英国社会主义者和工会的挑战,后者认为私营慈善团体很可能受私人喜好左右,而不是根据实际需要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得到帮助的群体。英国工党政府在海外援助方面倒是比较慷慨。在2002年,英国海外志愿团体收到的来自政府的捐助首次超过民众捐款。当然,政府的捐款也是源自英国工薪阶层所缴的税款。而英国富豪不但不爱捐款,甚至还不像工薪阶层那样按规定缴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