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ZT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 创作过程·知识结构·语言技巧 ——方韩之争随感之十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 创作过程·知识结构·语言技巧 ——方韩之争随感之十   
Swind





头衔: 海归少尉
声望: 学员

加入时间: 2006/10/11
文章: 29

海归分: 2811





文章标题: ZT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 创作过程·知识结构·语言技巧 ——方韩之争随感之十 (1675 reads)      时间: 2012-3-09 周五, 20:05   

作者:Swind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创作过程·知识结构·语言技巧

——方韩之争随感之十

更让人惊叹的是:韩寒十五六岁写《三重门》时运用语言能力如此之强,到三十多岁给石述思写私信时,几乎没有一句语言不是在糟蹋我们优美的汉语,信中的弱智思维更让人不敢相信写信人智力正常,信中上句与下句的逻辑关系混乱不堪。韩寒多次声称他对语言有洁癖,而他给石述思私信中的语言全是垃圾!十五六岁的韩寒掌握语言的技巧如此之速,三十多岁的韩寒驾驭语言的能力又退化得如此之快!


《三重门》是青少年时期韩寒的成名作,也是他走上文坛后的代表作。考虑到作者的年龄,这部长篇小说表现了作者相当广博的知识结构,相当娴熟地运用英语的能力,相当高明地驾驭语言的技巧。

韩寒能将那么多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文化,那么多外国历史、文化、文学、军事、外语等书面知识,那么多当代的人情、爱情、世故等社会知识,综合地运用于这部小说创作之中,而且这些知识是这部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堆砌和拼凑的痕迹。

韩寒对此的解释是:他把各种知识和英语单词摘抄在笔记上,然后有意在小说中炫耀自己博学。

这种说法完全违背了古今中外文学家的创作心理和创作过程。作家一旦进入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绝不可能写一句翻一下人家的书或自己的笔记本,他必须对作品先有一个大致整体的构思,使全书的故事和结构有个基本轮廓,对每一个人物形象更有很长的酝酿时间。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最有力的手段,每个人物“怎么说话”和“说什么话”,甚至人物说话的口吻、语气、神态,作家心里要大体上有数。创作中偶有超出作家原先构思的神来之笔,但这必须在事先构思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且这种无意识的创作更离不开作家的学识与才华。作家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人格个性、审美趣味、生活情调……无意识地呈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些东西全部内在于他的创作过程,也内在于他的小说结构和语言。也就是说,他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人格个性、审美趣味、生活情调……参与了他的作品构思。即使是创作一首短诗,名句、典故、知识必须熟到信手拈来,如果一个诗人写一句诗便去翻一下典故,翻一下成语,翻一下笔记本,他还能写出诗歌来吗?即使像这样凑成了一首“诗”,那这根本就不是“诗”而是堆积的垃圾。古代诗人和现代诗人作品中那些典故知识,都是诗人烂熟于心的东西,而不会是他东拼西凑的产物。古代很多诗人喜欢在诗人獭祭拼凑,但即使是獭祭也得对知识相当熟悉。有些诗歌还能见到獭祭拼凑的痕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诗人虽然对这些知识比较熟悉,但并没有烂熟于心,更没有化为诗歌的有机整体,没有进入他的体验过程,没有经过他感情的浸润。你要把一个典故用得十分得体,把一种知识运用得出神入化,这些知识就得成为你的体验方式,就得进入你的构思过程,就得浸透了你的感情和流进了你的血液。任何从外面摘抄的知识,就像一个人身上长出来的肿块,就像一个人脸上抹上去的污泥。

一首短短的小诗就没有办法写一句翻一下笔记本,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怎么可能写一句翻一下笔记本呢?更何况韩寒说他的这部长篇小说,是一次成型,很少改动!这真的是太神了!韩寒应该开办一所小说创作大学,专门传授如何摘抄笔记,如何把笔记摘抄直接抄进小说的神奇本领。如果他开办一所这样的大学,我第一个报名当他的学生。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三重门》中呈现出的宽广知识结构,不仅让今天99、99%的大学生感到汗颜,同样也要让95%的当代中国作家无地自容!一个大学生可能英语能达到《三重门》的水平,英语教育专家张放先生甚至认为,一个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因为有些英语单词十分生僻,有些英语句子写得相当地道,有些单词用得十分别致。即使英语能与十五岁半的韩寒并驾齐驱,他的中外历史、哲学、文化等方面也很难达到《三重门》的广度。谁能举出多少部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当代小说,比《三重门》具有更广博的知识结构呢?难怪作家 @苏堤的西湖 曾十分幽默地说:“韩寒犯了‘巨额知识来源不明罪’”。难怪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湖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方方那么推崇韩寒了,与《三重门》相比,方方小说中的书面知识贫乏得可怜。正由于方方自己不是“天才作家”,所以她才成了韩寒的“天才粉丝”。

这部小说的语言模仿钱钟书《围城》,而且模仿得很见功力,比如那种尖刻的语言语调,那种有意的卖弄炫博,那种掉书袋式的比喻,你在《三重门》中很容易看到《围城》的影子。临帖练过书法的人都知道,要将一个书法家的字临得很像原帖绝非一日寒。要把一个人的字临得比较像原帖尚非一日之功,更何况把一个人的语言模仿得很像原作呢?韩寒接受陈丹青先生采访时说,他不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其实这一点不需要他承认,任何一个聋子也能听出他有没有幽默感。一个人自己本无幽默感,却要模仿钱钟书式的幽默,朋友,你想想有多高的难度,你想想需要多少努力,你想想得花多少时间!而创作《三重门》的韩寒只有十五岁半,这让你不得不叹服“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这一切对于一个常人完全不可想象,我们只有求助于神仙显灵了。

大多中国人虽然不相信上帝,但的确有很多中国人相信有神仙显灵。他们盼望奇迹并迷信奇迹,十五六岁且七门功课不及格(包括语文)的韩寒,竟然写出了轰动神州的《三重门》,而且小说中的知识面相当广博,英语运用相当娴熟,驾驭语言又很见功力。这不是《南方周末》中那个《差生韩寒》,而应该称为“天国里优等生韩寒”,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钱钟书先生,十五六岁也不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和创作能力。

看来学校成绩越差,创作水平就越高。套用韩寒的话来说,学校算个屁,谁也别装逼!

更让人惊叹的是:韩寒十五六岁写《三重门》时运用语言能力如此之强,到三十多岁给石述思写私信时,几乎没有一句语言不是在糟蹋我们优美的汉语,信中的弱智思维更让人不敢相信写信人智力正常,信中上句与下句的逻辑关系混乱不堪。韩寒多次声称他对语言有洁癖,而他给石述思私信中的语言全是垃圾!十五六岁的韩寒掌握语言的技巧如此之速,三十多岁的韩寒驾驭语言的能力又退化得如此之快!

达尔文曾因“进化论”而举世闻名,中国人会因“退化论”而惊动上帝!



2012、2、22夜于台湾

作者:Swind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ZT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 易中天先生,请爱惜自己的羽毛!——方韩之争... 海归商务 2012-3-09 周五, 20:02
ZT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私人空间与天下公言 ——方韩之争随感之八 海归商务 2012-3-06 周二, 11:29
ZT: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 自证·他证·心证——方韩之争随感之七 海归商务 2012-3-06 周二, 11:26
ZT: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方韩之争随感之六: 求真与求胜 海归商务 2012-3-05 周一, 18:26
ZT: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方韩之争随感之五:— 学术打假与商品打假 海归商务 2012-3-05 周一, 18:23
ZT: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方韩寒之争随感之四:— 常理与奇迹 海归商务 2012-3-05 周一, 18:21
ZT: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盲点与疑点 ——方韩之争随感之三 海归商务 2012-3-05 周一, 12:11
ZT: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韩寒现象与偶像崇拜 ——方韩之争随感之二 海归商务 2012-3-05 周一, 12:09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Swind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 ZT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 创作过程·知识结构·语言技巧 ——方韩之争随感之十 -- Swind - (2728 Byte) 2012-3-09 周五, 20:05 (1675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