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徐浩峰评《金基德的四季》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徐浩峰评《金基德的四季》   
绽铃子
[博客]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2



头衔: 海归少将

头衔: 海归少将
声望: 专家

加入时间: 2006/02/03
文章: 5156

海归分: 288893





文章标题: 徐浩峰评《金基德的四季》 (1779 reads)      时间: 2010-5-02 周日, 23:26
  

作者:绽铃子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金基德的四季

评《春夏秋冬又一春》

徐浩峰



一、花船浮庙

在黑泽明的自传中,说在年轻时跟老师拍一部战国片,发现群众演员穿着古代服装赶赴片场或等着吃盒饭时,才真有战国状态,比他老师拍的戏都好。他没有告诉他老师,将这个秘密忍了三四十年,直到《影子武士》中才用上。《影子武士》中出现了大量的行队、等待的场面,以闲散来写战争。

黑则明对老师藏一手,说明了一个导演,最宝贵的便是发现独特的形象。我也有这种体会,每从生活里有所发现,便觉得是将来的秘密武器,绝不会说出去,而看到别的导演先一步把这个形象拍了,顿觉天昏地暗。

金基德拍了《漂流浴室》,展示了水上浮屋这个独特的形象,那是一个情爱的空间,他太爱这个形象了,生怕被别人借鉴,于是接着拍了《春夏秋冬又一春》,是水上浮庙。他如此珍惜自己,令人心碎——这是我推断他拍《春》片的动机。

水上浮庙——不可能有这样的庙,因为不适于出家人。和尚修炼的原则是要远离水面,否则湿气太重,打坐后身体敏感脆弱,易受侵蚀。庙檐上的铃铛是招鬼用的,传说鬼魂听觉是人的十六倍,将鬼招来好度化它们,像《春》片般的浮庙,能夜夜招来水鬼,可并不好玩。

那只是金基德的想象,孤立于水面之上——这是清高遁世的极佳形象,在现实中不成立,但在视觉上成立,便是电影了。电影从来不是物质现实的复现,而是心灵的复现——否则许多电影技巧便无法解释。

出了电影院,能有一个镜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电影往往是好电影。《孔雀》的一个镜头是姐姐把窗帘缝的降落伞绑在自行车后面兜风,是扭曲的理想;《影子武士》是士兵们坐在血泊中说着闲话,是生命的无意义;金基德的一个镜头是水面上的浮庙,是人的宁静本性。

这一个镜头能总括全片,是一切情节的标杆,直接决定着影片的档次,名为导演意象。

金基德是一个导演意象的才子,但常常只能有名句不能有名篇,总有精彩点子,却不能扩展到通篇。所以他只是才子,而非大师。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因为他的控制力更大。

建筑要屹立在天地间,现在挤在一起的都市大楼,即便造型再独特,因丧失了天地,所以不能算是建筑。《春》片的寺庙,点缀在山水间,即便只是一座小房,建筑的美感已有十分。

但金基德唯恐还不够美,于是给寺庙画上了斑斓的图案,虽然用色多为粉绿、花青,尚算色调清雅,也还是太花了。甚至和尚拥有的小船,里里外外都画了画,图案越精美越显得小气,因为毕竟还有天地,不必如此雕琢。

朝鲜半岛在唐朝时被称为礼仪之邦,他们从中国学了礼仪,执行得比中国人还彻底,并且在生活中融入得自然。中国的五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中,有一个便是韩国人,他在中国九华山成道,本名金乔觉,被汉人尊为地藏菩萨——这是外族诚恳学我们文化的证明。

日本二战时著名的“神风”飞行队,典故来自于元朝渡海灭日本时,淹没元军战船的海风。之所以冠以“神”字,因为日本人认为,蒙古人把中华文化毁得狼藉,上天要残存一点汉文明,所以保全了日本。

不能否认,在清末民国期间,日本对中国有“文化反哺”现象,原是我们教给他们的,现在反过来要向他们重学。至今有日本人认为论起汉文明,日本比中国还要正宗。

但日本的名僧道元,自称在杭州得了禅宗真传,并一再强调禅宗必须口传身受,其他人无此荣幸。但他的代表作《正法眼藏》,却对汉语字词不过关,往往曲解禅宗公案,自好被称为“伟大的误读者”。日韩的汉文化会有这份尴尬。

日韩是汉文明的“出墙红杏”,中国文人引以自傲的是日韩毕竟少了大陆的气派,只能走向精致,处处皆美,也处处矫情。胡兰成到日本,见街面上一步一景,美得令人浑身不自在,不由得感慨“不如破了它”。

韩国是半岛,可避免大陆的粗鲁和岛国的雕琢。向坏的方面发展,则容易欠缺大陆的气派,又不够岛国精致。花船便是典型,
但能雕琢,已经是很好了。必须承认现在的国人缺乏审美,审美首先是生活状态,不是美术馆中有多少杰作。连起码的美化都没有,又何谈大气呢?

当代的恶丑街面比比皆是,看看我们生搬硬套的家居。连被英国同化多年的香港,看其名片《枪火》、《暗战》中的主角,黄秋生把衬衫领翻在西服外,刘青云穿着西服在街头吃爆米花,这在西方会被人笑话。而他们的角色竟一个是有品位的黑帮,一个是讲求仪表的谈判专家。

《春》是一部雕琢的电影,以场景来描述人物的心情,每一阶段,场景的用法都不同。我看此片的乐趣,就是看金基德能在这座浮庙上,挖掘出多少种拍法。



2、女水男土

电影是什么?电影是设计。在书法、音乐中会有即兴状态,情绪一到作品同时完成,越即兴越能发挥,书法史上常有喝醉后出杰作的现象,书圣王羲之和草圣怀素都是如此,他俩酒醒后都感慨再也写不出那样的作品。

而创作电影更像是设计建筑,伟大的导演都是很客观的,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绞尽脑汁。在电影中,没有使小性子的余地。所以学故事片的导演去拍纪录片会感到惬意,能随着生活游走,享受点“妙手天成”的乐趣。

在《漂流浴室》中纠缠病态心理的金基德,在《春》片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要显示文化。什么是文化,他做出了一个形象地比喻。浮庙中有三个隔间,只有门扇却没有墙,这是一个不成立的门。

“春”段落中,老和尚明明看得见门内的小和尚,却非要打开门才喊小和尚起床,人的观念中有墙便有了墙。而这道观念的墙,在“夏”段落中崩溃了,小和尚直接看到了“墙”外的病女,并且穿“墙”而过,钻入了病女的被窝——原来文化是一种虚设,你觉得有便有了,觉得没有便没有。文化是人类的自我设定,在无边的世界里,觉得“我应该这样------”

“春”中的小和尚用石子捆绑小动物,将它们作践而死,老和尚把石头捆绑在小和尚身上,让他体会到了动物的痛苦,从此爱天地万物。我们理解孩子是纯真的,其实孩子是人类的原始社会的缩影,孩子自私凶残。人性绝对是本恶的,只不过人类后来发展出了智商,将狭隘的心胸打开了些。

小和尚事件,便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同身受到他人的欢喜忧愁——只有想多了,才能有道德,道德是智力的体现。

小和尚被师傅虐待,从而种下了善根。当他长成青年,遇到了一件无法用善恶定义的事情,那就是女人。女人代表自然,道家比儒家高明,因为儒家谈善恶,而道家谈自然。我们在自然面前束手无策。

《红楼梦》中“男人是土作的,女人是水作的”的说法,来自于道家“泥水丹法”的典故。即水一冲,土就垮了,女性是男性的一道洪水,采阴补阳的妄想,只是个千古笑话——曹雪芹对此明了,因而有了贾宝玉的痴,有了“痴及墙外”的章节。

小和尚的青春如洪汛般来临,多年修行一下便垮了。“夏”段落中,来了一个疗养的病女。病女来时穿的是黑衣,当她改变了衣服颜色,她的心态就会改变。

电影是影像的叙事艺术,奥妙正在于停留在表面,一深入便趣味全无。如中医诊脉,凭脉搏便知道了五脏六腑,这是远观。我们处理影像的原则是“形态即心态”。

当病女改穿了白衣,她就有了春情。金基德觉得还不够,于是让病女落入水中打湿,凹显出肉色,等于又换了件衣服,等于连换了两次心情。并用一个近景强调病女捋被打湿的头发,一捋之下改变了面部造型。人脸发生巨变,于是可以野合。

以上是人物之变,力量尚且薄弱,对观众形成致命感染的是场景之变。电影很奇怪,物永远大于人,演员的声嘶力竭,抵不过一片黄土色泽的冲击。只好认为看电影是原始思维,原始人在天地万物中自卑,所以对万物敏感。

管子要“求物”,庄子要“齐物”,都是在说要对万物保持敏感,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这种高深哲学,恰是我们看电影时的本能。我们在看电影时,将万物都看成了自己。

举个例子,在镜头中什么是人的内心世界?人物的背景就是人物的内心世界。推而广之,人物居住的建筑,就是人物的性情,我们都住在自己的心里。

当病女对小和尚由排斥到好奇,场景有了一变,就是病女坐到了浮庙的背面,这是我们在从没见过的浮庙局部,等于换了个场景。将场景切成多个侧面,依次安放在情节线的转折上,这是简明有力之法。

背面是一片墙,不是寺庙正面因门窗而散碎,而能画上整副画,一散一整,便形成了视觉新鲜感,况且还用上了艳丽的色彩。病女坐在这样的背景下,她便有了行动的动力。

人物逻辑不能光在剧作上成立,还要在视觉上成立。

由湖心浮庙到达岸边,有一个和浮庙室内一样的无墙之门,门外是一条蜿蜒土路,通向树林。病女与小和尚曾一起走过这条路,而当他俩要野合时,这条路被水淹了,他俩只得趟水而过,水的阻碍显出了迈腿的力度。

因为场景的改变,造成了人物行为方式的改变。而这一变,恰好展示了人物的兴奋心情。

那道湖边的“文化虚设”之门,也起到了具体的视觉作用,当这对小男女上岸时,在远景中将人物框定出来,提高了观众的注意力。并用逆光将病女裙子打透,身形轮廓线暴露,如果是黑裙子便无此效果,这也是换白裙的理由——好电影中的一个形象,总是一笔多用。

小和尚的私尝禁果,被老和尚看出来,是他忍不住用一只虫子去吓病女。剧作写人的技巧在“分裂”二字,思想与行为的分裂、习惯与此时此刻的分裂。《西西里美丽传说》男孩主观上要拯救女教师,但他内心波涛汹涌了几年,结果只帮她拾起来一个苹果,这是大欲望和小行为相配;《出租汽车司机》中的德尼洛只是单纯地觉得一个女孩不该作雏妓,结果演变成刺杀政客、与黑社会火并,这是小欲望和大行为相配。只有思想和行为分裂,观众才能更深地感受到内心或是社会。

而小和尚的暴露,是他形成了和病女亲近的习惯,忘记了此时此刻。他觉得用虫子吓病女,只是年轻人的正常嬉戏,但他和病女都控制不了自己的分寸。老和尚开始在笑,后来变得严肃,其眼神分明在说:“想蒙我?我也是电影学院毕业的。”

许多剧作技巧其实是生活智慧。写人在生活常态中暴露自己,便够了,不必捉奸在床。老和尚在流露出上述眼神后,劝病女出山,但不说原因,双方心照不宣,在不交流中形成病女离去的结果——这样也许更有味道。

而金基德在有了虫子戏后,还要恶俗地捉奸在床。只不过在捉奸在床时,设计了一个好玩的细节——公鸡拉船。这对男女一夜狂欢后在船里睡着了,老和尚把一条腿上绑绳子的公鸡扔上了船,然后拉公鸡就把船拉到浮庙边。

这个细节好玩得令人原谅了捉奸在床的恶俗,金基德虽总能用精彩小点子补救烂情节,但总还是捉襟见肘的事,到底不高明。

3、禅法妖魔

小和尚逃离了浮庙,追病女而去,多年后作为已婚男子而归。“秋”段落中,他杀了自己的妻子,他妻子是不是病女,没有明确交待。剧作中不明确的地方,都是在向观众透露更广阔世界的信息,给狭隘的影片开了道门缝。

开了这道缝,观众可以自行补充,于是一个远山中的和尚故事,变得可以共鸣。老和尚用佛门方法教育他,在他的眼耳鼻舌上都贴了“闭”字。佛法教育人要收敛五官向外的反应,回向体验内心。但不会直接贴“闭”字,即便是拍电影追求视觉化,视觉化得也不够高明。

况且贴在嘴上的字条几乎把小和尚憋死,这是虐待,而不是禅法。由此产生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是有民族性的。

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二十年金曲回顾,会惊讶地看发现,那些歌星们对自己的身体毫无感觉,毛阿敏以左手持刀、右手拿枪的姿势唱着“一只蝴蝶飞进我窗口”,几乎是样板戏作派。甚至混血的费翔,肩膀抖得松松垮垮,只是晃晃而已,那是活动活动的体操,而不是表达力度的舞蹈。即便如此麻木,也迷倒了整国人。

而国人原本应是舞蹈的民族,大禹治水的方法便是洪水前跳舞,至今流传有禹步。我见过道家正一派的法事,一个七十岁老头突转灵动的禹步令我震撼,只是觉得太美,恐不能对付恶劣的洪水。后来看到考证说正一派禹步和大禹没有关系,是从昆曲里借来的。我们的身体,失传了。

现今新一代女孩已能跳出较好的舞蹈,但在春节晚会上,女舞蹈演员的着装均露肚脐,甚至藏族也露肚脐,以肚脐作为服装美感的唯一标准,说明还是麻木。国人对身体丧失了感觉,而韩国电影对身体有着深深的厌恶。《老男孩》中生吃章鱼、剪舌头,《漂流浴室》中吞吃鱼钩-------



考察中国的禅宗,会有师父用门压断徒弟的脚、一刀砍断徒弟手指的典故,但那种暴力都是偷袭,是为了瞬间刺激到徒弟的心理,而不是折磨肉体。

《春》中的老和尚教育小和尚,面对面直接就打了,还吊了起来,把寺庙变成了刑房。中国和韩国都不会有这样的禅宗,这是金基德的发明。

后来老和尚找到了一个文明的方式,让小和尚在浮庙地板上刻佛教的《心经》。当木头的黄颜色露出,与地板的黑色形成了搭配,原本已是很好的视觉。而金基德还要小和尚在刻出的字上涂上各种色彩,花花绿绿的一片,反而不如黑底黄字醒目,此处画蛇添足了。

但用杀人的刀来刻慈悲的佛经,这是非常好的细节处理,把物件的性质改变,人性也就有了改变。另外,禅宗的“开悟”全然是心灵的事,怎么拍?金基德用了变换场景的方法,他让小和尚坐在浮庙地板边上,忽然整座山动了起来。

其实是浮庙漂了起来。前面说过,人物的背景就是人物的内心世界,背景有了如此大变化,虽然观众只看到小和尚的背影,但也明白他心中有了巨变。整片浮庙都是停泊的船一动不动,没有比浮庙动起来更大的场景变化了,原来金基德早早便留了这手。

场景、情节和情绪是一体的,一个变了三个都要变。

当小和尚被警察抓走服刑,两个警察押着他划船离开浮庙时,小船忽然划不动了,直到老和尚挥手告别,小船才能走。老和尚牵挂小和尚,用法力将船停了一会——这是很感人的,而且高明,在剧作法上叫“职业行为个性化”。

把有职业特点的动作变成这个人的个性,老和尚如果常人般哭哭啼啼,就没有味道了,而用多年修炼出的法力来表达思念,一个高僧的凡情,便令人震撼。

但小和尚和两个警察上岸离开后,岸边的门自动关上,岸边的船自动漂回了浮庙,就把一个高僧变成了妖魔。

让船停一会的神奇,因为和情感契合,在观众感受上是成立的。自动门、自动船则凭空玩神奇,是明显的败笔。

《秋》段落在小船能重新划动后就应该结束,多年后小和尚出狱,回到浮庙,发现浮庙已破败,老和尚像季节的变化一样,不知在何时已死去,而小和尚接替了师父,在这里住了下来——如此便韵味十足了。

老和尚要死于自然,他的死也是不必交待的。侯孝贤之所以是大师,因为他影片中的人物都是小花小草,一岁一枯荣,在闲言碎语间一个人便死了。《悲情城市》中的大哥死得不明不白,我们甚至都注意不到镜头中的手枪。

但出于韩国电影对身体的普遍厌恶,毁灭一个身体是很过瘾的,金基德一定要看着别人死。他设计了老和尚焚火自杀,虽然在着火后,他拍了一条游水的蛇,也属于用“精彩小点子救烂情节”的作法。



4、少林素描

不想再写“冬”和“又一春”段落,因为这两个段落,金基德陷入导演的自我膨胀中,令影片全然崩溃。

“冬”段落,出狱归来的小和尚已经中年人,由金基德自己扮演。他头戴毛线帽腿套红裤子,浑身圆鼓鼓站在岸边,和冰冻的湖面、破败的浮庙完全不搭配,穿成这样的人是没有权利感慨的,虽然他还是演出了点凄楚的神情——电影的视觉就是如此苛刻。

后来他从老和尚遗物中翻出了一本旧书,起码应该写的是小和尚的身世,或者是当年病女的病历,不料却是一部武林秘籍。后面金基德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武功和身材,均乏善可陈。

在“又一春”段落中,金基德继续才能展示,他也收了一个小和尚,正给小和尚画像,不料用的是标准的西方素描。素描和这个浮庙的环境太不相符,至少应该是中国画的白描。

为了自我表现,不惜毁了全片。但他把佛像放到了山顶,从山顶上俯瞰有浮庙的湖面,还是很有视觉震撼。因为我们一直伏在湖面,从没有获得过这样的视点。

由此可学到改变场景的一招,就是给场景找一个新的视点。但由于这两个段落情节的单薄,场景的变化没有情节之变、情感之变作依托,视觉的力量终归有限。

此片在细节和场景上多有妙想,却无法掩饰情节与人文的匮乏,是“花招电影”的经典。

(完)

作者:绽铃子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徐浩峰评《三枪拍案惊奇》,今天才偶然看到。 海归茶馆 2010-4-22 周四, 23:19
徐浩峰论《色戒》和我的评论 海归茶馆 2007-12-02 周日, 10:40
[转帖]徐浩峰谈《心灯录》。现在的达人,玩宗教,真是自投罗网。 风情茶馆 2010-7-31 周六, 01:09
[转帖]徐浩峰的小说《卖枪者说》 海归茶馆 2010-6-02 周三, 00:22
[转帖]徐浩峰怀念犀利哥的文章:犀利哥书法很好,练的是少林拳 海归茶馆 2010-7-22 周四, 17:05
徐浩峰有个小说”劫活“,是对”猞猁等猫“最好的描述 海归酒吧 2010-1-30 周六, 02:14
[跟风][影视点评]《金婚》中国式虚伪婚姻典范 生活风情 2007-11-30 周五, 09:03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亚洲事务评论员留给亚洲的八个预言 海归论坛 2007-4-06 周五, 15:31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绽铃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