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反调:也谈亲情人伦】


每次看到网友们写的父母亲情的文章,心中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酸酸+无奈+鬼鬼祟祟,好象自己是个外星人


我有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和绝大多数的人的感觉不一样,我是不爱父母的另类



我并非不想爱我的父母,只是一直没能有机会。



四野老革命的老爸,娶了比他小

20岁的母亲。我母亲在我对她还毫无印象之时就改嫁他人和老爸划清界限。老爸也不甘示弱,飞快地娶了个后妈, 于是一家变两家,各自都生了不少弟弟妹妹。我却哪一家都没跟。


我姨姥姥一直养着我,她爱喝烈性白酒,我自四五岁起就跟着她喝。姨姥姥每晚必斟上一钟,放上白糖,边喝边给我讲些春秋战国和

<<史记>>中的故事。她给我一根筷子,她喝一口,让我用筷子蘸一下酒抿一下,从此我就爱上了酒。酒不仅使我忘忧,也一直是我童年时为数不多的几个温馨的亮点之一。


姨姥姥一喝的醺醺然就开始时空乱窜地瞎编,什么孟子到处游走要写历史,得罪皇帝被处以宫刑了。我赶紧问宫刑是什么意思,她老人家说就是割掉大小脚豆且不许上麻药等等。。我当时对姨姥姥嘴里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崇拜无比十分信服,生活中一有疑难困惑姨姥姥都能引经据典释之如破竹。



比如我小时头发很细,编成小辫儿总是不如别的小姑娘粗。于是终日忧心忡忡。姨姥姥就对我说,头发少说明我将来是贵人。是贵人必定非同常人前途无量,圣人在史书里是说过的。我赶紧问怎么说的,她老人家说“孔子曰:‘贵人不顶重发’,你头发轻必是大富大贵”。我幼时的历史知识大多是姨姥姥酒醉之后的“关公战秦琼”版本,直到认识字了自己翻来才知道完全被她老人家引入历史歧途。。。



我第一次见我生母是在

15岁。一点感觉也没有,望着她,两眼发散,无法聚焦到她的脸上,头脑空空如也,真的一点点感觉都没有。文学描写中常有母亲孩子心意相通,即使分别多年便一见如故甚至抱头痛哭等等。生母对于我比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都更陌生,用小和尚的话“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奇怪的感觉记忆深刻无法解释回味无穷”。


关于我对想象中的母亲的思念请见即将贴出的


我从此思想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爱父母???



是否所有的父母都值得我们爱???



勉强自己去爱与之毫无感情的父母是很没有意思甚至有点痛苦的事。



我这么想也是有理论根据的: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朝着远离父母、远离群体的方向发展的。



父系母系社会自然是所有沾亲带故的都住在一起,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好处是“人多力量大”。



后来是一家一户为单位,但仍是几代同堂,男性兄弟们都是一家,象

<<红楼梦>><<大宅门>>的例子。这种现象其实是有道理的。家族产业只有联合在一起才有竞争力,大宅门的几兄弟如果同时都开药铺,就会相互竞争互相消弱实力等等。可是把一个大家族凝聚在一起并非易事,忠孝亲情伦理便有一种宗教式的效力。


在工业社会出现之前,绝大多数的生产单位都是家族形式的。你的父母也是你的师傅、、你的老板,无论你爱不爱他们你都要孝顺、服从他们,你没有多少选择。。。。。



时代和社会都在变化,不知不觉我们已经生活在

21世纪了。


希望孝顺的方向有所改变

从“向上”到“向下”,我心甘情愿的“孝顺”我儿子,并且将来不期待他的回报。


我知道我是少数,但凡是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都会理解我的感觉。我有同类。。。



在人群中我总是象动物一样很快的嗅到我的同类,他们身上刻着一种只有我能看到特殊的标记,无论是在人群中或在网络上,即使他们混杂在千百个人之中,我总是可以分辨出他们,我们无须交换身世就能迅速相通。我们喜欢同样的故事、诗歌、文章、理论;我们竭尽全力地理解而不是斥责我们所不明了的人和事,最终发现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在内心深处,我还是羡慕那些爱父母的人。。。。。。

<<女童司令十里寻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