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老人:想要快乐跟我来

儒家有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为世人之苦而忧,是忧道之不行,忧社会制度不良、人类良知不明。如果说也忧及自已,那是忧德业不彰功名不立年华虚度,忧自己未尽心尽性尽一个文化人的文化社会政治历史诸责任,而不是忧一己之私利得失。这叫:为世人祈福造命,让自己听天由命。

就个人而言,儒家是很怡悦快乐的,不为外物所转,不被外境所摇,穷亦乐达亦乐,顺亦乐逆亦乐,誉来亦乐毁来亦乐(有人说,被小人诽谤,遭强权迫害,是一种本事,也是一种福报。此言深得我意。)无时不可乐,无处不可乐,无事不可乐。儒家是一种快乐的哲学,而快乐,是一种境界,是本心的特征,那是涵盖而超越一切世俗之乐的至乐。

所谓得道,“形而上”而言,即知命知天,彻悟宇宙之真相;“形而内”而言,即明心尽性,彻证生命之实相。对于得道者,一切都不影响更不能剥夺精神的富足,一切都营养增强着良知仁性无限的美好灿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将这个“汝”理解为良知,就更切当了。

至乐在本心,不乐不圣贤圣贤都是乐天派。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内心圆满自足的征象,都是得道的表现。

快不快乐,是得道与否的重要标准。总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息怨天尤地患得患失的人,喜欢诉苦和埋怨的人,乐于达不乐于穷、乐于顺不乐于逆的人,都是心为外物所转、性被外境所摇了。这种人纵有文化,必然不高,纵算儒者,必然不大,也必然没有得道。不快乐者不得道,不快乐者不足道。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境界有所不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修养很好,未必乐之;“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是互文,也)则不论贫富皆乐而好礼、乐在其中,不论贫富都可乐都享受,得道了。

有句古名言:“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於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意谓:得道之人,穷困也快乐显达也快乐,所乐的并非穷困显达。穷达于得道者无二致,只似寒暑风雨的节序变化而已。

这句不同凡响、非常“儒家”的名言是《吕氏春秋》介绍孔子厄于陈蔡的故事后的“小结”。厄于陈蔡的故事有多个版本,《吕氏春秋》版如是:

“孔子穷於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於室,颜回择菜於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於鲁,削迹於卫,伐树於宋,穷於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於道之谓达,穷於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於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於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於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虞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吕氏春秋》十四、孝行览—–慎人)

上述孔夫子师生之间引人深思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儒家的精神和风范。“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正是儒门师生“穷亦乐达亦乐”精神的具体写照。2009-9-8东海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