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漫注》图文音连载 第三十六回   Comments

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傍门见月明)

(1)他们被考验给考爆了

(2)傍门是什么?

(3)走出俗世天地

音频

x036a.jpg

x036b.jpg

(1)他们被考验给考爆了

话说这太上老君急翘翘索回五件宝贝,再生出死翘翘的两个徒弟,就没事儿人一样昂然飘渺而去。他们走倒是走得干净利索,拖走了每一片云彩、留下了一头雾水的唐三藏师徒,嘎巴嘴儿、眨巴眼儿,反应不过来。

他老人家走了,孙悟空他们还在气哼哼的呢。孙大圣他们气啥呀?他气得是:把自己给折腾得七荤八素的妖怪,居然是尊敬的菩萨大人亲自安插的。唐三藏和老猪气得是:把自己给吓得仪态尽失、脸面扫地的魔障,居然是老师布置的有惊无险的演戏考题。

由于三藏和老猪脸面都没了,所以也就无话可说;特别是三藏,一方面是教训深刻、一方面是惊叹于自己心里最隐秘的小九九菩萨却明察秋毫,于是也就死心塌地再不做二想。这孙大圣就不同了,他实在是理解不了太上老君的大实话,关于菩萨设置此难的目的:“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

菩萨的考验真是酌量加码,老孙这次本来过关就千辛万苦,可是却被太上老君最后一句话,象一根稻草一样,轻轻的就压爆了他的容量……老孙闻言,心中作念道:“这菩萨也老大惫懒!当时解脱老孙,教保唐僧西去取经,我说路途艰涩难行,他曾许我到急难处亲来相救,如今反使精邪掯害,语言不的,该他一世无夫!——若不是老官儿亲来,我决不与他;既是你这等说,拿去罢。”

本来,老孙还满心怀对老李的不满,这跟冷酷无情的菩萨一比较,老君反而显得和蔼可亲起来,所以早就打定主意不还的宝贝也就马上归还了人家。老君的目的就是取回宝贝,人家达到目的当然就马上走人。但是孙悟空说的话里面,反映出几个问题来……

咱只说其中一个,其余的希望诸位慢慢的品尝。你看他怎么抱怨菩萨:“语言不的,该他一世无夫!”这句话,您意下如何?我是看出来一个事情,给孙悟空他们安排修行的这个观世音菩萨,修成之前应是南北朝时期妙姓庄王的女儿妙善,人家妙善是一生不嫁、一世修成至尊至善的观世音大菩萨之果。从孙悟空的这句话中,可以反推出来,这个观世音菩萨不是那些其他人修成的观世音菩萨。

孙悟空可以洞察菩萨的前世,却不能知晓菩萨的境界,所以就从他的层面上去推测揣测菩萨的用意,结果自然是驴唇不对马嘴。

前面咱们还说过,唐三藏整个过程中少言寡语,这个可不代表他内心没有多少想法。相反,他的内心在整个过程中,随着孙悟空在妖洞里的进进出出,心情一直在跌宕起伏,并且影响了孙悟空的行动成功与否。这里面就有一个极其高端的益智问题在里面,那就是,请各位有兴趣、对自己的修行有信心、或者对自己的脑筋有信心的朋友,从孙悟空在整个过程中的降妖和被妖降等过程,反向推测一下唐三藏那时节在经历什么样子的内心挣扎……

这是个真正考验人精神集中程度和推理能力的事儿,望各路高人,从这里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一定要不吝赐教。下面即将来临的乌鸡国关难之多层面与复杂精巧,会愈加具有挑战性。

这一回的题目中有一句“心猿正处诸缘伏”,意思当然是自从经历平顶山魔难,摇摇摆摆中、唐三藏终于摆正了孙悟空应有的位置,因此那些魔难背后的前缘前因,也就都解决了、平息了。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当然我这么一问,您当然就马上觉得可能不是这样了。那到底是怎样呢?那我们看看呗。

师徒们行罢多时,前又一山阻路。三藏在那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行者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

唉……说老实话,这都四五年了,三藏还是每次看到高山峻岭都胆颤心惊的模样,让人都不想置评了。就单从次数上算,你也应该习惯到麻木了吧?

其实他非但没有麻木、也没有迟钝,每次都象第一次惊见险恶高山的样子。孙行者倒是有耐心开导他别用低俗的人心来看修行的问题,行者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

行者话都说明白到这份儿上来了,没用。这三藏一看山上到处是山魅狐狸、老虎獐[犭巴]的,照例是战战兢兢、凄凄惨惨。就凭三藏这战战兢兢模样,不动脑筋就可以想到,以后的关难还会源源不断的让他战战兢兢的。胆子越是怯懦,就越是会有更气势汹汹的搅屎棍蹦出来拦住你。可是从三藏目前的水平来看,这看上去可是个悖论: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搞不懂。

修行总是这样,怕什么来什么,越是在心里害怕呢,就越发的恐怖。而且,修行还是求什么来什么……我一说求什么来什么,可能马上就有人会说,哈,我就求马上修成。结果呢……可能很快就会遇到挫折、让你碰一鼻子灰。咦?不是我说求什么来什么吗?为啥求坏的,来坏的;求好的,还是来坏的呢?

这个这个……这个问题嘛,咱们还是老规矩,当作一个思考题,就当给大家一份开胃的小菜呗。

这个乌鸡国之难,依然是多层面的。这一次跟上一次平顶山莲花洞之难不同的是,更加复杂、更加的多层面了。

(2)傍门是什么?

话说那唐三藏,哆哆嗦嗦的走进了这座寒气森森的大山,没有撞见妖魔鬼怪,却是意外的碰上了一座寺庙。这豺狼遍地走的景象,按道理,怎么也得有个把妖怪什么的,才对得起如此让三藏毛骨悚然的场景。

并且,小说作者在细细的渲染了恐怖环境之后,还来了一句概括总结的话:应非佛祖修行处,尽是飞禽走兽场。这句话,颇有点讽刺那敕建宝林寺中凡俗僧众的味道。西游记这一回内容,完全没有降妖伏魔的有趣故事,却尽是市井泼皮的欢乐勾斗。主体是宝林寺的上下僧众、主角却是我们敬爱的三藏师父。

为何小说如此不厌其烦的、用一回的内容,展示三藏俗不可耐的一面?这跟三藏他自己的渊源有关系。

这敕建宝林寺是个什么地方?乃是那落水国王下令所建。这国王为什么要下令建设一个寺庙?乃是因为他向佛好道。虽然贵为国王,可是却一心向佛。虽然他一心向佛,却又不像萧衍那样拎不清尘世和修佛的关系,他一方面兢兢业业的治理国家、把一个小小的乌鸡国打理得国泰民安,事业有成;一方面又在业余勤谨修心,修炼有成。

但是,但是,就这么一个成就罗汉的优质潜力股,却因为最后一个爱慕面子虚荣的嗔怒之心、起了害人之念、伤害那按道理世俗人决不可伤害的修行人。这么毒念缠身的人,哪能圆满成罗汉呀!

可是这害人之后,他非但成不了金身罗汉,还欠下滔天罪业,成了孤魂野鬼。金身无有、人身也丢。这不就是天堂地狱一念间的写照嘛。

他是怎么成为孤魂野鬼的?乃是这被他侵害的文殊菩萨、派遣坐骑青毛狮子化作法力高强的道人,以超常的法术手段强化了他的迷痴、迷惑了他的心智,让他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王道、丧失了本尊,等于是他自己把自己让位于妖魔做主尊。而他自己、则堕入井底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孤魂。

这,是不是跟这个敕建宝林寺中的现状很神似?一群整天不知道修行为何物、比凡俗人等还俗气的僧众,岂止是六神无主,简直是行尸走肉。更可悲的是,这一向很注重自己尊严的唐三藏,还没进这宝林寺,就开始失神失态,跟孙悟空干起仗来、破口大骂。

还有更可悲的,这三藏嫌弃孙悟空哥儿三个不堪重用,“嘴脸丑陋,言语粗疏,性刚气傲”,这样的话,你们三个要是进去了,肯定借不到住宿。结果呢,这三藏就被那六神无主的俗僧给三言两语的就吃了个钉子、气了个半死、闹了个凶心陡起。

恼怒不堪之中,他才想起来用孙悟空那鄙俗的“嘴脸丑陋,言语粗疏,性刚气傲”来给自己撑腰:“和尚,你不留我们宿便罢了,怎么又说这等惫懒话,教我们在前道廊下去蹲?此话不与行者说还好,若说了,那猴子进来,一顿铁棒,把孤拐都打断你的!”

人的尊严是怎么丧失的?就是在自己神不守舍、争名夺利中丧失的。不是别人抢去的,是你早就失舍了,别人的言语冲撞只不过是让你的失舍给暴露出来罢了。

碰了大钉子的唐三藏,折回来之后还碍于面子不愿让徒弟们认为自己没脊骨,遮遮掩掩的说:“徒弟,他这里不方便。”

三藏为什么一到这寺庙,就心神错乱、仪态尽失呢?这宝林寺貌似真是个怪地方啊。

下一回的回目有一句“悟空神化引婴儿”,读者们都知道,这个婴儿指的是那乌鸡国的王子,正品王子。可是王子为何叫婴儿?

这是对应唐三藏的修行之真身。那落水国王,就是他的本尊意识。乌鸡国的现状,正好映射着他的修行现状。他本是自己国度的真王,他本是金蝉子、是如来座前的金身罗汉。由于心神失舍而堕入凡尘。那水淋淋的国王,不正是他自己的形像么?

可是,您是否隐隐中总觉得,有种前尘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了,那就是他之前的那南柯一梦。迷梦中,状元、盗贼、侵夺、落水、江流儿、出家、报复……那南柯一梦中,他没能过去那一关,您还记得我说过么?那么,现在是什么状况?现在是,这一关重新幻化安排、再次重演了!

正因为依然是跳不出的迷梦,三藏他这高僧,一踏入旧日迷途、依然是浑浑噩噩中就着了道了。

这一关的解释,比较耗费思量。我想,恐怕,为了安排这一关,菩萨她们更费思量。

这一回题目中有一句:“劈破傍门见月明”。三藏目前正处在这门后、已经徜徉徘徊了十生十世。什么是傍门?偏离善心慈悲宽容的,就是旁门。一方面,三藏的修行已经日久年深、根基壮大,一方面却完全不能主宰自己的真身,任凭俗心私念主宰自己,再发展下去肯定要完蛋的。现在他面临的,就是生死抉择。

眼看三藏师父就真的要成棺材填料了,孙悟空他们三个徒弟就借着当空明月,各自讲解自己对三藏的修炼的作用。他们这一点破,三藏也恍然大悟,自己的面皮人心架子自尊,原来是自我孤立、自我放逐、自我毁弃。

志心功果即西天,什么采药炼丹、水火相掺、全凭一真念驱动。这就是三藏终于搞明白了的道理。正是理明一窍通千窍,说破无生即是仙。

在这之前,三藏对修行总是不得要领。在这宝林寺,当他面对一对金刚塑像,你看他怎么说。三藏见了,点头长叹道:“我那东土,若有人也将泥胎塑这等大菩萨,烧香供养啊,我弟子也不往西天去矣。”

可是对这泥胎塑像,孙悟空是什么态度?他执着铁棒,径到大雄宝殿上,指着那三尊佛像道:“你本是泥塑金装假像,内里岂无感应?我老孙保领大唐圣僧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经,今晚特来此处投宿,趁早与我报名!假若不留我等,就一顿棍打碎金身,教你还现本相泥土!”

您想必对比出问题来了吧?这三藏,把拜泥胎这种肤浅表面的礼貌举动,当作真修行啊!以幻为真。

楼头初鼓人烟静,野浦渔舟火灭时。三藏心中狂野昌盛的炽念,终于开始平息下去。而您心头的燥热轻狂的烦恼,会不会也停止蔓延?

(3)走出俗世天地

三藏在刚刚走进人家寺院之后,见到泥胎的四大金刚、观音菩萨。并且一抬头,看到了墙上的浮雕作品,那壁上都是良工巧匠装塑的那些虾、鱼、蟹、鳖,出头露尾,跳海水波潮耍子。生动之态、跃然而出。三藏看得感慨不已,连连点头,忍不住抒发起来他的情怀来:“可怜啊!鳞甲众生都拜佛,为人何不肯修行!”

是呀,虽然人们觉得自己聪明、自己了不起,可是,满世界的生灵,再没有比人类还愚痴的了,生活在梦游中、并且不知道寻找永恒的自我。那些鱼鳖虾蟹,都比人类明白,并且我们从西游记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只要是有了一点灵气的动物生物什么的,都热巴巴的模仿人类修行去了。但是没用呀,它们没有人类的这个身体,不能获得究竟解脱、难于修成正果。

三藏也有人身,也有修行的愿望,也勤勉于修行。但是依然是屡屡的误入歧途,为什么?修行的事儿,主要还是修心,心里面不正,脑筋歪歪,修什么法门都没用。

你没看这唐三藏,一看是座寺庙,就好象回到了他家一样,马上觉得这里面的和尚应该都是亲人一样了,马上觉得三个丑八怪徒弟给自己丢脸了。结果呢,人家寺僧根本就不把他当回事,人家虽然脑袋是光的、也出家了、也会念经,可是人家脑袋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可多了,比他唐三藏还多。闹得这唐师父,进去的时候兴冲冲的、出来的时候泪汪汪的。

于是乎,三藏这才明白过来,自己的善其实是大面蛋。然后他就自然而然的把倚靠的指望放给了孙悟空,虽然他嘴巴上没要求孙悟空去耍横,但是言行中却默默的怂恿着悟空。于是悟空就自然的冲上去、三两下就把一群和尚给收拾得妥妥贴贴的了。等到孙悟空押着众僧,出山门下跪下。那僧官磕头高叫道:“唐老爷,请方丈里坐。”八戒一看,就说话两头贬损,一头嘲弄师父不济事,一头挖苦孙悟空耍流氓。

八戒这一嘲讽,三藏当即就恼了,呵斥八戒“不晓理”,并且生平第一次给孙悟空的暴力撑腰“常言道鬼也怕恶人哩。”唐三藏说的话,有进步、有退步。

进步是什么?他开始明白善里面应有刚强的成份、武力的成份。退步是什么?他竟然认为刚强、武力也是一种恶,并且还满足于“恶”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享受。

悟空的武力,实在是被他给误解了。悟空耍横,实乃是冲着这群和尚的恶俗、还有三藏的恶俗。他们这种恶俗,你给他们讲道理是没用的,他们早就被獐智巧言给蒙蔽了心窍。只有用钉子、用这种类似棒喝的方式,才能让他们警醒警醒。他们的怕心严重,孙悟空就利用了他们的怕心,拿捏的分寸到位,既让他们有所惊怵,又没有吓到三魂出窍、瘫作一滩。

其实,如果三藏稍微放下点面皮,他本来是有机会跟这群和尚和谐沟通、达成住宿协议的。怎么说呢?

三藏跟人家争嘴的时候,他话里都问到了人家不留他的原由。原来在多年之前,也来过几拨游方僧,既然住下来了,就索性住到底,赖着不走,吃喝拿要,仗着同是佛门修行人的身份、撒泼耍赖。

那位僧官恼怒中吼出来这一番渊源,正是他三藏反思自我的好机会,也是跟人家讲清楚真正佛门规矩、化解开自己深藏的依赖之心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他放弃了。却是抹着小眼泪、忍气吞声的急急的找孙悟空他们去了!为啥三藏一听人家这没头没脑的训斥就这么着急的扭头就走掉了?哎呀,他老人家的小心思,你还不明白吗?人家那愣头愣脑的话,戳中了他!

他不堪面对对方的奚落才是实情,他想找三个徒弟出头给自己出气才是实情。

这说明什么?说明三藏在他的修行中,三藏不会问因由,不懂深究探寻根源。不问因由、不探根源,那么你怎么可能真正的返观内照呢?!

这一回中的诸多对话,都蛮有趣味的,限于篇幅不多分析,以免浪费大家时间。大家尽可以细嚼慢咽的品咂品咂。

满寺的和尚,都被孙悟空给撞钟打鼓的给张罗出来,站得整整齐齐的摆班出门迎接。可是这群和尚的衣服,却并非一般寺院中那种统一着装风格。有的披了袈裟;有的着了偏衫;无的穿着个一口钟直裰;十分穷的,没有长衣服,就把腰裙接起两条披在身上。这表明宝林寺中的和尚,贫富分化比较明显。哎呀,都是佛弟子,都是一样的苦修苦行,怎么还有贫富之分了?

这些僧人已经全然是常人心态,这里都快成一个常人小社会了。常人小社会自然就是有贫有富的了。可是小说,描写这些干什么?一来这说明了这些僧人已经背离了修行,一来却是映照了他唐三藏师父的内心,在三藏的内心中,修行人的确是分三六九等的!在他的心目中,自己跟三个徒弟不是一个档次的,三个徒弟在他眼里还是有好恶区别的呢。咱们不是一开始就说过,三藏是个分别心很严重的。

有位朋友很有水平,就看出来孙悟空让唐三藏读蒙尘牌匾的寓意。之前还有一位朋友疑问到,地狱中的名册,为何会写着“孙悟空”的名字?之前还有一位朋友,点出了本回开头唐三藏吟诵的那首中药名拼成的诗的寓意。看到这些朋友的留言,鄙人都好高兴的,就高兴看到这样有思想有水平的疑问或分析!这样的朋友,有空之余,不妨经常留言探讨西游记。

孙悟空的名字是后来菩提祖师取的,地狱名册为何会写着他“孙悟空”的名字?这可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名字、人,那种对应关系,可不是咱们世俗中人所以为的,多想想肯定能知道为什么。

三藏的分别心,导致自己的修行骨肉分离、五脏失序,到得夜里明月皎洁、玉宇深沉之际,孙悟空他们看到唐三藏对修行的认识有了本质的变化之后,就给他讲解了五行相和、师徒互助的道理。这番道理,对应着本回开头孙悟空他们师兄弟三个的对话。

行者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谎。人间就有这般大门?”行者道:“兄弟,我们还在堂屋里转哩!”

沙僧笑道:“师兄,少说大话吓我。那里就有这般大堂屋,却也没处买这般大过梁啊。”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

唐三藏躲在俗世的观念的小屋中,念着不能成就的经。孙悟空劝他不要念这非大乘经典了,他还是觉得舍不下的要温习温习。他念的什么经?乃是《梁皇水忏》,《孔雀真经》。

孔雀经内容其实是一个寓言故事,说北方有一个国度,供奉外族人引种来的乌鸦,然后这里就乌鸦遮天蔽日的、乌烟瘴气的。后来有人又引进来了孔雀,人们跟乌鸦一对比,才发现乌鸦简直是一坨屎,于是乌鸦就从宠物变成了垃圾,最终消失了。乌鸦就是比喻的旁门左道各种世俗学说和观念,这些的世俗观念对修行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三藏他这时候,就是满脑子的世俗观念、贪嗔痴,自念却难自知。《梁皇水忏》,当然是劝善之文,但是根本就不是经,一个百姓念念当然很好,你一个修行人念他何用啊?

所以孙悟空非常不理解三藏的愚痴,行者道:“师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时的经文,那本不熟?却又领了唐王旨意,上西天见佛,求取大乘真典。如今功未完成,佛未得见,经未曾取,你念的是那卷经儿?”

修行呀,真是坎坷多,这三藏,明白一个道理,又糊涂了;再明白一个道理,忽然又糊涂了……

(第三十六回完)转自天涯论坛/作者 挪威龙王

606 次点击    关键字: none

发表回复

校验码:  


You can skip to the end and leave a response. Pinging is currently not allow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