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专家提出全新观点 梁启超影响了周恩来


 
  ■黄卫 韩少华
  
  南方网讯 昨天(1月8日)是敬爱的周总理逝世纪念日,南大专家提出全新观点——
  
  梁启超影响了周恩来
  
  从周恩来的早期文集看,他和所有伟人一样,青少年时代的思想变化是剧烈的,是在痛苦的实践中确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那么,是谁启发了周恩来的救国思想呢?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室专家近日提出,一代伟人梁启超对周恩来的影响举足轻重。
  
  恩来日记集梁诗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号饮冰室主人。1915年后淡出政坛,退居天津;周恩来,1913~1917年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前者是贯中西的一代奇人,后者乃胸怀大志的南开英华。认真考察周恩来的早期思想发展脉络,专家发现,梁启超的影响曾经是极深的。
  
  周恩来在1918年1月23日日记提要“男儿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梁任公诗句),同日日记讲“晚读《饮冰室文集》,重有感……又拿起梁任公的文集来看,念道‘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如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辽阔立多时’几句诗,我的眼泪快下来。忽然又想到任公做这诗的时候,不过二十七八岁,我如今已痴长十九岁,一事无成,真正是有愧前辈了”。
  
  1919年春天,周恩来决定“返国图他兴”。走前,他笔录了梁启超的《自励》诗,赠与当时在日本早稻田的南开同学王朴山:“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如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一面之缘在南开
  
  梁启超作为周恩来青少年时期“久敬仰之人”,1917年1月31日,受南开校长张伯苓邀请,到学校演讲。演讲中说“青年今日之责任,其重大百倍于他人,而又只此一策,足以兴国”,“希望诸君处现今之地位,先定一决心焉……”梁启超特别叮嘱学生,要读“古今中外豪杰圣贤传记”,使“一己之人格立”。还强调“坚定意志”,说“苟学校青年能人人磨炼其脑力,坚定之意志,倡为风气,普及全国,则诚国家无疆之福也”。
  
  即将毕业的周恩来聆听了演讲,并以学生记者的身份作了笔录,又把这份笔录作为作文交老师批改,老师加了批语:“叙述周详,而文笔之汪洋浩瀚,亦足以达任公先生之妙谛。此才岂可以斗量之。”后来,这篇演说词和周恩来的“记者识”,一起署名“周恩来笔录”登载于南开之《校风》报第56、57期上。
  
  从识记看,周恩来对梁启超是怀着极大的崇敬心理的,这是认为周恩来得以受其影响的心理基础。
  
  《旅日》诗作相呼应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周恩来1917年9月选定日本作为留学之地,临行前作了那首著名的七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从此诗中,不难看出梁启超的深刻影响。从日记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周恩来正在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1898年,梁启超亡命日本时写下《去国行》:“男儿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
  
  在这里,周之“大江歌罢掉头东”与“掉头不顾吾其东”(去日本),如出一辙;而“男儿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则表现了梁启超立志立功建业的豪情。
  
  坚定信念由此生
  
  梁启超和周恩来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919年梁启超到欧洲,看到了一战后欧洲的残败。梁启超以其亲身经历,深切感受到资本主义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弊端,感受到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困惑,确信中国文化中有不可磨灭之精华,于是,力以昌明中国文化为己任,而专于学术。周恩来1920年也到了欧洲。出国之初,他曾自述其至欧洲的意旨“在求实学以谋自立,潜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及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
  
  可以说,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讲社会主义的人之一。周恩来则利用民智充分开放的欧洲文明社会,对其各种社会思潮分析比较后,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