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转帖] 90年代的往事:苏南衰落与浙商崛起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 90年代的往事:苏南衰落与浙商崛起   
顾非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准将

头衔: 海归准将
声望: 学员

加入时间: 2005/01/20
文章: 748
来自: USA
海归分: 168956





文章标题: [转帖] 90年代的往事:苏南衰落与浙商崛起 (1670 reads)      时间: 2006-4-10 周一, 16:40   

作者:顾非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每天我都在思考,为什么我会到现在的地步,昨天我还在一个地方,原以为自己会永远住下去,但是现在我却住在一个甚至是几个月前也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除了旅游以外÷没有任何可能到达的地方,但是现在当我卧在这个现在已经很熟悉(熟悉得简直和自己家一样)的城市里,我觉得人生真是无常,世间的很多事情,真是有人所不可言表之感觉。

   人,如同一个小浮萍,随着大浪飘来飘去,永不停息,直到达到人生的最终点,尔后消失在无影的世界中。

   这种状态,过去不存在,将来或许是一种常态。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开始漂流的第一代来说,承受的压力是前所未有,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我们是第一代。以后的人会适应这样的生活,他们的压力就会变得比较小。

   从固定到变动,我在这里想讲述的就是我自己的经历,和自己对压力由敏感变成麻木的故事。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因为人是有思维的动物,对我来说,很多的是对自己的经历的思考,其中我们未来将向何处去,是很重要的一个主题。经济是关系到未来的主要话题,所以我思考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经济的走向。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发表在经济论坛,而不是什么文学性质的分类论坛的主要原因。

   愿大家和我一样,承受这个变动社会的压力,不绝望,也不乐观,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因为我们是中国历史上承受精神和外在环境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

   心中唯一的祝愿,就是我们的子孙不要象我们一样承受这么巨大的压力。

  现在我开是讲述我自己的故事。

  当然这个故事要从六年前讲起……

  2000年的3月份,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我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通过了,考分是63分,如果这个分数发生在我小学时期,我绝对会收到人生最大的压力,但是在那时候,我最大的感觉是欣喜;另外一个事情是我所在的城市发生了几乎是全民上街的一次骚动,原因很简单,一个和zf有挂钩的商业企业倒闭了,它向全市几乎所有的市民借了钱,因为zf没有钱,老百姓只好上街,全城都是人们,路边全是警察,排成一条线,有的警察还是从南京调来,有的人甚至还卧轨,导致铁路中断了十多个小时。

  苏南模式破灭了,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当时的局面,而在此之前,苏南的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之中。经济学家要么是笨蛋,要么是骗子,因为他们一直在告诉人们:全国人民都要到苏南来购买商品,苏南的商品是全国最有竞争力的,农民会不断地变成市民,经济会一直这么走下去,直到我们的社会变成和发达国家一样,现代化虽然不是很容易达到,也不是指日可待,却是未来几十年的一个可信的前景,无需怀疑,无需争议,因为这是真理。

  

  但是,现在这种模式变化了。苏南突然变了,变成了一个失败的地区:一个又一个企业失去了人影,杂草开始出现在昔日厂房里,本来成为工人的农民现在又回到了田地中,又开始成为农民;因为苏南模式,以前贫穷的农民变成了90年代的工人,在二十一世纪的最后几年之内,他们又回到了田地里,变成了几乎和原来一摸一样的农民。

   在这些人中间,有一个人经历了同样苦痛的变化。这个人是我父亲,当时他54岁,从1994年起,他成了一家乡镇企业的厂长,尔后的改制大潮中,在1994年,他又成为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成为原先他所痛恨的人——资本家。

   所以我怀疑,他对资本主义的痛恨是假的,可是他在我小时候却很真诚地对我灌输共产主义理想,而且还很热烈地研究这一制度的可贵性。

   但是他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当听说可以用贷款买下原先的工厂的时候,他又毫不犹豫,马上找人找朋友,很快贷到了50万元,成了私营老板。在完成这一转变中,他没有任何的内疚,也没有任何的担心,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因为苏南人似乎是很少讲什么政治理想的。他也不例外。

  我父亲是个企业经营的大师:1995年,我父亲就偿还了花费的50万元,没有债务,他变得充满自信。世界的大门已经向他敞开。“你们以后会经常想到我的,因为是我给你们创下了这么大一份产业。”讲到这句话的时候,他有些花白的头发颤抖着,而且他胡子也在发抖,眼睛里泪花闪烁,看着我们兄弟两个:我和比我小 11岁的弟弟。

   现在我经常在思考:浙江÷上海现在的房价如此之高,难道是正常的吗?难道在一种经济模式下,出现了绝大多数老百姓买不起房子的现象,这种经济模式还能够存在吗?

   我父亲工厂的失败和这种现象有关。

   在1994年,在看县电视台节目的时候。突然我父亲大声地喊了出来:“这么贵啊!”当时我们县一个市场开盘,1500元一平方米,当时我父亲的工资是500块一个月,而且因为是副厂长,工人的工资大约还不到300块。

   很快县里房子的价格开始上涨,从大约是600元一平方米,上涨到了800多元一平方米。但这已经是1995年的事情了。

  

  1995年,我父亲充满自信。

  原先他贷来50万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担心,曾经一个阶段,他整夜和我妈妈在商议,讨论着盘下工厂的事情,他们争议的一个焦点是,能不能还得起,因为工厂当时大约有200个员工,工资支付的压力很大,而且产品也不是很先进,虽然可以销售地出去,但是很吃力,每年几乎没有盈利。如果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要偿还 50万元,几乎是天方夜谭。

   但是他没有想到,原来工厂变成私营以后,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利润空间,他甚至把自己工厂的业务开拓到了甘肃天水这么遥远的地方,正在读高中的我,成了他的助手,既可以开拓我的眼界,也可以较少成本,因为我不要工资。

   现在我还记得甘肃秃头的群山,和达到天水时的惊异,它是一个充满绿色的城市,当然在城市之外。一点也和铁路沿线的地区不同。

   工厂很忙,利润在在不断增加。周围的企业也都是这样,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有些经济学家说原先苏南模式下的企业是“坐商”,但是我和我家周围的企业不是,我们真正是跑遍全中国的一群人。

  

另外一个新闻成了县里的重要话题。一个事件之所以成为话题,应该具备两个特点:具有相当的娱乐性;还要具有和生活的贴近性。

   这个新闻两个特点都有,所以成为新闻,而且成为人们的话题。

   我们县的北部,有三个乡镇,被称为是县里的“金三角”,那里几乎家家开工厂,做的是灯具,还有眼镜。因为工厂多,所以成了经济的中心,也成了县里姑娘们嫁人的首选地,用句现在的话来说,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人有钱了,总是需要有一个东西来证明他是与众不同的。比如说现在有的老板喜欢坐宝马,其实宝马和一般的车坐的感觉是一样,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人们喜欢享受与众不同的感觉,所以在一个人心不是很成熟,但是经济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奢侈品的销售是永远不会没有市场。

  现在人们喜欢的是汽车,因为汽车可以使人们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在90年代的苏南。有钱的人们关注的不是汽车,原因有两个:当时的电影和传播媒体上还没有汽车品牌的概念,私家汽车,即使对当时的很多富人来说,也是很遥远的;第二,现在会开汽车的人很多,会修理的人也很多,而在当时,很稀少,是很高档的技术工种,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想象再去学这么复杂的一个东西。

   对于很多刚刚从田地里爬出来的人们,别墅是很重要的一个选择。因为使用它不需要任何技巧,也有助于人们克服那种对机械的不信任感。

  

   苏南很不幸,但是也很幸运。不幸的是,它没有办法逃脱一个规律:当一个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时候,人们的头脑是容易发热的;幸运的是,从此以后,人们会多少产生警觉,变得理性。

   在90年代中期的苏南,是不理性的。

   我要说的这个新闻,就是人们头脑不理性的一个例子。÷

   这位预制站长或许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却是一个很容易发现开始富裕起来的人们对别墅有狂热的人群中的一个,因为他的产业太接近房地产业了。

   所以他干了,从当时还懵懂无知的政府手里批了一块地。在一个乡镇开始建造别墅,一共造了300套,当然绝大部分是贷款。

   周围的人们关注着,看着这个当时还比较疯狂的人。但是很快他们理解了,而且还恍然大悟:这就是时髦啊!

   当时,苏南地区家家都有二层左右的楼房,这种楼房有个缺陷:它们是农民们自己盖的;而别墅,却是别人为他们盖的。既不习惯为别人服务,也不习惯别人为自己服务的苏南农民们,开始发现别人为自己服务的尊荣。

   当然这种尊荣也并非没有现实的考虑:住上了别墅以后,自己的形象会大大提高,显示了和别人的不同,和官员说话也有底气了,至少孩子娶老婆要容易很多。

   一百万一套,几乎是当时工人工资的300多倍。

   但是没有人怀疑,因为要的就是与众不同。

   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他,提出要购买。这位站长惊呆了:原来世界上钱这么好挣啊!现在问题变化了:不是怕别墅卖不出,而是愁别墅建得这么少,上门来的都是附近几个镇的熟人,一点也不好心偏的,否则太容易得罪人了。

   于是他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在县报上宣布,谁也别私下来找,到开盘的时候,大家带钱来,后面则是醒目的一条:本公司不要转帐支票,只收现金。

   开盘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到银行取钱的人也越来越多,最火爆的一幕终于出现了:在开盘那一天的早上,各个银行里都有提款的人,而且他们没有预约,都在吵吵闹闹地要提一百万。

   挤兑现象出现了,从南京,运钞车紧急运来了人们急需的钞票。在别墅的收款处,挤满了提着大袋小袋的人们,要想想,当时一百块的现钞还不流行,基本上是10元一张,这要装多少张啊。

   收钱的也很苦,最后只能用尺来量厚度。300个家庭住上了别墅,3个亿落入了这位站长的口袋。

   与众不同的收款方式差点带来了挤兑,连警察也出动了,县÷市领导也惊动了,自然要有人来负责。于是这位前站长被拘留了,原因是扰乱社会主义金融秩序,我学刑法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个罪名,照理说,是应该判刑的。

   可是这位站长只是被拘留了15天,尔后被释放了。我想,他当时在看守所里,应该也是笑着度过的吧。

   但是他的结局却是个悲剧。

   2005年6月,我到广州出差,在走之前,坐出租车到广州城里转了一圈,在珠江边上,看到了一座大楼,圆圆的,已经结顶,却没有覆盖上外幕墙,一层层地长满了草,还有小树,远远望去,象一个空中花园。

   司机说,这是一个江苏老板留下的烂尾楼,楼结顶了,这个老板却从楼顶跳了下去,已经10年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的楼盘。但是我知道,他后来嫌我们县水太浅了,所以到广州去了,楼还没造好,资金紧张,跳楼自尽了。

   我叫司机停下车,走出车门,仰头看去,只见在楼的顶上,一颗树长得郁郁葱葱,在周围的闹市中,显得很凄凉。在我心里,只有一句诗在心里徘徊:“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苏南人的自信在增长,一个个神话在流传。其中最出色的一个是:我们县有一个人,居住在国外,回国探亲的时候,买了几双皮鞋,准备送给家乡的人,回家亲人们一看,居然是我们县里出口的。

   自信增长的同时,房地产的狂热也在增长:政府的各个局几乎都办了房地产公司,很多建筑队也办了,甚至一些生产型企业也办了。最为出格的是一个美籍我们县人,回国也办了一个房地产公司,名字叫做伯威公司,伯威是他的名字,姓什么我忘记了。

   现在很多经济学家说苏南模式是以集体经济为主,因此,有政企不分的毛病,但是我觉得不是。

   因为,在当时,这种现象固然存在,可是在市场上唱主角的,还是民营企业。而且在94年÷95年,集体经济的改制已经结束,剩余的也在进行中。

   经济学家们忽视的是,民营经济第一次出现后的盲目性和疯狂性。

  

   我觉得,苏南模式的失败,不是因为没有发展民营经济,而是政府和社会的不成熟÷不够理性,没有预计到民营经济发展中带来的非理性。

   95年,非理性在进一步发展。住房的价格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是老百姓与日俱增的自豪感,还有媒体,其中包括真正兴起没几年的中央电视台的吹捧。

   但是实际上,老百姓是没有什么钱的,生活水平也并不比其他地方真的要高上太多,估计稍微高一点吧。

   宣传得多了,人们就信了。

   有一天,我父亲回家,告诉我们这么一件事:那一天,有个我爸爸熟悉的绍兴厂长炮上门来,说愿意到我家厂里来,而且仅仅要当个车间主任,我爸爸问了一下,才知道,绍兴集体企业厂长的工资和我们这边差不多。

   第二天,我爸爸见到这个人说,俗话说,“宁为鸡头,勿为牛后。"既然已经是一厂之长了,又何必居人篱下呢?再说车间主任的位置已经没有了。

   这位老兄失望得不得了,一副弃暗从明从不了的样子,这样回家去了。现在估计要笑死了(大概会这么想:妈的,老子当年幸亏没有离开浙江!)

 

  下面要说一下我父亲,他16岁初中没有毕业,60年代初和一批年轻人开始搞起工业来。当时很艰苦,几个人凑了十几块钱,买了几个汽油桶,里面糊上厚厚一层泥,找一个风箱,就是打铁炉;再弄两个拣狗屎的篮子,跑上几十里,到县城唯一的煤炭码头,专门拣一些洒落地上,人家不要的煤块,一般只有大拇指那么大。

   当时没有吃的,他们经常饿得半死。挑了一篮子煤炭回来以后,就给公家修修镰刀,补补犁头,也算是社办企业。

   60年代中期,当时江苏流行乡镇办农具厂,于是他们就一下子变成了大集体企业,我爸爸回家的时候,周围的人经常看到他就喊他是“大工人”。

   后来工厂越来越大,因为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初期的严重产品短缺,工厂在八十年代越来越大,终于有了几十亩的厂房,也有了200多工人。

   多年来,苦难的生活锻炼了我父亲,他不是很不谨慎的人,反而是一个很睿智的人,为人也很开明,很聪明,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很喜欢学习,39岁就是八级工了,因此变成了城市户口。

   他看到人家有人念上大学,就把我带到他的家中,让我向他取经。所以,我认识我们镇在我以前全部的大学生。

   辛勤劳动来致富,是他一向的观点,而且也是他一直对我们兄弟两人谆谆教诲这一点。

   95年,情况在变化。周围一些人,平时很懒散,天天睡觉到八点钟,手头原本也没有什么钱,可是因为前几年,预测到房地产市场的前景,投入了。虽然还照样游手好闲,手头的钱却不断地增加。

   我父亲沉不住气了。他开始对他的过去进行反思。我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坐在我的蚊帐前,一边抽烟,一边隔着蚊帐对我说:“儿子,你有没有发现我老了?好像我现在很不适应这个时代了。”

   可惜的是,我当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当时酷爱地理,天天对着中学世界地图,猛用一种叫做“方格放大法”的方法来画地图。这句话对我来说,什么涟漪也没有引起,我只是觉得怪怪的。

   我还记得,那一天,月亮很圆,月光很好,洒落在我的床头,外面是微微的清风,并不很热。真是一个很好的月夜啊!

   

在这个世界中,其实没有复杂的事情。

   但是很多人善于把事情搞复杂,比如说,在现在社会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搞一些名称很复杂的东西来欺骗人。这些名称中,还夹杂着一些英文。所以很多意志不坚定的人被欺骗了。

   “了解你自己”,是希腊一座山上的石刻。可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够自己了解自己呢?因为不了解,所以容易偏离方向。

   我父亲意志很坚定,但是有一个弱点:自卑。他一直很羡慕大学生,为自己没有机会上大学而痛苦。所以只要有人以大学教授的角色出现,说了一些话,他就奉为真理。

   当时的经济学家还不是有机的。他们确实是诚心诚意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可是他们对现实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象牙塔里的人。

   现在这种现象也不少:法学博士,没有律师经历就做法官;mba根本没有真正的企业管理经验,就去指挥一个大企业……

   自卑的我父亲,却相信:时代已经改变了。全国人民都要到苏南来购买商品,苏南的商品是全国最有竞争力的,农民会不断地变成市民,所以房地产业肯定是会永远火红的。

   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是不知道的。真正知道真理的人,应该是经历了很多,同时博览群书的人。

   当时那些大学教授不是,现在很多大学教授也不是。这一道理是我在读了硕士研究生以后,看到了那些知名的教授,并且知道他们其实很不懂他们的专业以后,才知道的。

   因为他们很善于构筑一个模型,但是在这些模型中,有很多现象没有被考虑,只有经历很多的人,才知道这些现象,没有什么实际经历的大学教授怎么能知道呢?

   可是这些人却很喜欢发表意见,而且很多人会相信。实际上,世界上的真理,往往是很简单的。

   这一切,我父亲怎么知道呢?他只知道:那些人是教他所羡慕的那类人的老师!

   所以他决心改变。

 

   他的选择和很多现在的人们一样:炒楼盘。

   我父亲是很实际的人,他担心的是,自己财富的增长不能赶上时代,所以他决心改变自己,适应这个时代。

   当时,他并没有什么很强的实力。既然楼市里,做一个房地产商的可能性已经渐渐消失,所以他作出了和现在很多温州人一样的选择。

   几乎在同时,周围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小型的老板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他发现了银行体系的一个漏洞:一项资产可以多重抵押,比如说在农业银行可以作抵押,另外一家银行又可以作质押等等。从中间,他可以贷到几乎是工厂资产一倍半的款子。

   在前几年,很多人炒楼盘的时候,也用的是同一手法,只是后来很多银行发现了之后,才不动声色地堵死了这个漏洞。

   所以我父亲是很聪明的。只是后来证明,这种聪明害惨了他。

 

   在我家的后门口,有一棵法国梧桐树,这是我在7岁的时候亲手种下的,现在已经很粗壮了。树的下面,是一口井,旁边是一丛剑麻,现在也很茂盛了。

   夏天树上很容易生虫,虫身上长毛,这种毛要是落下来,人的身上会很痒,到处全是小疙瘩。所以夏天,我是不去树下的。

   但是我家并没有把这棵树锯掉,因为我们全家都很爱树,哪怕是一棵很让人讨厌的树。我亲手种的树超过了100棵。

   但是在春天,树下却是很好的,这时候还没有虫。

   95年的春天,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很美好啊!树叶子是那么的绿,阳光是那么的明媚,空气中弥漫的全是香味,一半是真的香,一般是因为我们家的心情很轻松。

   虽然当时很快要高考了,我还是很轻松,因为我是全校文科第一,考上大学问题不大。我父亲也很兴奋,虽然他自己不是大学生,可是却将成为大学生的父亲,而且很可能是两个大学生的父亲。

   有一天,我父亲÷我还有我的小弟弟三个人来到树下,好像先在井盖上坐了一会儿。

   我父亲的兴致突然来了,他把我们拉到树下。从口袋里掏出钥匙,对我们说:“来,给你们划条线。”

   我们两个人贴着树站着,父亲又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卷尺,给我们丈量。他是做机械的,身上总是带着这东西。

   我还记得当时我是1米72,我弟弟是1米43。他在树上划了两条痕迹,写上1.72和1.43。

   因为是法国梧桐树,树皮很容易脱落,所以写起来很艰难,字有点歪歪扭扭。这一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

   妈妈在家里叫了起来,喊我们吃晚饭。我父亲很悄悄地对我们说:“不要对你妈妈说啊!”

   苏南的天空,近夏天的傍晚,西天边通常是血红血红的。我父亲这时候,突然昂头向天,自言自语:“如果你们将来成了名人,这棵树也就成名了,我也就沾你们的光,被人记住了。”我环顾四周,看到东天是墨蓝墨蓝的,西边是血红的,天空的颜色很艳丽。

   他们走了,我留下,揭开井盖,看到在水中,一个半边血红的脸。

  

   我现在在想,我父亲那时候是什么心情呢?是充满希望,还是心怀犹豫,却又不得不上?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没有预料到,后果会这么严重。

   狂热席卷了苏南,我们县自然也不例外。

   房价节节向上,在96年上半年,终于到了离市中心近一点的房子要1500元一平方。

   并不是所有的人是狂热的。这个人是浙江富阳人,自己办了一个小厂,一直在给我家厂里做配套,为人也很老实。

   有一次,他押送了一车货过来,就开始劝告我父亲,意思是现在房价已经到了很离谱的地步了,应该考虑收手了。

   我父亲一直是很善于听人家意见的。可是这次却没有:“我问过了,现在我们县一年才造60万平方米房子,县里有70多万人,一个人一平方也不够,不用担心的。”

   这个人走了。

   他当时真是为我们好,也很诚心诚意地想我父亲收手。

   后来,这个人成了我们家企业的毁灭者。当企业陷于最困难的境地的时候,他给了最后一击。

   现在我们家里人一点也不怨恨他。因为,大家都是做企业的,你不欠我,我不欠你,就算我们家厂毁在他的手里,那只是我们无能,不是他的问题,这是做生意最基本的道理。

  在90年代的时候,很多浙江小企业在为苏南企业做配套,真正的大企业并不多。谁会想得到,当苏南企业因为种种原因自杀之后,这些毫不起眼的企业会占据苏南企业的市场呢?

   人生中最危险的敌人,不是什么在大街上的陌生人,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因为他们对我们最了解,也最容易伤害我们。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容易和谈得来的陌生人谈出知心话,而对周围的人却再三保守秘密的原因吧?

   到那时候,苏南人从最初的筚路蓝缕,到大中小企业纷纷涌现,已经经历了近30年了。三十年创业的艰辛,真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

   可是,因为创业的艰辛,当时的苏南人也滋生了过于自信的情绪。

   他们认为,在中国,没有一群农民可以和他们竞争,因为其余的人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更不懂经营。

   这些或许是事实,但是他们忘记了,因为当时体制的严重限制,他们创业的时候,是从无到有。他们辛辛苦苦花费了很长时间,在体制中打开了个缺口,别的搭顺路车的人却可以从这个缺口一穿而过。

   对竞争对手的低估,是苏南模式失败很重要的原因。

   浙江就是苏南的竞争对手,当时义乌已经搞了小商品市场,苏南人对此嗤之以鼻:在一个没有空运÷没有河运÷没有任何交通和地理优势的地区,居然能办一个商品交易市场?

   可是苏南人想错了,浙江人是绝大部分苏南企业的终结者。

   浙江人÷特别是温州人在苏南的出现,很早很早,我记得最早的时候,应该可以从挑着担子,走家穿户,用糖换鸡毛开始。

   有的时候,我母亲看到他们,也会叫住他们,给他们一碗饭吃,这些人很奇怪,一点菜也不吃,居然能够稀里哗啦地几口,就吃完了很满很满的一大碗饭。

   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菜,他们说,家里田太少,吃不饱,所以到外面混口饭吃,有白饭吃就不错了,实在不需要什么菜。

  后来这些人消失了,走村穿户的变成了一些自称(或许真的是)安徽的人,当然,他们干的事情不一样。

   这些人有的重新在浙江出现,有的则出现在我们县的市场里,变成了一些老板,不过并不象现在这么受人欢迎,也没有这么拥有“浙商”这个统一的称号。

   就苏南来说,它是一个包容的地区。这一点,古已有之。

   我们县企业的市场在被侵蚀,但人们对此不在乎。因为房价在上涨,得到的远远大于失去的。

   后来者和新来者竞争的时候,后来者永远是吃亏的,因为人们有一个定势。所以,需要后来者采取一些不同寻常的措施。

   市面上开始出现一些形状和我们县的产品一样,但其实不一样的皮鞋。人们买了以后,一周不到,这些鞋就会原形毕露。

   苏南的皮鞋大县现在成了外来皮鞋(当然,有些并不是皮的)的销售地。

  

   现在我们固然可以指责浙江人,特别是温州人的不守规矩。但是我想,苏南人也应该反思,为什么我们会失去市场呢?

   苏南,特别是我们县皮鞋业的一个缺陷,在于没有品牌。有人形容说温州是个“家家开厂,户户点火”的地方,如果以此来形容当时的苏南,一点也不为过。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苏南模式的特点在于集体经济,这一点我并不认可。但是不可否认,集体经济对苏南的企业有很强的影响力。很多苏南的私营企业主,有些是集体企业里的员工出来,自己办厂;有些则是由改制转来。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很多苏南企业坚信的原则。商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如果现在时光倒转,具有我们现在这样思想的人,回到90年代初的苏南,去询问那些还在鼎盛期的苏南大大小小的企业主,为什么不树立自己的品牌。“品牌有什么用?”这恐怕是他们的第一反应。

   是啊,品牌有什么用呢?

   苏南的皮鞋行业,很多源于集体企业,对于某种皮鞋的工艺,制作材料,有着自己的一套规矩。虽然企业众多,但是只要说出一种皮鞋的编号,谁都知道是什么样子。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品牌呢?

   现在我们回想往事,在10多年前,什么品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飞跃牌电视机、蝴蝶牌缝纫机、“长城电扇、电扇长城”、永久牌自行车,还是苏州产的香雪海电冰箱?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没有了。

  为什么没有了?因为品牌是用来标志复杂产品的。就现在而言,比如说大米,什么品牌最好,没有人知道,因为大米不复杂,品牌对消费者的意义不大。遵守标准的苏南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有一群人生产的产品,不是某种类型,居然打着某种类型的称号,而且看上去一样。

   对于同类产品,买贱不买贵,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这是经济学的普遍规律,但是不是所有的劣币都能驱逐良币,这时候,只要良币通过某种办法,把自己和劣币划分开来。如果苏南人足够精明,打出品牌,虽然不断受伪造产品的冲击,或许还能维持下去。

   不幸的是,他们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造起了假货。

   很多苏南人或许会不承认自己也造过假货,或许可以把责任全部推给当时的浙江人,特别是温州人。但是我还是要说,当年很多苏南人确实是造过假货,只不过,当时很多假货的经销商是浙江人,所以造成了假货全部是浙江人造的假象。

   当时,我表兄高中考大学没有考上,去学了皮鞋手艺。在我们隔壁村里一户作坊里做。皮鞋行业原本是个好行业,好的鞋匠,一年可以拿到5000块,比在机械工厂工作的要多。

   但是在95年,我们县的皮鞋行业出现了亏损,到过年了,他的工资发不出了。

   家里经济很困难,就指望他一个人工资过年。结果他跑来我们家借钱。

   “以后怎么办?”我问他。“不知道。”他一向沉默寡言,这次他回答起来,犹如来自地狱的声音。

   96年,过年以后不久,他离开了那家作坊。为什么离开?他回答是:“太缺德了,现在厂里造的全部是假货,根本没法穿。”

   我表兄转行了,学起了修车。我表兄可以转行,可是苏南的皮鞋行业却不行,他们没有把自己和劣质皮鞋划分开来,又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泯灭良心,等待他们中大部分的,只有灭亡。

   充满自信的苏南人,这时候突然发现,他们并非无懈可击,他们身上有致命的弱点。当他们的竞争对手袭击他们的弱点时,他们居然连还手的能力也没有。

   他们张皇,他们无奈,他们不断地指责对手缺乏道德。可是在一个已经失去诚信的市场中,道德方面的指责有什么用呢?真正的对抗措施是还击,是弥补自己的弱点。可是,他们中间绝大部分人没有,他们开始怨天尤人,有的背弃了自己原先的理念,走向沉沦。

   坚持自己理念的,并且成功地反击的寥寥无几,但是现在他们熬过了冬天,成为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巨人级的企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苏南虽然中小企业不多,但是却有很多巨人级,甚至销售额超过百亿以上的企业。现在苏南的“大企业现象”源于此。

   熬过冬天,就是春天,在春天里,企业还是可以快速发展。可是,熬过冬天,毕竟是少数。

   等待很多企业的是,灭亡。

  外来竞争,不单单带来的是诚信的缺失,而且还带来内部的争斗。

   现在,很多浙江老板还告诉我,苏南人是最老实的员工之一。我听了以后,只是笑了笑。

   其实,苏南人以前比现在更老实。

   为什么苏南人老实?这要归功于集体经济。在集体经济下,当一个人进入了一个集体企业,他的生老病死,就和企业挂上了钩,而且他的儿子还可以继承他的岗位,叫做“接班”。

   但是集体经济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如果一个员工表现不好,企业照样可以处理,甚至辞退。失去一个工作的代价,足以让很多人对不老实望而却步。

   我父亲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些工人在外面揽私活。我父亲从来不愿意,不是他不想钱,而是为我考虑,假如我上不了学,至少可以接他的班。

   90年代,情况变了,改制开始了。

   原本的领导,变成了老板;原本的职工,变成了打工者;原本的同事关系,变成了雇佣关系……

   工人工资的数量没有变,甚至有增加;工人还是在干原来的活;工人还是那个人。可是他们的思想变了。

   改制不是不好,确确实实让企业有了大发展。可是,得者全得,失者全失,这种震撼力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力有多大?

   起初,我父亲并不愿意改制,因为这让他感到道德有亏,可是改制是上面下来的,一定要改,他有什么办法呢?

   他去找了镇党委书记,很委婉地说,自己并不愿意改制。党委书记听完了以后,冷笑一声:“你不想改去,可以,想改去的人多呢!”

   很快,我父亲接受了,为什么上面有政策,而且还有好处的事情,自己不去干呢?

   可是员工们会想到这么多吗?他们不会,他们想到的是,你道德有亏,所以对你表示绝望。

   在创业的一辈中,我父亲当时是硕果仅存的一个,而且从单位的经营状况来看,也不能说占了很大便宜。

   德高望重的元老变成了窃厂大盗。

   工人们真正表现出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性。于是,和谐换成了独断,批评变成了呵斥……从治厂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何尝喜欢这样,可是没有办法,因为不用更严厉的手段,工厂根本运行不了。

   效率提高了,公平失去了。元老成了独夫,成了多疑的监视者。

  

   一批批的员工离开了,他们为的是道德感,为的是争一口气,更为了钱。

   很多人去了浙江的企业,因为近。缺少熟练工,缺少技术人员,是浙江很多企业只能做配套的重要原因。30年积累起来、被保护起来的技术÷工艺,现在成了竞争者的了。

   其实在浙江的企业中,他们也是工人,但是很多浙江老板却不必背负道德的包袱,因为工厂,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

   苏南自己给自己创造了对手,这些对手又反过来袭击了苏南的软肋。而且当品牌时代到来的时候,浙江企业已经能够制造出足够质量的产品了。

   品牌,本来是不诚信社会的产物,现在又成了打击苏南的武器。

作者:顾非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转帖]明朝一功一憾:云南入版图越南丢失 海归茶馆 2006-3-29 周三, 11:24
[经济犯罪帖]消防队长“绝唱”:阚志东落马 证券市场无圣人 海归论坛 2006-3-08 周三, 07:13
[转帖]林彪秘书口述:汪东兴很象林彪在毛主席身边的卧底 海归茶馆 2016-7-04 周一, 20:45
[转帖]张献忠屠川史:蹂躏妇女手段数不胜数 文欢 海归茶馆 2016-1-20 周三, 13:11
[转帖]你一定要知道:褚时健的四个关键之年 新浪 海归主坛 2015-9-30 周三, 22:43
[转帖]地中海游之八:意大利那不勒斯 生活风情 2015-8-01 周六, 23:27
[转帖]草榴关站风波:庞大中国的刚需和色情恐慌症(图) 海归酒吧 2015-5-21 周四, 22:24
[转帖]精彩节目摘录:现世报还是来世报取决于根基 生活风情 2015-4-04 周六, 06:16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顾非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