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新梦——

再读过《红楼梦》,思绪难伏。宝黛的命运确令人唏嘘不已。但他们不过是曹老先生笔下的人物,要是我们愿意,宝黛的命运可否被改写呢?综观中国的几大名著,以及诸多史实,已有不少搬上银幕,改动的篇幅也可谓不小。红楼梦的续集,其实质也是再创作。最简单的改动,就是让宝黛二人化一回蝶。但这么一招早就被梁山伯和祝英台用去了。而且,《红楼梦》是现实主义作品,类似的招数都不能用。我想我们不妨如此这般地试试:

宝玉在黛玉的冷嘲热讽下伤心欲绝,一气之下,拂袖而去,迎取了宝钗。两人婚后生活却是日渐融洽。宝玉在妻子的影响下,也开始考虑家族的前途,于是发奋读书最终考取了功名。金榜提名日,袭人也终修成正果。宝玉家的丫环晴雯与黛玉家的丫环经常玩一块,一天偶尔捡到黛玉诗词一首,拿回给宝钗细读,宝钗并无嫉念,即将诗词转与宝玉,宝玉读后如梦方醒。在宝钗和贾母的撮合下,宝玉如愿娶回林妹妹。黛玉因身体原因并无生育,但对宝玉的小孩视如己出,琴棋书画无不尽心授教之。宝玉心性善良人缘极好,儒雅彬彬风流倜傥,当官也是惠泽一方百姓,但终被奸人所害身陷囚阶,后经妻儿奔走相救,出狱后弃政从商,经营起古玩字画等聊以度日。但不久贾政重获天朝青睐,不但官复原位,不过几月光阴又连升数品,可谓时来运转,贾府门前又是车水马龙。贾府是年人脉更广,可算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宝玉也被各路乡绅豪杰推举,挂上虚名数个,不时受人所托赋诗作画挥洒墨宝,少年时的好友茗烟成了宝玉跟班,鞍前马后在各大门户与官府间走动疏通,各取所得皆大欢喜。贾府除赎回旧日所卖的大量田产外,还在城里黄金繁华街区广置店铺门面。其中凤姐家挑头经营起钱庄,巧舌如簧,日进斗金。薛蟠等众少更是三教九流,如鱼得水,经营起花街柳巷,长年游人如蚁,络绎不绝。宝钗待人如已恩威并重,对贾府内外之管理渐入佳景。袭人对府内杂务有所担待为宝钗从中分忧。黛玉也写出了骇世惊俗的文章,诗词戏曲,包罗万象,不在话下。晴雯与宝玉一家相处甚欢,日久生情,且又有恩于几位主子,遂顺理成章成了四夫人,平日无聊也会到宝玉的字画店走走逛逛,嗑嗑瓜子,撕撕字画。以后宝玉家四位夫人姐妹相称,且绝无谋杀亲夫之念。贾府从此一片和谐,夜以继日,到处欢歌笑语。全剧终。

改写的灵感来源以下几点:

一、原《红楼梦》的续集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黛玉一走,大家对宝玉今后命运如何并不关心,该落幕了。

二、现代人对悲剧并不买账,谁愿花几十块钱,拿着大包爆米花欢天喜地走进戏院,然后哭肿了眼手捧大堆纸巾走出来呢?

三、宝玉与丫环袭人有过云雨之情,也和别的女孩有过暧昧,“猫哪有不偷腥”的潜规则,使纨绔弟子宝玉难成堂堂君子,孤独清高的林妹妹如何不心存疑虑,而要非君不嫁?只是红楼里没有更多选择罢了。但由此可见,黛玉也并非常人所想之小鸡肠肚。再说,黛玉有较强的自恋情结,宝玉对她的欣赏也是令她心存感激,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这着实难能可贵。宝玉最终要娶宝钗一事,非一时之传,林妹妹早有思想准备,而不至突然郁闷而死。总之,黛玉对两人情感的追求更甚于对婚姻的期待。

四、对宝钗的美貌与才智品德,宝玉不应会视若无睹,婚后应不至于彼此视如陌路人。宝钗对自由的生活也是很有想法,只是先听着长辈的话,退而求次之而已。

五、在宝玉成家并经历重大家变后,宝玉的生活场景理应更多迁至外面世俗社会。

六、黛玉牺牲自己的婚姻爱情成全宝玉,黛玉的形象更为感人。

以上的最后一条,为改编之关键。原著中黛玉对宝玉的爱只能用执着忠诚来评价,并无牺牲精神,非大仁与大义,非崇高与伟大。而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形象更显光辉照人,让人为之仰止:“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而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如那位大导演大编剧按此思路将该剧搬上银幕,那真是文化盛事。因电影主题与当今和谐理念如出一辙,属主旋律作品,各单位领导包场送票,国内影院连连爆满,青年老人们见面必红楼;而且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兴趣渐浓,“红楼热”升温,全球发行,仅票房收几百亿;要是加上各种动漫文化产品,其价值更是天文。作为原创之一,估计银两数目一定不会少,一想起来,晚上睡着都会笑醒。

沧海
一0年二月八日初稿
一一年元月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