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教主青目。

殷老儿,伯伯叔叔啥的,自封的不算数。得教主册封的才行。你倒真想自立门户弄个天鹰教玩玩不成?

说真话,我更喜欢教主的散文。记得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写她外婆的。教主的散文不多。每读过一篇,不知怎么都让我联想起苏杭一带的横塘。

横塘入诗词入画,想来由来已久。教主喜欢的“凌波不过横塘路”,接下来结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对在江南住过的人肯定印象深刻--又怎能忘得了姑苏三月,满楼烟雨。一阵风过去,窗廉间扫进来几丝凉意。此时最宜温一盅江南的黄酒,无论汉书明史,五典三坟,圣杯圣血,灵飞龙藏,皆可下酒。如有二三知己,无论红蓝,凭栏手谈一局,随手落子,胜固可喜,败不关心。真是神仙日子。

真要体味“笔下十顷横塘水”的,恐怕得到苏杭一带的乡下一游,比如嘉兴,萧山。京沪杭一带平原,河湖港汊棋布星罗,原先村民用水靠的就是横塘。记得老瓦年幼时一回去看祖母。老人家听我说想吃鱼,给我一网兜,从屋后的塘里捞起现做。现在想必都用自来水了。但横塘风景依旧。你要是有兴,照样可着一身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

其实老瓦出生和少年时不在苏杭,而是在更南面一些的山岙里。记得有人说吴越两地的人物差别。说是春秋战国时这一带人,被发纹身,轻生重义,上山杀得白额虎,下水会屠猪婆龙。炼剑术,剑术,刺客,皆天下无对。干将莫邪,太阿鱼肠,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干净利落。那象那无用的荆轲,借了樊于期的头,装模作样的还要唱上一曲,图穷匕首见,杀不得秦王,只落得个身败名裂。樊于期找他要头,拿啥去还?

秦汉以降,吴地日趋繁华。尤其自唐以下,“扬一益二”天下财赋大半出自江淮。而钱塘江以南的古越地,则古风依旧,经济没那么发达可能是原因。想俺自个就是。自小顽劣成性,如今老大,学文不成,学剑又不成,潦倒不能横飞,只能有空时借村酒浇浇胸中块垒。

不过俺尽管是个粗人,有时读读《浮生六记》,还有教主的散文,遥想“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心里还时不时打个哆嗦。