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分享]一位美国学者眼中的硅谷华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分享]一位美国学者眼中的硅谷华人   
雨林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少将

头衔: 海归少将
声望: 院士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6/01/22
文章: 2563

海归分: 239376





文章标题: [分享]一位美国学者眼中的硅谷华人 (1222 reads)      时间: 2006-2-06 周一, 10:41   

作者:雨林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电子商务资讯网记者张炜天柏克利采访报道】在美国学术界,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城市区域规划系(City & Region Planning)的萨克瑟尼安(AnnaLee Saxenian)教授是高科技区域开发领域的着名学者。她的专着《区域优势》(《Regional Advantage》)1994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全美出版商协会(AAP)颁发的最佳学术专着奖。这本专门分析和研究硅谷的文化及竞争环境的书,被翻译为中文,先后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发行,在两岸学术界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近年来,萨克瑟尼安教授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是亚洲新移民与硅谷高科技行业的关系,并成为这个领域公认的权威。她在1999年发表的长篇研究报告《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Silicon Valley'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应该称得上是“及时雨”--恰好赶在高科技人才的H1-B工作签证数量日益紧缺问题引发激烈争议的敏感时刻,因而立即得到美国政、学两界的关注。这份研究报告,是为在朝野两方面都颇具影响力的加州公共政策研究所(PPIC)所做的一个项目,加上报告的内容详实而且有说服力,因此文中的一些统计数据和主要观点也被政治家、亚裔社会活动家、经济学者和全国各地报章杂志所广泛引用。

这份研究报告的核心观点是:以华人和印度人为主体的新移民,在硅谷高科技专业人员中占了非常高的比重,成为当地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主力,而且新移民近年来也逐渐成为硅谷创业活动的主要角色,为当地增加了许多工作机会,表现极为出色。从更广泛的视角看,硅谷新移民不但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成为美国与其母国之间的桥梁,对美国贸易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局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鉴于此,美国联邦政府和各级地方当局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将这种现实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

有专家认为,由民间智囊团体推出的这份研究报告,已经影响到美国舆论对亚裔新移民的看法,并可能对联邦行政当局和国会今后增加H1-B签证数量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强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争夺人才的能力。对于在硅谷工作和创业的亚裔高科技人士而言,这份研究报告的结论也具有改善形象的正面意义。

以下是记者在萨克瑟尼安教授在柏克利大学办公室中的采访纪要。

记者:在我们e21times,有三位你们柏克利的毕业生:总编辑是MBA,两位英文编辑分别是历史系的博士和新闻系的硕士。应该说,柏克利和我们网站挺有缘份。请介绍一下你的教育和学术研究背景。

萨克瑟尼安:我在Williams College获经济学学士,然后在柏克利大学得到城市区域规划学硕士(M·C·P),从麻省理工学院(MIT)获政治学博士后就来到柏克利教书。

记者:你的《区域优势》一书的中译本使你在两岸学术界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不知道这本书的中译本发行数量有多少?

萨克瑟尼安:大陆的中译本是上海一家出版社经办的,发行数量很小。台湾译本的数量要多一些。

记者:你写《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大约花了多少时间?

萨克瑟尼安:我的采访和写作从1998年开始,到99年完稿,跨了两年。除了采访各类人之外,我还参加了许多个硅谷亚裔企业家组织和协会的会议,目的是从社会团体功能的角度来观察亚裔新移民在硅谷的工作和创业活动方式。在硅谷,我访问了100多位工程师、企业家、投资人和政策制定者,进行了一系列深度采访。我还专程到北京、台湾和印度做过研究调查,访问了60多位当地的政界和经济界的代表人物。到台湾的次数比较多一些。北京是去年4月去的。不过,我在1977年就第一次访问过中国大陆,当时我正好在香港教英文,曾到北京和上海去过。

记者:你在这份报告中引用的许多统计数据,都是199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经过最近10年来的变迁,硅谷新移民的人口以及其他状况肯定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动。我们是否能够比较准备地掌握目前到底有多少华人在硅谷高科技领域工作一类的重要数据?

萨克瑟尼安:我在撰写《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这份长篇研究报告时,首先要用国家人口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来做分析,这是最权威的数据。但是,美国的人口普查是每隔10年进行一次。今年要做一次全国普查,但最终的统计和分析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估计我们最快也要等到明、后年才能看到。此外,我也使用了专门订制的数据库,因此有些最新的数据是1998年的。

目前有多少华人在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工作,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首先就会涉及如何定义高科技行业和高科技专业人才。当然,最困难的是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国家人口统计局的普查资料。另外,也存在着如何界定硅谷范围的问题。(注:萨克瑟尼安在《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研究报告的附录中详细说明了“硅谷”的范围:Santa Clara County全郡。Alameda郡的Fremont、Union City及Newark三市的5个邮政编码区。San Mateo郡北至Foster City南至East Palo Alto等8市的15个邮政编码区以及Santa Cruz郡Scotte Valley市的2个邮政编码区。)我估计,现在硅谷高科技领域的雇员总数大约在35万,如果把旧金山湾区其他一些地方也算进来,总人数可能达到50万左右。在这些人中,现在到底有多少华人,还不清楚,只能等人口普查报告。

我在研究报告中引用了上次的普查数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是,当时在硅谷高科技业工作的员工总数大约20万人,移民占三分之一左右。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五万多人,移民也占三分之一,其中亚裔新移民有一万两千多人,占了三分之二。在亚裔科学家和工程师中,华人占了一半,印度人约四分之一。

记者:你为什么会对以华人和印度人为主体的硅谷新移民发生如此强烈的兴趣?

萨克瑟尼安:我从20年前开始研究硅谷的区域性经济发展问题。《区域优势》那本书,主要是讲硅谷的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新移民对硅谷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正如我在文中引用的那个流传很广的笑话:硅谷是IC建立起来的。I是Indian,印度人。C是Chinese,中国人。实际上,谁也无法否认这个现实--如果没有华人和印度人为主的这批受过良好教育、并具有高度聪明才智的新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硅谷。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二十一世纪之后,新移民对硅谷和美国经济的影响力将远远超出国界。从学术角度看,研究硅谷新移民这个课题不但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价值。各种统计数据显示:华人和印度人不但在硅谷新移民中占据了最大的份额,他们的创业活动也是最积极、最有成效的。

记者:你觉得硅谷华人和印度人有什么差别?

萨克瑟尼安:印度人与中国人的差别首先是语言。印度知识份子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在这方面比华人更有优势。另外,印度长期是英国殖民地,尽管英国人已经在二战以后撤离了印度,但印度与西方的联系还是更紧密一些。相比之下,中国与外部世界隔离的时间太长久了,因此华人对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熟悉程度一般要比印度人差一些。在硅谷,似乎印度人的创业方向多集中在软件方面,这跟语言有一定关联。硅谷华人更倾向于创立IT行业的公司。不过,最近几年以来,华人也开始打入软件领域,如BroadVision的陈丕宏和AboveNet的段晓雷就是很杰出的例子。

记者:我看到有统计数字显示,最近两年印度人拿到美国H1-B签证的数量比华人要多。这是否意味着印度人进入美国高科技业的人数有超过华人的趋势?

萨克瑟尼安: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华人是最早进入硅谷高科技行业的移民,在人数上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注:《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中详细介绍了华人移民硅谷的历史沿革。1965年,美国通过了取缔严厉限制亚裔移民的哈特--锡拉法案,台湾立即掀起了留学美国和高科技人才移民美国的大浪潮。1966年,从台湾移民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从前一年的47人猛增到1,321人。接下来,在60年代后半部和整个70、80年代,来自台湾的新移民一直在进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中占据统治地位。)最近几年进入美国的印度人高科技人才有上涨的趋势,但不一定会超过华人。因为早期华人新移民的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比例非常高,进入高科技行业的人数也相当多,而作为美国公民的第二代华人可以直接进入劳务市场,根本用不着申请H1-B签证。从90年代起,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纷纷进入美国高科技劳务市场,涌进硅谷的人也非常多。只有这一类华人是需要H1-B签证的。

记者:你接触过许多来自两岸的硅谷新移民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你觉得他们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萨克瑟尼安:我想你们都能够立即断定一个硅谷华人是从台湾来的还是从大陆来的吧,因为你们可以从衣着、口音和举止等非常细微的地方形成一种类似直觉的判断。两岸因为历史的关系隔绝了很久,两边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都不一样,因此两岸的华人在气质上有一些区别应该是正常的。美国的西部人和东部人,南方人与北方人也是有差别的。

硅谷的亚裔在社会团体组织、人际关系网、资本和技术的交流协作等领域都有一种自成体系的倾向,跟主流社会有距离。硅谷高科技领域的华人成立了许多社会团体和组织。但根据我的观察,来自两岸的硅谷华人大致上分成两个大的社会网络,而且基本上处于彼此不相往来的状态。不排除有个别人或个别公司,能超越两岸的政治分歧和文化差异,相互间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但硅谷华人群体中根据地域划分出来的这两大社会网络,却很明显地互不了解。我在两岸采访时也发现,双方的误解是很深的。两岸政治上的对立当然会产生影响,有时也会使在美国的华人处于比较为难的境地。中国大陆在最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非常快。我最近到大陆访问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跟20年前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希望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双方的矛盾能有所化解,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从个人气质的角度看,来自台湾的硅谷企业家在美国时间比较长,创业时间也比较久,跟美国社会的接触更广更深一些,积累了很多商业和社会关系,因而他们就显得更自信一些。从大陆来的硅谷企业家们到美国的时间较短,年纪比较轻,在语言上还不太流利,也缺乏经验,因此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一些人目前还显得不是很自信。此外,大陆背景的创业者因为年龄比较小,冒险精神也就比较强一些,求成功的动力也比较强一些。不过,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和在硅谷呆的时间长短有关系,再过10到15年,两岸华人在外表和气质上都会更加靠近,甚至可能会达到很难加以区分的地步。

记者:最近一年多,在硅谷创业的大陆人很活跃,已经有一些公司成功上市了。你认为他们在硅谷的发展机会比起从台湾来的先行者们怎么样?

萨克瑟尼安:我觉得,从大陆来的新一代创业者的机会可能要更好一些。首先这和硅谷的整体环境有关,比如现在这里的风险资金就非常充裕,这是早期创业的硅谷创业家们无法相比的。此外,大陆经济现在也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经济的体制也大体上形成了,加上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些条件都可能为新一代大陆背景的硅谷企业家提供更多的机会。

记者:在撰写《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的过程中,你已经跟硅谷华人企业界和两岸许多政、经人物建立了关系。你今后是否会在这个领域中进行其他项目的研究?

萨克瑟尼安:经济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以硅谷的华人企业家群体来说,他们的公司在美国,但许多企业在海峡两岸有重大的生意来往,与当地经济界和政界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觉得,在硅谷的华人企业家的身份,有非常特殊的地方。今后,我有可能对来自海峡两岸的硅谷华人企业家网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试图发掘出这个群体对中、美、台三角关系的潜在影响力。这将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全文完。

作者:雨林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一位美国学者眼中的硅谷华人 海归论坛 2006-11-18 周六, 14:46
[一天等于一年系列故事之六]宇宙中最包容的是地球,地球上最包容的是美国,美... 海归主坛 2010-6-22 周二, 17:57
[分享]看看美国人排的中国中学排名 海归茶馆 2011-10-20 周四, 14:57
[分享]10万中国学生游学美国 挤爆南加州 海归商务 2011-8-06 周六, 13:26
[分享]想在美国医闹 直接被警察敲断胳膊带走 凤凰网 海归茶馆 2016-2-12 周五, 23:32
[分享]去了美国后,才发现中国人的人生观如此扭曲 bpbxd博客 海归茶馆 2015-11-07 周六, 13:33
美国学校流行"勾搭文化" 是耍流氓还是两性革命? 环... 海归主坛 2014-11-21 周五, 12:35
[分享]一个美国孤儿的30年中国传奇 众议院 2013-8-02 周五, 21:46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雨林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MSN
  • [分享]一位美国学者眼中的硅谷华人 -- 雨林 - (7004 Byte) 2006-2-06 周一, 10:41 (1222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