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平仄格式的诀窍

[发表:☆绛珠草☆]


五言和七言律诗都有四种平仄格式,死记硬背是很累的,但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就好象掌握数学公式一样,可以把律诗说有的平仄格式推导出来。
首先我们要记住五律的四种平仄句型共二十个字,然后注意是平起式(第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起式(第一个字是仄声)。

五律的四种平仄句型是:(平声字皆入韵,仄声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甲)
仄仄仄平平(乙)
仄仄平平仄(丙)
平平仄仄平(丁)

五律的四种格式,都是这四种句型的组合变化,而变化的关键是要看是平起还是仄起。
平起式和仄起式都分别有首句不入韵和首句入韵两种。
它们的组合如下:

A: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甲) 青山横北郭,
仄仄仄平平(乙) 白水绕东城。
仄仄平平仄(丙) 此地一为别,
平平仄仄平(丁) 孤蓬万里征。
平平平仄仄(甲) 浮云游子意,
仄仄仄平平(乙) 落日故人情。
仄仄平平仄(丙) 挥手自兹去,
平平仄仄平(丁)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这种格式只是把甲乙丙丁四种句型依次排列,最容易记忆。
例诗全是正格,无变通之处。这是五律的基本格式。

B: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丁) 凄凉宝剑篇,
仄仄仄平平(乙) 羁泊欲穷年。
仄仄平平仄(丙) 黄叶仍风雨,
平平仄仄平(丁) 青楼自管弦。
平平平仄仄(甲) 新知遭薄俗,
仄仄仄平平(乙) 旧好隔良缘。
仄仄平平仄(丙) 心断新丰酒,
平平仄仄平(丁) 销愁斗几千。
–李商隐《风雨》

这种格式由于收句入韵,末字便必须是平声字,这只要把上面的A式略加变化,即将第一句(甲)换成(丁),其余仍同A式。
例诗也是无变通的正格。

C: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丙) 细草微风岸,
平平仄仄平(丁) 危樯独夜舟。
平平平仄仄(甲) 星垂平野阔,
仄仄仄平平(乙) 月涌大江流。
仄仄平平仄(丙) 名岂文章著,
平平仄仄平(丁) 官因老病休。
平平平仄仄(甲) 飘飘何所似,
仄仄仄平平(乙) 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这种格式由于首句是仄起仄收,所以首句只能是基本句型的(丙),全诗的排列应是丙丁甲乙依次排列。
例诗只是第八句第一字用了平声,但这第一字是平仄允许变通的,不是出律。

D:首句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乙) 天质自森森,
平平仄仄平(丁) 孤高几百寻。
平平平仄仄(甲) 凌霄不屈己,
仄仄仄平平(乙) 得地本虚心。
仄仄平平仄(丙) 岁老根弥壮,
平平仄仄平(丁) 阳骄叶更阴。
平平平仄仄(甲) 明时思解愠,
仄仄仄平平(乙) 愿斫五弦琴。
–王安石《孤桐》

这种格式由于首句是仄起平收,所以只能用(乙)型,也就是C式首句(丙)换成(乙)。
例诗七句都是正格,第三句正格为平平平仄仄, 王安石的这一句是平平仄平仄,这是允许的变通,不是出律。

从以上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四种句型的不同组合,只要知道第一句是平起或仄起,是平收或仄收,那么就可以把它们组合起来,因为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都只有一种举行,除了把这个句型放在前面,别无选择。
四种句型其实是两对,上下句平仄相对。
凡首句不入韵的律诗,知道上句就可以写出下句,知道这一联,就能写出下一联,把两联重复一遍,就是一首律诗。
如果首句入韵,不过把首句和最末句相同,其他不变。

以上介绍的是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只是在五律每句前面加两个字,就成为七言。
加的时候看五律的句型前面两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
“平平”前面加“仄仄”,“仄仄”前面加“平平”,这是极容易掌握的 。

A:首句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昨夜星辰昨夜风,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画楼西畔桂堂东。
平平仄仄平平仄 身无彩凤双飞翼,
仄仄平平仄仄平 心有灵犀一点通。
仄仄平平平仄仄 隔座送钩春酒暖,
平平仄仄仄平平 分曹射覆蜡灯红。
平平仄仄平平仄 嗟余听鼓应官去,
仄仄平平仄仄平 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无题》

B: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剑外忽传收蓟北,
平平仄仄仄平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却看妻子愁何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白日放歌须纵酒,
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即从巴峡穿巫峡,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C: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蓬门未识绮罗香,
仄仄平平仄仄平 拟托良媒益自伤。
仄仄平平平仄仄 谁爱风流高格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共怜时世俭梳妆。
平平仄仄平平仄 敢将十指夸针巧,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把双眉斗画长。
仄仄平平平仄仄 苦恨年年压金线,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

D: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西山白雪三奇戍,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南浦清江万里桥。
仄仄平平平仄仄 海内风尘诸弟隔,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涕泪一身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唯将迟暮供多病,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未有涓埃答圣朝。
仄仄平平平仄仄 跨马出郊时极目,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堪人事日萧条。
–杜甫《野望》

我们只要把五律、七律的平仄格式仔细看几遍,不难看出它们变化的规律来。抓住规律就好记了。

–转贴自tom海云天


http://ahwo.com/article.asp?articleid=218

******************************************************************************************

初闯‘平仄’关 (ZT)


【秋菱学诗】初闯‘平仄’关 (ZT)
来源:清谈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作者:秋菱 2006-7-23 23:27:16

我喜欢古典诗词,应该是从初中读《红楼梦》开始的吧。对格律的认识,多年来也就停留在香菱学诗的那段文字。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又是山野小城,根本没有条件,所以想都没想过要学它。偶尔无事强说愁,悄悄在本子里涂抹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而已。两年前旧梦重拾,决心要从头开始,学习古典诗词。初时硬套《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可谓苦不堪言。幸而得遇明师,悉心启蒙,倾囊教授。两月后便不再视平仄为拦路高山了。

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我觉得它其实就像古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天地,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赏才略品个中滋味。已经翻过‘假山’,初尝‘美景’滋味的我,有时不免为那些在假山前止步的人觉得遗憾~~~

虽然自己仍在初级阶段,也想为受‘平仄’困扰的朋友分忧,今试将老师教过的方法和个人的一些肤浅体会写出来。如果能对有兴趣学习古典诗词的朋友有点入门的启发或能鼓舞一下信心,就算是我取之网友,回馈网络的一点心意罢。尤其是年轻的诗友,请相信一个正走向夕阳的学生这句话:对聪明的你们,‘平仄’根本不是 ‘关’。

先说明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说说我本人练习格律诗的时候是怎么‘对付’平仄的做法和体会,不是论文。说错或不妥的地方也请行家们指出,我好改正。关于格律诗的定义,用韵,拗救原则,孤平等等~~~网上这方面的文章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查找。我们的‘重要贴子连接’里也收集了一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我就不多说了。

(一) 什么是平仄

这个问题在我记忆的角落里存了二十余年才找到答案:原来‘平’声字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是第三声和第四声。比如小学不知大声念过多少遍的‘妈/麻/马/骂’,‘妈/麻’是‘平’,‘马/骂’为仄。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慨念,实际上不那么简单的。不过初学嘛,先记住这个,以后慢慢修正。因为语言跟河流一样,会变迁的。我们天天看着河流,除了洪枯清浊,位置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千百年后,所谓沧海桑田,面貌全非。平水韵有点象化石,让我们知道了古今的不一样。古人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平仄’所谓的‘平’,就是这个“平”;,余下的‘上、去、入’,就是所谓的‘仄’了。

我认识‘平仄’,还是以普通话为主。而‘入声字’可能是现代人写古诗词的最大困惑了,不过也别着急,如果能善用各种网络工具查‘平仄’,‘入声字’也不需要死记硬背。写得多了,常用的那些‘入声字’慢慢就会记住的。记得我写第一首七绝‘咏梅’,花了一个多星期套格式,对平仄,好容易弄好了,一贴出去诗友就指出结句‘为享孤独斗寂凉’的‘独’字是入声字,为仄。这个入声字从此就记住了。

我常用的网络工具也都收在‘重要贴子连接’里的,使用中有问题的请提出来,给我发短信也行。

(二) 单句的平仄

诗和词都是由句子组成的,所以我们先把单句的平仄搞定。这个很简单,只要记住:‘一句之内,平仄相间’就行了。

所谓‘平仄相间’,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因为我现在主要学习律绝,所以不是五言就是七言的句子。有人把这些五言和七言的句子,按照格律诗的一些规定,总结出不同的组合,这就是我初时生搬硬套的《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了。实际上我老师说得对:我们需要记住的,只有四个基本句式~~~一共20个字。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精神一振呢?

(三) 四个基本句式

也就是所谓的‘标准句式’,五言只有四种:

1) 平平仄仄平
2) 仄仄仄平平
3) 平平平仄仄
4) 仄仄平平仄

只要把这20个字的平仄排列记住(应该不是很难吧:)),七言不用记,在每个五言的句子前面加两个‘相间’的字就行了:

1) 仄仄 平平仄仄平
2) 平平 仄仄仄平平
3) 仄仄 平平平仄仄
4) 平平 仄仄平平仄

然后就是按照‘粘对’的规则把这些句子组合:四句的组成绝句,八句的就是律诗了。当然一首合格的律绝还有其它诸如对仗、章法等要求;这些‘标准句式’也允许有一些例外,即所谓的‘拗/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平仄合律的基础上,需要慢慢学习体会和实践的东西了。限于本人水平,此文只说平仄组合。

(四) 单句组合成律诗

下面先以我最近的习作‘七月看雨’为例,说说怎么把这四个标准句式组合成七律。

我今年重点学习七律,希望一个月能写出一首合格的习作。提到‘七月’,自然想起‘牛郎织女’的故事,再加上是雨季,所以定了以‘七月看雨’为题。我的习作,一般都是先有一个主意(或者说立意吧,只是有时不是那么清楚),然后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个标准的律句。这首诗最先想好的句子是:‘仙家也有难平意’,正符合‘标准句式’4):

4)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仙家也有难平意

因为律诗一般是要求用平声字做韵脚的,所以这句只能放在1、3、5、7句的位子。根据自己的粗略构思,决定把它安排在第7句。那么再根据律诗的结构要求,这一联的对句,也就是第8句不需要对仗,那就先来看这句的平仄要求。

所谓‘律’,简单讲就是平仄组合。怎么组合呢?上文说到单句之内:‘平仄相间’,这是组合的第一个重要规则。现在请记住第二个重要规则:‘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也就是说两个单句的相同位置上,平对仄,仄对平。那么我们的需要记住的四个句式就组合成两联了:

4) 平平仄仄平平仄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3) 仄仄平平平仄仄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具体回到我的习作,你也看出来了吧?句式1)将是我此律第8句需要遵循的平仄规律。照着这个‘框子’,这句很快就有了:

4) 平平仄仄平平仄 (7) 仙家也有难平意,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8) 苦水淋漓莫问天。

‘天’字也定下了此律的韵脚。我没花功夫记‘平水韵’,使用那个检查平仄的网上工具,一下就查出‘天’属‘下平一先’,是个宽韵,便顺手打印下来,用铅笔把这两句连平仄(用符号‘-’代表)写在同一张纸上。接下来就是先把其它六句的平仄框框画好。

要决定第6句的平仄,请先记住第三个也是平仄组合的最后一个规则:‘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两联之间’,就是第2/3句、4/5句和6/7句之间,所谓‘相粘’,就是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在相同‘节奏点’上的平仄要一样。因为‘上一联的对句’只能是第2、4、6句,是要押韵的,所以只能是‘平’声字结尾,而‘下一联的出句’则是第1、3、5、7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所以这两个位置(第七个字)的平仄永远不能一样,否则就出律了。再加上‘一、三、五不论’,‘拗救’等规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内),所以两联之间主要看2、4、6位置上的平仄相同就是符合‘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的规则了。

我们再回去看那四个基本句式,符合第七个字是‘平’(韵字),2、4、6的平仄跟第七句一样的实际上只有句式2)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6)
4) 平平仄仄平平仄 (7) 仙家也有难平意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8)

第五句和第六句合在一起便是一首律诗‘脖子’- 颈联。其平仄应该遵循第二个组合规则:‘一联之中,平仄相对’,而且单数句子不押韵,也就是说必须‘仄’声字收尾。再看看那四个句式,哪个符合这条规则呢(自己先来个小‘测验’怎么样:))?

你会发现只有句式3)合符要求:

3) 仄仄平平平仄仄 (5)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6)
4) 平平仄仄平平仄 (7) 仙家也有难平意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8)

如果你要写绝句,这就是所谓‘仄起仄收’式的绝句框架了。就我这首律诗而言,还差两联。喜欢动手的朋友,不妨在往下读之前,拿只笔比划一下,看看能不能根据‘粘’的规则把第四句的平仄划出来?然后再根据‘对’的规则确定第三句的平仄。然后是第二第一句~~~。顺便复习一下四个基本句式和三个组合规则。然后跟我做的对比一下,相信你已经全部标对了: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1) 牛女潸然七月咽,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2) 倒倾星汉泪涟涟。
4) 平平仄仄平平仄 (3) 乌云掣电金蛇舞,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4) 蕉叶跳珠翠羽颠。
3) 仄仄平平平仄仄 (5) 白雨银梭梳往事,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6) 瑶簪漏箭破前缘。
4) 平平仄仄平平仄 (7) 仙家也有难平意,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8) 苦水淋漓莫问天。

七言律绝首句以入韵为正格,故只能选剩下的以‘平’结尾的句式1),那么大家仔细对比一下就可发现,它们的节奏点,也就是2、4、6位置上的平仄是‘相对’的。因此同一联之中,只要出句和对句2、4、6位置上的平仄‘相对’,也符合‘一联之中,平仄相对’的规则了。

我的习作大多是这样从后往前‘编’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那首‘六月学诗’,最先成句的是‘未经立雪入程门’。经过考虑,决定安排在第二联(颌联),也就是第三四句:

3) 仄仄平平平仄仄 (3)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4) 未经立雪入程门。

一样的程序:根据‘粘’的规则,可定第二句(入韵,第七字必须平)和第五句(不入韵,仄声字收尾):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2)
3) 仄仄平平平仄仄 (3)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4) 未经立雪入程门。
4) 平平仄仄平平仄 (5)

再根据‘对’的规则,定下第一句(入韵)和第六句(都须入韵):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1)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2)
3) 仄仄平平平仄仄 (3)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4) 未经立雪入程门。
4) 平平仄仄平平仄 (5)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6)

剩下的两句一样的道理:先‘粘’后‘对’,一首七律的平仄格式就推演出来了: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1) 蹉跎半世梦无痕,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两载涂鸦墨尚温。
3) 仄仄平平平仄仄 (3) 偶过听吟留谢墅,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4) 未经立雪入程门。
4) 平平仄仄平平仄 (5) 星空小试明师剑,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6) 拾叶旁观高士论。
3) 仄仄平平平仄仄 (7) 从此江湖知野菊,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8) 离骚一卷诵黄昏。

五言的律绝更简单:去掉每个句子的头两个字就是了,不再赘言。

(五) 小结 - 需要记忆的东西

我们来小结一下,看看掌握平仄,真正需要‘背诵’的东西到底有多少:

★★★★四个句式:

1) 仄仄 平平仄仄平
2) 平平 仄仄仄平平
3) 仄仄 平平平仄仄
4)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三条组合规则:

1) 单句之内,平仄相间。
2) 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3)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记住这些,不管你先吟成哪个句子,通过推演就可以得出律绝‘二十八式’中的任何一式。你可以试试看。我个人的实践体会是:先有平仄框架,再去寻找表达立意和情感的律句,比先凭感觉成句,再对照平仄修改使之合律要容易一些,而且也不至于改得面目全非,以至于产生‘不以律害意’的托辞。练习多了之后,慢慢的平仄就不再是考虑的重点了。如今我不需要纸笔画框架,也可以临屏和诗而且基本合律啦。

学习平仄跟学其它东西一样,肯定不止一种方法。曾经看到网上有人说只花了十五分钟就学会平仄,可惜没有详细说是怎么学的。在此跟诗友们分享的只是对我来说很有效的方法,算是抛砖引玉吧。

平仄格律等技巧性的东西,花点时间练习,很容易就掌握的。需要指出的是:写出合律的诗跟写出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好诗’不是一个概念。如果说写诗是一个‘把米酿成酒’的过程,那么理顺平仄格律,顶多是淘好了米,准备煮饭而已。‘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热爱我们古老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  

关于律诗以及联句的拗救(ZT) by 冬用
中国诗词网: http://poetic.ayinfo.cn/gjdl/qita/017.htm

作者:方*舟*子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
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 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 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
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
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
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
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
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
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救。

又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 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实际上,在“一三五”
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

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
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
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
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是这种句型。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第五句又是这种句型。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
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
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不能不论。

 *****************************************************************

近体诗 - 我的几点总结
来源:
东篱把酒香盈袖06-07-26 10:15:18

诗歌与音韵密切相关。在古汉语中,文字的发音分为四声:平、上、去和入声。古人依照四声将文字发音分为平仄两类。平,包括上平和下平声;仄包括上、去和入声。在《康熙字典》里有一首口诀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如以拍子长短分四声,则平声最长,上声次长,去声较短,入声最短。唐人李益的《江南曲》:“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用今天的语言读来,此诗无论如何说不上押韵。但是如果知道“儿”在此处发古韵平声ni,则此诗押韵了。在现代汉语中,新四声则是: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带有地方色彩(粤语和其它南方语言)的入音字转入了汉语新四声中,然而有些古韵入声字却转为阴或阳平,如一、八、十、国等字。隋朝时,音韵分成206款,但太过于细分而难押韵。到了南宋,刘渊将韵减为107款。以后,人们又减去1韵,流传至今为106款韵,均纳入《平水韵》一书。

古人写诗时,不仅要注重字的意思,还很注重字的音韵。当诗的平仄发音字交替出现,并有押韵时,诗读起来才抑扬顿挫和美。押韵,就是要在指定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用相同韵母的字。近体诗用韵非常严谨,要求用平水韵,不允许有“出韵”的情况发生(即平仄韵相混)。平仄理论研究对于历史,考古,语言等学科有重大的意义。当然,也有人主张用现代汉语发音来押韵(参阅《中华新韵》)。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对于繁荣诗歌创作有促进作用,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而且使用新韵,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

近体诗又称为今体诗,它起源于齐、梁时代,盛行和定型于唐朝。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中有五律、七律,全诗八句。绝句有五绝、七绝,全诗四句。

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或腹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第一、三、五、七句称为出句,第二、四、六、八句称为对句。在律诗中,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是规定押韵的。五绝、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绝、七律首句以入韵为常见。押韵绝大多数是押平声韵。当然,也有例外,如孟浩然的五绝《春晓》和柳宗元的五绝《江雪》均押仄韵。晚唐后,首句入韵用邻韵(如东与冬,江与阳在古韵里是邻韵)常见的。近代人做诗时,有时还在其它韵脚用邻韵。严格地讲,必须照《平水韵》押韵,每个对句押韵不能用邻韵,不可用非邻韵通押,只能一韵到底。

其次,律诗颔联、颈联的出句和对句要求对仗。对仗指按照字义的虚实和字音的平仄做成对偶的语句。对仗要求出句与对句词性相对,语法结构相同,平仄相拗。对仗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工对”(同类对)和“宽对”(非同类对),杜甫诗中常有“宽对”。有兴趣者可翻阅有关书籍和对韵谱,如《笠翁对韵》。

近体律诗和绝句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平仄格律去写。下面,仅谈谈七律的格式。五律句型格式,减掉七律各句前两字即可。五绝、七绝句型格式,只需在五律、七律格式基础上截下首、颔联,或颔、颈联,或颈、尾联,或首、尾联,并不强调各联对仗。诗的起收式是指诗句的格式,平起表示句第二字是平音,仄起表示句第二字是仄音,平收表示句末字是平音,仄收表示句末字是仄音。七律诗有四种常见的格式,即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和平起平收。由于七律首句多半入平韵,以平或仄起而平收二种格式多见:

(一)首句平起平收式 :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二)首句仄起平收式 :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这里,(平)、(仄)表示可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不管是四种格式中的哪种格式,首句第一字可平可仄,而第四、七字平仄不可改动(除非遇到下面提到的三平、三仄调情况)。对五绝、五律而言,则是第二、五字平仄不可改动。需要提到的是,七绝或七律的“仄起仄收”式在唐代常常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型被近代学者称为“特殊平仄格式”。而五绝或五律的“仄起仄收”式在唐代常常是“平平仄平仄”,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均用到此格式。

“三平调”就是句尾最后三个字都用平声字;而三仄调就是句尾三字都用仄声字。近代的一些学者对三平调与三仄调(简称“三调”)持否定态度。其实,“三调”是写诗的一种特殊技巧,放在句尾的“三调”在强化意境方面能起到了其它平仄句子无法替代的作用。如崔颢名诗《黄鹤楼》的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出句末三字“不复返”是三仄调,而对句末三字“空悠悠”是三平调,这“三调”用绝了。

再谈谈“粘对”。“对”即是一联之间,平仄相对。如果首句入韵,则第一联两句最后一字违反这一原则,由于韵脚限制,这是许可的。“粘”即平粘平、仄粘仄,指后联第一句的第二字平仄和前联第二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如果不“对”,则上下联平仄雷同;如果不“粘”,则前后两联平仄又雷同。这样,“粘对”使声调多样化。当然,因为律诗及绝句都有固定的格式,如果严格按照格式去写,就不用去考虑所谓的“粘对”的问题。

“孤平”被认为是写近体诗的大忌。在五言平收格式“平平仄仄平”和七言平收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句型中,除了韵脚的平声字以外,句中必须保持有两个平声字,也就是说上述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都必须用平声,而不能用仄声,否则就是孤平。孤平仅对平收句有限制,对仄收句,全句仅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是孤平,顶多是“拗口句”。孤仄与孤平不同,它可视为合律。

另外,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说在近体诗中,每一句中第一、第三、第五字都是可平可仄的。但第二、第四、第六字则一定要按照格式的要求;在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中,这句话就变成了“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其实,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能很客观反映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和多种变化。格律诗格式被违反后,还可以平救仄,以仄救平,称为“拗救”。李白、杜甫诗中多有此手法。“拗救”方式又分为当句救、粘句救、隔句救、多句救和对句救等等,种类繁多,有兴趣者可翻阅有关书籍。初学写近体诗的人,还是先按照规定的格式去写为好。等练成高手后,再去了解其中的变化规则不迟。

诗歌创作,主要需要形像思维。而透过诗歌描绘的千形万象,则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意境”是情感(喜、怒、哀、乐)的境界。一首好诗,一定要抒发真情,以情动人,文字流畅,具有音乐感。一首好诗一定还要渲染和联想丰富,具有强烈视觉形像感。写诗切忌闭门索词,它需要了解诗歌基本常识以外的其它“本事”,即瞬间灵感、宽广想像力、字句锤炼、意象组合、谋篇布局、气韵等等。博览群书和博采众长,如读《千家诗》,是写诗的重要基础,此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另外,习画和唱歌也对写诗有很大帮助。最终,还是得以写为本,应多写多改,不怕出错,有错就改,逐步提高。诗词创作应该是以“意”在先,“韵”在后,而“韵”不压“意”,且要“词必己出”(韩愈语)。

至于词,乃异曲同工,宋词里均用到很多唐诗妙句。关于词的韵部,并没有正式的规定。在科考时代诗韵是朝庭颁布的,所以近体诗一律要求押本韵。词与科考无缘,并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韵只求唱之上口,听之顺耳,韵母相同相近的字都可以通押,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有时还受方言影响,韵域更宽。南宋之前没有词韵专书,明清两代有不少研究词韵的学者,根据唐宋著名词人的押韵情况,用诗韵加以归纳分类,出了不少词韵专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直到现代仍作为填词用韵的根据。《词林正韵》把填词可以通用的诗韵韵目合并在一起。把平上去三声合并为十四部,入声合并为五部,共十九部。词的平韵和仄韵是泾渭分明的,词调中规定哪一句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的,就不能用平韵,而用仄韵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有兴趣者可以在网站上下载宋词词谱、词韵,按谱韵(固定长短句、平仄和韵)填词。词比诗更易表达宽阔的意境,只要有丰厚的写诗基础,填词也就能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