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原创]美学心得(第三十九集) 罗国正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 艺术鉴赏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原创]美学心得(第三十九集) 罗国正   
yankuaizi
[博客]

警告次数: 1



头衔: 海归上校

头衔: 海归上校
声望: 学员

加入时间: 2007/08/09
文章: 262

海归分: 89372





文章标题: [原创]美学心得(第三十九集) 罗国正 (2375 reads)      时间: 2011-3-18 周五, 18:29
  

作者:yankuaizi艺术鉴赏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美学心得(第三十九集)

罗国正

(2011年3月整理、修改)



874、喜、喜感、喜剧,在我的美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我认为,能充分认识这些,已掌握了打开美学“机密”的钥匙。

虽然哲贤们对喜剧的研究、认识已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又留下大量的荒芜地,一大堆难题,须要我们逐一突破。但历史发展到今天,是时候对喜、喜感、喜剧的美学研究有重大的突破。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喜有如下意思,①快乐、高兴;②可庆贺的;③称怀孕为“有喜”;④爱好;⑤某种生物适宜于什么环境;某种东西适宜于配合什么东西:喜光植物,海带喜荦,最好跟肉一起炖。

而“喜”在美学上,除具有以上解释的意思外,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下面会有所介绍。

当生命还没有产生喜的情感时,不存在喜剧性和喜剧问题。所以,研究喜剧性和喜剧应先研究“喜”。

人类的喜的感情,是生命沿着宇宙生命发展规律进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有的动物学家、心理学家认为:只有人类才有笑的表情,而喜的情感,是在众多情感中最后产生的。具体准确界定这问题,应该是动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任务。我在这里的任务是集中力量研究美学问题。

对喜的关注,从古至今都有,下面我将有很大影响的方面列出来:

儒家:喜、怒、哀、惧、爱、恶、欲。

中医:喜、怒、忧、思、悲、恐、惊。

佛教:喜、怒、忧、惧、爱、憎、欲。

这里大家要清醒地看到一个重要问题,动物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喜的感情是最后产生的,而儒家、中医、佛教都将喜放在第一的位置,而大量的美学家、美学著作、美学书籍却将喜、喜剧性、喜剧,放在书中、论文中,甚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中,一个很平常的章节上。而动物学家、心理学家又认为,只有人类才有笑的表情。笑是喜的表现。由此,我就可以告诉人们一个重要的事实,绝大多数的哲学家、美学家都对喜的认识是不足的。从而也可以进一步推论,现存的美学理论是充满缺陷的,而这推判的结论,是可以找到大量的事实作出注明的。

生命有了喜的感情,是人性具足的表现。所以,将喜排在众感情之首是正确的。因此,可以说,对喜的正确认识,是研究美学的关键。美学是在生命发展到人性具足后才产生的。美学的内容是充满人性的。而喜是人性最高表现的其中一种重要形态。

儒家、中医、佛教都列出了七种感情,是单数。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感情不应是单数,而是双数,因为每种感情都应有另一种对应面的感情和对应的关系。例如:喜与悲,爱与憎等。我赞成心理学家这个意见。

另一方面,喜与悲、爱与憎等属于情,或有情,它们是与无情、诸情未发相对应。所以,要将喜研究清晰,要纳入四十二维时空的显与隐的动态分析。

除了喜作为有情一面,与无情、诸情未发一面对应,和喜作为有情一面,在有情内部与悲正对应和联系外,喜还在有情内部与其它感情有关连和侧面对应。这里有明显的四十二维时空显与隐的关系。具体些说,当人处于产生喜的感情时,喜在人的心中处于绝对占据地位时,这时喜是处于明显的显性,则无情、诸情未发一面就处于隐性,悲、恐、惊、怒等情感也处于隐性。反之亦然。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原理。当然,也存在悲喜交杂,多种心情交织叠加的情形,在这种复杂的情形中,也肯定有一主要感情是起主导作用的,而这种感情的表情还常是情感的“风向标”。这就是态度。这时,显性的明晰度分出不同层次,隐性阴暗度也分出不同层次,但感情的变化、运动的规律还是按以上所说的最基本原理进行。只是这时,从最显到最隐之间分出很多个层次,使人更有动态感,有点变幻莫测。实际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变化都存在着量变、质变、渐变、突变的情况,都有引起这些感情变化的原因和基础。具有主导地位的感情,是审美时确定人、事情、或文化、艺术品等性质、倾向的关键。审美要善于在四十二维时空的动态中,把握到引起人的感情变化的要素。既有过去的、历史的文化符号等因素的影响,也有现在的诸要素的影响,还有受到对未来的祈盼、理想的未来的牵引等影响。而这些,都在喜这种情感上,最高度、最集中地反映出来。因为,人类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和行动。自由、幸福的实现,在感情上会产生喜,在表情上,会笑。

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见到这样的现象,用相反的表情来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以使不暴露自己的意图、意向、心景。这对于没经验、或麻痹大意、没有作认真观察分析的人来讲,很有可能会被骗。如果对于善于审美的人,并将造假情的人早就纳入了细致的四十二维时空情感分析,一般情况下,是骗不过去的。对喜的分析,当然也是如此。

正常的人都会本能地、自觉地追求自由、幸福。追求自由、幸福的过程,每个阶段的胜利,都带来喜悦,一般情况下都有笑的表情。这既符合宇宙生命发展规律,又符合我所讲的人生的意义,也是符合“美就是生趣”这定义的,还包含着喜的理念。如果不是这样,很大可能是不正常的、错误的、幻觉的或病态的状态。所以,对喜的正确理解,并以此来调整心情、人生目标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提倡,用喜的理念来调整好人的灵魂;用喜的理念来指导人们减少或避免悲苦,得真自由、真幸福。

喜的实质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在喜的心情中笑,显得和谐。喜是可以从多个角度上分出多个层次的。例如:喜的萌生、喜的发展、喜的高峰、喜的渐退、喜的落幕;又如:微喜、中喜、大喜、极喜;再如:个人的喜、家庭的喜、家族的喜、群体的喜、集团的喜、民族的喜、国家的喜、洲的喜、全人类的喜,如此等等。类本质的喜是与真、善、美,自由、幸福紧密相联的。相反,类本质的悲是与假、丑、恶,不自由,不幸密不可分的。具有崇高人格的伟人,常表现为一生都在追求类本质的喜,全人类和谐的笑。而将自己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服从、服务于类本质的喜。所以,具有崇高人格的伟人,没有私人恩怨。而只有对类本质和谐的笑这份厚爱和对类本质的敌人的痛恨,从而形成了崇高的人格。

很多年少而立大志者,最后没有成功,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对喜这种感情的真切理解和运用。人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样的喜欢才合乎礼义、合乎道德?能清楚吗?清楚之后能做到吗?而很多所谓立大志者,常是到处占别人的便宜,占亲戚朋友的便宜,占身边的人的便宜,占人民群众的便宜,大家都不喜欢他,结果是搞到众叛亲离。大家都不喜欢你,你的“大志”还是志吗?而成功的政治家、宗教领袖等是精通“喜”的。他们为人们谋利益,经常布施,使人们从物质上、精神上得到了收获,并心生欢喜,人们才会拥护、支持、跟从他们。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必深深理解什么是喜,什么是喜感,并使接触你的人有喜事,有喜感,并有笑容。从这个高度来看,喜不但是一种心情和一种表情,也是有志者的一种修行境界。

喜是心灵美的一种重要表现。不少人由于对喜没有感悟,没有修行,所以,做不到“随缘生喜”。平常就粗言烂语,行为鲁莽、冲动无礼,与人相聚总是爱谈是非八卦的话题,或斗嘴吵闹,无端生事,对一些下流色情的内容就眉飞色舞,肢体情不自禁地失控,将时光浪费在极其无聊的活动中,并日复一日地如此恶性循环,使生活没有了喜色。

中国人有一个理想的喜的形象,这个形象、符号、艺术创作,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就是寺庙里的弥勒佛,也有叫弥勒菩萨、大肚佛、或叫布袋和尚。大肚佛的形象所赋于喜的内涵极其丰富:气度、大量、容忍、善良、智慧、担得起放得下、知足常乐、笑口常开,不但自己心生欢喜,还可使众生皆大欢喜等等,既是男的形象,又似女的形象;不但使人知道什么是喜的典型形象,而且还可以通过这形象令人感悟到喜的因果关系等等。这形象是感情美、心灵美、崇高的美、文化的美、艺术的美等等美的集合体。用这种形象来对喜进行概括,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千百年来,使无数人对喜有了开悟!

有情与诸情未发、无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善于协调、理顺这些关系,可以互补相生;不善于协调、理顺这些关系,甚至逆行不顾,则会相违相克。以喜的感情为例,中国有句古语:乐极生悲,现实中也有笑死的情况,因此,对任何情感,都须紧记一个原则:用情适度。否则就会物极必反,产生悲剧。所以,适度的喜,才是美的。过度的喜,则是丑的。

无情、诸情未发、有情这三方面的情况,直接与人有关的,主要有这几种状态:无梦的睡眠状态、有梦的睡眠状态、刚睡醒时诸情未发的状态、起床后清醒的情况下诸情未发的状态、轻微的动情状态、日常活动中的平常动情状态、强烈的动情状态、极度的动情状态。(注意,以上多种动情状态也可能会在梦中发生)。而无情与诸情未发的相同和区别之处是:处于诸情未发的状态中,就是无情,为什么要分开来表述呢?因为“诸情未发”是待发,或随时会发,主观上没有控制其发。而“无情”有积极的无情、消极的无情、病态的无情、没有人性的无情、积极的无情,有两种状况:一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喜欢的目标、或为了更好地欢欢喜喜、充满活力地生活,进行休息、或睡觉,争取做到心无杂念,以达到最佳的休息效果。二是静坐、练功进入无杂念状态,调整身心,增大能量,以利于工作、学习、生活时头脑清醒、充满活力、事事顺利,喜事多多,烦心的事能用智慧迅速解决,并变成好事,心生欢喜。诸情未发与积极的无情的区别在于前者处于清醒的正常状态,后者处于是休息、睡眠和练功状态。而消极的无情、病态的无情和没有人性的无情则常表现为这样的状况:不想睡,但过度疲劳而睡着了;人生病,成了植物人;或对感情没有了感觉,象机械一样存在着等等。

只有对有情、无情、诸情未发进行对比,和各个层次的体验,才更好地进行审美,才知道什么是动态中的审美与静观审美。才能更好、更准确地知道真正的喜,知道喜从何来,是什么状态的喜、什么层次的喜。

现在着重讲解一下诸情未发和积极的无情这两种状态在美学中的重要性、在审美中的作用以及与喜的关系:

⑴诸情未发有很多具体表现方式,其中一种常见的,很多人都可以经历和体会得到的是:当一个人没有发梦又心无牵挂地睡到自然醒,刚醒的瞬间,此时诸情未发。请回忆这瞬间,并记着这瞬间的状态。

⑵以静坐或其它方式练功,进入诸情不生、心无杂念状态,那怕只有瞬间,请回忆这瞬间,记着这瞬间的状态(有兴趣者,可在网上查找我的文章《论心法》,以作辅助阅读)。

别小看以上两个瞬间,很多人没有正确地体验过。学美学、学审美应该是要反复多次地体验这“两个瞬间”。这两个瞬间能说明很多问题,这里讲几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 这瞬间就是审美的原点,审

美的一个标准,它可以与任何的美感形成相对应的状态和对照的关系。

第二,静静地回忆、体会、感悟这瞬

间,如果得当,就可以实现彻底的审美静观。其它的审美静观的静观程度,据此标准作出界定。动观审美的动观程度,也据此标准作出界定。由静观的极限至动观的极限,中间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学理解释的需要来分出若干个层次。

第三,通常能长期体验到“两个瞬间”的人,身心多数会健康,气场通常是比较强,而悠然生喜。能这样的人,多数是比较理智和生活无忧,常遇欢喜的事。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实践,从爱护自己的身心和感受开始,也可推己及人,知道和爱护别人的身心和感受,这就是善。有了善,喜事、喜感出现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这些喜事与身心自然生欢喜心叠加,就有更大的喜,从而更加深入地对喜的层次的理解和对喜的审美有系统的把握。相反,长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的人,易生悲情,甚至发生悲剧。

第四,休息、睡眠加上“两个瞬间”的审美原点,是喜与悲之间座标体系中的一个O点,也是众多感情中的一个O点。这审美座标体系的O点,好象一个太极图,休息、睡眠,人在不清醒状态时,是太极图中的阴鱼,两个瞬间是太极图中的阳鱼。这内在有四十二维时空的阴阳、隐显的关系和运动。因情而倦,须返O点。在O点中本能地、或自觉地调整、恢复。善返O点者,甚至可比原先的状态增强活力,然后,人再重入情中。人就是在O点与情之间不停往返,一静一动,直至生命停止。从O点出发,进入情中的愿望,或叫本愿、原意,甚至是本能地追求喜、喜感,即我们常说的追求幸福、幸福感。但事实的结果常是出现了各种的情,如:悲、怒、哀等等,常事与愿违,只有个别人能心想事成,求喜得喜。善于生存者则喜多;不善于生存者则悲多;伟大者则为众生有更多的喜,而不畏己悲;丑恶者则牺牲众人之者而独喜;完美的人,可与众人分享喜,而达到皆大欢喜。所以,由休息、睡眠和两个瞬间的审美原点所构成的审美座标体系中的O点,是对人的一切进行审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也是文化建构、艺术创作、产品制造的一个源泉和审美价值的存在,充分地体现着四十二维时空中的显与隐的美学理念。

第五,两个瞬间除起到审美原点、静观

审美的标准、构成审美座标O点、令身心顺畅而生欢喜心外,还可增强人的气场。人的气场一旦增加,在美学上的价值和对人产生喜、喜感的作用就非常之大,基本作用有如下:

⑴增多或增强人的感觉能力。特别是对

有气场较强的人的活动、环境、物质,以及艺术表演、艺术品、符号、信号等等的感觉、审美,都会明显提高,审美主体也因此能力的提高,而生欢喜心。

⑵因气场的增强,大脑灵敏度提高、记

忆力增强,运用知识、经验、信息加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作的速度、效果明显提升。这时,常生灵感,身手也灵活轻快,因此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活动。这时,进行文化、艺术创作,能力和效果的提高显得非常明显。例如:创作主体在有了一定的书法训练基础和绘中国画的训练基础之后,在气场非常强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常有得心应手之感,或产生很美的意外笔趣。这时,创作主体有一种说不清的喜悦。

⑶当人处在“两个瞬间”,并增强气场时,与此状态之前的状态和之后的状态比较,并进行审美分析,就存在着四十二维时空的显与隐的关系。带着气场去临摹、去创作、去生产,其作业、作品、产品就有极其微妙的显与隐的存在。这里特别值得提醒人们的是:人在充满气场的创作过程,如果能够适度,常是产生优秀作品的过程,也是修炼身心、提升健康、技能的过程,是以人为本的过程,也是非常舒畅、令人欢喜的过程。而没有气场感的创作过程,常常会是对身心的一个损耗过程,虽然也会有优秀作品诞生,往往气场感不强,这种情况,在人比较年青时,有的人没有这么明显的感觉,但到了老年后,就非常明显地感到是对精力和体力的损耗了。如果创作是成功的,这是以创作主体身心带悲剧性的结果来换取作品,这客体的成功,从这返观所获得喜悦,这种喜是不完美的喜。如果创作不成功,则是从带悲剧性开始到悲剧结束。这里,明显反映出两种创作状况、态度、结果。我的这些观点,可以在一个人具有很强的气场感时,或在没有气场感的老人中,进行创作,来重复验证的。例如,这时你可以对中国的艺术品、戏剧、内家拳等与西方的艺术品、舞台表演、西洋拳等进行欣赏、模仿、练习,等等,就会知道我所讲的是事实。从而更明白这些作品的风格,显与隐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取长补短,取得可喜的成果。这里也存在着学习、生产、创造、创作与气场、“两个瞬间”、喜之间的辩证的、立体的动态关系。

⑷请注意,这里所强调的“两个瞬间”

的其中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两个瞬间”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可以有过这样的体验,也有条件和能力对其有一定程度的感悟。那怕有些人一生只有一次,对此还是可以明白其中一些的道理,并作出一定的推理。当然,有更多的体验就更好。而条件非常好的人,经常修炼的人,他们就可能不但体验到“瞬间”,而是体验到较长的时间。但从哲学的意义上思考,可以这样理解:较长的时间,只是由多个瞬间组成,在研究美或喜这个具体的问题上,其本质意义是一样的。能体验较长时间,在目前的状况和条件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就不具有普遍意义。在此,就不作强调。虽然不作强调,但是,人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对诸情未发进行长时间修炼和感悟,正常情况下,对身心是有益的,是常生欢喜心的状态,也是防止和避免悲剧的一个好方法。

第六,人生以及艺术创作,要想感受进入非常崇高的境界中的非常喜悦,我认为,须要感悟生与灭、色空真谛。而感悟生与灭、色空真谛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就是对“两个瞬间”的深刻理解。

宇宙的物质运动,从无生命的物质运动发

展到有生命的物质运动。这时,宇宙生命发展规律开始起作用,从初级生命、没感情的生命发展到有感情的生命,进而发展到有喜的感情和笑的表情的人,并朝着未来的天人合一的方向前进。当生命沿着宇宙生命发展规律前进、发展,从本能地趋吉避凶,到自觉地,并经过非常严格的学习、训练作为辅助来进行趋吉避凶。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吉是美,在感情上的反应是喜,表情常是笑;凶:是丑,在感情上的反应是悲,表情常是哭。当我将“两个瞬间”置入四十二维时空中心区O点来研究,并将过去时空和未来时空结合来进行美学分析、思考,就有这样的感觉:这仿似是一个微缩的宇宙物质运动和生命运动的模型,或者说是一个浓缩了的精细版的宇宙物质运动,从无感觉到有感觉,并发展到有喜的感情,并为追求天人合一的喜而前进的模型。这里已储存着生命本质是什么的密码,这些密码充满着妙不可言的美——色空真谛。

无感觉的实体——演变成有感觉的生命——发展到既有感觉、又有感情的生命——再发展到有喜的感情、并会笑的生命——这时,有些人可能感悟出诸情未发的“两个瞬间”——发现了审美的原点,审美座标体系的O点——人的感觉、感情几乎每天都要偏离出原点、O点去本能地、自觉地追求喜——结果是出现了多种的情况——每天从空到色、从色到空地螺旋式循环着——这是类本质的一种运动——若有幸,则直至天人合一,大善、大美、皆大欢喜。

无感觉、诸情未发属空,产生了情感属色。色空互转有个合理的度,掌握和用好此度,属得道。孔子说:“成于乐。”可用此话来感悟“求喜得喜”,掌握审美法则。

“两个瞬间”,既是提示又是促使人们不要将生命的弦不断地向外拉,生命的弦向外拉是有限度的,须要有放松、还原的时候。人们从诸情未发开始,到感情产生,就会向着五行中任何一行走偏,日积月累后,身心容易偏废,人格上偏执。虽然人在主观上、行动上向喜的方向走,但在客观效果和主观效果上、事实上却出现了多种的情。生活、学习、工作所形成的习惯,会使人走偏,长期“求喜得喜”的人,也是偏,被喜所累。所以,“两个瞬间”有使人回归本性、康复本体的作用。这才是根本的喜事,否则就会出现悲剧。

“两个瞬间”与感悟色空真谛,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博大,我现在大致将紧密的、相关的概念列一列,希望读者可从这里举一反三,得到顿悟,进入到甚深密的境界和崇高境界:

阴和阳、有与无、显与隐、动与静、劳与逸、张与驰、情与欲、正与奇、贪与廉、美与丑、善与恶、喜与悲、苦与乐、康与病、修心养性与劳作创造,无情、无感觉的石头与充满激情的生命、短暂的狂欢与长久的生趣、………

这些都是文化、艺术创作的题材、源泉、灵感、感悟所在,也是审美的重要对象,也是人类喜或悲的源头、线索、内容,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的对象。

根据以上的论述,人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两个瞬间”在美学上的作用和意义,也是人保护本体,使身心有良好的感觉,希望实现长久的喜、大喜的一个重要步骤和关键。下面谈谈喜在生理、医理方面的问题。喜与人的感情、生理、气场密不可分。《黄帝内经》(下面简称《内经》)早就有阐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里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在《素问.经脉别论》篇说:“生病于过用。”也等于说喜也不能过。《内经》并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内经》还说: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内经》有一段文字,涉及到喜与相关方面的重要关系,现将其摘录如下: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其中有句是:“喜伤心”,我的理解是:喜的感情过度就会伤害到心。这不单“喜”是这样,任何一种感情,只要是过度,都会伤及它与之直接连系的脏腑,并引起连锁反应。所以,我在前面强调“两个瞬间”。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段文字,它明显给我强烈地传达出以下主要的信息:

第一, 喜与其它感情一样,有与之相联

系、相配套的因素、系统。并在身心上的具体位置、能量上有它独特的反应和反映。喜与其它感情都有各自的相生相克的对应关系、对应系统。

第二,美学研究,离不开感觉,感觉离不开感觉的主体。主体的感觉是产生感情的基础。而这些的基础、必要条件就是人的身心、气场等正常的生理系统的存在。

第三,如果完全不懂中国文化,例如:气场、中医、中国哲学、书法、水墨画、中国戏剧等,在今天,就算你对其它学科的认识非常优秀,也很难构建出科学的、比较完美的美学体系。尤其是象喜或其它感情的美学研究,更不可缺失地将这些知识纳入四十二维时空的分析。

产生喜的原因众多,大致可以从六个方向

作出分析研究:一、生理原因;二、心理原因;三、自然方面的原因;四、社会方面的原因;五、内在原因;六、外在原因。这六个方向的原因常常不是单一地出现,很多时是两个以上交叉叠加地出现。

由生理原因引起人的喜、喜感,明显首先带有动物本能的诸多特征。但现实社会中的人是有社会经验和受到一定文化教育的人,在有约束力的社会中,这方面的喜、喜感还是与其它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并表现出事前、事中、事后运用概念、语言思考,带有目的性、自觉性和文化、技术含量,加上社会各种观念的影响。如:精心烹调一餐美食等。而动物就没有了这些。

生理原因引起人类的喜、喜感,是人类其它的喜、喜感的基础,也是其它的喜、喜感的认识、参照指标。换个角度说,人类的一切喜、喜感,或被称为纯属受自己的心理活动而引发的喜、喜感,其实都与人类的生理有联系。从另一面来分析,既然喜、喜感是一种感情,感情活动肯定是心理活动,所以人类的一切由生理原因引起的具有感情性质的活动,当然也包括喜、喜感的活动,也必然具有心理活动的特点,实际上,这些活动都集中在人的大脑里引起了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或反映。当然,身体的其它部分会因不同的具体的喜事,作出相应的活动或反应。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的正常大脑,或大脑失灵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存在喜、喜感的问题,也不存在其它的感情问题。

下面再对喜进行更具体展开分析:

心(主要是大脑)受大脑和眼、耳、鼻、舌、身、意、气(气场、能量)承载着相应的因素影响。

则相对应地表现为:

喜(代表着感情)受感情和色、声、香、味、触、法、讯(信息、妙力)通过载体的影响。

这都充分说明喜(或感情),是能引起喜的客体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多内容、全方位地影响到心(主要是大脑)而产生的。心本身和身体的各种通道是分工的,既接受各种信息、能量,又产生各种感觉,除对外有这样的功能外,心与身内部系统的各功能区也是既统一又是相对独立的,内部也互相影响,也存在相生相克的现象,而大脑和气玚始终在整体效应上,显得非常突出。从中医的角度看喜,喜属五行中的火,从身心系统相对独立看喜,有不同渠道引起的喜。喜的本身,也可以分五行。

(作者注:心是指心理活动的整个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而脑是这个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妙力是指作用于人的非常微妙的力量,包含已知的力量和未知的力量,因物质可无限细分,妙力具有显隐两性,其中隐的部分具有无限的探索空间,已探明的,则可从隐变为显,未探明的部分,则处于隐的状况。)

从上可知,真实的喜、喜感,须有引起喜的精神客体、物质客体,或两者必有其一,或两者都有,和主体的健全的身心以及各子系统的正常。不然的话,就很有可能是“幻觉喜”,有的甚至表现为莫名其妙地傻痴痴地笑,这真是:有病了!其它方面的感情,也依此类推。笑,笑什么?这里就包含审美。

社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喜,使人们对喜的审美走向复杂化。真喜、假喜、幻觉喜都有,而具体的喜多到令人眼花缭乱。但将引起这些喜的原因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虽然社会方面原因引起的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归根结底都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为前提、为基础。

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人出生后,受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和社会其它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将这些影响内化成自己的意识、价值观念、习惯、知识、经验等成为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以物质的、精神的、或信息、能量等等方式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这样,对人的喜(或感情)的产生就形成了两个系统,一是先天的反应系统,另一个是后天的反应系统。这两个系统遇到能引起人生喜的客体时(人在社会中,常遇到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这时主体与客体是统一的、和谐的反应,则喜、喜感会很自然、舒畅。当两个系统处于错位、甚至激烈冲突时,就会出现复杂的感情。例如:不少人有时因某些事情在肉体上感到非常疲劳、甚至是很痛苦,但在精神上感到很安慰、甚至喜出望外;又如:有的人因受自己所加入的集团的约束,信守着集团的信条,并以这些信条为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强行压抑着自己内在强烈的渴望,他自己和他的同伴都感受到和非常赞赏这是坚强意志力的表现,认为这是一种崇高,从而获得喜悦;再如:有的人因不道德,不公平,甚至使用极其龌龊卑鄙的手段,获取了利益、权力、地位、名誉、美人等,一方面是欲望的满足而产生喜感,另一方面又受到良心的谴责,恶梦不断;也有这样的情况,因偷窥而喜悦,与随时被发现而感到威胁等等。例子非常之多,举不胜举……。如果从理论上作出归纳,这类的喜存在着矛盾:身心与观念的冲突;自己的观念内存在着不相容的因素;自己的观念与社会的观念的矛盾;个人欲望与集团利益、规则的相违;自己希望的、并平常信守的准则与身心失控;等等等等。如此之类的现象,处理不好,会由喜变成悲剧。这些都成为了剧本、小说、艺术品所反映出的具有喜剧性的内容。喜、喜剧性,或称诙谐、幽默、滑稽等等充满其中,这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这样,就可以将喜作如下的分类:正常的喜、异化的喜、悲喜交杂的喜、多种情感叠加的喜等。而异化的喜又可分为:幻觉喜、病态喜、变态喜、崎形喜等等。所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机会、有条件就修炼“两个瞬间”,掌握美学知识,认识喜的规律和认识与之相关事物的道理,是产生健康和谐的喜,具有真、善、美的喜的应备条件。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喜的感情和笑的表情是人性具足的重要标志,是生命沿着宇宙生命发展规律前进,在百千万亿年里不断地进行趋吉避凶的进化活动中形成,并在我们星球人类的身上以最高级的生命形态展现了出来。这里包含着多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相关概念和问题,我在这里列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给大家参考、研究:

喜与趋吉避凶、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自由、幸福、幸福感、真理、慈善、终极追求、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社会环境、评价指标……的关系。想通这些,明显是在人性具足的基础上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应不可忽视。本文主要是研究美学中喜的问题,在此就不将这些问题展开论述。现将与喜有密切关系的两个概念:“幸福”、“幸福感”展开论述一下:

喜、喜感可以是幸福、幸福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过着幸福生活,充满幸福感的人,常喜形于色。常见的表情是笑得很自然。

幸福相对应的是不幸;幸福感相对应的是不幸感。不幸、不幸福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是悲、悲情。过着不幸的生活,充满不幸感的人,常表现为悲伤状态,常见的表情是哭。

幸福与不幸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人们努力提高幸福指数和努力减低不幸指数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是目标一致,但发力方向、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绝不可混淆。这都应是因人、因事、因情、因时而有区别,哪一步先走才能事半功倍,要思考清楚。否则会吃力不讨好。喜变悲、悲变喜的契机也在其中。这里存在着准确的审美和经验、智慧等问题。换个角度看,则幸福与喜事、喜感、悲事、悲感的频率和强弱程度有关。幸福与人的自身的和与之相关的人和相关方面的生理、心理、物质、精神等状况相关。喜和喜感也是如此。追求和实现幸福可以有三种思路和途径:一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直接向着确立的幸福目标去努力;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消除、避免、减轻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不幸的事物上;在感情方面就是努力减少悲哀、忧愁、愤怒等,并让喜感的出现留有更多的精神时空;三是将前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灵活地努力追求。第三种思路和途径应是较普遍、较常见、并可行的。

对幸福的追求,人在贫穷和缺乏物质条件的情况下,对物质生活追求所用的时间、力量比例会较大,而精神生活比例会较少,而当人生活富裕、物质条件丰富时,则相反。但现实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有财富、地位、权力、荣誉的人,不等于就有幸福感。相反,没有这些的人,也不等于没有幸福感。因为幸福感作为人的幸福生活最终在人的感觉的落实,是非常之多的具体的原因造成的。我在这里哆嗦些,随意列一批更具体些的原因给大家看看,也许对人们思考、追求幸福感有帮助:

生命的自由与责任、义务、信仰;活着与活得好的问题;生态环境的容忍程度;传统观念与现存的文化资源、物质系统;生育观念;人口红利与科技、设备的红利;精神、文化的反应链与幸福感的反应链;身价与尊严;普遍的贪婪程度与法治秩序;交通系统与医疗系统;独生子女与天伦之乐;居住安全与食品安全;事业观与爱情观;生理的律动与道德;……。一句话:引起幸福感的具体原因,可以无限多地列出,做人只能根据自己确信的多条原则,随缘灵活并适当处理和解决问题。如果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将幸福感归入喜的范畴来研究,从大的方向来定位,则引起幸福感的原因主要有这五大方面:

⑴用四十二维时空观定位:过去的原因、现在的原因和未来的原因;同时具有的显性原因和隐性原因;

⑵主体原因和客体原因;

⑶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

⑷物质原因和精神原因;

⑸人的原因和非人的原因;

选出相应的定位之后,就可剔除与之无关的因素,然后将相关更具体的因素再细列出,这样,思路会清晰,追求的目标就很明确。

人生是喜,还是悲?与欲望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下面论述一下喜与欲望的关系。

常言道:七情六欲。何谓六欲?“六欲”这概念出自《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宜也。”这话已有人性具足的意思了,也说明了产生六欲是有前提条件的。欲望须有生趣,并和谐才属喜,才算美。汉高诱注:“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这话的意思我理解为:求生的欲望,厌恶死亡的欲望和声、色、滋味、芳香等等欲望。而佛教所讲的六欲,又有所不同,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这都是古人大致的分类。而实际上,人的具体的欲望,非常之多,并常常是多种欲望混合在一起,产生很多类型的综合欲望。真是:欲海难填啊!若不适度,就有无休止的欲望,就像高速的砂轮,将生命的一切迅速磨去。

欲望的满足,常是产生喜乐的原因。这时人很容易有幸福感。欲望的受阻、受挫、甚至绝灭,是悲苦的原因。人有欲望,自然就会有三大走向的结果:欲望的实现、欲望的失败、欲望中有成有败。在感情上也表现为:喜、悲、悲喜交杂。要使生命长久有喜事、快乐,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有科学的喜乐观,正确地产生和对待欲望。常言道:“知足常乐。”“不知足富亦忧。”讲这话是容易的,做到很难。但也不一定都是对的。有可能,有条件,为何不进取呢?为什么要知足呢?这取决于具体的人的人生哲学和性格。选择,总是有或多或少的理由的。而结果,常见是有喜有悲的。

与“欲望”相对应的是“无欲”。这两者与喜存在着微妙的辩证关系。撇开其它因素,在正常情况下,就一个具体的欲望而言,无欲则无喜无悲。但从整个人生来看,从类的本质上看,情况绝对不是这样。人的类本质决定了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具体的人却可以对某一具体的事物或某些事物,或特定时段上可以不产生欲望。如果一个人已经完全没有了欲望,象石头或象死尸一样,这就已经失去了人的意义和价值了。为什么有“无欲则刚”的名言呢?其实这话的真实意思是:反映出无欲,既可产生“刚”这样的一种结果,另一个意思则是有追求“刚”的欲,而去除可以或可能影响“刚”的欲。从根本上、总体上看,不存在着无欲的人。“两个瞬间”就是有欲与无欲之间作出符合类本质的一个适当的平衡。人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从时间上虽然是表现出“两个瞬间”,而真正能实现“两个瞬间”是与很多相关配套的条件和长期的修炼所产生的结果,这些都是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人们追求幸福、幸福感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人们迎喜避悲的一个在身心方面的重要保障。甚至因此顿悟,激活了道德的细胞。

从类本质的高度去看人的欲望,总的态势是人们不断地沿着宇宙生命发展规律前进,随时趋吉避凶、以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并在这过程中感受到喜悦、崇高和生趣的同时,前赴后继,直至天人合一。换另一种说法,就是:人类总体是本能地、或自觉地追求喜事、幸福感、避免悲剧、不幸感,直至实现自由的意志。

从美学的角度看,喜已经不只是反映人的感情的一个概念,而是代表着人沿着宇宙生命发展规律前进、具有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类本质要求的象征和真实感觉。喜也是衡量人类言行、生产、学习、生活、设计、创意、文化艺术、社会风俗和规范等等的一个重要尺度。这个尺度有的以直接的方式表现,有的则以间接的方式表现,有的呈显性状态,有的处于隐性状态。反之,喜的对应面悲,也是从另一面作为尺度。同时用喜和悲两个尺度来审视、对照,则可以避免主观判断,减少误差。

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因为喜事是对人有益的事,令人舒服、开心的事,一旦得到了喜,人就会本能地、或自觉地不愿意放弃喜,并努力保住、甚至扩大喜。这也属人之常情。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个别、部分、整个人类三者之间的“爽”、或舒服的关系问题。你“爽”了,别人就不“爽”,怎么办?还分出个人、家庭、家族、集体、集团、民族、国家、洲、全人类多个喜事的层级。审美要善于分清什么层级、什么范围的“爽”,明白这些之间的关系和重视的次序。人类追求喜的过程中,既有个别、部分、整个人类相统一的一面,又有相矛盾的一面。这些,也是形成各种文明、和文明与文明之间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相统一的一面,当对总体来说是喜时,当然,也可能存在着在特定的时段、特定的条件下,以个人的悲,甚至是一批人的悲来换取这总体的喜。而相矛盾、相冲突的另一面,常表现为类为实现追求喜的意志,对个人、部分、或特定时段进行总体的调配,以求实现类的最大化的喜。甚至是用个人的、部分的悲,来换取类的喜。历史也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个别的、小集团的、局部的喜,以牺牲类的喜为代价,使类受到了悲。但类的本质力量不会静止,虽然历尽艰难,终于对悲实现超越,并取得崇高,使类回归到正常的历史轨道上,创造出一个比一个更崇高的喜来证明类的最伟大。

如果每个个人、或人的群体,能维护和服从于类的喜,这不可能全部是本能的反应,而应该是经过人类文明长期的、从小就开始进行洗礼的结果。这样,才会由个人的意识上升到类本质觉醒的美学层次。这里已经充分反映出个别、部分和类的崇高,是一种自觉完成终极的最神圣的、最伟大的喜的宇宙使命——追求天人合一的崇高。

人类追求自由的意志,表现在美学上喜的方面的表述可以是:希望或实际上做到:求喜得喜。当人们在求喜,却遇上不可阻挡的悲时,会通过精神上寻求超越,并会寄托出现超自然的力量来转悲为喜。宗教也因此而产生。所以,要有危机感。对显性的悲要及早预防、或减弱,对隐性的悲,要全方位、全时段的预计、预防,这是保持长久的、总体的喜的重要方法。有危机意识时的人的喜,一般不会表现出肆无忌惮的笑,或狂笑,而是带着有内涵的微笑、

人心的背向,可用是喜还是悲作为一个重要的定性或定量的尺度。这时喜或悲的尺度,应该与统计学进行完美的结合。有成就的政治家,常常在增多人民的喜,减少人民的悲这两方面而表现出显著政绩。也是政治家争取人心的演说,或相关的讲话、文章、报告等的重要内容。但具体概念不一定用喜之类的词句,而是用幸福感、自由度、美好、免费上学、增加就业、医保、低碳生活等等之类的概念。其实,本质是一致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讲,不会做,而当了高官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是政治家,只能是历史又给人民上演了一场现实的悲剧。当社会充满着悲、悲情的时候,人们就有超越悲情的冲动,积极行动去求喜,如果这些悲、悲情不是自然灾害的原因造成,而是人为的原因、社会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悲、悲情就是人心思变的社会基础,改革、变革,甚至是革命的时刻,很快就到来了!这时,喜既是作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又作为理性的尺度,帮助人们调整着心灵、增强信心和勇气,纠正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引起悲的偏差或遗憾。

喜既有人类的共性,也在具体的人、人群、集团、民族、国家等中表现出个性、特性,并明显地带有不同时代、文化背景、知识、信仰、风俗、习惯、血缘关系等等特征。这些对于审美主体来说,都是应该清楚分别、认识的符号,才能正确理解到喜的真实内涵。通过对人类博大、精彩的喜的审美和感悟,既可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又可更好地确立人生目标,有知识、经验、智慧地奋斗!

现实中的喜也表现出这样的形态:孤立的喜、单独的喜、与他人或其它事物没有连系的自己的喜。这也反映出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系统以及相关的遭遇、知识等等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独特性,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人的喜也必然带有不可分享性。这就是喜的个性。当这样的喜,它没有损害他人的前提下产生,是无可指责的。孤立的、单独的、不可与别人分享的喜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原因,有生理原因、心理原因、法律原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精神境界等等原因。例如:有的人因自己所得的喜,如果与别人分享就不安全;有的相恋的情人,他们心心相印的特殊的喜,别人是无法分享;或有的人的体能、技能、精神境界达到登峰造极的状况,这种状况是别人无法分享的;有些是当事人激动的喜悦,其他人却是激动地担心;如此等等。如果当你知道了这些喜,就产生妒忌,这是不应该的,这种妒忌对自己也是无益的。如果因妒忌而出手害人,这一定是罪过。犯下罪过,通常是会有报应的。而现实中,却有不少人做这样的蠢事。相反,去祝福这种喜,成全这种喜,会使人得到好感。否则,就会使自己失去亲情、友谊,为自己可能带来悲,留下隐患。见到亲人、朋友、其他的人有喜事,会高兴的人,才可亲近,相反,不高兴、妒忌的人,应迅速疏远。不然的话,可能无法回避悲剧了。如果身边都是充满妒忌、不高兴的人,悲剧的发生已是迟早的事了。结善缘、离恶缘,是迎喜避悲的人际关系方面的保障,也是使恶人减少机会做坏事,并自检、自修的有效途径。大家都能这样,社会的喜事会增加,悲剧会减少。

现实中的喜更多地表现为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系的、可传播、传染的、连锁反应的,不少是可以分享的。喜的传递、传播过程出现层次等级。有的在传播中逐级放大、加强,甚至趋向无限。有的则逐级减弱,趋向于零。尤其是在现代的通讯工具、传媒的作用下,喜与悲的传播速度、范围、持续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大。喜讯、喜报、报喜等,可瞬间传遍世界,加上集团的策划、政治家的造势、传媒内在和外在的动力……,人们对喜的观念,从传统的方式走向现代,有的甚至在五花八门的声、像中欢喜若狂,忘记了自己。这样,既使人对喜有充分的信息、资料、感受、参考、思考,并促使人们拷打着自己的灵魂;另一面,又有可能会使喜产生了异化,产生幻觉喜而不能自拔。这又回归到对喜的审美问题。喜的分享,是真实的分享还是幻觉分享,如果是真的,是停留在什么层面、什么范围上的分享?可在“两个瞬间”之后,很冷静地想一想。

其实,喜的分享已在人的生命本能中有充分的表现。同时,也更符合人类的社会属性。人类的每个成员都具有承前启后的属性,都是情感和利益的共同体。(当大灾难发生时,更易看清楚这点)。人无论从生理、或基因层面,到与人有关的天然物质系统和人为物质系统,到精神、文化层面,都表现出承前启后的特性。而且在事实上和理念里都体现出对喜的分享。这是纵向线上的喜的分享。在横向面上,每代人的产品、教育、文化、艺术、服务、规范、知识、技能、科技等等所带给人类的喜,都或多或少地处在分享状态中。从家庭到民族、国家都有所体现。当社会进入通讯、交通、教育、传媒等较发达时期,喜的分享程度迅速提高,并越来越明显。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时间不可能处于完全孤立、与世隔绝的状态,而是或多或少地处于喜的分享之中。纵横向喜的分享,可以反映在四十二维时空的动态结构之中。这都证明:类本质的喜,是分享的喜。对很多人来讲,完全离群,孤独地存在,从事实上到感觉里,都是不安全,需要群体生活带来的安全感,并因安全而得喜。而群体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的分享。慈善事业,明显具有使人离悲而分享喜的特点。道理虽然是这样,现实中的人,不是所有人能认可这道理,认可的人,也不一定能做得到,甚至有的人,利用公权,将分享的喜独占,必定不得人心。能一生坚信类本质的喜、喜的分享的理念的,并躬行的人,可成就出伟大的人格。只有尽可能带给更多人的喜的人,才会享受到无上的喜。这也应是无数一生求喜的人应感悟这喜的辩证法。这是从个人的小喜提升到本质的大喜。从简单的物欲升华到无限的、崇高的精神大喜;从施小恩小惠带给人们无关痛痒的小喜,到立大志、许大愿,以苍生之喜为喜;从小主体、小感觉的喜到感受人类大主体的喜。这过程既是带给很多人的喜,也是将自己塑造成能体验到大喜的人,并实际上体验到大喜、无上之喜。常言道:福大量大。或者说,量大福大,就是这个意思。

主体有喜感,正常情况下,必定有引起主体产生喜的客体。引起主体产生喜的客体,可以是主体内自生,也可以是主体外的事物引起,这引起喜的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或两者兼有的。这三者引起的喜,主体可以将其相互参照、对比,从而提高对喜的审美能力、境界。如果出现有引起喜的客体的作用,而没有喜感,或没有引起喜感的客体,而无端而喜,甚至傻痴痴地笑,这已经是出问题了,是不正常,是生理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或是主客体之间存在着障碍?还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要问过为什么。有问题,就应想办法迅速解决问题。不然到了积重难返时,就是悲剧。

喜的表情多表现为笑。但有的人只是内心笑,而脸上没有笑的表现。正常情况下,有人遇喜事,会喜形于色。但有人却是皮笑肉不笑,是有不可告人的东西?到底是喜是悲都难以分清,还是脸部肌肉有病,傍人又不好意思去问,怎办?这只能靠平时的基本定性判断,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傍人认为是莫名其妙的笑,如果笑的人是正常的人,一定有产生笑的原因、理由。偶然神经质地笑,这属于例外,但这类情况,在高智商、精练的人群中是极少见到的。

从类本质、社会本质的层面上看待喜,喜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主体的内在力量对主体内的客体形式和主体外的客体基本征服、甚至是彻底征服,是主体充分自信地把握客体的表现。美学上类本质的“笑”,表现在艺术、文化、科学、技术、政治、道德、经济、社会现象、历史进程中等等力量时,往往是以正常的尺度和审美标准去衡量客体,此时客体如果是偏离了这尺度和标准,这时,客体往往是比主体低级、卑下的东西,所以“笑”。这时主体在把握客体的同时,常表现出毫不留情地、非常深刻地揭露客体的错误、虚伪、偏离,从而主体产生喜,表现出“笑”,并力图使这“笑”作为一种力量存在,继续起纠偏纠错的作用。这种“笑”明显具有四十二维时空的特点,对过去正确、正义的传承,又在现时、现实的发挥,并指向未来。

有了以上的认识,下面就谈喜剧。

喜剧是人类有了喜的感情之后的产物,或者说,喜剧是在喜的感情基础上,并以此作为必要的前提下的产物。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

喜剧的出现,表明了生命在发展到人性具足的基础上,向前提高,掌握了人性的唤起和到了人性精确表达的阶段。而美学对喜、喜剧性、喜剧的研究,则将对人性的认识进入最高层次的理性归纳、总结,并得出正确的理念和规律。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

人们通常将喜剧与悲剧正相对。其实,我认为,喜剧还可以与正剧、美剧从另一角度相对,相呼应、相对照。而喜剧发展到今天,“喜剧”这概念的含义,已远非是一个剧种,还有在艺术上很多的形式和内容并与现实社会上很多形式和内容相关。按照以上所述,人们会对戏剧、艺术及相关内容有更完整的理解和认识。

艺术的喜剧,“一般以讽刺或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主要内容。喜剧的构成依靠夸张的手法、技巧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划,并以此引人发出不同含意的笑。由于描写的对象和手法的差别,喜剧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闹剧等式样。”(引自1979年版《辞海》)

喜剧也可以划分为否定性喜剧与肯定性喜剧。两者都能引起人们的喜感。前者如滑稽讽刺剧等,是审美主体矛盾、冲突和具有喜剧性格中发现、发展对象的不合理、荒谬、卑微、假丑恶等。主体感受到真善美的优越和自身的优势、优胜,而产生出轻蔑、自强、自信、自豪、胜利等或其中一项或多项或混合的感觉。而肯定性的喜剧,则因幽默、诙谐所产生的喜感,是审美主体在可笑的对像中,发现了美,这种美是合目的性的,这时,产生荒谬感、惊异、同情、愉快等其中一项或多项或混合的感觉。

当滑稽作为美学范畴时,又可被称为喜、喜剧、喜剧性,表现在艺术中的典型形态就有喜剧、相声、漫画、脱口秀等。喜剧性是这些艺术形态的要素,也是其它艺术形态里也间中出现的因素。人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的喜与现实的喜是有区别的。艺术的喜比现实的喜往往给人有一种距离感,并以折射的效果出现。百千万年来,绝大多数人苦苦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盼望喜悦的结果,而总体上一直未果,而悲惨的事实,接连发生,而艺术却可以瞬间唤起人们的喜乐,以填补了人生梦想里的空虚。现实中产生喜的美感,大多数情况是能引起人直接产生喜感、美感的客体;而艺术的喜剧,很多是用滑稽、荒诞、缺陷、戏谑、揶揄等等具有丑、假、恶的特质的角色、内容,使人与之对比,形成鲜明的落差,而产生优越感、高尚感、智慧感等等,而即生喜悦、发笑,通过这样的转弯、折射而取得了美感。这也反映出喜剧艺术的一个重要价值。

喜剧性存在于或显或隐的现实中,并在私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艺术中体现出来。它往往是由特定的矛盾冲突的事物或人物性格以及相关因素酿成出人意外的、偶然、乖讹、夸张、唐突、荒诞等事情,使人发笑、深思、惊讶、顿悟等,并反映出事态发展的效果、结局。也会引起人们严肃、思考,以至能掌握到事物的本质,以促使人们对什么采取肯定、赞扬的态度,对什么应给予否定、戏弄的态度,从而达到产生喜感、笑的效果。目前的美学书对喜剧性的研究,忽略了主体的气场与客体的气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的探讨。我所提出的“两个瞬间”等等就是与喜、喜剧性、喜剧的气场有关。

喜剧性的性格是明显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性格,并可产生喜剧情节。它充分反映在主体内在、主体与客体的或显或隐的矛盾运动中。并表现在:人的生理系统、心理系统内部,和这内部与外在的物质系统、社会和文化系统等之间的矛盾内在品质、思想、言行与环境、客观规律之间的冲突等等。如果要将这些具体细分,就有数之不尽的显与隐的因子,例如:有意识与潜意识、下意识;理想与现实;目的与能力;形式与内容;祈盼与结果;动机与动机之间;行为与行为之中;现象与实质等等。这些时显时隐,或显或隐的对立与统一都在喜剧性的具体事情、人物中出现,令人产生讪笑、顿足、开窍、惊愕、神奇、觉醒等,该肯定或否定,该保留或放弃或扬弃,都有提示了。鲁迅曾说过:“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给人看。”(引自《鲁迅全集》第一卷,第193页),人们去掉无价值的东西后,既可让有价值的东西有更多的存在空间,又不会再被无价值的东西扰乱视线和思维。

喜、喜剧性还包含一些基本概念,如:滑稽、幽默、讽刺、荒诞等。这里选些来解释一下,以强化对喜、喜剧性的理解(也可以节约大家查字、辞典的时间):

“滑稽”这概念,除了是美学名词外,还有其它的解释,例如是古代的流酒器等。从美学的角度理解:滑稽从日常生活到文化、艺术都有滑稽的因素,“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嘲笑和插科打浑之中,揭露自相矛盾的地方,从而达到批评和讽刺的目的。‘东施效颦’,丑而不自知其丑,反以美自炫,戏曲杂技中的小丑,常将小事作大事,又视大事如儿戏。嬉喜诙谐,游戏人间,以及象堂吉诃德那样,把幻想当现实,妄图复活死去的骑士制度,受揶揄和作弄。凡此,都是滑稽。”(引自1979年版《辞海》)

幽默,是指:通过影射、讽喻、双关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同情理之处。(引自同上)

讽刺的含意:①以含蓄的语言讽刺人。②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自感是站在正义立场的激进的作家、艺术家,常应用这种手法来揭露生活中的消极落后以至腐朽、逆历史潮流的事物,突出矛盾冲突所在或可笑之处,使这些事物或人物无可隐藏,但对自己内部的人、朋友、争取对象的缺点的讽刺,与对待敌人的讽刺,常常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

荒诞,与荒唐的意思相同,是指虚妄不可信。

对喜剧的划分,《辞海》(同上)的表述很有参考价值,现摘录如下:

“欧洲最早的喜剧作品是古代希腊喜剧,代表作家有阿里斯托芬等;十六、十七世纪以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为代表,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十八世纪意大利的哥尔多尼和法国的博马舍等开始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喜剧阶段;十九世纪俄国的果戈里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剧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中国的戏曲中描写喜剧性矛盾的优秀作品,大都在讽刺反面形象的同时,歌颂正面主人公的勇敢和机智,具有鲜明的民主和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喜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其内容和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

我认为,从美学的角度去划分喜剧,可以这样分法:

原始主义的喜剧、后原始主义的喜剧、古典主义喜剧、后古典主义喜剧、现代主义喜剧、后现代主义喜剧、感悟主义喜剧、后感悟主义喜剧、和谐主义喜剧、后和谐主义喜剧、天人合一主义喜剧、后天人合一主义喜剧。我认为喜剧的发展,其中的一个趋势,会与美剧溶合发展。因为美剧可以产生美感,并通过美感同样可以使人生喜。

卓别林说得好:“智力愈发达,喜剧就愈成功。未开化的人很少有幽默感。”智力发达,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这两大因素,都反映出人的本体与外在客体的相互运动,从刚有人性具足的喜向着天人合一的喜前进。在这过程中,衡量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制度是否先进的尺度是:大多数人的喜是否增多,或多数人的悲是否减少。

身心修炼,学习知识、文化、技能、提高生活水平等等是使生命常喜的自身的保证;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主、法治,正确的价值观念被人们接受和按此行事等等,是人们的喜的外在保障。

从美学意义上说,整个人类的历史以及每个人的历史,是追求喜、喜感和减少、避免悲、悲感的历史。整个生命的发展史最高的终极目标,就是从只是活着走向共同分享真、善、美的喜、离苦得乐的喜,实现天人合一的大喜。

人生的感悟、顿悟,可以是很多,但最根本一条应该是:将人生的喜事最大化,将人生的悲剧最小化,追求实现众生可分享的类本质的喜。

有能力求喜得喜,所得的喜,合乎人类的道义,而又不伤自己的身心,不但是懂得现实的喜,还懂得文化艺术的喜,并善于减少、避免悲、悲情,还常可以与人们分享喜而更喜,从本能求喜发展到追求类本质的喜,以此为荣,作为一生的追求,能这样,可以称得上懂喜了,得喜了。



875、用喜的理念和心情,激活人们的道德细胞,世界将更美好。



876、岩画、坡芽歌书、文字、汉字、汉字的书法、狂草、狂草时喜的气场,这里有一条人类文化发展的线路,喜的气场不断扩大。

(待续)

作者:yankuaizi艺术鉴赏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标签:  美学心得 罗国正,




相关主题
[原创]美学心得(第四十九集) 罗国正 美丽沙龙 2011-7-21 周四, 13:48
[原创]美学心得(第三十一集) 罗国正 春秋茶馆 2011-1-10 周一, 17:52
[原创]美学心得(第二十九集) 罗国正 美丽沙龙 2010-12-27 周一, 16:29
[原创]美学心得(第八十六集) 罗国正 艺术鉴赏 2012-5-23 周三, 17:38
[原创]美学心得(第八十二集) 罗国正 小草乐园 2012-4-23 周一, 15:21
[原创]美学心得(第七十四集) 罗国正 小草乐园 2012-3-21 周三, 15:29
[原创]美学心得(第七十六集) 罗国正 艺术鉴赏 2012-3-21 周三, 15:08
[原创]美学心得(第六十五集) 罗国正 艺术鉴赏 2012-2-18 周六, 22:18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yankuaizi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 [原创]美学心得(第三十九集) 罗国正 -- yankuaizi - (21585 Byte) 2011-3-18 周五, 18:29 (2375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 艺术鉴赏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