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也自己写过类似的游记。时间长了,记不起来了。看看人家比我写的好,所以转帖一把。如果图片看不到的话,我再想办法。

卢贤生
罗丹,著名的法国雕刻家,近代欧洲雕塑巨匠,西方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艺术思想对西方美术有重大影响。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恢复西方雕塑对人类的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表现,把人类生活中最深刻的爱与美展示给人们,被认为是雕刻史上继美开朗哲罗以来最伟大的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出生在巴黎平民家庭。自小学习艺术的道路并不是一枫风顺的。他14岁时进入巴黎一所工艺美术的技工学校。后因生活所迫而中途辕学,他考过三次美术学院都末被录取。此后,他又从事多种手艺:学习织花毯的工艺,给人家翻铸模子,雕刻家具,精制首饰。这些活计不仅练就了他灵巧的手艺,也培养了他对劳动的感情,给以后的雕塑技艺打好了基础。

 


 

罗丹22岁时,精神上受了一次打击,他心爱的姐姐玛丽亚病夭。哀伤之下,遂产生出家思想,到巴黎郊区一所修道院出了家。那里的埃马德神父看出罗丹不是当修士的材料,便给他以新的激励。发现他的艺术才能后,还在修道院内给他安排了一间画室,启发他如何学好素描。不到半年,神父再次鼓励他还俗,他终于投身于艺术的世界。为了表示对神父的感谢之恩,罗丹为这位神父作了一尊胸像。这一尊《露丝·贝莉》(也称《少女》)雕像,是他年轻时爱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罗丹的全部艺术中具有代表性。
一天,罗丹正在为巴黎一家剧院,雕刻女像柱和门楣,

 
  罗丹像 摄于1880年  

 

偶尔见到 街上一个温雅健美的年轻姑娘,出于艺术家的审美眼光,罗丹几乎停下了手上的工作。姑娘身穿蓝色衣服,头戴无檐女帽,个子修长,两颊红润。这是他所渴望的一个健美的女模特儿。于是他主动走上前去与她搭话,后来,他们经常见面。姑娘终于走进罗丹的工作室。这位姑娘叫贝莉,她不仅成了罗丹一生艺术中最理想的模特儿,而且成为他的终身伴侣。他们的爱情生活维持了50年之久,直到罗丹临死的1917年,才正式与她举行婚礼。

 



《露丝·贝莉》,泥塑创作始于1864年,第二年即烧制成陶塑胸像。罗丹把露丝·贝莉少女时代的娇美形象塑造得极富特色,结构流畅,塑痕起伏多变。脑后一绺长发舒展地垂在胸前,深陷的眼窝来表现一对水灵灵的眼睛,效果非常动人。《露丝·贝莉》是艺术家痴情时期创作的一件艺术品。尽管;这时他的艺术尚属其青年阶段,却已显出他对能雕塑语言的丰富知识。
1875年罗丹靠作金饰赚来的钱,如愿以偿来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的伟大雕塑给他以终身难忘的印象。他说“全亏米开朗哲罗给我的无限的力量,使我胆敢跨出那决定性的第一步,与陈旧的东西彻底决裂

《露丝·贝莉》

是这巨人搀扶我逾越那险峻的路,依靠他的引路,我才能从艺术的这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罗丹回国后第二年,完成他成名作《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一个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以“青铜时代”为题,象征人类的启蒙时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右腿微微起步,他似乎还不敢迈步,只能轻轻地踮起脚,作出欲迈步的恣态。他的眼睛似乎带着朦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体是伸展的,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意味着人类刚从蒙味、野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逐


渐具有清醒的意识,即将进入文明智慧时期。 这本是一个比古典主义更“古”的题材,罗丹却摆脱了溺古不化的学院派刻板方法,以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形象。由于这座激像与真人一样大小,又十分逼真,引起对罗丹人体艺术的误解,官方评审会断认他是从尸首上模印下来的而拒绝展出,这使罗丹十分气愤。雕刻家布歇等同仁理解罗丹创作的思想感情。联合出面为罗丹申辞,要求官方重新对待罗丹的作—品,才使这尊划时代的杰作得以在沙龙陈列。这场斗争给罗丹带来了更大的荣誉。法国主管当局不仅把这尊雕像收进卢森堡博物馆,而且委托罗丹为未来的一座博物馆完成一件雕塑,题目任他自选。罗丹选中了文艺复兴时期大诗人但丁的长诗《神曲》中的“地狱篇”,塑造了著名的、规模浩繁的《地狱

《青铜时代》

之门》群雕门饰。这件纪念碑式的艺术品,共塑造186个痛苦群体,其中有几尊形象后来发展成独立的雕像,如《思想者》、《三个幽灵》、《接吻》等。作品的中心主题是通过“地狱篇”中“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的希望抛在后面。”的含义,用多结构形式,和象征性构图,及真实人物走型,综合表达罗丹的哲学观点,把近代文明罪恶都集中表现在“大门”之上,刻画出为情欲、恐惧、痛苦、理想而争斗、并折磨着自己的形象,贯穿着希望、幻灭、死亡和痛苦等种种感情。
最顶上的是《三个幽灵》,他们站着,头部互相接近,三只手臂都指向下面的地狱,《思想者》的两旁是一些轻罪人,渐下罪孽越来越大。下边分两扇门,一边是热恋




 

中的青年男女在走入地狱,一边是想吃人肉的饿鬼,其余部分包括地狱各色各样的恶人、奸贼、暴君、淫妓等等。
《地狱之门》以变幻的新奇雕塑手法曲折地反映着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这些悲惨离奇和扭作一团的形象是罗丹所注目的那个时代灰暗层面的抽象写照。罗丹自已说:“当我没有强烈的感情时,是不会动手塑造的。”他虽然按照但丁的诗篇,但所有被他捏成的形象都具有能够识别的现实典型意义,罗丹通过地狱之门“揭示了法国现实生活的悲剧,正如米开朗基罗以”最后的审判“来对现实生活作出最后判决一样。《地狱之门》是罗丹一生中最有雄心,最为非凡的事业。历时37年,至死没有完成。其规模之大,难度之深,技巧上的成熟程度,更大大超过数百年前的艺术家。 罗丹在这件宏伟的作品上不断工作达37

 
  《地狱之门》  
 

年之久。为完成此作,他画了无数草图,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这座《地狱之门》上的雕像。《地狱之门》体积为635×400×85厘米,原计划它应安装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处,后因政府战后财政紧缩,也没催他作完,直至他死后,也无法把原作翻铸成铜像。现存的《地狱之门》翻制品是由日本的罗丹艺术鉴赏家出资铸成的。
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他花了很大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了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被放大三倍,约有2米高。最初他曾名它为《诗人》,意在象征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但是罗丹没有受到真实性的局限,他完全按照自已的理想,把这位诗人,塑造成一个强壮有力的男子,他屈身低头沉思,那深沉的目光以及

 

 

拳头触及嘴唇的姿势以及绷紧的肌肉,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矛盾的心情。他注视着下面地狱所演的悲剧,对人间痛苦的原因进行思考。他同情、怜爱人类,但又无法对那些罪犯下最后的裁判。罗丹说它是“最痛苦的罪人和最不幸的审判者”。罗丹对于人体的特殊处理是以思想感情为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思想者并不是但丁,而是罗丹自己。
如果说《地狱之门》是罗丹艺术总汇,为罗丹自己创造的一个“世界”,那么《思想者》将统帅全局,成为这个“万恶的世界”的目击者和痛苦思想者,不论它是象征着但丁也好,是隐寓着他本人的世界观也好,这尊雕像已成了罗丹的复杂思想的化身。当思想界充满对现实的苦闷和对理想探索时,它成为

 
  《思想者》  

一种鼓舞理性思考和人类进步的象征。1917年,巴黎人民在为罗丹举行葬礼时,把这尊《思想者》安置在他的灵柩安厝处的“伟人祠”前,充分表达对这位艺术家不朽的艺术业绩的崇敬。
1886年,罗丹的又一件辉煌的英雄纪念碑组雕《加莱义民》。这座群像组雕标志着他的现实主义艺术的杰出成就。1884年,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接到加莱城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上说该城正筹划建立一座忠魂碑,拟请他制作雕像。罗丹异常兴奋地接受了加莱市这一委托。
本来加莱市政当局只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之中一个叫欧斯达治·德·圣、彼尔的烈士像。罗丹研究了历史,发现了当时为拯救全城生命而被处绞刑的义民,除欧斯达治外还有五人,于是他决定塑造一组六个义民在交出城门钥匙走向断头台时的情景。经与市政当局再三协商,罗丹接受了只收一个像的报酬但塑造六个像的协议。义民赴难这个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中,英王爱德华三世围攻加莱市,加莱城被英军围困近两年,人们因饥饿而发生恐慌,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后经过谈判,双方媾和,英方提出媾和的条件是,加莱城内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消息传出后,全城一片震惊。只有欧斯达治和另外五个义士挺身而出,以一己的牺牲,挽救全城。这是表现崇高自我牺牲精神的悲壮故事。 罗丹选择这一题材再一次表明艺术家的正义感。而罗丹在艺术上不朽之处,是注意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表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六个市民离城赴难的那一时刻。




 

《加莱义民》组雕上六尊雕像,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都站立着。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左边站立的一个紧闭双唇,两手紧握城门钥匙,显得情绪激动,他视死如归,步子走得十分坚定。右边的一个身体转向右侧,略微抬起右手,似乎在对旁边的人说着什么。后边一个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另一个

 
  《加莱义民》  
 

年纪较轻的,用手遮住眼睛,眉宇间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怖。最后一个人最年轻,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安。但他们都受到欧斯达治的鼓舞,紧紧站在一起。群像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
《加莱义民》复活了那一场慷慨悲壮的历史,歌颂伟大崇高的理性精神。当时,市政当局看了《加莱义民》的草稿,认为感情过于悲痛,希望罗丹修改。但罗丹不满足于通常作英雄纪念碑的惯例,他力图再现当年事件的真相,因此没有作大的修改。后来由于资金不足,一再拖延,直到十年后的1895年,这座组雕才在加莱市的里席尔广场上正式揭幕。这件作品不论就其结构,或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维人物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罗丹艺术的光辉。
罗丹的思想与作品是极其一致的,充满了忧郁、苦闷、伤感,及对命运的挣扎。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负重、现实生活的内涵写照,他的艺术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而是理性意义的表露,是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自然爆发。这正是能够启发观众、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7 Responses to “借花献佛了。转帖一个:美的韵律—罗丹雕塑艺术”

发表评论 Leave a Reply

校验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