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类型一  Posted  by 如梦如烟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
山中黄叶飞。

五绝类型二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五绝类型三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南行别第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
得与尔同归。

五绝类型四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

兼論古體詩之平仄 posted by oneline

古體詩之有平仄之論,始於清人之【師友詩傳錄】,及王士禎之【漁洋詩話】。其後有趙執信之【聲調譜】,翁方綱之【古詩平仄論】及【五、七言平仄舉隅】,董文渙之【聲調四譜圖說】等,迭有論述。翁方綱於【古詩平仄論序】中云:「詩家為古詩無弗諧平仄者,無弗諧平仄則無所事論已,古詩平仄之有論也,自漁洋先生始」。昔劉大勤問於王漁洋云:「古詩雖異於律,然每句之間,亦必平仄均勻,讀之始響亮,其用平仄之法,於無定式中,亦有定式否?」漁洋答曰:「毋論古、律、正體、拗體皆有其天然音節,所謂天籟也。唐、宋、元、明諸大家,無一字不諧,是無定式中有定式矣」。又云:「古詩乃於蒼莽歷落中,自成音節」。

有清一代之詩論家,自漢、魏、六朝以及唐人之作品中去探索分析,從而尋出一些規律,以為五,七古之平仄,總以每句之後三字為主,尤以五言之第三字及七言之第五字,最須重視。若句末之字為平聲字,則五言之第三字或七言之第五字,皆以用平聲字為宜。反之若句末為仄聲字,則五言之第三字或七言之第五字,亦以用仄聲字為原則。準此,則每句後三字之平仄譜式有四:「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押平聲韻者,以「平平平」一式最常見,前人稱之為「三平調」。此四式即為古體詩之聲調。其與律詩之聲調,可說迥然不同。此外另有幾個原則,亦須注意:

* 一:押平韻之古詩,出句以用仄聲字為原則。
* 二:七古句中,如第四字為平聲,則第六字宜用仄聲。
* 三:古絕大都以押仄韻為主,然間亦有押平韻者。
* 四:不宜入律,如出句入律,則對句宜避免入律;對句入律,則出句宜避免入律。
* 五:不怕犯孤平,蓋孤平可避免入律。
* 六:仄韻到底者,間用律句無妨,因用仄韻者,已非近體詩。
* 七:換韻者亦非近體,雜用律句亦無礙。
* 八:古詩中宜少用五平或七平之句,然五仄或七仄之句則較常見。蓋五平或七平之句,在聲調上缺少變化,而仄聲中尚有上、去、入之分。如出句為五平,則對句宜用四仄或五仄以救之。如「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等是。

然所謂原則,乃是詩人們追求聲調上之和諧,以達到最完美之境界。實際上,古體詩之平仄,原本不受任何束縛。以上為古體詩用平仄之原則,讀者如欲進一步研究,可參考前述諸家之著述,即可得其奧旨。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其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低了音乐的丰富性。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的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