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评书播讲:《回故乡之路》 第一集 回首天涯路(转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评书播讲:《回故乡之路》 第一集 回首天涯路(转贴)   
所跟贴 评书播讲:《回故乡之路》第四集  土地和天空 -- 安普若 - (7223 Byte) 2005-5-13 周五, 13:53 (1596 reads)
安普若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元勋

头衔: 海归元勋
声望: 大师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4/02/21
文章: 26038
来自: 中国美国的飞机上
海归分: 4196257





文章标题: 评书播讲:《回故乡之路》第五集 常回家看看 (1742 reads)      时间: 2005-5-13 周五, 13:54   

作者:安普若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回故乡之路

撰稿 何晓鲁 袁 炜

第五集 常回家看看

在美国康州大学校园里,有一片美丽的牧场,那是杨向中博士领导的转基因动物基地生物技术中心。
杨博士因为成功地用皮肤细胞克隆了一头奶牛而闻名于世。(教授夫妇抱孩子“我们每天来看艾米”)小牛艾米是这里的“明星”。它是从母牛艾斯本的耳朵上“孕育”出来的。
(字幕:美国康州大学转基因动物基地生物技术中心主任 杨向中)

杨向中:“那么它的意义其实很大,一个就是,它是我们是第一个使用皮肤的细胞进行克隆,实际上就是,皮肤细胞就代表一种新的细胞形了。那么,更重要的意义就是说,它取材比较容易了……”
这个农家的孩子从小养过猪,当过兽医,从考上大学、出国读博士一直到成为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至今还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克隆出生才三个月大的小艾米,见了他总是这么亲。
杨向中:“你看它见了我就是这样,总是这样,认人好象是。”

这里有他的事业,有他的克隆牛、转基因兔,可是中国的乡村更是他永远的牵挂。为此,他和志同道合的留学生一起,筹集了近百万美元建起了一个“中国桥基金。”先后资助了200多人次的留学生回国作短期交流,其中有些人后来便长期留在了国内工作。
1999年7月,“中国桥”把20多名美国著名农业专家带到了陕西杨陵的农业高技术示范区。
(字幕:美国康州大学转基因动物基地生物技术中心教授 杨秀生)
杨秀生:“能邀请这么多美国有名望的科学家到中国去,尤其是针对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大家坐下来一起探讨,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字幕:康州大学营养科学系主任 莱米克芙)
卡罗尔教授:“他们是真正的“桥”,是名副其实的“纽带”,他们对双方都很了解,我们可不能没有他们。他们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这很重要,因为从事这些研究离不开对当地文化的了解。”
(字幕:美国康州大学转基因动物基地生物技术中心教授 伯克维茨)
伯克教授:“过去五十年来美国农业的增长基本是依赖化学用品的使用,但是中国的生产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力。
因此中美两国的科学研究者们都面临很好的机会来探讨生物技术的运用。”
杨向中:“我们的宗旨就是把中国跟世界连在一起,国内讲的叫与世界接轨了。那么接轨的最好办法实际上我们就觉得利用海外这批人才资源,……中国桥就利用这个天然的优势条件。”


“中国桥”代表了今天留在海外的数十万留学生。他们学业有成,生活稳定,成功进入了当地学术界、法律界、商界、金融界,但报效祖国的愿望却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强烈。

身居IP摩根银行副总裁职位的邓喜红博士,同时又担任着“旅美中国金融协会”的会长,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华尔街盛传人民币要贬值的情况下,他们充分开展活动,说明中国政府的立场,对最终稳定市场起了应有的作用。

周华康博士是美国制药公司的电脑控制师,又是四川省的科技顾问。为了帮助国内贫困地区开发推销竹地板产品,他在昂贵的纽约世贸中心大厦租下了办公室,两年的努力,救活了许多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被媒体称为“在美国的中国扶贫项目。”
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地球资源和物理勘探的朱正亚教授,则与中国石油总公司合作正电测井技术,有望使中国在这一领域内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群体,一个站在世界信息潮流最前沿的群体,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馈祖国,但是,有没有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既不丢失海外的优势,又在故乡的土地上有所作为呢?很多人在寻找新的方向。


中科院院士吴孟超教授和他的弟子郭亚军,有一段很特殊的关系。吴老40年代从美国留学归来,而他的博士后学生郭亚军,赴哈佛大学深造五年,由于在癌症基因免疫治疗方面的重大成就被破格提升为教授。
(字幕: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 吴孟超)
吴孟超:“要使学生要能够超过前辈,我们只能当一个背小孩的妈妈,把他背大。让他出去,到国外去,国外去培养以后,然后再回来创造,这样子的话,他才有发展。”
(字幕:第二军医大学肿瘤基因免疫治疗中心主任 郭亚军)
郭亚军:“我们从来没有失去过任何联系,从第一年一直到最后,当时我派出的时候,那时我们上级主管单位,只批了一年,在一年以后的延长,以后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吴校长亲自来办理。当时他是非常相信,我肯定是能够回去的。”

当时,郭亚军在美国进行的研究难以中断,而国内又迫切需要人才,在留与回的两难矛盾之中,1994年,在芝加哥的一家旅馆,两人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勾划了一种新的科研方式:“哑铃模式”。

吴孟超:“我说,我们国家有丰富的人力,有丰富的资源。我这个地方有资源,多的不得了。美国,你那地方信息比较好、丰富。设备比较好,经费多。我说,我这两个东西补起来,那我们就可以创造更好的条件了,创造更好的成果出来。”

这种既保留国外的教授职位和实验室,又同时在国内组建研究基地的做法,以往是没有先例的。这种称为“哑铃模式”的方式,很快得到了驻纽约总领馆、第二军医大学和国内有关方面的支持。

郭亚军:“这个“哑铃模式”当时是在我们纽约使馆,使领馆负责同志和有关的人员,以及我们第二军医大学当时的校长,和我们的吴老以及有关的人员,包括我,三方面,是在旧金山的一个旅馆最后达成的这个情况。就是要建立一个能不能在中国和美国同时有一个实验室,把最好的、最新的技术介绍过去,而把最好的、最新的技术再介绍回来,做到同等互利。”

在优美的海滨城市圣地亚哥,郭亚军担任着加州大学癌症研究所肿瘤免疫与基因部的主任;而在“哑铃”的另一端??上海,先后建立了一个中心实验室和4个辐射机构实验室。有两项肿瘤免疫的研究成果申请了国际专利,其药品正在德国做二期临床试验,这一切,是他在美国所不可能做到的。
郭亚军:“我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我这个实验室你今天看到,硬件条件也好,还是软件条件也好。给我工作顺着我思路工作的人将近有100个。而在我在国外最大实验室的时候,我才有11个。……我总体梯队只要是实验室主任以上的全部是美国回来的训练的,都有美国训练的经历。或者是欧洲训练的经历。”
两个基地,五年奋斗,带出来一个包括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内的庞大人才梯队。
郭亚军:“我们现在一共派出了16名,现在回来了14名。2名就马上要回来,那么一共是16名人员。……我们是教育部,目前来讲,我敢相信我们是最高的回国率,也就是百分之百了。”

郭亚军探索的意义,并不在于“哑铃模式”本身,而在于它提供了更开阔的思维、更灵活的机制,让留学生可以跨越国界和时空的限制,选择多种方式圆回国创业的梦。
(字幕: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教育参赞 徐敦璜)

徐敦璜:“在国外的一些留学人员特别是在工作上取得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在学业上有成就的这些人,那么往往他们的回国报国之心,随着他的成就感,随着他的工作的稳定,反而更加强烈。”
郭亚军:“我想在中国这个自己的,母亲也好还是自己的故土也好,
在这个地方创造出来一个不仅硬件、也是软件一流,能够在和美国一流实验室抗衡的一个实验室。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要决定一个问题,我不能够失去美国和先进发达国家的这个基地。我们这个基地发展到一定时候的话,我在美国可以成立中国人自己的研究所。就像日本人现在在美国各大专院校都有自己的研究所,我们为何不能做到这一步?在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科技成果达到一定地步的话,别人就会主动的再把你这个研究所再请回去,作为交流研究所。”

今天,按“哑铃模式”建立的科研基地已经遍布中国的各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每一个达到水准的“哑铃式”科研基地,投入的启动经费达30万元。
事业,机遇,空间,是凝聚人心的最大力量。


留学生归国的大环境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回国定居”方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不回国不等于不爱国,短期回国讲学、创办企业、担任技术顾问等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支持。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更进一步强调,要“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留学生报效祖国的路,变得越来越?了。


在美国硅谷,二十几位来自不同高科技公司的中国留学生聚集在一起,商讨一次被称为“春?计划”的联合行动,它牵动着国家教育部,也牵动着一批陷入困境的东北国营企业。
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竞争,愈来愈集中在对于高科技人才的争夺,跨国界的人才资本流动变得频率更快、规模更大,尚在海外的二十几万留学生被称为中国最大的人才宝库,用什么方式发挥他们的作用?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探索,留学生们也在思考。

(字幕: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教育参赞 王 玲)
王玲:“在教育部组织的回国博士团里面,旧金山硅谷这个博士团是25个人是人最多的,同时呢也是博士最多的……他们的项目大多是集中在信息产业、生物制药,还有一些计算机的硬件等,……这些项目都是和国内的一些企业经过一些多次的论证,也是国内企业
急需的一些项目,所以我们非常希望这个团能够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能作出一定的贡献。”
这些将要去辽宁考察的博士企业家经过多年奋斗,已经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成功。他们不是自己做了高科技公司的老板,就是在美国大公司里任高层职务,懂技术,更懂经营之道。

(字幕:ARCSOFT公司总裁 邓晖)
开着高级跑车上班的邓晖,公司里有几十个美国雇员,图象软件的年销售额达到1500万美元。不过他创业时靠的却不是美国资金。
邓晖:“我是回中国大陆在深圳的这些朋友给了我15万美元,他们对我非常信任,就把钱给我了,所以,这是最早的启动资金。”
喝家乡的奶水长大,自然要反哺回报。

(字幕:美国材料技术国际公司总裁 江晓平)
江晓平,创立新型材料技术公司的博士后,公司很简陋,但发展极快。
江晓平:“也没有人给我们投资,就靠自己的钱滚,我们省下每一分钱都用在开发产品上,我想20年前硅谷也是这样……我们现在走的是人家十几年前或者几十年前走过的路,但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再过十年,中国人在硅谷一定会有一分天地。”

(字幕:美国美华轻型航空公司总裁 董大为)
学生时代就打破过航模世界纪录的董大为,在美国多年一直致力于航空器的开发,目前,他所研制的轻型直升飞机,正在同时叩响美国和中国市场的大门。
董大为:“虽然在美国这么多时间,但是我一直还是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在那里圆我自己的梦。因为原来我曾经讲过,我一定要在那块土地上能飞起来,特别是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小飞机飞起来。”
25名博士将代表硅谷3万多中国留学生踏上回故乡之路。他们带回去的项目各不相同,然而他们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却是近似的。
(字幕:宝丽来技术国际公司总裁 李向兵)
李向兵:“1991年从清华毕业以来,有7年没有回国了,所以这次回国是我第一次回国看看。……所以说我很希望这次能在两个月的时间内,通过对辽宁和北京的参观和访问和座谈,能够有些具体的合作项目,能够为中国科技兴国能够作出我的一份贡献。”
(字幕:ARCSOFT公司总裁 邓 晖)

邓晖:“想回去找一些机会,因为中国嘛,我觉得在美国雇一些工程师肯定非常难找到,国内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工程师,我们也带一些过来,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再开阔一下,看看能不能有更多的机会。”
(字幕:美国材料技术国际公司总裁 江晓平)
江晓平:“我是从沈阳生,沈阳长,一直念到博士都在沈阳,出来以后在MIT(麻省理工)做博士后,现在搞自己的公司,那当然对辽宁感情非常之深了。”
(字幕:Y!网络公司技术主管 吴敏春)

吴敏春:“我大约是9年前出国的,正好是很巧,正好是同一天这次回去,所以还是觉得蛮新鲜的。我因为一直是做国际互联网,在Interet(因特网),在美国发展很快,在中国也正好是方兴未艾,想看看国内有什么机会,大家可以一起合作,帮国内市场可以调动起来。”
(字幕:纽勒克斯技术公司董事长 刘怀竹)

刘怀竹:“我有专利,我有技术,我有产品,有市场。……那这次如果到辽宁去的话,至少在解决就业人员方面我想我可以作出一些积极的贡献。”
(字幕:杰普特朗智能控制公司总裁 朱东屏)

朱东屏:“国内我经常回去,去年我回去过4次,发现国内技术人员都很不错,但是就是离市场比较远,所以我们想利用在国外的市场和技术方面与国内合作,争取把这个项目做好。”
(字幕:诺维拉司系统公司工艺发展部经理 施嘉诺)

施嘉诺:“因为我们这些人是在祖国培养出来的,然后读了博士,学了很多东西,有很多知识,想把这些学的东西奉献给祖国,然后让大家都能有机会发财,发展了。”
(字幕:杰普特朗智能控制公司总裁 朱东屏)

在异国他乡,他们奋斗过,失望过,成功过,终于有了自己温謦的家,可是当他们聚汇在一起时,万里之外的故乡才是他们真正的牵挂。由春节晚会走红全国的一首歌,也唱出了他们的心声。
(留学生们和孩子们在一起唱《常回家看看》)
(字幕: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林连连)

林连连:“我想起我小的时候从广播里听到的一首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踏上故乡的路,又喝故乡的水;喝一口啊甜心窝,喝一口啊劲百倍。所以我的体会就是条条道路通故乡,我们海外学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为祖国服务。”

(《常回家看看》的歌声在延续。留学生们和孩子唱歌的画面中,插进如下镜头:火车窗外金黄色的麦田;博士团的团员凭窗远望;博士们下火车,与前来迎接的官员握手;博士们走出火车站;博士们受到省领导接见;等等。)
1999年9月22日上午,在沈阳友谊宾馆,来自辽宁省各地的企业代表与美国硅谷博士企业家考察团的成员们见面。尽管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安排了事先被认为是足够大的会场,数百名渴望得到来自硅谷的“智力财富”的企业家们还是把这里挤得满满当当。

几乎每个博士,都面对着二十多个企业争先恐后提出的合作要求。从双向沟通和可行性研讨,到拍板落实,一切都以极高的效率进行,这可是前些年单枪匹马回国的留学生难以想象的。连续三年在辽宁实行的“春晖计划”,为他们搭建了坚实的回乡之桥。
(字幕:辽宁省副省长 张榕明):

张:“辽宁的大中型企业改造转轨的过程中,非常渴望高新技术,我想从这个场面,可以看到大家这种愿望,甚至每一个人起码对着是三、四个项目,最多的对了37个项目,我都怕他们受不了。

“我们这次接待的这25名博士企业家里头,有相当一部分是已经回来的,或者说已经在这儿开发的项目。他们之所以愿意再到辽宁,还是感觉到辽宁对他们有感情,而且他们对辽宁也有感情,而且在这个接触过程中感觉到,辽宁这片土地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的这么一个机会。”
“我也跟他们讲的是实话,我就说了我们国家还在发展中,因此各方面的条件和你国外比还应该说有很多的差距,同时呢尽管说我们有开放的意识,但是在各方面的接待啊或者说你在开发项目的时候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但是中国有一句老话:子不嫌母丑,对母亲存在的各方面的缺陷,我说子女都是能理解的。”
“所以他们觉得非常能理解,他们也特别希望把自己的项目能够留在辽宁。“
“所以去年我就说了,你们把感情带走,把项目留下。我想这句话是得到了实施。”
为了加大支持在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力度,教育部于1996年实施“春晖计划”,先后组织多批留学人员代表团分赴甘肃、重庆、云南和辽宁考察,支援当地的经济建设。建国50周年前夕,又有来自7个国家的130多位留学人员,分别前往辽宁、重庆、云南、贵州、大庆、烟台等地开展科技合作项目。

1997年7月底,一个由25名留法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奔赴甘肃,为西部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最早回国工作的留法学者,他的名字叫刘公社。
(字幕: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刘公社)

刘:“我们到甘肃去了以后,我们的第一印象,哎呀,这个地方怎么这么荒凉啊,……我们发现这个地方人民生活还相当的贫穷。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去看一户农民的时候,他们吃饭的灶房啊,当时吃饭的那个情形,我这一辈子很难忘。”

第二年,刘公社带了5个项目重返甘肃,在定西地区,他带去的项目是大面积种植葵花。示范的结果是喜人的,1999年,刘公社把从法国引进的优良品种播种在2000多亩实验田里。入秋,试种向日葵的农民面对着每亩500元的收成,喜不自禁。这一项目在甘肃的成功推广,使中国的向日葵研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刘:“从现在这个形势看,我想象,在未来可以预见的三五年,如果我们能做到几百万亩的葵花,它对解决当地的吃油问题有直接的作用。另外它对当地整个的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大农业,为生态环境工程做出的贡献来看,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刘公社1986年回国以来,始终致力于植物生物学的研究。近年来,他为内蒙古多伦县引进四大植物新品种;在甘肃开展旱地农业研究,他的主要科研成果,正在为西部地区的农业带来显著的效益。

刘:“我本人也是黄土高原长大的。我们的老家,现在就是我的父母,还有我的兄弟姐妹全都在农村,所以一方面是有非常深厚的感情,那么我自己现在做了十几年的学问,也有责任,也有能力,来帮助这个地方做出一些实事来。”
“春晖计划”瞄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为海外学子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架设金桥。海外学者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最新技术项目,更有市场信息、竞争机制和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他们最了解这片国土。

1999年,距邓小平访美20年之后,中国留学生又一次在这里欢迎来访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当年邓小平寄予殷切希望的第一代留学生,已经学成归国,贡献才智。今天,新一代领导人又把跨越新世纪的希望,
交付给更年轻的一代。


21年光阴,32万学子,从中国走向世界,又从远方回归家园。他们始终和祖国同命运,也始终背负着12亿人的期望。
回家的路,就是这样越走越宽。回家路上留下的每一个故事,都印证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儿女们无法放弃的追求,都呼唤着更多远行的儿女们。

刘积仁:“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改变不了的就是你还有个祖国,你还有自己热爱的地方。”
吴孟超:“我主张为国服务,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你只要为国家服务,都是好同志。

郑延平:“在海上边,尽管今天我们看到浪潮是从西边打过来,明天我们就会看到浪潮从东边打过去,我认为绝对是这种趋向。”

徐敦璜:“那么当我们国家有了这样好的条件之后,会有更多更多的人,我想我们广大留学人员的回国潮,或者叫做我们的收获季节我想应该是在21世纪,很快就会到来的。”

故乡,并不遥远。


全片完



作者:安普若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评书播讲:《回国驯火记》:(五)拨开云雾、初见曙光  ... 海归论坛 2004-10-18 周一, 15:03
评书播讲:《回国驯火记》:(一)宝马金鞍、海归回国 作者:安普若 海归论坛 2003-4-03 周四, 02:44
评书播讲:《灰商》——关于《灰商》(转贴) 海归茶馆 2006-11-13 周一, 23:54
评书播讲:《雪域漫记》 目录 (转载) ——有谁知道哪里能找到这本书?网上... 海归茶馆 2006-10-16 周一, 01:38
评书播讲:《中国刑侦一号案》作者:牛伯成 1——38章(完)(转贴) 海归茶馆 2006-9-23 周六, 18:08
评书播讲:《老北京讲古》作者:耳福——一篇好文,可惜有点虎头蛇尾,但仍皇呛梦恼拢 海归茶馆 2006-1-01 周日, 04:36
评书播讲: 《红楼梦》性爱解码:第一部分:性景恋:秦可卿卧室一瞥 (转贴) 海归茶馆 2005-11-13 周日, 09:41
评书播讲:《侯德健:祸头子正传》连载一~六 删节版 (转贴) 海归茶馆 2005-2-09 周三, 13:07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安普若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什么是QQ号码? MSN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